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范,字叔度,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后人。他曾任过云中(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武威(治今甘肃武威)、武都(治今甘肃成县西)等郡的郡守,有丰富的治理民众的经验,很有政绩。
东汉章帝建初年间,廉范被任命为蜀郡(治今四川成都)太守。蜀郡民俗崇尚文辩,喜好持己见以论短长,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约束,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习俗。廉范常常劝勉他们,从不听那些妄言虚说。
成都在当时是富庶之城,人口众多,民居稠密,城里的居民有夜间干活的习惯。廉范任蜀郡郡守以前,历来的郡守都禁止百姓夜间干活。因为夜间工作点火照明,十分容易失火,而一旦失火,就会使大片房屋被烧,难免造成严重的损失。但百姓们仍不顾禁令,常在夜间偷着干活,由于不敢公开点火,火灾的发生反而更加频繁。廉范任蜀郡郡守后,没有再下什么禁令,而是首先取消了以前的禁令,允许百姓夜间点火干活,但严格要求家家储备足够的水,以便能及时将火灾扑灭。
自从廉范采用了这一新办法后,成都地区不但火灾减少,而且百姓有了更多方便。百姓们作歌唱道:“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意思是:廉大人来蜀郡做官来得太晚了,他不禁我们点火,让我们夜间安心劳作,使我们过上了从来没有的好日子。
廉范治蜀,无为而治,实在是值得钦仰的。
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杜黄裳对无为而治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唐宪宗继位不久,就召集大臣讨论如何治国,他希望通过讨论来确定正确的治国方略。杜黄裳在削藩问题上给宪宗出了很多好的主意,平定了藩镇的叛乱,使国家政权得以巩固,因此,宪宗十分器重他。这次,宪宗与大臣讨论如何治理好国家,其实主要是想听听杜黄裳的意见。宪宗道:“自古以来,有些帝王为各项政务勤勉操劳,卓有成效;有些帝王却端身拱手,清静无为也能垂拱而治,他们各自都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怎么做才是最适当的呢?”
杜黄裳回答说:“帝王对上承受着天地与国家赋予的使命,对下负有安抚百姓与周边民族和邦国的重任,必然朝夕忧劳,固然不能够自图清闲和安逸。然而,君主与臣下是各有职分的,国家的法度是有一定的程序的。如果能够慎重地选拔天下的贤才,并且将重任托付给他们;制定法则,当他们立功的时候便予以奖赏,当他们犯罪的时候便处以刑罚;赏罚分明,不失信用,选拔与任用都出以公心。这样的话,哪还会有什么人不肯竭尽全力为朝廷办事呢?朝廷还会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杜黄裳又说:“贤明之君在寻求人才的时候是辛劳的,而在任用人才以后却可一劳永逸,这便是虞舜能够清静无为而使政治修明的原因啊!至于诉讼与交易等烦琐细小的事情,应由职能部门去办理,不是君主所应该躬亲过问的,如果事必躬亲,那就会管不胜管。”
看到唐宪宗认真地听,他就又举例说:“过去,秦始皇用衡器称取所阅疏表奏章,每天一定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奏章,不可谓不勤勉了;魏明帝亲自到尚书台检验发行文书;隋文帝在议事的时候,侍卫们只好互传食物充饥,这些人不仅对当世全无补益,却反遭后人讥笑,费力不讨好。他们的双耳与双眼、身体与心志并非不勤劳而辛苦,但是他们致力的事情,并不合乎情理啊!”
他最后总结说:“一般来说,君主最忌不能推心置腹,臣下最忌不能竭尽忠心。如果君主怀疑他的臣下,臣下不忠诚其君主,上下不能同心,要以这样的局面来寻求政治修明,不是很困难吗?”宪宗认为他的话极为正确。
杜黄裳确实是一个有见识的人,他所论述的道理应该是千古不易的,即使用今天的观点看来,他的主张也是完全适用的。
(参见《后汉书》、《旧唐书》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