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博览2-文化名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占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应得到重点保护。这些城市,有的曾被各朝帝王选作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留存,为今天的人们回顾中国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由国务院审批,目前已公布三批及10座增补城市,共计109座。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公布,24个:北京、承德、大同、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绍兴、泉州、景德镇、曲阜、洛阳、开封、江陵、长沙、广州、桂林、成都、遵义、昆明、大理、拉萨、西安、延安。

    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公布,38个:上海、天津、沈阳、武汉、南昌、重庆、保定、平遥、呼和浩特、镇江、常熟、徐州、淮安、宁波、歙县、寿县、毫州、福州、漳州、济南、安阳、南阳、商丘、襄樊、潮州、阆中、宜宾、自贡、镇远、丽江、日喀则、韩城、榆林、武威、张掖、敦煌、银川、喀什。

    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公布,37个:正定、邯郸、新绛、代县、祁县、哈尔滨、吉林、集安、衢州、临海、长汀、赣州、青岛、聊城、邹城、临淄、郑州、浚县、随州、钟祥、岳阳、肇庆、佛山、梅州、海康、柳州、琼山、乐山、都江堰、泸州、建水、巍山、江孜、咸阳、汉中、天水、同仁。

    增补城市10处(2001~2007):山海关区(秦皇岛)、凤凰县、濮阳、安庆、泰安、海口、金华、绩溪、吐鲁番、特克斯。

    西安——汉唐气象

    西安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明清古城垣保存较好,城区和近郊文物古迹众多,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11世纪,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献帝)、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1000余年。西汉末更始赤眉、唐末黄巢、明末李白成,也曾建都于此。

    从100多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西罗马,东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照。

    西安还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了以长安为起点,联结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从此,中国的使臣、商贾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使节客商往来络绎不绝,中外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友好往来不断加深。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浩瀚的文物古迹遗存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西安古城墙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近年,汉阳陵的开发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轰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6000多年历史的半坡遗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历史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储藏量全国之最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历史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大清真寺,以及西安周边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法门寺,唐大明宫遗址等驰名中外的景点。

    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辉映,构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

    南京——十朝故都

    南京是江苏省省辖市,江苏省省会。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

    春秋战国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为吴国的冶铸重镇。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复国灭吴后,令越相范蠡修筑越城于秦淮河畔,为南京最早古城。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尽取吴故地,筑城于石头山,置金陵邑。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汉初为楚王韩信的封地。229年,三国吴从武昌迁都建业,开创南京建都史。317年,东晋立国,定都建康。420~589年共170年间,南朝宋、齐、梁、陈均以南京为都。而后,五代时南唐和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南京中山陵史称“十朝故都”。其中,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计54年。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1949年后,南京先为中央直辖市,后改江苏省省辖市至今。

    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历经朝代更替,曲折坎坷,仅城市名称就有过金陵、秣陵、扬州、丹阳、江乘、湖熟、建业、建康、江宁、升州、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经40多次更改,建置演变频繁为国内罕见。其间既有过令人仰止的辉煌,也有过任人宰割的衰败。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越城、金陵邑遗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墙等大批历史遗迹,显示出强烈的占都特色。城市风景秀美。东南山峦起伏,西北江水环绕,城内绿树成荫,四十八景风光迷人,民俗风情引人人胜,已成为国家优秀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历史人物众多。春秋时代的吴王孙寿梦、越王勾践、西汉开国大将韩信、三国吴主孙权、南唐后主李煜、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历史痕迹。李白的诗歌、李煜的词曲、王安石的美文,吴敬梓的小说等为占城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南京地处辽阔的长江下游平原,濒江近海,“黄金水道”穿城而过,南京港作为天然良港已成为远东内河第一大港,城市发展也定位于江滨港口城市,目前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以电子、汽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

    泉州——海上丝路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东南部,位于厦门东北方向,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海上交通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早在唐代已经成为中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宋元时期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同时,世界各大宗教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传人泉州,使它成为具有一座世界性宗教文化特征的城市。这座古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保存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又是著名的侨乡,每年回乡寻根谒祖的华侨络绎不绝。

    泉州土地总面积大约10866平方千米,人口大约756万(未包括金门)。居民通用闽南方言。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华侨、华人有620多万人,旅居香港、澳门同胞有8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在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中,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泉州还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犹太教等,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而传人泉州。泉州素称“海滨邹鲁”,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富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泉州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其中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的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等。

    开封——中原旧都

    开封,简称汴,现为河南省地级市,足我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中国版图的中部,地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国的历史上,开封曾被称为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开封与中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郑州并称八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开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夏朝曾在开封一带建都157年,称老丘,商朝在开封一带建都27年,称嚣。后均废。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义,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

    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为河南行省治所。明代为周王府。清代、民国为河南首府。新中国成立后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后为省直辖市至今。

    开封是中原旅游区重点观光游览城市,史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占人的“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甲天下”等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豪华盖世的繁荣景象。现在,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在这里,千年铁塔——繁塔巍然耸立,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造的龙亭雄伟壮观,明朝修筑的城墙古迹斑斑,道教建筑延庆观风格别致,开封最古老的名胜古吹台古朴典雅,以雕刻艺术著称的山陕甘会馆玲珑剔透,还有著名的中原古刹相国寺宏丽华美。开封还是我国著名的“北方水城”,水面面积占城区面积的1/4,龙亭脚下的潘、杨二湖,迎宾大道两侧的包公湖犹如四块巨大的碧玉镶嵌在古城,令人赏心悦目。

    扬州——人文荟萃

    扬州是苏北门户,园林城市。历史上“富甲天下”的扬州城,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泰州、盐城市交界;西与南京市六合县和安徽省天长市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市毗邻;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其总面积6634平方千米,市总人口456.3万。扬州除通用汉语普通话外,方占主要为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今天的扬州,春秋时称“邗”、秦、汉时称“广陵”、“江都”、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这里有春秋时代的邗沟(中国最古老运河段),汉代广陵王墓,隋代炀帝陵,南北朝古刹大明寺,唐宋古城遗址,唐鉴真纪念堂,宋伊斯兰教普哈丁墓,仙鹤寺,明清私家园林个园(以四季叠石闻名于世),何园(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享誉海内)等众多名胜古迹,使古城扬州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圣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佳绝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实是江南瑰宝。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是扬州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清代形成的扬州戏曲、评话、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今天的扬州,科教文化比较发达,已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扬州历史上就是著名的开放城市。唐代扬州是东南地区的最大都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在扬外商达1万多人。高僧鉴真大师六次东渡到达日本。韩国的崔致远、阿拉伯的普哈丁、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等都曾留下足迹。1988年,扬州被批准对外开放,现已与7个国家的9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

    绍兴——古越名城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是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的故乡,毛泽东主席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面积8256平方千米,人口434万,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7000年历史。越囤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近2500年建城史。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于翌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

    先秦时期,绍兴地区主要为於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后,随着中原汉族的大量南迁,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汉族在绍兴占了主导地位。同时,也有少量的少数民族居民在绍兴居住。1978年以后,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绍兴少数民族居民也有较大增加。绍兴系多种宗教并存、群众宗教信仰多样之地。

    绍兴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绍兴以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于世。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近200处,著名的有鲁迅故居、占纤道、大禹陵、兰亭、沈园、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庙等,现辟有酒文化、石文化、书法、佛教、水乡等多条旅游专线。

    2004年绍兴市被评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福布斯》“2004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9位,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2位、浙江省第3位。

    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翩翩到来。

    成都——西南重镇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

    成都自古为西南重镇,三国时为蜀汉国都,五代十国时为前蜀、后蜀都城。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文化遗存丰富,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秦汉以来,成都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汉代成都与洛阳等并列为成都是中国最适宜休闲居住的城市之一五大都会之一。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杨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成都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16处之多,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蜀王陵、永陵、金沙古蜀文化遗址等更是中外闻名。

    今天的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的风土人情彰显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恒久魅力,孕育了“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更凭添了一份迷人的现代气息。

    安阳——殷商古都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晋冀豫三省交会处,下辖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代管林州市。总人口504.2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69.35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后,将殷地分封,安阳隶属卫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今安阳市北)隋唐时,此地称相州。明清时称彰德府。1952年,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为省辖市。

    安阳是殷商王朝后期都城,甲骨文的集中出土地,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以来,已出土甲骨文15万余片,单字4600多个,其中能认定为汉字的有1732个,记载着殷商王朝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内容。

    安阳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独具的历史文化特色。1960年、1978年发掘的安阳县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出土石器和动物化石7000余件,证明在2.5万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位于今天小屯村的殷墟,为殷商后期都城,经60年考古发掘,已发现殷王宫殿和宗庙53座,殷王陵大墓11座,手工业作坊(铸铜等)多座,民居多处。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即今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明景泰元年(1450),在汤阴城内始建岳飞庙,今庙犹存,成为人们缅怀抗金英雄的场所。安阳城北太平庄有袁世凯墓葬,按皇家陵墓格式设计,中西合璧,气势雄伟。

    洛阳——人文之始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称豫州,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起,洛阳城市的兴起距今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这里墨客骚人云集,因此有“诗都”之称,牡丹香气四溢,又有“花都”的美誉。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总面积15208平方千米,总人口607万,洛阳素称“九朝古都”,据考证,先后有夏、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13个王朝在此设立国都,建都史长达1529年,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在隋唐盛世,洛阳人口百万,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洛阳牡丹洛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古文化底蕴。以“河图洛书”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东周礼乐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典章制度。道学创始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理学光大于此。地动仪、浑天仪、候风仪在此发明。《汉书》在此修成,魏晋文学在此兴盛,我国古代科技、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等许多重大成就,都是在洛阳取得的。作为长期辉煌鼎盛的古盛的古都和经济、文化中心,历史给洛阳留下了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被誉为“五都荟洛”。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自马寺是佛教传人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释源”、“祖庭”之称。邙山遗存着东周以来诸朝皇陵形成的中国最大的古墓葬群,已出土珍贵文物40余万件,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古墓搏物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也使洛阳成为海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热点地区。

    洛阳牡丹天生丽质、雍容华贵、名甲天下,已有1500年的栽培史,现有500多个品种。每年谷雨前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花海人潮,流光溢彩,万人空巷,蔚为壮观。1983年以来,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以其独具的神韵和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客商和游人。

    南阳——宛城故地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总人口1060万。

    南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城西卧龙岗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前的躬耕地。

    南阳历史上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及“智圣”诸葛亮,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南阳曾荣获“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称号。南阳荆紫关镇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南阳板头曲、内乡宛梆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诗经》证明,南阳当时属于《诗经》地域中的《周南》江汉氏族文化区,南阳文化的古代文化以“屈家岭文化”为代表,也包括了后来发展为有较高水平的“楚文化区”,在我国文化史上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通过考古,在南阳淅川一带发现有许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其文化明显的包含着“仰韶龙山”、“屈家岭”文化层次的特征。文学上的“楚辞”,音乐上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是我国南部文化的光辉代表,楚歌就是这一带最流传的歌曲,所以有“楚人善让”的习俗。及南北朝时,在长江中上游的荆、郢、樊、邓(信阳南阳邓州一带)等地又是当时最浒的、最有名气“西曲”传播地带。“西曲”的出现,对南阳乃至中原民歌也有亲密的血缘关系。

    襄樊——鄂北重镇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汉江南岸古城襄阳和汉江北岸古埠樊城的合称,地处鄂、豫、川、陕四省结合部。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境而过,历来是四省毗邻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诸葛亮隐居地——古隆中中心。市域面积1.97万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约578.8万。襄樊是全国甲类开放城市,是国务院公布的62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天赐襄阳地灵秀,人绘史卷名风流”。襄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夏禹铸九州,襄樊即在其中。樊城传为周宣王仲山甫的封地——樊候国,自此至今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光武帝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故事发生在襄樊。

    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杜甫诗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使古城襄樊既散发出古城的郁郁风情,又焕发着现代文明的青春气息。

    荆州——楚国故都

    荆州是湖北省省辖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现辖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代管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荆州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

    荆州历史悠久,是楚国故都、楚文化中心,文化遗存丰富,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楚国在此定都411年问,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精湛的丝织、冶炼、锻铸、髹漆工艺技术及老庄哲学和庄骚文学等大放异彩,鲜艳夺目的楚文化几乎囊括了周代文化的大半精华。荆州是闻名遐迩的古战场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于此的著名战事即达100余次。荆州人文荟萃,楚庄王、孙叔敖、申包胥、伍子胥、屈原、宋玉、庾信、岑文本、岑曦、岑参、张居正以及“公安三袁”等都是从荆州走向社会舞台而千古流芳的历史名人。荆州文物分布十分密集,全市现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荆州旅游业兴旺,轻工业发达。

    荆州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墙,城内东西直径3.75千米,南北直径1.2千米,面积4.5平方千米,城墙周长10.5千米,高8.83米,共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荆州古城分为三层,外边是水城,中问是砖城,里面是土城。城池构筑十分坚牢,为防止城墙因水浸腐蚀而下陷,城墙基脚全部用条石垒砌,用砖砌的城墙均用石灰糯米浆灌缝;城墙底下的两个排水洞也全用条石砌成,洞内可容两人并排行进;城外有护城河紧紧环抱。荆州城实属易守难攻,故有“铁打荆州”之说法。

    重庆——巴渝风情

    重庆市位于川鄂两省之间的长江三峡西段嘉陵江与长江汇流处,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喻。全市幅员面积23113.95平方千米。重庆目前是我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广、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

    重庆是一个历史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孕育了重庆悠久的历史。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宗姬于巴,以江州(今重庆)为府。

    重庆夜景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余年。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陪都,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是从“战舞”发展演变而成的巴渝舞,后来逐步成为一种专供表演的宫廷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蹈,它刚劲有力,富有气势,到了汉代,巴渝舞被列为宫廷宴乐,在宫廷庆典时进行演示。以后,巴渝舞不断演变,其分支为僚人的“羽人舞”、江南的“盾牌舞”、土家族的“摆手舞”,以及川东的“踢踏舞”。

    春秋战国时代,巴族的民歌也相当有名。作为山歌的巴山调,亦称竹枝词,经民众创作和传唱,文人受其影响而纷纷效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仿民歌作《竹枝词》九首,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自刘禹锡之后,竹枝词开始成为一种富有民歌味的诗体形式,保存在我国历代诗词集中,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徐州——兵家必争

    徐州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面积11258平方千米,总人口约916.85万人。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徐州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较大城市,也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6000年灿烂文化。帝尧时建大彭氏国。有2500多年建城史,是江苏境内最早出现的城邑。夏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徐州即为九州之一。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两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其中的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并称“汉代三绝”。两汉彩绘兵马俑,是继咸阳和西安兵马俑之后的第三批重要发现。为开发利用汉文化资源,组织成立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筹建修复了北洞山汉墓、龟山汉墓、白集汉墓、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馆等一系列重要文物景点。

    徐州还是南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乡,唐代自居易,宋代苏东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儒、潘季驯,当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和著名音乐家马可都曾在徐州任职或生活过。

    徐州地处我国的南北交界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据徐州,则南下可取江淮,北上威胁幽冀,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刘裕北伐,朱棣靖难,均在此有过大战。抗日战争时的台儿庄战役,解放战争时的淮海战役,主战场均在徐州。

    在今天,徐州是京沪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点,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徐州的地方戏曲以梆子戏和柳琴戏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徐州一带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外地也同样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沛县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全县共有28万人习武,这里不论男女老少,人人均能耍刀弄棒,讲武论剑。

    日喀则——后藏中心

    日喀则,西藏第二大城市,距拉萨约300千米,藏语将其称为“昔喀孜”,又称“昔卡桑珠孜”,意为“土质最好的庄园”。日喀则是一个古老的城镇,历史距今已逾500年。日喀则是历史上后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享有盛名的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白居寺、夏鲁寺等众多寺庙,构成了众多教派浓郁的宗教文化。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在这里汇流,海拔3836米。

    古老的日喀则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著名的江孜白居寺、萨迦寺、平措林寺、觉囊寺和帕拉庄园,以及面积达3万多平方千米的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均分散在它的周围。一年一度的扎什伦布寺展佛节、跳神节,夏鲁寺的西姆钦波节和藏戏演出,均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于世。

    扎什伦布寺则是日喀则的象征,寺院依山而筑,壮观雄伟,可与布达拉宫比美,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江孜的白居寺十万佛塔拥有众多佛塔,被誉为“西藏塔王”,寺内的壁画总观结构连贯,局部看自成一体,十分和谐,白居寺和西藏的文化宝库萨迦寺都是西藏的宗教中心。在这里还有为人们所敬仰的宗山遗址。

    日喀则农村的农民,一年要过四次年:公历的元旦、农历的春节、西藏的藏历年和后藏的藏历年。生活在年楚河谷的农民,最看重的还是后藏的藏历年,过得最为隆重热闹。

    后藏地区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民间舞蹈以热烈欢快的“堆谐”最为常见,还有场面宏大的“果谐”,各地都有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民歌有情歌、牧歌、酒歌、祝福歌等多种形式,在劳动和生活中男女老少随编随唱,自娱自乐。

    日喀则以其古老的文化、雄伟的寺庙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西藏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武威——丝路咽喉

    武威,地处甘肃河西走廊的东段,东接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靠腾格里沙漠,处咽喉要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名城,有“银武威”之誉。现武威地区,总面积约3.3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188.34万人。

    “武威”,最早见于汉书。新石器时代与马家窑文化证明,早在五千年前武威就有人类活动。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用兵祁连山,致使匈奴降汉,设武威郡武威县,以示汉王的武力军威。汉书又称“凉州之畜天下饶”、“姑臧脂膏之地”。东汉时,武威属凉州辖治,称姑臧,曹魏时州治移至姑臧,称凉州。“五凉”时,曾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在这里建都。唐时,武威是河西节度使的治所,后人西夏版图,清时置凉州府。

    武威称凉州,得于土地寒凉的原因。武威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名闻遐迩,被称为“兵食恒足,战守多利”的银武威。武威这座历史上的边塞古城,从汉时起,就在中国西北边疆上显示了它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作为军事上的重镇拱卫着汉唐古都长安,同时也是当时东西文化,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

    武威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内有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遗址多处;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和成组车马俑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物;保存完好的西夏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区现有石窟寺,古建筑,古墓葬、石刻等100多处,都是赏心悦目之地。除了文物古迹之外,新的红崖山水库,沙生植物园,更展现了奇特的大漠风光和人与自然搏斗的壮丽景象。

    沈阳——东北重镇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交通、文化、经济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约1.3万平方平米,总人口约724万人。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中国古代习惯把水的北面称之为阳,沈阳的名称就由此而来。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对新乐遗址考证,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周代以前隶属营州,战国时期属辽东郡,西汉时期称侯城,辽代置沈州,并用土夯筑城墙,这是沈阳建城之滥。金代沿用沈阳之名,元代重新创建城郭,改称沈阳路。

    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人关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清初皇宫所在地一沈阳故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仅存的两个完整皇宫建筑群之一。

    沈阳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名胜古迹有福陵、昭陵、新乐遗址博物馆、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叶茂台辽墓、永安石桥等。沈阳故宫是除北京故宫外我国仅存的一座皇宫建筑群,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营造和使用的宫殿。

    福陵和昭陵是闻名遐迩的“关外三陵”中的两个,是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帝王陵寝,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陵墓,而且是清入关前留下的三个陵寝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新乐遗址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遗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大墓位于沈阳市于洪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叶茂台辽墓群位于法库县,是辽丞相萧义及其家族的墓群。永安桥位于于洪区,是沈阳市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清初石筑拱桥。

    都江堰——天府明珠

    都江堰市(原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总人口约55万人。都江堰市始建于蜀汉,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地处都江堰首,当时名日灌县,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灌县设立都江堰市,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水利工程的杰作都江堰旅游业是都江堰市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后山、龙池“三区”、灵岩寺都是国内和世界知名的景区。都江堰市因堰而闻名,境内闻名世界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水文化摇篮”,是中国和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奔流不息的岷江水分成密如蛛网的灌溉渠系,成为天府之国的生命之源,千百年来一直被誉为镶嵌在锦秀天府的一颗明珠,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

    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250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奇珍。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修建了二王庙。二王庙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恩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2000年11月青城山一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代县——雁门锁钥

    代县是山西省忻州地区所辖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雁门关脚下。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归赵,秦属太原郡,东汉属雁门郡,三国归魏。十六国时,先后被汉、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六国更迭占有。隋初设代州,代州之称始于此。

    代县是中国著名关隘雁门关所在地,是中国北方军事重镇,城隘建造年代久远,境内文物荟萃,古迹众多,民俗民居独具特色,民间美术驰名中外,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境北障勾注塞,山峭隘险,素称“三关重地,九塞之首”,为幽燕入关之要径,系晋秦之安危,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2000多年来发生在县境内的战争多达150多起。

    代县城池历经沧桑,屡毁屡修,明清时成为北方有名的重镇。现有文物景点27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5处,县级51处。有“威镇三关”的长城第一楼边靖楼,规模宏大的文庙,高耸入云的阿育王塔,第二悬空寺赵呆观,驰名中外的雁门雄关,蜿蜒磅礴的内长城,庄严肃穆的杨家祠堂和香火旺盛的园果寺等。

    代县名人名将辈出,古文化典籍丰富,有“文献之邦”之称。佛家大师有昙鸾和慧远,文学家有元代的萨都剌,明代的张凤翼、孙传庭,清代的冯如京、冯云骧、冯志沂等,历代镇守代州的名将有李牧、李左车、薛仁贵、郭子仪、杨业等。

    代县人素有剪纸、作画的传统,代县民间美术别具特色,198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1993年赵杲观所在的天台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邯郸——典故之乡

    邯郸市是一座兼具占老文明和现代风采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地处被誉为“华夏龙骨、天下之脊”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南部。西依巍巍太行,东临华北大平原,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全市总面积1.266万平方千米,是一座兼具古老文明和现代风采的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19个较大的市之一。总人口约849.9万人。

    邯郸是7000年前磁山文化的发源地。磁山文化是一种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在这里哺育了炎黄子孙的先民,并且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磁山文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的巧妙结合,赋予了这座城市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也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址、陵墓祠堂和碑刻石窟,俨然一座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的露天博物馆。邯郸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

    邯郸兴起于殷商后期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这一时期留下的古迹遗址比比皆是。如赵王城遗址、武灵丛台、学步桥、回车巷等。而且与之相联系的还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成语和典故,如围魏救赵、完璧归赵、邯郸学步、负荆请罪、胡服骑射、漳河投巫、破釜沉舟等。据考证邯郸县全国成语典故最多的城市,达200条之多,被誉为“成语典故之乡”。独具特色的燕赵文化培育出大批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著名的有蔺相如、廉颇、苟子、赵奢、李牧等。

    邯郸的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被人称作“关天下之形胜,绝天下之转输”的名城。赵敬侯以邯郸为都城得以迅速把赵国发展成为“前有漳滏,右倚常山,左邻河间,北通燕涿”的万乘强国。曹操以邺城(邯郸市南40千米)为基地,挟天子以令诸侯,独霸中原,称雄一方邺城繁盛一时,建安文学发祥于此。北齐王朝时,佛教盛行,凿窟建寺,留下了许多石窟艺术。唐宋时期,邯郸境内的大名府为“河北重镇”。宋元时期,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民窑的杰出代表,以其绘画装饰丰富多彩,自然豪放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清末,这里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武禹襄,他们所创的杨式、武式太极拳以柔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享誉海内外。

    1940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太行山区,以涉县赤岸村为司令部,开辟、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原地区抗击日军的一支劲旅。

    邯郸不仅文物古迹众多,而且自然风光秀丽。西部的太行山,峰峦叠翠,回环错列,于险峻之中蕴含着无限的秀美。因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而得名的京娘湖秀美清澈。泛舟湖上,空气清新,清风徐来,尤如仙境。因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而得名的娲皇宫,登高远眺,如入云中,深山古刹的风的一览无余。在太行山深处,还有一个“长寿村”,该村人常年饮用山泉水,身强体健,长寿无疾。

    邯郸是太极拳的故乡,已连续五届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太极拳联谊会。聚集太极界六大门派,切磋技艺,弘扬太极文化。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运动,成为体育运动的阳春白雪。

    诸多的名胜古迹为邯郸保存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除了以磁山文化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早期文化,以赵王城、武灵丛台为象征的古赵文化,还有以“曹魏三台”和南北响堂为代表的魏齐文化。革命战争年代,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保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址。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邯郸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邯郸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梅州——著名侨乡

    梅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南汉置敬州始,至北宋改为梅州,清朝设直隶嘉应州。1949年10月设置兴梅专区,1952年8月并入汕头专区,1965年建立梅县专区,后改为梅县地区,1988年改建为梅州市。现梅州城区是一历史文化名城。

    梅州市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临潮汕,北接福建龙岩和江西赣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誉称世界的“客都”,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人因逃避战乱、饥荒、迫害或因政府调迁大量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各地。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原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在客家人的迁移历史中,梅州是最主要的集散中心;由于元代梅州的原居民畲族人起义抗元失败而大量外逃,至明代梅州已不设“畲官”,几乎全为客家人所占据,成为客家人主要聚居区(现在仅在大埔有少量畲族人居住)。从集散中心和主要聚居地这两个方面而言,梅州成为客家文化的代表区域,被誉为世界的“客都”。(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也是客家主要聚居区。)

    梅州有较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长潭风光、五指奇峰、合水湖山、神光映照、阴那雄姿、泮坑飞瀑、梅江秀色、三河盛景、益躺群岛、丰溪林海、汤坑温泉、雁南飞茶田等,各具特色,如诗如画,绚丽多彩。围龙屋、走马楼、五风楼、土围楼等客家居民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巧妙,值得一游,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千佛塔、灵光寺、元魁塔、狮塔鼓楼、“父子进士”石雕牌坊、梅州学宫、华侨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梅州视察时,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美诗句。

    游览梅州,你还可以欣赏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品尝正宗的客家美食,学说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感受客家人尊师重教、勤劳热诚的人文精神,泡一泡有益身心的温泉,带上一些客家娘酒、白渡牛肉于和平远梅菜开心而归。

    寿县——淮南古郡

    寿县位于皖中腹地,淮河中游南岸,国土面积约2986平方千米,人口约124万人,东与合肥市相连,北与淮南市毗邻,与阜阳市隔河相望。作为战国古都,西汉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西汉时,淮南王刘安(西汉思想家、文学家,传说是豆腐的发明者)还曾在此立都。刘安墓便位于八公山下。

    寿县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故乡,是中国豆腐的发祥地,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以楚文化为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尤以正阳肘阁、寿州锣鼓等广受欢迎。寿县胜迹宏博,现在的古建筑有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宋嘉定时期的古城墙、元代的黉学、明朝时期华东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肃穆的孙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罗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颇墓、宓子墓等;古遗址有古郢都遗址、安丰城遗址、淝水之战古战场等;其它还有春申坊、时公祠、斗鸡台、吕蒙正寒窑、陈玉成囚室、状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载于方志的寿州内八景和外八景等等。

    目前全县存有古迹160多处,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处,古墓葬多达80多座,古遗址29处。寿县文物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160多件,二、三级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寿县人文荟萃。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修的安丰塘,与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寿县是世界管状射击武器、垂体激素药物、豆腐的发源地、“天下第一塘”安丰塘所在地,因而又被世人称为“四个世界之最”。

    特别是豆腐文化的始祖——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著的宏篇巨著《淮南子》,集自然科学、哲学、史学、文学价值于一体,博大精深,在亚洲和世界t都广有影响,现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研究《淮南子》的学术团体。“时苗留犊”的典故早在唐代就被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典范,“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成语脍炙人口,国人皆知。宋代政治家吕夷简、吕公著和诗人吕本中,清代一代帝师孙家鼐、民国英杰柏文蔚,以及抗日名将方振武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已名垂青册,万占流芳。

    岳阳——湘北门户

    岳阳是洞庭湖明珠,是长江流域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接万里长汀,南连湘、资、沅、澧四水,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现以列为对外开放的甲级旅游城市,是世界龙舟文化的故乡。岳阳素称“湘北门户”,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岳阳闻名天下,当是一楼使然。据史书记载,1700多年前,东吴派大将鲁肃镇守巴丘,鲁肃便在此地铸巴丘城,在洞庭湖边操练水军,并建检验水军的阅军台,此台便是天下第一楼——岳阳楼的前身。至唐开元四年,名相张说谪守岳州,把阅军台扩建后,称南楼,后改名为岳阳楼。宋代的范仲淹把对岳阳的吟诵推向了高潮,他写下的《岳阳楼记》成为了千古奇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岳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休养生息。夏商时期,这时为荆州之城、三苗之地。春秋战国时代属楚。周敬王五十年(前505)就在这里筑起了西糜城,是为境内建城之始。建安十五年(210),东吴孙权在今平江县东南的金铺观设汉昌郡,这是岳阳市境内之始。三国时,东吴派横江将军鲁肃率万人屯驻于此,修巴丘邸阁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建立巴陵县。惠帝元康元年(291)置巴陵郡。郡治设在巴陵城,从此岳阳城区一直作为郡治所。南朝宋元嘉十年(439)置巴陵郡。隋文帝时,精简郡县,废巴陵郡,建为巴州。隋开皇十一年(591),改巴州为岳州。1983年岳阳市升为省辖市。

    岳阳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产生过许多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当他理想破灭,以死向邪恶势力抗争的时候,他选择了岳阳土地上的汩罗江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属。从此以后,“日夜江声下洞庭”的泪罗江就一直驰骋着一股悲壮的英雄气概。一代诗圣杜甫,拖着病残的身体,瞻仰“屈原祠”,登临岳阳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不久,病死在岳阳市境内的平江县。还有李白、韩愈、白居易、孟浩然、陆游、欧阳修等著名的诗人,都有先后来到岳阳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岳阳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二妃哭舜、柳毅传说……使岳阳这块土地披上了神奇的色彩。岳阳还是三国时代众多英雄豪杰纵横驰骋的地方,钟相杨么起义,更是把君山作为大本营,演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同志在平江举行声势浩大的起义,使岳阳成为了现代革命的发祥地之一。

    大理——南诏古国

    大理东临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我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地通往身毒(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崇圣寺三塔这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时期,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1274)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境内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汉等民族。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中华文化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城外另一个显著的标志。走在苍山洱海之间,不经意地抬头就会看见挺立在山脚下的三座白塔。走近三塔,这古旧而略略倾斜的塔体传递出浓浓的历史沧桑感,散发出震撼人心的神奇魅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