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瀑布的天堂。黄果树大瀑布享有着“中国第一瀑”的美誉。它以其雄伟壮阔之势、连环密布之局而闻名于外。其流水从岩壁之上倾泻而下,如雷声轰鸣,气势非凡。而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造就了贵州旖旎的风光,贵州也因此被称为“溶洞王国”。这些溶洞中有各种熔岩、钟乳石,奇特而又美观,让人惊叹仿佛有如神采之笔。而贵州织金的溶洞可以称得上是溶洞之首,有人说是“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
“声色”贵州,我们感官上的天堂,自然里的梦境,千般娇媚。万般风情,让人赞叹不已,心灵飞扬。
号称“山国之都”的贵阳地处山地丘陵之间,形成城市格局的历史不过数百年,却气候宜人,另有一番灵秀别致的韵味。因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高原第二春城”,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说法。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南,云贵高原东侧,川黔、贵昆、黔桂三铁路交点。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贵阳拥有以“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为特点的喀斯特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既有甲秀楼、青岩古镇等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又有红枫湖、天河潭、花溪公园等高原自然风光,还有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贵阳苗族的“四月八”、“跳场”,布依族的“三月三”等民族节日,那乡寨上民族情趣极浓的婚俗、酒规、葬礼,也会让人大开眼界,体会最古朴的生活。刺绣与挑花是贵阳民族传统工艺百花园中盛开的两朵奇葩,蜡染制品则散发着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它们与粗犷、古朴的傩面具等一道,也无不让人着迷。
走进贵州,我们看到的不是匆匆忙忙行路的人,也不是神色凝重的人民,而是一个个闲庭信步,如同才吃过晚饭出来消化食物的人们一样,慢慢悠悠的,很是逍遥自在。
在贵州人的心目中,他们不像所谓的大城市里的人们那样,生活节奏那么快,天天如同双脚踩上了风火轮一般急匆匆的,而是每天悠然自得的。从容不迫的去上班。贵州人不像别的城市那样,十分看重金钱。他们对金钱可以说就是够了就满足了,并不想要赚更多的钱。在贵州人的心目中,轻轻松松逍遥自在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如果这还不太能够给你直接的感受,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悠闲的贵州人。
有一对夫妇是在贵阳市里开店卖米粉的,小两口的米粉味道非常不错,所以客人也就不少,很多客人也都是慕名而来。但是,一到下午五点钟,小两口就把店门关了,即使是店里还有米粉他们也不再开门做生意。而下午五点以后正好是餐馆做生意的最好时机。因为,五点的时候,大部分的公司都下班了,学校放学了,这样会为店里的生意招徕更多的钱财,但是他们却在这种时候将店门关了,不再接揽生意,岂不是白白的放弃自己的财路吗?当问及他们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很淡定地说:今天一天应该赚的钱已经赚了,该工作的时间也已经工作完了,所以这个时候应该休息了,钱是赚不完的,赚了钱以后,也应该享受一下清净的生活。
有这样想法的人在贵州可以说是到处都是。大家都十分看重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金钱等外在的东西。钱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是足够用就可以了,无需为了那些多余的钱而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把贵州人这样的思想看作是他们懒的本性,觉得是因为他们不勤快,不愿意吃苦受累,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来。但是,每一个地方的人的习性都与他们所居住的环境有关系,他们的观点也是受周围的环境所影响的,而贵州人的闲散就是受贵州的山水影响。贵州任何一个地方的环境都不像是其他城市那股受了很多西方或者现代元素的影响,那里尽量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环境。试想一群生活在幽幽青山丽水之间的人,其思想都格外的超脱,又怎么会让世俗的烦扰困住自己的悠然生活呢?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现在能像贵州这样还保留着这么多原始生态的省市已经不多了。绝大部分的城市已经改造得灯红酒绿,一到晚上全是形形色色的夜生活,城市少了自己独有的气息,而变得千篇一律,鲜少能看出差别。但是在贵州却还依然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环境,这不得不让人感叹,出贵州人这种悠然自得、与世无争的性格。
集贵州高原灵气于一身的黔灵公园,因有“黔南第一山”之称的黔灵山而得名,位于贵阳市西北角。
黔灵公园以明山、秀水、幽林、古寺而享誉全国,素有“贵在城边,美在自然”之称。
黔灵公园由象王岭、檀山、白象岭、大罗岭、宝塔峰和北峰等群山连成,其中大罗岭最高,在峰顶可以俯瞰贵阳全城。
园内古木参天,植被茂密,山上生长着1500余种树木花卉和1000多种名贵药材。清泉怪石,随处可见,在幽静的山谷里还有动物园,有成群的猕猴和鸟类栖息于此。
园中的弘福寺甚旺。位于象王岭、杖钵峰、宝塔峰三峰相交的平地上,寺院坐西朝东,建筑分三进,每进又分前中后三段,格局如“甲”字。通往弘福寺的其中一登山石道叫“九曲径”,有380级。沿路而上,幽静中接遇九曲径石碑、古佛洞、九曲亭、吹螺壁、吕洞宾石像、洗钵池以及第四纪冰川遗迹等。
贵州的红枫湖的湖域四周遍布红枫树,金秋时节,枫叶似火,湖水轻柔,互衬互耀,这就是著名的红枫湖。红枫湖位于清镇市郊。距贵阳33公里。
湖中有178座岛,北湖的岛、南湖的山及后湖的湾,正是红枫湖最美的“红枫三奇”。从滴澄关乘舟游湖,穿过小山峡,进入南湖,峡口岩壁峭立。南湖将军洞三厅相连,水涨时漫进洞来,形成洞中湖,非常壮观。这就是“水包山,山包洞,洞包湖”的奇观。后湖和南湖以绿峰为障,峰下有拱道名“下洞”,过洞,又见后湖湖湾幽碧秀色。
除了欣赏红枫湖的自然风光外,在景区内还可以领略苗、侗、布依等民族风情。喝过苗族的水酒,看过侗族的鼓楼,穿过布依的土布,当我们想起自己所生活的让人纸醉金迷的大都市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那样的地方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只有到了这里,我们才能真真正正领略到自然的美,体悟到原来生命可以如此简单、如此容易满足。
贵阳处处有山景、水景、喀斯特溶岩洞穴,但能够把山水潭洞各种景致融合在一起就要以天河潭为最了,它像一处浓缩的盆景精华,移步是景、浓淡相宜、缤纷多姿。
天河潭位于贵阳市西南郊22公里处,以典型的喀斯特自然风光为主,河谷曲拐,沟壑险峻。风景区内兼具黄果树瀑布之雄、龙宫之奇与花溪之秀,集飞瀑、清泉、深潭、奇石、怪洞与天生石桥于一身,有“贵州山水浓缩盆景”的美称。
景区内有水洞和旱洞,水洞全长1000多米,乘船游览洞内奇观,有如置身仙境。旱洞分两层,每层风光各异,有如天上人间,特别是第二层旱洞内的景观更为奇特,洞内有一天然石桥——奈何桥,它连接在洞里两座悬崖之间,桥下是深不可测的阴潭。洞内满布玲珑剔透、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无论水洞、旱洞,其长度都上千米,够你细细去体味境界的宏阔、天公造物的神妙。这是天河潭的个性,恰如个体生命之独特。
除了欣赏明媚多姿的湖光山色和神奇的溶洞奇观,在天河潭还可领略景色最物蕴藏的文化内涵。
仅仅一个贵阳市就有这么多的风景名胜,保护得如此之好的自然风光。由此可想整个贵州省都是一座桃花源地了。但是贵州也有它的缺陷。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贵州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一个省份。当我们提到中国的各大省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将贵州遗忘在脑后。据说当初建省还颇有争议。谚语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做支撑的省份。当人们走进贵州的时候,就仿佛像是走进了山之国,几乎找不到大一点的平整土地,因此有人总结贵州就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
既然贵州是一个“山国之都”,那么我们也可以玩笑地称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为“山民”。山民生活虽然相对贫困,却也悠闲自得。贵州省的省会贵阳市人口不过几百万,面积却小巧玲珑,很是繁华,有都市风情。且被国家气象局授予“中国避暑之都”,令贵阳人很是自豪得意。
遵义,要不是红军长征曾经过此地而出名,恐怕谁也不会知道还有这么一个“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人小富即满,安于现状,满足于眼前的生活,靠吃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国家评为“全国小康城市”的老本,却不知自己已经被这种安于现状远远地排在了整个队伍的后方。
在云贵川渝四省市中,贵州饮食习惯和语言都更接近四川和重庆、据说清朝的时候属于重庆管辖之内。贵州可算移民省份,除了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外,汉族多是历史上几次人口迁徙进去的。所以贵州人多数没有什么悠远的文化积淀,在历史上它无法比拟古都北京、古城西安。而当论及文化时,它又无法媲美成都人乐于谈论的蜀文化、重庆人喜于谈论的巴文化、昆明人的滇文化,要问贵州或遵义是什么文化基因,有多大的价值意义,恐怕谁也说不清楚。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文化落后等原因,加之基础设施建设与观念等因素,贵州似乎看起来落后全国少说有十年呀!
贵州这片土地上出过的人才并不多。当咱们谈到湖南的时候,我们会想到毛泽东,讲到四川的时候,会想到邓小平,说道江浙的时候我们会论及胡适之;话到广东的时候会涉及孙中山等等。然而,当我们讲到贵州的时候,我们又能够讲到谁呢?确实,当我们猛地谈到贵州的时候,似乎连一个名人的影子都没有办法从我们的脑海中显现出来。而正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整个贵州人在精神上少了一种前进的支撑、迈进的动力。
处在内陆大山中的贵州人,精壮能干,敏于新潮,与四川人一样悠哉游哉,却缺少四川人那种吃苦精神。“麻将在手,小吃在口,三天两头,狐朋狗友”,他们对本省的落后处境缺乏危机感,可消费却是比较新潮超前的,你在遵义或者凤冈县买东西不比大城市便宜,甚至是畸形物价和消费观点,地方虽然穷一点。愿景规划观点跟不上,可是金钱观点却是超前的。比如说茶叶、蔬菜与副食品等等,如果把你空运到凤冈来,一下飞机吃碗小吃什么的,你一定感觉好像是在北京、上海一样,一个字,那就是“贵”。在这里,这个问题你找不到任何它出现的理由。只能说这就是贵州的生活。
贵州人的生活就像是一群归隐山林的老人的生活,不争不抢,悠然自得,但是,贵州毕竟不是一个中国留给老人生活的城市,生活在这里的还有很多年轻人,为了这群年轻人的将来,贵州人不仅要改变环境,更要改变生活观念,要改变一些不够务实的陋习,多一些勤劳刻苦,少一点虚荣心。相信改变后的贵州的前景将会非常光明,而贵州的年轻人的前途也将更为璀璨。
理学家孙应鳌
孙应鳌,明朝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和贵州教育的先驱。他自幼聪颖,好学上进,喜读诗文,善作文章。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举人。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迁陕西提学副使,晋四川右参政,攫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后为朝廷大理卿,户部右侍郎,又改礼部,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酒事(印全国量高教育行政长官兼全国最高学府校长),后任刑部右侍郎,南京工部尚书等。他当官勤于体察民情,善于调查研究。知识渊博,曾提出“勤学、励政、亲贤、远奸”等事,受到皇帝的重视和采纳。
孙应鳌是明朝的名臣大儒。是在王阳明学说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理学家,为明代四大理学家之一。孙氏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求仁”。他进出“无欲”、“无欲就是天理”,以“无欲”达到“求仁”的目的。继承了王阳明学说思想,是贵州省古代第一位哲学家。
孙应鳌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黔诗纪略》收其诗有457首,编为四卷。时逢奸臣严嵩当权,对他横加迫害。他的诗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仕途的艰险有所讽喻,部分诗揭露了政治的黑暗,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诗风平易自然,有些作品有民歌风味。他的《学孔精舍诗钞》是流传至今的贵州最早的一部诗集。《黔诗纪略》称誉他是“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
他是著名的教育家,一生重视教育,参几度从事教育工作。任陕西提学副使时,作《谕陕西官师诸生檄文》16条,详细阐明了他的教育主张和为学之道。任国子监祭酒兼经筵讲官时,锐意改革,为国家培养了有真才实学的人才,50岁辞职回家后,在家乡清平连学孔子院,向家乡青年讲学。为发展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孙应鳌还是书法家。大小兼能,特擅楷、行。其书法以欧阳洵为基础,参柳公权笔意,端庄严劲,亦如其人。楷书《谕陕西官师诸生檄》,观在西安碑林,福泉有《分守新镇道题名碑记》。他一生著作宏富,主要有《学孔精舍诗钞》、《学孔精舍汇稿》、《淮海易读》、《春秋节要》、《左粹题评》、《四书近语》、《律吕分解发日月》、《论学会编》、《教秦语录》、《教侵总录》、《教秦绪言》、《雍谕》、《幽心瑶草》、《道林先生粹言》、《庄义要删》、《督学文集》、《归来漫兴》等,均由明清学者刊行于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