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如果别人都变得贪婪,你就要采取不一样的行动,要变得恐惧与保守。
——巴菲特
“当别人恐惧时我就变得十分贪婪,而当人们狂热的时候,正是我感到恐惧之时。”这是巴菲特给予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投资忠告之一,这个忠告真实地把握了股市中投资者的心态。股票市场是一个充满着高额利益和风险的领域,多少为了追逐高额利益的投资者投身股市忘却了风险,多少投资者在风险面前却步,为错过大好的盈利时机而扼腕叹息。虽然贪婪和恐惧永远是投资者的天性,但只有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才能实现真正的盈利。
追涨杀跌是大多数投资者最常见的错误投资理念,这些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只是由股价的起伏来决定,根本没有去把握股价波动背后的规律。巴菲特一直提倡的是价值投资,在他看来,决定股价上涨与下跌的唯一内在因素是价值,只有把握住这一条规律,才能购买到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股票,而扑朔迷离的股市总是充斥着很多影响股价波动的外在因素,无论是客观的经济形势还是人为的恶意炒做都迷惑着投资者的决策。在股市狂热,一路飙涨的时候,正是广大普通投资者疯狂跟进买入的时候,其实这一时刻却是风险最大的时候,这只股票的真正大利润,已经在普通投资者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被机构投资者或者大资金投资者买入。贪婪和恐惧永远是投资者的天性,在牛市中投资者容易变得贪婪,而在熊市中投资者则容易变得恐惧。
巴菲特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子女,牛市中不能让贪婪之心占据上风,否则在巨额利润面前将会失去理性,把握不好,不但不能够赚取利润还会赔上本金。其实,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为投资大师,之所以能够逃避每次股市的劫难,就在于他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贪图股市中所有的利润,该撤离的时候毫不犹豫,甚至有时候令人不解。
20世纪的整个60年代,美国的股市都处在持续增长的阶段中,尤其是到60年代后期,美国股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道·琼斯指数首次突破了1000点大关,巨大的交易量是前所未有的,巴菲特的合伙公司在这一年是经营最好的一年,取得了业绩上的大幅度提升,即公司股票增长了59%,超过了道指的上涨幅度。1968年1月24日,他在信中这样写道:“按照各项标准,1967年都算得上是生意红火的一年,公司业绩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道琼斯工业指数19%的增长幅度。与之相比,合伙公司的总的业绩上升了35.9%,总的赢利为1938万美元。实现了超过道琼斯工业指数10个百分点的预定目标。即使在不断增长的通货膨胀下,公司的增长速度也没有停步。火爆的牛市将投资者带入了几乎疯狂的地步,人们都把股市当成了一个稳赚不赔的金矿,像走火入魔一样疯狂地抢购股票。”
有一次,巴菲特在准备买入自己精心研究的两只股票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只股票股价在短短的一两秒钟就被抬高了,而这个价格是他无法接受的,而另一只股票也步入了危险区域。在短时间内股价迅速上蹿明显地说明是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在趁机敛财,等到大批的投资者纷纷杀入,股价会很快地回落,而这些投资者连撤退的机会都没有。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类似的抢购股票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股票价格被不断地抬高。
从1957年到1968年的十多年间,美国的股票市场逐年上涨,道琼斯指数年平均增长率为9.1%,尤其是电子股和科技股被称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两个板块。股票成为一种促销活动,使得华尔街的公司的股票走出天价,一般股票的市盈率都达到了40倍到46倍,甚至100倍。在风行一时的一连串的投机行为中,无论是作为发起人还是高级雇员,职业顾问,股票投机者等等股市参与者都狠狠地赚了一大笔钱。股市的狂热必然会引起投机行为,巴菲特已经开始担忧股票市场因投机行为盛行而造成崩盘。1968年7月11日巴菲特在给联合公司股东的信中明确提出,股市中存在的危险很大。难道普通投资者就没有一点点的恐惧感吗?在利益面前,很多人的贪婪之心早就忘记了股市中的风险,总感觉风险离他们太远,即使有也不会突然地出现。
然而美国股市仿佛还没有到头的意思,1968年7月20日,美国人登上了月球,这一消息似乎也成了股市飞涨的原因,美国民众群情激昂,股价出奇地高涨,这一天,华尔街的股票出现了历史上破天荒的高涨,日交易量多达1300万股,比1967年增长30%,整个华尔街进入了一段最为疯狂的投机时代。巴菲特看着乌烟瘴气的股市开始担忧,整个股市所有的股票都被投机分子高估了,他已经再也找不到适合他投资的股票了。当时这种现象已经蔓延至商业的各个领域,并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巴菲特对于投资管理领域中存在的这种严重的现象深恶痛绝。1968年,一位投资管理者负责共有基金的资产总计达100多万美元,他在开办一种新型咨询服务项目时说:资金管理在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化的今天,已经转变为一项全职工作,需要按照每一分钟股票行情对有价证券进行研究,而不能按照每星期或每天对有价证券进行研究。
巴菲特也在自己的经营过程中,感到了市场存在的危险。随着投资环境变得更加消极,他感到十分沮丧,于是在1969年解散了他的合伙公司。虽然很多人都不理解巴菲特这一决定,但是他心里却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
1973年美国股市开始下滑,并且是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一路下挫——十多年涨起来的股市,在短短的三年就跌到原来的点。股市中有句谚语“辛辛苦苦大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2007年5月30日一夜之间结束了中国两年多的大牛市,次日,大盘跌幅50%,绝大部分股票跌停。“5·30事件”是中国股市20年来最惨烈的一次下跌,但随后便拉开了中国股市前所未有的上升的序幕,5个多月以后,中国股市终于到达了最高峰6124点。一年多的时间以来,中国股市惨不忍睹,到2008年10月,大盘跌破了2000点大关,下跌趋势能不能结束还要等待些日子。这再一次证明股市疯狂上涨之后必有大跌,而且是快速地下跌,而在上涨过程中又有多少人看到了潜在的风险。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解散三年后,美国股市也步入了一个长达三年的低迷时期,在这一时期巴菲特以超低的价格购买了媒体股和广告股。
面对巨额利益的诱惑,能够隐身而退,这不是每一个投资者所能做到的,巴菲特的急流勇退不但需要巨大的胆魄和勇气,更是他智慧的表现。价值投资是巴菲特一生信奉的投资理念,看不到投资价值时,他宁愿舍弃眼前的利益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投资原则。正是他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策略,才避免了一次次股市泡沫给他带来的巨额损失,而在他4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牛市和熊市无论如何更迭不断,他都能够在其中游刃有余(1959年,他开始投资的本金只有40万美元,2004年它的财富增长到429亿美元)。
无独有偶,相同的事情在1982年又一次发生了。进入80年代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至1987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美国以及整个西方国家的股市都走出了牛市行情,而这一轮大牛市是继60年代之后的又一个牛市。美国股市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股市开始回暖,再加上许多公司通过对手接收、杠杆收购及合并浪潮等手段大大推动了股市的高涨。此期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最高的时候升到每股3450美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面对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巴菲特却已经感觉到了潜在的危机,并看到了危机一旦发生将造成的后果。在这次大牛市中,1982年,道·琼斯平均指数仅有884.4点,1983年则升至1190.3点,1985以后随着股票市场日益兴旺,炒股之风日益盛行,从而使股票价格直线上升,到1987年8月25日则涨到了2722.42点,即上涨了近3倍。
像60年代末期一样,股票价格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的发展速度,从1982年到1987年的5年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只增长了30.5%,而股票价格则增长了3倍。这个时候投资者的贪婪之心又一次被激发出来了,认为炒股是致富的捷径,却忽略了股价一反常态骤然猛涨中隐藏的风险,而巴菲特凭着对市场的了解,则看到了1982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一直充斥着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目前市场过热,股票市场上的投机活动也日益猖獗,买空卖空长期盛行,从而使得股价与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股值高估、股价奇高、股市过热这些问题一旦有风吹草动,崩溃难以避免。这时,巴菲特坚定地开始实施他的黄金法则:“当别人贪婪时,你要变得保守而恐惧。”于是,自从1985年开始,巴菲特就逐渐减仓,进入1987年以来就开始抛售手中的股票,而当10月份传来股市连续下滑的消息的时候,他已经于11日卖掉公司中一大批可以分红的股票,尽管当时他的股票正在不断地上涨过程中,但他还是很果断地让助手将公司持有的股票都卖掉。
到1987年10月份问题终于显露出来,10月2日,长期债券的收益已经升到近10%。10月6日,道·琼斯指数跌了91.55点,10月19日,股指从开盘时的2247.06点下跌至收盘的1738.74点,当天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仅这一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全年GNP值的1/8。从此市场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人为难以控制,历史性的大变化随时可能发生。
巴菲特的忠告
当别人都贪婪之时,自己最好要保守一些,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投资的获利情况。假如自己和别人一样的贪婪,或许在股市中很难赢得财富。
2.在别人投资谨慎时要更大胆一些
当别人对投资都处于恐惧状态时,你要变得贪婪一些。
——巴菲特
巴菲特经常会告诉子女的投资铁律就是:“在别人保守的时候,你要变得贪婪。”巴菲特的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投资方法在股票投资中是非常实用的。虽然,巴菲特算不上一个抄底专家,但是他每一次的买入都是以超低价格取得主动权,再加上巴菲特的长线投资策略,该股票即使在短期内不涨,也不会出现大幅地下跌。要知道,在熊市中不赔钱也算是一种赚钱。
股市低迷,股价连续下挫,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是很脆弱的,他们既希望股价早日见底,又害怕看到股价的下跌,可以说,这期间矛盾的心理始终困扰着投资者。一些投机分子和大资金的投资者在这时候会故意抛压手中的股票,制造市场的恐慌气氛,而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要市场上所有的中小投资者割肉出局。对于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来说,眼看着本金不断地缩水,经不起恐吓就会动摇,而这时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所有中小投资者团结起来,坚持不抛售手中的股票,抵抗市场上的恐慌情绪,但是往往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分散而难以做到这一点。不过在巴菲特看来,这都是投资者自己在给自己制造恐慌的气氛,股价暴跌带来的恐慌情绪就是由绝大多数人对股市的悲观态度和观望情绪引起的,长此下去,股市中就会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没有政府的救市资金是无法恢复的,于是一旦股市处于低迷期,市场自身失去调节功能的时候,就有政府干预这一说。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股市一路下泻,情况已经到了政府不得不出面的地步,而发放巨额救市资金,银行联合降息都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的体现,这主要还是提振股市投资者的信心,因为有资金没有信心股市照样难以彻底改变形势。
投资者的恐惧心理就表现为对市场失去信心,而按照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大家一片恐慌之时正是最好的介入时机。其实,股票投资之所以具有风险,就是因为有很多不确定的人为因素,而投资分子的炒作是造成股市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如果要想在股市中获得收益,投资者首先就得看清这些投机分子的行踪和轨迹,投机分子的行为往往是在股价下跌的时候抛压股票,在股市上涨的时候,推风助浪,哄抬股价。无疑,他们的目的是想干扰普通投资者,让普通投资者在该进的时候变得犹豫,该撤的时候变得奋勇直追。巴菲特则告诉你,当股价徘徊在低价位的时候就要大胆介入。股市中的二八想象说明,在股市中永远是20%的人赚80%的钱,这就是因为大众投资者的思维正好与股市的运行规律背离。股市的表现形式就是股价的上下波动,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就应该能够透过这种现象看到本质,而绝非是在上涨时拼命地追,在下跌的时候拼命地逃。如果在股市的下跌阶段你看到所有的人都在观望,这说明市场上真正的时机来临,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很快就接近底部,而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下跌到一定的程度股市就会上升。巴菲特就善于把握这个关键的时刻,他的买入时机就是别人不敢想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说股市将要崩盘的时候,大多数投资者可能在想要是股价继续下跌怎么办?要是股市真的崩盘该怎么办?这就是一种投资理念的差别,而大部分投资者始终都沉浸在“追涨杀跌”的俗套当中。
低价入市,在股票价格相对较低的点位买入就是巴菲特“在别人保守时变得贪婪”这一投资理念的精髓。
1987年的股灾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股市动荡,美国股市暴跌之后的几天里,即在10月26日,日本日经指数下跌4.75%,法国股市下跌7.0%,瑞士股市下跌10.0%,英国、德国股市跌幅也都超过10%,香港恒生指数暴跌1120.7点,日跌幅高达33.33%。之后,被迫停市。仅仅10月份一个月,造成全世界股票市值损失17920亿美元,受影响最大的美国损失高达800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之和的5倍多。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从股灾一周前的4230美元跌到了3170美元,市值缩水25%。这场股灾严重地影响了美国的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而随着股市的不断下跌,绝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大幅缩水,引起了外汇市场国际投资者的恐慌,国际投资者纷纷大量抛售美元,抢购硬通货,使得美元大幅贬值。为了避免出现像1929年股灾后那样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积极调集资金,向银行系统注入大量资金,给那些损失较大的上市公司、券商、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各大银行宣布降低优惠利率,银行家信托公司也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证客户的资金需求。在政府的扶持之下,美联储各大银行购买受损失上市公司的股票和债券,获得贷款的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积极地自救,100多家大公司开始回购自己的股票。由于积极的救市逐渐产生了效果,股市有了回升。
尽管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救市措施,但是从股票市场上来看,广大投资者的观望情绪还是比较严重,没有人敢进行投资,而巴菲特在这场股灾中则保持了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时机将近成熟,他抓住机会,在市场上寻找值得投资的股票——在这一时期他先后投资了《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吉列等著名品牌的股票,这也是他投资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获利最丰厚,到今天为止他依然持有这些股票。同时,他利用反弹行情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盈利20%,把在危机中损失掉的公司利益又补了回来。
坚持长线投资是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一个延伸,按照他的理论,在低价位购买的股票,如果不长期持有也很难获利,因为股市在经过长时间的下跌之后不可能绝对反弹,股价总要在低位徘徊一段时间,这一时段正是大资金进入股市的时候,机构投资者在这个时候纷纷建仓,建仓时间越充足,股市的后发力越强,上涨的力度越大。所以,这个时候,股价在低位徘徊的时间是不确定的,有时候时间较长,有时候时间较短,但是在这一时期投资是比较安全的,只要投资者敢于进入,是不会有损失的,因为你和大资金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保持同步了,只要长期持有,等到股市真正启动的那一刻,赚钱的时代就来了。
另外,还有一些投资者在长期持有股票方面能够做得很好,但是,却总是没有耐心地等待股票相对较低的价位,或者是根本不会把握买入时机,因此,巴菲特的长期持有不仅仅指的是单纯地拿着股票,而是要结合具体的买入时机,如果你在股价上涨的途中或者顶端买入的股票,这时长期持有就没有意义了,甚至会造成巨大的亏损。所以说,低价买入和长期持有这两个方面同时具备才可投资,缺一不可。
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1987年股灾,是美国股市两次比较大的动荡时期,股市的动荡让大家都惊惧不已,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地完善,他不但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推广了他的投资理念。
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华尔街金融风暴,巴菲特又一次经历了美国股市的灾难。2008年初,股市剧烈下挫,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与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息息相关的华尔街金融风暴随着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使得华尔街一片萧条。于是,美国实行减息政策,而且美联储连续六次降息,以拯救投资者最后的一丝信心,但是花旗、美林、法国兴业等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受其拖累亏损巨大,反而使得市场对于美联储的降息产生了依赖。
2008年9月中旬,华尔街金融风暴进入到最疯狂的阶段,金融机构的倒闭和被收购宣告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巴菲特表示:“目前的局面,比二战以来所有其他金融危机都要严重。”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年中一些政策的制定,是以错误的“市场基本主义”的观念为基础的,这种观念认为金融市场从长期来看将会趋向平衡,而目前面临的金融危机却打破了这一错误的观念,政府出台一些缓和的措施已经不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华尔街上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投资者纷纷买进这些经过精心包装的创新产品,尤其是次级贷款业务再度刺激了美国股市的过度膨胀,到2007年初,7年的时间里巴菲特很少进行大额地投资。
2008年,巴菲特已经78岁高龄,他决定把自己的余生交给慈善事业,而正当巴菲特紧张而有序地从事着自己的慈善事业的时候,一场声势浩大的次贷危机到来,使他在沉寂了几年后重新投入投资生涯。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以超乎想象的力度和速度扩散开来,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是二战以来最重大的。更为重要的是,由次贷风暴引发的一些负面消息给全球股市带来了巨大震荡。当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出现金融危机时,不仅考验着美国这一国家的宏观管理能力,而且也对他们此前实行经济扩张的步伐过快,国门过度开放的贪大求快是个惩罚。这时,巴菲特又一次实施了他的黄金定律:“当别人恐惧时,你要变得贪婪一些。”2008年9月23日,当大多数美国人还陷入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恐慌中而无法自拔时,巴菲特以50亿美元购买高盛集团优先股,而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先后投资了高盛,AIG、比亚迪等金融机构和汽车制造行业。回首巴菲特一生投资的高峰期,都是处在美国经济的低潮期,股市动荡,经济萧条,通货膨胀,越是动乱的时期,巴菲特的投资行为越活跃。无疑,这体现的正是:“当别人恐惧时,你要变得贪婪。”
巴菲特的忠告
投资中免不了会出现恐惧,而在这种情况下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学会贪婪。
3.认识自己的弱点才能利用市场的劣势
1986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没有干蠢事。当时没有什么可做,现在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什么值得做,就什么也别做。
——巴菲特
“如果说我现在可以算得上获得了一些成就的话,那主要是因为我依靠了两样东西:‘愚蠢’和‘自律’,具体来讲就是市场的愚蠢和我的自律。”在谈到自己在投资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因素时,巴菲特曾这样对他的大儿子霍华德·巴菲特总结道。
他要提醒大儿子的就是:在进行投资实践时,许多投资者之所以总是遭遇失败是因为他们从没有想过去对多变的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行情时,如果不对自己的弱点和愚蠢习惯进行深入地分析,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用自己的愚蠢去面对多变的市场的现象,这注定会导致自己最终的失败。经过长期的投资实践和理论上的分析,巴菲特将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经常暴露的一些弱点作了如下总结,并不断地提醒自己身边的投资伙伴,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务必要对自己做出随时地提醒,避免由于自己身上所固有的一些弱点给自己的投资活动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第一,回避损失。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很多投资者都没有勇于放弃的勇气,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所以在他们进行投资时,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产生,即在股票下跌的时候他们会从内心中生出一种本能的厌恶情绪,对损失的恐惧会让他们不愿意在需要放弃的时候对自己手中所持有的股票进行抛售,反而固执地继续持有,这就会造成自己的亏损越来越多,有时候甚至还会产生恶性循环。
第二,过度自信。在刚刚接触市场的时候,很多投资者都会有一种势在必得的心理,而过度的自信会让他们盲目地认为自己一定会取得成功。在巴菲特看来,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一旦头脑中有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就会使自己过于迷信自己的主观判断,从而忽略了对市场客观情况的分析,最终会产生失败的后果。
第三,羊群效应。具体来讲就是缺乏独立的思考,对大多数人的行为不加分析地盲从。事实上,在投资市场上,羊群效应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因为很多投资者自身并不具备与投资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所以他们总是习惯于跟从其他的投资者购买股票,而从没有想过自己去学习一些投资知识而进行独立的思考。巴菲特一直认为,假如一个投资者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意识,盲目地去听从所谓的市场意见,那么他便很容易陷入亏损的泥潭而无法自拔。
第四,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股票价格的波动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应该是一件永恒的事情,但是很多投资者对此却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所以在他们进行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在股票上涨的时候一味地沉浸在盈利的喜悦当中,却忘记了预见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而在股票下跌时却又因为反应过度而对手中的股票做出恐慌的抛售,等到股票价格回升时已经后悔莫及。所以说,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都是对投资者本身极为不利的状态。
第五,只看到眼前而忽视了对股票长期价格的关注和分析。这种情况和第四点类似,很多投资者只喜欢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股票的眼前价格上,而从来不对股票价格未来的走向进行客观深入的分析,这样做只能导致两种结果:持有下跌的股票不愿放手导致亏损越来越多,或者过早地抛售上涨的股票而使自己的收益减少。无论是股票投资还是公司经营,重要的是停止损失而继续保持盈利的增长,当发现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出现与当初自己的判断有相当的出入的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尽快地将股票卖出,而如果所持有的股票所在的公司的盈利在继续地高速增长的话,即使目前股票的价格偏低也不能将其出售。
第六,习惯于将成功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于其他因素。在5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巴菲特始终坚持一点,那就是只有对自己失败的原因有个充分的认识,准确及时地总结出自己失败的原因,才会使自己在投资上获得成功。虽然为了获取丰厚的利润而进行投资,必然会付出犯下若干错误的成本,但这一点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尽快地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即使管理最优秀最赚钱的金融贷款机构,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呆账、死账,你所需要做的事情是,尽快地了解他们的成因,并且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把握好投资管理的心态,要愿意承受一些股票所带来的小额的损失,并想办法让前途看好的股票创造越来越多的利润。最不良的投资习惯是,一收获到区区的蝇头小利就开始得意满足,而不善把控坏的投资带来的损失。只是一味地将失败归因于其他人的投资者最终很难获得较高的收益,因为他们得不到正确的投资经验。
第七,处置效应,长时间不愿卖出亏损的股票,或者过早地卖出盈利的股票。一些投资者缺乏长期持有股票的观念,认为长期持有股票是一种不安全的行为,所以当他们获得盈利之后,便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手中所持有的股票抛售出去,而过早地卖出会直接导致这些投资者收益减少。
第八,显著性思维。具体讲就是很多投资者往往会对实际上不太可能出现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行了高估,这样往往会造成客观现实被夸大,影响了判断的准确性,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投资的失败。因此,投资者只有对市场进行客观地分析,才能掌握投资的准确性。
第九,保守主义。其具体含义,即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过于缓慢,巴菲特一直坚持这样的观念: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投资者才能够在变化莫测的市场面前应对自如。当然,他本人也会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当被人问起他的日常工作的时候,他只用了一句话就将其完全概括了:“我的工作是阅读”。可以说,正是通过不断地阅读,巴菲特才能够及时获取新的投资知识,做出正确的投资觉决策的。
巴菲特的忠告
在投资中谁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却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自身的损失降低至最小,而这其中就需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弱点,只有认清自身的不足之后,投资才更具针对性。
4.耐心是投资获利的好习惯
许多人盲目投资,等于是通宵玩牌,却从未看清自己手中的牌。
——巴菲特
皮特·巴菲特是巴菲特的小儿子,在投资方面,皮特从巴菲特口中得到的忠告是:“要想成为一个投资专家,首先要成为一个自我控制者。”巴菲特在投资的时候,无论是投资前还是投资中,包括持股时间都是很有耐心的。可以说巴菲特的成功不仅在于他能够不恐惧投资,能及时地抓住机会果断出击,还在于他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时也不会急躁,而是会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
在金融危机中,对于那些资金数额较小的非专业投资者来讲处境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缺乏投资经验和技巧,而在这种情况下盈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他们的资金又无法撤离市场,资料的占有方面也处于劣势,只能看着手中的资金一点点地损失,所以说,他们才是市场中真正的受害者。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和对投资心理的分析完全可以帮助大众投资者找出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资失败不是投资者不能够战胜市场,而是他们无法战胜自己的心理。
没有耐心,心急气躁,盲从大众,是很多投资者致命的心理弱点,在市场没有投资机会的时候,看到一个经济数据或者听到一则新闻,凡是偶尔的利好消息都有可能使得这些投资者失去理智,争先恐后地跳入市场。在金融市场上,一个小小的利好确实可以引起股价的上涨,但是很多时候只是短时间的上涨,无法改变大的趋势,之后刚看到反弹的苗头,极有可能接下来又会被打压下去,以致投资者投入的成本像滚雪球似的越来越大,越套越深,最后只得割肉出局。
在皮特眼中,父亲巴菲特在投资前,就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市场上的机会,绝对不会受到市场上任何消息的影响。巴菲特的擅于等待时机,沉着和忍耐使他在投资领域高人一筹——在全球金融市场处境艰难时,巴菲特却认为这对于自己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优秀的金融机构会陷入资金流动性短缺,而为了缓解困难,很多公司就会决定出售自己的股权换取现金,这对于管理着伯克希尔公司400多亿美元的巴菲特来说,是绝好的投资机会,就像1987年股灾前后一样,巴菲特趁机低价购进了很多优秀企业的股权。自2008年9月份以来,巴菲特已经从各种廉价资产里找到不少投资目标。
次贷危机连累了信贷市场和金融市场,股市动荡私募基金纷纷离场,银行之间失去了信任,贷款困难。但对巴菲特来说,此时介入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巴菲特利用股价下跌之际,收购那些经营困难的金融机构的部分股权,买下全球最大的营建材料制造商美国石棉公司17%的股权,同时还增加那些已经持有的公司股权的比例。巴菲特认为信贷市场和房屋市场的恶化,可能真正地为投资者提供了机遇。巴菲特说,如果条件配合好的话,他烧钱的速度比购物狂还要吓人。
在2005年至2008年3年的时间里,因为对冲基金和厮磨基金价格飙涨,美国股市一片火热,巴菲特一直以来没有投资,巴菲特认为他传统的投资理念不能够在那样的市场环境中实施,因此长期找不到投资目标,只好坐拥400多亿美元现金。但是次贷危机是在全球经济非常强劲,同时也是在美国经济非常健康的情况下发生的,他指出,美国和世界各国完全可以消除危机。但解决危机需要时间,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投资的机会。
巴菲特的忠告
一些投资者总是一味地抱怨自身没有获取到收益,但他们却很少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耐心投资,而只有耐心投资才可能换取到令人羡慕的投资回报。
5.坚守原则,以不变应万变
坚守自身的投资原则远比盲目地跟随更容易获利。
——巴菲特
在子女们眼中,父亲巴菲特是投资界最为成功的股票投资大师。他在从事股票投资时,有一套自己独创的原则。巴菲特认为,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经历过很多次大牛市和大熊市,他持有的股票,有时会上升,有时会下跌,而投资的资产值,也同样因为股市的升跌而出现波动。这是任何投资股票的人士都不可能避免的,巴菲特也不例外。
巴菲特的一些股东以及他的一些朋友,在股票市场出现熊市之时,都会和巴菲特讨论股票的问题。他们当中有人建议,不如在熊市的时期,将手中的股票沽出,然后在熊市最低迷的时候,再在更低价位买入。不过,巴菲特会断然拒绝这样做。
巴菲特有着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思想,他也经常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告诉给他的子女们。
当股市出现熊市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大部分股票都会出现价格下跌,但巴菲特所选的股票,却在很多时候并没有随股市而下跌。除了初涉股市之时产生过一些失误之外,之后的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每一年的投资组合都是能够获得利润的。这就是说,如果他听他的朋友和股东的建议,在熊市之时沽出这些股票,就会遭受损失。因为这些股票是一路上升的,之后要买回,只能够付出更高的价格,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有些他所持有的股票价位的确在熊市中出现了下跌,甚至还有一家企业的股价下跌了50%,但巴菲特不但没有因此而动摇信心、产生恐惧,反而告诉他的朋友和股东,就是因为股价下跌,使他有机会以更低价格买入更多。如果不是因为熊市,他根本就不能够以这样低的价位买入。他还说,他对这些企业有信心,所以股市跌价并不是抛售的时候,而是吸纳的时候。
巴菲特还说,股票的买卖,并不是以投机心态作为出发点的,不是看到升市就要买入,跌市就要沽出,而是要看企业的前景如何。如果企业前景是好的,跌价反是一个机会,而不是危机。投资股票应该沉着应变,不是一跌就要恐惧得面无血色。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如果你和其他人玩扑克,玩了半天,你仍然不知道哪一个是傻瓜,你自己本身就是傻瓜。”意思即是说,如果在低位的时候你沽出股票,那你就是一个傻瓜。
巴菲特的子女们眼中的父亲在投资中坚持原则,并且赢得了无数的财富和荣誉。所以,每一个投资者都应当学习巴菲特,真正坚持自己的投资理念,这样你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投资利益。
很多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遭遇失败,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败给经济政治的突变,而是败在自己过于相信他人。他们对于其他人给他们的建议都信到十足,结果很多时候这些所谓的建议,都是属于小道消息或是道听途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巴菲特的原则,就是从来都不相信其他人的分析。这还不算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坚持这一原则长达数十年。
至于他所买卖的都是优质企业股票的这一原则,巴菲特也是数十年来从来没有违背过。他的资本能够呈几何式跳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坚守自己的原则。
巴菲特的忠告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投资原则,或即使有自己的投资原则,但却不能够坚守,就等同于投资失败。这样的人在股市上很难获得很高的成就,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或是抛弃自己订立的原则,最终都只会成为股市中的输家。只有坚守自己的投资原则,才会在投资中让财富不断增长,这样的投资者才能成为股票市场的常胜将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