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格地图-忠诚仗义,朴实厚道的河南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时常能从武侠小说里看到“中原武林”,“入主中原”这一类词,在看《西游记》的时候,我们经常听见唐僧在作自我介绍的时候说的是“贫僧来自中土大唐”。“中原”、“中土”这些词在很多人的心里到现在都还存在着疑问,到底哪里是中原?现在中国就是以前的中原吗?其实不是。中国在古时候指的就是河南,只是现在将其扩大,成为我国的国名了。所以,武侠小说中的“中原”指的当然也就是河南了。

    河南是整个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国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都是从河南这片土地上出现的。中国古老的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都标志着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古文明。河南曾多次成为历朝历代的都城。河南在中国的历史上必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古时候,得到了河南就等于稳定了整个中原,得到了统领的政权。

    河南人在古时就忍受着战乱给他们带来的无限悲苦,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寻求一处避难之所;和平年代又忍受着黄河大水的恣意冲刷,让河南人不得不再一次背起行囊。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成就了今天仗义、厚道的河南人。

    河南是一片历史积淀深厚的古老土地,中国七大古都中有三个分布在这里,它们分别是安阳、洛阳、开封,曾在中国政治历史舞台上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河南的洛阳城更是见证了至少十五个国家的更替。

    自上古时代的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开始,河南就成了中国历史改朝换代的主要战场。炎黄与蚩尤的部落就曾在中原地区摆下战场。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灭商的改朝换代战争,也在中州展开大决战。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又成为诸侯列强争霸的主战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走马灯似地在这个大舞台上亮相,轮流坐庄,争夺统治天下的“正统”地位。直到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才告一段落。

    秦朝以后千百年问,中原仍不断上演着改朝换代、军阀混战、天灾人祸、文明兴衰的历史活剧。

    洛阳居中州之中,背负邙岭、黄河、太行之险,南有中岳群山,面对伊阙,四水交流,土地肥沃。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四方辐辏,历代帝王视之为适合建都的风水宝地。如果把夏、商两个朝代在洛阳附近建都的历史也计算在内的话。洛阳为都的历史有千年以上,在七大古都中首屈一指。

    洛阳是天下兴衰的政治晴雨表,据历史记载,发生在洛阳的较大的战争有20多次,每次改朝换代,洛阳都要遭受战火破坏。

    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给洛阳造成了极大破坏,摧毁了东周以来近一千年的建设成就。公元186年,董卓率兵攻占洛阳,第二年撤退时把方圆200里以内的宫室和民房全部焚毁,将数百万人赶往长安,沿途死伤无数。曹操、曹植父子在诗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焚烧。垣墙皆顿僻,荆棘上参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此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又把战火引向洛阳,城市建筑和工商业再次遭到破坏,20多万人死于战乱。公元583年,东魏和西魏在洛阳争战,东魏大将侯景攻陷洛阳。后来唐军又攻占洛阳,为唐王朝统一天下、定鼎中原奠定了基础。

    经过隋唐两朝的经营,洛阳又成为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国际性大都市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唐末的“安史之乱”使洛阳迅速走向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进明军重兵防守的洛阳,此后立足中原,直取京城,灭了明王朝。

    除了洛阳之外,河南有一个城市是绝对不容我们错过的,它也是七大古都之一,那就是开封城。

    年轻人认识开封多是因为那部在上个世纪90年代红遍了整个中国大地的电视剧《包青天》,《包青天》的片头曲的第一句唱的就是“开封有个包青天”。这部片子不仅让我们记住了历史上那个断案如神、铁面无私的黑面包青天,也记住了这座历史名城。

    开封作为“七朝古都”,曾有7个朝代在此建都。在北宋,作为当时的首都,称为东京。城市建筑规模和水平堪称一流,三重城池,外城周长50公里,有12座城门,雄伟气派。人口最多时包括驻军达170多万,驻有各国使节和商团,是一个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名人雅士荟萃的国际大都会。

    公元1126年,金军攻陷东京,大肆烧杀掳掠,将宋朝的太上皇和皇帝,以及嫔妃、工匠、艺人一同掠往北国。开封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成了一座凄凉的“废都”。

    北宋末年的中原战乱又造成大批贵族、商人、文人、官员纷纷迁往江南。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开封和整个中原迅速地走向衰败、没落。

    除了政治、文化中心转移成为了开封城的衰落因素之外,它的衰弱还与它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开封城在地理位置上是北临黄河,地势低平,向者;南倾斜。黄河在此向东北转折而去,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使得开封附近的黄河成为高出城市十几米的地上“悬河”。在中原逐鹿的战争中,攻城者或守城者曾多次把“悬河”作为最后的“致命武器”来使用。正是这座城的特殊的地理环境也给了开封城另一个名字“城摞城”。自古以来,当堤坝再也无法挡住黄河叫嚣而来的气势时,堤坝决堤,狂猛的黄河水把大量河中淤积的泥沙也带进了整个开封城,开封城在基本上毫无破坏的情况下被埋在了黄河的泥沙之下。重归家园的开封人看着被泥沙覆盖了的家园只能在泥沙之上重新建造一个新的开封城。在几千年的岁月里,开封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被泥沙所埋,又再一次的将城市修筑起来,所以现在的开封城下,发现的就有五个不同时期的开封城同时存在于这一片土地上。如果能将它们一层一层的都挪出来的话,我们将可以看到五个时代的开封城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能够重现五个不同时期的建筑和人们生活的方式。“城摞城”因此而得名。从下面的几个事件中我们也能证实“城摞城”这一说法:

    公元前225年,秦军进攻魏国首都大梁,决黄河水灌城,魏国灭亡。这是开封遭受的第一次人为的大劫难。

    1624年,李自成率50万农民军围攻开封,明朝驻河南巡抚高名衡为阻当农民军命人决黄河大堤,致使汛期的滔滔洪水直灌开封,城中37万居民被淹死34万。

    1938年6月,开封失守后,为阻止日军对河南和中原地区的进攻,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开封及周围地区成为一片汪洋。

    开封屡遭水淹的历史。我们还可由考古发掘来确证。当年魏国的大梁城、北宋的东京城和明清时期的旧开封城,都被淹在现今开封城下几米乃至几十米深的淤泥层中。

    古城开封的不幸遭遇,是饱经战乱沧桑的中原文化、中原历史命运的缩影。古都洛阳、开封的历史命运。也是中州地区、中州文化、中州百姓历史命运的典型写照。河南这片土地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也记载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政治格局变换和文化的变迁,同时也成了被战火践踏、一个文明颠覆另一个文明的战场,既是孕育文明的“摇篮”,也是埋葬文明的“葬坑”,它一次次成为人们为求一己私欲、占地为王的牺牲品,也成为了让我们深刻体会自然力量无情的一个标志。这个地方的文明进程一次次地或被自然、或被人为的打断,文明成果被一次次地毁灭、消失,剩下的只是贫穷、落后和苦难,和一群在战争与灾害下依然坚毅生活着的人们。

    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人在河南的这个地方生存繁衍,创造着古代文明。考古发现,在南如县云阳镇出现的猿人臼齿化石证明了早在北京猿人时代河南就已经有了人类先祖的足迹,他们成了河南的第一批居民、河南的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土著人。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还有“龙山文化”,三者一脉相承。考古界对这些古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了中原文化是整个中国文明的“源头之一”。

    据汉朝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和其他的文献记载,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起,中原地区便居住着许多不同宗族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而这些不同宗族的氏族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而冲突后的最终优胜者则成为一片区域上的盟主并与其他氏族融合,或将其他氏族兼并。就是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古老的华夏民族逐渐在中原这片土地上形成,有了自己的历史与文明。

    有历史学家认为,仰韶文化是黄帝一族的文化遗址,黄帝一族是自西北进入中原后,他们联合居于中原的炎帝族,击败了东夷部落,并对其他的部落发动进攻,最后取得这片土地的领导权。东部有一支以濮阳为基地,自东向西、向南发展,其后裔鲧、禹在嵩山一带结成了最大的部落夏。禹将原本生活在这一带的苗人赶到长江流域,占据了黄河中游两岸的中原地区,在这里孕育并发展成了我国古代文明中光彩夺目的华夏文化的初始状态,它为我国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奠定了文明基础。

    在公元前21世纪,在河南境内出现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夏朝可谓是几经动荡。夏朝存在的时候曾几度迁都,但大都未出今河南境内。后来,商朝的成汤推翻了夏桀的暴政,建立了新的政权。虽然新的政权建立了,但是,成汤依然将国都建立在河南。

    早期的商虽然依然保留着先人那种较大的流动性,国都经常迁移,但是从汤至第十代国王盘庚,迁都五次,其中四次在河南境内,而当盘庚迁都城于殷即今河南安阳以后,其后的二百七十三年的统治时间内没有再迁都。

    商朝的农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据古文献记载,商人好饮酒,这是商朝人的一大特色。商人好酒的风气不仅仅体现在了他们的生前,死后也要以铜器盛满酒埋于坟中,希望在死后的岁月中也能享受到那醉人的酒香。酿酒必然要耗费大量的粮食,因此商人好饮的习惯必须要以农业的高度发达和粮食过度剩余为酿造的前提。从那时开始,商人已经学会开始大量驯养家畜。因为古代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属于亚热带气候,盛产大象,所以我们会在看纪录片或文献的时候发现商人已经开始驯养大象了。

    商人好算卦,什么事情都要进行卜算才能决定,这一点从殷商的甲骨文、青铜、玉石等艺术品上都能得到证实。其中特别是甲骨文,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的甲骨上的内容都是对某一次卜算的最终记录。而这一点恰巧反映了商人相信鬼神之说、信奉天命之论。这也成了商朝统治思想的体现。在殷商的时候很盛行人祭,而人祭这一凶暴的行为也正反映了商人放荡、凶狠、好胜的性格。

    殷商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最早的文明社会,也是整个中国土地上文字的创造者。正是在河南的这片土地上,河南人的祖先构建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殷商文化。

    正像北京文化体现了清朝的八旗遗风。而天津文化体现的是天津港口的“青皮”之气,那么了河南文化就应该说是“河流文化”或者说是“村落文化”。

    我们不得不承认,河南的母亲河是黄河。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土壤十分肥沃,虽然形成了泥沙的淤积,但是泥沙里也富含有许多的养料,河南曾经是种植粮食的好地方。而黄河泥土的来源则要追溯到西面的高原地带了。那时,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大西北气流经过我国西北内陆和蒙古高原时,挟裹大量砂土,至中州等地,风速降低,砂土降落,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堆积,为培育中原文明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农耕条件。黄河的定期泛滥。也为中下游地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之便利的灌溉,中州地区农业耕作非常发达。发达的农业,推动了中原大地村落文化的发展。

    中原的村落文化以犁耕文化的出现为主要特征。河南人的祖先因地制宜发明了犁耕,而这种耕种形式的产生也促进了古时候的河南村落文化的形成。在村落文化中,村落中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会组织等都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文化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

    中原的村落文化对这一地区人们的风俗、道德、宗教等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古代甚至是今天的河南,人们基本已经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习惯。而各种季节性风俗活动,如庆丰收一类节日,也大都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所以整个农业对于自然环境中的土地、河流、雨量、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因为人类还不理解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对土地神、河神和天神等一些自然之物的崇拜。

    “河流文明”促进了村落文化的发展,开发了人们对山林水泽的利用,也给沿河而建的村落带来了物质财富;古人对家畜的饲养,不仅给当时低下的农业生产水平带来了动力,如牛拉、马拉的耕犁、车辆等,而且还很好地促进了农村的劳动分工;手工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

    商朝促进了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展,当时中国文化分成了南北两支:北支为中原文化,南支即荆楚文化。

    在民族之间不断来往、不断各取所长、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中原华夏与四夷之间的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而我们划分诸夏与四夷界限的标准并非是以血统来进行划分的,而凭借的正是不同的文化。华夏民族是以农耕生活为基础的城邦国家的通城。而非农耕社会或城邦国家者,我们则将其看作是夷狄。存在于黄河中游两岸地区的那些不务农耕的游牧部族,虽然往上追溯大多都是与华夏族同祖同宗,然而由于他们与中原人生活习惯不同,生产方式不一样,没有能或未完全进入耕社会,也还没有创造出农耕社会的城郭、宫室、宗庙、社稷、衣冠、车马、礼乐、文物等物质文化形态,因此被中原的华夏族视为戎狄或蛮夷这种外族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这里既是诸侯国争霸称王的政治舞台,又是华夏族生活方式与非华夏族生活习惯相互撞击、相互磨合的文化大熔炉。中原华夏文化不仅在春秋战国的政治风云中得到保护和弘扬,也在春秋战国的文化熔炉中不断地吸取非华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而不断扩大自身,壮大自己,向前发展,从而使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国本土文化不断向外传播。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光芒四射的古文明,而且还产生了一批让人落泪敬仰的忠勇之士。

    在殷商末年,纣王暴虐无道。忠臣比干冒死进谏,却被纣王处以挖心的极刑,致使这位忠烈的老皇叔至死也不肯瞑目。就在今天河南的卫辉市还保留着比干墓、摘心台等遗址,让大家记住这位忠诚义士的悲壮之举。几千年来民间一直传诵着忠臣比干的悲壮感人的故事。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宁死不降周朝,不食周粟,最后在首阳山绝食而死。这种爱国热情,民族意识,宁死不屈的悲壮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从一而终”,誓死不降新王朝和外征服者,宁为前主殉葬也不做“贰臣”,这正是儒家忠义人格的表现。这一点,在比干、伯夷、叔齐、张巡、岳飞、史可法等忠臣身上都得到了体现。河南人有的是铮铮铁骨,有的是对民族的热爱和绝对忠诚。

    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日寇侵略中国。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原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继承了岳飞尽忠报国、收复河山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气节,涌现出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等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忠烈之士。

    河南人所居之地,是文化厚达三尺的文明古地。河南人在对知识的看法上,深受千百年来的儒学的影响,一直秉承祖先遗训,“学而优则仕”,河南人对后辈的期望是望子成龙,好光宗耀祖,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父母是儿女的牛马,为了儿子出人头地,真正是尽心尽力。正是这样一代一代的河南人尽心尽力,致使河南人出口成章、满腹经纶者比比皆是。若你走到河南一个穷壤僻野遇到一位乡下老农,千万不可小看,或许他的祖宗是一位有道隐士,而他也是一位学富五车的隐者呢。

    在河南,每一个孩子对待学习都可以算是刻苦的,颇有当年“苏秦刺股”的发愤图强的劲。河南学子在各地高校分布颇多,而且学历高的河南学子也首屈一指,拿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来说,省籍为河南、山东、安徽的为最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的“三驾马车”。

    河南人是重乡土之情的,自然充满眷恋之情。他们挺能耐得住寂寞,虽然穷点,但也乐在其中,能够生活在自己的乡土上,总比外乡感到亲切。河南人的乡梓情怀,体现了他们团结的宗亲力量。河南人历代守土,使得居落成为一个大宗族,他们是叔叔伯伯、子子侄侄的关系。前辈一声令下,小伙子就刻苦地干。难怪河南的人口多,你看人多一团结起来,发挥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河南流传着这样一些话,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对家人的感情: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

    “父母在不远游。”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好出门不如歹在家。”

    这是河南人过去守乡守土的真实写照,但河南人对“守乡守土”的新解就是建设家乡,造福后代,勇于学习,勇于开拓。河南人嘴里不说,但实际是这样,因为河南人太爱面子了,他们正要争回一口气,为家乡争光呢!

    大宋抗金名将岳飞

    南末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威胁南宋政权。南宋军民奋起抗金。金军一举灭亡南宋的计划失败,高宗才得以苟安江南。金国扶植刘豫为大齐皇帝,建立大齐傀儡政权,与南宋对峙。接着。又放宋旧臣秦桧南归,利用他破坏南宋的抗金力量。秦桧到南宋后。千方百计取得高宗的信任,被任命为宰相。尽管南宋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但是当时的抗金战场上依然活跃着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岳飞,就是南宋抗金的一面旗帜。

    岳飞走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他还力大过人,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开300斤的大弓。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同武艺高强,就拜周同为师,学得一手百发百中的好箭法。

    后来,岳飞从了军。金兵南下的时候,他在东京当一个小军官。有一次,他带领100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兵,忽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都吓得不知所措,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我们可以趁他们没准备的时候击败他们。”说着,就带头:中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兵士们受到岳飞的鼓舞,也冲杀上去,果然把金军杀得落花流水。

    从这以后。岳飞的勇猛便出了名。过了几年,他在宗泽部下当了将领。岳飞跟宗泽一样,把抗金作为自己的职责。

    宗泽死后,岳飞的队伍仍旧坚持在建康附近战斗。趁兀术北撤的时候。他跟韩世忠配合,打得兀术一败涂地。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奉命挥师北伐。仅用3个月,就收复了襄汉地区六州之地,这是南宋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收复失地。年仅32岁的岳飞被封为开国侯和节度使,成为与韩世忠等享有此殊荣的大将中最年轻的一个。之后,岳飞率军收复了河南许多地方。金国见形势不好,就决定与南宋议和。高宗听后,喜不自胜,遂复用秦桧为相。同金国订立和约,向金称臣纳贡。岳飞强烈反对议和。并向高宗指出秦桧误国心怀不忠。从此,秦桧对岳飞怀恨在心。

    岳家军军纪严明。一次。有个士兵擅自用百姓的一束麻束缚柴草,被岳飞发现。当即就按军法处量了。岳家军行军经过村子。夜里都在路旁露宿,老百姓请他们进屋,没有人肯进去。岳家军的口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岳飞在作战之前,总是先把将领们召集起来,一起商量作战方案,然后才出战。所以打起仗来,每战必胜。金军将士见到岳家军,没有一个不害怕的。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1139年,金国内部发生政变,兀术掌握大权。第二年(1140年),兀术撕毁和约,兵分四路向南宋大举进攻,宋金间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在东线。宋将刘琦指挥原八字军取得顺昌大捷,击败兀术10万多人的部队。在中原战场上,岳飞不顾秦桧阻挠。率岳家军进行反攻,收复了河南中部的一些地区。并派军袭击金军后方。兀术趁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率精锐骑兵直逼岳家军指挥中心郾城。岳飞命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直杀得金军尸横遍野。勇将杨再兴单骑冲入敌阵,杀死金兵数百人。金军队中突然冲出15000铁骑,中间的金兵“铁浮图,三骑并连。头带双层铁盔。身披重甲”。两翼是轻疾如飞的骑兵“拐子马”,向岳家军平推过来。岳飞派步兵手持麻扎刀、大斧,上砍敌兵,下砍马足。一匹马摔倒,其他的两匹也不能动了,行动不便的重骑兵完全失去了威力。岳飞则率领精骑与拐子马激战,金军大败。郾城大捷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大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

    岳家军节节胜利,一直打到距离东京只有45里的朱仙镇。河北的义军得知岳家军打到朱仙镇的消息,都欢欣鼓舞,渡过黄河来同岳家军会合。老百姓用牛车拉着粮食慰劳岳家军。有的还顶着香盆来欢迎,个个兴奋不已。

    岳飞眼看形势大好。胜利在望。也止不住内心的兴奋。他鼓励部下说:“大家共同努力杀敌吧。等我们直捣黄龙府的时候,再跟各路弟兄痛饮庆功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