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高智商的人不动脑子地去模仿别人,而我从别人那里从没有讨到过什么高招,所以你必须独立思考。
——巴菲特
巴菲特真正开始投资是在他25岁的时候。之前他虽然也曾经接触过股票市场,对股票投资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但从25岁开始,他就认定了自己的职业是做股票投资。
从开始投入于股票市场直至今天,巴菲特都并非只是单独一人投资,而是和几位朋友合资投资。刚开始投资的时候,在这个合资的合作团体中,巴菲特所获得的利润是最多的。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资金最多,而是所有合伙人都认定他的投资理念是最优秀的,因此一切的投资决策都由他做决定。也就是说,巴菲特获得的利润,是他全力服务这个合作团队的回报。大家议决之后,巴菲特只向该团队拿出了100美元的资本,而加入这个合资团队的其他合作伙伴则一共出了10万美元。
最初的时候,其他的合作伙伴虽然知道巴菲特在理论上对股票市场的运作早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但在投入股票市场的开始阶段,对于巴菲特的能力,他们仍然存有一丝怀疑。所以,他的合伙人在最初时,有时会一同讨论应该怎样运用手中的资金。虽然巴菲特坚持要由他做出一切买卖决定,但其他合伙人当时不了解这一套投资理念,更不知道数十年之后他们可以将资本增大到以亿来计算,所以当时大家聚在一起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投资策略之时,都各抒己见,并不完全以巴菲特的策略为准。当其他人提出各种与巴菲特相左的理论时,巴菲特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认定自己的投资策略是最好的,而且他坚持认为,如果这个投资合作的事业是由他做最后决定的话,其他合伙人就一定要听他的意见,由他来做最终决定!巴菲特还坚持,如果不是运用他的这套投资策略,他宁可退出这个合作。由此可见,巴菲特对于自己的投资理论是相当有信心的。
在这种情况下,合伙人只得选择采用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几年后,由巴菲特主持的合作投资组合升值了好几倍。而如果采用其他理论,他们是否能够得到同样的回报却是一个疑问;如果当时这一个合作以伙伴的形式进行,不是由巴菲特做出最终决策,而是由其他人做最终决策,是否会得到同样的回报,也是一个疑问;如果当时巴菲特并没有坚持自己的见解,而是听从其他合伙人的意见,或至少一部分的资金是依其他合作伙伴的建议去运用,那么,是否会得到这样美满的投资回报也是一个疑问。总之,没有巴菲特的坚持,相信他们的投资可能就不会有这样令人惊叹的回报。
一般的投资分析,是借由基本理论分析和技术分析两种方式来进行的。现今的投资分析当中,也只有这两种分析方法,别无选择。然而,对于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高手,世界最顶尖的投资大师,他的投资手法早已经超越了这一境界。
巴菲特对此的看法是:当所有的投资者都在进行基本分析和技术图表分析之时,图表分析就变得大众化,充斥了各种人群的观念,最终大家得出的结论都会差不多。当每个人都由这样相同或至少是近似的分析作出结论时,投资分析就变成了一种“羊群效应”,而投资最终也会变得随波逐流。
巴菲特做股票投资从来不会进行图表技术分析,他曾直言不讳地告诉自己的子女,这样的分析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他的投资方法和分析思路,和其他的投资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他的分析和选股方法就是只看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其股价的差异,从而决定股票是否值得买入。不论是宏观因素还是整体股市因素,巴菲特都从不理会。至于图表,巴菲特认为它只有短暂的作用,对于一个长期投资者,甚至是终身投资者,图表的走势如何,无关痛痒。
巴菲特的忠告
在投资时,投资者就应该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不被其他人左右。因为一个成功的人物总会有他个人的主见。
2.投资者不要被股票预测所左右
别人赞成你也罢,反对你也罢,都不应该成为你做对事或做错事的因素。
——巴菲特
巴菲特对市场预测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曾给女儿苏茜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揭示市场预测的荒谬性:测试者拿出100张照片,让被测试者在其中选出五张自己觉得最漂亮的脸,然后看哪位受测者选的照片与大家公认的最漂亮的照片一致。大家在听了测试者的意图后,在选择照片时都违背了自己的主观判断,不是选择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脸,而是选择了大家认为最漂亮的脸的照片。
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这说明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包括那些声称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投资专家,在进行投资判断时,总是会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去预测市场,考虑的是市场上的其他券商未来几天将会做什么,而不是自身的状况。
投资者最大的敌人不是股市而是他们自己。投资者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失去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而盲信那些所谓专家的预测是非常幼稚可笑的,他们的预测只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而不是行动指南,最终的行动还是靠自己的判断。其实对于专家的预测,他们自己也是没有把握的,如果谁能百分之百准确地预测市场,哪怕他只有1万元就足可以毁灭这个市场了。如果投资者在投资时被各种各样的预测所左右,即使他具有高超的分析能力,也很难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
巴菲特不相信所谓的市场预测,在他看来股票市场并不是一个指标,只不过是一个可以买卖股票的地方而已。因为股票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股市的未来走势永远是不明朗的,他认为自己无法对市场进行预测,也不去预计在什么时间里市场行情会上升或下降,相信那些经常预测市场的华尔街专家们也不会准确无误地预知短期内股价的变动。对这些人的预测巴菲特评价道:“投资人期望经纪人会告诉你在未来两个月内如何通过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来赚钱完全是一种不可能的幻想。如果能够实现的话,他们也根本不会告诉投资人,他们自己早就赚饱了。”
在伯克希尔1988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说:“对于未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因为他相信对股票或债券价格所做的短期预测对了解未来毫无帮助。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市场在创造丰厚收益方面是一个很大的赌注,如果投资者试图通过预测市场取得收益最大化和控制损失,很可能会遇到麻烦。格雷厄姆说:“一个人离华尔街越远,对所谓股票市场预测与选择买卖时机的主张也就会越发怀疑。”居住在远离纽约的巴菲特自然不会相信那些所谓的华尔街分析师的市场预测,认为他们的预测只是使财富的统计数字好看一些而已。他所追求的是适度,在其他投资者进行市场预测或者花时间听信专家的预测时,他所做的就是跟在这些相信预测的投资者的后面,在他们贪心的时候保持戒慎恐惧的态度,唯有在所有的人都小心谨慎的时候才会勇往直前。
巴菲特不去预测股票市场是上涨还是下跌,这也与他坚持长期投资的策略有关,他认为股市的不确定性恰恰是长期购买者的朋友。只要相信自己所持有的股票,就不会担心股市的一时波动,在股价下跌时还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种机会增加自己的持股,而不是被市场预测所左右,甚至让其误导自己采取错误的行动。巴菲特为了提高投资成功的几率,他不是事前预测市场,而是在作出投资之后,做好当市场出现变动时的财务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具备当所持股票价格下跌一半而不惊慌失措的能力。
巴菲特不仅不相信股评专家们的预测,他甚至不屑于用“内部消息”去赚钱。1968年巴菲特正一步步地吸纳一家家庭保险公司的筹码,而有一天他的手下为他买进了一批价值5万美元的股票,巴菲特知道这样做是合法的行为,但是他还是做出了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让手下撤销了订单。原来,巴菲特听到了这家保险公司将被城市投资公司以高价接管的内线消息。第二天,这个内线消息被公布了,尽管巴菲特失去了一次盈利的机会,但是他仍然坚守自己的行为准则,那就是自己做出投资判断,而在对事实不了解的情况下他不会轻易做出投资决定。如果巴菲特像一些没有主见的投资者那样喜欢打听内幕消息,相信他永远不会成为投资大家。
巴菲特的忠告
了解其他大多数人的想法,并不能够代替自己本身的思考。要想获得大量投资收益,你就得小心评估各个公司经济面上的基本特质。仅凭热情拥抱目前最流行的投资方式或情况,无法保证自己一定会投资成功。
3.耐心坚守自己的投资原则
如果你发现了一个你明了的局势,其中各种关系你都一清二楚,那你就行动,不管这种行动是符合常规,还是反常的,也不管别人赞成还是反对。
——巴菲特
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巴菲特形成了自己独特且广受子女耳濡目染的投资原则——投资安全性好、利用基本面分析找出市场上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并长期持有;把市场当成仆人而非向导的市场原则;集中投资于少数股票的组合原则;重视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这些投资原则看似简单,但是成功地应用到投资实践中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也并不能保证巴菲特的每次投资都能赢得利润,有时还会为他带来损失,但即便如此巴菲特也从来都没有轻言改变过自己的原则。
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股市刮起了一场“网络股”旋风,随着股票的不断飙升,众多的投资者如潮般涌向证券交易所争相抢购股票。但是巴菲特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心态,没有丝毫动心。他知道与一时获得的巨额利润相比,企业的成长潜力永远是最重要的。对投资原则的坚守,使人们感到巴菲特于投资潮流格格不入,甚至当时有人对他的投资原则提出了质疑,纷纷规劝巴菲特及时抛掉已经不适用的投资观念,还有人对他冷嘲热讽,认为他性格倔强,不知变通。但是巴菲特不以为然,依然坚守自己的投资原则,他说:“我认为自己的投资原则没有过时,我不想随便改变自己的投资原则。”巴菲特的这句话表现了他对自己的投资原则的忠贞。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这种忠贞使他受益匪浅。后来出现的网络泡沫,使网络股价大幅度下滑,许多投资者一时间损失惨重,这时他们才佩服巴菲特的冷静与理智,而一度遭受众议的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再次受到人们的认可,巴菲特也再次受到了人们由衷的尊重。
其实,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离不开一定的原则。做人讲究原则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投资讲究原则,不因外界投资形势发生的变化而怀疑自己的原则,也不因外界的相反评论而否定自己的原则,更不能因为一两次的投资失败而抛弃自己的原则,这才有可能克服一时的失败,取得长期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就是这样的一位投资者,他一直都在坚守着自己的投资原则和信念,严格按照自己的投资理念一如既往地进行投资,即便是蒙受损失也会对自己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原则坚守不渝,并挺过了一次次的金融危机,最终取得了丰厚的回报,而与这些回报相比,一时的损失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投资者在投资时,如果随意更改投资原则,就难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投资理论体系,也不会形成自己持久的投资风格,也经不起外界利润的诱惑,一发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就会随波逐流,将自己的投资原则抛在脑后。这种浮躁的心态是十分危险的,当股票市场出现较大的风波时,这些投资者几乎难以回避投资风险。
巴菲特的忠告
我不会放弃先前那种我已经非常熟悉其内在逻辑的投资方法,尽管我知道它应用起来有很多困难,并且很有可能导致相当大的永久性资本损失,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意味着显而易见的巨大收益。
4.相信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不要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
如果你是池塘里的一只鸭子,由于暴雨的缘故水面上升,你开始在水的世界之中上浮,但此时你却以为上浮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池塘。
——巴菲特
巴菲特曾总结过这样一个投资定律:在其他人都投资的地方投资,你是不会发财的。事实证明,大多数投资成功的人,都或明或暗,或有意或无意地遵循了这个定律。从巴菲特的投资定律中可以看出,他在投资时从来不会盲从于别人,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投资,这也是他经常告诉子女们的投资忠告。
其实,在巴菲特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懂得不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的道理。巴菲特在劝告投资者不要盲目随众行动时,形象地将那些随大流的投资者比喻为旅鼠,指出许多投资者在投资时像旅鼠一样毫无目的,往往是追随着别人的脚步选择某种股票,从而在股价的大幅波动中使自己受损。巴菲特还曾引用过他的老师格雷厄姆讲过的一个笑话来讽刺盲目随众的行为。
故事从一位石油勘探者死后进入天堂开始。在石油勘探者见到上帝的时候,上帝不好意思地对他说:“你确实有资格进入天堂,但天堂上分配给石油界的地方实在是已经拥挤不堪了,真的没办法再留下你。”那位石油勘探者非常聪明,他对上帝说:“可不可以让我站在他们住的门口讲一句话?”上帝同意了。于是,那位石油勘探者就站在门口对天堂里的石油业者大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啦!”话音一落,就见所有人都从里面冲了出来,毫不犹豫地向地狱跑去。这使上帝感到非常惊讶,并立刻请那位石油勘探者进驻天堂。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制造谣言的石油勘探者犹豫了一会,居然说:“算了,我想我还是跟那些人一起去好了。”故事深刻揭露了从众心理的弊端——习惯了追随大众,有时候明知是假的,也会不由自主地跟去,这样的心理运用在投资上,自然是有赔无赚。所以巴菲特一直都坚持自己判断市场,永远不被他人的言论或行为左右。
巴菲特曾在与朋友谈话时说:“当你非常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而且事实也非常确切,你就不要犹豫,行动起来吧,不要顾及你的行动是否符合常规,也不要在意别人是否同意你的意见。”巴菲特始终坚持自己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自己寻找证据,因为他感觉过多的考虑别人的建议不但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还会令他感到困惑。巴菲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华尔街盛传新闻业的前景令人堪忧,以致许多投资者都纷纷抛售媒体公司股票。但此时巴菲特却没有盲目抛售,而是对新闻媒体公司进行分析判断,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新闻业有一项专有的特权,即保险免赔限度。
于是在1973年,巴菲特投资1062万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10%的股份,此时《华盛顿邮报》的股价受到投资者的严重打击,其价值被严重低估,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1973年中期,我们以不到企业每股商业价值四分之一的价格,买入了我们现在所持有的《华盛顿邮报》的全部股票。”此后,《华盛顿邮报》的发展,让许多盲目随众抛售的投资者懊悔不已,同时也给了巴菲特丰厚的回报。在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邮报》公司获得了巨大发展,而且因为获得普利策奖而赢得世界瞩目。此后,《华盛顿邮报》公司不断扩展业务,实力逐年增长。时至今日,《华盛顿邮报》已经成为华盛顿州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华盛顿邮报》公司同时拥有华盛顿州的另一份很具影响力的报纸——艾弗雷特《先驱者》报。目前,《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员工人数已经达到6000名,除了拥有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报纸外,它另外还拥有6家电视台。《华盛顿邮报》如今的股票价值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了50亿美元。巴菲特当初用来投资《华盛顿邮报》的1062万美元到33年后的2006年底已经达到了12.88亿美元,其投资回报率高达127倍。
从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例子可以看出,要想在股市中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判断,不要人云亦云,盲目随众。就像巴菲特给投资者的那个建议:“如果股民集中定位于几个特定的公司股票,而不是盲目随众地从一只平庸的股票跳到另一只平庸的股票,那么你的投资业绩会更好些。”
巴菲特的忠告
我并不依据别人认为股票市场将会怎么样来买进和卖出股票。虽然股票市场的行动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何时买卖是正确的,但我对公司的精确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是否是对的。换言之,人们应该集中精力于应该发生什么,而不是它应该在何时发生。
5.跟着自己的直觉走,坚持自己的判断
一个杰出的企业可以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一定知道何时会发生。重心需要放在“什么”上面,而不是“何时”上。如果对“什么”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对“何时”大可不必过虑。
——巴菲特
成功的投资固然离不开理性的思考,但也不能小觑甚至忽略直觉的作用。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专长,适合别人投资的领域或者他人容易成功的领域,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投资。投资大师费雪喜欢投资半导体和化学产业,巴菲特却没有投资。由于巴菲特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是很丰富,所以他很难依靠直觉做出正确的判断。其实要知道哪家公司生产什么化学产品并不困难,可是要判断每家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在何处就不是简单的依靠直觉就能解决的问题了。除非自己是这一领域的专家,但是即便是专家也不要忘记某一领域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这足以说明要想知道产业以后的发展状况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所以在投资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理性判断,另一方面也要相信直觉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中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他独特的投资理论,也与他的直觉有关。他的很大一部分投资策略的制定都来源于他的第一感觉,凡是自己感觉能够取得较多收益的股票,他都大胆地进行了投资。
巴菲特靠着直觉投资使他所掌管的贝克夏投资公司的不少股东都说,一开始巴菲特不研究股市就盲目投资,使得不少投资决定与股市行情相悖,但是后来的投资事实总能证明他投资的正确性,以致人们不得不佩服他在投资方面拥有天才般的直觉能力。
显然直觉在投资中起着这样大的作用,但是直觉并不是人们轻易就能获得的。直觉并不是鲁莽地对某一项投资做出判断,直觉的基础是调查研究,是在对事物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判断。巴菲特的这种对投资的直觉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盲目地进行投资,而是与他形成的对所投资股票的公司的详细了解和调查习惯不无关系。在对所要投资的企业进行仔细的调查后,他只要觉得这家公司很有发展潜力,股票能在将来为自己带来利润,就根本不去理会什么股市行情,而会依据自己的直觉做出投资决定。正如巴菲特本人所说:“自己的直觉是自己对即将购买的股票和企业的第一直觉,这种直觉是建立在对企业的充分了解之上的。”这种直觉会使人产生一种超前的投资意识,由这种意识所决定的投资对象的将来的经营状况是不会在股市中立刻被反映出来的。所以,股东会产生一种巴菲特的投资决策与市场行情相悖的感觉。
巴菲特认为这种感觉很容易受到市场行情的干扰,尤其是那些不熟悉股市的投资者受到这种干扰的倾向较为明显,他们常常改变原本是正确的投资决定,结果适得其反。
在实际的投资活动中,像巴菲特说的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些投资者一开始的时候觉得投资某只股票很可能赚到一大笔钱,但是在真正要投资的时候,却因为股市的某种因素而改变了这种想法,后来会因这确实是一只很有潜力的股票而后悔莫及。
巴菲特的忠告
投资者在决定某项投资的时候,切忌犹豫不决。当然,受到经验是否丰富和经历的影响,并不能保证每次的直觉都是成功的。对于后来出现的新的影响因素,一定要考虑在内,不断完善自己的直觉,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6.世界上没有永远有效的市场
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台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来看,它是一台称重机。
——巴菲特
1996年巴菲特因为看好米老鼠的良好市场形象,看好迪斯尼公司拥有对这个小动物明星的垄断权,所以依据自己的原则,巴菲特以每股65美元的价格买入了该公司的股票。巴菲特买入该公司的股票是因为他确认该公司的内在价值还远不止65美元,此时该公司的价值已经被低估了。该公司的一批娱乐设施都是有非常好的盈利前景的,巴菲特此时买入的目的就是为了长期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坐等该公司不断成长和扩张,从而获得一个好的回报。
但是事情却并没有巴菲特想得那么简单,随着美国网络等相关行业的兴起,迪斯尼公司开始大举进军网络行业,这大大出乎巴菲特的意料。因为在他看来,网络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虽然当时的人们都非常看好这个行业,但是究竟未来能有多大的盈利空间却是一个未知数。可迪斯尼公司并不是将公司的重点放在它的优势项目游乐设施和动画产品方面,而是用非常多的流动现金投入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搜索网站里,不但如此,还对搜信这个严重亏损的网络公司进行了收购,从而为公司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此时,巴菲特认为该公司因为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主营业务上面,如扩大发展、提高服务、增强竞争力,从而导致公司发展方向不明确,而且未来的盈利空间也变得非常有限,甚至公司因为投资网络而变得前途未卜了。此时该公司的股价让巴菲特觉得已经非常接近于公司的内在价值了,甚至说股价已经高于公司的内在价值了,这就说明此时再持有该公司的股票不但不会带来很大的投资收益,反而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投资风险。
于是,巴菲特对这只股票只持有了4年就将其卖出了。这虽然看起来有些违背他一直坚持的长期持有的原则,但是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随着公司经营状况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投资策略显然是更明智的。可那些跟风巴菲特买入迪斯尼股票的投资者却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因为股价当时并没有出现太大的下跌。由此可以看出,市场并不是时时有效的。当这个公司的业务状况出现了改变的时候,市场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反应。显然,这就是市场的落后。而此时如果我们不对公司的相关信息进行研究,而只知道技术上面公司的股价还没有什么危险,那么这样的投资者持有该公司股票不仅不能取得很好的收益,长期来看还可能会亏损。
所谓市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认为市场能够对上市公司的相关内容进行客观而有效的反映。这其中就包括公司过去的相关信息,以及大众都知道的信息和大众并不是太了解的信息进行反映。有许多人认为市场永远都是有效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无论市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下都是对该公司内在价值的反映。但是,巴菲特却非常不认同这种观点。
巴菲特认为如果不用长期的眼光看市场的话,那么市场多半都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市场并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公司的内在价值来。他认为投资者的情绪是在决定着市场的走向的。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的情绪高涨,大家都认为短期内股市能够上涨,那么越来越多的人就会买入股票,从而将股票的价格推高。而相反的,如果投资者认为股市将会下跌,那么大家都看跌股市,于是抛售股票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自然市场就会向下运行。由于投资者的情绪往往是不理智的,也是非常难以把握的,所以巴菲特从不对市场的运行提出什么自己的看法。因为他知道他不可能准确地预测股票市场。
不过,巴菲特他也并不是完全认为市场就一点也不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不然的话他也就不会坚持价值投资了,也就不会参与市场,买入股票了。巴菲特对于市场的观点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市场是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的信息的。也就是说,市场能够反映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如果一个公司的业绩优良,那么长期来看股价就能够不断攀升;而相反如果一个公司业绩较差,那么即使短期内股价有所上涨,但是长期来看,它的股价也一定是下跌的,或者至少是不涨的。
巴菲特不认为市场能够一直有效,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市场往往不能够准确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其实,这也是巴菲特一直坚持长期投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巴菲特认为,短时间内市场所作出的反应是不可靠的。例如,如果一个业绩较好的公司因为意外或是事故,虽然这会对公司业绩发展有影响,但是影响并不是很大,而那些普通投资者往往遇到这种情况就选择抛售这只股票,于是大多数人也开始抛售该公司股票,而在这种情况下,该公司股价自然就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这其实就是市场过激的反应,其公司的内在价值往往是被低估了的。同样,有很多时候,市场对公司的反应是落后的。这样的特点给投资者带来的往往是较大的风险,如果普通投资者不去研究公司基本面,而只是盯着图表的话,很可能会遭遇投资的亏损。
巴菲特的投资观念往往和普通投资者相反。一般的投资者做投资都是先听听市场上面那些所谓的专家对行情未来的看法,之后再做出自己的投资决定。可以说,这些专家没有一个能够将行情非常准确地预测出来。巴菲特就从不试图预测市场,他同时还告诫普通投资者:预测市场的未来,我们就会沦为市场的附庸,变得失去自我,没有一点主动。
但是,巴菲特对自己的股票总体的价格走势还是有一个预判的。也就是说,他买入该股票看中的就是该股票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能够有一个很大的上涨空间。通常,这个时间可以是10年或者更久。巴菲特从不会去预测短期的市场走向。他这样说过,他对市场一年内的走势都不感兴趣。因为他知道没有人能够真正地预测市场,而根据那些所谓的市场预测来买卖股票,就往往会使投资者陷入到一个追涨杀跌的怪圈中。投资者需要知道的是,连续的买卖,甚至不惜高价买入股票都会抬高自己的投资成本,减少自己的投资收益。
巴菲特不关心短期市场的变化,因为他对自己所选择的股票和公司有信心,他也知道这些公司在未来将会有很好的盈利状况。他本来是在低位买入的股票,如果盲目地听从市场上面的预测传言,快进快出,那么他就不可能将他的成本控制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了。
巴菲特是不会关注短期内市场的走向如何的,他只知道未来或者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所选择的股票是会上涨的。也许你会觉得他有些武断,但是恰恰是他的这种自信,才让他的投资屡屡获得成功,使得他的利润逐年猛增。而巴菲特之所以不被市场预测所左右,主要是因为他很有主见,是靠着自己的独特思维去考虑问题所致。
巴菲特的忠告
如果你有听信市场预测的时间,还不如去多读读相关上市公司的财报,或者是关注一下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的盈利状况。因为这才是未来股价能否上涨的关键所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