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鱼都有它的钓饵”,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机智,就可以在任何人身上找到突破的地方,从而接近他们,不管他们是如何的怪僻乖戾,如何的难以靠近……
——奥里森·马登
一语双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到华盛顿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物资援助。
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住进白宫。
一天早晨,丘吉尔躺在浴缸里,抽着他那特大号雪茄烟。
此时,门突然开了,进来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丘吉尔大腹便便,肚子露出水面……两位世界名人在这样的情形下碰面,实在颇为尴尬。
丘吉尔扔掉了烟头,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是一点也没有隐瞒。”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丘吉尔这一句风趣幽默又语带双关的话,不仅使双方从尴尬的情境中解脱出来,而且借此机会再一次含蓄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目的,意外地促进了谈判的成功。
一语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或谐音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由于双关含蓄委婉,生动活泼,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因而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阿凡提在闹市租了一家店面开理发店,租期为1年。
店主仗着店面是他租给的,每次剃头都不给钱。有一天店主又来了,阿凡提照例给他剃了光头,边刮脸边问道:
“东家,眉毛要不要?”
“废话,当然要!”
阿凡提嗖嗖两刀,把店主的两道浓眉剃下来了,说:“要,就给你吧。”
店主气得说不出话来,埋怨自己不该说“要”。
“喂,胡子要不要?”
“不要,不要!”店主忙说。
阿凡提嗖嗖几刀,把店主苦心蓄养的大胡子刮下来,甩到地上。
阿凡提用双关语,把店主整治得无可奈何。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作者来到某编辑部,递上自己的作品。编辑看了作品以后问他:“这篇小说是你自己写的?”
“是我自己写的。”年轻人答道:“我构思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整整坐了两天才写出来的,写作真苦!”
“啊,伟大的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编辑大发感慨。
听了编辑的话,年轻人赶紧离开了编辑部。
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这句话,暗指“你抄了契诃夫先生的作品”。其效果远胜于明言快语地指出作品是抄袭的。
在论辩中,当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回答或不能回答时,一语双关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次,美国总统里根决定恢复生产B-1轰炸机,引起许多美国人的反对。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责问,里根答道:“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也一定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这句一语双关的妙言,一时竟使得那些反对者不知所措。
又如,一个中年男子在火车站候车,看见坐在身边的一位少妇风韵照人,遂起邪念。他见少妇穿着一双肉色丝袜,便色迷迷地凑上前去搭讪。
男子:你这双袜子是从哪儿买的?我想给我的妻子也买一双。
少妇:我劝你最好别买,穿这种袜子,会招来不三不四的男人找借口跟你妻子搭腔的。
少妇的回答再简练不过,分量却极重,直说得那位居心不良的男子面部肌肉痉挛。在前后一问一答中,虽然话题同为一个——袜子,但是,一个是少妇穿着,另—个是要给妻子买,少妇从中寻找到一个一语双关的进攻点,即你妻子穿上也会惹来不三不四的男人搭腔,这与眼前发生的事是相同的——其意是喝令那男子应知耻而退,不要继续纠缠。
从前,有个县官带领随员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朝哪边走才对,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迎面走来。
县官(坐在马上神气十足):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不悦,大声吼):喂!老头,问你呐,长没长耳朵?
老农(停下):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件稀奇事!
县官:什么稀奇事?
老农:李庄有匹马下了头牛。
县官: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
老农:世上的稀奇事多哩,我怎知道那畜生为什么不下马呢?
上例对话中,对于那位问路时既不下马,还大声吆喝的县官,老农正是机智地运用了一语双关,着着实实地给予了有力的讽刺。
巧用谐音
谐音,是指利用语言的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是双关的一种常见形式。谐音双关具有含蓄委婉的特质,生动活泼,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因而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清代学者纪晓岚与和坤同朝为官,纪晓岚为侍郎,和坤为尚书。一次同饮之际,恰好一条狗从旁跑过,和坤指着狗问:“是狼是狗?”此话问得蹊跷,纪晓岚立即听出了弦外之音,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原来和坤并不是真的弄不清狼狗之分,这是一句运用谐音双关法的骂人的话,“是狼”是指“侍郎”,即纪晓岚,连起来便骂他是狗。哪知纪晓岚敏慧过人,一听就觉察了其中的奥妙,但是他不动声色,仍然顺着他问话的表面意思,同样运用谐音双关法进行反唇相讥。“上竖”表面上指尾巴翘起,与和坤问话的表面意思联结得天衣无缝,其实却是谐音“尚书”,即和坤,连起来便回敬他是狗。两人犹如打哑谜一般,旁人假如不多一个心眼,竟全然不感到他们之间已经骂得十分激烈。同样的,当事人只要稍不注意就会落得个挨了骂还不自知的境地。当然,这只是文人之间的戏谑。
李白去蜀远游,应诏入京,在皇帝面前展露了才能,却遭到当朝宰相杨国忠的嫉妒。有一天他想了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意即由杨国忠出题(上联),李白要在三步之内对出下联。李白践约而至,刚一进门,只听见杨国忠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为何对锯?”上联出得很刁,运用谐音双关法,“锯”谐音为“句”,直接骂李白是来对句的“猴儿”。哪知来者不善,李白毫不犹豫地说:“请宰相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来,愿受罚。”当杨国忠跨出步去,李白立即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牲怎样出蹄!”同样运用谐音双关法,“蹄”谐音为“题”,直接骂杨国忠是出题的“畜牲”。杨国忠出题出得古怪而且刻薄,李白对句对得巧妙而且辛辣,幽默机智就这样从巧妙而辛辣的对句中来。
谐音双关法的妙用,往往能使人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据传,从前有个宰相,他有一个名叫薛登的儿子,生得聪明伶俐。当时有个奸臣金盛,总想陷害薛登的父亲,但苦于无从下手,便往薛登身上打主意。有一天,金盛见薛登正与一群孩童玩耍,于是眉头一皱,诡计顿生,喊道:“薛登,你像个老鼠一样胆小,不敢把皇门上的桶砸掉一只。”
薛登不知是计,一口气跑到皇门边上,把立在那里的双桶砸碎了一只。金盛一看,正中下怀,立即飞报皇上。皇上大怒,立传薛登父子问罪。
薛登父子跪在堂下,薛登却若无其事地嘻嘻笑着。皇上怒喝道:“大胆薛登!为什么砸碎皇门之桶?”
薛登想了想,反问道:“皇上,您说是一桶(统)天下好,还是两桶(统)天下好?”
“当然是一统天下好。”皇上说。
薛登高兴得拍起手来:“皇上说得对!一统天下好,所以,我便把那只多余的‘桶’砸掉了。”
皇上听了转怒为喜,称赞道:“好个聪明的孩子!”又对宰相说:“爱卿教子有方,请起请起。”
金盛一计未成,贼心不死,即进谗言道:“薛登临时胡编,算不得聪明,让我再试他一试。”皇上同意了。
金盛对薛登嘿嘿冷笑道:“薛登,你敢把剩下的那只也砸了吗?”
薛登瞪了他一眼,说了声“砸就砸!”便头也不回,奔出门外,把皇门边剩下的那个木桶也砸了个粉碎。
皇上喝道:“顽童!这又如何解释?”
薛登不慌不忙的问皇上:“陛下,您说是木桶江山好,还是铁桶江山好?”
“当然是铁桶江山好。”皇上答道。
薛登又拍手笑道:“皇上说得对。既然铁桶江山好,还要这木桶江山干什么?皇上快铸一个又坚又硬的铁桶吧!祝吾皇江山坚如铁桶。”
皇上高兴极了,下旨封薛登为“神童”。但薛登听后并没有马上谢恩,却放声大哭起来,边哭边说:“金盛两次要我砸皇桶,意在害我;而今皇上封我神童,他岂肯罢休?与其我薛家父子死在奸贼手里,不如请皇上现在就下旨治我死罪为好!”
皇上听了,顿时大悟,立即对金盛喝道:“大胆金盛,你加害忠良,我早有觉察,今日事包藏祸心,人所共知。来人呀,将他推出斩首!”
谐言是一语双关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上面这个例子中,薛登之所以能够化险为夷并反戈一击,置奸臣于死地,其原因正是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谐音双关法。本来门上的一个木桶与皇上的江山,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聪明的薛登反应奇快,他巧借谐音,借题发挥,借“桶”与“统”的音同现象,一音双关。借“桶”言“统”,并信手拈来“一统”与“两统”、“铁桶”与“木桶”之比,就江山问题大加发挥,于是砸去一桶是为了“一统江山”,砸去木桶是期望“铁桶江山”之说便顺理成章了。
模糊语言
古代有三位读书人赴京赶考,路过一座高山,听说山上住着一位“半仙”,能推算出一个人的功名利禄、凶吉祸福,于是就一齐登山拜谒。这位“半仙”一边闭目养神,一边听了三人所说的来意,知道是问录取的希望,就故作神秘地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话。三人看着那一根指头,请求解释。“半仙”摇摇头说:“此乃天机,怎可泄露!”三人只得下山而去。等三人走后,徒弟问师父:“师父,你对三人伸出一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师父道:“他们一共三人,此次如果有一人考中,那我这个指头就是表示考中的;如有两人考中,这个指头就是表示不中的;如果三人都考中,这个指头就是表示一齐考中;如果三人都没考中,这个指头就是表示一齐落榜。”徒弟听了恍然大悟,这就是模糊语言法的妙用。
所谓模糊语言法就是指在能够把话说得更确切一些的情况下,故意采取模糊表述,以回避一些不便回答的问题,打马虎眼,使对方摸不清虚实的应变技巧。
楚灭秦时,楚怀王分兵两路,东路由项羽率领70万兵马,西路由刘邦率10万兵马,同时向关中进发,事先约定:谁先进关谁为关中王。
结果刘邦先进关中,项羽自恃兵多势众,不服刘邦,欲设计害之。项羽自尊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打算让刘邦到南郑去。谋士范增极力反对,他说:“那地方内有重山之固,外有峻岭之险,让刘邦去,岂不是放虎归山?”
项羽反问:“那有什么办法杀他呢?”
范增献计说:“等刘邦上朝,大王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去?’如果他愿去,你就说:‘我早知道你愿去,那里是养兵练将,积草屯粮的好地方,养足了锐气好与我争天下,对不对?这就证明你有反我之心。绑出去杀了!’如果他不愿意去,你就说:‘我知道你不愿去的,本来楚怀王有约在先,谁先入关谁为关中王,叫你去南郑,你怎么会愿意呢?既然不愿去,就是要在这里反我。与其如此,不如现在就把你杀了。来人,绑出去斩首!’想他刘邦难逃灭顶之灾了。”
一番话说得项羽连连点头称是。密谋之后,项羽便召刘邦上殿。
项羽是个有勇无谋、沉不住气的人,他一见刘邦,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意不愿意去?”
刘邦见项羽问得这么急迫,不免心中纳闷。虽然愿去,但不敢表白,于是他回答说:“大王,臣食君禄,命悬乎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大王之命是听。”
刘邦这种模棱两可的话,完全出乎项羽的意料,他没听出刘邦到底是想去还是不想去。项羽只好说:“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连连拜谢说:“是,臣遵旨。”
在上例中,刘邦就是巧妙地利用模糊语言救了自己的一条命。这里,范增利用“二难选择”,企图陷刘邦于进退两难、莫衷一是的境地,然后假名杀之,其计策真可谓刁毒,不管刘邦说愿意还是不愿意去南郑,都有理由杀掉他。然而,刘邦则更为高明,他巧于心计,见项羽问得急,估计事出有因,于是运用模糊语言应对,并借此表白自己俯首听命于君,这就使项羽不知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无法确定他到底愿意还是不愿意去,当然也就不好杀他了。因此,刘邦之所以能够使自己化险为夷,全在于他对模糊语言的巧妙运用。
巧释逆挽
一次智力竞赛抢答会上,主持人问:“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的是什么?”一名女同学抢着答道:“臣为君纲,子为父纲,妻为夫纲。”在慌忙中她把三者关系正好弄颠倒了,引起哄堂大笑。
女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刻补充道:“笑什么?我说的是新‘三纲’。”她接着解释说:“现在,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才是主人,而领导者不管官有多大,皆是人民的公仆,这不是‘臣为君纲’吗?近来丁克族日益增多,很多夫妻都只生一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小皇帝’,岂不是‘子为父纲’吗?现在,许多家庭中,妻子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丈夫,‘妻管严’、‘模范丈夫’四处流行,岂不是‘妻为夫纲’吗?”话音未落,同学们对她的机智应变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巧妙地随机应变,对突然出现的变故作一番别出心裁的解释,是挽救危局、化逆势为顺势的一个良策。
但是,巧释逆挽的语言技巧不仅要有机敏冷静的头脑,还要有渊博扎实的知识作基础,所以,平日里应注意积累,以备不时之需。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次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我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你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个躬后离开了,而这位漂亮的小姐却无言以对,面色绯红。
“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本来意思是“你是小孩子,我不能和你一起跳舞。”而普希金却巧妙地将这一语句解释为“我腹中有孩子,我跳舞腹中的小孩也跟着跳,这样对我们母子不利”,嘲笑了对方的傲慢与无礼。
某公司吴经理是有名的“妻管严”,但在外边却摆出一副大男子主义的神态。一天,吴经理与朋友小王闲聊。
吴:“在公司里我是‘头’。”
王:“在家里呢?”
吴:“我当然也是‘头’。”
这句话被经理的孩子小刚在一旁听见了,小刚回家后告诉他妈:“妈妈,爸爸刚才在公司里跟王叔叔说,他在这家里也是‘头’。”
经理夫人脸色“晴转阴”,冷冷地对吴经理说:“你是家里的‘头’,那么你把我放到哪里去了?”
“你是脖子。”吴经理面带笑容地说。
“为什么?”妻子问。
吴经理郑重其事地说:“因为头想移动的话,得听从脖子的。”
吴经理对“在家里是‘头’”,做出巧妙的解释,承认了妻子在家中的最高权威,夫人扑哧一笑,脸色“阴转晴”了。
一日,小君请了两位要好的朋友到家中小坐,几人猜拳行令,好不痛快,谈及三兄弟友谊,更是情深意笃。小君掏出好烟,一一给两人点上,然后又点上自己的。谁知当他熄灭火柴扭头准备劝酒时,却见两位朋友吊着脸。小君一寻思:坏了!三个人不能同时用一根火柴点烟,因一根火柴点三次火的谐音是“散伙”。
面对这尴尬的场面,小君并没有用“对不起”、“请原谅”等客套话解围,他一笑说:“咱们这地方都说三个人同一根火柴点烟的意思是‘散伙’,我感到不对。我的解释是三个人用一根火柴点烟是三个人不分你我,是‘仨人一伙’的意思。所以今天我特意用一根火柴点三枝烟,我们三人今后永远是一伙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哥们儿,你们说对不对呀!”
经小君这么一解释,两位朋友都乐了,“是!我们永远是一伙的。”“来,干杯!”“干杯!”
小君面对尴尬的局面,遇事不慌,巧妙地解释了词义,反贬为褒,不仅使误会消除了,而且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绵里藏针
棉里藏针,用一句明白易懂的话说,就是软中带硬。软就是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都比较和缓,硬就是其中表达的内容有比较强硬的成分。
春秋时期,秦国准备袭击郑国,走到渭国时,这个消息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去周国做买卖,但他不忍心自己的国家蒙受损失,便打算劝秦国主将改变主意。
弦高知道,如果以硬对硬,肯定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带着4张熟牛皮作礼物,又赶了12头牛去犒赏秦军。
他故作恭敬地说:“我国国君听说您将行军经过敝国。特地派我来犒劳您的随从。”
他这番话说得非常客气,真是像棉花一样软,但棉花中藏的针却很硬。其弦外之音是:你们要偷袭郑国,但这个消息已经走漏出去了,郑国已有了防备。由于秦强郑弱,郑国才派出使者慰劳秦军,以尽礼节。如果秦国不识相,那么只好兵刃相见了。
某局长的千金小徐和本单位的小李谈恋爱时总是显示出某种优越感。因为小李是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分在局里做科员,没有什么“靠山”。有一次小徐到小李家做客,对小李家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总是流露出看不顺眼的情绪,并不时在小李耳边嘀嘀咕咕。吃过晚饭后便把小姑子叫唤得团团转,又是叫烧水又是让拿擦脚布什么的。小李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他借机笑着对妹妹说:“要当师傅先学徒弟嘛!你现在加紧培训一下也好,等将来你嫁到别人家里,也好摆起师傅的架子来。”小李这么一说,小徐当时听出了什么,过后不得不在小李面前表示自己有些过分。小李不失时机地用“要当师傅先学徒弟”的俗话来提醒小徐,避免了直接冲突。即使对方当时略有不满,过后也会有所感悟的。
使用绵里藏针的方法,关键在于你的“针”既然要硬,又要扎得准,真正击中对方的要害,使其有所顾忌,便会知难而退。
春节期间,火车上十分拥挤。一位年轻姑娘中途上车,见两张对面座席上坐着三个年轻人,边座空着,就走了过去问:“同志,这儿没人吧?”
对方说:“没有。”
年轻姑娘于是放下东西,准备就座。不料,一个男青年竟突然把腿放到了座席上。姑娘一愣,问:“你这是为什么?”
“因为你不会说话。”
“那么,请问该怎么说?”
那个男青年眯起眼睛装腔作势地说:“看来你是井里的青蛙,没见过多大的天地。让大哥告诉你。你应该这样说:‘大哥。这有人吗?小妹我坐这可以吗,哈哈哈哈……”说完,肆无忌惮地狂笑起来。
姑娘脸上一阵发烧,真想上去抓破他的大饼子脸。但转念一想:不妥,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你耍滑嘴,我难道没口才不成?
于是姑娘说:“听你这一说,我确实没有见过你们这种独特的‘礼貌’方式。不过,你们既然见过世面,又有自己独特的‘礼貌’方式,见了我,就应按你们‘礼貌’方式办事才对。”
“你说怎么办?”
“那还不容易?看见我来了,就该起身肃立,躬身致礼,说:‘大姐,这儿没人,小弟请你赏脸,坐这可以吗?’咳,可惜呀,你连自己的‘礼貌’信条都做不到,还想教训别人,真是土里的蚯蚓,一点蓝天都没见过!”
姑娘的话,逗笑了周围的乘客。只见那青年的脸一阵白一阵红,尴尬极了。他的一个同伙忙圆场说:“快请小姐坐下吧,咱惹不起。”
耍小聪明的青年忙说:“小姐请坐,为了奖赏你的口才,我决定下站就下车,把这整张座席都奖给你。”
姑娘冷着脸说:“这是人民的列车,您无权把座席奖给别人,我也绝无霸占座席之意,一席之地,足矣!”说着,大大方方坐下了。
这位女青年,面对嬉戏,既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被戏弄而羞赧结舌,而是采取了“棉里藏针”的方法,挫败了对方。
一天,有位外交官偶然看见美国总统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他问:“总统先生,你经常擦你自己的靴子吗?”
林肯笑了笑道:“是,你经常是擦谁的靴子呢?”
这答话非常有力。表面上很温和,不失礼貌,但话中有话,使对方很狼狈。
使用这种技巧时,要注意动用敬词、委婉语,以“棉”争取人心,又要适当使用反问句等,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忘“藏针”。
移花接木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正是有一门这样的绝世武功——姑苏慕容氏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不要妄自菲薄地认为,“绝世武功”就是“高深莫测”,先看看下面的这些故事:
一次,著名的诗人歌德在韦玛公园一条只能通过一个人的小径上散步,迎面来了个极不友好的人冲着歌德喊道:
“我向来没有给傻瓜让路的习惯。”
歌德连忙让到一旁,笑容可掬地说:
“我恰恰相反。”
歌德运用了“移花接木法”,一句话就把“傻瓜”的帽子从自己头上摘下,戴到对方头上去了。
中国古时有个叫魏周辅的人,他把自己的诗送给著名的诗人陈亚看,希望得到赞赏后可以一举成名,洛阳纸贵。
陈亚发现了魏周辅的诗中有抄袭前人的句子,于是做出了严厉的批评。
魏周辅很不服气,又送上了一首绝句来自己辩解:
“无所用心叫‘饱食’,怎胜窗下作新调?文章大都相抄袭,我被人说是偷诗。”
陈亚按照他的诗的原韵,和了一首诗反驳说:
“以加贤人该加罪,不敢说你爱偷诗。可恨古人太狡猾,领先偷了你的诗。”
“古人偷窃后人诗”,陈亚故意依着魏周辅荒谬的逻辑,推出了这么一个荒谬的结论,自然魏的逻辑也就不攻自破了。
读过上面的故事,不难看出“移花接木法”的关键在于“移”和“接”上。而运用这一方法,首先得听出对方话语的实质和目的。其次,要分析对方攻击自己的理由和根据,也就是要找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中的“彼之道”来。最后,巧借对方的话或用过的攻击方法反击对方,使其措手不及。
在这三个步骤中,最关键的是承上启下的第二步,细心的读者不妨读完后面的故事,一一分析出反击者的“道”来。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
“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指控书中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听后微微一笑,说: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而只判拘留你一个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对开车司机来说,“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了酒”开车的区别,就如“监禁七天”与“拘留一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移花接木法是一种防御加反击的说话技巧,它使用的场合,一般是针对别人的攻讦,抓住别人提供的单方面的事实,尽管这事实经常有表里不一的毛病,他的注意力已从这事实身上移开,转向事实以外的存在,从而化防御为反击。这反击往往只有一句话,而这一句话由于紧紧扣住别人的话,并且是对于别人所提供的单方面的事实的发掘,所以分量很重,使对方几乎没有再反击的余地。
移花接木有很多类型。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实例加以分析。
我国著名漫画家、《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有一幅《三毛叫妈》的漫画,画一位贵妇人牵着一条哈巴狗走过大街,见三毛衣衫槛楼,要三毛对着她牵的狗叫一声“爸”,就给他30块大洋。这真是岂有此理!三毛却十分顺从地对着那条哈巴狗叫了一声“爸!”贵妇人乐不可支,果真给了三毛30元大洋。三毛接过大洋,对着贵妇人鞠了一躬,朗声说:“谢谢您,妈!”这里,表面上非常驯服,骨子里却十分倔强,在任人摆布的情况下,把贵妇人骂为狗类,可谓柔中含刚,贵妇人正自行得意,却一下予跌入了冰窖。这是属于攀援连结的类型。
德国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攻击,一次晚会上有一位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这位旅行家知道海涅是犹太人,竟然当面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海涅闻言,冷静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同样是承认对方提供的单方面的事实,他在发掘另一半时,联想到自己是犹太人,驴子呢?就是取材,正好把对方拉进来凑数。对方是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这里索性直接骂对方为驴子了,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而然恰到好处。这是属于就地取材的类型。
一位诗人与一位富翁坐在一起,富翁想侮辱诗人,便问他:“告诉我,你跟一头驴能差多少?”诗人受到侮辱并没有发作,而是不动声色地目测了一下他们之间的距离,答道:“不远,只有二十五厘米!”富翁的原话是骂诗人与驴差不多,诗人的答话则是直接把富翁当做驴了。答话比原话骂得更凶,但也更巧妙。这是属于将错就错的类型。
路上一位老太婆正赶着驴子走路,青年人嫌她挡了道,但又不好发作,只得设法侮辱她一下,故意向老太婆打招呼:“你好啊,驴的母亲!”老太婆当然听出话中有音,望一望那位青年人。接口道:“你好!我的孩子。”在国外,老年人对年轻人一辈称呼孩子是很普通的事。这里因为青年人骂老太婆是“驴的母亲”,联系起来,就变成老太婆骂青年是驴了。这是属于承前回敬的类型。
出奇制胜
在排兵布阵中,出奇制胜是一种常用常新的计策,在口才中,也不乏成功运用出奇制胜法的例子。
在台湾,蒋纬国是个很幽默的人。
蒋介石去世那年,蒋纬国的军衔是中将,他已当了14年中将。根据规定,14年中将若还未晋升为上将,则应强制退役,军衔也随之取消,而上将则是终身制。但是时任“总统”的蒋经国不见有给蒋纬国晋衔的意思。蒋纬国为了升“上”,便想了个办法。
其时蒋介石的丧事已经结束,宋美龄准备赴美国安居,临动身那天,蒋氏兄弟被通知前往送行。这天,蒋纬国特地提早到官邸,他一改往日穿西装的习惯,穿了一套军服,还佩戴了全套勋章勋标,一进门就向宋美龄行军礼。以前,蒋府每年逢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生日、除夕吃团圆饭、端午节和中秋节都要聚会,所有的人都穿便服。因此,宋美龄对蒋纬国的穿戴觉得奇怪,她朝蒋纬国打量着说:“你穿军装显得很有精神,但平常来这里都不穿,为什么今天给我送行又穿军装又行军礼?”
蒋纬国一本正经回答道:“因为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穿军装了。所以今天特地让您看看我穿军装的模样。”
宋美龄从来没有想到蒋纬国还会有“没有资格再穿军装”的事,听他这么一说,愈加奇怪了,追问道:“为什么?”
蒋纬国就把强制限龄退役的制度,简单地说了一下,临末道:“今年我已到中将限龄退役的年龄,已经报请退役了。等过了夏天我就退役,自然不能再穿军装给您看了。”
宋美龄因不知“限龄退役”这种事,于是问道:“那何敬之(应钦)为什么继续可以穿?”
蒋纬国说:“他是上将,终身制。”
宋美龄终于明白了,缓缓点头:“哦!”
这时,蒋经国也到了。蒋纬国一见他,也站起来行了个军礼。蒋经国皱皱眉头道:“在家里干什么来这一套?”
蒋纬国还未回答,宋美龄已经开腔了:“纬国做军人还算可以吗?”
蒋经国不知前面已有文章,随口说:“他本来就是军人,干得很出色呀!”
在蒋氏兄弟中,宋美龄一向喜欢蒋纬国,当下便问蒋经国:“既然他干军人很出色,为什么要报请退役手续?”蒋经国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只好说:“纬国中将期龄到了,不过我准备马上给他办升上将的手续。”
就这样,蒋纬国由中将升上将的事,就自自然然地完成了。
幽默风趣
1972年5月下旬,美苏高级会谈期间及其前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在维也纳、莫斯科巧妙地戏弄了难以对付的美国记者,在西方世界一时传为趣谈。
当时,基辛格随尼克松总统动身前往莫斯科,途中经过维也纳。在那里,基辛格就即将开始的美苏首脑会谈问题,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他追溯了这次会谈的起因,剖析了两个国家的差异,并就会谈前景和可能达成的协议做了预测。这时,《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弗兰克尔提出一个所谓“程序性问题”。“到时,你是打算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从不放过任何机会讥讽《纽约时报》的基辛格回答说:“我明白了,你看马克斯同他的报纸一样多么公正啊,他要我们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无论我们怎么办,总是坏透了。”他略为停了一下,一字一板地说,“我们打算点点滴滴地发表成批声明。”全场顿时哄堂大笑。
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这方面会谈的情况了。当时已是5月27日凌晨一点,他竟毫无倦意。
“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
敏捷的记者们于是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秘密。
“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一个记者问道。
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记者傻了,只好“嘿嘿”一笑。
幽默的语言既可以制造有利的论辩氛围,给对方施加压力,又可以给人一种诙谐风趣、轻松愉快的情趣,使对方在忍俊不禁之余,消除对抗情绪,也可以抵挡对方咄咄逼人的责问,摆脱受窘的困境,还可以使对方茫然失措、尴尬难对,使对方在戏谑、谐趣、愉悦之中甘拜下风。因为它敏锐,但并不伤人,谐谑,但并不尖刻,在温和讥诮中蕴含着庄严的意义,在纵横的闲谈中透露着明彻的哲理。上例中的原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先生就十分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去回答各种棘手的问题。在上例中,基辛格之所以能够营造出对自己有利的论辩氛围并置那些难以对付的美国记者于尴尬无奈的境地,完全得力于他对幽默语言的巧妙运用。
自嘲解围
掌握神奇机智的语言应变技巧,无论是在社会交往还是商业谈判、发表演说等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许多场合中,特别当身处尴尬场合,自嘲往往具有奇妙的作用,它是机智应变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天,魏文帝下旨传钟毓、钟会兄弟二人进宫,由于第一次见皇帝,二人心中不免紧张,老大已出了一额头的汗。
皇帝见了便笑着问老大钟毓:“你怎么出汗了?”
“战战惶惶,汗出如泉。”钟毓一边擦汗一边回答。
魏文帝又问老二钟会:“你怎么没出汗?”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钟会答道。
皇帝称是,众人赞许。
有一次,郑板桥有事去杭州,与豪门子弟曹某同乘一艘船。当时,曹公子不认识郑板桥,见他衣着朴素,很瞧不起他,命郑板桥坐到后艄去。
郑板桥又气又好笑,顺口吟道:“可恨青龙偃月刀,华容道上不斩曹。至今留下奸雄种,逼得诗人坐后艄!”
可见,所谓自嘲,也就是自行嘲讽。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嘲弄自己,而潜台词却另有深义。因此,自嘲在语言交往中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和使用价值。
联合国前任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就任奥地利总统后不久,因他在纳粹军队中任过职,国际舆论一时纷纷扬扬。他在接受一名记者采访时,记者问及此事,这使他颇为尴尬,颇为头痛。但他仍不失风度地对记者说:
“关于这件事情,我无权做出解释,最权威的解释者是我母亲,看她是不是生了两个瓦尔德海姆。”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个会议,是很不相称的。
为了说明他本不该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里遇到一位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能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的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
当你陷入窘境时,逃避嘲笑并非良方,也不是超脱。相反的,你怒不可遏地反唇相讥会遭到更多的嘲讽,不如来个超脱,自嘲自讽,反而显得豁达和自信。这种超脱既可以使自己摆脱“狭隘的自尊心理束缚”,又堵住了别人的嘴巴。
1915年,丘吉尔还是英国的海军大臣。不知他是心血来潮,还是什么原因,突然要学开飞机。于是,他命令海军航空兵的那些特级飞行员教他开飞机,军官们只好遵命。
丘吉尔还真有股韧劲,刻苦用功,拼命学习,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了,负责训练他的军官都快累坏了。丘吉尔虽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但操纵战斗机跟政治是没什么必然联系的。也可能是隔行如隔山吧,总之,丘吉尔虽然刻苦用功,但就是对那么多的仪表搞不明白。
有一次,在飞行途中,天气突然变坏,一段16英里的航程竟然花了3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
着陆后,丘吉尔刚从机舱里跳出来,那架飞机竟然再次腾空,一头撞到海里去了。旁边的军官们都吓得怔在那里,一动不动。
原来,匆忙之中的丘吉尔忘了操作规程,在慌乱之中又把引擎发动起来了。望着眼前这一切,丘吉尔也不知所措,好在,他并没有惊慌,装作茫然不知似的,自我解嘲道:
“怎么搞的,这架飞机这么不够意思。刚刚离开我,就又急着去和大海约会了。”
一句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也让丘吉尔摆脱了尴尬。
在有些尴尬的场合,运用自嘲能使自尊心通过自我排解的方式受到保护,而且还能体现出说话者宽广大度的胸怀。
爱因斯坦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但他从不注重自己的着装。
一次,爱因斯坦来到纽约,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见爱因斯坦衣服破旧,便说:
“你看你的大衣,又破又旧,换件新的吧。怎么说你也是知名人物呀!”
爱因斯坦笑了笑:
“没关系,没关系。我刚来到纽约,这儿没有人认识我。”
几年后,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都已名声大震。巧的是,爱因斯坦又和他的那位朋友在街上相遇了,更巧的是,爱因斯坦还是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大衣。这一次,爱因斯坦不等朋友开口,便解嘲道:
“这次更不用买新大衣了,全纽约的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尴尬场合,运用自嘲可以平添许多风采。当然,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具有积极因素的自嘲包含着自嘲者强烈的自尊、自爱。自嘲实质上是当事人采取的一种貌似消极,实为积极的促使交谈向好的方向转化的手段。
此外,运用自嘲还要审时度势,相机而用,比如对话答辩、座谈讨论、调查访问等就不宜使用。
自圆其说
有一次,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心情非常愉快。席间他对一位妇人说:“您太漂亮了,夫人。”
那妇人却冷冰冰地回答道:“可是很遗憾,我却不能用同样的话来回答您。”
头脑机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马上微笑着说:“这没关系,您可以像我一样也说句假话。”
自圆其说,就是通过自己头脑灵敏的反应,机智地给自己的遭遇打圆场,使自己的语言逻辑自圆其说。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携赖莎访美,在赴白宫出席里根的送别宴会的途中,他突然在闹市下车,和站在路旁的美国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将汽车扭转回头,冲下车,围上前去,并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旁的美国人赶快把手从裤袋里抽出来(怕他们袋内藏有武器)。行人搞得一时不知所措。站在戈尔巴乔夫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赶快打圆场,向美国人解释说:“他们的意思是要你们把手伸出来,跟我丈夫握手。”
这种随机应变、顺水推舟的圆场话,维护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人的友好感情。顿时,周围的美国人都伸出手来同戈尔巴乔夫握手致意。
演讲、谈话、论辩,都希望有个好的收场,得到圆满的结局。因此,这就需要平时多多读书,多多磨炼,充实头脑,才能练就敏捷的表达技术,以及逻辑与语言修辞素养。
“尊敬的女士和先生们,下面我们将请多次国际比赛的获奖者、世界著名艺术家用小提琴为我们演奏几首美妙的乐曲。”报幕员用优美的声调对观众说。
“可我根本不是什么小提琴家,”艺术家不好意思地对报幕员说,“我是钢琴家。”
“女士们和先生们,”报幕员说,“不巧,小提琴家把提琴忘在家里,因此,他决定改为大家演奏几支钢琴曲。这机会更难得,请大家鼓掌。”
一个人平时总是思考如何应付复杂局面和临场突发情况,临战自然不会仓促和不知所措。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他自然会说:“我早已估计到了!”
《孙子兵法》中说,方则止,圆则行。圆阵不仅利于攻战,亦利于防守。善始善终的战争结局是长蛇阵始,圆阵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