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当时的方士卢生入东海求仙曾带回了一卷《图录》,其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但这时谶纬尚未形成风气和系统,直到西汉中期,儒生们才大量制作谶书,并编辑成册,蔚成风气。
据《后汉书》记载,在西汉末年王莽专权的时候,有一条谶语说不久一个名叫刘秀的人要做皇帝。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刘歆为了应这条谶语,甚至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秀,因为他在《河图书》中发现这样的一条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兴兵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王。”当时,王莽的政权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反对,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所以在朝廷做大官的刘歆就想取王莽而代之。
刘秀就是以谶语而得天下的。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九岁时病故,此后,刘秀与哥哥便被叔叔收养。据说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髯目,大口隆准,生有帝王相。他的哥哥好养侠客,而刘秀却好稼穑佣耕,人们就经常讥笑他。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宾朋满座,其主人蔡少公精通谶纬之学,在述及谶语时说道:“将来刘秀必为天子。”因为当时王莽的大臣刘歆精通谶文,改名为刘秀,大家都以为是王莽的大臣刘秀。谁知座上忽起笑声:“怎见得不是我呢?”大家回头一看,竟是刘秀,不禁哄堂大笑。
后来,刘秀就是利用这种预言而夺得天下的。所以在他当了皇帝后,更加相信预言,有时还凭预言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建武三十年(54年),大臣们为讨好刘秀,纷纷歌颂东汉建国三十年来的功绩,一致请求皇帝封泰山,祭苍天。可刘秀却下诏说:“朕即位三十年来,并没有把国家治理好,百姓怨气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举行封禅大礼,是欺骗谁呢?我怎么能够欺骗上天?今后如有官吏上书称太平者,必处以髡刑(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侮辱性刑罚),把他发配到边疆种田。”此诏一下,再也没有人敢劝他去封什么泰山了。大臣们拍马屁拍到了驴腚上,讨了个没趣,于是就又歌颂起皇帝实在圣明来。
但才不过两年,当刘秀看到《河图会昌符》一书,便下令寻找河图洛书,得到的谶语是“九世当封禅”。于是就忘记了自己几年前下过的命令,居然决定东封泰山、祭天地。
还有一位比刘秀更加迷信的皇帝,他就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的皇帝苻坚。苻坚是十分迷信谶纬神学的,生怕别人用谶纬之学篡夺了他的皇位,所以严禁私人研习谶纬之学。有一次,尚书郎王佩私下学读图谶之书,苻坚发现后一气之下竟将之杀掉!此后再也没人敢学习图谶了。
但苻坚内心却非常迷信图谶,以至到了十分荒唐的程度。后来攻打东晋失败,各族首领乘机起兵造反,自立为王,燕国的慕容氏又将他围困在都城,在这山穷水尽之际,他不想方设法打退敌人,竟然在长安也读起图谶书来。书中有一预言说:“帝出五将久得。”他理解为:皇帝出兵五将山就会永远得胜,于是就信以为真,果然带兵出奔“五将山”。可他一到达,便被羌族的首领活捉杀掉了。
图谶神学实际上是古代社会中一些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用来编造谎言,迷惑百姓,以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方法,而古代的有些人却深信不疑,实在是荒唐至极!
利用图谶篡权的典型人物是王莽。王莽在韬光养晦了一个阶段以后,逐渐收拢了人心,攫取了权力,准备篡夺汉室的皇位。
有一年,他又得到了一项符示。原来,梓潼人哀章,狡诈灵滑,看准王莽的心思,想趁机弄个官做。于是,他暗制一铜匣,扮作方士模样,在黄昏时交给了高祖的守庙官。王莽收到后打开一看,匣中断言王莽当作真天子,下列佐命十一人:一是王舜,二是平晏,三是刘歆,四是哀章,五是甄邯,六是王寻,七是王邑,八是甄丰,九是王兴,十是孙建,十一是王盛。
王莽当然知道这是假的,但他正好弄假成真,借此作为篡权的依据。初始元年十二月一日,王莽率领群臣朝拜高祖庙,拜受金匮神禅,回来后谒见太皇太后,说秉受天命,自己应该当皇帝,太皇太后正要驳斥,王莽已管不了许多,即跑出内宫,改换天子服饰,走至未央宫,登上龙廷宝座,文武官员也一律拜贺。王莽写好诏命,正式颁布,定国号为新,改十二月朔日为始建国元年正月朔日,服色尚黄,牺牲尚白。
然而,当农民起义烽火四起,江山风雨飘摇之时,王莽还想利用谶纬来蛊惑人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因图谶而得皇位,又因图谶而丢了性命,真可谓“出尔反尔”了。
据《旧唐书》记载,在唐太宗李世民还没有当政时,有人在一卷秘籍中发现了这样的一句话:“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今天看来已经十分明显了,在这句谶语的后半句中隐含了武则天三个字,其意当然是指后来女皇武则天称帝了。唐太宗想破掉这一谶语,就向当时著名的术士李淳风探问此事,李淳风说:“根据我的占验,此人已经来到宫中了,您的后宫已经有了天子之气。三十年之后一定会据有唐朝的天下,但其后又会把唐朝还给李氏。”太宗说:“既然如此,我把她找出来杀掉吧!”于是,唐太宗李世民将后宫女子集合起来,每一百人为一队,然后又问李淳风说:“您看哪一队中有天子气?”李淳风说:“在某一队中。”唐太宗又将这一队一分为二,让李淳风望气。李淳风又说:“在某一队中。”唐太宗继续分队,李淳风说:“在某一队中。我不能再说了,你自己去辨认吧!”唐太宗当然看不出哪个人有天子气,就想将那些人都杀掉,反正将来当天子的人就在这一队中。李淳风不同意这一做法,他急忙制止唐太宗说:“您不能这样啊!您如果杀了这个女子,她将来就会化为男子降生,那时他怀着复仇的心理,一旦做了皇帝,将毁灭您的宗族了。这是定数,不可更改,您还是顺其自然吧!”于是,唐太宗听从了李淳风的劝说,就没有杀掉那些宫女。
据《汉书》记载,西汉初年,吕后专权,在吕后死了以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灭掉了吕氏,但刘氏宗族已经被吕后杀得差不多了,只有请刘邦所余不多的儿子之一代王刘恒即位当皇帝。刘恒是个生性淡泊的人,再加上不知当皇帝是吉是凶,便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就求教于占卜,得到的结果是龟甲烧裂后出现了一个横正的大纹。爻辞中写道:“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这样的爻辞可以解释为“硕大的横纹预示着大吉,应该像大禹的儿子夏启一样继承父亲的事业,称王天下”。
刘恒得到了这样的预测结果,才决定入京继承王位,他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
西汉末出了个预言,说是一个叫当涂高的人要当皇帝。当时,公孙述自立蜀王,建号“龙兴”。光武帝刘秀也曾怀疑这个谶言会在公孙述身上应验。后来袁术、王浚等都自己做起皇帝来,称这个谶言应了自己或是父辈的名字,结果都没做上皇帝,倒是曹操打下了一片江山。
唐朝出了个两角犊子的谶言。玄宗李隆基时的工部尚书因为姓牛,就被人弹劾了一场。后来,“牛李党争”时,两派互相攻讦得十分厉害,李德裕借此攻牛僧孺。几十年后,却是应在了朱温身上。
隋炀帝信谶言,认为姓李的王将来会夺他的天下,就把他所怀疑的李金才全族诛杀,后来却是李渊取代了隋朝。
李世民听说将来会有姓武的窃取国柄,为了保住子孙江山,滥杀和武氏有关系的五娘子,可武则天还是当上了第一个女皇帝。后来武则天认为是姓刘的要取代武氏,但身边姓刘的没有显赫的人,就派遣几路使者到各地捕杀姓刘的。这时刘幽求正在辅佐李隆基,后来也协助李隆基平内乱、靖国难,武、韦二后的家族全部伏诛。
晋代张华、郭璞、魏朝、崔伯深这些人,都是天象卜筮的精通者,他们料事如神,别人都望尘莫及,但最终都不免身死族灭,更何况是那些不如他们的人呢?如果他们真的能够预言将来,为什么连自己也保不住呢?
中国古代的谶言是很荒唐的,但其中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有些谶言往往并不只是哪一个人闭门造车,在屋子里“研究”图谶弄出来的,很多其实是民间的歌谣,是当时社会变化的反映。其实,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歌谣、谶语多得无法计数,应验的只是其中的极少数,这当中主要是偶然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有一些也确实是某些有见解的人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而得出的预言性的结论,只是为了蛊惑人心,故意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这种色彩也就越来越浓厚了。如果我们今天不细心地分析,往往也会被迷惑。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到达东都时,在长乐宫饮酒,写了一首五言诗,最后两句是:“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令宫中的美人再三吟唱,因为当时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他听了以后十分伤感,泣下沾襟,他身边之人无不哽咽。到达江都以后,炀帝又作五言诗曰:“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后来,他果然在三月被杀,这首诗准确地预告了他将在梅花盛开时节罹难。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董卓在朝廷专权,当时就流传了一首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前一句合起来是个“董”字,“十日卜”是个卓字。童谣既表现了董卓气焰熏天的权势,又预示了他的死亡。这首童谣通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传播,可以说已经家喻户晓了。
然而,既然谶语可以兴国,自然也就可以亡国。后来曹魏兴起时,也列出了许多谶语,像“代赤者,魏公子”、“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等,这些都是说曹要代替汉朝的,证明灭汉乃是天意。谶纬神学发展到了这个阶段,统治者终于明白了,谶语可以兴国,也是可以亡国的。自己一旦取得了政权,就一定要禁绝谶纬神学。所以,在汉代以后的朝代里,统治者往往给那些研究和传播谶纬神学的人安上妖言惑众的罪名,处以极刑,甚至诛灭九族。
其实,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据《汉书》记载,有位叫眭弘的术士上书指出:“根据阴阳五行的理论,这两件怪事预兆着将会有一位平民百姓成为天子。由此看来,朝廷应该寻找贤人,把皇帝的宝位传给此人,以免上天的惩罚。皇帝在退位后可以封给一百里的地盘为食邑。”当时的当权者大将军霍光听了这话非常恼火,给他定了个妖言惑众的罪名,处以死刑。
汉宣帝时,盖宽饶上书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天下者,应该传帝位给儿子;官天下者,应该传帝位给贤人。”这在当时实在是胆大包天的话,有关部门认为盖宽饶的意思是要皇帝让位,便处以死刑。
在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避讳有时令人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在思想比较解放的唐朝,避讳倒是空前绝后的。
唐朝人是十分避家讳的,回避与自己父祖姓名同音、同形的字,甚至远远超出了当时法令规定的范围。
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时,忌妒他才华的人说,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与“进”读音相同,李贺因此就不敢参加考试了。
韩愈曾做了一篇文章,叫《讳辩》,深切论述避讳太严是不当的,但当时人难以接受,《旧唐书》甚至说韩愈这篇文章是错误的。由此可见当时避讳风气的盛行。
裴德融避讳“皋”字。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姓高的主考官说:“他避讳‘皋’字,在我主持下参考,如果我让他及第,肯定要连累他一辈子。”后来裴德融被任命为员外郎,他和新任命的郎官一起前去拜见他们的上司尚书卢简求。到卢府以后,卢简求只让那位郎官进去,郎官说:“我是与新任命的屯田员外郎裴德融一起来的。”卢简求派手下人对裴德融说:“你是在谁主持的考试中中进士的?现在主持有事,不能见你。”裴德融听了以后,无地自容,便急忙走了。
《唐语林》记载有另一件奇事。崔殷梦当主考官时,吏部尚书归仁晦对他说,自己的弟弟归仁泽这次要参加考试,请他给以照顾。崔殷梦只是口头答应而已,并没有把归仁泽的名字列上。归仁晦不知他是什么意思,三番五次前去拜托,最后他才非常严肃地说:“我如果把你弟弟列入及第名单,我就放弃现在的官职。”归仁晦这时才明白,原来自家的姓,是崔殷梦的家讳。据唐代的《宰相世系表》记载,崔殷梦的父亲名叫龟,“龟”与“归”同音,因此他便不写“归”字。这与“高”和“皋”同讳一样。
李贺因父亲叫“晋肃”,便不敢参加“进士”考试;裴德融的父亲名“皋”,以及不把姓“归”的人列入进士籍中,这些都是在当时的规定之外的。
后唐天成初年,卢文纪任工部尚书,新任命的工部郎钟于邺按惯例去拜见卢文纪。卢文纪的父亲名嗣业,“业”与“邺”同音,卢文纪便坚决不见他。钟于邺认为卢文纪瞧不起自己,忧惧交加,一天晚上,竟上吊自缢了。卢文纪因此被贬为石州司马。
据说,这些避讳不仅是由于遵守封建礼教的缘故,同谶纬也有一定的关系。当然,在谶纬神学兴起的时候,有许多有见识的人起来反对,并写出了《神灭论》这样的不朽之作。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们认为国家的兴亡不在于一两句话,关键在于修明政治。
有时候,谶语很明显是被人们有意制造出来,以便为自己的某种目的服务的。众所周知,《史记》中记载的陈涉起义就是利用了谶语。陈胜、吴广起义时,曾让术士来占卜吉凶祸福,术士知道他们的心事,就说:“我已经推测出您的事情可以成功,你们还应该问一下鬼神的旨意。”陈涉知道这是暗示他们装神弄鬼、蛊惑人心,于是往鱼肚子里装丹书,上面写着“陈胜王”;夜里又在丛林中模仿狐狸的声音在火堆旁叫:“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在杀鱼时得到了丹书,在夜里听到了这样的叫声,就真的以为天下将要归于陈胜了。这为陈胜的起义作了良好的舆论准备。
其实古人十分明白人事不是由谶纬决定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这句话便说出千古不变的真理:灭亡自己的不是别人,更不是什么谶纬,而是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