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战友情深-朱德与郭沫若:元戎与诗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郭沫若和朱德的诗交持续了40年,贯穿着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

    朱德说:“我总是说要拜郭老为师,以便使自己的诗有长进,他就是不收我这个徒弟。”郭沫若回答:“元帅在上,老郭不敢谈诗。”元帅的质朴和诗翁的诙谐使满座粲然。

    作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朱德是声名赫赫的元戎。“经纶外,诗词余事”,他也能诗。现在所能读到的他最早的诗作是早年在云南用杜甫《秋兴八首》的韵吟成的咏菊篇,颇能显出戎马诗人的本色。陈毅说过,总司令的诗有总司令的本色。郭沫若是开一代诗风的文豪,也是有过投笔从戎的革命春秋的斗士,周恩来称赞他“是革命的诗人,同时,又是革命的战士”。郭沫若和朱德的诗交持续了40年,贯穿着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因此,这种诗交不但带有个人情谊的色彩,更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郭沫若和朱德结识于1926年10月,时值北伐高潮。次年3月末,郭沫若在南昌朱德寓所写出《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一讨蒋檄文。4个月后,八一起义在南昌爆发,朱德和郭沫若均为中坚人物。南下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入党;而朱德则早在5年前留学柏林时由周恩来介绍入党。9月,郭沫若随起义军总部入汕头,朱德率部镇守三河镇,从此天各一方。

    朱德与毛泽东合作,开辟了中央苏区,成为土地革命时期的中流砥柱;郭沫若流亡日本,埋头研究,“译著之富,人所难及”。战场与文坛,虽相隔关山万重,却是呼吸相通。日寇进逼,民族危亡之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朱德出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郭沫若冒杀身之险,别妇抛儿秘密返国,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1938年10月22日,朱德自华北前线飞抵武汉,在鄱阳街一号郭沫若寓所与阔别11年的郭沫若重逢。住了一夜,次日上午朱德飞返前线。在他临走之前,郭沫若与朱德在书房畅谈了一个清早。朱德要郭沫若写点文字留作纪念,郭沫若写了一首白话诗,但可惜事后未追记,内容已无从知晓了。郭沫若请朱德也写点文字留念。朱德信笔写出一首白话诗。郭沫若很珍视这份纪念品,不但精心裱褙,而且在《洪波曲》等作品中一再引用以纪念这次难忘的重逢。朱德的诗标题为《重逢》:

    “别后十有一年,大革命失败,东江握别,抗日战酣,又在汉皋重见,你自敌国归来,敌情详细贡献。我自敌后归来,胜利也说不完。敌深入我腹地,我还须支持华北抗战,并须收复中原,你去支持南天。重逢又别,相见——必期在鸭绿江边。”

    在所能读到的朱德全部作品中,这是唯一的一首白话诗。

    两个月之后,郭沫若辗转抵达重庆。次年3月,郭沫若回到阔别16年的故乡乐山,吊慰亲人之际,怀念战友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吟成《登尔雅台怀人》:

    依旧危台压紫云,青衣江上水殷殷。

    归来我独怀三焚,叱咤谁当冠九军。

    龙战玄黄弥野血,鸡鸣风雨际天闻。

    会师鸭绿期何日,翘首嵩高苦忆君。

    尔雅台是汉武帝时代郭舍人注《尔雅》的地方,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大渡河与乌龙山之间,自然是引人入胜的古迹。然而正如郭沫若所指出的:“诗意侧重在感事怀人,对于当前的风物差不多没有说到。”民族大义与挚友情谊合而为一,这正是这首七律的佳妙处。郭沫若后来多次书写此诗,或为爱妻或应友人,可以见出作者对这首诗的看重。

    1940年5月,朱德由太行经洛阳抵重庆参加国共谈判,中途返延安(后由周恩来代替朱德去重庆谈判),有感于“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赋七绝《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郭沫若读到这气壮山河的诗篇,激起淋漓兴致,步韵奉和四首,其中第四首是:

    心悬黑水白山头,不净寇氛剑不收。

    磊落光明权委曲,但期率士快同仇。

    通读四首,不难了解到郭沫若对朱德此行谈判出于民族大义而委曲求全的赞佩,斥责顽固派“依然肝胆视如仇”的倒行逆施,讴歌八路军“不报私仇报国仇”的磊落襟怀。朱德展读之余,复以原韵赓赋一首,以答诗人“但期率士快同仇”的热望:

    生经百战饮倭头,不净胡尘剑不收。

    鸭绿江边期啸傲,何须九世报斯仇。

    元戎以“何须九世报斯仇”的断然快语回答在雾都重庆的另一条战线上抗争的战友并告大后方的民众,这对郭沫若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激励。这一类的诗词唱和显然不是烟花雪月的风雅之作,而是应和着时代脉搏的黄钟大吕。郭沫若后来在一篇文章中饱含深情地说:“是时代拯救了我,是毛泽东主席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拯救了我。”他和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交往有助于人们理解这番心灵深处流淌出的文字。

    朱德在《出太行》一诗的小序中有“抗战紧急,内战又起,国人皆忧”之句,果不其然,8个月之后,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了。郭沫若闻讯极为悲愤。“怅望江南余隐痛”,“风雨今宵添热泪”,和血和泪的诗句一泻而出。但这样的诗作在雾都重庆是无从发表的。不久,郭沫若写出《龙战与鸡鸣》一文,追忆两年前作《登尔雅台怀人》一诗的经过,并以精简的笔触勾勒出朱德的形象,描述了与朱德的友谊,字里行间渗透着热爱共产党人的真挚情感。郭沫若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共产党人的敬仰,真正显示出诗人所具有的革命家的本色。

    《登尔雅台怀人》这首感事怀人的名篇就这样传播开了,它无疑表达了大后方民众对肩负民族希望的共产党人的敬意和厚望。朱德于1944年11月日寇南侵黔桂时写出了和诗。日寇在向国民党正面进攻中频频得手,一度使许多人对战争的前景感觉迷乱。朱德正是在这样的重要关头,以战略家的眼光在和诗中作出了鼓舞人心的回答:

    回顾西南满战云,台高尔雅旧情殷。

    千村沦落悲三楚,四位“英雄”丧廿军。

    北国翻新看后劲,东邻陨越可先闻。

    内忧外患澄清日,痛饮黄龙定约君。

    “东邻陨越可先闻”,朱德的预言在一年之后成为现实。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结束了。中国向何处去?毛泽东自延安赴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尽了最大的努力。蒋介石自恃强大,于1946年6月悍然发动内战。这年11月恰值朱德60寿辰,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党中央为朱总司令举行了庆祝活动,毛泽东题词“人民的光荣”。远在国统区的郭沫若虽不能飞赴延安亲致贺忱,但以诗人的激情写了民歌体《寿朱德》二章,表达了由衷的钦敬:

    朱德将军谁不晓,六十不称老。

    独裁尚未铲除,法西尚未打倒,

    人民爱戴你,能者要多劳。

    内奸赛过汪精卫,黑漆一团糟。

    外敌赛过日本鬼,装作和事佬。

    伪民主,假和平,

    还把无声子弹到处抛,

    只等朱德将军来清扫。

    你的本领为甚这样高?我知道。

    你服从人民,服从主义,服从主席毛。

    中国人民爱戴你,你永远不会老!

    1947年11月,正是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时刻,朱德在华北解放区再用杜甫《秋兴》韵作《感事八首》,“独裁政体沉云黑,解放旌旗满地红”的诗句吹响了进军号;郭沫若在同一时刻则再用鲁迅韵从上海发出“北极不移先导在,长风浩荡送征衣”的欢呼,喊出了国统区民众的心声。

    开国之后,朱德和郭沫若同在京都,交往自然增多,但再次唱和则在相隔15年之后。1959年2月初,郭沫若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林伯渠、董必武在广州欢度春节。节日前夕,观览了遐迩闻名的花市。林老赋七律,董老赋五律,郭沫若赋七绝:

    金桔满街松满市,牡丹含艳桂含香。

    墨兰簇簇青锋剑,玫瑰团团白玉堂。

    朱德依原韵奉和,只是将先后的次序更换了:

    百花齐放遍城乡,灿烂花光红满堂。

    更有心花开得好,一年转变万年香。

    郭老原作华赡富丽,朱总和作简约蕴藉,可谓各有千秋,相映生辉。

    1962年4月下旬,由陈毅倡议,《诗刊》社举行诗歌座谈会,在京的几十位诗人和理论家出席,朱德和郭沫若也兴致勃勃与会放言。这大概是两位诗友第一次共同在公开场合谈诗。文如其人,朱德的谈话总是那样质朴简约,郭沫若的论诗则如倾峡之水。座谈会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朱德和郭沫若的对话。朱德说:“我总是说要拜郭老为师,以便使自己的诗有长进,他就是不收我这个徒弟。”郭沫若回答:“元帅在上,老郭不敢谈诗。”元帅的质朴和诗翁的诙谐使满座粲然。

    由于有如此亲密的诗交,这年夏秋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编辑朱德诗选时得到郭沫若的关注和帮助。郭沫若不但以遒劲的笔触题写了《朱德诗选集》的书名,还特意致函出版社,就《登尔雅台怀人》的唱和作了详尽的诠释。这件信函作为附录收入该书,是元戎和诗翁亲密诗交的一份旁证。

    1963年4月下旬,朱德到郭沫若的故乡乐山视察,特意去尔雅台一游。朱德在尔雅台前的古碑处神情专注地欣赏良久,对陪同人员感慨地说:“可惜沫若没有一道来。”仅此一语,不难想象元戎斯时斯地的心情:以郭沫若对历史和古文字学的精深造诣,自然会对尔雅台及其古碑道出许多见解,同时,此地正是当年诗人赖以写出那首“怀人”名作的所在啊,24年时光,蜀中乃至全国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历史变迁,诗人重游旧地是会写出新的诗篇的吧。当晚,朱德作七绝一首追昔抚今:

    三江合水乐山城,尔雅台中忆故人。

    远望峨嵋云里罩,静观沫若雅风生。

    此诗当时未发表,也未收入诗选集,这大概是郭沫若未能再度唱和的一个原因吧。

    朱德在“文革”行将结束的时刻以90高龄去世,郭沫若以84岁高龄抱着病疴之躯向这位有着整整50年友情的元勋遗体告别。在朱德逝世周年之日,郭沫若赋七律《八一怀朱总》,献上了迟到的一瓣心香:

    赣水风雷井冈火,先忧后乐岁寒松。

    彬彬文质闲骚雅,岳岳元戎驭六龙。

    服务人民公仆责,同仇敌忾万夫雄。

    反封反殖反双霸,赤帜高擎贯始终。

    (冯锡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