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博览2-经济地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矿物埋藏在哪里

    岩石是指地球上部(地壳和上地幔)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几种矿物和天然玻璃组成的,具有稳定外形的固态集合体。

    地球的地壳由岩石组成,而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其中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单矿岩,如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石英岩由石英组成等;由数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作复矿岩,如花岗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辉长岩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等等。另外,岩石是具有稳定外形的固体,那些没有一定外形的液体如石油、气体如天然气以及松散的沙、泥等,都不是岩石。

    最佳矿物标本一般产于热液矿脉,是热液在地壳裂隙中循环流动的产物,热液中含有形成各种矿物的元素。矿物也形成于岩浆岩,由岩浆(地下熔化的岩石)或熔岩(喷出地表熔化的岩石)冷却直接结晶而成。先成岩再结晶时,一系列矿物会在变质岩中形成。某些沉积岩,如石灰岩、蒸发岩和氧化铁,会因接近地表的低温热液作用形成矿物结晶。在地壳中矿物的分布是很广泛的。如沙中的金,河、湖中的水和冰,盐湖中的盐,花岗岩中的石英、长石和云母等,都是矿物。

    在实验室条件下,虽然可以获得某些成分和性质与自然矿物类似的物质,但因为它们是人工合成而不是自然地质作用的产物,故称为“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陨石、月岩来自其他天体,其中的矿物称为“陨石矿物”、“月岩矿物”,或称他们为“宇宙矿物”。这样就可以将它们与地球中形成的矿物区分开来。

    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受地质条件的制约,地区差别大,分布不均匀,形成既集中又分散的特点。我国各地地质发青差别较大,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区域性。

    秦岭-昆仑山,阴山一天山两个地区以产铁矿、钒钛磁铁矿、铬铁矿、铜、钼、铅、锌、金及其他贵金属为主。

    南岭地区钨、锡、铜、铅、锌、汞、锑、黄铁矿等很丰富,并有大量多金属矿床和含多元素的综合性矿床。

    四川、云南经向地带以铁矿、铜矿、铜镍矿、钒钛磁铁矿、石棉以及铬、钴、铂等为特色,并有铅、锌、金、云母等矿产。

    云南西部-西藏弧形构造带有丰富的铬、铂、铜、锡、铅、锌、金、稀有金属、云母以及钨、汞,铁等。

    大兴安岭-太行山-湖南、贵州山地地带主要产铜、铁、铅、锌、锑和汞。

    长白山地和东南山地地带,主要分布有铜、铅、锌、钼、明矾、铁矿等矿产。

    阴山-天山构造带以北的北部地区矿产以煤、石油、铁为主;阴山一天山与秦岭一昆仑构造带之间,主要矿藏有铁、锰、磷、煤、铝、石油、盐等;秦岭——昆仑构造带以南,主要矿产有铁、锰、磷、煤、石油、盐等。

    从各种矿产资源来看,铁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四川三省。西北很少。汞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四川、贵州,北方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的山西、内蒙古、新疆,而东南沿海很少。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部3个沉降带(山东、河北、辽宁、湖北等地区)和西部3个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

    什么是金属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并存于地壳内(地表或地下)的有用的矿物或物质集合体,其质和量适合于工业要求,并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被开采和利用的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再生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又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生产资料。据统计,当今世界9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工业原料都取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依其组成成分可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指含有金属元素的可供工业提取金属有用成分或直接利用的岩石与矿物。包括:黑色金属9种,有色金属13种,贵金属8种,放射性金属3种,稀有稀土和稀有金属33种。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重要的金属。

    黑色金属铁是世界上发现较早、利用最广的金属,是钢铁工业的基本原料。

    有色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延展性好,耐腐蚀性强,并易于铸造,用于电气、建筑、运输、机械制造、军事等工业。

    稀土元素和稀有金属广泛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玻璃陶瓷、磁性材料、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光源、医药、轻纺、建材以及农业等部门。金矿山在超导技术方面的应用前景正日益扩大。

    黄金是人类最早发现和使用的贵金属。大量用作硬通货、储备、装饰及珠宝首饰,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用途,近年来在空间、电子等尖端技术领域用量日增。

    根据金属的不同颜色,人们把金属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铁、锰、铬和一切以铁为主的金属都叫黑色金属,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所有金属都称为有色金属,如铜、铅、锌、铝、钨、锑等。有色金属矿物种类繁多,用途很广,是发展工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我国的有色金属矿产丰富,主要有铜、铅、锌、铝、镍、钴、钨、锡、铋、钼、汞、锑、金、银等。其中,以一种或数种为主的共生、伴生矿较多。

    我国矿产分布较广,但又相对比较集中。地质勘探表明,有色金属矿产主要集中分布在过去岩浆活动比较频繁的南岭、天山、祁连山、秦岭、横断山、长白山等山地地区,其中在横断山区的川、滇、青、藏四省区交界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地区,发现了一条南北长900多千米,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成矿带,其中有铁、铜、铅、锌、锡、镁、汞、锑、钨、钼等多种金属矿产。

    我国钨的储量为世界总储量的3/4,江西省的大余和湖南省的柿竹园的钨矿是世界上最大的钨矿。湖南省的冷水江是世界上最大的锑矿。云南省的个旧有“锡都”之称,是我国锡矿的重要产地。我国重要的铜矿产地是甘肃省的白银、湖北省的大冶、云南省的东川、江西省的德兴和安徽省的铜陵。主要的铅锌矿产地是湖南的水口山、云南的兰坪,青海的锡铁山。主要的铝土矿基地有山西中部、河南巩县、山东淄博、广西苹果等。

    我国的稀土资源

    我国的稀土蕴藏量和产量在世界上都排第一位,是举世公认的稀土资源大国。稀土工业和应用稀土是在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潮流而迅猛崛起的一项新兴产业。稀土和应用稀土的产品已经广泛地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人们对稀土还是很陌生的。

    什么是稀土?稀土是一组金属的简称,包括化学元素周期表第三副族中称为镧系元素的镧、铈、镨、钕、钜、钐、铕、钆、铽、镝、钬、饵、铥、镱、镥,以及性质与其相近的钪和钇。稀土是从18世纪末被发现时而得名,当时认为它们很稀贵,其氧化物又有难溶于水的土性,故当时称它们为“稀土”。现在看来稀土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稀少,它们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含量比铜、铅、锌、银等常见的金属还要高,性质也不像土,而是一组性质十分活泼的金属。但是“稀土”这个奇特名称却被沿用至今。

    从1794年发现第一个稀土元素钇到1945年发现自然界中的稀土元素钜,共经历了151年,才把17种稀土元素全部在自然界中找齐。近年由于工业提纯和冶炼技术的发展,除元素钜以外,都能获得高纯度的稀土氧化物和稀土金属。稀土的应用也随着科技的发展;从19世纪末应用稀土制造汽灯纱罩、打火石和弧光灯碳棒等初级产品,发展到现在把稀土广泛地应用于彩电荧光屏、三基色节能灯、绿色高能充电电池、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电脑驱动器、核磁共振成像仪、固体激光器和磁悬浮列车等高科技领域。

    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最大的稀土产地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和四川的凉山州,山东的微山地区,也蕴藏着丰富优质的氟碳铈镧型轻稀土矿,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蕴藏着我国所特有的又极丰富的离子型稀土矿,它以中重稀土为主。

    基于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和稀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稀土的开发和应用都十分重视。邓小平同志强调指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江泽民总书记于1999年在内蒙视察时也作了“搞好稀土开发应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我国的稀土产业将随着稀土应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带来巨大的贡献。

    什么是非金属矿产资源

    非金属矿产指工业上不作为提取金属元素来利用的有用矿产资源,除少数非金属矿产是用来提取某种非金属元素,如磷、硫等外,大多数非金属矿产是利用其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包括岩石)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和工艺特性等,如云母的绝缘性,石棉的耐火、耐酸、绝缘、绝热和纤维特性。

    非金属矿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开发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经济水平的重要综合标志之一。40年来,世界非金属矿产品的产值每10年增长50%~60%,大大超过了金属矿产的增长速度,有的学者甚至预言,人类社会进入了第二个“石器”时代。

    非金属矿产主要用作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材原料。例如:滑石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润滑性、抗酸碱性、绝缘性以及对油类有强烈的吸附性等优良性能,粘土类被广泛用于造纸、化工、医药、军工、陶瓷、油漆、橡胶等工业部门。

    石棉具有耐高温、耐磨、耐碱以及绝缘性、吸附性、抗拉强度好等性能,主要工业用途是用作石棉水泥制品、制动及传动制品、密封制品、隔热保温制品及绝缘材料。

    石墨具有涂敷性、润滑性、耐高温、耐腐蚀、可塑性、导电性及化学稳定等性能。最主要的消费领域是铸造涂料及冶金坩锅。

    非金属矿产的开采以露天开采为主,在地理地质条件受限制时,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也会采用地下开采的方式。如果矿体在地表或非常接近地表处,只要除去覆盖其上的土壤及植被,就可挖掘出矿石,这就是露天开采。如果矿床深度超过300米,就属深部矿区,不宜露天开采。无论露天开采或是非露天开采,采矿往往会对土壤植被造成极大破坏,因此,在开采之前应进行成本、环境评价,以免破坏自然生态得不偿失。

    地球上的矿产为什么分布不均

    地球上埋藏在地层下面的矿藏是十分丰富多彩的,然而矿物的分布并不均匀,有许多品种的矿物在某一地区蕴藏特别多,而在其他地区却难觅踪影。矿藏的这种厚此薄彼情况决非个别现象。我国四川省攀西地区是一个蕴藏着多种稀有金属矿物的聚宝盆,在这个仅占地球表面积0.002%的地域内,钛矿的蕴藏量比全世界其他地区全部钛矿蕴藏量的总和还要多;除钛外,这里钒的储藏量也接近世界已知钒矿藏量的一半。又如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的地方不大的面积内,蕴藏的稀土金属储量,几乎是世界其他地方稀土矿藏总量的4倍。再如,我国南方南岭地区的钨矿、湖南的锑矿和西藏的锂矿等,它们的蕴藏量在世界上也都属于数一数二的。

    像这种某一地区矿藏特别多的情况,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如加拿大肖德贝里地区的镍矿,其储量占全世界已知蕴藏量的一半;被称为“金弧”的南非德兰斯瓦尔弧形地带,拥有占世界金矿藏量约60%的矿床。非洲赞比亚的“铜矿带”;东南亚马来半岛的“锡矿带”;美国密西西比地区的铅锌矿;南美洲牙买加的铝土矿等等,都是著名的聚宝盆。

    地质学家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某种金属矿藏丰富的地区,当地的普通岩石中也富含这种金属元素,例如,世界上花岗岩平均含钨量为1克/吨,而在我国盛产钨矿的南岭地区,几乎所有花岗岩类岩石的含钨量都超过1.5克/吨,有的高达8克/吨;在攀西地区,同样也发现那里的岩石有含量较高的钒和钛。地质学家还发现,即使是在这些地区,地下深处的地幔层中,也有同类元素相对富集的现象。

    地球矿藏的不均匀分布,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都认为这与太阳系的起源有关。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的9大行星都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星子”互相吸引兼并而成的,而这些“星子”又是由宇宙空间的尘埃和气体分子凝聚组成。在“星子”互相吸引过程中,某些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凝集在一起,最后“兼并”成地球时,它们就成为地球球体的某一部分。由于这些凝集物兼并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球体内,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地壳演变,这些凝集物的分布也发生过迁移,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原来的位置,它们的分布基本上还保持着“混沌初开”时的特征。这就造成了现在地球上各个地区矿物蕴藏量不均匀,有些矿物在某一地区特别富集的原因。

    为什么我国南方比北方金属矿多

    我国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丰富多彩,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在我国几乎都已找到。然而,这众多矿物的分布却很不均衡,如我国的有色金属矿在南方的居多,北方较少,北方的一些重工业企业也需从南方运来大量的有色金属作为原料。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不均衡的分布格局呢?

    金属矿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分散元素和放射性元素矿等多种。从成因上来说金属矿的形成一般都与地下岩浆活动有关。岩浆在上涌过程中由于压力不断降低,温度不断下降,岩浆中的各种矿物因熔点、比重等物理性质的不同而分别在不同的地层深度结晶、富集而形成矿床。当然由于地壳抬升和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的影响,也可使部分内生矿被搬运转移到附近地区形成外生矿床。

    我国最大的东西向构造带有三条。多次的造山运动导致多期的岩浆活动,产生多次的成矿过程。因此,我国金属矿的分布范围是很大的。但是东西向的阴山一天山构造带和秦岭一昆仑构造带与南岭构造带相比,造山运动的猛烈和频繁程度就较为逊色了。南岭构造带形成于加里东造山运动,以后历经华力西、印支、燕山与喜马拉雅等多次造山运动影响,尤以华力西和燕山运动最为猛烈。从构造上看,南岭纬向构造体系与我国东部的东北一西南向的华夏构造体系、南北向的经向构造体系、滇西一西藏弧形构造体系互相穿插,因此岩浆活动格外强烈,尤其是中、酸性岩浆活动特多。

    所以从成矿期、构造、岩性三方面综合分析,中生代燕山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期;构造越复杂,岩浆活动越强烈;中、酸性岩浆中有色金属和稀有分散元素含量很高。以上这三条,南岭构造带全部具备,因此,我国南方多有色金属矿是理所当然的了。我国南方按岩浆活动强烈程度大致以四川盆地、贵州高原为中心呈向东向西对称分布态势。从中心的低温热液成矿带向两侧的高温热液成矿带过渡,即从中心的汞、锑带分别向两侧的铜、铅锌带和钨钼带过渡。看看中国的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图就可证实这个结论。

    为什么北方比南方多能源矿

    能源矿是一种沉积矿,大多数分布于地壳活动不太强烈的地区或一个构造体系中相对稳定的部位。我国长期存在北煤南运的状况,石油、煤等能源矿则大多数分布于北方。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的山西、内蒙古、新疆,而东南沿海很少。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东部3个沉降带(山东、河北、辽宁、湖北等地区)和西部3个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我国北方阴山一天山构造带以北的北部区,中生代开始形成比较稳定的相对凹陷地带,容易形成中、新生代的煤和石油。阴山一天山与秦岭一昆仑山构造带间的片陷地区成陆历史最早,地壳活动比较和缓,自前震旦纪到中、新生代都有沉积矿藏生成,所以我国北方多各种沉积矿,特别是煤和石油。

    但是能否说南方就没有成煤成油的可能呢?不是的。这是因为南方的物质构造复杂,受燕山运动影响大,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强烈,常出现地层倒转逆掩现象,煤层往往被中、新生代盆地沉积和火成岩覆盖,因此勘探和开采格外困难。以石油而言,根据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陆相沉积成油理论,我国东部华夏向三个沉降带都有成油的条件,因此就不存在南方少油的问题,只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北方容易开采,因此开发较早罢了。

    我国哪些矿产储量居世界之首

    目前,我国是锑、锡、钛、稀土矿储量最大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锑矿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产锑最多的国家。我国的锑矿,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其中以湖南省新化县锡矿山的锑矿储量最大,因此被誉为“世界锑都”。

    早在明朝的时候,新化当地居民就发现山下有矿,当时以为它是锡矿,因此叫它“锡矿山”,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那里主要是辉锑矿,有锡一般的金属光泽,它的化学成分是三硫化二锑,含锑20%以上。在工业上,人们用碳还原辉锑矿,制得金属锑。

    锑是银灰色的金属,很脆,易熔,有热缩冷胀的特性,大多用来与铅熔在一起,制成合金使用。与其他金属制成合金后,可制造轴承。锑的化合物有许多用途。在火柴工业上,用三硫化锑或五硫化锑做火柴的摩擦剂。在橡胶工业上,用五硫化二锑做着色剂。在医药上,锑用来制造许多药物,如治肺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等一些特效药,都是锑的有机化合物。锑的一些氧化物和硫化物,还被大量用作颜料。硫化锑还是很好的半导体材料。除了锑,我国锡储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锡占有量也位居世界前列。锡在人们日常生活,在核工业、电子工业、半导体器件、超导材料以及其他工业部门中,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有色金属材料,有着广泛应用,被视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我国,锡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区,云南“锡都”个旧和广西大厂,是我国两个最著名的锡矿基地。建国后,我国锡业发展迅速,目前年产锡已达到解放初期的6倍多。

    我国已探明的钛储量也居世界第一位,年产量超1000吨,也居世界前列。钛矿石以金红石为主,比重4.54,低于铁,是高熔点轻金属(熔点为1675℃)。钛是一种新型的结构材料,用熔融的镁在惰性气体中使四氯化铁还原而得。钛质硬而轻,是一种银白色金属。钛及其合金具有比重小、强度高、耐高温、耐超低温、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它已广泛用于太空业、原子能电站、钛潜艇、深海石油钻探、资源开发和海水温差发电及电镀、轻工等领域。它将成为仅次于铁铝的“第三金属”。钛资源主要分布于四川、河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稀土矿,是我国乃至世界所罕见的巨型稀土矿。

    稀土矿的储量在我国最多,居世界首位。白云鄂博稀土矿占全国稀土储量的98%,相当于国外稀土总储量的4倍。

    煤是石头变来的吗

    人类开发利用煤炭的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用煤做燃料。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使能源结构发生第一次革命性变化,从生物质能转向了矿物能源,既由木炭转向了煤炭。至今煤炭仍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之一。1990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27.3%,仅次于石油,居第二位。化工原料中的3/5、民用商品能源中的4/5都来自煤炭。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有人说煤的样子像石头,甚至一般把质量不好的煤称为“石煤”,所以说煤是石头变来的。但是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在有些煤块上还可看到有植物的叶和根茎等等形状的痕迹;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有时能发现非常清楚的植物组织和构造,而且有时在煤层里还保存着像树干一类的东西。在我国有名的抚顺煤矿,煤层里含有大量琥珀,有的里面还包有完整的昆虫化石,这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其实,琥珀就是原来树木分泌出来的树脂变成的。这一切都表明煤主要是从植物变来的。

    古代植物又怎样变成煤的呢?

    原来,在地质历史期间,某些时期的环境对煤的形成非常有利。在这些时期中,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地面到处繁殖着茂密高大的植物,在海滨和内陆沼泽地带,也生长着大量高等或低等植物、水草以及浮游生物等等。由于后来的地壳变动,这些植物就一批一批地被埋在地面的低凹地区、沼泽或海洋的边缘地带。这些被泥沙掩埋的植物,长期地受着压力、地心热力细菌的作用,原来所含的氧气、氮气以及其他挥发物质等都慢慢地跑掉了,所剩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炭”(这种作用一般称为“碳化作用”)。这样就最先形成泥炭,随后泥炭被埋藏得愈来愈深,受到压力和温度的作用,碳质的比例继续增高,就逐渐变成褐煤、烟煤和无烟煤。简单地说来,煤就是经过这样的碳化作用以及凝胶作用变来的。

    由于各地地壳运动特点不同,有的地区地壳下降速度和植物遗体堆积速度大体相当,保持均衡,就可能形成较厚的煤层;有的地方地壳沉降速度变化很大;则可能形成许多薄的煤层。可见;煤的成因还和一个煤矿的煤层厚薄、煤层多少有关系呢!

    煤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地质时代中,还继续不断地经受着各种变动和变化。如地壳的构造运动可以使原来水平的煤层发生褶皱和断裂,有一些煤层被掩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去了,因此至今还沉睡在地下未被人们发现;而另一些煤层埋藏得比较浅,而且经过后来的风化、侵蚀作用而露出地表,我们根据这些露出在地表的“煤苗子”,就比较容易找到煤矿。

    煤既是动力燃料,又是化工和制焦炼铁的原料,素有“工业粮食”之称。众所周知,工业界和民间常用煤做燃料以获取热量或提供动力,世界历史上,揭开工业文明篇章的瓦特蒸汽机就是由煤驱动的。此外,还可把燃煤热能转化为电能进而长途输运,火力发电占我国电力结构的比重很大,也是世界电能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国的煤炭主要分布于北方和西南。北方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新疆、陕西、河南、河北、山东、苏北、两淮、东北、宁夏。其中华北各区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山西省探明储量约占全国的1/3,号称我国的“煤海”。江南八省区的煤炭储量,仅占全国总储量的很少一部分。

    我国除上海市外,全国其他各省区都有煤炭分布,因而各地均有煤矿。目前我国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大煤矿主要是: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辽宁的抚顺、阜新,河北的开滦、峰峰,山西的大同、阳泉,河南的平顶山,安徽的淮北、淮南,江苏的徐州等12个煤炭基地,它们全都分布在北方。

    石油是怎么形成的

    石油素有“工业的血液”之称,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又是近代有机化工的重要原料。石油泛指各种天然形成的可燃性液态碳氢化合物,常含有氧、氮、石蜡及硫等成分。

    在浅海、泻湖以及湖泊中有大量微小水生物,它们对石油的产生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当它们死亡后就沉积在湖底,形成一层富含有机质的淤泥。水体含氧量很少,使死亡的有机体不致被氧化分解。随着埋藏成岩作用的进行,压力和热使有机体首先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干酪根,然后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分解转化为石油或天然气。经构造或水动力作用,油或气向高孔隙度的砂岩层聚集,形成油砂岩或焦油砂岩,少数岩石如页岩内的石油不易排出,就形成含油的页岩即油页岩。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动力能源,又是近代有机化工的重要合成原材气。提炼油品过程中回收矿物蜡和硫,炼油剩余物如石油焦可以做电极,沥青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汽车、轮船和飞机的问世,使石油作为内燃机燃料,有了新的和广泛的用途。除汽油以外,石油是煤油、粗柴油、润滑油、残渣燃料油、沥青和石蜡的来源。

    石油不仅有广泛的工业用途,而且石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被大量地使用着,装点着人们的家庭。造型各异不同种类的家用电器、箱包器皿、生活用具乃至储存着丰富信息的软盘几乎没有一样离得开石化产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上就有高奴(今延安附近)“有洧水(延河的支流),肥可难(古“燃”字)”的记载。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在世界上首先使用“石油”这个名词,并做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科学判断。

    我国的油田分布很广,从新疆到台湾,从松辽平原到青藏高原,都有石油分布。其中尤以华北、东北的含油地层广泛,储量最为丰富。

    我国主要石油基地既有陆地上的,也有分布于海域中的。我国陆上主要石油基地有: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目前我国最大油田。原油经大庆一秦皇岛一北京输油管和大庆一大连输油管输往东北及关内各大炼油厂,部分经大连出口。

    胜利油田。位于山东境内黄河出海口,为我国第二大油田。原油经通往青岛市输油管外运出口,经鲁宁输油管送往南京油港转运到沿长江的省市。

    任丘油田。位于河北中部任丘、霸县一带。

    辽河油田。在辽宁沈阳、营口和锦州之间。

    大港油田。天津市南部直到河北省和黄骅县的渤海岸边。

    克拉玛依油田。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有输油管经独山子通往乌鲁木齐。

    玉门油田。在甘肃酒泉盆地。

    冷湖油田。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

    南阳油田。位于河南西南南阳盆地中。

    我国海上石油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的大陆架上。

    我国的石油资源

    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10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47万亿立方米。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勘查,新增储量规律和各种方法的分析,测算出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150亿~160亿吨,天然气可采资源为10万~14万立方米。按照国际上(油气富集程度)通常的分类标准,我国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属于油气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经过地质普查,发现有300多个可供勘探石油的沉积盆地,沉积岩面积达450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4%。其中面积大于10万平方千米的沉积盆地有10个,总面积超过254万平方千米。

    此外,还有大量的中小盆地油气资源也很丰富,有些已经发现了油田或工业油流。如酒泉盆地、苏北盆地和百色盆地等。

    除了陆上石油外,我国还拥有18000千米的海岸线,其大陆架的面积约占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的1/20。根据近几年的勘查结果,先后在渤海、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浅滩、珠江口、莺歌海、北部湾等海域发现了7个油气盆地。从发展远景来看,我国近海石油的储量不亚于陆上石油的储量。

    国土资源部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石油资源储量仍处于增长期,尽管已进入低速增长阶段。研究人员指出,中国石油储量替代率尚维持在合理水平。储量替代率是反映储量接替能力的指标,是指国内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与当年开采消耗储量的比值。替代率为1,表明勘探所导致的储量增加与开采所导致的储量消耗持平。储量替代率大于1,表明储量的增加大于消耗,小于1则表示勘探新增的储量不能完全弥补储量的消耗。

    此外,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中国的石油储采比一直维持在14至16的范围内。储采比是指国内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采储量之比,即目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可供消费的时间。

    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开采和消费的高强度。2004年,中国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5%,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5%,但消费量却占世界总量的8.2%。

    中国石油资源潜力巨大,尚有约三分之二的潜力待探明。在这三分之二的待探明潜力中,三分之一可以在当前技术和成本条件下探明;三分之一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探明,但发现成本将大幅增加;其余三分之一将依赖未来技术的创新。

    地层下为什么会有天然气

    在四川省自贡市附近的地底下,有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早在2000多年以前,人们就用竹管把这种气体引导出来,用来熬盐。在上海附近,地底下也有一种烧得着的气体,有些还可用它来烧水做饭。在我国许多江、河、湖、海附近的地底下,都可以找到可以燃烧的气体,这些气体叫天然气。

    那么,为什么地底下会有天然气,而这种“气”又能够烧得着呢?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形成的化合物,是一种能够燃烧的物质。有许多天然气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地球历史上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中形成的。当初在那里繁殖有大量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就沉入水底,泥沙不断地在这些动植物遗体上堆积起来,重重地把它们压在下面。

    在动植物遗体的中间,生长着一种细菌,它的名字叫“厌气性细菌”。千千万万年以来,“厌气性细菌”做着一种“分解”动植物遗体的工作,它把动植物遗体转变成“天然气”。后来,地壳发生了变动,因为陆地上升,古代海里的水退去,气体就向那些有利于贮藏的地方集中。这样,就形成了天然气的储气层。它们的形成过程,有的和石油相同,所以又常被称为石油气。有时在地下单独形成气田,有时又和石油储藏在一起。

    除了这种天然气以外,地层里还有一种可以燃烧的气体,叫沼气。沼气的产生,大多是由比较近代的动植物遗体在湖沼底被“厌气性细菌”分解而成的。沼气的埋藏较浅,含甲烷比天然气少,所以它的火力不及天然气大。

    我国的水资源储量丰富吗

    水资源一般是指由降水形成的能循环再牛的并有可能被利用的地表及地下径流。水是氢和氧的简单化合物。在我们的星球上,水以液态、固态和汽态三种物理状态存在,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地壳和生物机体内,进行物质循环。生命起源于水中,同样,生物的生理过程也离不开水。

    我国是季候风盛行的国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旱灾害频繁,严重地威胁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水资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地球上水的总量大约有14亿立方千米,广泛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其中97.5%是海水,而人类生存所需的淡水绝大部分储藏于冰和地下水中。由于淡水与人口分布的不一致,从而造成人均淡水资源数量上的巨大差别,特别是在中东和非洲长期存在严重缺水的危机,并且此种危机有日愈加深的趋势。尽管如此,一些地区的水资源仍然受到人类污染的威胁,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联系在一起。大气圈中部分的水循环主要表现为水汽和降水。陆地部分则有两个分支:地表水的路线是沿着小溪河流和湖泊进行,而地下水则通过含水层做缓慢流动。两条路线的终点通常都是海洋。

    我国地表水资源丰富,仪河川径流年平均径流总量即达2.6~2.8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5.5%,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居世界第5位。流域在100多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全国年径流量26000多亿立方米。无论是源远流长的大河,还是流域面积较小的河流,小仅为我们提供了灌溉、渔业之利,航运之便,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动力资源。据估计,全国水力资源总蕴藏量为5.8亿下瓦。居世界符国首位。如果开发资源达到一半,那么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每年可发电25000亿度。

    我国的水力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占全国水力资源的70%,其次是西北的甘肃、青海、新疆及东北的黑龙江等省区。若以水系划分,首推长江水系,有2亿多千瓦,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有1.05亿千瓦。黄河水系有3000多万千瓦,珠江水系、澜沧江水系、东北水系、东南沿海水系也有丰富的蕴藏量。

    金沙江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宝库。长江三峡更是中外闻名。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可达846.8亿千瓦时。

    黄河中上游也是一个水力资源丰富的宝库,尤其是龙羊峡到青铜峡一段,适合建设水电站的优良峡谷就有20个。

    太阳能有什么作用

    太阳是光明的象征,46亿年来太阳一直照耀着地球,送来光,也送来热。将阳光聚焦,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传说阿基米德就曾经利用聚光镜反射阳光,烧毁了来犯的敌舰。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一种可广泛利用的清洁能源。在日照充分的地方,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已大量使用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干燥器。太阳灶的原理很简单,用金属或其他材料制成类似镜面的装置,将阳光反射到某一焦点,就可以得到100摄氏度或者更高的温度,足够用来做饭、烧水或加热各种物体了。如果镜面的方向能够随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自动调整,太阳能的利用率就更高了。例如,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抛物面型反射聚光器有9层楼高,总面积2500平方米,焦点温度高达4,000摄氏度,许多金属都可以被熔化。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要简单的多。因为不需要它产生太高的温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器制成箱式、蛇型管式、直管式、平板式或枕式,通过管道与水源和储水箱相连。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北方比较常见。

    阳光也可以用来发电。比较常见的光电池是硅电池,它能将13%~20%的日光能转化为电能。许多电子计算器和其他小型电子仪器现在已经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更是主要依靠太阳能电池来提供电力。但是阳光在达到地面以前要经过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能量损失较大,加上阴天、昼夜变化和雨雪等降水过程的影响,目前地面上利用日光发电受到一定限制。

    海水中储存着大量的以热能形式保存的太阳能,主要表现为海水表层和深层间的温差。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如果建造一个装置,用抽真空的方法使表层的海水在20摄氏度时汽化,并推动汽轮机,再将深层的冷水提上来使蒸汽冷却,如此周而复始,就可以发电了。法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温差发电站,发电容量为14000千瓦。

    盐池为什么遍及运城内外

    运城盐池,位于运城市南,距离关公故里解州仅有两里,南接中条山麓,北负峨嵋山岭,总面积达230平方千米,以盛产盐、芒硝、硫化碱和纯肠而著称,它与宁夏盐池县的花马池齐名,为我国重要的池盐产区。

    走进运城盐池,恰似置身于一个银色的世界。银铺的地,银堆的山,银砌的堰,处处银装素裹,白得令人陶醉。一群群盐工挥舞着铁锹,翻起雪花般的盐粒,垒在一起,宛如银色大海里千堆白雪。

    运城盐池是怎么来的?民问流传着神牛造池的传说。很早以前,天宫里的神牛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盐,而被赶到下界,它流落到江南水乡、塞外草原,想为人们造个盐池。但那里的人没有收留它。后来,它到了黄河之滨的中条山下,受到这一带人民的热情款待。为了报恩,它就地卧下,身躯化成了宽阔的盐湖。这个传说中的主角为“牛”,人们用自己最为熟悉的牲畜解释了盐池的起源。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耕社会里牛的重要,以及人类与牛至为密切的关系。

    运城盐湖还有一个传说:南方部族首领蚩尤,到中原和黄帝争天下,黄帝在天女帮助下,斩杀蚩尤和他的头领,鲜血流入解池,因血是咸的,便化为盐池的卤水,供人食用。因为在这里尸解蚩尤,故名解池。在盐池附近有蚩尤村,相传是当年蚩尤葬身的地方,现在这里改名为“从善村”,即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之意。

    运城盐池的美丽风光让人们创造出神奇的传说故事,但是事实毕竟与传说相去遥远。远在2600万年以前的新生代第三纪时,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中条山麓造成断裂,凹陷下去的长长的地带,形成了湖泊,后世的盐池,就是湖泊的遗迹;水中的盐类,经过沉淀,结为矿石层,成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所以盐池还有“盐湖”之称。对盐池的开发已有悠久的历史。有人说,黄帝与蚩尤之战,矛盾的引发点就是为了争夺盐池之利。

    在长期的盐池开采历史里,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主要的开采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捞取法”,即在夏天捞取水池内天然的结晶盐,这种方式往往受到季节、气候的限制,是较原始的开采方式,另一种是“畦晒法”,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在每年的2月份开垦盐池,使之成畦,从4月到8月,把水引到池中,经日晒蒸发后结晶为盐粒。人工捞取后,再引水进去,如同割韭菜,收了一茬,又收一茬,提高了产盐质量和数量。自汉代起运城盐业就成为国家重要财政来源,从交通运销渠道看,经古蒲津桥可运到长安以及陕西、甘肃,经茅津渡可运销河南,陆路可北运山西、河北等地。

    在漫长的盐业开采历史里,由于古代生产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无法理解诸种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无力对付来自外界的种种打击,所以只好求助于保护神,形成了盐业祖神崇拜。运城池盐区奉祀的神有宿沙氏、池神、条山风洞之神及蚩尤等。运城盐池中禁门内的土垣上建有一座池神庙,奉祀的神为“宝应灵庆公”。

    据载,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因阴雨连绵,盐池生产受到影响,户部侍郎韩汉怕减少盐税收入,就伪奏盐池多雨季节仍盛产“红盐”,呈祥瑞之兆,代宗派人查看后大喜,封东西二池为“宝应灵庆池”,封池神为“宝应灵庆公”,并大兴土木,建立了池神庙。到宋徽宗时,封东池之神为“资宝公”,西池之神为“惠康公”。元成宗时又进封为王。明代以后统称为盐池之神。运城盐池还供奉关羽、张飞,因为他们可以镇邪除魔,关羽可镇慑盐池孽神蚩尤,而张飞是专门对付蚩尤之妻的神。池神庙是盐民祭祀的中心,也是运城盐池重要的人文景观。

    祁连山地下拥有多少宝藏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界山,它长约900千米,西起阿尔金山的当金山口,东抵贺兰山,南北宽200~400千米,北靠河西走廊,南临柴达木盆地。祁连山脉是我国西部的这片福水宝地,这里山地高耸,谷地平坦,水源丰富,草类繁茂,有“西北万宝山”的美誉。祁连山的地下拥有多少宝藏,这些宝藏是怎么形成的,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祁连山是个固体水库,有大小冰川3306条,冰川面积达2062平方千米,储水量约954亿立方米。每年约有72.6亿立方米的冰川融水输送到周围的干旱区,这些水养育了河西走廊的绿洲,浇灌了许多农田、草场,使祁连山周围地区得以兴旺发展,因此人们常把祁连山喻为幸福之源。

    祁连山地区美丽富饶。然而最富庶的地方还要数祁连山中的湟水谷地和大通河谷地。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包呼图山,沿祁连山南麓向东流,全长370千米,流域面积3.2万多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达50多亿立方米。湟水河谷地平均海拔高度低于3000米,北有祁连山脉的屏障,阻挡了冬季寒潮的侵袭,因而气候较温和。土地宽阔平展,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灌溉方便。湟水流域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了。

    祁连山地是座万宝山,拥有无尽的地下宝藏。很早以前,祁连遍地是宝就闻名于世了。唐代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夜光杯,就是用祁连山的玉石精心雕琢而成,成为世界著名的名贵酒器。这种杯在月光照射下能发出柔和的亮光,祁连县的“玉石沟”和“玉石果”就盛产这样的玉石。祁连山地其他矿藏也很多,仅现在查明的就有黄铁矿、铬铁矿及铜、铅、锌、镍、磷和稀土元素铈、镧、钇等矿产,祁连县周围地区4个铅锌矿中还伴生有金、银、锑、镓、硒等实用元素。大通河流域煤的储量很多,素有“青海的黑腰带”之称,距西宁不远的祁连山还有石膏、芒硝等,不仅储量多,而且质量好。

    祁连山这座“万宝山”的宝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从元古代直至中生代,祁连地区绝大部分处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祁连地区被称为“祁连海槽”。而现在比祁连山低二三千米的柴达木盆地,是祁连海槽岸边的一块大陆,称为“柴达木古陆”。在距今4~6亿年前,祁连地区曾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海底火山猛烈喷发,火山岩熔夹杂着大量的铁、铜、铅、锌及硫等元素从海底喷出又降落沉积下来。在各个火山喷发期的同时,有大量超基性岩侵入到早已形成的岩石中去,由于超基性岩浆中含有铁、铜、镍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些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在距今约2.3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祁连海槽地区隆升褶皱,海水全部退出,祁连地区成为陆地,那些由火山活动形成的矿产经过后期的长期剥蚀,有些出露于地表,而煤、石膏及芒硝等则在山间洼地、盆地等地带形成。

    现在,祁连探宝的工作还远远没有广泛开展起来,那些亟待查明的宝藏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在祖国的建没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九大综合农业区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其中第十区为海洋水产区,一般将海洋水产区外的其他九个综合农业区称为九大综合农业区。该区划对我国九大农业区将来的走向和前景都做了剖析与说明。

    一、东北区:本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改变粗放经营,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耕地面积;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抵御低温冷害和洪涝、盐碱、风沙等的能力;林区要以营林和更新造林为中心,加强护林防火,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玉米、高粱在粮食总产量中占的比重很大,加上甜菜、大豆加工的副产品等,本区有极其丰富的饲料资源,但肉类却不能自给,应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建设城郊型副食品基地。

    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草场资源,制止土地沙漠化的扩展,正确处理农牧矛盾,改变粗放经营和多灾低产状况。因地制宜地调整农牧业结构和布局,牧区实行以牧为主的方针,严格控制开荒;严格执行草原法,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原;实行以草定畜和划区轮牧;选择水土条件较好地段,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和各种良种牲畜(肉牛、肉乳兼用牛、细毛半细毛羊、肉用羊、良种马等)生产基地,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半农半牧区实行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稳定农区耕地,着力提高单产。

    三、黄淮海区:为了充分发挥本区的巨大增产潜力,必须进一步综合治理旱涝碱,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排灌工程配套,调整机井布局,控制地下漏斗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培肥改土,大力提高单产。巩固提高粮食生产,合理布局经济作物。大力发展畜牧、林业和副业,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四、黄土高原区:国家和地方应共同采取综合措施,按流域防治水土流失,发展本区的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搞种草造林,尽快提高牧业和林业的比重,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变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

    五、长江中下游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加强水利建设,根治洪涝渍旱灾害;用地养地相结合,改进耕作制度;科学开发利用丘陵山地,大力发展林牧副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淡水本域,积极发展水产业。

    六、西南区:本区水热条件较好而光照条件较差,川黔地区的光照时数为全国最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灌溉,改变冬水田、望天田和雷响田比重大的靠天吃饭局面;改造低产田地,提高复种指数;大力发展林牧业生产,改变山区贫困面貌。

    七、华南区:今后,发展农业生产必须正确处婵粮胶、粮蔗等关系,从全局着眼,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建设以橡胶为中心的热作生产基地和蔗糖生产基地,大力改善水肥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产,建立区内粮食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林业、果树和多种经营。

    八、甘新区:本区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水源,改良盐碱地;调整季节牧场,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农牧结合;造林种草、防风固沙。

    九、青藏区:本区的农业发展应以牧为主,农牧林并举,发展区内自给性的粮食生产。主要措施是:加速建设巩同的草料生产基地,摆脱靠天养畜状态;提高牲畜质量,调整畜群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建立区内商品粮某地;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我国主要的牧区

    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以南成为我国主要的农耕区,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分布地带。以北为我国主要的牧业区,是我国游牧文明的家园。我国的牧区传统上分为五大部分。

    我国牧区主要分布在祖国大陆的北部、西北部及西南部分地区。牧区总面积为426.6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44.4%。涉及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14个省(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

    自然概况以高原、山地、沙漠为主,自然条件复杂,环境恶劣,水草资源极不平衡,生态极其脆弱。牧区草原植被由东向西分布着疏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牧区大部分属内陆地区,除东北及西南牧区和部分高山区降雨量大于400毫米外,其中大部分地区降雨量为200~350毫米,干旱、风、沙尘暴、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牧区水资源贫乏,多年平均径流量3876.22亿立方米,牧区内流河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量虽然不大,但对牧区人畜饮水、草地灌溉作用重大。冰雪融水是西北干旱牧区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对发展畜牧业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牧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有蒙古旗、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总人口为5052万。牧区有可利用草原面积22469.59万公顷,其中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五省(区)牧区牲畜头数共10263.21万头(只),占牧区牲畜总数的74.65%。每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从总体上看,牧区社会经济严重落后于内地,经济上主要是欠发达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它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额济纳戈壁,面积88万多平方千米,草原面积13.2亿亩,约占全国草场面积的1/4,全区生长着各种牧草近千种。大小牲畜4000万头,居全国首位,牛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牛奶产量为全国第四,绵羊毛、山羊毛及驼毛产量居全国第一。优良畜种有三河马、三河牛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草原面积12亿亩,其中可利用的7.5亿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8%。草场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给多种畜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本区最高饲养量为3590多万头,专门从事畜牧的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11.5%,年产值达6.9亿元(不包括畜产品和畜产品加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主要畜牧名种有:细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马等。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草场面积约8亿亩,在全国居第三位。由于自然条件高寒,草场质量以藏东南的山地峡谷较好,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羊、藏马等。其中改良绵羊有10多万只,改良黄牛2000万多头。此外,本区在近年还引进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80多种,种植人工牧草近万亩,草场网围栏面积达40多万亩。

    青海和甘肃是我国第四、第五大牧区,草场面积分别为10.8亿亩和6.8亿亩。可利用的草场青海省为5亿亩,甘肃省为1.3亿亩。两省牲畜存栏数都在2000万头以上。其中青海有牦牛近50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40%,奶的乳脂率比一般奶牛高一倍多,是我国牦牛头数最多、质量最好的省份。

    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

    在蒙古高原上,有一块坦荡无垠的天然牧场,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国现存最丰美的优良牧场,因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所以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说。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西侧,即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至中蒙、中俄边界,北起额尔古纳市境内的根河南岸,南至中蒙边界;东南一隅与兴安盟接壤。东西300千米,南北200千米,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其中天然草场面积占80.1%。在行政区划中包括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自治旗、海拉尔市、满洲里市和牙克石市西部、额尔古纳市南部。

    呼伦贝尔是蒙古民族的发源地。蒙古族的先民蒙兀室韦很早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广阔地域。大约在8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的远祖孛日帖赤那率众离开了额尔古纳河东岸,开始游牧于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流域。12世纪末,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再次踏上呼伦贝尔大地,利用优越的条件,进行统一战争,把各个游牧部落统一起来。成吉思汗未进入呼伦贝尔之前其势力只局限于蒙古高原的肯特山区一带。当呼伦贝尔成为成吉思汗的舞台后,他便如虎添翼。成吉思汗把富饶的呼伦贝尔草原看成是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自己的建国基地,每逢军事不利、年岁荒歉,他便迁到呼伦贝尔牧畜,养精蓄锐,以待时机。由于呼伦贝尔草原为他提供大量的战马和牛羊,这使他在多次决定性的战役中,均获大胜。蒙古高原上各集团之间多年来势力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于是成吉思汗从东向西,只用了几年的时问,便完成了统一蒙古草原各部落的伟大事业。

    呼伦贝尔草原河流纵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大兴安岭是分水岭。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主要河流有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伊敏河、辉河、锡尼河、奠尔格勒河、哈拉哈河、根河、乌尔逊河、克鲁伦河。每到夏季,这里莺飞草长,牛羊遍地,你可以在草原上骑马、骑骆驼,观看摔跤、赛马、乌兰牧骑的演出,吃草原风味“全羊宴”,晚上的篝火晚会,更让你尽情体验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情。

    祁连山草原

    世上没有一个地方像祁连山。5.7亿年前,地球上波澜壮阔。不知持续了多长时间后,海水渐渐退后,陆地隆起。渐渐,在中国西北的大地上,苍茫的祁连山草原形成。

    祁连山草原的历史,看起来好像是那么粗犷,甚至残酷,但祁连山的本质绝对是温情浪漫的。祁连山一名就是古代匈奴语,意思是“天之山”。迄今为止,游牧在这里的匈奴人的直系后裔——尧熬尔人(裕固人的自称)仍然叫祁连山为“腾格里大阪”,意思也是“天之山”。

    祁连山下有一片水草最为丰美的草原,那就是夏日塔拉(黄城滩、皇城滩、大草滩)。这里曾是匈奴王的牧地,回鹘人的牧地,元代蒙古王阔端汗的牧地。夏日塔拉是一片四季分明、风调雨顺的草原。

    大马营草原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距甘州城120千米。有省道直通。这里地势平坦广阔,土肥草茂畜旺,自西汉元狩二年(前120)起即为养马屯兵之要地。今世界第二、亚洲第一马场——山丹军马场即设在此处。每年7月至8月,在大马营草原游览领略富有诗意的草原风光最为舒心。与草原相接的祁连山被终年不化的冰雪覆盖着,银装素裹,白雪皑皑,而草原上的万顷油菜花金灿灿令人神往,微风吹来,花涛汹涌,宛如钱塘江潮水,一浪推过一浪,滚滚向前,又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加上蓝天白云下的一群群马牛羊点缀其中,给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如人仙境的感觉。西大河水库被群山环抱,皑皑雪山倒映水中,恰如一块明镜镶嵌在翠绿的草原上,若荡舟水上,更使人心旷神怡。

    坝上草原

    “坝上”是一地理名词,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带,又因气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现泛指张家口以北100千米处到承德以北100千米处,统称为坝上地区。就旅游地域而言,主要又分为丰宁坝上、围场坝上、张北坝上和沽源坝上。

    坝上在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的地方陡然升高,成阶梯状,故名“坝上”。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2100米,在北纬41°~42°,年平均气温约1.4℃~5℃,它西起张家口市的张北县、尚义县,中挟沽源县、丰宁县,东至承德市围场县。

    坝上的风景最为美丽:夏季,这里天蓝欲滴,碧草如翠,云花清秀,野芳琼香;金秋时节,万山红遍,野果飘香;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花,这里就如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优美的画。

    坝上草原总面积约350平方千米,是内蒙古草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486米,最高海拔约2400米;是滦河、潮河的发源地。置身于草清云淡、繁花遍野的茫茫碧野中,似有“天穹压落、云欲擦肩”之感。旅游季节平均气温为17.4℃,是理想的绿色健康旅游休闲胜地。

    坝上天高气爽,芳草如茵,群羊如云,骏马奔腾,坝缘山峰如簇,碧水潺潺;接坝区域森林茂密,山珍遍野,野味无穷;上坝后,即可给您怡人的消暑之感。凉风拂面掠过,顷刻问钻进您的衣襟。环顾四野,在茂密的绿草甸子上,点缀着繁星般的野花。大片大片的白桦林,浓装玉肌,层层叠叠的枝叶问,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影。美丽的闪电河如玉带环绕,静静地流过您的身边。牛群、马群、羊群群栖觅食,放牧人粗犷的歌声和清脆的长鞭声,融合着悦耳动听的鸟声,更给朴实的草原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坝上草原夏季无暑,清新宜人。斑斓的野花,始于坝缘,有的灿若金星,有的纤若红簪,四季花色各异,早晚浓淡分明。

    夜幕之时,明月篝火,是诉说情话的好去处;你可以到篝火旁同南来北往的游客尽情地攀谈、跳舞、唱歌;还可以独自坐在草原上,享受独处的妙趣。清晨起床,你可以踏着软软的天然草毡,聆听百鸟清脆的歌声;也可去看看草原的日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绿叶上晶莹透明的露珠,立刻变成了闪烁的珍珠;各种植物转眼一片嫩绿;马群、牛群、羊群也在广阔的草原上开始蠕动,真是一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

    我国的经济作物

    我国的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糖料、烟叶、麻类、药材等,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1%,此外,尚有茶、桑、水果、橡胶等木本经济作物未包括在内。经济作物产值约占种植业产值的30%。

    我国经济作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特点,但地域差异明显。东部集中了中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是中国棉花、油料、糖、烟叶、茶叶、蚕茧、麻类、水果的主要产区。中国经济作物的南北差异也很大。在热带地区主要栽培橡胶、咖啡、可可、胡椒、椰子、油棕、香蕉、龙眼、荔枝、菠萝和特种药材等;在亚热带地区主要栽培甘蔗、茶树、油桐、柑橘等;在温带地区多种植棉花、苹果、梨、葡萄,是中国棉花及温带水果的集中产区;在中温带地区以种植甜菜为主,成为中国甜菜的主产区。

    中国主要经济作物分述如下:

    油料作物。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等5大油料作物。1978年以来,油菜籽面积和产量均超过花生,分布遍及各省区,以冬油菜为主,绝大部分产于长江流域,在长城以北,内蒙古、西北、青藏等地区则种植春油菜。花生除青海、西藏、内蒙古、宁夏外,各省区均有种植,其中山东一省占中国产量1/3以上。主要集中产区有二:一是环渤海周围的山东、辽东半岛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二是粤、桂、闽、台丘陵及沿海地区。芝麻以淮河中游的洪河、南汝河流域及汉江中游、南襄盆地等为主要产区。向日葵1978年以来在东北、华北、西北迅速扩种,日益成为北方地区主要油料之一。胡麻是长城以北的河北坝上、雁北、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的主要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包括甘蔗和甜莱,分别占糖料作物面积的60%和40%,但在全国食糖产量中,甘蔗糖占80%,甜菜糖占20%。甘蔗主要分布在粤、闽、桂、滇南、台等省区及四川盆地中南部。甜菜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以东北地区松嫩平原为最大产区,次为内蒙古河套及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等地区。

    茶叶。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丘陵地区均有种植。各类茶叶产量中,以绿毛茶产量最大,占茶叶总产量一半以上,次为红毛茶,约占茶叶总产量1/4,余为乌龙茶、紧压茶和其他茶类。就产茶省区而论,浙、湘、皖、川、闽为中国5大产茶省,产量占全国近70%,次为滇、鄂、粤、赣等省。

    烟叶。包括烤烟、晒烟和晾烟,以烤烟产量最大,产区集中。河南、云南同是中国最大烤烟生产基地,产量均占全国1/5,尤集中于许昌地区和玉溪地区。次为山东,产量占全国11.28%,主要集中于青州、临朐等地区。再次为黔、桂、皖、湘等省区。

    蚕茧。中国蚕茧产量占世界40%以上,其中桑蚕茧占91.1%,柞蚕茧占9.9%。桑蚕茧以川、浙、苏、粤4省产量最多,占中国桑蚕茧产量86.98%,尤以太湖流域、嘉陵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柞蚕茧为中国特产,全国产量约有3/4产于辽宁省,其次为山东的胶东半岛和豫西等地。

    麻类作物。包括黄麻、红麻、大麻、亚麻、苎麻、苘麻等。其中黄、红麻约占麻类作物种植面积之半。黄麻主要分布于浙、粤、桂、川、皖、苏等省区。红麻以鲁、豫、冀最多。大麻种植分散,以东北及华北各省为主。苎麻则以川、湘、鄂等省最多。

    水果。主要有苹果、梨、柑橘、柿、红枣、葡萄、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在水果总产量中,苹果占24.7%,梨占17.42%,柑橘占18.91%,是中国三大水果。苹果约有54.43%产于鲁和辽,梨以冀、鲁、辽、苏等省最多,柑橘主产于川、浙、粤、桂、湘、闽等省区。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以粤、桂、闽等省区为主产区。

    热带作物。以橡胶种植面积最大,占热带作物总面积80%以上,次为香茅、剑麻、椰子、腰果、胡椒、咖啡、油棕、南药等,分布于琼、粤、滇、桂、闽5省区的南部,尤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最集中,是中国以橡胶为主的热作生产基地。

    药材。包括野生种类近万种,其中名贵及常用者50~60种。主要有人参、党参、三七、天麻、杜仲、当归、黄芪、枸杞、砂仁、大黄、黄连、生地、羌活、川芎、白芍、茯苓、白术、半夏、霍香、麦冬等。药材分布几遍及全国各省区,其中以川、甘、湘、粤、冀、滇、吉7省最多,合占全国54%,尤以四川居首位,素有“川广药材”之称,种类多达3000余种,产量占全国的1/3。

    我国棉花产区分布及区划

    我国适宜种植棉花的区域广泛,棉区范围大致在北纬18°~46°,东经76°~124°之间,即南起海南岛,北抵新疆的玛纳斯垦区,东起台湾省、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带和辽河流域,西至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全国除西藏、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少数省(自治区)外,都能种植棉花。2003年棉花产量在20万吨以上的省有:新疆(160万吨)、河南(37.67万吨)、山东(87.7万吨)、江苏(29.1万吨)、河北40.9万吨)、湖北(32.5万吨)和安徽(29万吨)。

    我国棉区范围广阔,根据棉花对生态条件的要求,结合棉花生产特点,以及棉区分布状况、社会经济条件和植棉历史,将全国划分为三大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

    长江流域棉区。包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四川、江西、湖南8省市,近年来种植面积稳中有减。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嚣条件较好,适宜栽培中熟陆地棉。实行棉花套种,一年两熟或三熟。

    黄河流域棉区包括秦岭一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及北京、天津七省市。棉花产量以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最多。本区植棉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区内地势平坦,秋雨少,日照充足,有利于棉花的生长。

    棉花新疆棉区。包括新疆和河西走廊一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新疆棉花以纤维长、色泽洁白、拉力强著称,是我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辟棉区。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干旱少雨,种植棉花条件得天独厚,近几年棉花种植面积增加很快。从种植区域看,新疆已初步形成了3个产棉区,即南疆棉区、北疆棉区和东疆棉区。南疆棉区是新疆棉花的主产区,其棉花产量约占新疆棉区产量的80%,也是我国最适宜的植棉地区,是长绒棉的生产基地。其次是北疆,再次是东疆。新疆棉花连续8年在总产、单产、人均占有量、外调量等方面居全国首位。

    除三大主产棉区外,京、津、甘肃、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分散种植,但其产量合计占全国棉花总产不到1%。

    我国将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等三个优势棉区重点建设120个棉花生产基地。黄河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5个省的50个县,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建设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等地的40个县,西北内陆棉区主要建设新疆自治区、新疆兵团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30个县、团场。到2007年,这三个棉区棉花单产达到75千克/亩,棉花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长绒、中长绒和中短绒棉花比例力争由目前1:95:4调整为7:83:10,减少“三丝”含量。

    云贵高原为什么很少产棉花

    棉花是喜温作物,生长期长,从出苗到吐絮的145~150天内,要求不受霜冻。按此条件,棉花应该分布在纬度比较低的地区。但是,我国目前生产棉花最多的省区不是位于南方,而是位于西北的新疆,这是为什么呢?再往南看,为什么纬度相对较低的云贵高原很少出产棉花呢?

    据统计,在“九五”期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达1492万亩,占全国棉花面积的26.2%;棉花总产量居全国第一。2000年新疆棉花产量达3000万担,占全国的37.1%;棉花平均单产水平亦居全国前列,2000年平均亩产100千克;高等级棉竟占到全国的87%,是高等级棉生产的绝对“大户”。

    新疆的棉花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另外,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也有部分棉花分布。就塔里木盆地而言,其纬度基本上在北纬37°以北,比云贵高原高得多。但是,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夏季气温高,日平均气温15℃以上的天数达150~180天,7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4℃以上,能满足棉花对热量的需要。该盆地降水稀少,但周围高山有冰雪水源可供灌溉。该地还是全国所有棉区中日照最充足的棉区,年日照时数在2600~3300小时,对棉花开花结铃吐絮十分有利。加上该地区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棉纤维的生长。另外,该地气候干燥,棉花病虫害也因此较少。该地种棉花机械化程度较高,已采用飞机喷撒农药治虫和化学除草催熟等新技术。因此,此区不仅棉花产量高,棉花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

    再来看云贵高原。云贵高原除了其南部有少量棉花分布外,其他地区基本上不种棉花。云贵高原尽管纬度比较低,全年10℃以上的积温大多达5000℃~5500℃,但是,它夏季气温不高,7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不足24℃。夏温不高限制了棉花在云贵高原的分布。贵州阴雨天多,光照不足,也限制棉花生长。另外,该区热量条件好的南部地区可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这也使棉花生产受到很大限制。

    广东和福建热量条件充足,为什么也基本上不出棉花?该地区由于夏季高温多雨,棉花病虫害严重,棉花烂铃多,加上该地土壤多红壤和砖红壤,土壤酸性大,对棉花生长不利。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集中产区具有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的趋势。这些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灌溉条件的保证,能够满足棉花对水分的需要。这些地区光照充足,棉花病虫害少,品质优良,单产水平也比较高。如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美国的一些西南部地区、埃及的尼罗河谷地等,均成为棉花种植集中地区。新疆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地,与世界上这种棉花布局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为什么土特产品只出在特定的地区

    青岛啤酒龙井茶,烟台苹果哈密瓜。东北木耳茅台酒,舟山黄鱼渤海虾。我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品。它们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享用这些土特产品的同时,不禁要问,为什么土特产品只出在特定的地方?为什么换一个地方,往往就不能培育出原先的那种土特产品呢?

    现在,人们对各种土特产品的形成原因,已进行了不少研究。虽然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对土特产品的形成无疑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以一些土特产品为例来说明一下。

    茅台酒是我国名酒之一,已有270多年的生产历史。茅台酒酒色晶莹清冽,酱香独特,香气幽雅,酒味柔和,回味隽永,饮后沁人心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荣获金质奖章。在国内历届评酒会上,茅台酒均蝉联国家名酒的称号,有“国酒”、“外交酒”的美誉。

    贵州省遵义市西的茅台镇四面群山环抱,温暖湿润,夏季炎热而少风,是酿酒发酵的理想场所。镇前的赤水河由山泉汇流而成,水质特别好,水纯而甘甜,是酿酒的理想水源。茅台镇的土壤也很特别,是一种橘红色的朱砂土,酿酒的发酵池用此土做成,从而使茅台酒有独特的风味。

    据说,有人在别处也用赤水河的水作为水源酿酒,结果还是酿不成具有这种独特风味的茅台酒。对此,有人认为,茅台镇空气中有一种特殊的细菌,它在酿酒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而别处无这种细菌,自然酿不出品味纯正的茅台酒了。

    再看青岛啤酒,该酒色清透明,香气纯正,口味醇厚,泡沫细腻而洁白,为国产啤酒之著名品牌,荣获国家金质奖章。青岛啤酒之所以品质优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即它用著名的崂山矿泉水作为原料。崂山矿泉水品质优良,含有丰富的钾、钠、钙、镁等矿物质,口感清纯,还有多种保健作用。

    我国不少地方出产名茶,如浙江的龙井茶,汤色翠绿中带微黄,味醇而香浓;安徽的黄山毛峰,清香诱人,叶厚而耐泡;江西的庐山云雾茶,汤色清绿,鲜爽可口。江苏的碧螺春茶,据说原名叫做“香煞人”,康熙南巡时感到此名不雅,遂赐名“碧螺春”。此茶芳馨沁人肺腑,茶味甘醇隽永,为我国绿茶中的珍品。江南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名茶品种呢?

    原来,茶叶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云雾缠绕的山地丘陵。它喜温而又怕强烈的阳光照射,喜湿而又不宜根部被水浸泡。我国江南多山地丘陵。一些地方江河湖泊相邻,终日云雾飘浮不散,特别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我国不少地方出产黑木耳,但品质优良者则产自黑龙江省。黑龙江所产的木耳朵大而呈莲花状,色黑而有光泽。

    黑木耳营养丰富,常食之能够降低血脂,是一种保健食品。据说一位华人在美国被查出患有高血脂症,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医院复查时,血脂恢复了正常。美国医生感到迷惑不解,问及饮食,这位华人说,他每天均吃一些黑木耳炒肉片。因此,有人认为,黑木耳具有神奇的降血脂功能。黑龙江省出产优质黑木耳,是因为这里有面积广大的柞树林,而柞树特别有利于优质黑木耳的生长。在柞树的干枯枝叉上,还生长着口味鲜美、营养丰富的猴头菇。

    我国辽宁省出产肉质鲜美的对虾和名贵的海产品鲍鱼,且以品质优良著称。这与辽宁省的近海环境有关。对虾喜欢生活在海底为泥沙的浅海一带。每年3至4月,随着水温升高,黄海的对虾游到北部的渤海产卵。到了11月,随着水温下降,新生的对虾又向南游至黄海。因此,辽宁沿海是捕捞对虾的好地方。鲍鱼虽然名叫鱼,其实它属于单壳贝类。鲍鱼喜欢生活在水流急、海藻多的岩礁地带。在渤海沿岸的大连和长山八岛一带,正好符合鲍鱼的生长条件。这里出产的鲍鱼个大而形圆,是鲍鱼中的优良品种。

    西北内陆新疆、甘肃等地出产的瓜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远近闻名。哈密瓜有多个品种,如皮色金黄、肉质细白的“黄金龙”,青皮红瓤的“红心脆”,皮上有墨绿色条纹而瓜瓤呈翠绿色的“黑眉毛”等。甘肃的兰州白兰瓜皮白而瓤绿,香甜可口。据说吃了白兰瓜后,要马上把嘴唇擦干净,否则蜜蜂会来叮嘴唇。西北内陆出产糖分高、口感好的瓜果,与当地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这里夏季光照充足,昼热夜凉,有利于晚上减弱瓜果的呼吸作用,使其大量养分积累起来。这里有冰雪融水进行灌溉,灌溉水洁净,也没有下雨连绵不断而造成田间积水的状况。这些条件,使西北内陆地区的瓜果特别香甜。

    我国西藏出产牦牛。牦牛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耐寒冷,善驮运,有“高原之舟”的美称。牦牛的绒毛又多又长,利于抵御青藏高原严寒的天气。另外,西藏还出产麝香、雪莲、虫草、贝母等贵重中药材。

    上述土特产品的例子表明,一地土特产品的形成,常常与一地气温、光照、水分、土壤、水质、植被等多种因素有关,也与一地居民特有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相连。小小土特产品,往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地理知识。

    我国北方能否种甘蔗

    我国的甘蔗,主要分布在广两、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四川、云南等地。有人想,若把甘蔗种到我国北方去,行不行呢?我国北方地区适合甘蔗生长吗?

    人们在湖北、安徽、江苏、河南等地,也曾种过少量的甘蔗。但是,由于这些地方位置偏北,热量不足,冬季易受霜冻危害,甘蔗单产低而含糖率不高。生产1吨蔗糖往往需要种七八亩蔗田,经济效益差。而在珠江三角洲,平均每生产1吨蔗糖,只需要1.7亩蔗田。

    甘蔗生长对热量条件要求相当高。在甘蔗整个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要达到18℃~30℃。10℃以上的积温要达到5500℃~6500℃。如果日平均气温低于10℃,甘蔗则停止生长。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低于0℃,则易受冻害。另外,甘蔗需水量大,要求日照充足,土层深厚肥沃。而我国北方地区10℃以上的积温不足4500℃,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极端最低气温则更低,年降水量一般不足800毫米,且季节分配不均匀。因此,我们北方地区是不适宜甘蔗生长的。

    世界甘蔗生产也集中在水热条件优越的一些国家。1997年巴西和印度分别生产甘蔗3.29亿吨和2.65亿吨,占世界甘蔗总产量的27%和22%,是世界上生产甘蔗最多的两个国家。古巴1997年甘蔗产量在4000万吨以上,尽管产量比巴西和印度低得多,但古巴1997年人口数为1107万,比上述两国少得多,故本国消费蔗糖有限,蔗糖出口量大。从甘蔗在世界上分布看,其主要集中于水热条件优越的一些热带地区。

    那么,我国北方地区应该种植什么糖料作物呢?其实,适合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种植的糖料作物是甜菜。甜菜性喜温凉气候,需要有充足的日照,但它耐寒耐旱,还耐盐碱。我国东北平原、内蒙古河套地区和新疆玛纳斯地区,甜菜分布比较集中,是我国甜菜主要产区。世界上生产甜菜比较多的国家是法国、德国、美国、乌克兰、俄罗斯等。其中法国在1997年生产甜菜327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2%,是世界上生产甜菜最多的国家。

    若把甜菜种到我国南方地区,能不能获得高产呢?我国南方地区也有甜菜零星分布,但其甜菜产量低、含糖少。这是因为:在南方,甜菜是作为越冬作物种植的,春季气温升高后,甜菜芽叶即开始生长,致使块根内积累的糖分迅速下降。南方地区日照也不如北方,加上南方多阴雨天,甜菜多发病害,更不能适应南方一些酸性强的土壤。因此,我国南方地区尽管水热条件优于北方地区,但对性喜温凉的甜菜而言,有诸多不利之处。所以总的看来,我国南方地区不太适宜甜菜生长。

    甘蔗和甜菜属于糖料作物,它们的分布地区明显不同。那么,其他作物的分布,也都是有明确的地区界限吗?例如,我国南方大量种植的水稻,在我国北方也能够种植吗?

    我国水稻分布是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种植最集中、稻谷产量最大的地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等地水稻种植最为集中。我国北方地区水稻生产比较少,分布也较分散。其中,相对集中的分布地,有辽河中下游平原、吉林东部的山问盆地、黑龙江省牡丹江一带的谷地平原、河北省海河下游低地、宁夏的银川平原等。我国北方地区尽管稻谷总产量较少,但米质优良,很受食用者欢迎。

    造成我国水稻分布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格局的原因,主要是受水分条件的限制。稻谷是喜温喜湿的作物,需水量比旱地粮食作物要多三四倍,故适宜种植在雨量充沛、水源较多、灌溉便利之处。我国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北方地区的热量条件是能在夏季满足水稻生长需要的。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因水分条件不如南方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800毫米,因此,北方水稻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和盆地。水稻面积的安排基本上是“以水定稻”。因此,我国北方地区不像南方地区水稻大范围的集中分布。

    可见,我国北方地区不适宜种甘蔗,这主要是因为热量条件的限制。北方地区可以种水稻,但分布分散,这主要受制于北方的灌溉条件。因此,不同的农作物布局,往往受到不同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

    为何称长江中下游为“鱼米之乡”

    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最大的稻米和淡水鱼产地和基地,因此长江中下游平原历来被誉为“鱼米之乡”。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西陵峡的东端,东到海滨,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六省和上海市,沿着长江两岸伸展,主要由长江干支流冲击而成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及长江三角洲等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三大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气温虽低,但不结冰;夏季气温很高,农作物普遍可以一年两熟,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三熟。这里降水充沛,每年春末夏初都有“梅雨”,对水稻生长十分有利。另外,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是由长江及其支流夹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海拔多在50米以下,长江三角洲一带则大多在海拔10米之下,平原地势低平宽广,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耕地以水田为主,普遍种植双季稻,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第一位,一向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一向是我国淡水鱼的重要产地。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湖泊众多,水道密布。由于地势低平,降水多,河流、湖泊密,港汊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构成稠密的水道网。这些水道网水流速度适宜,是青、草、鲢、鳙等淡水鱼产卵的优良环境,也是鱼类之食物菱、莲、苇等草类繁殖生长的场所,为鱼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在这“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的“水乡泽国”之中,盛产鱼虾,其中尤以江苏、湖北的淡水鱼产量最大。

    我国的三大林区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优越,树木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常见的树木就有五千多种,是世界上树种最多的国家之一。

    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森林区,一般称为东北林区。这里,林区绵延上千千米,形成一片树海。因为这里在祖国的最北部,接近寒带,所以耐寒的针叶树最多,是我国唯一的大面积落叶松林地区。主要的树种有红松、兴安落叶松、黄花松等,也有属于阔叶树的白桦、水曲柳等。东北原始森林里的树木葱郁茂密,遮天蔽日,站在森林里,只有中午很短的时间内才能见到阳光。因为树木长得很密,所以树木都争着往上长,树型挺拔高大,有的高达三十多米,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东北林区的木材蓄积量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之一。

    西南林区主要包括四川、云南和西藏三省区交界处的横断山区,以及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坡等地区。这里山峰高耸,河谷幽深,山麓有滔滔江河,山沟有股股泉水,山脚和山顶高差悬殊,气候也随着高度变化,真是“一山有四季”,所以树的种类特别多。山下和各地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树,山腰上是落叶阔叶树,再上面就是针叶树。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高山栎、云南松等,这些树也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还有珍贵的柚木、紫檀、樟木等。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省还营造了成片的橡胶树和咖啡树,成为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林区。

    秦岭、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属于我国第三个大林区——南方林区。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长条件良好,树木种类很多,以杉木和马尾松为主,还有我国特有的竹木。这个林区南部,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宝库,经济林木更是丰富多彩,有橡胶林、肉桂林、八角林、桉树林等,后面的三种经济林,盛产名贵的药材和香料。祖国的宝岛——台湾省的森林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樟树是宝岛的珠三角经济开发区特产,它的枝叶可以提制樟脑。台湾省的樟脑产量,最高曾达全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被誉为“樟脑之乡”。

    除了以上三个林区外,我国还积极造林、护林、封山育林,不少荒山秃岭变成了“远山森林绿,近山花果香”的绿化山区,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还营造了大片的防护林和经济林。

    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即珠江三角洲的简称,这个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是指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千米,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其经济总量超过了瑞士和瑞典等欧洲经济体系,名列全球第十七大经济体系。

    珠江三角洲致力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有竞争力产品为中心,创出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路子。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制造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不断增长,居全国首位。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珠江二角洲占了24家,移动通信产品制造业14个“国家队”企业,有一半是珠江三角洲的企业。

    珠江三角洲产品以出口量大占优势,2000年珠江三角洲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已超过200亿美元,产品出口比重达到一半,出口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在国外设立企业600多家,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现在到2020年战略机遇期,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水准和国际竞争力,正在广东进行珠三角城市群规划调研的建设部负责人、专家和学者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在初步调研后认为,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区域经济协作,加快城镇化建设,将主导珠三角的未来发展。

    长三角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以镇江为顶点,向东北、东南方向散开,东至东海、黄海,北通扬州运河,南抵杭州湾,呈一痢形,地跨江、浙两省和上海市,面积5万多平方千米。

    长江三角洲素有“鱼米之乡”之誉。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水道纵横,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其周围有大小湖荡250多个。整个三角洲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耕地广阔,交通便利,物产极为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最大最富庶的河口三角洲,堪称为“金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

    “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长江三角洲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10.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28.5%的进出口总额。这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

    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长三角”不仅已经或者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而且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下一轮复苏的“发动机”。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人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5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在“长三角”这个都市圈里,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企业独领风骚。这里聚集着近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数千家大型企业。

    这里是一方投资热土。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长三角”落户,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180多家,“长三角”正在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两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环渤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海陆空交通发达便捷,是我国海运、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工业基础雄厚,这里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环渤海经济区面积51.8万平方千米;人口2.3亿,占全国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国28.2%。而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南水北调工程

    我国北方严重缺水,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始,国家就有“南水北调”的设想。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预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

    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立方米,增供农业30亿立方米。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长江下游水量丰富,多年平均人海水量约9600亿立方米,即使在特枯年也有6000多亿立方米,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水源充沛,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规划中考虑了东线工程合理的最终规模,以2020年发展水平为目标的规划规模和在本世纪内把水调到华北的第一期工程规模。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徽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在现有的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京杭运河航道工程和治淮工程的基础上,结合治淮计划兴建一些有关工程规划布置的。东线主体工程由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供电工程三部分组成。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立方米。农业76.76亿立方米。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简称西线调水,是从长江上游调水至黄河。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坝址海拔高程2900~4000米,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人黄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计划于2010年开工。与东线、中线工程相比,西线工程要复杂艰巨得多、影响深远得多。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它的完成,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缓解北方水资源危机的困境。

    我国的城镇化工程

    城镇化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社会变迁过程的反映,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过程无不和他们各自的国情(包括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和不同的特点。城镇化是受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动,但是它的推进,也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50年的城镇化历程表明:①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城镇化又会从正面或负面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②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对城镇化进程有很大影响;③至2020年或更长时期,中国的城镇化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城镇化的显著特点是:就全国而言,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其“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城镇存在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包括正规和非正规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工潮”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但据有关部门调查,几年来这类流动人口中,只有17%左右在城镇“定居”下来,成为“真正”的城镇人口,80%以上是“候鸟型”的流动人口。总的看来,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除了主要来源是农民之外,还有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中原农村生源、兵源的留城等,境外移民数量很少。

    其次,中国地区差异很大,情况比较复杂,表现在分省(区)的城镇化水平上差别也较大。总的说来,城镇化率的高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还与各省(区)本身地理、历史、政治、农业结构、人口密度等特点相关。

    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瓶颈”。我国大部分城镇存在“缺水”问题。有些城市盲目“做大”,往往“盲”在不顾水资源的制约,指望国家来解决燃眉之急(包括远距离调水等)。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城镇合理的布局和合理的发展规模,把推行“节水型”城镇,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措施。能源问题也是严峻的。每年新增1800多万城镇人口,对电、石油、燃气、煤等能源消耗的增量是很大的。土地是城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资源。我国现有城镇的土地利用与世界各国比较,是属于“中等高密度”的。大量农民成为城镇人口,他们的居住形态将从分散、低层、独居为主变为集约型、多层为主的城市社区。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71.4%,总人口占全国的28.8%。总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6.8%。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抓好几件关系西部地区开发全局的重点工作:

    第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

    第二,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同时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由国家无偿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苗木,对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先搞好实施规划和试点示范。试点的规模要适当,不宜铺得太大,防止一哄而起。要加强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

    第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抓住我国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时机,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第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第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是1949年后我国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这个基地起初是以钢铁工业为基础的,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石油资源的开发,东北区则以钢铁、石油工业为基础了。目前,东北区已基本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工和纺织、造纸、制糖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重工业各项产品在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钢铁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1/4,冶金设备和汽车均占全国的1/2左右,矿山和发电设备占1/3,石油占一半以上,木材占将近一半,纸、盐等产品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长期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国有经济制造业为主。改革开放以后迟迟徘徊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技术改造,民营经济和外资利用一直落后,很多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我国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大局考虑,做出振兴东北的决策。2003年8月,温家宝总理将振兴东北作为国策正式提出,和西部大开发相提并论,并将其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发达地区等量齐观,以期成为发展的“第四极”。这个被称为“共和国长子”的区域再次被推到历史的前台。

    东北地区拥有比较健全的重工业体系,极强的上下游工业配套能力,足够的技术、知识和人才储备,这是振兴的基础,只要启动市场机制和转变政府职能成功,实现世界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的目标并不遥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