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起刚才有个母亲带女儿来检查,女孩牙疼得厉害,一检查有诸多问题,有两颗牙情况很差,须马上做治疗,但那母亲打听了费用后,犹豫一下说不做,带着女儿匆匆离开了。
“没见过这样当妈的!”女医生以代表着正义与良知的生气表情谴责道。
为我治疗的男医生说:“当爹妈的都不急,你气什么,随他们嘛!”又漫不经心地问:“她干吗不给女儿做?”
一旁的候诊者说:“当然是嫌钱多,不舍得。”没错,以女孩这种口腔状况少不了花费数千块。
那位女医生,是否尝试去了解那位母亲的心情?她当着女儿的面拒绝了治疗建议,她的心情或许是尴尬、难受乃至自责的,她也许并不是不给女儿治,只是想再找家收费平价些的医院。
一个母亲,当儿女有了健康问题,她却因经济的考虑将孩子从医生身边带走,这种难受一定不会小于那位女医生的生气。
那位年轻的女医生,看样子还没做母亲。
另一次看病,排在前面的女病人怀疑自己更年期,想来咨询下医生,医生建议她做些检查再说。女病人不想做,说只想调理下。
“没有检查指标,怎么调呢?医学是要看数据的,即使是中医,也得做些检查才好诊断。”
但女病人坚持不做任何检查,再三说“没这必要”。
换了其他医生,在我的经验里,这时多半是要怒了,女病人无疑在挑战他的职业权威,有没有必要哪是病人说的呢?“不然你来看医生干吗?”多数医生可能要如此反诘。
但那位两鬓略白的男医生没说什么,沉吟一下,“行,我给你先开几服药,你吃吃看吧。”他开了几服药。女病人走了。旁边有人说起那位女病人的固执。
医生淡淡地说:“没什么,从检查费考虑……可以理解。”
“理解”二字,说易行难。
“仁心”,也不仅仅限于医者。
在楼下等人,碰见位快递员正打电话,他嗓门急躁地让对方赶紧来签收。门卫大概走动了下,对方也不在家,在附近,请他等下。他嗓门更大了,“等多久?几分钟?……”他看上去怒不可遏。
几分钟后,有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匆匆来了,温雅而瘦,拿了瓶矿泉水──不是自己喝,她把这瓶没开封的水递给了面色赤红的快递员,“师傅,喝点水,我刚买的,这大热天,麻烦你了!”她边说边接过件签字。快递员推让着,显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她坚持把水递到了他手中。
快递员骑上车走了,这瓶水大概让他的情绪好了不少,刚才接一个电话时,他的声音比之前小多了,语调听上去也没那么冲。
女人和刚回来的门卫聊了几句,门卫夸她脾气好,说常有收件人因为快递员的态度吵架。女人说:“唉,多理解吧,他们也辛苦,这天儿,待在家都难受,他们成天在外跑,搁谁脾气都好不到哪去……”
表达愤怒很容易,像女牙医指责那位“匪夷所思”不肯为女儿治疗的母亲,行使批判的权利令人有种道德上的优越感。然而,在给对方贴上某个“标签”时,是否又将对方放在他(她)特定背景中去理解了呢?
王小波的兄长王小平说:“表面上看来,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表面,活动在同一空间。实际上人们正如深海中的鱼类,各有自己栖息的层次……”
能从自己浮游的层次去到另一些人生活的层次,尝试理解,接受,继而懂得,体谅,而不是简单的生气、指责,需要一种“共情力”。
“共情”,这个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越来越不止于精神分析学领域。它也可释为“同在”“体认”与“同理心”,它意味着设身处地,从他人角度着想,意味着不是个“自我原教旨主义”者,有兼济他人境况的情怀。
像一位女友说的,在这个人人都忙于充当公知、专家、意见领袖的时代,有时多一份犀利的批评救不了场,但多一份爱与善意却能温暖一个小世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