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远古文明悠久,由泰山和东海所产生的原始宗教精神力量,使这块土地孕育的文化成为一种比其他区域文化更成熟的意识形态,形成了比其他区域文化重规范的价值体系,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区域文化是中国最走的宗教——道教的源头。这种区域文化又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天一个学术派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这种区域文化改变了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
山东的文化称为“齐鲁文化”,由“齐文化”和“鲁文化”两部分构成。“齐文化”崇尚力量和智慧,具有尚武精神,而“鲁文化”则崇尚礼仪和秩序,讲仁义和诚信。
山东的文化一直受着“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双重影响;同时它处于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地带,所以山东人具有南方人和北方人双重的性格特点。一方面精明能干,另一方面豪爽冲动。
山东,我们也时常将它称之为齐鲁大地。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称呼山东。山东的这个称呼来源于周朝时期,在周朝建立的时候,分封了许多诸侯国。而在山东这片土地上当时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齐国的开国国君姜子牙乃能人也,其头脑机敏,不局限于周王朝之“红头文件”,在齐因地制宜,重商而不轻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齐民争为渔盐之利。而鲁则不然,伯禽死守其父周公之礼仪,在鲁治理整顿达三年之久方初见成效,跑到周公那里汇报工作,周公亦嫌其迟。鲁重农抑商,不重视经济建设,有严重的“计划”之嫌。正是因为当初这两个国家的不同治理方式,才让今天的山东形成了自成一体的“齐鲁文化”。
“齐”古义是人体的中心部位,即肚脐之脐。上古齐人以为自己居住在天下的中心。
齐国创建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齐国成为东方最大的政治、经济强国,又成为东方重要的思想文化中心。
姜太公封齐之后,既用武力征服了齐国东部各部族的反抗,同时吸收了东夷土著文化。姜太公的经济政策是推行“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农工商并重富民强国;他“尊贤尚功”、“礼贤下士”,使一大批出身寒微的政治家走上齐国的政治舞台,这成为齐国的一种用人传统,为齐文化奠定了兼容和务实的基础。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本着“择其善者而用之”的原则,初步吸收了周文化(也包含鲁文化)的治国精华,将齐文化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更富于开放性和活力的区域文化。以桓公称霸为标志,齐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晏婴相齐时期,齐文化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晏婴调整了早期齐文化重视物质和军事而轻视精神文化建设的倾向,提出“以礼治国”。晏婴又是春秋后期最积极地倡导和实践民本思想的政治家。他吸收了周鲁文化中的民生思想,继承了管仲“民为邦本”的治国思想,并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在理论上,晏婴对民、君、国三者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释,在实践中,他提出一系列保民、爱民的措施和主张。晏婴的思想直接影响了稷下学士们的思想。
稷下学宫的出现,不仅是齐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标志。它促进了当时中国民主意识的增强,推动了政治的昌明,提高了中国文人的独立意识。稷下学宫的最大功绩,在于它开创了战国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它为学术思想提供了讲学著述论辩的场所。许多的学术思想在这里诞生,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态在这里交流、融合,成为孕育开放型文化的精神圣殿。它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为中国的政治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稷下的黄老之学、阴阳五行与齐地神仙方土之学相结合,成为中国道教的主要思想来源。
齐国使齐文化成为以务实、变革和精神为特征的区域文化。它对以后的“齐鲁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鲁”曲阜,传说为“少皋之虚”神农氏、蚩尤、后羿等建都之地。成王分封齐鲁时,有意厚鲁薄齐,将土地瘠薄的齐地封给异姓功臣姜太公,而将土地肥沃的鲁地封给同宗功臣周公。
鲁国领地以汶河和泗河中上游地区为中心,境内丘陵间有汶阳、泗西等大片肥沃良田,且有许多河流湖泊,易于农桑。由于生存环境较好,统治者在经济上只是沿袭周人重农旧制,又由于伯禽是周王室同宗,所以治鲁后将整套宗周礼乐文化带到了鲁国。
伯禽治鲁后形成的鲁文化是周公旦在周初所制定的礼乐文化与鲁地固有的东夷文化的融合,鲁国农业、手工业的相对发达和商业的相对落后,使鲁人安土重迁、较易接受“礼”的教化。西周衰落后,中原各国礼崩乐坏。受周代礼乐文化熏陶最深的鲁国便以周文化的正宗自居,事实上鲁国也的确是宗周礼乐文化的集中所在。周文化的权威性,再加上东鲁一带原本是古老的文化中心以及典籍的丰富,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这块土地上萌生和发展成为必然。
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论,是产生于鲁国的区域文化。它是经过孔子等人改造了的周文化与鲁地土著文化结合的产物。没有邹鲁一带的高雅文化土壤,宗周礼乐文化就不会在鲁地扎根。没有鲁地高雅文化人的改造,宗周礼乐文化统治不会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继续流传。没有周文化对鲁地土著文化的改造,鲁文化也不会发展成为能代表当时最高文化水平的高雅区域文化。
齐、鲁二国虽然同在山东这片土地上,虽然二者的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着,但是毕竟不是同一个统治之下所熏陶出来的文化。所以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的。
第一。在文化构成上,齐文化更多地保留了东夷文化的成分,而鲁文化更多地吸取了宗周文化的内容。
齐文化和鲁文化都是东夷文化与宗周文化融合的产物,二者在构成成分上是相同的,但各自的比重却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征。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齐国和鲁国地理位置有所不同,虽说都在山东境内,但鲁国地处山东西南,与中原更为接近,因而受中原文化影响更早一些;而齐国地处泰山以北,多面临海,地方较为僻远,被战国时期的苏秦称为“四塞之国”,因而东夷人的风俗习惯更为浓厚,受中原影响较小。另一方面,齐国和鲁国在治国方略上对于东夷人的风习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即前者采取保留和因袭的态度,而后者则采取移风易俗的态度。
第二,在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方面,齐国重视发展经济,尤其是在重视农业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商业和手工业,从而使齐文化表现出许多工商社会文化的特点;而鲁国没有把发展经济放在治国的战略位置上,并且较为单一地重视农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点。
这既有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有施政者方针导向的关系。鲁国领地以汶河和泗河中上游地区为中心,境内丘陵之间有诸如汶阳、泗西等大片肥沃良田,且河流湖泊交替,易于农桑。鲁国继承周人重农的风格,像地处内陆的周朝一样以农业立国。鲁国手工业虽有发展,但多与农业有关,且为贵族服务的性质比较明显,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鲁国地处齐、莒、卫、宋等几国之间,是山东境内一个比较封闭的内陆国家,既不像齐国带河蔽海,有渔盐之利,也不像秦、晋等国与外族接邻,交换关系难以充分发展。
由于齐国工商业非常发达。因而出现了带有工商业社会性质的社会风尚。比如齐国不像鲁国那样倡导节俭,而是鼓动消费。社会风气是尚富重利,轻伦理,薄人情,喜奢华,冒险好斗,但又怯于公战。
第三,在政治文化方面,齐国礼法并重,尤重法家,行霸道;而鲁国文化则倡王道,反对霸道。
第四,在思想和学术方面,齐国文化兼收并蓄,实行学术自由;而鲁国文化则比较正统单一,意识形态性很强,缺乏自由的学术气氛。
由于齐国工商业气氛浓厚,而且受周朝的直接控制较少,自姜太公立国开始,就在社会风俗方面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因而思想风气比较自由而活跃。以管仲、晏婴和稷下学派为代表的齐学和齐文化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管仲可以说是齐国最早出现的思想家,有丰富的思想,但他不以营造体系、保存文化为己任,而是始终以思想运用于现实。他思想丰富而驳杂,兼收并采。
齐、鲁文化的融合意味着统一的山东文化的形成。山东文化主要是一种包容了齐国的许多内容在内的更为完整化和系统化的儒学。齐、鲁文化的差异被包含在了儒学之内,而儒学正是融合后的齐鲁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儒学形成于山东,但它的发展却不局限于山东。其实,这也不奇怪。一种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需要有新的刺激和新的契机,而这些并不总能从其形成之地得到,因此滞留于最初的狭小范围的文化往往难以获得更大发展,而且不能保持长久的进步。儒学虽出现于齐鲁之地,但它不是一种区域性文化,它的广泛的适应性使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然越出山东的范围。走向更大的舞台和更广的天地。
在历史上几经沉浮,一直到了,西汉时期,儒学才重新振作起来,并从齐鲁之地走E帝国的舞台。汉儒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方针得到采纳。使儒学成为汉帝国的官方思想。这就标志着儒学从山东走向全国。此后尽管儒学风尚在山东绵延不断,为儒学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进一步推进和发展儒学毕竟已不是齐鲁学者的专利,而且事实上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非齐鲁籍的大学者。他们对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山东人的祖先是东夷人。东夷人是一个充满野性、生机勃勃的民族,他们勇敢、智慧,富有活力,生活于古代的东方地区、海岱之间。他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野蛮民族,因为他们有比较高的文化,而且风俗“好让不争”,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但同时他们却完全具有野蛮民族所具有的高大、勇武和血性气概。儒学的形成无疑从这种民族性格中汲取了一定的营养。但儒学的主要内容却是来自宗周礼乐文化,它崇尚周代文明,力图恢复周的礼仪和制度,从它开始在社会上发挥教化作用的时候起,它的主要教化倾向就是让人们安分守己,后来就更是如此。因此,它对于早期的山东人而言,主要发挥了一种驯化的作用,逐步地驯化了原始山东人所具有的野性。
儒家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逐渐地驯化着山东人的原始野性。这种驯化具有双重的效果:一方面它是对古代山东人的一种文明化的教育,促进了山东人在中华文明史中的进步。因为儒家文化尽管仰慕远古,但由于孔子的伟大创造,其中包含着在当时来说是超时代的文明因素,不然就难以理解何以越到后来它的影响就越大,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吸取。另一方面,这种驯化又消磨和压制了山东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造成了山东人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退化。这种情形值得每一个山东人深思。
社会风尚是一定社会和人群的特征和性格的综合表现,山东地区的社会风尚反映着山东人的特点。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山东地区在历史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独具特点的社会风尚。
首先,山东地区民风淳朴。在中国历史上。山东地区历来以民风淳朴著称。翻开历代地方志,考察一下历代就任山东的外地官吏对山东地方民风的记录和评价,就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种淳朴民风有它可爱的一面,任何真诚的人都会被山东人民这淳朴民风所打动,都会从内心喜欢这些单纯敦厚而可爱的人民。
其次,山东民风重文重教。他们重视文化,重视教育,这又是山东地区社会风尚的又一大特点。这种风尚的形成也是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成果。
从孔夫子的时候起,山东之地就是文物之邦。孔子搜集整理古代典籍。开重视和保存文化遗产之先河,从那时以来在山东地区就养成了重视文化遗产的社会风尚。而孔子首开私人教育之先河,培养大批弟子,对后来山东人之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也有榜样的作用。历代以来,山东各地重视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尤其是儒学人才。山东地区是历朝历代儒生最多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山东的穷乡僻壤,在文化落后的农村,重文重教的思想观念也是根深蒂固。许多农村在经济条件非常差的情形下,尽可能地把学校办好,为此不惜血本。这就是山东社会风尚的一个特色,它与圣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最后,山东历代多出政治、文史之才,而少有科学技术之才。这种人才结构反映出山东民风和文风的特点。
儒家文化重视道德修养,轻视生产劳动:重视治国艺术,轻视经济技艺。儒家文化的这种倾向,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出现。山东的人才结构很能说明这一点。
儒家文化重视社会教化,山东人近水楼台先得月,接受儒家文化影响最久最深。山东人文化性格的养成,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和教化的烙印。
首先,儒家尤其重视道德教化,而这种道德教化在山东导致的文化结果。就是使山东人格外具有道德感。山东人的仁义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就是这种道德感的主要表现。
儒家学说主要的是一种道德学说,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化的道德学说。它的核心“仁”,本义上就是一种道德品格。在孔门四科中,道德居于首位。儒家的社会教化首先就是道德的教化。这是一种全面的道德教育,它不只是让人们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而且要人们自觉地进行内在道德心的修养;不仅让人们进行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且还把道德修养与政治抱负联系起来,使人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胸怀。由于接受了这种全面的道德教育,山东人在文化性格上具有浓重的道德感。这种道德感首先表现于山东人的仁义感,即山东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山东人道德感的第二种表现是正义感。山东人富有正义感,这一点没有人会怀疑。主持正义,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山东人的一种正义思想。山东人的道德感的第三种表现就是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种政治化、社会化的道德感,是一种更宽广的胸怀,是一种为社会负责,为人类负责的精神。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风格是与儒家文化的长期养育分不开的。
其次,儒家文化重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递,讲求正统,崇尚权威。这种文化特点也塑造了山东人的文化性格。使山东人始终保持着正直、忠诚、爱国的品格。他们尊重传统,服从权威,任劳任怨,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由于山东人尊重整体的利益,总是把自己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员,因而他们积极肯干,不计私利,具有奉献精神。
最后,儒家文化一贯重视塑造知识分子的人格,这可以说是一种儒生性格,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自律觉悟和君子固穷的节操。
一代代山东知识分子大多不同程度地具有这种儒生性格。他们认真钻研经典,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真诚地相信和追求书本中的理想,不畏权势,蔑视富贵。当他们为统治者所用时,就用儒家理想行使权力,在统治者面前敢于直言谏君,为捍卫儒家理想和政治的纯洁性不惜献出生命。有时尽管他们的观点和举动显得迂腐,但却显示出儒家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山东儒生的这种性格在历史上屡屡得到体现。当山东儒生怀才不遇。得不到重用时,也不放弃志向和抱负。他们淡于名利,遵循着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
儒学成为了整个山东人几千年来的精神支柱。山东人尊儒学、尚儒学的风气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齐鲁大地上生活着的每一个人。儒学让这些古时的东夷之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土。这也是齐鲁大地赠送给中华民族文明的最宝贵的一个精神礼物。
儒学不仅仅影响着整个山东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他们的性格也深深受到前人——那些儒学家的影响。有句话说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齐鲁大地上出现了如此之多的儒学学者,儒学思想在这片土地上渗透力绝对不是其他地方所能及的。
儒学的发起者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和处世主张周游列国,四处受到别人的挤兑但是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在这种苦砺心志的精神的感应下,齐鲁大地出现了很多以苦为乐、以苦自律的人们。
齐鲁大地是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故乡,儒学给这块土地带来过无上的荣耀和辉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价值导向,已经深深渗透到山东人的文化心理中,深入了他们的灵魂。这种长期地、持久地、不间断地渗透,对形成齐鲁大地的风尚习惯和塑造齐鲁人的性格,起了重要作用。从总体上看,因为受到了小农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齐鲁人民以农业为根本为正业,而以经商为耻,这使齐鲁人形成了朴素、忠厚的性格。孔子一生所宣扬的儒学思想学说的核心讲究的就是一个“仁”字。所谓“仁”就是对人要纯厚、要爱。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而孟子则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孟子主张性善,他认为人人都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善心的发扬光大就会使民众质朴而厚道。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则主张人们之间要彼此相爱。诚实待人。这些学说经过千百年的注解、诠释、补充、发展,深深印在山东民众的心中。
无论山东人走到什么地方,无论混杂在多少人中间,人们总会从言谈话语、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中一眼认出他们来。与山东人有过接触或交往的外地人对山东人的描述是:憨厚宽容、朴实无华、真诚坦率、朴素爽直、善良宽厚。山东人普遍具有的敦厚性格,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实在”。
有人这样评价说:山东人有思想但并不机智,有经商之能却不精于此道。有文化却不善于辞令,民风淳朴,鲁人多厚道。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山东梆子、山东快书都会给人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除唱腔优美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质朴、爽快。这些戏曲既没有京剧的贵族气,也没有越剧的书卷气和脂粉气。它们用爽快的语言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了山东人特有的豪爽、粗犷、豪迈的性情。山东快书没有任何的铺垫,一来就直奔正题,不拐弯不抹角。十分的实在。这种爽快、豪迈的性格是山东人的深层文化心理。山东人的爽快、豪迈也反映在饮食上。如果说山东人会不客气地大口大口地吃完最后一张煎饼卷大葱,是因为饥饿的话,那么山东人喝酒的不客气,则是其性格最好的外现。
论酒量,山东算不上天下第一,他们绝对喝不了东北人和新疆人那么多,但如果他们与东北人和新疆人坐到一块,不知底细的东北人和新疆人一定会甘拜下风。因为山东人喝酒,能喝八两,绝对不喝半斤,酒风硬朗。
山东人的豪爽与东北人的豪爽很不一样。山东人豪迈之中见敦厚,而东北人骨子里有一种“匪气”。同是一个“豪”字,但是,在这个“豪”字里面,山东人多了一份忠诚,东北人多了一份草莽味。
齐鲁这种豪迈、敦厚的性情是齐鲁大地及其文化的产物,是海潮翻滚的黄海、奔腾不息的黄河、巍峨神圣的泰山、博大精深的文化共同孕育的。
山东人中名垂青史的固然都文才武略,但都有一股豪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他地方的豪侠之士,也往往将山东作为他们理想的活动场所,长期滞留在这里的山山水水之间。好汉在山东各地普遍都有,崇尚好汉,是山东人的一种独特民情。
山东好汉都是一些有侠义心肠、肝胆相照、劫富济贫、敢作敢为的忠勇之人,他们有这样几个特点:忠勇、正直,是在为“道”、“义”而奋争;勇敢、坚强,敢于冲破一切困难与险阻;诚实、可靠,没有奸诈和阴谋。山东好汉同时也反映了山东人具有的一种高贵品行:忠诚、爱国。山东人有忠诚不贰的天性,忠诚一直被山东人当作美德来颂扬。在山东人的历史中,忠诚于国家、忠诚于君主的人和事比比皆是。秦朝著名大将齐人蒙恬,以刚毅忠诚著称;汉时因不愿向刘邦称臣而自杀的田横;为国事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和抗倭名将戚继光,等等。忠诚的信念渗透了山东人的心田,开出了忠诚的花朵,结出了累累果实。忠诚成了代代山东人的品质。他们举手投足间都带有忠诚的踪影,对于认准了的事或人,他们就会忠诚有加,不敢丝毫懈怠。山东人的忠诚是普遍的,它既包括对民族、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又包括对人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就体现为浓浓的爱国情。爱国,成为山东人的一种天然本能。在普通民众的心里,国家是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在山东人眼里不爱祖国无异于出卖爹娘。
忠诚并不是山东人血液里唯一流淌着的精神,山东人吃苦耐劳、务实肯干的民风也是众所周知的。山东人不图虚名,而是注重实效。北方一望无垠的大平原,造就了山东人脚踏实地的气质和性格。他们想问题、办事情,一般都尊重既定事实和客观条件;一旦认准了目标,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去追求;干任何事情,务必达到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结果,否则便认为是徒劳一场。这便是山东大汉的求实风格。他们像海一样豪迈、像山一样坚毅地踏踏实实地干,他们终于走上了一条更为广阔的致富之路,崛起于华夏的东方。
田横五百壮士
当初。韩信带领大军进攻齐国,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就赶来游说齐王田广放弃抵抗,投降刘邦。齐王觉得郦食其说得有理,就同意了他的意见,撤销了抵抗的兵力。
可是韩信却听从手下谋士蒯通的计谋,带兵攻打齐国,而且一直打到齐国的国都临淄(山东淄博东北)。落下可气坏了田广,他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命人把他烹杀了。
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当初称王的各个诸侯也都纷纷向刘邦投降。这里面也包括彭越(田广被杀后,田横当了齐王,后来他又投奔了彭越)。曾经帮助过刘邦的魏国相国彭越被封为了梁王,可是田横想到齐国以前曾经烹杀过刘邦宠信的谋士,害怕被杀,所以就带着500多人渡过大海,隐居在一度小岛上。
刘邦得知这件事后。对其他人说:“这个田横其实很不简单啊!你们想想。当初田氏兄弟带兵平定了齐国的地盘。并且在那里做了很长时间的齐王。也就是说,田横在齐地应该很有威望。齐地的人才和百姓基本上都归顺了他。现在,这个田横虽然逃到了海外。可是他在齐地人的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如果我们现在不对他进行招抚,恐怕以后会生出乱子来啊!”
其他人也都同意刘邦的说法。于是,刘邦派使者渡海。来到田横居住的小岛上,告诉他说,刘邦可以不计前嫌弃,愿意封他做王。田横跪在地上,豆大的汗珠从脸上流下来。田横对使者说:“请您回禀陛下(即刘邦,当时已经成了皇帝)。罪人田横实在不敢回去啊!”
使者皱了皱眉,说道:“那您让我怎么和皇上说呢?”
田横说道:“想当初田广一时糊涂,烹杀了陛下的使臣郦食其。这是多大的罪过啊!况且,我听人说郦食其的弟弟部商就在朝中做大将军,所以我非常害怕。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回去,部商肯定要找我报仇的。我不想回去,也不想做什么列候。我只求陛下能让我做一个平民百姓,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小岛上。”
没办法,使者只好回去,把田横的意思转达给刘邦。刘邦听后,马上找来了卫尉邮贾,对他说:“传朕的旨意,齐王田横很快就会从小岛上回来了。他回来以后,如果有谁敢向他报复,敢伤害他和他的随从,一定会严厉地制裁他,诛灭他的全族。”
说完后。刘邦让人把他的话写成诏令。然后派使者给田横送去,并对田横说:“皇上有旨,凡是跟随田横归顺我大汉的,一律可以得到封赏。以前职位高的人可以封王:以前职位低的人也可以封侯。不过,如果顽固不化。坚持不肯归顺,那么就只好派兵讨伐了。”
田横一听没办法,只好带上自己最信任的两个宾客。和使者一起赶往汉朝的国都洛阳。当距离洛阳还有三十里的时候,田横和宾客停了下来。田横对使者说:“我想在这里休息一晚上,明天一早再赶路。”
使者听后很不高兴地说:“现在天色还早,为什么那么着急休息?只要我们再抓紧点,一定可以赶到洛阳。”
田横笑了笑说:“你误会了!你想想,以前的汉王已经变成了如今的天子。而我这个齐王也已经变成了臣子。臣子晋见天子的时候。怎么可以不进行沐浴更衣呢?”
使者听后觉得有道理,就让他们住了下来。田横趁使者不在,就对两个宾客说:“想当初我和汉王一样。都是诸侯国的大王。如今人家已经成为天子,而我却变成了臣子,要按照君臣之礼对待他。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宾客听后也非常伤心。不知道应该怎么安慰田横。田横又说:“我们当初烹杀了郦食其,如今却要和他弟弟在一起共事,你们觉得他会高兴吗?就算是他不敢违抗天子的旨意,但是我的心里就好受吗?还有,其实陛下想见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知道我这个曾经和他平起平坐的齐王长什么样。如果现在砍下我的头颅,火速送到洛阳的话,还是能够看清容貌的。”
两个宾客觉得不对,马上想要阻止田横。可是已经晚了,田横已经拔剑自刎了。两个宾客流着泪,带着田横的头颅。来见刘邦。
刘邦愣愣地看了田横的头颅半天,然后叹息说:“这又是何必呢?想当初田氏兄弟白手起家。打下了一片疆土。而且兄弟三人相继成为齐王。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贤能的人吗?”说到这。刘邦居然还掉了几滴眼泪。
为了表示对田横的尊敬,刘邦封那两个宾客做了都尉,并且派出200名士兵。让他们用王侯的礼仪埋葬田横。田横刚刚下葬。那两个宾客就在田横的墓边挖了两个坑,然后自刎而死了。刘邦得知后非常吃惊。心想:田横真是个贤能的人啊。
之后,刘邦又派出使者前往小岛。希望把剩下的500多宾客召回洛阳。可是当那些宾客听说田横死了,也都自杀身亡。追随田横而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