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格地图-笃信佛教,远离喧嚣培养出朴实宽容的西藏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西藏自古有“小西天”、“小天竺”之誉,而拉萨便是这块佛土的“圣地”了。大昭寺内外,朝佛的人群日夜不断,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内,虔诚的信徒络绎不绝。

    这里的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远比不上对宗教的虔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封闭的地理形势制约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内省倾向。

    西藏文化是宗教文化,今天,佛教文化在西藏的影响无处不在:从鳞次栉比的寺庙建筑到宣扬佛法的绘画雕刻,从民间故事到藏戏,无不体现着宗教的影响。

    西藏高原。自然环境极为严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峡谷纵横、山高路险。在这样一个近乎生命禁区的严酷自然环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顽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渺小而无助,唯有力量、勇敢、坚毅与自强不息,才能维系生命的延续和保障民族的发展。正是由于大自然的严酷和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与这一特殊环境相件相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才造就了西藏民族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

    青藏高原是千山之巅,也是万水之源。雅鲁藏布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沱沱河等江河,流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长江、黄河,这些江河哺育了一系列古代文明。

    青藏高原,以其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年代最新被称为“世界第一高原”“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

    大自然赋予青藏高原奇特的地貌和壮丽的风光。高原骨架由一系列巨大山脉构成;这些雄伟的山脉使这片土地盛名远扬。

    辽远的阿里高原是真正的山之巅、水之源。著名的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都发端于此,向东北东南延伸;源于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四条大河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分别流向西北、西南和向东南流入印度、尼泊尔,成为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最终流进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历史上,这里曾纵贯着一条古代文化走廊。直到今天古老的文明之谜依然使阿里神秘莫测。现代阿里人的生活娱乐和衣饰依然洋溢着浓郁的古风。

    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会影响西藏人的整体性格。在西藏高原的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个体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要生存,就要靠群体意志和群体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延续近千年的庄园制是时代的产物。在庄园这样的环境中,个人的意志和性格都不重要。在那种社会体制下,每个人从出生时,命运差不多就决定了:或是贵族或是农奴,农奴终生服务于贵族,付出很多,得到很少。他们也想摆脱这种受奴役的地位,获得自由。但当时的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很少,个人的性格难以决定命运。个人努力一般不会有什么效果。

    西藏人的热情表现在微笑的脸上。当你上前向陌生的西藏人问路,他会将目光从别处收回,咧开嘴送上一个老朋友般的笑靥,单纯得像高山融雪。你遇见的每一个手拿转经筒的老人,每一个喇嘛或尼姑,回你的笑都是憨厚的,并有一层弥深的会意。穿藏袍的男人在大街上走着走着,会忽然伸臂放歌,唱完后便爽朗地大笑。坐在拖拉机上的女孩子们,穿着东部沿海的时尚衣装,也一边笑一边用藏语唱个不停。

    在西藏。所到之处你都会见到藏胞在对你微笑,淳朴,自然,真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像太阳一样透明温暖。在西藏,你的心里总会有一种暖洋洋的感觉,除了天上那轮温暖的太阳外,更有比太阳灿烂的微笑。人和人,心贴得那么近。像太阳一样灿烂的微笑,成为西藏人性格的一个缩影。

    辽阔的藏北高原地势高寒,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境内有众多的湖泊和纵横的水系,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和天然的牧场。人们世代逐水草而居,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高原游牧文化。牧民食以乳酪牛羊肉,穿、用以裘皮和毛织品,居以牛毛帐篷,行以马、牛代步和驮运。还有那高亢的牧歌、豪放的赛马、剽悍的性格,处处展现出游牧文化的风姿。

    跑马射箭是藏族人普遍喜爱的体育竞技活动,是藏族人勇敢、强悍性格的形象表现。赛马场上,一队队骁勇强健的骑手激烈角逐,斗勇斗智,优胜者会受到人们英雄般的崇拜。藏族男子腰挎长刀,头缠色线,身着藏袍,衣饰上缀以虎皮豹皮,处处显现出男子汉的英武阳刚之气。而珞巴族男子头戴熊皮盔帽,身挎弓箭,腰插砍刀,男女饰物均用虎、豹、熊、鹰等猛兽猛禽的爪、牙、骨和羽作装饰。在居室的屋檐和墙壁上吊挂一排排兽角兽头,这也是对力量和勇敢的崇尚和夸耀。从衣饰、居住、游艺等民俗形式和活动中无不表现出西藏各族人民刚强、豪放的民族性格。

    西藏人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野蛮不文明。不懂得生活。不会欣赏艺术。他们也有他们的艺术,一些古老而又优美,优美而又素雅的艺术。

    西藏人的人文精神外化为生存风格。生活在这块大地上的人们清贫而潇洒,质朴而浪漫,宿命而达观。在西藏高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民间文学也像夏季草原上的邦锦花一样繁多,包括历史演义,宗教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谚语,寓言,说唱,诵词等等。

    由于藏文创制时间较晚,在唐朝以前的历史事件都是以故事和传说的形式留传下来的。后人将之写入史册时,难免有口头文学的痕迹。除正史外,民间的各种文学也非常丰富。

    西藏民间文学的丰富是因为文化土壤的丰厚。藏民族形象思维发达,人们喜欢在现实生活之外虚构一些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使之更接近理想。藏民族既有创造愿望,也有虚构能力。所以能够无中生有地创造出诸如阿古顿巴这类抑强扶弱、机智勇敢的人物,他形象真切,几近现实人物,古往今来一直与人们相伴。

    草原上和牧帐里的人们可以整天盘坐在那里,倾听艺人的说唱。在这里,结局本在意料之中,并不重要,过程就是一切。所有的审美快感来自西藏的民间故事与其他民族的民间故事的共同特点是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美好爱情的向往。藏族人尤爱富有智慧的人,许多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智者,用正义和智慧战胜邪恶,讽刺和鞭挞丑恶。民间故事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理想和情感,同时,由于故事来自民间,又忠实地反映了民间生活,从中可以发掘出古代人民的信仰。例如,西藏民间故事中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受佛教的影响,有较多的古代三界神崇拜痕迹。

    雪域大地可称作众神之邦。与人间社会并行不悖的是神灵世界的另一时空。神灵之多有如恒河沙数。天地间神鬼攒动,层次分明,各司其职,不相统属,但各属于特定地域和特定的人群。

    高层次保护神是藏传佛教的两位最大的护法神班丹拉姆和贡布。据说由于他们是在释迦牟尼在世时宣誓护法的,所以生有三只眼。他们与马头明王、大威德金刚等外来的众护法不同的是,带有更多本土性质——其实他们原本是本土神,后被佛法收伏。他们与乡间诸神的最大区别是,他们是超世间神,对人的今生来世都有作用。在某些地区的民间信仰中,他们又变成了乡土神。

    出门在外要敬路神。在每个路口、山口的“路石”堆上抛一颗石子,挂上布风马。风马是路神的标志。

    在西藏的多种自然崇拜中,影响最广的是对神山圣湖的朝拜活动。除了藏区共同崇拜的一批著名神山外,各地尤其是藏北各牧民部落都按时朝拜自己的神山。山神可以护佑人畜平安,可以使它所保护的部落在天灾人祸中获胜。人格化了的山神是活跃的族类。他们不仅有形象,有性别,还可以婚恋,可以生儿育女。又有文神山、武神山、文武双全的神山。大神山还拥有牧场和神牛羊,有供驱使的佣人牧奴。神山也像人一样各有属相:属马或属羊之类。朝拜活动就是转山转湖,磕等身长头等。

    西藏人架构了一个庞大繁复的神灵系统,他们需要它的存在并相信了它的存在。西藏人就生活在魔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或许,对于一个地道的西藏人来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神灵系统来参与生活,会感到不自由,不安全,不宁静。

    西藏人的幽默诙谐由来已久,西藏自古就有被称之为“谐楷巴”(即逗笑人)的民间艺人,他们往往在藏历新年,趁着人们进餐,站在门两侧给人们说笑、逗笑。“谐楷巴”这一称谓源自古代藏传佛教的高僧米拉日巴,这一位法号为谐巴多吉(“笑金刚”)的高僧把自己的笑解释成修道的结果。

    如今,藏族民众耳熟能详的藏语相声是在藏族原有传统“谐楷巴”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借鉴内地相声艺术的特色。经过“移植”以及不断的加工与完善,逐渐将它变为藏民族自身的曲艺品种。

    一个民族的习俗文化,最能体现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西藏民俗文化,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坚忍不拔的奋进精神,刚毅、强悍的民族性格。

    西藏地处亚洲腹地,是东亚、南亚和中亚的连接带和枢纽。从文化地域看,又处于东方文化、南亚文化和中西亚文化相接触、撞击的交汇点上。远在新石器时代,西藏文明便与黄河流域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吐蕃时期和吐蕃以后,西藏同周边民族地区尤其是同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进一步扩大。印度、尼泊尔佛教文化,中原儒家文化,以及建筑、工艺、医学、历算等传入西藏,对西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藏文化在吸收的新文化中不断注入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对外来文化经过选择和取舍而融入本土文化结构中。

    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1代赞普。赞普是吐蕃时期百姓对君长的称呼,藏语意为雄健的男子。据《新唐书·吐蕃传》载:“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松赞干布是后人为他加上的尊号。朗日松赞(松赞干布的父亲)对独生子的培养和教育极为关怀,使松赞干布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严格的训练,他逐渐成为精通骑射、角力、击剑,武艺出众,又爱好民歌、善于吟诗的文武全才的王子。

    颂赞干布的一生,功绩卓著。他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支化的全面发展,将藏族人民引入了团结、繁荣、富强的时代:沟通了与内地唐朝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后来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敦煌所出藏文写卷吐蕃大事系年,松赞干布卒于649年(汉籍作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赞普位20余年。629年。松赞干布继位为赞普。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削平内乱,降服苏毗,羊同等部。统一青藏高原,在大臣禄东赞协助下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命人制定文字,颁行治理吐蕃之“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设置官职品阶,颁布律令,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等地引进文化。技术,使吐蕃社会有了迅速发展。他先娶泥婆罗女尺尊公主。641年,松赞干布至柏海(今青海扎陵湖鄂陵湖)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结成和亲关系。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又遣贵族子弟至长安入国学,学习诗书,请中原文士掌管其表疏。后又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量工匠,促进了汉藏文化的文流。

    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藏王。他在西藏高原实现了统一。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为巩固统一,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迁都拉萨并建造布达拉宫:把西藏划为六大行政区域:推广佛教:创制文字;与唐王朝和尼泊尔联姻,迎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并建成大昭寺、小昭寺;统一席量衡制度;鼓励众民开垦荒地:保护水利资源;开山修路以促进贸易,等等。这些对发展吐蕃的经济、文化、佛教、医药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藏族历来十分敬重松赞干布,他不仅被视为观音的化身,而且是有口皆碑的三大法王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