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
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大事者总是抱着乐观的心态,而失败的人则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平庸人之所以会失败,并过着平庸的生活,根源就在于他们遇到困难时,总是以消极的心态去应付,他们总是暗示自己:“我不行,我还是退吧”,结果一直退到了失败的深渊里。而成大事者,却刚好相反,他们不畏惧困难,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情,说“我行”、“我一定行”来鼓励自己做下去,不断想办法克服困难,最终走向胜利。
人是否能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大事者总是抱着乐观的心态,而失败的人则用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积极的心态支配着成大事者的人生,使他们在做事的时候,不拘泥于成规,而是积极地思考,保持乐观的情绪。而失败者则被过去的失败和忧虑所支配,他们做人保守而呆滞,心态消极、空虚、悲观。
有些人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环境,实际上我们的现状不是由环境造成的,我们自己才是决定和主宰自己人生的主人。就算是到了最艰难的环境里,人也还有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成败,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在刚开始工作时你的心态如何,决定了你最后能否取得成功。在重要的组织中,地位越高的人心态要越好。
只有当积极心态和生活切实结合起来时,你才会顺利到达成功人生的彼岸。但是,反过来说,奉行消极心态的人则一定不会成功的。拿破仑?希尔说,从来没见过持消极心态的人能实现成功人生的,就算碰运气偶尔成功,那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一位叫做鲍威尔?达尔的美国妇女,只有一只眼睛,而且视力极差,几乎就是个盲人。小时候她很想和其他孩子玩“跳房子”的游戏,却看不到地上的线,于是她经常一个人趴在地上找画在那儿的线,并记下线的位置,然后再和小朋友一起玩。
她看书非常吃力,每次都得将书举到靠近睫毛的地方才行,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泄气。她在家里一直坚持读书,最后她竟然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并成为了一所学院的新闻语文学教授。
是什么力量支撑达尔克服了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困难,达到了人生的辉煌境界呢?达尔在她所着的《我想看》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我的内心身处,一直隐藏着对眼盲的恐惧。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我选择了快乐。”达尔在面对生活的不幸时,没有抱怨,而是放下消极的心态,选择了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因而成了“跳房子”好手,获得了学位,做了教授。正是这种积极的心态使她努力地朝人生的高处走去。
每个人都带着一个隐形的护身符,这个护身符一面刻着积极心态,另外一面刻着消极心态。要想成功,就一定要放下消极的心态,要通过积极的心态,学会做人的艺术,这样才能给你带来财富、成功和快乐。
无论你自身条件是多么恶劣,只要你运用积极心态,就可改善你自己的处境。我们知道,主宰了自己的态度,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态度也决定了我们面对机遇时是否能抓住。运用积极心态,我们就能积极地抓获机遇,努力工作,从而实现心中的念头和想法。例如,面临艰巨的任务时,如果你怀着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能很圆满地完成工作,这样在工作中,你就会很自信,而困难也就减少了一半,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其实只要你克服心魔,以积极地心态去生活,就会越走越顺。
大凡成大事者,不单有过人的智慧,还懂得摒弃所有消极的心态,积极地去应对人生的一切得与失。他们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情,鼓励自己做下去,从而最终走向胜利。
2.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心境
乐观者与悲观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乐观者能够在每次危难中看到机会,而悲观的人却在每次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一位军人的妻子,到位于沙漠的军营里去探望丈夫,她无法忍受军营枯燥乏味的生活,写信回家向自己的父亲诉苦。父亲便在回信中写了以上这句话,她的生活观也因之改变。这句话道出了一个处世之理:人应该对生活充满信心,特别是处于困境中的人,更不能悲观,应该积极而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与挑战。
悲观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它让人们无法走出往日痛苦回忆的阴影,使人们迷失在旧日的失败中无法自拔,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磨掉了人们的锐气与自信,无法再面对未来的挑战。而乐观体现的是一种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凡是乐观的人都是对自己很自信的人,无论在何种艰险困苦的境地中,他们都不会失掉自信。他们总是努力不懈,永远不会动摇,最终总能转败为胜,化不幸为幸运。积极乐观的人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情境,正视自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积极想办法,迅速采取对策,以尽快走出困境。
生活中不可能永远一切顺利,总免不了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这些不如意的事也正是生活赐予我们的考验,我们要怀着一颗乐观的心勇敢地去面对它。只要我们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我们就能很快的战胜困难并走出困境。
乐观者与悲观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乐观者能够在每次危难中看到机会,而悲观的人却在每次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的性情过分悲观,而弟弟却过分乐观。他们的父母企图对两个孩子的性情加以改造:让哥哥不要过分悲观,弟弟不要过分乐观。
一天,父亲买了很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悲观的哥哥并没什么反应,乐观的弟弟却吵着要玩。
父亲对哥哥说:“你看,这些玩具都是给你买的,拿去玩吧!”又对弟弟说:“你跟我来。”
弟弟以为父亲会给他更好的玩具,高高兴兴地跟着父亲走,谁知,父亲把他带到一问堆满马粪的车房里,说:“你就在这里玩吧!”
过了一会儿,父亲偷偷来到哥哥的房间,希望看到大儿子正在高高兴兴地玩玩具,可是却发现大儿子正在抹眼泪……
哥哥哭着说:“我喜欢它们,可是我怕玩坏了!”
父亲叹了口气,安慰了大儿子几句,忽然想起车房里的二儿子。他想看看二儿子在干什么。
父亲来到车房,看见弟弟正美滋滋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
父亲问:“孩子,你在找什么呢?”
二儿子神秘地说:“嘘!说不定马粪堆里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白纸上有一个黑点,乐观者看到的是一张留有很多空白足够利用的纸,悲观者却只看到了纸上的黑点。
一一位穷苦的母亲带着4岁的儿子来到百货商店,对店里的商品,小男孩非常好奇,东瞧瞧,西看看,很是开心。
忽然,小男孩发现了店里专门给人们照快照的照相机,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给我照一张相吧。”
母亲无奈地看了看孩子的旧衣服,慢慢地说:“孩子,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旧了。”
孩子低下头,看了看自己的旧衣服,沉默了一会,然后抬起头,充满希望的说:“妈妈,衣服旧没关系,只要我脸上有微笑就可以了呀!”
贝多芬和他的乐曲《命运》为我们大家所熟悉,面对生活带给他的巨大不幸——失明、失聪,他并没有被打倒,没有退缩,而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乐观地向命运挑战,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名曲,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乐观、不屈的形象。
海伦?凯勒,美国聋哑女作家和教育家。她出生19个月后,就因为一场大病而不幸成了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但她却说:“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美好。”身处困境的她看到了生活的美丽,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她一生所取得的成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正是乐观赋予了她生活的勇气,她以其不屈的意志和勃然的生机战胜了厄运。美国着名文学家马克?叶温曾说:“19世纪有两位伟大的人物,一位是拿破仑,一位是海伦?凯勒”。
尽管积极乐观值得大家提倡,然而生活中总有消极悲观的人,他们整天愁眉苦脸,遇到一点困难,生活稍有挫折,就抱怨命运不公,不求进取,甘愿堕落甚至于自毁自灭。这些人是生活的弱者、是懦夫。他们不愿吃苦,贪图安逸,总是生活在美好的幻想当中。
尼采曾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地震时,人们没有喊晕的权利;失火时,人们没有怕熏的权利;战场上,没有怕死的权利。只有不喊晕的人才能安全逃离险境,只有不怕熏的人才能从火海逃生,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能取得胜利。同样,只有面对苦难时做到不悲观,保持着乐观向上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最终脱离困境。
3.吹嘘的心态不可有
吹嘘的心态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有人吹嘘可能只是逞一时之痛快,无心而出,但处世中一定要抑制这种心态,以防遭人嫌弃每个人都有表现欲,有了成绩总希望别人知道,最好能受到赞美,这种心理很正常,但是你要知道每个人都会讨厌别人的吹嘘。有涵养的人会顾着你面子,假装微笑,假装欣赏,但你可千万别认为每个人都这么有涵养。
大部分时候,你不会那么幸运。很多人会在你吹嘘自己的时候很冷静地刺你一下,把你自我吹嘘时不小心露出的漏洞给捅出来。
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很容易给人以不忠实的感觉,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如果你去面试,想得到一个好的工作,如果因为怕短时间内不能把你的优点和成绩全告诉对方,而拼命地显示自己的好,把自己大大吹嘘一下,那么经理会认为你这个人好大喜功,做事肯定不踏实。如果有这样的印象,那你肯定没戏了。
喜欢自我吹嘘的人经常会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有时候,你并没想要贬低别人,但在说话时却一味强调自己,旁人听了就会感觉到你在抬高自己、贬低旁人。在办公室年终小结的时候,轮到你发言,你一口气罗列了几十条成绩,有些确实是你的成绩,但肯定有些是大家共同的成绩,你也揽在自己名下,你的同事当面不会说你什么,但会在投票选先进的时候,给你一个零分。
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往往缺少团队协作精神。他们喜欢表现自己,喜欢抢功劳,喜欢争名夺利。即使在需要协作完成时,他们首先也会尽可能地一个人干,不行的话,他们会在过程中有意识地分清你我,让别人清楚,哪些是自己干的。有能力干倒也无妨,最可恨的是那些干起事来缩在后面,干完事以后抢在前面的人。当然他自己不喜欢集体,集体也不会喜欢他。所以,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往往是孤独的。
喜欢自我吹嘘的人也容易自我陶醉,得意忘形,还容易忽视别人。稍微有点能耐的自我吹嘘者很是自以为是,在自我陶醉时,当然也最容易忘乎所以,导致做事的过程中漏洞百出。
我们都知道自我吹嘘不讨人喜欢,自我吹嘘的人也往往会在孤独中体会到这一点。所以在说话之前,凡事首先要多为别人考虑一下。千万不能在名利面前太贪,需分清彼此,最基本的是不能抢别人的功,如果能让一些给别人,那就更好了。但不管如何,切记在你张口的时候要先说别人的功和名,然后再提自己那份。
其次,要时刻提醒自己: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再说就是画蛇添足了。
其实有的人被人冠以“自我吹嘘”之名,也是有点冤枉的,因为他们说的可能还都是实话,只是喜欢在别人知道以后还不厌其烦地说自己的成绩。其实,即使别人没看到,但迟早会知道,你不必担心成绩会马上消失。有的人却生怕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要记住:别人传你优点要比你自己去说可信一百倍。如果你能在你做了好事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一言不发,那你就成“圣人”了。
成大事者都有这种心态:我们做事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而是为了自我充实,自我满足。如果凡事都要别人肯定,自己才能高兴,那也太可悲了,毕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是很累的。
4.不要苛求十全十美
不要等到所有的准备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那样的话你有可能一事无成。
在我们的周围,你会发现一些人,他们的智力很高,才智过人,很聪明,工作能力也很不错,而且又非常勤奋,一工作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
但是,他们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在各方面比他们都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显着了,而他们却依然默默无闻。
寻找这类人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才华虽然说不上盖世,但比起我们常人却超出了一截,他们的脑筋也很灵光,工作也够勤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有可能是“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情都喜欢追求十全十美。
你可能要说:“完美主义”不好么?回答是:不好。如前所说,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绩,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不是他们缺少能力,而是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放下自己苛求完美的心态。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都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才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之中。他们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们不想去做,而是他们一直在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他们就在等待完美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比如,他想写一篇某一方面的论文,他首先会在尝试几种、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方案之后才会动手去写论文。这么做当然是好的,因为他可能在比较之中找到了一种最佳的方案。但是,在他开始写的时候,他又会发现他选择的那种方案依然有些地方不够完美,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点,都不是尽善尽美,而他却非得要找出一种“绝对完美”的方案来。于是,他就将这种方案又重新搁置起来,继续去寻找他认为的“绝对完美”的新方案,或者,将这一论文的选题放下,又去想别的事情。实际上,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他要寻找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这种人总是不愿出现任何一种失误,担心因此而损害自己的名誉。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的烦恼中度过,结果什么事情也没能做成。
如果你不相信这一点,你可以从你的人生档案中找出你拖延着没有做的事情,没有完成的项目或者课题看看,这样的事情你可能也会找出一大堆:搬了新家窗帘还没有装,所以没有请朋友来家里玩;这篇文章的构思还不是非常成熟,所以还没有写;这只现价三十元的股票原想等掉到五块钱再买,但它一直掉不到五块钱,所以就一直未买等等。归纳一下你会发现,你一直在等待所谓的条件完全具备,你好将它做得尽善尽美。可是,你可能会发现社会上同样的事情有些人的方案或者条件还不如你的成熟,但他们的成果已经问世,或者已经赚了一大笔钱,你又会因此而烦恼。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你也患上了“完美主义”的毛病。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表面看起来相当精明能干的人,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坎坷颇多,进退维谷。
你还可以做这样的试验,把手头的某项工作交给你的两位部下,一位是完美主义者,一位是现实主义者,看看他们面对同一工作时会有哪些不同。
等他们的方案提交上来,你会发现,完美主义者可以一下子给你提供十多种可能的方案,分别说明了其可行性与利弊得失。但是他无法确定哪种方案最好,他会采用哪种方案。而现实主义者则不然,他可能只有一种方案,也就是他要实施的那套方案。在聪明才智方面,他比不上前者,但他能够给一套很实在、马上就可实施的方案。
所以,在人生中,无论是对待工作、事业,还是对待自己、他人,我们不妨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而不要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者有可能什么事情也无法做成,而妥协者却会多多少少有些进展。
请记住:不要等到所有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如果坚持要等到万事俱备,你就只能永远等待下去了。同时,对待自己也要有豁达的心态,不必追求自己的永远绝对完美。这样,你不但少了许多烦恼,同时,你还会发现,你的工作、事业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就会有大的发展。
5.失意时把心放宽
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直都得意容易让人忘形。为失败表怨,对现实不满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中慧能禅师一语道破“风动”与“幡动”的本质皆为“心动”。内心空明、不被外界所扰,这是坐禅者应该达到的基本境界,也是人们行事处世的快乐之本。
佛眼禅师曾做过一首名为《无题》的诗偈,正好诠释了慧能禅师的意思:“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皆是人间胜景,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然而如果总有“闲事挂心头”,纠缠于琐碎的尘事,就会迷失自我,怨春悲秋,厌夏畏冬,永无顺心遂意的时候。只有放下一切,用敏锐的心去感悟体会,不让烦恼和成见梗在心头,才能随时随地体悟到“人间好时节”的佳境禅趣。
不管世间变化如何,只要内心不为外界所动,那么世间的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正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无事心自宽。
有一个囚犯,被关在牢狱里。牢房空间非常狭小,住在里面很是拘束,既不自在又不能活动。他的内心充满着愤慨与委屈,认为住在这么一问小囚房里面,简直是人间炼狱。他每天就这么不停地抱怨着。
有一天,这个小牢房里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
他心想:我已经够烦了,又加上这讨厌的家伙,实在气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它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时,苍蝇就轻盈地飞走了。苍蝇飞到东边,他就向东边一扑;苍蝇飞到西边,他又往西边一扑。捉了很久,还没有捉到,囚犯感叹道:“原来我的房间并不小啊!
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此时他领悟到,原来心中有事世问小,心中无事天地宽。
所以说,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广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亦能把小囚房变成大千世界;一个心胸狭窄、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所以我们不要只顾着计较环境的好与坏,要注重内心的力量与宽容,做到心里放得下天地,盛得下是与非!
“比海更宽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不论如何磨人,如何将你压缩在一个四方的小囚房里,但思维的空间是不受限制的,心灵的视野没有藩篱。它无比宽广,任你驰骋,来去自如,生命的迷人之处就在这里!
站得高,你就看得远。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人生,各色不同;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各有所好;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感,品之不尽。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如果一生无挫折,未免太单调、太无趣、太乏味。“观钱塘潮者,赏其潮头也;着奇文台,一波三折也;伟大在世羡煞后生者,三起三落也!”没有坎坷不必走,没有失败的尴尬和忍辱哪来成功的喜悦?也许你就是忍受不了人情的冷暖和失败的打击,抱头哀叹。早已说过“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自己还会遇到,那就当它是横亘于面前的一块石头吧。摆正它,蹬上去,也许视野会更开阔、心胸会更豁达。人生偶有失意,在所难免,一直都得意容易让人忘形。
为失败哀怨,对现实不满也是无用之举,一切当以心宽化解之。
总之,失意在所难免,权且把心放宽。
6.知足,才能常乐
知足,才能常乐。这是一种生存哲学,也是一种生存艺术,知足的人,往往比其他人过得充实,过得快乐。
知足者常乐也,而其终身不辱也。人生来就带有各种欲望,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常乐。
记得台湾的一位大学校长在新生接待会上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快乐吗?”“快乐!”下面的同学立即欢呼起来。“好,好,我的话到此结束。”大家惊愕了半天,然后才恍然大悟,顿时掌声大作。这位颇有风趣的校长其实是很了解学生心理的,也很了解人的心理。他认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快乐,而如果大家都很快乐,自己就不必再扫别人的兴了,所以,这位校长的做法很高明。
快乐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或者说快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也许很难说清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快乐是很主观的,一个人的快乐他人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他的表现和行为举止才能有所了解。一个人认为是快乐的事,而另一个却未必认为快乐。总之,快乐是很奇怪的,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这种东西很大~部分完全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追求快乐是人性之一。哪个人不愿自己生活得快乐点儿呢?有人说人生来都是痛苦的,哪有快乐可言?我也没说人生来都是快乐的呀!正因为人生多痛苦,所以追求快乐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人生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可以说归根到底是为了“快乐”二字。成功的事业、富足的家产、自我的实现……都是为了最终的快乐。快乐是一副润滑剂,有了它你的生活将会顺滑许多,没有它你前进的道路上谁能想到又会有多少障碍和阻力?人生至多也不过百年,匆匆之后便成为过客。
快乐的反面是痛苦。痛苦何来呢?人生来就是要追求快乐的,生来便具有各种欲望。这些需要和欲望应该得到满足,而一旦得不到满足,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差距时,人的需要便产生了匮乏,也就产生了痛苦。痛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像恶魔一样折磨着我们,企图使我们拜倒在它的脚下。
而人越是痛苦,才会越觉得快乐的可贵,才会拼命地去追求快乐。当他得到了新的快乐,新的痛苦又产生了,这样的痛苦是没有止境的,因为人的欲望更是无止境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说就不去追求快乐了呢?不,快乐是能追求到的。尽管人的欲望无穷,只要我们能知足,便能常乐。
知足的人即满足于自我的人,知足者能认识到无止境的欲望和痛苦,于是就干脆放弃一些无法实现的欲望,这样虽然看起来比较残忍,但它却减少了更多的痛苦。在能实现的欲望之内,他拼命为之奋斗,一旦得到了自己的所求,快乐便油然而生,每上一个台阶,快乐的程度也会进一个台阶。只有经常知足,在自我能达到的范围之内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刻意去勉强自己,去强迫自己,才能心平气和去享受独得之乐。
在人生之中,其旅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处处有坎坷、崎岖、甚至是断崖。痛苦更是无穷无尽,难道我们非要一味地求苦而将快乐置于身后而不顾吗?
人性中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是由不知足所造成的。由于人太贪婪了,欲望太强了,而其自身的能力又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自己应有的下场。清朝乾隆年间和坤的下场不是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吗?为了积聚财富,和珅像发了疯,什么手段都敢使,其穷奢极欲几乎达到了极限,其结果呢?还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倒误了卿卿性命。
社会是复杂的,并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得了的。贪欲过盛,一旦实现不了,就会让自己产生挫败感,甚至让自己误入歧途,走入极端。与其看着自己陷入泥潭,倒不如寻求一种平稳、安定的日子,这样的生存未必不比大起大落好。这是一种生存哲学,也是一种生存艺术,知足的人,往往比其它人过得充实,过得快乐。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反对大家去努力奋斗,只是说凡事要适可而止。
相对于无止境的成就来说,一个人达到个人所能及的成就也就可以了。懂得知足,才能轻松地生活。
7.欲望面前,要有淡泊的心态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面对物质和名利的诱惑时,我们一定要保持淡泊的心态,坦然处之。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是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常会把物质欲望当做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追求。
君子、贤人精神的欲望特别强烈,但是也不能没有物质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着两种欲望,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只是他们最终能让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具有伟大包涵力的心理和谐。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心理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雄文祖韩子,俭德饰陶公”中的陶潜就有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即是一种“安贫乐道”的体现。
陶潜字渊明,年轻时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性情恬静不爱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爱好读书,对字句有很深的研究,每当有心得体会时,就会高兴得忘记吃饭。陶渊明喜好喝酒,可是家境贫寒经常没有酒钱,亲戚朋友知道他的情形,有时准备了酒给他,他去后总是尽情地喝,高高兴兴地喝醉,醉了就退席,一点儿也不在意礼节。家中空有四壁,不能遮风避雨,身上粗布短衣,破烂不堪,且经常缺吃少喝,他却安然自得,常写些文章自寻乐趣,以展示自己的志向,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陶渊明第一次入仕,当了一个州的祭酒,可是他受不了官场的束缚,没几天,就自动离职回家了,州里招募他做主簿,他也不去。他只是亲自耕种以供给自家生活。
第二次,他做了彭泽县令,他吩咐属下在官府的田里全都种上秫稻,可是妻子却坚持种粳稻,于是他就一半种秫稻,一半种粳稻。郡守派督邮到彭泽县来,县中小吏告诉他应当整冠束带,衣帽整齐地去拜见。陶渊明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弯腰拜迎乡里小人。”当即他解下印绶离职而去。
贪财贪名是争名夺利的根源,陶渊明淡泊名利,法度自然的心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早已传为佳话,虽有人生的无奈和悲哀,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却是自然恬意。
孔子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而来,此心不可免,但是要去贫贱,求富贵,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能嗜欲太过,乃至不顾一切,甚至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富贵。
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只要它确实存在,就不会因穿着华服而有所改变,关键在于有自持之态。
陶渊明荷锄自种,嵇叔夜树下锻炼,均为贫介之士,但他们的精神却万古流芳。“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对于我们如何取值生活,的确是足资凭借的箴言。
其实,在古人眼里,“富贵”两字,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不取于人谓之富,不屈于人谓之贵”。白衣草鞋,自有一股飘逸清雅的仙气,粗茶淡饭,自有一份闲适自在的意趣。
“富贵”对于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而言,就是给他金银还会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吃着碗里的还要看着锅里的,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之位却等于自愿沦为乞丐。一个自知满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衣棉袍也比穿狐袍貂裘还要温暖,这种人虽然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更快乐。
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说:“穷人对家庭的依恋是因为有一个更高尚的根,深深地扎在一块纯洁的土地里面。他的财神由血和肉造成,没有掺杂上金银或者宝石,他没有什么财产,只有藏在内心的感情……”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有钱人,每天早上经过一个豆腐坊时,都能听到屋里传出愉快的歌声。这天,他忍不住走人豆腐坊,看到这对小夫妻正在辛勤劳作。富人大发恻隐之心说:“你们这样辛苦,只能唱歌消闷,我愿意帮助你们,让你们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说完,放下一大笔钱走了,这天夜里,富人躺在床上想:“这对小夫妇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做豆腐了,他们的歌声会更响亮的。”
第二天一早,富人又经过豆腐坊,却没有听到小夫妻俩的歌声。他想:他们可能激动得一夜没睡好,今天要睡懒觉了。但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有歌声。富人很奇怪。就在这时,那个做豆腐的男人出来了,拿着那些钱,见了富人,便急忙说道:“先生,我正要去找你,还你的钱。”富人问:“为什么?”年轻的豆腐师傅说:“在没有这些钱时,我们每天做豆腐卖,虽然辛苦,但心里非常踏实。自从拿了这一大笔钱,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们还要做豆腐吗?不做豆腐,那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呢?如果还做豆腐,我们就能养活自己,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呢?放在屋里,又怕它丢了,做大买卖,我们又没有那个能力和兴趣。所以还是还给你吧!”富人非常不理解,但还是收回了钱。第二天,当他再次经过豆腐坊时,听到里边又传出了小夫妻俩的歌声。
也许这个故事并不适合追逐财富、权贵之人的口味,有人会说钱多还不好吗?没有人听说过钱多会咬手的——但事实是“钱多”确实是会“咬到你的手”。当然,并不是要你不去拥有财富,而是要你用一个淡泊的心态去面对财富。
8.享受生活,享受成功
人类要努力劳作,但劳作本身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生活得快乐”。一方面勤奋工作,一方面使生活充满乐趣,这才是和谐的人生。
人们常常会抱怨自己生活的太累,这无疑是一种心态问题。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除了工作、学习、赚钱、求名,还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享受:可口的饭菜,温馨的家庭生活,蓝天白云,花红草绿,飞溅的瀑布,浩瀚的大海,雪山与草原,大自然的形形色色,包括遥远的星系,久远的化石……此外还有诗歌,音乐,沉思,友情,谈天,读书,体育运动,喜庆的节日……
甚至工作和学习本身也可以成为享受,如果我们不是太急功近利,不是单单为着一己的利益,我们的辛苦劳作也会变成一种乐趣。
现代社会,充满着竞争,也充满着机会。我们不停地开发新产品,扩大着市场,我们的眼睛死死盯着瞬息万变的股市行情,耳朵时时留意着有用的信息,我们在商务谈判中耗去了一个又一个小时,在策划广告方案中熬过了一夜又一夜……我们梦想着一夜暴富,渴望着一朝成名,我们的的确确忘了世界上还有好山水、好风景、好书籍,我们成了经济动物。
我们过的是一种健全的生活吗?难道功名、财富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停下匆匆的步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
林语堂也持同样看法,他说:“我总以为生活的目的即是生活的真享受……这是一种人生的自然态度。”
明人陆绍珩曾经说:“世路中人,或图功名,或治生产,尽自正经,争奈天地间好风月、好山水、好书籍,了不相涉,岂非枉却一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世上的人,有的追求功名,有的从事经济,虽然都是在做正当的事情,但人们却一点儿也不关心天地间的好风景、好山水、好书籍,好像都与己无关,这岂不是白过了一生?
用这段话对照一下今天的生活,我们会发现,古人的感慨似乎就是针对我们而发的。
让我们把眼光从“图功名”“治生产”上稍稍挪开,去关注一下路边正在吐绿的树木、窗台上正在吐蕊的花朵。夜里,不妨暂时推开桌上的工作,去欣赏一下璀璨的星光。假日也可同三五好友一道,来一次自行车旅游……
据说恺撒与亚历山大即使是在战事最繁忙的时候,仍然充分享受着自然的生活乐趣。他们认为:享受生活乐趣是自己正常的活动,而战事是非正常的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着名思想家蒙田认为他们持这种看法是明智的。
这不是要使精神松懈,而是使之增强,因为要让激烈的活动、艰苦的思索暇从于日常的生活习惯,那是需要有极大勇气的。
蒙田还提出:“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序,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的得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在繁华的伦敦市,我是一个小小的职员。”生活于18-19世纪间的英国散文家兰姆在《退休者》一文中,描写了自己对当时“囚禁”般工作的深恶痛绝。
“我这个人似乎与写字台结成一体了,连我的灵魂也变成了木头。”他认为:“人一旦事务缠身,便会失其灵性”。
英国作家乔治?古辛更是对假日大唱赞歌,“我们的休息日总有一种特殊的神圣性。让每周中有这么一个整天,脱离世上的粗俗生活,超越于通常的忧郁之上。这种想法虽然带有宗教的狂热,却仍富有福惠,星期天总是把很多好处带给大多数人,对于少数人它更意味着灵魂修养的生活。”他甚至说:“如果星期天的这一作用在我们之中消失了,那对我们的国家,就更糟糕了。”
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创造财富,发展经济,这当然是正经的事。因为享受生活,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只有衣食无忧,才能谈得上文化和艺术,饿着肚子,是无法去细细欣赏山灵水秀的,更莫说是寻觅那诗情画意所以,人类要努力劳作。但劳作本身不应该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生活得快乐”。一方面勤奋工作,一方面使生活充满乐趣,这才是和谐的人生。
我们说享受生活,不是说要去花天酒地,也不是要去过懒汉的生活。
曾有一则笑话,讲二人谈生活愿望。
一个人说:“我平生不足的就是吃饭睡觉。有一天得志了,我就吃饱了便睡,睡足了再吃。”
另一人说:“我和你不同,我要吃了又吃,哪有工夫睡呀。”
这哪是“享受生活”,简直是糟蹋生活。
享受生活,是要努力去丰富生活的内容,努力去提升生活的质量,愉快地工作,也愉快地休闲。散步,登山,滑雪,垂钓,或干脆就是坐在草地或海滩上晒太阳。在做这一切时,使杂务中断,使烦忧消散,使灵性回归,使亲伦重现。用乔治?吉辛的话说,过一种“灵魂修养的生活”。
爱因斯坦刻苦地攀登科学高峰时,也没忘了时时拉拉小提琴,让心灵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仍会忙里偷闲,去江河游泳,和大自然亲近。陈毅国务繁忙,却总要抽空下下围棋,领略黑白世界的妙趣。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一小时研究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并用专门的设备为蜂鸟拍照。他的蜂鸟着作被称为自然丛书中的精品……他们工作着,也享受着生活。
我们现在开始有了更多的假期,双休日,春节、五一、国庆的长假,还有其他一些节日,以及单位给职工的休假。我们的休息日算下来也委实不少了,但这一切来得似乎太快了一些,使得我们不能马上适应。受着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心底深处还摆不脱“逸怡即怠惰”的观点。
不少人觉得无事可干,除了打打麻将,吃吃喝喝,好像再没有乐趣可言。
也有人去旅游,但那近乎“花钱买罪受”:挤火车,挤景点,山上不见风景,只有人。这一点,有些像兰姆笔下19世纪初时的英国:到了星期天,由于积习使然,简直丧失了享受自由的能力,不知道怎样才能高高兴兴地把这一个没着没落的闲日子打发掉。这一天,就是那些郊游的人也不见得能过得多么舒服。
其实,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美好的,都蕴含着与生俱来的欢乐和希望,都在那儿等待着能够发现它们的人,从而帮助我们享受生活,享受成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