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那么短,遗忘却那么长:玄机诗评-秋怨惊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之二十 莺语惊残梦

    暮春有感寄友人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湿嘴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1.暮春情愫

    明代钟惺在《名媛诗归》中曾评价这首五言律诗:全首稳丽,不须裁赘,即刘文房(刘长卿)、卢允言(卢纶)辈亦为易臻也。

    钟惺对鱼诗的评价很高,而实际也如此。

    莺语惊残梦,轻妆改泪容。

    首联起句不凡,一个“惊”字、一个“改”字便让人眼前一亮,“残梦”“泪容”传递出心绪的忧伤与忧愁。“莺语”与“轻妆”则增添了几分淡雅的诗意。

    竹阴初月薄,江静晚烟浓。

    颔联意象密集,竹阴、初月、江静、晚烟。这些彼此跳跃的不同意象,借助严整的对偶形式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自然流畅。中国古代的诗人常常打破时空的局限,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湿嘴衔泥燕,香须采蕊蜂。

    颈联对仗巧妙,活泼有趣,“湿嘴”“衔泥”“香须”“采蕊”绘声绘色描画出了燕子、蜜蜂的鲜活形象。构思新巧灵活,透出了一种聪明与灵慧。

    独怜无限思,吟罢亚枝松。

    尾联感叹自己的惆怅与无望。可怜空有无限情思,在世俗人间没有一个归宿,忧愁多得压弯了苍劲的松枝。总之,这首《暮春有感寄友人》含蓄委婉,精炼工整。如此清丽婉转的笔触,想起了女校书薛涛的诗——

    鸟

    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该诗情调婉转旖旎,清新秀美,语浅情深。托鸟言情,描摹了双宿双飞,一同哺育幼鸟的恩爱鸟雀。艳羡之情、暗伤之意,不言而喻。相传薛涛生前曾作诗五百首,但流传下来的仅有八十多首。其中七绝就有七十首,没有一首排律诗。

    而鱼玄机流传下来的五十首诗呢,律诗占据了一半以上。其中五律十一首,七律十七首。另外还有七绝十四首,七言排律、五言排律各三首,六言古诗两首,此外,还有五言句四联,七言句一联。体裁类型之丰富,确为少有。

    莺啼、莺语、飞鸟、残梦,都是才子佳人表达春怨的典型意象。与薛、鱼二人同朝的诗人金昌绪也有一首《春怨》,脍炙人口——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同堕红尘

    在中国文坛上,鱼幼薇和薛涛是两个并肩齐名的女诗人。她们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鱼幼薇,是长安人,年幼失怙,温老师第一次相见时就出了个题目,小才女不假思索,答了一首《赋得江边柳》,其中有一句是“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让老师听了眉头一紧。后来美貌的鱼姑娘被李亿遗弃,便出家为女冠,可惜一个天真烂漫、毫无心机的姑娘硬是被扭曲了。后来索性艳帜高举,弄得道观不是道观,女冠不是女冠。到后来,更是嚣张任性得走了样,和婢女绿翘吃起了醋,受了刺激的她在失控的发泄中打死了嘴硬的绿翘。

    而薛涛呢,也是长安人,后来流落到蜀地,父亲同样早亡。薛姑娘八九岁就知音律,其父指着井里梧桐咏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后来薛涛沦落风尘,冷艳清高的她不得不低吟逢迎。曾经一度深爱过元稹,却被博爱的元才子雪藏了。但薛涛此时已人到中年,睿智成熟,冷静练达,明白爱情这事不是一个人一时头脑发热的事儿。既然缘分已尽,既然回不去了,也不再强求,就在心里留下些许的感伤和回忆吧。《柳絮》一诗,就体现了她屡经历练、一针见血的智慧和悟性——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其实,公平地说,若论才貌,薛鱼不相上下。只不过一个端庄秀丽、一个大胆美艳,一个冷静、一个热情,一个清淡,一个浓烈,就像是《红楼梦》的薛宝钗和尤三姐,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美。

    3.各自谢幕

    托翁曾说,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搁到薛鱼二人,就是不幸的她们,各有各的不幸。鱼幼薇的不幸,在于青春懵懂期在老师介绍下遇到了平生第一个相爱的男人,爱是什么,如何爱,未来是什么……这些问题在鱼幼薇的脑海里还都从没闪过。她天真地以为,只要两个人相爱,就不会分开。所以,她不计名分,一头扎进李亿温情的怀抱,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归宿。当李亿摊牌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她仍心存幻想,执迷不悟,在寂寞孤独的漫长等待后,内心的积怨终于爆发,于是便有了后来疯狂的种种举动。这是一个变异的过程。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单纯可爱的姑娘心意执着地追寻着爱情,为了一个男人,为了一段无法挽回的情感,一步步地走向毁灭的深渊,这么绝色聪敏的女子实在不该。

    但薛涛何以身处红尘,却能平平安安,以古稀之龄终老一生。她有她的道理。想当初,备受剑南节度使韦皋宠爱的薛涛姑娘还不知愁为何物,虽然天地自然的变化有时偶尔撩起她几丝感伤的思绪,但她仍以“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草”的态度消遣着诗酒流连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因为与其他官员交往过密而得罪了韦大人,被发配至偏远的松州。对此,史书如下记载——

    涛每承连帅宠爱,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唐衔命使臣每至蜀,求见涛者甚众。而涛性亦狂逸,遗金帛往往上纳。韦公既知且怒,于是不许从官。涛乃呈十离诗,情致动人,遂复宠召。

    看来,薛涛年轻时也有点不知高下,翘了尾巴,但经韦大人给了此番颜色后,薛涛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身份,懂得了游戏规则。这个冰雪聪明的姑娘自此知道了如何保护自己,如何不受伤害;知道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对于无数喜欢她的男人,红尘中的薛涛始终保持着不卑不亢,不冷不热的态度,矜持端庄,反而让男人对她更多了一番敬意。所以,即使遇到了一个喜欢的元稹,即使元稹渐渐疏离了她,也只会让她一时心绪纵横,根本无法从精神上毁灭她。因为,爱情、男人,已不是她的软肋。这一点,若干年前,她就彻底整明白了。

    在薛美人心里,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之二十一 风月满庭秋

    秋怨

    自叹多情是足愁,况当风月满庭秋。

    洞房偏与更声近,夜夜灯前欲白头。

    1.悲秋与秋怨

    在中国古代,秋天、秋风、秋雨、秋夜是萧瑟、凄凉、愁怨、悲伤的意象。《楚辞》宋玉《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汉代李陵《答苏武书》中说:“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燕歌行》中最早把悲秋和闺怨结合起来,此后出现了诸如《秋闺怨》等类诗篇。曹丕在诗中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此诗可能是建安十二年(207年)他跟随父亲曹操北伐乌桓的战争时所作。《燕歌行》是中国诗歌中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是七言诗之祖,也是叠韵歌行之祖。《燕歌行》句句用韵,一韵到底,且都是平声,笔致委婉,格调清丽,感情缠绵。开创了中国七言诗的流行与兴盛。王夫之对其评道:“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殆天授,非人力。”

    鱼幼薇的这首七绝《秋怨》又有怎样一番情致呢?

    自叹多情是足愁,况当风月满庭秋。

    鱼幼薇自己叹息,多情只能添忧愁,更何况秋风吹起,秋月当头呢?

    洞房偏与更声近,夜夜灯前欲白头。

    曾经的洞房偏偏紧邻打更的声音,夜深人静,枯坐灯前,真真要愁白了姑娘的头。曾经温馨的“洞房”与寂寞的“更声”形成了反差,在这种孤寂的情境下,使得“夜夜灯前欲白头”的身影更加凄凉无助。

    鱼幼薇的《秋怨》可谓哀婉动人,典雅精致。而薛涛也曾写有类似题材的《秋泉》——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声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薛涛借《秋泉》抒愁。诗中“冷色”与“幽声”突出了秋天的声色,“冷”与“幽”也暗合了愁怨的心绪。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与鱼幼薇的“洞房偏与更声近,夜夜灯前欲白头。”相比,薛涛的愁怨是一种委婉有致的闲情淡愁,这种淡淡的忧愁并无具体所指。显然没有鱼幼薇那样撕心裂肺、痛及深处的幽怨、孤寂和哀伤。这也与她们现实生活中情感境遇的不同直接相关。

    2.瑶瑟怨

    鱼幼薇的老师温庭筠也有一首著名的闺怨七绝《瑶瑟怨》,这是他的代表作——

    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瑶瑟:是对瑟的美称。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这首诗的大意是:睡在凉席的床上难以入眠,夜空如水,晚云轻如薄纱。大雁的啼叫声远过了潇湘,十二楼中的月亮自然光明。冰簟:冰凉的竹席。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温老师这首闺怨诗里,全诗没有一个“怨”字、没有一个“愁”字、没有一个“思”字,只描绘清秋月夜,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女子内心的幽怨。蘅塘退士评曰:“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温老师没有直接描写女子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与女子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与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闺楼,组成了一幅弥漫着清丽、寂寥、哀婉情调的画面,和谐地统一于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富有声调色彩之美。

    显然,与才女们的闺怨相比,这首《瑶瑟怨》更加含蓄巧妙,言语间似有似无,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值得玩味。悠远的意境和浓郁的诗意似在才女之上。

    之二十二 闲散身无事

    遣怀

    闲散身无事,观光独自游。

    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

    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

    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俦。

    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

    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

    绕砌澄清沼,抽簪映细流。

    卧床书册遍,半醉起梳头。

    夜窗幽

    俗话说,诗言志,词咏情。诗词是诗人表达情感,抒怀志节的主要形式。

    遣怀,即排遣情怀。鱼幼薇的这首五言排律,情调欢快,似乎已慢慢走出被弃的阴影。与此前哀怨忧伤的诗句有所不同。因此,有人认为,这首排律反映了鱼幼薇此时已经在长安城亲仁坊西南隅的咸宜观出家,并且渐渐习惯了清静悠闲的生活。

    闲散身无事,观光独自游。

    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

    这两联描绘了鱼幼薇闲散自由的生活。天高云淡的日子,出游的鱼幼薇似乎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先前种种的失意、忧伤和不快乐此刻也被暂时遗忘了。

    琴弄萧梁寺,诗吟庾亮楼。

    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俦。

    勾画了鱼幼薇的闲情逸致,对仗工整,典雅精致。“琴弄”对“诗吟”,“萧梁寺”对“庾亮楼”,“丛篁”对“片石”,“作伴”对“为俦”。“丛篁”,一丛翠竹。“片石”,一方有观赏价值的石头。通常指奇巧玲珑的太湖石。俦,朋友。

    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

    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

    表达了鱼幼薇不同凡俗的高雅情致。无论是燕雀宝钗,还是金银美饰,都已淡出了鱼幼薇的视线,这些身外之物她将不再追求。把酒临窗,月夜清幽。“满杯春酒绿,对月夜窗幽。”意境优美而静谧,尤其是“春酒绿”,“夜窗幽”,月夜的幽谧、春酒的馥郁,有色有味,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美好意韵。

    绕砌澄清沼,抽簪映细流。

    卧床书册遍,半醉起梳头。

    最后两联是鱼幼薇白日里悠闲自在的散淡生活。曾经的不快,曾经的爱恨,似乎在这首排律中了无痕迹。莫非,难道,鱼幼薇真的是大彻大悟了吗?

    鱼幼薇的同朝诗人罗隐有一首意味洒脱轻快的《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之二十三 轻风吹却回

    夏日山居

    移得仙居此地来,花丛自遍不曾栽。

    庭前亚树张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

    轩槛暗传深竹径,绮罗长拥乱书堆。

    闲乘画舫吟明月,信任轻风吹却回。

    清闲的山居生活,也许是鱼幼薇告别昨日的开始。此时的她已不是昔日的鱼幼薇了,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女冠,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玄机。

    1.璇玑图

    玄机,璇玑,这个名字会让人想起东晋才女苏若兰编织的《璇玑图》。说来话长,美貌的苏若兰赌气与丈夫前秦将军窦滔两地分居后,思念之情与日俱增,不禁后悔当初自己的负气。便精心构思,把诗织在锦缎上,这八百四十一个字排成的“文字方阵”,纵横反复都成章句,里面藏着无数首各种体裁的诗,诗意多为倾诉她的思念之情。苏若兰将其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取名璇玑是指图上的文字,像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同时也暗指对丈夫的情感,就像宇宙星辰一样永恒不变。

    不懂诗文的窦滔收到密码般的“璇玑图”后,细细体味,竟然读懂了苏若兰的一片深情。从此,夫妻恩爱,和好如初。

    迷宫般玄奥的“璇玑图”轰动了那个混乱的时代,大家争相传抄,但真正懂得的人寥若晨星。唐代武则天,着意推求得诗二百余首。宋代高僧起宗,将其分解为十图,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明代学者康万民,穷其一生,根据十二种读法,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为之动容。

    一幅“璇玑图”竟然能衍化出数以千计各种体例的诗来。今天我们要想彻底读懂,纵使花上几年工夫,也未必能做到。女人的爱就是这样的绵密深情,坚如钻石,却又深不可测,令人叹服。

    2.山居图

    那么鱼玄机的这首七律,里面隐含着什么玄机呢?

    移得仙居此地来,花丛自遍不曾栽。

    庭前亚树张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

    这两联描绘了玄机神仙般的道观生活。花丛遍地径自盛开,庭院树上随手晾晒衣物,清泉之上随意泛流的酒杯。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

    轩槛暗传深竹径,绮罗长拥乱书堆。

    闲乘画舫吟明月,信任轻风吹却回。

    后两联继续描绘她悠闲的生活。倚栏而坐掩卷沉思,或漫步竹林深处,或独坐兰舟月下吟咏,一任清风吹。此时此刻,李亿的影子似乎被夏日清凉的山风吹散了。

    这首诗里,传递出玄机少有的轻快和自在,也透露出道家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

    3.归隐辞

    在文学史上,山居诗一直是田园诗人和诗僧、女冠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创作类别之一。大量以“山居诗”为题的作品,散见于灯录、语录、笔记、类书、僧诗总集等各种典籍中。唐宋元明时期的“山居诗”数以千计,诗僧与女冠成为唐代诗坛上不可忽略的部分。不论是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四大皆空,还是田园诗人的超然物外,晨钟暮鼓、寂静清闲的山居生活都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修行。这一切都起源于陶渊明——

    九日闲居

    陶渊明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到了唐代,生逢盛世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又将陶诗的风格发扬光大了。耿介不随的孟浩然青年时隐居于鹿门山,一心作诗。与王维的空明境界、宁静之美不同,孟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写景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言语自然纯净,呈现出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沈德潜《唐诗别裁》中称其“语淡而味终不薄”。《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清白如话,不见任何藻饰,恬淡疏朴。如闻一多所言,算是“淡到看不见诗”的程度了。

    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的王摩诘运气比老孟好得多,不但享有诗名,还曾荣华富贵春风得意,显达时曾官至尚书右丞。可谓生逢其时。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首联和颈联对仗分外绝妙。“寂寞”对“苍茫”,“柴扉”对“落晖”,简单几笔,便画出了山居的清静味道,寂寞而不孤独,苍茫而不悲凉,色韵清绝。在自然的千变万化中,突出了欣欣然的随遇而安。“诗佛”最为人称道的是《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以“空”字起始,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从感觉、视觉、听觉,写出了山中秋日清新、幽静、恬淡的黄昏美景,浑然天成。它一反古代文人多悲秋的传统,有一种沉浸于清秋佳景的欢欣与愉悦。

    沉醉山水、谛听天籁的女冠鱼玄机,能否悟到人生的玄机,脱胎换骨,了断尘缘?

    之二十四 开笼放鹤飞

    寄题炼师

    霞彩剪为衣,添香出绣帏。

    芙蓉花叶□,山水帔□稀。

    驻履闻莺语,开笼放鹤飞。

    高堂春睡觉,暮雨正霏霏。

    1.鱼炼师

    这首五律,颔联缺了两个字。从内容和语意上看,这很可能是一首鱼炼师写给自己的诗。道观清净、寂寞得实在是有些无聊了。

    霞彩剪为衣,添香出绣帏。

    芙蓉花叶□,山水帔□稀。

    前两联写的是鱼炼师早上的生活场景。慵懒地起身穿衣,给香炉添香,步出从床帐。然后戴上道冠,穿上帔裙,穿戴齐整。“芙蓉花叶□,山水帔□稀。”从音律和字面意思上有可能是“芙蓉花叶茂,山水帔群稀。”

    驻履闻莺语,开笼放鹤飞。

    高堂春睡觉,暮雨正霏霏。

    后两联的生活情景更加悠闲散淡。停步聆听莺声燕语,打开笼子放仙鹤远飞。高堂春眠睡醒时,窗外正黄昏,细雨绵绵不停歇。

    这首五律至少传递了这样一些信息:道观散淡生活的新鲜劲儿已过,鱼玄机炼师在日复一日闻莺放鹤的闲居生活中,消磨着青春光阴,寂寞的感觉、无聊的滋味以及不耐烦的心思似有重生之象。

    2.李炼师

    鱼玄机的同朝前辈、她的同行李季兰李炼师,也同样在道观里打发着光阴,只不过她的生活更精彩,陪她一起消磨春光的还有诸多才子名士。一首《偶居》流露出了她浮云般摇荡起伏的内心。

    偶居

    心远浮云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

    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

    全诗以浮云起兴,天上浮云随风舒卷,任意西东,李炼师遥望云天,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不归游子,来去匆匆,亦如浮云漂浮不定,自己的一片痴心、一怀深情竟无从托付!这满腔思念诉与谁人听呢?“偶居”的季兰也如浮云般心旌摇荡,身在道内,心在道外,哪里能耐得住青灯木鱼的寂寥日子呢?

    做了女冠的季兰,风姿美丽,且带着须眉英气,诗书音律无所不精,与当时一帮才子诗人、僧道隐士往来颇为密切。有人说她是“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这个形象即使在比较开放的唐代,也显得很是另类。

    有一次,李季兰和一些名流在乌程开元寺聚会。在座的有名气已然不小的诗人刘长卿,他们之间是很熟的,李季兰知道他有小肠疝气的毛病,就借用一句陶渊明的诗来打趣兼问候:“山气日夕佳?”刘才子马上也用陶诗回了一句:“众鸟欣有托。”那么清雅的陶诗,竟被他们如此使用,引得举座大笑,由此可知当时的风气。而李季兰正是开这路风气的重要人物,这也是唐代流传下来的著名段子之一。

    3.大魔咒

    说到这里,忍不住还要回到一个问题上:人家李季兰是真洒脱、真豪迈。同样是女冠,李炼师的日子要比鱼炼师的日子明显滋润得多!而且,重要的是,即使鱼炼师后来大张艳帜,仍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个李亿。偏偏她这么痴情的人,生不逢时,遇上了一个如此懦弱的男人,又偏偏全心投入,无法释怀。于是这个此生的第一个男人,命中注定成了她的终结者。

    在她的心底,还有一个死结,就是被休。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时代,婚姻思想开放,贞节观念淡漠。唐公主改嫁者达数十人,高阳、襄阳、太平、安乐、永嘉诸公主还养有男宠。《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使唐人对离婚态度较为开通,有的离异书上还有祝福之语:“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蛾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士……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但这些是说的离婚。被休就不一样了。被休与离婚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单方面的,一个是双方自愿的。一个是伤自尊的,一个是有自尊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可以想见,当初被李家休掉的鱼玄机是多么地失魂落魄,脸面全无,这么美艳的女子,这么有才华的良家姑娘,硬是被仗势欺人的李家大娘子裴氏给逼走了。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人家裴氏,换个角度,人家也是在保护自己的权益,只不过手段极端而已。从此,鱼玄机对裴氏之恨累及全天下所有裴姓之人,后来当她艳名远播后,不管何方裴氏前来求见,她是毫无商量一概不见,这种情仇堪比国恨,至死不消。

    我们能想象到,在无数个醉生梦死的欢娱之后,激情过后的鱼玄机脑海里闪回的仍是与李亿一起的一片片、一段段。有爱,有恨,有甜,有苦,更有辛酸的泪水。她就像是被下了咒,始终被回忆层层缠绕,如蛛网困虫,永远挣脱不开。

    俗话说,当断则断,当忘则忘。到了鱼玄机这里却成了:当断不断,当忘不忘。想起了张爱玲的一句话:“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可惜,她说这话时,鱼玄机早已作古千年,不然,也许会有所启发,起码消停些,快乐些,就做一名安静的美女子可好。

    之二十五 多情公子春留句

    和人

    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

    宝匣镜昏蝉鬓乱,博山炉暖麝烟微。

    多情公子春留句,少思文君昼掩扉。

    莫惜羊车频列载,柳丝梅绽正芳菲。

    1.典绣衣

    这首唱和别人的七律,鱼玄机流露出了道观生活的寂寞与困苦。

    茫茫九陌无知己,暮去朝来典绣衣。

    首联诉说了道观生活的困顿:没有知己,靠典卖绣衣度日。这与《遣怀》诗中所说的“金银志不求”有了些落差。

    宝匣镜昏蝉鬓乱,博山炉暖麝烟微。

    颔联一个“昏”字、一个“乱”字、一个“微”字,便传神地描绘出了有些倦怠、拮据的闲居生活。

    多情公子春留句,少思文君昼掩扉。

    莫惜羊车频列载,柳丝梅绽正芳菲。

    多情公子春游时给我留下了诗句,可才华平平的卓文君却在白天关上了大门。说起春游留诗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同朝才子崔护的“桃花依旧笑春风”。

    话说一年一度京城科考,年轻人大量涌入,让长安城更加热闹有趣。书生崔护便是拥挤仕途上的一卒,他不辞辛苦从外地赶来京城,苦读备考。这一年清明时节,英俊书生小崔一路踏青而去,但见风和日丽,莺飞草长,小崔越走越远,越走越渴,便找到一户人家讨口水喝。久叩门不答,小崔正要离去,只见一个妙龄少女推门而出,她明眸皓齿,面如桃李,灿然一笑,花枝乱颤,令小崔眼前一亮。姑娘俏美的姿容,身后烂漫的桃花,这个画面从此定格在了小崔的心里,久久挥之不去。

    第二年如愿考上了进士的小崔,再度踏青去桃林。但是桃林依旧、茅舍依旧,只是不见姑娘的踪影。多情公子崔护望眼欲穿,怅怅然在门上题写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至于崔护和姑娘的故事究竟有无结果,已很难考证。只是有许多同样多情的文人给崔护的人面桃花书写了美好的续集,在大团圆的结局里,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女校书”薛涛,也曾写过无数和人诗,比如这首《和郭员外题万里桥》——

    和郭员外题万里桥

    万里桥头独越吟,知凭文字写愁心。

    细侯风韵兼前事,不止为舟也作霖。

    这首七言绝句,充满了善意的宽慰和鼓励,显示了薛涛的善解人意与不凡见识。明人钟惺在《名媛诗归》中评说,“曲尽浑含转折,浅深击应之妙。”这般知心知意的和诗,想必郭员外看了后,定会把薛姑娘当作千金难得的红颜知己吧。

    2.画眉长

    若论名声和际遇呢,薛涛要比鱼玄机幸运得多,因为她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要求。在历史的典籍中,在当时世人的目光中,对于薛涛的评价明显要高于鱼玄机,为什么呢?其一,她比李治、鱼玄机来得庄重。虽然身在红尘,却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我要求,即使在酒桌上也不至于插科打诨,谑说什么“山气日夕佳”,而是一副冷艳的姿态。其二,薛涛性情相对沉静,感性与理性拿捏有度,少有任情疏狂之态。最重要的是薛涛本是官宦之家,所以待人接物,处理关系,举止得体,有分寸,善于周旋于官宦名流之间。她天生好口才,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心里有数,知道轻重,拿捏得当,不会失态失言。

    后人赞薛涛:“工绝句,无雌声。”后来她和继任的剑南节度使李德裕在“筹边楼”饮宴,还写出了“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这样见地深远、雄浑豪迈的诗,让人惊讶于她美色之外还有如此开阔的眼界和心胸。

    3.也寻花

    鱼玄机没有这样的幸运,她一没靠山二没背景,也没有遇见真正解危救困的贵人。按说,她的人生伯乐是大才子温庭筠,虽是名门之后,却是放荡不羁的一介书生,落魄飘零,自顾不暇,哪有能力去关照鱼玄机呢?温老师也不像韦皋是拥有重兵的地方军政大员,可以随时“罩着”薛涛,哪像薛涛有这样的高起点。薛涛美名远扬后,来蜀地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纷纷慕名前来一睹传说中女校书的庐山真面目。接踵而至的不是朝廷命官,便是风流才子。

    鱼玄机呢,在世时她的声名远不及薛、李二人有这么高的知名度,而且因曾为人妾,后又被弃,这样的经历难免让人心生偏见,善良的男人也许会心生怜悯,浮浪之人呢则易萌发邪念、心怀不轨。后来成了女冠的鱼玄机,对李亿彻底死了心,索性艳帜高张,公开与男人来往,这样豪放的风格,即使在开放的唐朝,也足以令人侧目。对于男人来说,如此经历曲折又如此纵情的女子,很难怀有一种欣赏之心,更多的是一种狎昵、趁火打劫吃她豆腐的心态。时人也将更多关注的目光集中到她纵情极欲的一面,反而忽略了她热烈真情的诗句。这也是鱼玄机的才华在某种程度上被埋没的原因。她漫无心机的自暴自弃,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才华、声名,最后连小命还搭上了。

    那么,薛涛、鱼玄机的诗究竟孰好孰坏呢?能否一分高下呢?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对薛、鱼二人的评价历来有很大差异。薛涛在世时,不知获得多少类似“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的赞美,鱼玄机生前可不曾领受过这等荣光。然而五代韦縠编的《才调集》时,选入鱼诗九首,而薛诗只三首。宋代《太平广记》,在“才妇”内却收鱼而不取薛,表现出另一种标准。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则对薛涛推崇备至,认为薛涛《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有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流纷纷停笔,不亦宜乎”。不论鱼诗还是薛诗,世人对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好。总结前人对鱼诗的观点,不外乎有三点积极作用:一是对中国爱情诗的发展,二是表现女性觉醒,三是对七言排律诗歌的推动。

    当绿水缠绕,桃花依旧的薛涛墓被无数名士凭吊怀念时,鱼玄机的踪迹早已不知所在,生前身后一样的凄凉无助,只是那些指责与非议千百年来未曾停息过,如果鱼玄机在世,这个满腹才情、满腔怨恨,满怀深情的美貌女子也许会嘴角一撇,漫不经心地扔下两句诗,算是给那些人的一个回答——

    画舸春眠朝未足,梦为蝴蝶也寻花。

    之二十六 朱丝独抚自清歌

    愁思

    落叶纷纷暮雨和,朱丝独抚自清歌。

    放情休恨无心友,养性空抛苦海波。

    长者车音门外有,道家书卷枕前多。

    布衣终作云霄客,绿水青山时一过。

    1.咸宜观

    又是秋天的思绪,又是忧愁的思绪!已经出家于长安咸宜观的鱼玄机,在经过了一段清静散淡的闲居生活之后,没有了断尘缘的一颗凡心依然沉浸在昨日今日的纠缠中,回忆、幽思接踵而至。

    落叶纷纷暮雨和,朱丝独抚自清歌。

    放情休恨无心友,养性空抛苦海波。

    这是怎样一幅萧瑟的画面:傍晚,落叶纷纷,潇潇秋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鱼玄机一个人对着暮色落叶秋雨,弹着丝弦,唱着歌。一个姿色娇美的妙龄女子,身着黯然的道袍,弹唱着凄切哀婉的《雨霖铃》……怎么想也不是一幅令人愉悦的画面。

    在这样一个阴雨绵绵的深秋,暮色苍茫,很容易让人陷入回忆的旋涡。深居道观的鱼玄机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昨天今日。过去自己放任情怀,现在自己出家修身养性,已抛却人间苦海,不必再恨那个冷漠无心的薄情郎李亿。显然,今日的鱼玄机已非昨日的鱼玄机,她的胸襟豁达了许多,似乎可以宽恕无情无义的李亿。

    长者车音门外有,道家书卷枕前多。

    布衣终作云霄客,绿水青山时一过。

    道观常有前来谈诗论道的长者,络绎不绝的车马声不时传来,而鱼炼师的枕前则堆满了道家的书籍。平民出身的鱼玄机终于离开了尘俗做了逍遥自在的道姑,绿水青山可以如仙人一般疾飞而过。

    鱼玄机出家的咸宜观本是唐睿宗做藩王时在长安的府第。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入道,住于此,此后便称咸宜观。观内有吴道子、杨廷光等人的绘画,陈设也很排场,士大夫家的女子入道,都愿在此观。

    2.思绪

    与鱼玄机齐名的李季兰在秋天的道观里,又有怎样的一番思绪呢?

    心高气傲的薛涛心境不似李、鱼这般牵肠挂肚,在秋日里,她会坐看浮云、聆听天籁。她曾有一首诗《听僧吹芦管》——

    晓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

    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罄泥清秋。

    在这首诗里,“晓蝉呜咽暮莺愁”道出了诗的背景和基调,依然是秋天,依然是暮色黄昏,这首诗里依然有“愁”,但此愁非彼愁,是生活条件相对优裕的闲情淡愁。或许,自误入红尘后,承蒙那么多高官的关照呵护,薛涛不会有鱼玄机“暮去朝来典绣衣”的生活艰难。而她清高自持,也不会有李治那么多的牵挂惆怅。思来想去,还是薛涛聪明,想透了——别把大把的希望、柔情都给了男人,还是留下一些爱给自己吧,还是对自己好一些吧。这种冷淡疏离,这种若即若离,这种用心的“无为”,反而更吸引了男人,“求见者甚众”。

    一句话,男人看不透薛涛,但薛涛却彻底看透了男人。她用自己的心智编织了一个自我保护的防线。让男人远远观望,却不可亵玩。这是她的高明。可惜,鱼玄机却天真地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李亿,没有底线,甚至没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

    之二十七 曾睹夭桃想玉姿

    代人悼亡

    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

    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

    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吟苦寂寥时。

    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

    夭桃与蛾眉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悼亡是一大主题,它专指悼念亡故的妻妾而言。魏晋之前并无悼亡诗,西晋潘岳为悼念亡妻杨氏写《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题材之先,后世乃专以悼念亡妻的诗词为“悼亡”。故悼亡诗词多为诗人即兴抒情之作,不像哀祭文有一定的格式。朋友、亲旧去世,古人也有以诗相哭、以诗代祭文的,如李商隐《哭刘》诗、张籍《祭退之》诗,这些诗习惯上并不被视作“悼亡”,亦与四言韵语的哀祭文不同。这类诗,可按萧统《文选》的标目,归于“哀伤”一类。

    鱼炼师常常超越自己身份,代拟男子之音,多次写下代人悲悼妻丧的“悼亡”之章,以男子口吻忆念亡妻,显示了鱼玄机内心对爱的渴求。

    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

    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

    似火桃花,如她玉颜仙姿;弱柳迎风,似伊为欲扶携。妙比龙珠,高抬逝去的价值;鸾镜犹存,映现着当年夫妇厮守的情景。如今是烟雨中梦里相寻,孤独中吟诗寄痛。日落月升,年复一年,相思难了,追忆无休。全诗勾画出一个娇好的妻子,树立起一个多情多义的丈夫,反照出鱼玄机渴望拥有美好婚姻家庭和爱情的心情。

    这两联就用了四个典:夭桃、蛾眉、珠归龙窟、镜在鸾台。典故用得巧妙,又都形成了对仗。这些清词丽句,幽柔融雅,富有情致。

    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吟苦寂寥时。

    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

    鱼玄机作诗,苦思冥求,力求字字声金,工于遗词炼句。颈联中“梦悲”对“吟苦”,“烟雨夜”对“寂寥时”,这些精美的词句,构成了一种哀伤不已的思念与怀恋。尾联将这种情感推上了极致:每天太阳落山,月亮升起,这思念,何时才有终了之日!

    这首代人悼亡诗,烙上了鱼玄机的深情与哀婉,与其说是化身哀悼别人的亡妻,倒不如说是在追念已去的似水流年,如烟往事。

    在鱼玄机死去的一千多年后,大洋彼岸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将鱼玄机的诗歌收录在了《诺顿中国文学选集》,她身上原汁原味的文学本源,吸引了西方学者关注的目光,这位没有政治依附、坦率倾诉内心的女诗人得以从“淫荡,诗体亦靡弱”的轻视与非议中,挣脱出来。

    其实,这样一个伤春悲秋,重情重爱,到头来只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女子,倘若穿越了历史时空,出现在今天,又是多么绝世独立,直令那些追名逐利不择手段的女人嗤嗤地笑,笑什么?笑她傻,人生那么短,何必当真?

    之二十八 聚散已悲云不定

    寄子安

    醉别千卮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

    蕙兰销歇归春圃,杨柳东西绊客舟。

    聚散已悲云不定,恩情须学水长流。

    有花时节知难遇,未肯厌厌醉玉楼。

    1.聚散已悲云不定

    这首七绝依然是鱼玄机深情的心曲。真挚缠绵,表达了炽热的相思之忱。诗中风流云散、聚散无常的回顾,使人悲伤;柳绊客舟的猜想,让人生恨。

    醉别千卮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

    蕙兰销歇归春圃,杨柳东西绊客舟。

    “蕙兰”一语双关,一是指兰花,二是指代鱼玄机,她字蕙兰。颔联意思是,美丽的兰花过时不采,已悄然凋谢,杨柳随风飘摇绊住了客船。也就是说,鱼玄机、李亿相聚遥遥无期。“杨柳东西绊客舟”与《赋得江边柳》中的“根老藏鱼窟,枝低系客舟”诗句似曾相识。

    聚散已悲云不定,恩情须学水长流。

    人生聚散就如同天上的流云那样分合不定,夫妻间的情意不应如浮云那样流散,应似滔滔不绝的江水长流不歇。多年的情感挣扎,让天真的鱼玄机在痛苦中逐渐懂得了人生无常,聚散不定,世事难料。而男女之情,更是短暂得稍纵即逝,脆弱得经不起考验。

    有花时节知难遇,未肯厌厌醉玉楼。

    尾联意思是知道两个人难以相逢,不肯天天这么失魂落魄地醉酒浇愁。所谓意乱情迷,偏执的鱼玄机,依然不肯面对现实,仍然对李亿、对两个人渺茫的爱情充满了一厢情愿却虚弱无力的幻想和希望。

    明本《唐百家诗·唐女郎鱼玄机诗集题跋》曾说:“玄机善吟咏,美风调,虽未免涉于多情,而幽柔融雅,有足悲焉。妇人之集,其仅存者,岂多见耶:予愍其无传也,今刻之。”

    情深痴情如鱼玄机者甚多,但偏执一意孤行如鱼玄机者甚少。所以,从某种角度说,鱼玄机的悲剧即是性格悲剧。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她的宿命。而伤心呢,则是天下所有女人的宿命。

    2.自恨罗衣掩诗句

    不论命运如何不公,但对于诗才绮丽的薛涛、鱼玄机之流,身处诗意萦怀的大唐盛世,便是一种生逢其时的幸运。当今天的我们遥望这个华丽的时代,一定会注意到——在这个朝代星光璀璨的文学星空中,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就是那些社会地位低微的娼妓和女冠,譬如薛涛与女观李治、鱼玄机,她们经历曲折,却才华冠世,诗章成就颇高,引得世人连连叹服。

    一介低微的弱女子,令人不齿的身份,何以能在封建时代脱颖而出?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虽然薛、鱼之流社会地位低,但她们有广泛丰富的社交活动,经常出入各种主题的大party,结识形形色色的社会名流,这样的交际使她们的诗句更容易流传。二是文学的支柱在于感情,而薛鱼等因特定的职业关系,阅人无数,复杂的经历和遭遇使她们比一般女子有着更多的人生感慨、起伏跌宕的心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源泉。三是文学修养是修炼而来的,薛鱼之流自幼饱读诗书,早慧而有悟性,兴趣的使然与生存的需要,使她们留连于诗书瀚墨间,与文人墨客的诗词唱酬中,让自己的眼界和境界不断得以提升。

    大唐开放的气象则为这些女诗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宽容的氛围。那时,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明显削弱,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门第观念、等级关系较前朝淡薄。当时诗坛巨擘,文章魁首、各界名流与青楼女子交往,没有将其简单的庸俗化,当作色情娱乐对象来描写,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与共鸣。比如,元稹、王建等众多才子名流纷纷赞叹诗妓花魁薛涛的才色,引为知己:“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白居易在浔阳江边听到了琵琶声后,便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在仔细听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歌女演奏和身世后,连连叹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并且放声痛哭到泪湿青衫的地步。又比如,茶圣陆羽、诗僧皎然、诗人刘长卿等与李治相从甚密,常常一起谈诗论道,纵说人生,好不逍遥快乐。甚至连唐德宗也萌生念头,想见一见传说中的李季兰究竟为何方尤物。

    “亳端运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李治的《八至》,薛涛的《春望词》,鱼玄机的“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无不表达了这些咏絮女子的才华与自信,倘若生为男儿身,有谁能怀疑其金榜提名、一展雄才的能力呢?

    《红楼梦》里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说,“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的确,花容月貌、风华绝代、超凡脱俗、孤标傲世,都让她们在历史的视野里显得那么卓尔不群。然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恋。好在历史留下了她们的芳名,好在她们留下了诗句,让我们有幸拂去岁月的尘沙,倾听幽兰佳人的千年一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