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彭劝降
——《后汉书·冯岑贾列传》
光武帝即位后,岑彭被委任为廷尉,爵号还是归德侯,履行大将军之职责。当时,他与大司马吴汉、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祜、右将军万修、执金吾贾复、骁骑将军刘植、扬化将军坚镡、积射将军侯进、偏将军冯异、祭遵、王霸等,率军围攻洛阳已有几个月了。防守洛阳的长官朱鲔原是更始帝的大司马,由于他的坚守,光武帝的军队迟迟难以攻克这个大城。
光武帝认为岑彭曾经做过朱鲔的校尉,有旧交情,便命他前去说降。
说降时,朱鲔站在城头上,岑彭站在城墙下,两人叙旧,欢声笑语,仿佛当年共事一般。岑彭趁机劝降道:“我过去有幸执鞭随从您做事,承蒙您提拔为淮阳都尉。忆起这段往事,常常想报答您的推荐。如今赤眉军已攻下长安,更始帝由于三王反叛,其政权摇摇欲坠。早先光武帝受命北征河北,他目前已平定燕、赵之地,并占有幽州、冀州,百姓归顺,贤才云集,今天他亲率大军来攻取洛阳,天下政局就快要定下来了。而您现在还在死死困守着一座孤城,难道还在等待什么时机吗?”
朱鲔说:“大司徒(指刘伯升,光武之兄)遇害时,我曾经参与此事,又曾经劝说更始帝不要派萧王(指光武)北伐,我知道自己在光武帝面前罪孽深重,恐怕不能得到他的原谅。”
于是,岑彭返归军营,将劝降经过报告光武帝。
光武帝说:“建立大事业的人是不会牢记微小的怨仇的。朱鲔如果肯降,他的官爵都可以保留。我也绝不会对他加以惩罚。河水在此,我绝不食言!”
岑彭又返回洛阳城墙下,告诉朱鲔,朱鲔便从城头放下吊索说:“要让我相信,除非您拉着这个绳索爬上城来。”
岑彭便很快地抓住吊索要爬上去。朱鲔看见岑彭是真诚的,便答应投降。
【述评】光武帝刘秀率大军火攻洛阳不下,可见坚守洛阳的朱鲔也是一个难得的将才。根据当时的形势,长安受赤眉之乱,更始帝危在旦夕,而刘秀已平定燕、赵之地,拥有冀州、幽州,众望所归,贤才云集,天下政权非他莫属,攻下洛阳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继续实行军事进攻,就会劳民伤财,对于及早统一天下殊为不利。这时,岑彭受命以朱鲔老部下的关系劝降朱鲔就显得意义十分重大。总算岑彭纵论天下大势,让朱鲔明白困守孤城只有死路一条,而刘秀对河发誓不杀朱鲔的一番话更让朱鲔放心。刘、岑君臣两人的双簧“舌战”,终于促成朱鲔的投降,刘秀兵不血刃就攻克了洛阳。伟哉岑彭,功不可没!
时势英雄
——《后汉书·朱景王杜马刘传坚马列传》
一天,光武帝与诸位功臣诸侯在宴会上闲谈,随意问道:“你们如果没有碰到眼下时局的变化和历史的机遇,而是生在一个太平的时代里,那么自我衡量一下:自己的官爵傣禄会达到什么地步?”高密侯邓禹率先回答道:“我从小就喜欢做学问,可以担任一个郡的文学博士。”
光武帝说:“你怎么说得这么谦虚,你是邓家的儿子,志向远大行为端正,怎么会做不到功曹(郡守的副职)呢?”
之后,其他功臣依次回答,轮到扬虚侯马武时,马武答道:“我是个勇敢的武夫,可以做一个郡守(或校尉),监督、捕杀盗贼。”光武帝笑道:“你呀,如果不是做盗贼,自去做亭长,就已经不错了。”
【述评】光武帝刘秀夺得天下,登上皇帝宝座;离不开分封为诸侯的功臣之汗马功劳。生逢乱世的人才容易因文治武功而脱颖而出,光武帝在闲谈时提出“诸卿不遭际会,自度爵禄何所至乎”?其实,他是提出了“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这个有趣而深刻的命题。试想:汉高祖刘邦如果不生逢秦宋群雄并起的乱世,也许只能担任个小小的亭长至老死而不得世起,即使先武帝刘秀本人,如果不遭逢王莽败亡、天下太乱的时机,他也许也只能做为一个汉朝宗室地主而终老南阳田园,岂能恢复汉朝法统而成为君临万民的天子?
决策归刘
——《后汉书·窦融列传》
窦融等人听说光武帝登基做了皇帝,有心要东去投奔他,只因为身处河西,路途遥远,一时难以同光武帝互通信息。当时隗嚣割据陇西,他外表似乎顺应大家归顺刘秀的愿望,内心实在怀有异心。他派出辩士张玄前去河西向窦融等人游说:“更始帝的霸业已经成功,但却又马上就陷于败亡,这说明刘家这一姓氏不会再兴旺了。今天假使一有了新皇帝,就马上去归附他,并受他的控制,自失权柄,以后一旦有了危险将如何抵挡呢?当今世界英雄并起,正在一决雌雄,鹿死谁手尚不得而知。河西豪杰应当各自据守自己的地盘,同陇西、蜀地联合,这样弄得好可以像战国时代的六国各自为王,弄得不好也可以像秦末的赵佗占据南越那样在偏僻一隅称王。”
于是,窦融召集河西诸位豪杰及太守们商议,其中明智的人都说:“汉朝承袭唐尧的天运,历时已久。当今皇帝的姓号已经出现于图识上,前代道术之士谷子云、夏贺良等人,曾说‘汉朝有再受天命承继中断法统’的话,人们知道此事已很久了。王莽篡权之前的哀帝刘歆在建平元年改名为‘秀’,看来是预验了符命。到了王莽败亡的前夕,道士西门君惠说刘秀要当天子,商议要拥立汉帝。结果事情败露被王莽捕杀,临刑时他对围观的百姓说:‘刘秀是你们的真命主子啊。’这些都是近年发生的事,为明智人士所共见的。除了上述的天命外,再分析一下当前的人事:当今称帝的人不少,其中光武帝建都于洛阳,土地最广阔、甲兵最强大、号令最严明。无论是观察天命还是考察人事,其他称帝的异姓都不能担当统治天下的大任啊。”
河西诸位太守及其宾客们听了,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斟酌再三,决定东去投奔刘秀。
【述评】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竞起角逐天下政权,在各地称帝的有好几个。在这种形势下,处在西北的窦融、隗嚣等地方实力派,应何去何从,实在是一个关系他们命运的尖锐课题。从本篇的“舌战”可以明显看出:隗嚣心侥存幸,自不量力,妄想割据一方称王,不肯早日归顺刘秀;而窦融等河西军阀则汇总明智人士的意见,认定刘秀占据地理、人和、兵力之优势,必定能够统一天下,最后决定东去归附于他。以后事实的发展证明了窦融等人“舌战”内容的正确性。当然,他们引用道士、图识的话证明刘秀受命于天,这全是无稽之谈。但是,他们是生活在自然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传言道士之语也无可厚非,我们是不可过分苛求于古人的。
臣择明主
——《后汉书·马援列传》
建武四年冬天,割据陇西的军阀戏隗嚣派遣马援送书信到洛阳。马援一到,就被光武帝在宣德殿上召见。光武帝迎面笑着说:“先生您邀游于两个皇帝之间,今天我见到你,实在感到很惭愧啊。”
马援跪倒地上叩头道歉,说:“当今之世,不单是君主要选择良臣,臣子也要选择明君啊。臣子我同称帝于蜀地的公孙述是同卿,小时候很要好。在此之前我到过蜀地,公孙述先设立卫士后再召见臣。反观今日,我从远方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奸人,而在防卫上如此简易随便啊?”
光武帝笑道:“你不是刺客,只不过是一个说客罢了。”
马援感动地说:“天下大乱,形势反覆不定,盗取帝王名号的人不可胜数。今天我见到陛下,宽宏大度,与汉高祖相同,都是节承受天命的人,这才知道做帝王者自有真命。”
光武帝听了,十分赞赏他。
【述评】在刘秀称帝于洛阳和公利、述称帝于蜀地之间,割据陇西的军阀隗嚣,彷徨犹豫,举棋不定,所以派马援先去蜀地打探虚实,又叫他再去洛阳投石问路。本篇故事中的光武刘秀一开始召见马援就笑迎道:“卿邀游二帝间,今见卿,使人大惭。”表面上很谦虚,潜台词是:我是不及公孙述啊,实际上是将了马援一军,亏得马援说出“当今之世,非独君择臣也,臣亦择君矣”的警句,礼貌而巧妙地抵挡过去。在“唇枪舌剑”之中,贤臣与明君相互认识与欣赏,最后终于完成了“双向选择”。
评论光武
——《后汉书·马援列传》
隗嚣与马援共同起居,一日,他询问马援现今京城洛阳政治的得失及汉光武帝的为人。马援说道:“前次我到洛阳朝廷,光武帝召见我数十次,每次面对闲谈,总是通宵达旦。我觉得他才干明智、韬略勇武,不是一般人所能匹敌的。而且敞开心胸赤诚待人,没有什么须要隐瞒的事,豁达而又大度,这些同汉高祖有些相仿。至于他博览经书、熟悉政务、擅长文书辩论简直是前人难以比拟的。”
隗嚣说:“那么你认为他比之汉高祖又怎样?”
马援说:“他不及高祖。高祖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而当今的光武帝喜好过问官吏之事,做事一定要按制度讲原则,又不喜欢喝酒。”
隗嚣听了心中很不高兴,说:“如果像你这么讲,光武帝不是反而胜过高祖了吗?”
【述评】隗嚣一直心怀二意,想自立为王,因此对投奔光武帝刘秀一直狐疑不决。面对马援对光武帝的高度评价也很不以为然。好在马援措辞比较委婉,在竭力赞扬刘秀之时,没有忘记分寸,并不给人一种贬低高祖抬高光武的印象。然而,细细揣摹他的话:“……略与高帝同。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又不喜饮酒。”又明显地扬刘秀而抑刘邦,隗嚣亦非等闲之辈,所以听了心中不快,说出了马援心底的真实评价:“如卿言,反复胜邪?”“舌战”意味跃然纸上。
马革裹尸
——《后汉书·马援列传》
当初,马援率军征战,凯旋回师快到洛阳的时候,很多老朋友前往迎接和慰劳。平陵人孟冀以善出计谋而闻名,也是马援的老友,他亦侧身在祝贺马援战功的老友队列之中。
马援一见孟冀,便对他说:“我本来希望您对我有一番金言玉论的,谁知您竟也同众人一样列队欢迎我。过去,伏波将军路博德四处征战,开拓了七郡之地,功劳卓著,但也只封了个数百户侯;如今我只立下了微小的战功,居然受封大县,功劳微薄而封赏厚重,这样下去,我怎么能长久地立身于世呢?先生您有什么好法子能教教我?”
孟冀说:“我很愚蠢,实在想不出什么妙法。”
马援说:“当今匈奴、乌桓还在扰乱我国的北疆,我想主动请求出师攻打他们。男子汉大丈夫要死就要死在边疆旷野,用马革包裹尸体归葬,怎么能躺在床上老死在儿女怀中呢?”
孟冀说:“如果要做烈士,理应如此。”
【述评】马援是创建东汉王朝的功臣之一。他一度投靠割据陇西的军伐隗嚣,以后认识到刘秀定能统一天下成就大业,便决心投奔刘秀,终于在明主的器重下,多次率部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战功。在本篇故事中,马援非常厌恶老友们对他的祝贺和吹捧,提出男儿应当为国家建功立业,“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名言,真是振奋人心的豪言壮语建武二十四年,他南征武陵蛮族,病死在战场上,终于实现了他的宏伟志愿。其实孟冀并不是如马援所厌烦的只如一味吹捧的朋友,他与马援的“舌战”言语不多,其实正是“不教之教”,他是完全赞成马援的男儿应“死于国事”的人生观的。
卓茂办“案”
——《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
卓茂在汉元帝时被人称为通儒,为人宽厚仁爱,同乡及朋友没有一个不钦慕他的。
开始时,他被征召到丞相府中当差,丞相孔光称赞他是“长者”。后来他被推举为侍郎、给事黄门,又升迁为密县县令。他为官忠厚勤谨,视民如子,劝人为善,口中从不发出恶言丑语,下属和百姓都非常敬爱他,不忍心欺骗耍弄他。
一次,有个人向卓茂告发某亭长收受他赠送的米肉,卓茂便叫左右回避,单独询问道:“是亭长向你索取,或是你有事相求而收受你的东西,还是平常为结交友谊而送给他的?”
那人答道:“是我自己送给他的。”
卓茂说:“是你自己送给他,他接受了,你为什么又要告发他?”
那人说:“我听说贤明的君子治政,能够做到让百姓不害怕官吏,官吏也不向百姓索取财物。而今我害怕官吏,所以要送他东西,那官吏最后还是接受了,所以我要到您这儿来报告。”
卓茂笑道:“你真是不通人情世故啊。你知道,人类所以比禽兽高贵,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仁爱关系存在,知道相互敬重。现在乡里邻居、亲友之间,都崇尚相互赠送礼物,这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表示,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的来往,当然,官吏是不应该凭藉威势权力向百姓强行索取财物的。大凡人群杂居之处,总要通过某种方式以礼义交往、联谊。你这人独独不肯这么做,难道你能远走高飞,不再生活在人间吗?据我所知,亭长向来是个好吏员,逢年过节送些东西,这是为人的一种礼数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