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茂笑道:“法律是设置的大法,礼数是顺应的人情。如今我用礼数来开导你,你一定不会怨恨我;如果我用法律条文来治你的行贿罪,你岂不是要手足无措了吗?同样一件事,把它说小了不过讲讲而已,把它说大了却可以杀头。你还是回去好好想想吧。”
于是,那人接受了卓茂的开导,而那个亭长听说此事后,对卓茂十分感恩戴德。
【述评】卓茂在处理亭长受礼这一件事上可谓具有政治风度,因为:一、送的礼很微薄,不过是米肉,并非金银财宝;二、是送礼者自己送去的,并非亭长凭藉权力索贿。如果把这桩人情来往的小事办成行贿受贿罪,未免小题大做,势必造成人人“无所措其手足”的局面,反而走向法治的反面。可见,酷吏奉行严刑峻法实质上是扰民之举,不足为训;而卓茂实事求是,通晓人情礼数,才是真正知法执法的贤吏。
不易贱妻
——《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
宋弘在光武帝时是一位崇尚道义的贤臣,在朝廷百宫中很有威望。
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死去丈夫,守寡在家,想要再嫁。
光武帝便同她议论朝廷大臣,想从她的言谈中来探知她中意的对象。
湖阳公主说:“宋弘这个人无论威信、容貌、道德和才能,皆在百官之上。”
光武帝说:“让我慢慢设法为你撮合。”
不久,光武帝召见宋弘,让湖阳公主悄悄躲在屏风后偷听。
光武帝对宋弘说:“民间的谚语说道,一个人地位高贵了,就会更换他队前低贱时的朋友;一个人生活富裕了,就会更换他从前贫困时的妻子。这难道是人之常情吗?”
宋弘严肃地回答道:“我只听说,贫贱时的知己朋友是不能忘记的,贫贱时共患难的妻子是不能休弃的。”
宋弘告辞出去后,光武帝对湖阳公主叹了口气道:“你想再嫁宋弘,看来是没希望了。”
【述评】光武帝拿谚语“贵易交,富易妻”来试探、诱挑宋弘,宋弘浑然不知,坚守他高尚贞洁的道德信仰:“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种以格言对谚语的方式进行的“舌战”,无疑是十分高雅而幽默的。但以笔者看,宋弘也不是榆木脑袋。湖阳公主新寡而想再嫁,这在当时的朝廷大臣中恐怕不是秘闻,凭宋弘的智商,是不会不觉察光武搬出谚语试探的用心的。其实,光武帝和湖阳公主应该早就明白宋弘的为人,其商议的试探之法一定会碰壁的。否则,宋弘就不成其为“威容德器,群臣莫及”的宋弘了。
杜林论刑
——《后汉书·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
杜林从小好学深思,家里多有藏书,又跟随舅舅读书求学,以致博学多闻,时人称其为“通儒”。
光武帝登基十四年,群臣上奏道:“古代肉刑严酷,所以人们畏俱法令,不敢为非作列而今法律宽厚,因此行为不轨、作奸犯科之事举不胜举。应该增设严厉的法律条款,以杜绝犯罪的根源。”光武帝便下诏令公卿们讨论这件事。
当时,杜林已担任光禄勋这一要职,便上奏道:“如果人们的情性遭受挫折凌辱,那么社会上讲究仁义节操的好风气就会受到损害;而防止犯罪的法律条文过于严酷繁杂,那么只求避免犯罪却不追求礼义廉耻的坏风气就会兴盛起来。孔子说过:‘执政者只是一味向民众训导禁令,如果谁个违反就施以刑罚,那么人们只求避免犯罪而缺少羞耻之心;如果对民众用仁义道德进行教诲,普遍推行礼义准则,那么人们就会有廉耻之心,而且都会心悦诚服地来服从治理。’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在治理国家时可说深谋远虑,他们制定法律以宽厚为原则,不设太重太多的条款,周朝的五种刑罚其种类不过三千。想我们大汉朝开始建立之时,详细考察了前代治政的得失,破方为圆,去雕为朴,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政,制定了较为宽厚的法律,即老子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以致天下民众欢欣鼓舞,人人对此感恩戴德。可是到了后来,法律条文渐渐滋蔓苛刻起来,执法的官吏办起案来往往吹毛求疵,将无罪办成有罪,小罪办成大罪,冤假错案举不胜举。像接受果桃菜蔬这类小礼,也把它当成罪过,甚至将无伤仁义的小事办成了可以杀头的大案,造成天下没有一个廉洁的士人,没有一个道德完好的家庭,以致法律条款不能真正实行,上边政令不能真正通行,上下互相欺骗,在文牍上做手脚来回避法律的惩罚,这种弊风越演越烈,难以收拾。为此,我认为还是遵循,旧法办事,不要再增设什么新的法律条款了。”
光武帝采纳了杜林的意见。
【述评】一个国家要治理好,没有法律是不行的;但单有法律,过分迷信法律,将法律条款设置得多而滥、严而细,以致民众无所措手足,最后势必人人自危、个个自扰,结果上下欺蒙、说假违法之弊风就会产生,有法等于无法。杜林提出这个宽刑宽法的观点,对当今一些崇尚严细法治的国家仍有一定借鉴意义:法律万万不可没有,但法律绝不是万能,必须辅之以全社会的精神道德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直道而行
——《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郅恽,汝南人。此人学习韩婴《诗内外传》、《严氏春秋》,精熟天文历数。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劝谏达官贵人,对从政求官讲究直道而行,为时人所敬重。
光武帝建武年间,汝南太守欧阳歙向上级推荐郅恽做功曹。当地有十月聚会用酒食款待客人的民间风俗,方圆百里内各县官吏们都捧拿牛酒到太守府上聚宴。
欧阳太守在宴会上盛赞西部督邮繇延的品行和政绩,郅恽却根据事实予以反驳:繇延是个表面方正实际贪邪的小人,太守的赞扬是以恶为善、颠倒黑白……。结果宴会不欢而散,繇恽托病归家不出,郅延也灰溜溜告退。
同乡郑敬素来与郅恽友善,见他的发言违背欧阳歙的心意,便对他私下劝说道:“您在公开场合同太守争论繇延的善恶,看样子太守并不接受您的意见。繇延今天虽然告退了,但今后太守一定还是要征召他的。君子正直的心是应该无所忌讳的,这也是古时夏、殷、周三代贤君奉行的直道而行的宗旨,但是意见不同就不要再去商议了,我不忍心看见您有不见容于太守的危险,为什么不快些离开此地呢!”
郅恽说:“古代贤人孟子明知齐宣王不肯施行仁政却硬要强谏他施行,这叫做忠诚;知道齐宣王不施行仁政并加以宣传,这叫做忠诚;知道齐宣王不肯施行政却硬要强谏他施行,这叫损伤君主的品德威望。我已经仿照古代圣贤的做法对太守实行强谏了,他要赏赐牛酒给恶人繇延,我已经阻挡住了。既然我已经尽了一个正直君子的本分,却又不坚守岗位,这是有过失的。繇延告退而我又离去,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于是,郑敬独自隐居于弋阳山中。
过了几个月,欧阳歙果然召唤繇延至太守府。于是郅恽便辞官离去,跟随郑敬钓鱼自乐,留住弋阳山中数十天。
【述评】郅恽从政做官,讲究直道而行,全然不理会官场隐恶扬善、阿谀奉承那一套做法,当然其仕途也就不能一帆风顺了。然而,他还是要秉持着自己忠诚正直的信念去从政做官,后来做到太子侍讲、长沙太守。跟郅焊友善的郑敬,同样看不惯官场黑幕,却走了一条类同古代巢父、许由隐逸山林的道路,即使郅恽劝其从政他也不干,亦可谓“道不同者不相为谋”也。可为一笑。
公私分明
——《后汉书·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
苏章小时候就博学多闻,写得一手好文章。汉安帝时,他被人推举为贤良方正,在朝廷议论时政对答如流,被选拔为议郎。屡次陈述为政的得失,其言论甚为正直。后来派他去武原县当县令,当时该县遭受饥荒,他便命令开放粮仓救济穷人,使三干户饥民保住了性命。
汉顺帝时,苏章升任为冀州刺史。他的老朋友当时正担任清河太守。苏章巡察公务时发现他有作奸犯科的行为,于是便摆设家宴邀请他,用酒菜款待他,两人谈笑风生,尽量诉说过去来往的友情,气氛十分欢乐融洽。
太守喜孜孜地说:“今天我真高兴,过得太有价值了,别人过一天,我等于过了两天。”
苏章便说:“今天,我同老朋友你饮酒作乐,这是私交。明天,我将以冀州刺史的身份办理你犯法的案子,这是公法。”
于是,苏章秉公惩治了老朋友的罪过。
一州之内的官吏民众听说此事都知道苏章办事公正无私,社会风气顿时为之整肃起来。
【述评】徇情枉法,这在现代法治国家的官吏中也难以避免。而中国东汉的苏章却以自己公正无私、执法如山的德行打破了这,个“人情大于王法”的老规矩。在本篇故事中,他在欢宴老朋友——清河太守的家宴上明确提出现代俗语所谓“桥归桥,路归路,‘私恩’与‘公法’绝不混淆”的处事原则。应该说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他既不同于那种毫无人情味的铁面法官,又不同于那种以“私恩”权法的软面法官,可说是知情识礼、知法执法的贤明法官了。
樊鲦办案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东汉永平元年,樊鲦被委任为长水校尉,与公卿们制定京都郊外祭祀的礼仪规则。他与北海的周泽、琅邪的承宫等海内知名的大儒交往,以他们为老师、为朋友,并推荐他们到朝廷做官。
他又上奏皇上说,郡国推举孝廉,常常是选拔年轻而知报恩的,对那些年纪较大的大贤大能的人往往弃置不选,应该命令郡国简拔真正的贤良俊杰之才;又建议,斩首大刑宜在秋天肃杀季节进行,这样才比较适应气节。汉明帝都采纳了。
永平二年,皇上把寿张国封赐给东平王,迁升封赏樊鲦为燕侯。之后广陵王刘荆犯罪,皇上因为他是自己的至亲而十分感伤,便下诏书叫樊鲦同羽林监、南阳的任隗一同处理该案。
樊鲦审理案子结束后,上奏皇上请判刘荆死刑。
汉明帝便在宣明殿召见樊鲦,对他愤怒地斥责道:“你们只因广陵王是我的弟弟,就要诛杀他,如果他是我的亲生儿子,你们敢这样判定吗?”
樊鲦跪在殿下仰面对答道:“天下是汉高祖创建的天下,不是陛下的天下啊。根据《春秋》传下来的君臣道义:‘国君的至亲是不能有弑君谋逆之事的,如果有,那么就应按照国法予以诛杀。’所以,周成王时周公摄政,将自己那流言惑众的弟弟管叔、蔡叔二人依法惩治了;鲁国的季友把自己那个要册立恶人庆父为国君的哥哥叔牙用鸩酒毒杀了,这些在古代经典著作里,都是被大大推崇的范例。我们认为刘荆是您的同胞弟弟,陛下对他有恻隐之心,所以在判决处理完他的案子后还特别向您请示一下。如果犯罪的是陛下的儿子,我们就不会向您请示而是立即依法判罪了结此案。”
汉明帝听了沉吟、叹息了很久,不再表示意见。
从此,樊鲦的名声更加扩大提高了。
【述评】不避皇亲国戚,依法判罪,这是古代贤明正直的忠臣一贯的做法。樊鲦继承樊氏克己奉公的家风,在办理明帝弟弟刘荆案子时依法判罪,没有一点儿揣摹皇上心思以、奉承主意而徇私枉法的想法,所以在面对明帝愤怒的责问时才能不慌不忙、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最终使明帝理解了他的公正无私、光明正大的德行而“叹息良久”。“叹息”者,是赞许樊鲦如此忠臣人才难得的表情也。比之那个圆滑处理西汉景帝弟弟梁孝王罪案的田叔(见前面“田叔断案”故事),樊鲦要忠诚正直多了。
郑兴巧答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光武帝曾经向太中大夫郑兴询问有关在京都郊外祭祀之事,说:“我要用图谶来判断这个祭祀大事,你觉得如何?”
郑兴回答道:“我从不用图谶。”
光武帝大为恼怒,说:“你不用图谶,难道你要对它有所非议和否定吗?”
郑兴于是惶恐地回答:“臣子是对于图谶一类书籍没有学习过,并不是要否定它们。”光武帝这才稍稍平息了怒气。
【述评】光武帝刘秀统治的朝代,被人称为“先武中兴”,有人根据他在位期间的一些治政措施,如辞退(而不是杀戮)功臣、任用文官、限制外戚干政、多次发布解放奴婢的命令、精兵简政,以及减轻赋税徭役等,把他称颂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明的君主”。尽管如此,由于他的登基与先前“刘秀当为天子”的诫语相符,所以他十分迷信图谶,加重了儒学神学化的倾向,致使迷信思想泛滥,这就理所当然地遭到信奉“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儒学的士人、官吏的非议。著名通儒桓谭在回答光武帝想用图诫决定灵台修建地点的询问时,直言抗辩说自己不读图谶,因为它不是经典,结果招致光武帝大怒几手被杀头,最后贬官于外郁闷而死。比较起来,同样是儒生入仕的郑兴,其答语“臣于书(指图谶)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就高明多了,可谓避光武之舌锋而“寓刚于柔”也。
请诛宦官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张玄的字叫处虚,为人深沉而有才能,由于时局动乱,他不愿踏入仕途。司空张温屡次恭敬地举荐他,他也不肯出来做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