——《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且说王莽末年,连年蝗灾,盗贼蜂起。刘汉宗室刘伯升与兄弟光武起兵,同绿林军一起向西进攻。更始元年正月初一,他们的军队大败王莽军、进而包围了宛城。二月初一,拥立刘圣公为天子。三月,光武与另一些将领征讨昆阳、定陵等地,全部攻占下来……
王莽获悉,十分恐惧,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统兵百万,征调天下精通兵法的六十三家学派中的数百人,一并任用,又选拔训练卫兵,招募猛士。各种军旗和物资,络绎不绝有千里之长。军中还有一个巨人名叫巨无霸,身高一丈,腰大十围,被任为垒尉;又驱赶着各种猛兽,如老虎、豹子、犀牛、大象,以助军势。可说是从秦汉以来,出征军队规模与气势最为宏大的。光武率数千名士兵,巡行到阳关。众将见到王莽军队阵容盛大,便顺原路撤退,奔回昆阳城,全都心惊胆战,忧虑后方妻子儿女的安全,都想分别返回各自原来驻守的城池。
光武便说:“现在我们的兵力和军粮都很少,而敌人却十分强大,如果合力抵御他们,或许还可以立功;如果力量分散,我们势必难以保全。再说宛城尚未攻占,我军主力不能前来救援,昆阳城一旦被他们攻破,一天之内,我们各部也都将被消灭。今天我们不同心协力谋取功名,难道反而要各自去守护自家的妻子儿女和财物吗?”
众将发怒道:“刘将军怎么这样说话!”
光武见状,笑笑起身离去。这时,侦察骑兵回来报告,说王莽大军已进抵城北,军队绵延数百里,不见后尾。众将领非常窘迫地商议道:“还是请刘将军回来共商对策吧。”
光武便再度为众人剖析成败得失,众将只得赞同。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干人,光武便让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守昆阳,晚上自己同骠骑大将军宗佻、王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骑马,准备闯出城南门,到外地调集军马。此时王莽围城军队已达十万之众,光武等人几乎无法杀出重围。他们好不容易闯出城南门到达郾、定陵,想调集各营兵马前去昆阳救援,可那些将领贪恋钱财,想分兵留守。光武便说:“现在我们如果能击败敌人,缴获的战利品就是现有的万倍,大功也告成了;如果被王莽军打败,连脑袋都没有了,还有什么财物可以留守、享有!”
大家这才服从光武的调度与指挥。
在王莽军队这一边,严尤劝谏王邑说:“昆阳城池很小但很坚固,现在称帝的人(指更始帝刘圣公)在宛城,我们速派大军前去征讨,他们一定会溃败逃走;他们一旦溃败逃走,则昆阳自然就会投降。”
王邑不以为然地说:“我过去以虎牙将军的身份围攻翟义,因为没能将他活捉,受到责备。今天率百万大军,遇到敌人据守的城池而不能攻取,如何向皇上(指王莽)交待?”
【述评】昆阳之战是中国战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一战役,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给王莽政权以致命的一击,从此更始帝刘玄旗帜下的绿林起义军(新市军)就成了以恢复汉朝皇统为目标的军队了。本篇就是反映昆阳大战前双方阵营对作战方案的争论,先武帝刘秀陈述利害得失说服诸将合兵与敌决战,而严尤劝谏王邑弃昆阳直捣宛城更始帝主力却遭拒绝,两相对照之下,充分显示了刘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王邑的骄横昏庸之状。可说,双方战前的口舌之争,决定了双方交战的结局。果然,刘秀率数千兵直捣王莽军之“中坚”,昆阳守军也乘势出击,内外夹攻,“无不一当百”,结果,“莽军大溃。”王寻战死,王邑和少数高级将领如丧家之犬踏看死尸逃走。
众将劝进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随着光武军的节节胜利,众将商议要给光武上尊号,马武首先进言:“现在天下无主,如果有圣人利用现在混乱凋敝的形势崛起,我们即使有仲尼为相、孙子为将,也怕难有作为。覆水难收,后侮莫及。大王您执意谦让,叫社稷宗庙怎么办?应先返回蓟县登基称帝,再商议征伐四方之事。否则,我们能名正言顺地把别人说成逆贼而予以讨伐吗?”
光武听了很是震惊,说:“将军为何这样说?如此出言不当,应该斩首!”
马武说:“诸位将领都这样说。”
光武便要他去劝说众将,暂且放下登基正位之事,先引军回到蓟县,待到蓟县后再做打算。
不久,公孙述在蜀地称帝。
这时,光武从蓟县南下,路过范阳,下令收葬以前阵亡的将士后,抵达中山。众将又劝进道:“我大汉朝遭王莽之乱,宗庙废弃,祭祀断绝,豪杰愤怒,百姓惨遭涂炭。大王您与伯升首起义兵,更始凭靠你们的努力得以称帝,却不能维护好功业,破坏搅乱了纲纪,使得盗贼又日益增多,让百姓处于危难窘迫之境。大王您初征昆阳,莽军大败;后来夺取了邯郸,河北州郡归顺平定。现三分天下有其二,据有数州土地,军队多达百万。论武力无人能敌,谈文德更无可非议,我们听说帝王之位不可长久地空着,天命也不可以谦让拒绝。愿大王一心以社稷为重,以百姓为念,登基称帝吧。”
光武又不听从。军队行进到南平棘,众将又坚决请求光武称帝。
光武说:“贼寇尚未平定,我们又四面受敌,此时怎可考虑正号立位之事呢?诸位将军暂且出去吧。”
耿纯又进来劝说:“天下士大夫丢弃亲戚离乡背井追随大王奔命于箭石横飞的战场,无非是想攀龙附凤,以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现在功业初成,天人也相应合,而大王您却拖延良机辜负众人之心,迟迟不正帝位,我只怕士大夫们要深感绝望,会生另谋出路之心,不愿长久在此苦守下去。如大军一旦离散,将难以再度召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众心绝不可以违拗。”
由于耿纯言辞恳切,光武很受感动,便说:“我再考虑考虑。”
进抵高城时,与光武过去同在长安求学的同窗强华从关中送来赤伏符,符文写道:“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众将再次劝进:“承受天命之符,与之相应的人当居大位,相距万里而符信相合,不经商议而情思相同,对此,周代的白鱼之信,怎能相比,现在上天无子,海内大乱,符瑞所示,昭然若揭,大王应顺从天神之意愿,满足大家的愿望。”
于是,光武命令主管官吏在高县(今河北柏乡北)城南的千秋亭五成阳设祭天坛。
六月己末日(二十二日),光武即皇帝位。
【述评】在本篇故事中,诸将竭力劝进,刘秀却迟迟不肯称帝。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王莽已死,便更始帝刘玄尚在。拥立刘玄打出汉家旗号的将领也有刘秀自己,而且,当时他已受封萧王,尽管他与刘玄有杀兄(刘伯升)之仇,更始政权又雨飘摇,但还算“正统”,自己经略河北拥兵自重虽有称帝之实力,但怕众心不一,他要观察试探众人,劝进意愿是否坚定;二是当时称帝有数人,民心向背未定。直至同窗强华从关中送来赤伏符,诸将再度劝进,他认定时机成熟才同意登基。登基前“犹固辞,至于再,至于三”,这一切,充分显示了光武帝刘秀不仅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也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把握部属情绪的非凡政治家。他本篇中话语不多,却将他试探、把握部属心愿的政治手腕依次、有趣地曲曲传出,可谓一种胜过千言万语的特殊“舌战”。
寇恂发难
——《后汉书·邓寇列传》
寇恂是上谷昌平人,世世代代是望族大姓。寇恂开始时担任上谷郡的功曹,太守耿况非常器重他。
西汉末年篡政的王莽败亡后,更始帝登位,派专使招抚各地郡国说:“先投降的贵族、官吏都恢复他们的爵位。”
寇恂跟随耿况迎接专使于上谷郡的边界,耿况将官印绶带献上,专使收受后,过了一个晚上也没有归还之意。
于是,寇恂带着士兵进入宾馆会见专使,敦请他归还太守官印绶带。专使不肯归还,说:“我是天子派来的特使,你小小功曹难道要胁逼我吗?”
寇恂说:“我不敢胁逼大人您,而是私下认为您考虑问题不太周到。如今皇上初定天下,政府的信誉还没有建立,大人您秉持君命巡行四方,各地郡国贵族官吏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耷着耳朵倾听皇上的诏令,从而望风归顺的。现在,大人您才刚到上谷郡就先行毁弃皇上诏书所示的信誉,损害了人们归顺新政权的心愿,使人们产生叛离的想法,日后,大人您又怎么拿皇上的诏书号令其他郡国呢?况且耿况太守在上谷多年,一直受到下属吏员和民众的敬重拥戴,如果随便撤换改任他人,如果继任者是贤人,上谷郡急切间也不得安宁;如果继任者不是贤人,那么就只会造成上谷郡的动乱。为大人您着想,还不如及早恢复耿况太守的职位,以此安定百姓为好。”
专使听了,迟迟没有答应,寇恂便喝令左右用专使的名义见耿况。耿况到来后,寇恂便走上前从专使手中夺过太守官印绶带还给耿况。专使无奈,只得承认既成之事实,耿况受诏复职,回归太守府。
【述评】寇恂在驳斥更始帝招降各地郡国的专使“欲胁之邪”的责难时,可谓理直而气壮,使专使难以招架、反诘。这是何故呢?关键在于更始帝刘玄初登皇位,天下未定,他下诏书招抚各地,明白宣示:“先降者复爵位。”如今专使初临上谷郡收受了耿况的官印绶带却不想归还,这是明显的食言之举,势必失信于天下,也违背了更始帝的招降命令,所以最后他只能“不得已,乃承制诏之”,承认耿况官复原职的事实。可以想见,他食言失信的尴尬之状与寇恂口若悬河的雄辩之状恰成有趣而鲜明的对比。
劝归刘秀
——《后汉书·邓寇列传》
王郎在邯郸起兵,派遣部将到上谷郡宣示,要耿况急速发兵支援。
寇恂便同门下掾闵业一同去劝说上谷太守耿况:“邯郸方面突然起兵,它今后的命运吉凶未卜。过去王莽感到最难对付者为刘伯升,而今听说大司马刘公是刘伯升的同胞弟弟,他尊重贤才,以礼对待士人,因此士人、贤才大多乐意归附于他,我们可以去攀附他,这样才有前途啊。”
耿况说:“邯郸方面兵力正盛,凭我们的力量不足以单独抗拒它,该如何是好?”
寇恂说:“如今我们上谷郡完好充实,拥有骑兵上万,以我们这个大郡的实力,完全可以在考虑周全的条件下选择我们自己的去向。我请求东去渔阳郡,同他们齐心合力,这样,就不怕邯郸方面来进攻我们了。”
耿况听了很是赞成,便派寇恂到渔阳郡去,同彭宠结成联盟。寇恂回归途中到达昌平,发兵袭击邯郸方面派来的专使(上述王郎之部将),诛杀他,并夺取他的部队,与耿况的儿子耿龠等人率部南进至广阿归附光武(刘秀)。光武便委任寇恂为偏将军,封名爵为承义侯。而寇询则跟随他征讨各地匪军。
【述评】在篡汉的王莽败亡后,更始帝刘玄登基,天下未定,群雄并起,如何选择明主以获得良好前途,这是摆在上谷郡太守耿况及功曹寇恂等人面前的一大难题。尤其是,王郎在邯郸起兵,割据一方,以威势胁逼上谷就范,更使上述难题以紧迫的形式推向耿况、寇恂之前。寇恂审时度势,知人论世,果断地劝请犹豫不决的耿况弃邯郸而归附光武刘秀,应该说这是十分明智之举。以后的事实证明,时局的发展顺应寇恂的预见,刘秀终于夺得天下而寇恂也得到刘秀的称识,在镇守河内、负责运送军粮方面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使刘秀在征讨各地时无后顾之忧,终于完成统一天下《大业,寇恂之功勋直可比追汉高祖的萧何和韩信矣。
仿效相如
——《后汉书·邓寇列传》
东汉建武二年,寇恂在颍川太守任上与破奸将军侯进共同平定该郡叛乱,功劳卓著,被光武帝封爵为雍奴侯,采邑万户。此时,执金吾贾复在汝南任上,他的部将在颖川杀了人,寇恂将他逮捕入狱。
当时天下初定,法制还处于草创阶段,军官犯法,大多是相互包庇,不了了之。
可是寇恂偏偏将那人在街市杀头示众。
贾复闻讯,认为这是自己的耻辱,仰天长叹不已。经过颖川时,便对左右道:“我同寇恂并列将帅,地位相仿,而今竟受他欺侮。哼,大丈夫在世岂能怀有受欺的怨恨而不与之决斗的?今天见到寇恂,我一定要亲手斩了他!”
寇恂听说贾复有寻恨报仇的打算,便不肯与他见面。
部将谷崇说:“我是一位将领,可以带剑随侍在您左右,如果有不测之变,凭我之力足以抵挡。”
寇恂说:“不妥。春秋战国时的贤相蔺相如不怕如虎似狼的秦王却委屈迁就将军廉颇,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了团结、为了国家啊。在古代,区区一个赵国,尚且有如此讲究道义的事,而今在堂堂的东汉王朝,我难道能够不如此做吗?”
于是,寇恂命令属县准备供具器物,储存酒食欢迎执金吾贾复的军队进入颍川地界,让每个士兵都能享受到两个人的酒食。
寇恂本人则在大道上出迎后,就托辞生病返归。
贾复便率兵追赶,可是吏居士兵都喝醉了酒,不能动武,便只好通过颖川地界悻悻而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