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格地图-少数民族的热情奔放造就了古朴淡泊的云南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西南三省中,云南最富有边地色彩,汉武帝时期以“彩云之南”而得名。省内各地多彩多姿,风光绮丽,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有口皆碑,且景色秀丽,空气清新,很适合人居住,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丽江纳西族的古乐,大理白族的歌舞,路南景颇族的传说,西双版纳傣族的民俗风情,都是旅游的热点。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环境使云南成为中国最具魅力的旅游省份之一。

    美丽、富饶的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的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它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其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风情各异的各种民族,千差万别的立体气候、举世闻名的珍禽异善、奇花异草、地下宝藏。丰富的物产和通往印度、东南亚各国的区位优势。赋予了它富饶而神秘的魅力。除了众所周知的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之外,云南还有“香料之乡”、“天然花园”、“药物宝库”之称。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云南,意为“云岭之南”,简称“滇”。云南省东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基本上以金沙江为界和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面紧靠西藏自治区;西面与缅甸接壤,中缅边境线云南段长1997公里;南部和老挝、越南毗连,中老边界线长为500公里,中越边界线云南段长710公里。云南和上述三国的边界线总长为3207公里,有8个地州,27个县市分别与三国接壤,是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联系的主要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云南的得天独厚是以它的封闭性为代价的,与贵州人和四川人相比,云南人更满足于自己的小圈子,安居乐业,目光短浅,性格软弱,很少到外面来闯世界,在其他地方很少碰上云南人。

    云南是山的世界,山的海洋。在我国众多省市中,云南面积居第8位,其中山地占全省面积的84%,如果再加上半山区则达94%。滇西峡谷与滇东高原,横断山脉与乌蒙山脉,山山相连。从西北到东南呈由高而低的阶梯状,从海拔6740米的海拔高度降至76.4米。平均每公里下降6米,大多数地区在海拔1500米与2000米之间。山水如同骨架血脉。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元江和南盘江六大水系贯穿云南全省,干流长达5000公里,主要支流180多条,大小河流1600多条。大大小小的江河将30多个湖泊和无数的池塘、水库连通起来。

    复杂的地形与高低悬殊的地势,使云南的气候多种多样,一天之中,滇南低海拔地区呈热带气候,滇中、滇东和滇西大部分地区是温带气候,而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则为寒带气候。

    山高水长,气候多样,生存于其间的人群也多种多样。云南自古“群蛮种类,多不可记”,中国有56个民族,云南就有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迁徙、移民、战争等原因,逐步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彼此交错和相互融合的状况。云南人民创造了优秀的滇云文化和云南大地的繁荣。

    云南文化是一种边疆文化,同时,云南文化也可说是一种混合文化。云南是一个处于多重交汇的重要地带,是一个文化碰撞的特殊区域。

    在云南,先是与其他区域性质不同的“山地文化”在这里发育成长,而后又有多种类型的古代民族在这里迁入迁出,各种民族文化各显光彩。

    在云南可发现东亚太陆的农耕文化与西太平洋渔猎文化在这里交汇。源于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及后来途经该地区的伊斯兰教由这里向东扩散,中原儒家文化又从这里向南继续播化。

    在云南,还可看出由于其自身原有的自然宗教等因素的存在,印度佛教在这里演化为中国“云南化”的上座部佛教,中原道家学说在这里演化为门徒众多、声势浩大的宗教组织,而西方基督教则在彝族苗族地区混合出同当地原始崇拜相结合的奇特信仰;至于由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长期开拓,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及战后亚洲独立国家的出现,而在这一地区形成的跨境河流、跨国民族、跨国宗教等现象所产生的对云南文化的种种影响,更是进一步表明了云南文化的这种混合性。

    很显然,云南文化的混合性,是源于云南的特殊地理位置,也就是说地理造成了云南文化的这个性质。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与缅甸接壤,南连越南、老挝、柬埔寨,无论是气候,还是江川河流、地理文化都不可避免地是印度洋区域与太平洋区域的接触点、交汇处。所以。当两大洋文明交锋时,云南不是抵抗,而是兼容并收,自然也就使云南文明形成了这种兼容性、混合性。所以云南文明给人一种纷乱繁杂的感觉,以何为主体,大概各人自有选择。

    中国的宗教徒很少,但云南人宗教信仰最为普遍。早在秦汉时期,云南地区即以“俗好巫鬼禁忌”闻名于世。之后,随着佛、道的兴盛,云南地区的宗教信仰逐渐分为两大层次:以汉族为主的地区以佛、道信仰为主;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则以原始崇拜为主。但无论是以佛、道为主还是以原始崇拜为主,云南人没有宗教信仰的几乎没有。

    以世界三大宗教而言,基督教、伊斯兰教与佛教在云南人中都有广泛传播。以基督教而言,按照教义、教规的不同,基督教又分为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三系。以佛教而言,根据教义的不同,中国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两大支系;根据传播路线的不同,中国佛教又分为汉传、藏传与南传。全国除云南地区同时具有“两系三传”之外,还没有别的地区能有如此齐全的品系。再以道教而言,宋元之后,由于教义与修行方式的差异,道教又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云南人不仅兼有两派,而且融合两派,自创体系。

    中国人发展到现在,原始崇拜早已为大多数人所摒弃,但云南人不仅有此信仰,而且全国首推云南人分支最多,形式最丰。云南人的原始宗教至少包含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巫及巫术这七个方面。

    中国人很少有同时信仰几种宗教的,然而绝大多数云南人却是集几种信仰于一体。如白族信原始宗教,又信佛教、道教。而布依族集原始宗教、道教、基督教、佛教为一身,真可谓东西结合,中洋合璧。

    云南人的宗教信仰最为普遍,宗教品系最为齐全,寺庙类型也最为丰富。整个云南地区,既建有汉传佛教的寺庙类型,又有藏传佛教的典型寺庙,也有南传佛教的独特缅寺;既有大型的道教宫观,也有小型的原始神祠;既有汉式清真寺、教堂类型,又有阿拉伯式清真寺、欧式教堂类型。

    有人说中国人信仰宗教是虚情假意,难得真诚,但云南人显然排除在外。云南人如此信仰宗教,故而云南人才是上帝、释迦牟尼真正的信仰者。

    云南的少数民族走到哪里,就把歌声带到哪里。坝区的汉族也不逊色。在田间地头,一年四季歌声不断。民歌的曲调有几十种,有的高亢雄壮,有的粗犷豪放,有的低声吟唱,有的平和流畅,有的委婉曲折。在云南的山地或坝子里处处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

    在云南人人爱唱歌,与云南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云南山高水深,河谷纵横,交往不便,而高昂激越的歌声穿透力强,能跨山越河,快捷、迅速地传递信息。许多少数民族用这种原始的信息交流方式相互沟通,久而久之,歌唱又加进了娱乐功能,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云南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但地处偏僻,受外界影响较少,各民族文化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同时经济发展也较为缓慢,这些原因都使这里的民族文化有较浓的原始气息,残留着很多原始文化形态,如原始宗教崇拜和原始宗教礼仪等等。云南少数民族的尚歌好舞,即来源于这种原始宗教崇拜和礼仪。

    在漫长的岁月中,歌唱贯穿于云南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爱情。以歌唱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表示对婚姻的祝福、对死者的哀悼,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主要靠一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歌手,以长篇叙事性歌曲的形式向本民族群众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云南有的民族甚至连打官司,调解纠纷也是通过唱歌来申诉和裁决。许多民族世代相传很多部本民族叙事长诗。一部叙事长诗,实际上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一首诗歌要唱几天甚至几十天。

    哈尼族人对唱歌跳舞的痴迷,表现在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带着乐器;在滇西一带,只要有阿昌族,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听见他们的歌声;傈僳族无论在喜庆节日,还是盖房打猎。都要唱歌跳舞。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有原始宗教的特点,重要的宗教活动中都有歌唱。用歌唱来述说对神、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拜,对人丁兴旺、添子添孙的祝愿。

    在云南少数民族民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情歌,贯穿于姑娘与小伙子的相识、相知、相恋和迎送嫁娶的全过程。情歌可分为传意情歌和风俗情歌两大类。传意性情歌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重要方式。风俗情歌一般出现在各民族的风俗仪式中,如婚礼歌、节日歌等。比如说,在德昂族的习俗里,婚礼一般延续三天,在歌唱中完成各项仪式:迎亲前人们用歌声问询新郎新娘的恋爱过程,迎亲时新郎的歌手领唱迎亲调,赞美新婚夫妇的美好爱情。迎亲队伍就是歌队,簇拥着新娘来到新郎家,新郎新娘围在中间,用对歌的形式,表达对新人的祝贺。新娘的出嫁歌唱得感天动地。第二天,歌队还要到新娘家用优美的歌声歌颂父老们的恩德,赞美新婚夫妇的善良能干。最后由媒人对歌手进行唱歌式的盘问,满意后把表示祝贺的包头系在新郎头上,婚礼才告结束。

    除唱歌外,云南少数民族中还有用由弦、口哨等方式来表达爱情的。彝、哈尼、拉祜、怒等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用竹片制成的口弦,奏出类似窃窃私语的特殊音调,用以表情达意。怒族青年在恋爱初期,男子用琵琶表达感情,而姑娘则以口弦对答,不仅可以表达爱慕之情,而且还可以提问、答辩,甚至还可以共同商讨有关事宜,直到情投意合为止。

    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唱歌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歌代教,由经验丰富的老人和歌手通过歌唱对年轻人进行教育指点;一是描述生活劳动场面,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或者只是为了统一劳动节奏。减轻劳动压力。

    在拜佛和节日活动中,傣族老人会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把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等社会道德内容编成歌来唱,随时对年轻人进行道德教育,甚至在路上看见有人做错了事,也要唱几句。除传授历史知识外,更多是传授生活、生产知识的歌。

    云南人最显著的特点是为人平和、忠厚、朴实、善良、吃苦耐劳、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思维迟钝、孤陋寡闻,这可以说是原始民族的遗风。

    云南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勤俭、朴实不仅仅是一种习俗,还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云南人普遍把勤俭淳朴当作美德,而视新、奇、艳为轻薄。云南人安贫知足,讲求实际,不尚虚荣,勤劳耕织,不逞强好能,与世无争,恬淡寡欲。云南的文人和士大夫不争功名,不求闻达。甘于清贫。许多文人绝意功名,恪守礼教,“以气节相尚,而耻下污之事”。即使为官,大都能敦厚质朴、行为端正、忠于职守、清正廉洁。

    云南各族人民有着热情好客的风尚,云南人的祖先来自四面八方,历史上的云南辽阔的大地上,野兽出没,瘴疠遍地,人烟稀少,人们自然欢迎有更多的人来开垦土地,共同建设家园。所以,云南人就养成了热情友好的待人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待客的热情是有口皆碑的。受少数民族影响,云南汉族人待客也非常热情。在一些比较偏僻的云南山区,还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客人来了。主人会倾其所有,家里最好的食品请客人吃,将家里最好的床铺给客人睡,把家中最值钱的东西送给客人。

    云南人在山高林密、地广人稀、野兽出没的环境中。养成了粗犷、豪放的性情。历史上,云南各部落之间长期常常为争夺领地而打得你死我活,人们崇尚粗犷、豪放的英雄。在各少数民族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在战斗中表现勇猛的奴隶可以得到更高的奖赏,甚至可以免当奴隶,所以,云南人养成了勇猛、顽强的性格。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男子都有佩刀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就是为了表现他们不怕死、不畏艰险的性格。

    云南人喜欢自由自在,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散漫不羁。云南人特别不愿意受人摆布,他们不愿做的事绝不会做。违背他的意愿。特别是他认为伤天害理的事,他们绝不会去做。云南人吃“软”不吃“硬”,胸无城府,不会耍心眼,心地坦然。直言不讳。

    有人说云南人有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也有人说云南人有一种强烈的神经感觉迟钝性,总的来说,都是一个意思,云南人的忍耐性非常强。

    的确,自古以来,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忍”字性格的当属云南人。在忍从性上,可以说含有云南人的生存欲抵抗自然力所蓄积下的精神血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忍从性视为云南人活于世上的一个要领。与其他省份人的“忍”大多是在人与人相处之时发生作用不一样,云南人大多是在与自然抗争时善忍。

    一般中国人在忍从性的意识里,是以期待、希望、成果等为志向对象,希望忍从之后能有所图,这可以用“隐忍自重”来概述,然而云南人的忍仅仅是个忍字而已,忍受过灾难之后并不企求得到什么。

    所以,很少有人说云南人有远大理想,他们不会好高骛远,或者说有敬业精神,能兢兢业业,以便将来生活得更好。这都归结于云南人“忍”的性格。

    有人说西南人朴素、不追求奢华,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对“穷”很能忍耐,所以云南成为全国最穷的地区,往往是整个地区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最多才抵得上沿海省份的一个镇的水平。

    虽然云南人在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中屡屡表现出刚毅的性格,历史上云南人可谓“起义连绵、斗争不断”,但西南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却表现出异常的“忍耐性”,总是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云南人可以说是中国人中最没有生活情调、最不会享受生活的人,虽然中国人本身就被视为一个缺乏浪漫情怀的民族。

    由于对自然的忍从性,云南人又可以被视为中国人中一群进取心不强的人。神经麻木、悠然和韧性本是中国人生活态度方面的通病,但大多数中国人的神经麻木只是在外界压迫得他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而发生。而云南人却是从自觉的角度去顺从自然,顺从天意。美国一位著名的汉学家曾说:“中国的理想君子是一个置身于生产需要之上,能够优游岁月。致力于象征安闲的人”,大概云南人就具有“理想君子”的品格。

    当汉民族喝茶的风俗流行起来的时候,远在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此风俗的影响。虽说都是饮茶,但是云南人喝茶的习惯与其他的汉民族地区有所不同,他们饮茶有自己的规矩。

    云南人敬茶有一定规矩。讲究的人家有所谓“三道茶”:一道茶不饮,只是表示迎客、敬客;二道茶是深谈、畅饮;三道茶上来即表示主人送客了。在这里云南人将茶的自然属性与功能和交友之道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客初至,谈未深,茶尚淡,故仅示敬意而并非真饮;谈既洽,情益笃,茶亦浓,故细斟,慢品,畅饮以尽其谊;谈既尽兴。茶亦泛薄,罢饮送客,自在情理之中。

    云南人对茶俗还有一种这样的理解,他们认为茶树是不能移植的,移植过的茶树就不能再开花结籽。所以,西南人有以茶作为聘礼的习俗,乃是取茶“坚贞”之意,表达对美满婚姻的祝福。这种茶礼对西南人的婚俗有很大影响,西南民间婚俗有“三茶礼”之俗。“三茶礼”就是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有时,“三茶礼”也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白果;第二道莲子、枣儿;第三道方是茶。皆取“至性不移”之意。

    云南人是最不愿意离开家乡的人。云南人认为自己的家乡就像是一个藏满了宝藏的地方,一个叫人无法离去的地方。云南人之所以有强烈的乡土观念,主要是云南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的,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

    鸟瞰云南大地,在绵延起伏的莽莽山脉中,在横断山的崇山峻岭中,一条条江河像飘带一样绕来绕去,一个个小盆地点缀在山河之间。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历史上除了一些游牧民族和山区农耕民族随草原退化、地力减退而迁徒外,人口很少迁徙流动。那些小而空旷的平地,就是一个个孤立、分散、内向、封闭的小社会。人们在这些狭小的天地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生活好不闲散、舒适,年复一年在同一块土地上重复着同样的劳动。长期的极度封闭缺乏变化的乡村田园生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云南人养成了浓重的乡土观念。另外,由于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云南的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一些少数民族退居深山老林,不敢轻易出山。所以云南人被牢牢地固定在自己生活的狭小范围内,形成了云南人不愿离开家乡去他处谋生,寻找生命中新鲜生活的乡风民情。

    高大的云岭山脉、乌蒙山脉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带来了丰沛的降水,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温差不大,只在下雨后,气温才会有明显下降。所以云南人形容当地的气候“四季如春”。

    云南这样宜人的气候,使云南人娇惯如温室里的植物。云南人到了外地。最难适应的就是气候了。到了北方怕冬季的寒冷,到了南方怕夏天的炎热。云南美丽富饶、特产丰富、物价较低。云南人到了外地,总是感到不如自己的家乡好。

    随着时代的进步,云南人的乡土情结在慢慢变化。云南各地都有一些思想敏锐的年轻人,他们勇敢地闯出云南的狭谷盆地,到了内地和沿海寻找机遇,其中许多人获得了成功。

    热爱事业的聂耳

    被郭沫若赞誊为“中国革命之号角”的音乐家聂耳,云南玉溪人,出生于昆明。

    聂耳23岁短暂生命中留下的乐章,奏响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前进!前进!前进!进!”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这支歌作为民族革命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享誊全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印等许多国家电台经常播放此歌。战争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还批准将其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征集国歌时,周恩来就提出用这首歌,并在新政协会上一致通过。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国庆节,聂耳谱出的乐章都雄壮地奏响。

    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电影《风云儿女》,并写了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

    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不久,聂耳见到导演夏衍的第一句话是:“《风云儿女》谁来作曲?”第二句话就是:“我来写吧,田汉也会同意的。”自信与笃定溢于言表。狱中的田汉果然同意了聂耳的请求。聂耳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

    聂耳具有云南人的性情:温和、善良。聂耳最爱看电影,而且每遇动情之处必哭,这在朋友中是出了名的。他的选个习惯常被朋友们当做笑料,他自己却觉得再自然不过。至情至性,有何不好?

    活泼,天真,十九岁的聂耳是个孩子王。身边总围着歌剧社的小演员们。做游戏,输了,孩子们起哄。聂耳乐颠颠地耸动着两只耳朵。大家不满足,“耳朵先生,再来一个嘛!”聂耳又“秀”了一下。

    温和善良的聂耳,还是演艺圈的“工作狂人”。当时,电影和戏剧往往裹挟在一起。一套演员班底,一会儿在舞台上演话剧。一会儿又聚集在水银灯下。这样做。虽出于制片商节省成本的策略,客观上却锻炼了演员。拉小提琴的聂耳。也要时不时上场扮个什么卖油炸臭豆腐的小贩:或者涂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矿工。

    抄谱,作曲,演出。开研究会,一刻都不消停。他是如此兴奋而忙碌。以至连写日记的时间都没了。碰见熟稔的朋友,聂耳总会半真半假地发几句牢骚:忙!真忙!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话刚说完,一转身他又忙得像个陀螺。从乐队转到合唱队。从合唱队转到摄影棚——因为他正在筹划歌剧《扬子江暴风雨》。若干年后,夏衍回忆当年的情景时,曾长叹再没有能像聂耳这样“抢”着干事的人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