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战友情深-刘少奇与刘震:“要坚决‘化’下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了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迎接新的局面,十旅今后的任务,就是在淮海区安家,实行主力地方化。你们怎么想?思想通不通?”

    “只是光你们通还不行,还要十旅的干部、党员以至每个战士都通。‘化’下去,就是到人民群众中生根;思想不通,根就扎不深。像种小麦一样,根不深,苗不壮,就难得丰收。”

    1941年9月,新四军军部决定:要我率四师十旅由皖东北进入苏北淮海区,实行主力地方化。消息传出,许多干部战士议论纷纷:

    “查查十旅的老家谱,从红军时代起就是主力军,怎么能变成地方部队呢?还不是在豫皖苏的仗没打好!”

    “人家地方部队升级,咱们十旅倒降了级!”

    正在这个时候,接到华中局书记刘少奇从盐阜区发来的电报,要我和高农斧到华中局去谈话。我和高农斧当即从旅部驻地沭阳县陈圩子出发,快马加鞭直奔盐阜区。

    来到华中局驻地,警卫员把我们引进一间小草房,正伏在桌上研究工作的少奇和陈毅见我们到来,立即打招呼并和我们亲切地谈起来。少奇先问了我们在津浦路西的作战情况、部队情绪,接着告诉我们:华北斗争,已经进入一个更加紧张、残酷的阶段;华中的局面,也必然紧张起来,日军会更加频繁、残酷地“扫荡”,国民党反动派继皖南事变之后会连续发动对江北各根据地的进攻。他讲到这里,带着征求意见的口吻问我们:“你们对这样的形势有些什么想法?今后我们的棋应该怎样走?”

    “坚持巩固与发展华中根据地、坚决与敌人斗争。”我回答说。

    “是这样,不管局势如何严重,我们要坚持华中各根据地;在有利的条件下,要积极扩大部队,发展根据地。”随即,他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我们考虑的要害问题:“为了适应新的斗争环境,迎接新的局面,十旅今后的任务,就是在淮海区安家,实行主力地方化。你们怎么想?思想通不通?”

    我进入片刻的沉思:十旅在四师建制下,活动于豫皖苏地区近一年,遭受过日伪顽三面夹击,艰苦奋战,伤亡比较大,部队疲惫,人员不足,确实想恢复元气,要安个“家”;但又担心变成地方部队后,会固定在一个地区,今后不能再机动作战。

    少奇似乎早已猜透了我的心情,他说:“你们不要犹豫,不要认为实行地方化是走回头路。这不是回头路,而是坚持和发展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的正确道路。现在你们一个旅能‘化’下去,不要多久,将会有两个旅、三个旅以至更多的旅成长起来。到那个时候,不仅人数多许多倍,战斗力也会比现在强。”

    他告诉我们不要只看眼前,要向远看,要有全局观念。说到顾大局,他批评我们说:“你们在津浦路西,曾几次要求让你们旅原来的一个团从盐阜区回去,这就是只顾自己,不顾大局。你们要那个团回去,对不对?”

    “不对!我们没有从全局出发。”

    “是嘛,毛泽东同志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的干部,不要目光短小,不识大体;共产党员绝不能争个人的兵权。”

    少奇亲切的谈话,把我们原先对地方化的一些片面看法纠正了过来。他见我们思想通了,说:“通了就好。只是光你们通还不行,还要十旅的干部、党员以至每个战士都通。‘化’下去,就是到人民群众中生根;思想不通,根就扎不深。像种小麦一样,根不深,苗不壮,就难得丰收。”

    他又谈了如何“化”下去的问题,最后说:“要紧的是和人民鱼水相依,和地方党、政府密切团结,尊重地方党的领导,保持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说到军地关系问题,他特别强调:“毛泽东同志说过,主力部队与地方党政关系搞不好,军队的同志负主要责任。我想你们是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的。”

    离开华中局,已是下午。凉爽的秋风吹拂着,我和高农斧并马而行,谈论着与少奇的会见。虽然今天当面受到少奇几句批评,但我们心情很舒畅,好似登上了高山,看得更远了。

    我们回到部队后,立即确定了彻底地方化的具体方案,并在部队中进行思想教育。结果,由于十旅这支亟待恢复元气的部队,来到淮海区安家,就好比金色的种子撒进肥沃的土地,受到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培育,迅速得到成长。没有多久,在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这里的对敌斗争就更加活跃了。整个淮海平原的对敌武装斗争,如燎原烈火,迅速烧遍各个角落。

    1942年春天,少奇回延安路经淮海区时,在我们军区机关住了一个多星期。当我向他汇报了“化”下去的一些情况后,他高兴地说:“你们坚决‘化’下去了,并且做出了成绩,这很好。根要扎得深,花才开得好,果才结得大。”他还指出:淮海区是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往来的咽喉,今后斗争将会更艰苦、更残酷,要做好充分的斗争准备。

    我点点头,表示时刻警惕日伪顽的进攻,并力争更大的胜利。

    (刘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