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格地图-知足忠厚,老实淳朴的河北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河北,古时候的燕赵之地,韩愈曾经对历史上的河北人发出过“燕赵自古多慷慨悲壮之士!”的感叹。

    燕赵之地有游侠尚武、好斗、正义、侠义的传统。河北这片土地上孕育了让后人称叹的可歌可泣的忠勇之士。古时的中国,燕赵大地上出现了智勇双全、手持和氏璧迫使秦王实践对赵国许下的诺言的赵国相国蔺相如;那个背负着燕太子丹和整个燕赵大地人民的希望,在高渐离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歌声中踏上刺秦之路的荆轲:那十为了报答荆轲的情谊,盲着双眼也要去刺秦王的高渐离:那二十万被白起活埋却誓死不降的赵国军人;那个手握大锤,在秦王视察周游的时候进行谋杀的张良;那个不畏自身生命安全,深入虎穴单骑救孤的常山赵云:那个在当阳桥一声厉吼让曹将顿时吓破了胆的燕人张飞;还有近代历史上的舍生取义。绝不为了偷生而跳崖自尽的狼牙山五壮士;还有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那些放下悲伤,坚强自救的唐山人,等等。一些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勇士们都是出在这片土地上。

    河北这片土地上没有江南那样的小桥流水去孕育文人雅士,也没有东北、内蒙那样的茂密的森林和广阔的草原去栽培那些骁勇善战的军人。但是这片土地,用它的温润、质朴教会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在和平年代做一群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在艰难困苦时期做一个能够让世人都记住的顶天立地的真好汉。

    很多人在提到河北人的时候都会想到一张张老实忠厚的脸。如果我们用“老实忠厚”来形容河北人实在是有些勉强,并不是说河北人不老实,而是“忠厚老实”这个词太普通,太没有特色了。如果说一个地方的人老实忠厚,我们的脑海里总是能浮现那么一系列代表“老实忠厚”的人的表情,但是我们能说这就是河北人吗?老成忠厚这一断语实在太大了,大得可以囊括几乎全部的中国人。其实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河北人的印象,那就是河北人实在太平淡无奇,平淡到让我们很难一下子给他们一个恰当准确极富代表性的定义,平淡到只剩下几点中国人共同的国民性。所以我们就给河北人送上一个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胜任的词汇,一个现在几乎与中性词汇有多大区别的褒义词,给他们勾勒一张非常中国式的大众化的面孔。

    河北人没有出过什么“风头”,文不及北京人、上海人;武不如山东人、东北人:经商不如广东人、江浙人;种田也没有江南人那样勤劳能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古风豪情虽然还在,但早已残缺不全,且蒙了一层厚厚的尘土。

    燕赵地区北靠燕山山脉和万里长城,西据太行山脉,东临渤海,只有南方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古代军事家称这里地势雄要,山川巩固,内跨中原,外控朔漠,水甘土厚,特产丰富,可扼天下。

    燕赵沃野千里,三面有天然屏障,自古以来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汉代以前黄河绕太行山流经燕赵大平原,在碣石汇入海洋。三国时的曹操就曾作诗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的就是这里了。黄河是燕赵南部的天堑,也是农业经济最重要的水源保证。在古时候,这里是世人最向往的地方之一,而它也在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三秦、燕赵、齐鲁曾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当时长江以南还是地广人稀的阴湿蛮荒之地。

    燕赵对中国北方非常重要,一旦西北的军事屏障被突破,整个黄河流域就会落入北来之敌手中。所以自古以来河北都是兵家重地,唐朝时候的幽州是防护整个大唐王朝北方的保护屏障;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派遣自己的第四子朱棣在燕地驻守,以防止背面蒙古人和金人的侵略,保证江山的安全;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开陉之战,清兵入主中原,日本人占领中国。

    从地理上来看,整个河北的地理特征非常的明显,由北向南,由“关外”延伸到“关内”,草原、山区、平原和海洋呈梯级分布。燕山山脉横贯燕赵,仿佛一道隔断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长城。似乎是拜古时候的燕赵之地的地理位置所赐,使得整个燕赵之地的文化并不像中原其他地方那么纯粹,而是混杂了各个地方汇集而来的文化,是一种“混合文化”。

    在古时候的中国,这片华夏人民生活的土地上从大的方向上进行分类能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农耕文化,一是游牧文化。这两种文化此消彼长,相生相克。燕赵这个作为两种文化的分种文化交锋的缓冲地带,燕赵文化因而成了这两种文化交锋下沉积下来的产物。

    中国古时候的农耕文化主要以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代表,并且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治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王朝。游牧文化南移关内建立了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和清朝。游牧文化下的人们逐水草而居,性格剽悍;农耕文化下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温文尔雅。燕赵文化则处于这两种文化之间。

    当年的炎帝部落是从今陕西渭水上游开始东迁,再沿着黄河北生长在中原腹地,既少了边塞风沙的历练,又缺乏江南精雅的陶冶,因而性格中也就自然少了许多诸如剽悍、勇猛,或柔顺、灵秀之类典型化的特色。河北人长期处在京畿重地,但却少了北京作为一个国之中心的那种重视,因此,人们没有办法像北京人那样透着一股子“贵气”。河北人在做事上循规蹈矩,活得没什么棱角,更不像河南人那样保守得“单纯”,不像山东人那样憨直得可爱。河北人还不能在“古朴”二字上领得些许的风骚!

    京津二地可算的上是整个燕赵大地最引以为骄傲的两块瑰宝,也可以说是河北人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贡献、一大自豪。但谁又能说得清楚,究竟是河北文化孕育产生了京津文化,还是京津文化启发带动了河北文化?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两个“文化圈”是息息相关的,而且经历了一个从共生到换位的交错运动过程。近代以来,河北文化一直都是作为京津文化的附庸。追随在京津文化的尾后。河北人生活在北京与天津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北京文化是京都文化、政治文化,天津文化是海岸文化、商业文化。但河北人并未能汲取到这两种文化的精华,反而在夹缝中过得气喘吁吁,无所适从,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河北以京津为豪,因为京津就在河北的怀抱中,全国那么多省份只有河北省离北京最近,随便翻开一本介绍河北的书,第一页你就会看到这样的词句:“打开祖国的地图,首先收入眼帘的是一颗光芒四射的红五星,她照耀着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就是祖国的首都——北京。到北京去,不论从椰林葱郁的海南岛,林海雪原的兴安岭,或从牛羊成群的蒙古大草原,都首先要踏上河北的大地。河北位于首都北京的周围。并与天津市毗连……”北京就真的像是一颗闪闪的红星,覆盖了河北的光芒,照得河北只能守着北京,在北京的光环下生存。

    河北人也有满腹怨气,总说是离北京、天津这么近,这么多年来都支援了北京、天津,有什么好的先往北京、天津运,有什么断电缺水的就先停了河北的。河北人。生活在京、津光环之下的河北人,生活在京津阴影里的河北人,无声无息的河北人!

    历史加在河北人身上的负荷是太沉重了,河北人的面孔在厚重的沉疴中变得越来越没有棱角了。河北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许多因素压抑了河北人,是整个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造就了河北人。

    我们不能隔着面具看清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我们也同样无法隔着历史的沉疴看清河北人的性格。可以肯定,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河北人,其内涵决不止于平淡,那么就让我们撩开“老实忠厚”的面纱,透过京津文化的光环,看一看真正的河北人。

    其实就在这片今天看起来平淡无奇毫无特色的土地上曾经出过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有识之士。因为燕赵文化一直存在着尚武遗风,所以燕赵文化有很浓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具有慷慨激昂的悲剧之美。今天很多的成语和熟知的故事都与燕赵大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战国时期的荆轲刺秦王,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部非常有名的戏曲。佩剑是燕赵男儿风度的一种象征。曾经的战国四公子信陵君运用其机智和其门客的能力留下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佳话,让整个赵国、赵国的人民都免受战乱之苦。有个叫毛遂的人,他勇于推荐自己,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成语叫“毛遂自荐”。曾经传说燕赵之地上有个叫邯郸的地方,这里的人走路很是好看,于是就吸引了一群人去邯郸想要学习他们的走路方式,结果谁知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美态,还忘了自己走路的方式,于是另一个成语“邯郸学步”就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李若水是铁骨铮铮的燕赵男儿,是北宋第一硬汉。“靖康之难”后陪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押往金国,另外还有三千王公贵族和皇亲国戚。途中,金国元帅粘罕侮辱大宋天子时,李若水大骂粘罕,粘罕命人割去他的双唇,血流满面的李若水毫无惧色,仍然大骂不绝,结果又被割去了舌头和喉管而死,死时年仅35岁。李若水的壮举连金国人也被震撼了。他们评价说:“辽国灭亡的时候,慷慨赴死的义士有十几个人。而大宋朝却只有李若水一人而已。”张世杰是南宋最后一个军事长官,是与文天祥、陆秀夫齐名的忠臣。张世杰拒绝了元朝高官厚禄的引诱,指挥军队拼死抵抗蒙古军队,最后的守地广东崖山失守后。陆秀夫仗剑把妻儿赶入大海中,自己则背着小皇帝跳海溺死。张世杰也坚贞不屈,壮烈殉国。

    燕赵的山水具阳刚之美。北部燕山。怪石嶙峋;南部太行,巍峨挺拔。燕赵东部平原一望无际,燕赵河流大都属于季节性河流,有时洪水滔天。

    战争、尚武、侠义、壮士渲染出了燕赵文化的悲壮。燕赵文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是一个悲剧角色,燕赵文化充满悲剧美。燕赵之人会以生命昭示世人什么是正义,以死证明人生的价值。在历史的悲壮中燕赵文化呈现了它的价值,在民族危亡、国破家亡、战事频繁的动荡时代,燕赵之人总能表现出一种崇高的风骨、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近代以后的燕赵侠客都有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节。

    我们从小看过的许许多多的抗日电影就发生在燕赵大地。《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这些都是燕赵侠文化的壮丽诗篇。

    侠士精神韵典型特征是“义”。蔺相如为了国家大义而忍辱负重,祖逖为了民族大义而闻鸡起舞。燕赵文化之“义”可谓淋漓尽致。马本斋、董存瑞……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民主的斗争中,燕赵文化在舍生取义上,显示了对“义”的执著。

    不仅燕赵男子个个勇武,而且燕赵女子也是不畏强暴,个性鲜明。在中国有一部叫《窦娥冤》的戏曲中,弱女子窦娥,在恶棍贪官的威逼下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何做天?”敢向天地发问,在那个年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何况又是一个纤弱女子。可见,燕赵女子也有一股英雄之气、侠义之胆。敢说“刘大哥说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花木兰则是燕赵巾帼的典型代表。

    河北梆子唱腔慷慨激昂,凄楚悲壮,声如裂帛,铿锵有力,它适合演出昂扬苍凉、情绪激越壮伟的故事,《杜十娘》、《铡美案》、《辕门斩子》等是河北梆子经典剧目。

    除河北梆子外,燕赵之地还有其他剧种。保定老调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大戏;石家庄丝弦唱腔奔放简洁、激越悠扬,时而如怒涛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河北乱弹唱腔浑朴粗犷、高亢激昂;唐山皮影唱腔起伏跌宕,刚中有柔,多种辙韵的唱词交替使用,错落有致;高阳弋腔“有金鼓而无丝竹”,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只以鼓板击节,其音调“慷慨悲壮,声可入云”。

    从河北梆子中似乎不难看出吹歌是燕赵的特产,就像蒙古的马头琴、河南的唢呐一样,奏出了独特的文化风韵,河北的吹歌,音色嘹亮,热烈欢畅,昂扬奔放。

    河北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老实忠厚。河北人见面寒暄,经常是点一下头道:“吃了么?”算是很亲切的问候。老友相见也不过是握握手,拍拍肩,不想山东人东北人那样高门大嗓地打招呼,也不像北人打招呼时谦恭里透着一股子傲气。河北人不吵闹,似乎什么感情都深深地藏在自己的心里,认为彼此之间内心里能够体会到那份深厚的情谊;河北人很平实;河北人也很少激动,朋友聚会,话不多,总在一旁抽烟静听的十有八九是河北人;河北人只有和老乡在一起时才偶尔会谈笑风生。河北人也热情,在街上问个路,河北人会给你解说半天,最后你还是不明白干脆带你去,然后再自个儿折回来。河北人很爽快,你要是没吃的,他能够把自己的干粮分一半给你。河北人的热情是含蓄的、执著的。

    历史从地老天荒的年代走来,风风雨雨不断地雕塑着人们的性格,改造着地域文化。现在的河北人已不再有慷慨悲壮、阳刚之美的燕赵风骨了。

    河北人不像东北人那样粗气大嗓,豪气冲天,也不如南方人细致灵秀、精明外露。河北人很少有头角峥嵘的。但是河北人面貌朴实,做事也踏踏实实,总是默默无闻。

    与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京津文化、海派文化和岭南文化相比,燕赵文化像一个老实忠厚的农民,“土”得非常自然。

    如果我们说东北人的血性、剽悍和粗犷体现的是人性中的自然性,那么,河北人就是对人性中的那份朴实,那份真诚,那份善良的最突出的展示。

    荆轲刺秦王

    燕国的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并且和赢政成为了朋友。后来赢政做了泰国的大王,太子丹也来到了秦国做人质。没想到,赢政当了大王之后,丝毫不顾和太子丹以前的衷情,对他非常不好。太子丹一气之下。偷偷地逃回了燕国。

    回国后的太子丹十分怨恨秦王,一心想报复他。他认为联合其他国家一同攻打秦国的计划太慢,不如直接找人刺杀泰王来得快,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寻找能够刺杀亲王的人。

    很快,太子丹打听到有一个名叫荆轲的卫国人非常有本事,于是他放下太子的架子,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了荆轲的住处。太子丹心想:如果我对荆轲说让他刺杀秦王是为了报我的私恨。他一定不会答应。于是就对荆轲说:“当今天下的局势想必您也知道,泰国的野心越来越大。韩国已经向他们称臣,楚国和赵国也离灭亡不远了。如果赵国被秦国打败的话,下一个就轮到我们燕国了。现在的诸侯国一个个怕得要死,都不敢联合起来抵抗秦国。”

    荆轲看了一眼太子丹,没有说话。太子丹接着说:“我身为燕国的太子,实在不忍心看到燕国的百姓遭受苦难啊!”

    荆轲皱了皱眉,回答说:“太子心地善良,是燕国百姓的福气。可是我不知道您找我有什么事?”

    太子丹赶忙回答说:“壮士!我有一计,一定可以拯救燕国。我打算找一个武艺高强的勇士,让他做使者前往秦国,然后找机合挟持秦王,让他把侵吞的土地归还给各国。如果他答应,那最好:如果他不答应,就一刀杀了他。”

    听到这儿,荆轲明白了太子丹的用意,就对他说:“太子所说的事关系到天下百姓的幸福,我荆轲虽然不才,但是却有几分胆色,愿意为太子出一份力。不过,现在时机还没有成熟,先等等再说吧!”

    太子丹没办法,只好答应荆轲。他把荆轲接到自己的府上,每天好酒好菜的给荆轲送,凡是荆轲提出的要求他都尽量满足。不久后,泰国的军队就攻下了赵国,太子丹再也沉不住气了。找到荆轲。让他尽快前往泰国。

    荆轲对太子丹说:“太子你太心急了。就算我现在去了秦国,也很难接近秦王。根本没有机会下手。如今。要想接近他必须先要取得他的信任,要想取得他的信任就必须有两样东西。”

    太子丹听后,赶忙追问道:“是哪两样东西?只要我能给的,一定给您!”

    荆轲回答说:“这第一件东西,就是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州一带)的地图。那是燕国最肥沃的土地。”

    太子丹笑了笑,回答说:“壮士您为了天下连性命都可以不要。我怎么会吝啬那么点土地呢?我答应您的要求,那么第二件东西是什么呢?”

    荆轲顿了顿,说道:“听说前段时间。秦国的大将樊於期因罪逃到了燕国,投奔了太子。现在秦王最恨的就是他。如果能得到他的脑袋,那么秦王一定会相信我的。”

    太子丹一听。摇头说:“您选是什么话啊?樊将军有了难来投奔我,我怎么能杀害他呢?壮士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我不能答应您的请求。”

    看着太子丹离去的身影,荆轲心想:“为了无下的百姓,必须有人做出牺牲。”于是,荆轲来到了樊於期的府上,对他说:“将军,秦王对您如何您心里最清整了。您的父母宗族都被秦王杀害,如今又是赏重金来要您的人头。这个仇无论如何是要报的啊!”

    荆轲的话刺痛了樊於期的心,他痛哭流涕,说道:“难道我不想报仇吗?可是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怎么能杀的了他呢?”

    荆轲说:“我已经和太子商量好了,愿意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现在计划已经布置得很周详了。唯独缺的就是将军的人头。只要我把将军的人头献给秦王。他一定会信任我,到时候我就可以替将军和天下百姓报仇了。”

    樊於期听后仰天长啸,喊道:“这正是我日在在想却做不到的事啊!”说完他就自刎而死。这样,荆轲所需要的两样东西就齐全了。接着。太子丹又拿出一把十分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在上面涂上剧毒的毒药。然后又挑选了一位名叫泰舞阳的勇士做荆轲的助手。几天后,荆轲和泰舞阳一同前往秦国。

    到了秦国国都成阳之后,荆轲用重金贿赂了秦王的宠臣蒙嘉,通过他见到了秦王。秦王听说荆轲带着燕国督亢的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来,非常高兴,就以隆重的仪式欢迎荆轲。荆轲把地图送到秦王面前,一边展开地图一边为秦王讲解。当地图完全展开时。那把涂有毒药的匕首也就显露出来。荆轲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拿起匕首刺他。

    秦王被吓坏了,忙乱中拉断了袖子。荆轲冲了过去。追得秦王绕着柱子跑。这时。秦国的大臣也非常着急,赶紧冲上前去用双手和荆轲搏斗(秦国的法律规定,臣子不能带兵器上朝),并喊追:“大王,你背着剑呢!”

    群臣的话提醒了秦王,他拔出宝剑,砍下了荆轲的左腿。荆轲见自己已经残废了,就奋力将匕首扔向秦王。谁成想,匕首一下子却刺到了柱子上。荆轲摇了摇头,大骂说:“这件事没有成功,完全是因为我想要秦王亲口答应把土地归还给各国啊!我辜负了太子对我的厚爱。”结果,荆轲被分尸示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