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听了不禁大为震惊,一时难以答话,沉默很久,才对张玄说:“处虚呀,我不是不欣赏你的话,只是我不能这么做,你看如何是好?”
张玄叹了口气说:“我说的这翦除宦官之事若您能为全天下的百姓办到,那将是百姓们的福气,如果您不这么做,那我就是盗匪了!看来,如今我只好与您永别了。”
说着,拿起毒药准备服下去。
张温连忙奔上前去捉住他的手悄悄说:“您是忠诚于我的,我不能采用你的建议这是我的过错,您何必要这样呢!再说,话从你口里出来进入我的耳朵,又有谁会知道呢!”
于是张玄就告别张温,隐居到鲁阳山中去了。
【述评】东汉后期宦官与外戚交相争夺朝廷大权,在桓、灵;帝时,宦官挟君以自重,骄横跋扈,权势达天,国家政局动荡,各地匪患严重,东汉皇朝进入了衰亡的晚期。后来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上说:“……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刘备与孔明议论东汉政局的衰颓起于桓、灵,就是指宦官乱政。本篇中的正直儒生张玄力劝张温趁出师之机动用兵权翦除宦官,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可是“总天下之威重,握六师之要”的堂堂军事统帅张温听了先是“大震,不能对”,继而不敢行动,最后捉住张玄要想服药自杀的手悄悄安慰他“谁今知之”?可见当时那批宦官小人操生杀予夺之权势何等可怕!
论太子传
——《后汉书·桓荣丁鸿列传》
建武二十八年,光武帝大会百官,诏问谁可以教授皇太子。群臣揣摹皇上的心意,都说太子的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
博士张佚听了便非常严肃地说:“今天陛下立太子,是为阴氏,还是为天下?如果为阴氏,那么阴侯是可以的;如果为天下,那就应该选用天下的贤才才是。”
光武帝连声称赞,说:“我要设置太子师傅这一类官职,是为了辅助太子。今天博士你当我之面都勇于匡正我,更何况匡正、教授太子呢?”
于是光武帝立刻委任张佚为太子太傅,委任桓荣为太子少傅,赐给辎车和乘马。
【述评】太子太傅、少傅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谁当了太傅、少傅,往往在太子登基后就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因此,在光武帝诏问百官谁可做太子师傅时,大多数部揣摹是太子舅舅阴识。独独博士张佚偏不知趣,口吐其书生式的公正之论,眼看要得罪陛下和皇帝国戚了,孰料大出群臣意料,光武帝偏偏欣赏张佚的话,同时毅然决定任命张佚和桓荣等为太子的师傅。张佚的公正不阿和刘秀的从善如流,两相对照,真是明君贤臣,相得益彰。
张宗无畏
——《后汉书·张法滕冯度杨列传》
张宗的字叫诸君,是南阳鲁阳人氏。王莽时,他担任本县阳泉乡的乡佐。王莽末年,各地义兵蜂起,张宗便率领阳泉乡民三四百人起义攻城夺地,一直朝西打到长安,更始帝任命他为偏将军。后来,张宗看见更始政权动荡,便带家属客居于相邑。
等到大司徒邓禹西征、平定河东时,张宗便投奔邓禹。邓禹听说张宗素来擅长于出计谋多权变,便举荐他为偏将军。邓禹的军队到达相邑时,闻听赤眉大军将要到来围攻该城,邓禹认为栒邑不能防守,要率军到其他比较坚固的城池去,但众将大多害怕赤眉匪军追赶,没人肯作全军后卫。邓禹无法,便把诸将的姓名写在竹简上,把它们胡乱地置放在竹筒中,命令大家抽取以决定殿后人选。唯独张宗不肯抽取,说:“生死有命,我张宗难道要回避危难而选择安全之处吗?”
邓禹钦佩张宗的高风亮节,叹息道:“将军有弱小的亲属在军营里,怎么可以不去照顾他们?”
张宗说:“我听说打仗时,若一个士兵竭尽全力拼命,那么一百个敌人都难以抵挡;一万个士兵愿意赴死,那么就可以横行天下。我张宗今天拥有士兵数千,如果发挥最大威力,必定可以与敌军做长久殊死战!”
于是,他率本部殿后作邓禹全军的后卫。
各个军营拔营出发后,张宗便督促本部将士,坚守壁垒,准备死命抵挡赤眉大军的进攻。
邓禹到了前边一个县城,同诸将议论道:“以张将军的人马来抵挡赤眉百万大军,好比用一团小雪球投入沸滚的开水里,即使全体将士戮力同心,也势难保全他们的生命。”于是,便派遣步、骑兵两千人返回去接应张宗。
【述评】两军相遇勇者胜,无畏和勇敢是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之一。面对赤眉大军的追击,邓禹属下诸将畏畏缩缩,以致迫使邓禹要以抽签来决定全军后卫人选,独有张宗不肯抽签,挺身而出自愿担当后卫。其舍己为公、勇敢无畏的言词真可掷地而发出金石之声:“死生有命,张宗岂辞难就手?”“愚闻之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以致邓禹在钦佩叹息之余,害怕他“以小雪投沸汤,虽欲戮力,其势不全也”,乃遣步骑二千人返归接应他。谁知张宗与敌军激战,竟打退了赤眉大军,终于返回邓禹大本营,“于是诸将服其勇”。可见,“舌战”之勇壮乃来源于“身战”之勇壮也。
辩周论汉
——《后汉书·班彪列传》
班彪个性稳重深沉,喜爱古代文化。他二十岁时,更始帝失败,三辅地区大乱。当时隗嚣在天水割据,拥兵自重,班彪为逃避战乱而去投靠他。
隗嚣问道:“以前周朝灭亡时,战国诸侯纷争,天下分裂的局面到几代之后才安定下来。不知合纵连横的故事是否又要在今天重现了,还是承受天运交替兴起的大任将要落在某个人身上?请先生您论证一下。”
班彪说:“周代的兴起和废亡,同我们汉朝完全是两码事。过去周朝封爵五等,诸侯各执其政,根基已经衰败而枝叶依旧繁盛强壮,所以他的后代末世才有合纵连横之事,这是形势、命运使然。汉朝呢?它承袭秦制,改设郡县,君王有自专决断之威权,臣子没有长期不断的权力。成帝,假借外戚的力量来统治朝政,哀帝、平帝短命,又三代断嗣(指成、哀、平三帝无子嗣),因此王莽能专权于朝廷,乘机窃取帝位。成帝时,政治危机从上面而起,并不伤害下层百姓,因此王莽篡权即位后,天下莫不引颈而叹。十几年间,中外骚扰,远近各地起兵,纷纷自立尊号,都自称刘氏,可说不谋而同辞。而今雄才豪杰中统领州郡的,都不具备称雄的资本,而百姓却依然在讴歌刘氏,这种仰慕汉朝德政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
隗嚣有些不以为然,说:“先生议论周、汉的条件、形势还是可以的;至于仅仅因为见到愚蠢的百姓熟记刘氏的缘故,就下断语说汉室将要复兴,立论未免不太周密吧。过去,秦国丧失皇权,刘邦起兵夺取天下,当时的人怎么知道日后会有个汉朝出现呢?”
【述评】班彪是具有才华的儒士,曾潜心撰写史书《后传》六十五篇,为其子班固撰写不朽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奠定了基础。从本篇他与隗嚣有关周、汉两朝兴衰条件、形势分析的舌战中,可以明显地觉察到他明智而有穿透力的历史眼光,而隗嚣由于想觊觎帝位,逐鹿天下,私欲膨胀而不自量力,以致自我蒙蔽再也见不到汉室皇统必将复兴的客观条件。这说明:缺乏对政权兴衰条件的深入分析,仅仅依靠肤浅的历史类比——“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来、进行论战,表面似乎比班彪“有理”,其实却是“银样蜡枪头”,不堪一击。
纵论和亲
——《后汉书·班彪列传》
当时,北匈奴首领单于派使者进贡汉朝,要求和亲,章帝为此诏问百官,参与商议的臣子有人认为:“匈奴是个奸诈善变之国,并没有真诚归顺之心,只是因为畏惧汉朝的声威,又被南匈奴所威逼,所以希望汉朝派使者回访,可以藉此平定其内部离叛的局面。现在如果派使者回访,恐怕就要失去与南匈奴结下的友谊,而使北匈奴奸诈的计谋得逞,我们不能这样做。”
班固听了议论道:“臣以为汉朝建立以来,历时久远,我们军队一再受到夷狄的纠缠,尤其是同匈奴的作战。其实,安抚与抵御他们的方法有时是不同的:或者兴修文教同他们和睦相处;或者使用武力征讨他们;或者低三下四迁就他们;或者让他们稽首臣服于我们,送子入侍作为人质。虽然我们在对付他们的策略上变化不一,那是根据形势的不同,但绝没有拒绝同他们交往的理由。我本性愚蠢,认为应该按照老办法,再次派遣使者回访。这样,上可以继承五凤、甘露年间招致远方之人的朝会,下也不失建武、永平时光武帝、明帝联络牵制匈奴的大义。匈奴使者来汉两次,然后汉使再回访一次,这样既可明示中原地区注重忠信之德,更可让他们了解圣朝的礼仪具有常法,怎么可以事先猜疑他们存心奸诈欺骗,而辜负他们的好意呢?与之绝交,不知有什么好处;与之交往,没听说有什么危害。假如定要待北匈奴逐渐强盛、能兴起战祸时,才又寻求、实现外交来往,那将从何而得呢,不如就趁现在施以恩惠,这样定计才是考虑到眼前和长远的利益。”
【述评】如何对待北匈奴在穷困时要求与汉朝和亲这一点,班固的廷论显然比其他一些持僵硬单一意见的臣子高明得多,他提出“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必须准备和战两面,武力作战和外交来往两者都不能偏废,而且他以历史学家的睿智眼光来分析汉朝与匈奴的和战史,这就使得他的论点具有相当的力度和深度。可以说,这篇舌战故事反映的是班固一通杰出的外交策论,其成熟程度几乎迹近现代国家灵活完美的外交理论。
伯鱼有“私”
——《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
第五伦字伯鱼,是京兆长陵人。他从小为人耿直而有道义之举。先是乡级一般吏员——乡啬夫,以后逐步升迁,最后担任三公之一——司空这样的大官。
平时,第五伦一心为公家做事,恪守臣节,说话行动一切以公家利益为标准。儿子们有时要加以劝谏,第五伦就斥骂驱逐他们,下属吏员奏报所收财物及清单,他也全部封存上交,不沾一点咸淡。然而,他待人缺少宽厚,也不注重保持威严仪表,因此也被一些人看轻。
一天,有人故意探问第五伦道:“您有私心吗?”
第五伦对答道:“有。从前有人赠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逢三公这种大官选拔、举荐贤才时,我心里总是不忘那个送马的人,但最终还是没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有时一个晚上要去探视十次,再退回自家卧室安寝。我的儿子生了病,我虽然不去探视,却通宵不眠。像上述三个例子,难道可以说我是完全无私的吗?”
【述评】第五伦的“奉公尽节”,的确可以成为当今做父母官者们的表率。然而,古人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分廉洁自守、克己奉公,以至于断亲绝友,恐怕这样独善其身的生活也是孤寂难熬的吧?第五伦在回答自己是否有私这个问题上举出三个例子来证明自己还没有完全做到大公无私,简直是近乎天方夜谭式的荒诞了。按照他的大公无私标准推演下去,自己的至亲生了病就不能去探视或找医生为其诊治了吗?难道听任亲友病死、不闻不问才是“奉公守节”吗?显然,他进入了一个逻辑概念上的误区。正确处理公事与私事的关系同必不可少的私事处理完全是两码事,大可不必把一切必要的私事处理都当成“私心”。否则,人们将无所措其手足,寸步难行了。
寒朗廷争
——《后汉书·钟离宋寒列传》
永平年间,寒朗以谒者守侍御史的身份,同司徒、司空、太尉三府掾吏共同审判楚地谋反案犯颜忠、王平,颜、王招供罪行时牵连到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刘建等人。提审耿建四人时,他们都说不认识颜、王。当时,明帝对案犯的罪行十分愤怒,以至办案的官吏都很害怕,只要是案犯招供牵连的人员,统统逮捕入狱,不敢根据实情对无辜犯人予以宽赦。唯独寒朗对耿建等人的冤枉十分同情,曾经将耿建四人的面目形状提出来单独讯问颜忠、王平,结果他俩仓卒之间不能回答。于是,寒朗知道颜、王的招供是虚假的,便上奏皇上说耿建四人无罪,他们是遭受了颜、王的诬谄,推想天下无辜者所以被判有罪大概都类似此案。
明帝见了奏折,便召唤寒朗入宫,询问道:“如果耿建等是无辜的,为什么颜忠、王平要将他们招供、牵连出来?”
寒朗答道:“颜忠、王平知道自己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所以故意多多招供他人,企图剖明心迹,减轻自己的罪行。”
明帝说:“既然四个诸侯没有什么罪,为什么不把案情早些上奏,一直拖到今天才报告?”
寒朗答道:“臣子我虽然经过审理知道他们四人无罪,但又怕海内另有告发他们罪行的人,所以不敢及时报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