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得浮生一日凉-你因看见了我才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网购和吗啡、酒精一样,令人上瘾。我常阶段性陷入网购瘾,失足于目迷五色的网页湖沼。造访的都是风格类似的店,俗称“文艺范儿”,对我这个文艺女中青,“文艺”一词如招魂符咒。

    别小看店里的一件背心,一条围巾,里面暗藏CI文化,拍片是关键一环。犹记刚做一本时尚刊的美食栏时,找了个手艺不错的作者,利落地把稿交了,但稿更利落地被pass掉,理由是视觉美感不够。我心想,美食栏不就教人做菜吗,让达人传授下做菜步骤和技巧不就行了,拍得好看的菜往往不中吃啊──NO!才明白,秀色在前,可餐在后。教不教人做菜没关系,关键要让读者一见图就“晕菜”。不信你随便翻开一本时尚刊,上面的美食都是大片拍法,美轮美奂,其中小技巧是:原料生的或半生状态拍,色泽便能光鲜。正如刊中那些明星及各色魅力人物,也得“半生”状态,不可追究他们被油盐酱醋浸淫后的日常色相。

    视觉,这个年代最核心的符码!日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个音乐派别曰“视觉系”,其舞台装置和照明效果令人眼花缭乱,听觉还没启动,视觉先冲动了。

    著有《意识形态的终结》一书的丹尼尔·贝尔说过:“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没错,在这个视像膨胀的年代,视觉成为绝对性的主导文化。那些网店卖的越来越与商品无关,而是“视觉”。哪怕百来块的服装都能拉到海外去拍,且拍得不赖,模特、用光和外景都挺到位,片子修得也专业。呈现在顾客面前的已然不是一件卫衣或打底衫,而是立体的流行文化本身。在美色与美景的帮衬下,哪怕地摊货都闪闪发光。

    那些人气高的网店,不一定物美,但图美是必须的──身形婀娜的模特就是披块麻布也摩登,不信你换个正在减肥中的路人甲模特试试?包你有多少衣物就有多少库存。

    那些美图把人看得痴痴傻傻,最后偷梁换柱:把图中模特换成自个儿,女人们对这事都较擅长,就好比旅行对女性的意义通常是留影,且百里挑一后,认定拍得最好的那张才是唯一真实的自己──至于其他,那完全是技术问题或相机质量导致,与本人无关。

    说回美图对人的诱引,水仙少年又何止希腊的纳克素斯?爱从水中窥倒影的人太多,因倒影虚幻,易生美感。图片拍得好的店家都应打上广告,“买一赠一:赠送幻觉30秒”。 此外,店家至少还赠送了24个小时或48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视快递公司效率)的期待。这期待随快递电话响起常戛然而止,除非你有与图中模特一式的外形。

    曾纠结要否网购件衣服,那款短风衣被模特在薄暮中穿得颇具文艺气质,她身后的迷离灯火与风衣那般调和,她的神情一点惆怅,容貌恰如其分,没有漂亮得离谱,是正好让人可遐想自己也能立于薄暮中穿这么一款风衣的程度。

    这家店的图片张张都像在上演情景片,顾客像在观摩影视海报,海报中涌动着诱引消费欲望的艺术。

    然后就遇上了一位生活里的真人“秀”。当她穿着我再眼熟不过的那款风衣从我身旁经过时,我深刻认识到,海报只能张贴在高于视线之处的地方,不可平行复制于生活。那女人,她把衣服的那点文艺之气挤掉,直挤进了热腾腾,飘散油烟味儿的日常──可谁能保证我们穿上后效果不是和她相仿?

    耶稣基督曾告诉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用这句话来安慰那些收到快递后失望懊恼的人吧,包括我,在点击“购买”时我以为看见了,其实没看见,或者说看见的并非与自己有关的物事。

    是看商品,更是寻找与观摩一种理想情境,看那些枙子花的女孩如何替代我演绎一出有关微风、山冈、青春、爱的画面。说来,所有的艺术样式给予我们的也非具体元素,而是由那些元素整合出的某些难以言述的氛围,那其中浮动着时光、永不可得的某些东西、渺茫的承诺、逆流而行的内心与一个可能的更好的“自我”之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