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战友情深-毛泽东:“刘伯承是条龙,能把红军渡过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伯承作出一件让他检讨了一辈子的事,可谓一举手铸成一生恨。

    “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

    60万对80万,一锅夹生饭,硬是让他们给吃下去了,毛泽东如是说。

    出水后,他兴犹未尽,很认真地对刘伯承说:“传达我的命令,大将除外,从上将到少校,都要学会游泳。明年和我一起横渡长江。”

    有“常胜将军”之美誉的刘伯承被毛泽东称为“龙下凡”。刘伯承深刻理解毛泽东的战略方针,打了许多胜仗。毛泽东说,刘伯承打仗是有功的。

    刘伯承被看做中国“三个半”战略家之一,有“常胜将军”之美誉,常受命于危难之时。他一生戎马,数度出生入死,身体九处负伤,又都化险为夷。刘伯承被毛泽东称为“龙下凡”。

    毛泽东和刘伯承在性格、禀赋、气质、才智、志趣、修养等方面,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地方。

    毛泽东和刘伯承相识于1931年年底。那一年,从苏联回国不久的刘伯承,由上海来到中央苏区,被毛泽东任命为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毛泽东希望他能把这所学校办成自己的“红埔”,源源不断地向红军输送优秀指挥员。

    但是不久,刘伯承作出一件让他检讨了一辈子的事,可谓一举手铸成一生恨。

    8月上旬,苏区中央局前线同后方负责人发生了意见分歧。后方负责人要求红一方面军在强敌进攻面前,主动出击,攻城打援,取得速胜。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前线指挥者提出异议,致电说:“在目前敌情与方面军现有力量条件下,攻城打增援部队是无把握的,若因求战心切,鲁莽从事,结果反会费时无功,徒劳兵力,欲速反慢,而造成更不利局面。”10月上旬,宁都会议,苏区中央局成员全体出席,严厉批评前线的部署是“纯粹防御路线”,是右倾,毛泽东是否留在前方成为问题,会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周、朱、王坚持将毛留在前方继续指挥,但多数人不同意。刘伯承支持了多数人的意见。不久,毛泽东离开前线,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当时,刘伯承也批评红军中有“游击主义”,对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此后反“围剿”战争实践,使刘伯承逐渐认识到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到遵义会议前,他已完全赞同毛泽东的战略方针,支持和拥护毛泽东的领导。毛泽东对此并不计较。

    但刘伯承自己却感到这是一次严重错误。后来,1945年党的“七大”上,刘伯承主动解剖自己:“从我本身上来说,我自己反省我的历史,我自入党那天起,就叫我‘听招呼’。因为我是从旧军队里出来的,我自己晓得,我不是‘既不能令,又不能受命’的这样一种人……我在党内将近20年了,犯了一次严重的错误,就是宁都会议(四次‘围剿’前中央召集的)。由于我政治上的落后,单纯军事观点,从战术上看问题,所以对于当时的中央局的负责同志起了支援作用……这个错误促使我自己反省。”

    毛泽东对刘伯承继续委以重任。193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黎平会议,会上毛泽东等力主重新起用刘伯承当参谋长,得到会议通过。随后,刘伯承在长征途中成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得力助手。特别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朱德命刘伯承和聂荣臻一起,率中央红军先遣队,作为开路先锋,为后续主力杀出一条血路。刘伯承和聂荣臻不负毛、朱期望,突破乌江、智取遵义、抢夺娄山关、巧渡金沙江、与小叶丹彝海结盟,顺利通过彝族居住区,尔后强渡大渡河,走通了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刘伯承是条龙,能把红军渡过江。”

    随后刘伯承和朱德一起同张国焘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拒绝承认张国焘的“中央”,因此被张撤销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抗日战争爆发,刘伯承出任一二九师师长,一干就是八年。八年中刘伯承出生入死,打了很多漂亮仗,但也出过一些差错。1937年8月,中共中央为北上抗日,举行洛川会议,毛泽东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正确战略。初次对日作战,缺乏经验,党内和军队内许多人对此没能深刻理解,以致华北军分会在《对目前华北战争形势与我军任务的指示》中,在战略指导方针上,提出了“运动游击战”的概念,这是与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不相一致的。

    刘伯承虽说不是这一概念的主要提出者,但作为华北军分会的成员,他多次主动承担了责任,也是从解放前检讨到解放后,检讨了一辈子。在庄严的“七大”上,他对此也做了深刻检讨,说:“在我自己认识说来,我是不了解毛主席讲的,基本上应以游击战为主,而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个条件。我的错误就在于不了解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后来军分会那个小册子,又把运动战放在前头,游击战放在后头,叫做‘运动游击战’。所以说对于毛主席的思想的了解是不清楚的,说把运动战放在前头就放在前头……”

    解放战争,是刘伯承一生中最为光彩的部分。1945年9月,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冒险去重庆谈判,刘伯承极不放心。为配合毛泽东的谈判,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的部队,就手打了个上党战役。在战役动员会上,刘伯承说:“……上党这一仗非打不可,而且必须打好。我们在这里打得越好,对毛主席在重庆的谈判就越有利。我们打得越好,毛主席就越安全。为了毛主席的安全,这一仗我们一定要打好。”

    那一仗,整整用了一个月,共歼阎锡山的13个师3.5万人,击毙国民党第七集团副总司令,生俘敌第十九军军长及五个师长等高级将领。

    毛泽东回延安后,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中,特别提到上党之役。他说:“和平这一条写在协定上面,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实现。现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当大,例如在山西的上党区。太行山、太岳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一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13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一回,我们‘对’了,‘争’了,而且‘对’得很好,‘争’得很好。就是说,把他们的13个师全部消灭。”

    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始于东北的辽沈战役,帷幕开启则是毛泽东命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是毛泽东宏伟战略计划的第一步,他把这一重担交给了刘邓,交给了“刘邓大军”。

    战略决战的第二幕是淮海战役,毛泽东把这副重担压给了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压给了中原和华东两个野战军。“60万对80万,一锅夹生饭,硬是让他们给吃下去了。”毛泽东如是说。

    解放后,毛泽东和刘伯承的关系比较顺利,但也有波折。

    最初他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不久中央和毛泽东准备调他进京,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有人向他透露了这一消息,他幽默而风趣地说:“我年纪大了,跑不动了,还当啥子总参谋。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这次就不要再去当啰。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他选择了办军校这一行。

    毛泽东对此十分赞同,亲自写信希望他尽快到北京进行筹建。志愿军入朝作战第四天,毛泽东又给他发去急电:“伯承同志,此间恩来、总司令、荣桓和我,希望你速来京主持筹建陆大,你意如何?”接到此电,正在交接工作的刘伯承再也坐不住了,把西南的繁忙公务迅速交接完毕,便登上了飞往北京的客机。

    毛泽东对筹建第一座高等军事学府非常重视,指定周恩来具体负责,他自己对陆大(建立时改为军事学院)筹建作出指示。军事学院开学典礼,他亲笔题词:“努力学习,保卫国防”。以后又多次到学院视察。

    1955年,刘伯承来京出席党的会议,向毛主席反映:由于学员的不断扩大,学员人数不断增加,军事学院教员队伍已经出现严重缺额。在朝鲜停战和大军区改划之时,本想从全军选调,但未能如愿。因此,刘伯承请毛主席批准,从军事学院毕业学员和其他军队院校的毕业学员中间选留一批作教员。

    毛泽东风趣地说:“这个办法很好,但是,你为什么不早喊呢?”

    刘伯承回答:“我很早就喊了嘛!每次给中央和军委的工作报告,都论及此事。”

    毛泽东说:“你喊的声音还是不大嘛!”

    刘伯承高兴地笑了,说:“那好,以后我就大声喊。”

    刘伯承回到南京真的喊起来,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递交了《关于军事学院情况及提请补充教员的报告》,他恳求说:“为了解决学院教员队伍严重缺额的情况,请军委授我一个权力,不管是从哪里来的学员,只要学有专长,能胜任教学工作,我都可以选留教员。”

    毛泽东很快就批准了这个报告。

    军事学院成立五周年前夕,毛泽东在陈毅、谭震林、罗瑞卿等陪同下,来到军事学院视察并祝贺。他向刘伯承详细询问了学院组织、训练等方面的情况,亲切接见了院和各部、学、教授会的领导干部,并让刘伯承一一介绍,他一一握手。接见后,毛泽东即席讲话,高兴地对大家说,党中央派刘伯承当军事学院院长是知人善任。希望大家在刘伯承领导下,把军事学院办得更好,把培养训练全军中、高级干部的工作做得更出色。

    毛泽东还兴致勃勃地视察了校园。当他看到院内有一个设备完善的室内游泳馆时,立刻“游兴”大发,入水畅游一个多小时。出水后,他兴犹未尽,很认真地对刘伯承说:“传达我的命令,大将除外,从上将到少校,都要学会游泳。明年和我一起横渡长江。”

    1958年的那场反教条主义风波,国防部的一纸报告,使毛泽东错误地将刘伯承批评为教条主义者。

    1959年9月,中央军委成立战略小组,经毛泽东提议,任命刘伯承为组长,刘伯承又成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好参谋。毛泽东对刘伯承的身体十分关心,1972年刘伯承双目失明后,健康状况日渐下降,不得不住院进行长期治疗,因个别医生诊断失误,药不对症,致使病情逆转。毛泽东得知后亲自过问,委托周恩来立即妥善处理。1973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刘伯承打仗是有功的。这可谓给他们之间的关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鲁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