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概论-唯识五法与三性之学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五法

    法相,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瑜伽行学派之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法者即一切万有的总称;相者即其体相相状,指法的属性。唯识学以五法三自性统摄解释法相义,五法即是法,三自性即是相。瑜伽行学派所说之五法,是指五种迷法、悟法之本质。在称呼上,又称五事、相名五法。据《入楞伽经》卷七等所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称为五法。名指于现象界所立之假名;相指有为法各自因缘而生,呈各种现象差别貌;分别乃由上述之名、相二法起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正智为契合真如之智慧;真如(如如)即是一切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前三者是迷法,后二者为悟法。世间一切有为、无为法悉皆摄入此五法之中。然为便于解释,其次第当以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为序:

    1.相:梵文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本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相者所诠即相状,三界一切万法差别,粗细、美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所呈现的各种差别,是名为相。《入楞伽经》卷五《刹那品》云:“此中相者,谓所见色等形状各别,是名为相。”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所载,一切法有总相、别相二种。总括而言,无常等为其总相;别而言之,则地为坚相,火为热相,乃至色等之形状各别,而皆有其特殊之相。又以性为物之本体,相则可识可见之相状。《大乘起信论》言真如有体、相、用三大,所说相大者,谓真如之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等诸功德,故称这为相大。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等称,一切有为诸法,皆具有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等四种变化,称为四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谓,诸法之相有有相、知相、识相、缘相、增上相、因相、果相、总相、别相及依相等十相之别。《十地经论》卷一则举出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等六相。《大乘起信论》则分别为有相、无相、非有相、非无相、有无俱相、一相、异相、非一相、非异相、一异俱相等。此外,在因明学中,则有因三相之说。

    2.名:梵文nāman,音译那摩。通常指名称而言。名者能诠,即假名概念,依彼诸相,建立马、车、步、男、女等假名,来代表世间一切诸法,说之为名。在佛学上的讲释,则为随音声呼召物体,使人闻其名而心中浮现物体之相,能令人生起觉慧之义。据《俱舍论》卷五载,名,作想义,如说色、声、香、味等想。此系将“名”与主观印象联系起来而论,故又称名想;又因“名”与事物之相状一致,故亦称名相;若就“名”含有确定之内容而言,则称为名义。另据《俱舍论光记》卷五举出,“名”有随、归、赴、召等诸义,意即“名”能随音声,归赴于境,呼召色等事物。同书并举出,“名”能诠显义,而使人生觉慧。

    关于名之种类,据《俱舍论光记》卷五举出名、名身、多名身三种。例如色字或香字等单一字称为名;色香二字合并之复字,称为名身;而三字以上之色香味,或色香味触等,则称多名身。此系就“一字生”而论,若为“二字生”时,则二字称名,四字称名身,六字以上称多名身;若为“多字生”时,则准此类推。若就名、句、文三者的关系而论,文,梵文vyajana,音译便膳那,即指字,如阿、伊等字。文为名、句之所依,其自体无义。名,即由文之连续使用始构成事物之名称,依此方能表示出事物个别之意义。句,梵文Pada,音译钵陀,即连结名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之章句,如“花是红色的”一句。此三者皆为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文、句之种类与名相同,若为两两并列者,称文身、句身;三个以三并列者,称为多文身,多句身。

    说一切有部主张名、句、文之自体离声,故为实有;然经部及瑜伽行学派则主张为假有。此外,大乘般若学把“名”与“实”对立起来。《肇论》中《不真空论》则认为,名相概念系客体而非本体,以其既不能反映客观之真实性,故以此否定客观事物之实在性。

    3.分别:梵文Vikalpa,是推量思惟,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故分别亦即心心所之异名。能了知的心心所,对于所了知的诸法性相,能清净正确地了知,能分别了知的心识就分别。与梵文Vibhan·ga、Vibhajya亦译为“分别”之意不同,是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两者千万不要弄错。分别(vikalpa),《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1)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2)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3)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三分别,故谓有分别;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通于过去与未来。但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分加行(准备阶段)、根本、后得三个阶段,依次称为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

    4.正智:梵文Samyagjnāna。指契于正理之智慧,为“邪智”之对称。即正确的认识。能了知的心心所,对于所了知的诸法相性,能清净正确地了知,契合真理的智慧即名正智。离凡夫外道之邪执分别及二乘人之偏执,契于中道之妙理者,即为正智。在因明学中,则指真现量与真比量,系梵文jnāna之意译。据《因明入正理论》载,即如实量知诸法的自性差别之智,为离染缘以达涅槃之智慧。

    正智也指无学位所成就之无漏尽智及无生智。《俱舍论》卷二十五谓:“正脱正智其体是何?颂曰:学有余缚故,无正脱智支,解脱为无为,谓胜解惑灭,有为无学支,即二解脱蕴,正智如觉说,谓尽无生智。”此正智即以尽智无生智为体,唯无学位能成就之。就见与智之宽狭而言,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七所说,于有漏及无漏之十智中,尽智与无生智属无漏智,其余之世俗智、法智、类智等八智皆摄于无漏正见。《成实论》卷十六《见智品》则谓,正见与正智一体而无差别。

    正智亦谓是三乘人所修根本智及后得智。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二载,正智有二种:(1)唯出世间正智,即声闻、独觉等二乘菩萨通达真如之根本智。(2)世间出世间正智,声闻、独觉以最初之正智通达真如后,由此后所得之世间的出世间正智,亦即能分辨一切差别相之后得智。

    5.真如:梵文bhūtatathatā或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真即真实,显非虚妄;如即如常,表无变易。即此真实,于一切法上常如其性,故名真如。亦即诸法相性本来如此的真实面目。又名如如,即由如理智证得之真如是也;另外亦作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等。早期的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然详细研究之,则佛教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词之含义各异,为便于学者对比参究,总约之,要有如下数种:

    依据《阿含经》所载,缘起之理法乃永远不变之真理,故称为“真如”。又据《异部宗轮论》中化地部所举之九无为中,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其中之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与八圣道生死缘起之理法等,均为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为“真如”。

    大乘佛教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性为人、法二无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别相,故称“真如”,例如如来法身之自性即是。据《佛地经论》卷七,真如乃一切现象(诸法)之实性,其相虽有各种差别,其体则是一味,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言语、思考之所及。从其远离所有错误、虚伪之观点言之,假名为真如。若以其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以其远离减损之谤,名实有;以其远离增益之谤,名空无;以其为真实,名实际;以其为无分别智之所悟,故假名称胜义。有关真如之异名,《大般若经》卷三百六十共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与不思议等十二名。《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与法界等六名。《法华玄义》卷八举出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与微妙寂灭等十四名。此外,又作一如、一如法界、一法界、真如实相、真如一实、真实际、真胜义谛等称。以其相之绝对平等,亦称一相。

    《解深密经》卷三有七真如之说,即:(1)流转真如(缘起之理法);(2)实相真如(诸法之实性);(3)了别真如(万法唯识之理法);(4)至(7)乃配合苦、集、灭、道等四谛,依序为(4)安立真如、(5)邪行真如、(6)清净真如、(7)正行真如。上述七真如中,除实相真如以外之六种,亦称“六真如”,系以各个理法之自体永远不变,故称之为真如;然或谓非由其理法自体而名真如,乃是由实相真如所显现之各种相状而立者。

    法相唯识宗之说,据《成唯识论》卷九载,真如乃远离虚妄分别之法,为人、法二无我之性,相当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法相唯识宗主张一切现象皆从阿赖耶识所生,故真如本身为一超越现象之绝对寂然之体,其自体不会成为现象之法,故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据《成唯识论》卷十载,菩萨须至初地始悟真如之理,依次以其所悟内容之深浅次第,立有十真如之别。其名称如下:(1)遍行真如,即普遍万有的二空之理。(2)最胜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无量功德,故称最胜。(3)胜流真如,从真如流出之教,较其他教为胜之意,其教之根即是真如。(4)无摄受真如,即不成为执著的对象之意。(5)类无别真如,谓生死与涅槃不二,即迷悟一如之意。(6)无染净真如,即真如超越染净之意。(7)法无别真如,谓真如已离生灭之相,故不论自何法而论之,其体为一。(8)不增减真如,谓断烦恼之污垢既不减,修清净之法亦无所增,即离增减执著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自在变现各种形状与国土,故亦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9)智自在所依真如,于四无碍智得自在之意。(10)业自在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总持、禅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以上十者为顺次从初地至十地行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此外,人无我之真如(人空真如)与法无我之真如(法空真如),合称二空真如;其中二乘人只悟人空真如,菩萨则能悟二空真如。

    地论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摄论宗作第九阿摩罗识)之自体为自性清净心,此一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其识因受无明之熏习,故显现出染净诸现象。

    《大乘起信论》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自体具足无限清净之无漏清净功德,故为如实不空(不空真如)。同时,众生心(即真如)具有绝对不动之心真如门,与缘于无明而起动生灭,形成染净现象之心生灭门;故称不动之真如为不变真如,随缘而现之染净等现象为随缘真如,以上二者亦合称二真如。一般对万有生起之法,若依真如之不变或随缘而说明者,即称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以下列举之二真如均为同类语,即清净真如与染净真如,或非安立真如与安立真如(安立,意即使万有之生起各得其所)。

    华严宗依据性起说而主张“本体即现象”,即真如本为万法,万法本为真如之意。同时真如分为一乘真如与三乘真如。前者复分为别教真如、同教真如;后者复分为顿教真如、渐教真如,此均由对真如理解之不同所致者。

    天台宗依据性具说,主张真如本身本来具足染净善恶诸法。

    再者,诸佛之自性(真如),称为无垢真如或出缠真如;众生之体性真如因被烦恼所污垢,故称为有垢真如或在缠真如。二者合称,即两垢如如。

    据《释摩诃衍论》卷三载,真如乃悟始觉、本觉二智之理者,故立性真如与虚空之理二义。清净虚空之理有十义,即:无障碍义、周遍义、平等义、广大义、无相义、清净义、不动义、有空义、空空义、无得义等。尽管真如有多种名称或解释,但都承认如来之法身系以真如为自性,故称真如法身。真如为一切现象之实性,超越所有之差别相;如来之法身即以之为自性,灭除一切烦恼障,具足一切善法,如如不动。

    (第二节) 三自性

    三性,乃印度瑜伽行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唯识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瑜伽行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唯识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所采用。三性者,又作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等。此三者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亦略称遍依圆。三无性又称三种无自性性、三无自性或三种无性等。三者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分别诠释如下:

    1.遍计所执性:梵文PariKalpitaSvabhāva,乃瑜伽行学派所立三性之一,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在于妄情中,而不能存在于实理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一切境界者,故以“遍计”称之。

    对于无实体之存在,计执为“实我”、“实法”而起妄执之心,此为“能遍计”。其被识所计度之对境,称为“所遍计”。换言之,由此识与境,而误认为心外有实体存在,称为遍计所执性。以其存在之相状为迷心所现,故为“当情现相”(情有理无)之法,与全无实体的“体性都无”之法。有关遍计所执性,印度论师多有异说,法相唯识宗系采用护法论师之观点。就“能遍计”而言,安慧论师以有漏之全八识为能遍计,护法论师则主张以第六、第七识为能遍计。就“所遍计”而言,难陀论师视之为“实我实法”的“当情现相”,护法论师则以为是“依他起性”之“似我似法”,且以为真如不可能成为迷情之对象,则不能视之为所遍计,但从“依他起”存在之本体来说,亦可称之为所遍计。此外,就“遍计所执”而言,安慧论师主张是见相二分,而护法论师则认为于见相二分上,依迷情所起之“当情现相”方为遍计所执。

    此能遍计的心与所遍计的境,皆依他起,而心缘境时,于触缘所缘之中,妄执实有我法自计,此即名为遍计所执。此所妄计的我法等类,只不过是迷情所现的虚妄相,但有假名无有实体。如《大智度论》说:“谓随言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唯识三十颂》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如黑暗中见绳,误以为是蛇,此蛇毕竟不存在,不过是恐怖心中所现的妄相,无有实体,是情有理无。

    2.依他起性:梵文ParatantraSvabhā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即指由各种缘所生起之法。因为是“缘合则生,缘尽则灭”之法,故如虚如幻,而非固定永远不变之实在,故说“如幻假有”、“假有实无”,然此并非遍计所执而有之迷情,而系借种种助缘而生者,亦即离妄情而自存之“理有情无”。依者依托,他者众缘,起者生也。色心诸法依托众缘而生起,故名依他起。诸法皆因缘所生故,唯是无实性的假法,故实有假无。如了知为绳,蛇觉不存。《唯识三十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众缘生。”所谓分别,即虚妄分别,杂染诸法皆依他起。故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五位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

    依他起性又可分为染分、净分二种:(1)染分依他,指虚妄分别之缘而生起的有漏杂染之诸法。(2)净分依他,指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之法。其中,若就别义而言,净分依地亦摄唯识三性之第三“圆成实性”中,故此中唯说染分依他。

    3.圆成实性:梵文Parinis·pann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依他起性的真实之体(真如)乃遍满一切法(圆满)、不生不灭(成就)、体性真实(真实)者,故称名为“圆成实”。故圆成实性就具有这三种性质:(1)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2)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3)真实,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为解释圆成实性,又设有二门:(1)常无常门,“常”为圆成实之名,“无常”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离生灭。(2)漏无漏门,“无漏”为圆成实之名,“有漏”则摄于依他起性而不颠倒。《唯识三十颂》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前性即是前面的遍计所执性,此圆成实性于诸法上常远离众生的虚妄执著。如分析绳,了知为麻,绳觉亦灭。百法中的六个无为法,都是圆成实性。无漏有为是清净的依他起,圆成实性具足的三种性质,故为“真空妙有”;又此性仅能由觉悟真理智慧而得知,故为“理有情无”。

    以上三性具有不即不离之关系。唯识学经典中常以蛇、绳、麻三物为喻,则愚人(能遍计)于黑暗中见绳,信以为真蛇(实我相之遍计所执性),遂心生恐怖;后经觉者(佛、菩萨)教示,而知非蛇(生空),仅为似蛇之绳(指依他起性之假有)。且更进一步了解实际所执之绳(实法相之遍计所执性)亦不具实体之意义(法空),其本质为麻(圆成实性);绳(依他起性)仅为因缘假合,由麻而成之形态。

    针对三性而建立“三无性”说。三无性,梵文trividhānih·svabhāvata。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又作三种无自性、三无自性、三种无性。据《成唯识论》卷九,三无性即:

    1.相无性:梵文laks·an·anih·svabhāvata。全称为相无自性性,或称诸法无自体相。此系就遍计所执性而论空者。盖遍计所执之法,乃所谓情有理无,虽在迷情上为有,唯是当情所现之相而已。犹如龟毛兔角,于实理上,其体相乃属空无。《解深密经》云:“由假名安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无相自性。”故名相无自性。

    2.生无性:梵文utpattinihsvabhāvata。亦作无生性、诸法无生体性、生无自性。是依依他起性而立。生,缘生之义;依他起性之法由因缘和合而生,为假有之法,实无自性。或谓生乃自然生,即外道凡夫妄执于诸法自然而生,为明示依众缘和合而生实无自性,故称名生无自性。《解深密经》云:“此由依他缘力故,非自然有,是故说无生性。”《成唯识论》卷九亦云:“依他立生无性,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生无自性,非性全无。”

    3.胜义无性:梵文paramārthanih·svabāvatā。又称胜义无自性性、无真性、第一义谛无自体相。乃针对圆成实性而立。真如为殊胜之真理,亦为根本无分别智之对境,故称胜义。谓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此即真如,亦即唯识实性。

    此三无性被视为“密意说”,而非“了义”,因三自性中之后二自性,其性非无;今假说其无性者,是为否定世俗所执持之“实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乃针对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而说,故其体不能谓为空无。关于此二性依据何种观点而说无性,日本法相宗有二说。据南寺所传,其体非无,但因离法我二执,故说意为无执(执空);据北寺所传,依他起性之体如幻,圆成实性之体离相,由此观点而言,可谓是虚假空、空寂空。故知二性之体乃超越有无之无(体空)。又生无性之“生”,南寺所传指自然生,而北寺所传则解为缘生之意。

    由以上三性三无性之说,而立“非有非空”之中道,即三性具有不即不离之关系,其中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理有情无,故合三性而明中道,是为三性对望中道。三性对望中道是言诠中道,与一法中道相对。即就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对望所立之中道义。法相唯识宗认为,以遍计所执为妄情,故判为空;以依他起性为众缘和合,故判为假有;以圆成实性为真实如常,故判为真空妙有。若此三性为一法上之三性,则其法即为非有非空之中道;反之,若各就其一性立中道之义则称一法中道。因为若详论之,则三性中之每一性皆具有中道之义,也就是说遍计所执性是情有理无,在妄情之上属有,故非空;依理而言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依他起性于众缘和合上为假之存在,故为假有实无。以其假有,故非空;以其实无,故非有,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圆成实性远离一切妄想而无相,故非有;然以其为真实如常之性,故非空,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此乃各就三性中之一性,立中道之义,故称为一法中道。或谓一法中道系依三性对望而圆成实性之体,于依他起性上成为一法,而于一色一香上谈论中道之理。故《百法问答抄》卷八谓,三性对望中道之外,无一法中道之义。

    关于三性与诸法的关系,可分为十二门解释,但在唯识学中,主要的是:

    六无为与三性的相摄:五位百法中,最后一位是无为法,有六种,即: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等无为。此六无为法属于三性的“何性”所“摄”?这是三性皆可容摄的。怎知三性皆摄六种无为?据《成唯识论》卷九云:“心等变似虚空等相随心生故依他起摄;愚夫于中妄执实有此即遍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圆成实摄。有漏心等定属依他,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颠倒故圆成实摄。”这是谓:如曾听说过虚空等的无为之名,在脑海中潜存着,并不时的分别有虚空等相。由于经常这样,数数串习的力量,于是就在“心等”生起的时候,“变”现“似虚空等”无为“相”。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没有变易,假说为常。正因虚空等六无为,是“随心”分别缘所“生”的,所以属于“依他起摄”。可是愚痴凡夫,不知道它是心识之所变似,而于其“中妄执”以为“实有”,当知“此即”属于“遍计所执性摄”。假“若于真如”上,“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当知这就属于“圆成实摄”。如就有漏无漏心解释,假定是“有漏心等”之所变现的虚空等无为,那就决“定”属于染“依他”起;假定是“无漏心等”之所变现的虚空等无为,那就“容”可为依他,圆成“二性”所“摄”。这意思是说,如果是清净“众缘”和合所“生”的,那就属于清净“依他”起;由于是“无”有“颠倒”的,所以属于“圆成实摄”。

    七真如与三性的相摄:何谓“七真如”,又是怎样与三性相摄的呢?《成唯识论》卷九云:“如是三性与七真如云何相摄?七真如者:一、流转真如,谓有为法流转实性;二、实相真如,谓二无我所显实性;三、唯识真如,谓染净法唯识实性;四、安立真如,谓苦实性;五、邪行真如,谓集实性;六、清净真如,谓灭实性;七、正行真如,谓道实性。此七实性圆成实摄,根本、后得二智故。随相摄者,流转、苦、集三,前二性摄,妄执杂染故;余四皆是圆成实摄。”这七真如的名体是约能诠而立:1.流转真如,又称生真如、生如如、轮转如如、生起真实等,若随相而言,生死流转非以自在等为因,即由分别、依他之因缘而起,此乃真实不虚。2.实相真如,又称相真如、相如如、空相如,指于一切法上之人法二无我所显之实相。3.唯识真如,又称了别真如、识真如、识如如、唯识如等,若随相而言,指无漏唯识之观智。4.安立真如,又称依止真如、依止如、安立真实,即苦圣谛,若随言而言,乃我、我所之所执处,指器世间、众生世间。5.邪行真如,又称邪行如、邪行如如、邪行真实,即集圣谛,若随相而言,为苦因之渴爱。6.清净真如,又称清净如、清净如如、清净真实,即灭圣谛,乃烦恼、所知二障永灭之毕竟清净。7.正行真如,又称正行如、正行如如、正行真实,即道圣谛,谓苦灭之道,如八正道等。所说这七种真如,是约能诠义所说的,并不是真如体真的有七种差别。假使废除诠言专就体说,实际唯一真如实性,这是需要强调的。若约实性来说,“此七”真如“实性”在三性中,属于“圆成实摄”,因为它是“根本”及“后得二智”所缘的“境”界。如分开来说,实相、唯识、清净的三真如,是根本智所缘的境;余流转、安立、邪行、正行的四真如,是后得智所缘的境。以实性说,固然都是属于圆成实摄,若“随相摄”,那就应该是“流转、苦、集”三种真如,属“前”遍计、依他“二性”所“摄”。分开来说,此三真如,如果是“妄”所“执”的,那就属于遍计执摄;如果是诠“杂染”的,那就属于依他起摄。《辩中边论》卷中说“流转与安立,邪行依初二”,就是此意。其余的实相、唯识、清净、正行“四”种真如,“皆是”属于“圆成实摄”。因为这唯是圣境圣智之所显的。《辩中边论》卷中说“实相、唯识、净、正行依后一”,亦即此意。

    明三性与六法的相摄:所谓“六法”,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及不生灭的“无为”,《成唯识论》卷九云:“彼六法中皆具三性,色受想行识及无为皆有妄执缘生理故。”如于色等五蕴之中,妄执有其实我实法,是即属于遍计所执;色等五蕴都是众缘生的,所以是属依他起摄;色等五蕴自性本空,所以是属圆成实摄。《辩中边论》说:“且等色蕴中有三义者:一所执义色,谓色之遍计所执性;二分别义色,谓色依他起性,此中分别之为色故;三法性义色,谓色之圆成实性。如色蕴中有此三义,受等四蕴、界等九法,各有三义,随应当知。如是蕴等由三义别,无不摄入彼三性中。”

    明五事与三性的相摄:五事就是本章第一节所说之“五法”。《成唯识论》卷九说:“三性五事相摄云何?诸圣教说相摄不定:谓或有处说依他起摄彼相、名、分别、正智;圆成性摄彼真如;遍计所执不摄五事。彼说有漏心心所法变似所诠说名为相,似能诠现施设为名,能变心等立为分别,无漏心等离戏论故,但总名正智不说能所诠,四从缘生皆依他摄。或复有处说依他起摄相、分别,遍计所执唯摄彼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彼说有漏心及心所相分名相,余名分别,遍计所执都无体故,为显非有假说为名;二无颠倒故圆成实摄。或有处说依他起性唯摄分别;遍计所执摄彼相、名;正智、真如圆成实摄。彼说有漏心及心所相见分等总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遍计所执能诠所诠随情立为名、相二事。复有处说名属依他起性,义属遍计所执。彼说有漏心心所法相见分等,由名势力成所遍计故说为名,遍计所执随名横计,体实非有假立义名。诸圣教中所说五事,文虽有异而义无违,然初所说不相杂乱,如《瑜伽论》广说应知。”

    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名、相、分别、正智、真如等五法的相摄,有种种的不同,没有一“定”的。“谓或有处”,就是有的论典中,如《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显扬圣教论》之第六及十六,皆说“依他起”能“摄彼相、名、分别、正智”的前四法,而“圆成实性”,唯“摄彼一真如”一法。至于“遍计所执不摄五事”的任何一事,如《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说:“问:三种自性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几所摄?答:都非所摄。问:第二自性几所摄?答:四所摄。问:第三自性几所摄?答:一所摄。”《瑜伽师地论》等为什么要这样的说呢?是从他们对五法的解释不同而来的。据“有漏”的“心心所法”所变现的,假定是“变似所诠”为所说之义,就“说名为相”,假定是变“似能诠”而为种种的言说,就“施设为名”,至于“能变”的“心”心所法“等”本身,就建“立为分别”,有漏心等不离戏论,所以有这能诠所诠的差别,出世间的“无漏心等”,因为是“离”一切“戏论”颠倒的,所以“但总名”为“正智”,“不”再“说”有“能”诠名“所诠”义的差别。相、名、分别、正智的“四事”,虽有有漏无漏的不同,但都“从”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皆”是“依他”起“摄”。《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说:“问:若依他起亦正智所摄,何故前说依他起自性缘遍计所执自性应可了知?答:彼意唯说依他起自性杂染分非清净分,若清净分当知缘彼无执应可了知。”此中所说缘彼无执,是缘二空性。由此故,有漏染分依他,但缘遍计执性,无漏净分依他,则缘二空真如,所以无漏依他通圆成摄。

    “或复有处”,如《辩中边论》卷二,“说依他起”只“摄相”与“分别”二法,“遍计所执唯摄彼名”一法,“正智、真如”二法皆属“圆成实摄”。依此分别,五法为三性之所摄尽。该论颂说:“名遍计所执,相、分别依他,真如及正智,圆成实所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彼说有漏心及心所”的“相分”,说“名”为“相”,即使有能诠名,亦在相中所摄,是见分相的缘故,“余”见分及自证分,因为是能缘性,所以说“名分别”。不论是相或分别,都是因缘所生的,所以皆属依他起摄。至于“遍计所执”,“都无”它的实在自“体”,“为”了“显”示它的“非有”,所以“假说为名”。正因遍计执是无体的,所以于五法中,但为名之所摄,意显所执但在其名,都无实体。最后正智、真如二法,因为是“无颠倒”的,其体又是无漏的,所以属于“圆成实摄”。

    “或复有处”,如《入楞伽经》卷七《五法品》说“依他起性唯摄五法”中的分别,不摄其他的四法;“遍计所执”能“摄彼”五法中的“相、名”二法;无漏的“正智、真如”二法,则为“圆成实”性所“摄”。为什么要这样相摄呢?因为“彼”经典中,“说有漏”的“心及心所”的“相见分等,总名”叫做“分别”,因为这些都是以“虚妄分别为自性”的。至于“遍计所执”,由于“能诠所诠”的差别,即“随”能计的妄“情”,假“立”能诠为“名”,所诠为“相”,是为二事(法)。依名而计于义,依义而计于名,讲到它们的自体,实在是都无有的,就是若名若相亦非,不过假立所执而为相、名而已。

    “复有处说”,是指世亲之《摄大乘论释》卷五所说,五事(法)中的“名”属于“依他起性”所摄,“义(相及分别)”属于“遍计所执性”所摄。关于这个问题,由显境名言识的假名(依他起),觉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也就是《摄大乘论》所说的“缘名为境,取彼相貌”。这似义显现,属于遍计所执性。明显地说明名是依他起,义是遍计执。“彼”为什么要这样识呢?原来“心心所法”的“相、见分等”,等是等于自证分及证自证分,由于能诠“名”的“势力”,随那能诠名,缘之生起执著,始“成”为“所遍计”,所以说“依他起”为“名”所摄。“遍计所执”随于这个能诠“名”,于中“横计”其义,以为能诠名所表诠的就是那个义,名义是互相一致的,实际名称与义体,根本是不相称的,因为义“体实”在是“非有”的,不过是于非有中“假立”为“义”,于非义中假立义“名”。真正说来,唯有所执之义,无随之依他之名。所以义属遍计所执。

    上述所引“诸圣教中所说五事”,在文字方面虽则是有差异的,而在义理方面,并无什么乖违,都很合理,不过比较起来,《瑜伽师地论》所说“不相杂乱”,尤为尽善。读者可以从该论之卷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中去探索。

    另外尚有:五相与三性的相摄,五相指是所诠、能诠、相属、执著、不执著等;四真实与三性的相摄,四真实指世间所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成所真实等;三性与四圣谛相摄;三解脱门与三性相摄;三性与二谛相摄;凡圣境智门与三性是假是实门及异不异门等,读者可从《成唯识论》卷九中去探索,此不赘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