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之辩,胜于九鼎之宝。
——刘勰
釜底抽薪,攻其要害
这是一种通过论证对方论据的虚假,来反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论辩技巧。因为,论点来自论据,论据孕育论点。论据真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所以,驳倒了论据,有如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是从根本上展开对对方论点的反驳。
运用釜底抽薪,攻其要害的论辩技巧,一定要紧扣论据与论点之间辩证统一的逻辑关系。如果论据与论点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反驳论据必然落空。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阿伯拉罕·林肯年轻时是一位律师,一次,他得悉朋友的儿子小阿姆斯特朗被控为谋财害命,已初步判定有罪。他以被告律师的资格,到法院查阅了全部案卷,知道全案的关键在于原告方面的一位证人福尔逊。因为他发誓说在10月18日的月光下,清楚地目击了小阿姆斯特朗用枪击毙了死者。对此,林肯要求复审。在这场精彩的复审中,有以下一段对话:
林肯问证人:“你发誓说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
福尔逊:“是的。”
林肯:“你在草堆后,小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两处相距二三十米,能认清吗?”
福尔逊:“看得很清楚,因为月光很亮。”
林肯:“你肯定不是从衣着方面看清他的吗?”
福尔逊:“不是的,我肯定看清了他的脸。”
林肯:“你能肯定时间是在11时吗?”
福尔逊:“充分肯定,因为我回屋看了钟,那时是11时15分。”
林肯问到这就转过身来,发表了一席惊人的谈话:“我不能不告诉大家,这个证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他一口咬定10月18日晚上11时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请大家想想,10月18日那天是上弦月,晚上11时月亮已经下山,哪里还有月光?退一步说,也许他时间记得不十分精确,时间稍有提前。但那时,月光是从西往东照,草堆在东,大树在西,如果被告的脸面对草堆,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
大家先是一阵沉默,紧接着掌声、欢呼声一起迸发出来。福尔逊傻了眼。
在这里,林肯运用了釜底抽薪的反驳技巧,戳穿了福尔逊的谎言,澄清了事实,彻底驳倒了福尔逊的论点,还小阿姆斯特朗以清白。
釜底抽薪法就是要找出对方言论中赖以存在的论据之虚假处,然后用确凿的事实来论证其虚假性,这样,对方精心构筑的言论布局就会因基础瓦解而全面崩盘。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应邀到中国参观访问。
一天晚饭后,陪同人员和蒙哥马利到街上散步。当走到一家剧场门外时,他突然向里头走去,陪同人员也跟着进去。
剧场正上演着著名京剧“穆桂英挂帅”。陪同人员立即与剧场联系,给蒙哥马利安排了座位,并由翻译介绍剧情和唱词。
中间休息时,他离开了剧场,边走边向陪同人员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
陪同人员熊向晖解释道:“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回答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中就有女少将。”
蒙哥马利说:“我对红军、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将军,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晖立即反驳说:“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可是熊向晖就此打住话头,目光炯炯地看着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一怔,不吭声了。
挖掉根基,大厦必倾;薪火已去,釜汤难沸。
熊向晖巧妙地揭露了蒙哥马利引证的事实,也就是运用论据的错误性,并以其无法辩驳的事实显示了这种错误的实质。
“抽薪止沸,斩草除根”的原理,运用在语言交流中,可以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语言技巧。
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在辩论台前,都会碰到咄咄逼人或是气势汹汹的对手,其语言攻势如同锅中热水,往往达到了沸沸扬扬的程度。面对这种情况,舌战的当务之急就是抑制对方逐渐高涨的气势,而抑制的最佳方法就是抽去“锅下的柴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正如古人所云:“故扬汤止沸,沸乃不正;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有一人自认为对佛学的研究很深,大谈轮回报应,并警告人们不要轻易杀生,凡是杀过一牛一猪的人,来生便作牛和猪,所以,哪怕蚂蚁之类也要仁慈对待。
听众中当即有人反驳:“那还是杀人好了。”
众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按这种说法,哪怕来生报应也还是作人呀!”
那人一下子被驳得哑口无言。
此人的论点是“不要轻易杀生”,论据是“杀牛杀猪就会变牛变猪”。旁人依其逻辑推论:“要想来世变人,就得杀人。”然而这是非常荒谬的,由此可见那人的论据必然站不住脚。
论据虚假,论点如何能成立?
引申归谬,巧妙回击
《樗斋雅谑》中说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服丧时偶然吃了一次红米粉,被一个迂腐的书生看到。书生大为不满,指责这个人是不肖子孙。那人问他为何?他说红色是喜庆的颜色。那人反驳说:既然这样,那么大家天天吃白米饭,岂不是天天服丧吗?一句话,言简意赅,使人看到了书生的荒唐。那反驳书生的人使用的就是引申归谬法了。
归谬之法是以对方的论点为前提,将其推论出非常明显的荒谬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的虚假性。
例如,鲁迅先生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驳斥“文学作品的质量越高知音越少”的谬论时,用的就是归谬法。“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越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显然,这个结果是非常荒谬的,因此“作品愈高,知音愈少”的荒谬性就充分暴露出来了。
归谬法犹如一面显示谬误原形的放大镜,能使人们对错误的论点或论据看得更清楚,因而常常为人所采用。
苏东坡的《志林·记与欧公语》一文里,记载苏东坡与欧阳修的一段对话,其中引申归谬法的运用,十分精彩。
欧阳文公曾说过:有一位病人,医生问他得病原因,回答说,乘船时遇上大风,受惊吓而得病。医生就取来多年的舵把子,上面浸透了舵工的手心汗,刮下细木屑,加上丹砂、茯神等药,为他治病,喝下去就好了。现今的《本草·别药性论》上说止汗用麻黄根节,以及旧的竹扇子刮末入药。文公因此说:中医以意用药多类似这样做法;初看很像儿戏,然而有时也很灵验,恐怕也不容易问出个所以然来。我(指苏东坡)便对先生说:照这样说来,用笔墨烧灰给读书人喝下去,不是可以治昏惰病了吗?推而广之,那么喝一口伯夷(孤竹君之子,与其弟互相推让王位)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商纣王淫乱,比干谏而死)的残羹剩汁,就可以治好拍马屁的毛病;舐一舐刘邦的勇将樊哙的盾牌,可以治疗胆怯病;闻一闻古代美女西施的耳环,可以除掉严重的皮肤病。先生听了便哈哈大笑。
有个大学生考上了研究生之后,把他的妻子扔在一边,又想在新的社交圈子里找恋人。同事们劝他,他却振振有词地狡辩:“地位变了嘛,和从前的伴侣失去了爱情,为什么不可以去寻找真正的爱情?”
为此,他的同事气愤地说:“如果一个人的地位变了,和从前的伴侣就没有了共同的语言,从而也就失去了爱情的话;那么,倘若你从硕士生升到博士生、副教授、教授的时候,不知该有多少次恋爱,寻找多少回‘真正的爱情’了。”
显然,这个结论是荒谬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那位研究生的诡辩是荒唐可笑的。
过去,有个吝啬的地主叫长工去买酒,但又不拿出一分钱,长工感到莫名其妙,就问:“老爷,没有钱怎么能买到酒呢?”
地主生气地说:“花钱买酒谁不会?不用钱便买到酒,才算有本事呢!”
长工转眼间又拿着空瓶子回来说:“酒买来了,请老爷美美地喝上两盅吧!”地主一看是空瓶,大发雷霆。长工笑着说:“酒瓶里有酒谁不会喝?要能从空瓶里喝出酒来,那才叫有本事呢!”
长工用归谬引申法对地主进行了巧妙的回击。
《古今谭概》记载了一位11岁的少年运用引申归谬法驳斥诡辩的故事。南昌有一个11岁的少年徐樨,到太原郭林宗家玩。郭林宗家中有一庭院,院里有一树。郭林宗有迷信思想,想把树砍掉,他说:“住宅犹如方口,宅中有树,正如有木,成了不吉利的‘困’字。”
徐樨不以为然,他说:“如果宅中不能有树,那么宅中也不能住人,因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就成了‘囚’字。‘困’字不祥,‘囚’字更不吉利;如果因为‘困’字不祥而砍掉树,那么由于‘囚’字更为不吉利,人也就不能住了。”
一席话说得郭林宗无词以对。
民间还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乡下财主站在村头说私房话儿,农夫老田见了,同他们打过招呼就走了。忽然,其中的一个瘦财主喊道:
“黑老田,站住!”
农夫站住了,对匆匆赶来的瘦财主说:“您有什么事儿?”
瘦财主喘了喘气说:“你打断了我们的话把子,赔五石谷,折合洋钱五十块,必须三日之内交清。”
老田回到家里,愁眉苦脸,茶饭不进,只差没有寻短见。他的妻子问怎么了,老田照实说了。他的妻子就说:
“这有什么可怕的?到时由我对付!”
到了第三天,田妻叫老田上山打柴,自己便在门口等着。瘦财主来了,劈头就问:“你家老田呢?”
田妻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他上山挖漩涡风的根去了。”
瘦财主一听,喝道:“胡说,漩涡风怎么还有根?”
田妻反问:“那么,话还有把子吗?”
瘦财主无言以对,只得忿忿地走了。
最后,再举一个例子。秦宣太后守寡在宫中,与大臣魏丑夫明来暗往,十分情投意合。后来,太后染上重病,卧床不起,临死前感到离不开魏丑夫,便下了一道命令,要魏丑夫为她陪葬。
魏丑夫吓得面无人色,到处找人说情。大臣庸芮自告奋勇找太后,一见面就说:“死人还有知觉吗?”太后支支吾吾回答:“没有知觉。”庸芮说:“既然没有知觉,为什么还要把生前所有的人,活活弄到坟墓里同死人埋葬在一起呢?再说,如果死人有知觉,那么在阴间的先王积怨也应该很久了。太后到了阴间连请罪还来不及,哪有什么空去与魏丑夫相好呢?”太后沉吟了半晌,才咬咬牙说:“罢了。”
庸芮几句话,救了魏丑夫一条小命。庸芮是怎样把太后说服的呢?他先利用太后承认的死人没有知觉这个观点,引申出一个结论,不能活活弄死一个人。然后暂且假定死人有知,那么先王在阴间知道太后与魏丑夫的暧昧关系,早已怒不可遏,请罪都来不及,还能理会魏丑夫么。这一击,使太后看到一个如此严重的后果,不得不收回成命。
引申归谬法先假设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从此出发推出有悖常理、自相矛盾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这种方法是驳斥诡辩的有力工具,可以起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作用。
旁敲侧击,迂回包抄
有些事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明说,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从侧面以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达,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这种说辩的技巧就是旁敲侧击。熟练地运用旁敲侧击的技法,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唐朝的王皀身为侍中,便深谙此道。
一次,庐江王李瑗谋反被唐太宗镇压,李家被满门抄斩。但李瑗的小妾是位美人,太宗不忍杀她便据为己有。满朝大臣都觉得太宗这样做极不合适,但没有人敢站出来直接指责皇上,那样会掉脑袋的。
这一天,李世民跟王皀谈话。王皀注意到那位美人就侍立在李世民的身旁。
李世民指着美人说:
“这是庐江王李瑗的妾,李瑗杀了他的丈夫而娶了她。”
王皀听后,立即反问道:
“那么,陛下认为庐江王这样做对还是不对?”
李世民答道:“杀人而后抢人妻子,是非已经十分明显,卿何必还要问呢?”
王皀答道:
“今天,庐江王因谋反被杀,可是,这个美人却为陛下占有,我认为陛下肯定认为李瑗做的对。”
李世民听了,深感惭愧,立刻把美人送还她的家族,同时对王皀能指出他的错误,大加赞赏。
使用旁敲侧击法,尤其是连锁式,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敲”之有据。旁敲侧击不是对论敌情况一无所知的胡“敲”乱“击”,更不是恐吓、讹作,而是以已经掌握论敌部分情况的基础上,为攻克难点、扩大战果所作的论辩。因此,在论辩过程中,要精心筹划,分步实施。在选准突破口的基础上,用旁敲侧击法进行试探,当论敌狡辩、抵抗时,适时“敲”之以据,用已经掌握的情况这一武器予以回击,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堵住其退路,给对方造成我方已经对其情况了如指掌的感觉,击破其侥幸过关的企图,从而在一些未知问题上取得重点突破。
第二,“击”之有方。旁敲侧击,顾名思义,就是在论辩过程中,不直截了当,而是先避开某个敏感的实质性话题,解除论敌的戒备心理,然后从两翼接近目标,最后迫使对方就范。这就要求在论辩时,根据论辩推进的进程,把握适当时机,通过旁敲侧击,展开强大的心理攻势,攻破其精神防线。同时,要针对论敌心中有鬼的心态,围绕“旁”与“侧”做文章,用曲语敲山震虎,不要直截了当,以免被对方摸清意图而失去主动权,但又要防止偏离主题“敲”、“击”,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此外,还要准确地把握“敲”、“击”的力度。要按照“分寸适宜、轻重得当”的原则,“敲”要敲到对方的要害处,“击”要击得恰到好处,从而使论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心理上处于劣势而甘拜下风,拱手认输。
借题发挥,攻其不备
扣紧题目做文章容易,借谈论另一题目来表示自己真正的意思,则需要有随手拈来、顺势支配的能力。
借题发挥论辩法就在于借论敌之题为己用,在辩者立论受到攻击时借助论敌提供的话题,进行回击,促使论辩局势发生转换,实现既定的论辩意图。
1928年,夏明翰在对付敌人的审讯时,借“宗教信仰”的话题进行还击,不仅表现了双方世界观的不同,更进一步揭露了敌人伪善的嘴脸:
敌人:“有无宗教信仰?”
夏明翰:“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举屠刀!”
借题发挥论辩法可立即就对手所提的话题进行易位,使自己摆脱受击处境。这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以论敌所讲的道理或所用的方法来还击对手,能产生有力的反驳和揭露作用。
在某次国际会议期间,一个西方外交人士狡猾地对我国代表说:“阁下这次在西方逗留了一段时间,不知是否对西方有了一点开明的认识?”其弦外之音是讽刺我国代表过去未接触过西方,对西方的一切浅薄无知。
我国代表回答道:“我是在西方受教育的。40年前我在巴黎受高等教育,我对西方的了解比你少不了多少;很遗憾,倒是您对东方的了解可是太差了。”
我国代表在这一论辩中,以牙还牙,将对方的道理还击对方,如此使西方外交人士不敢再存轻视之心。
有时还可以借对方之题,来封住对方的嘴,令对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据说林肯在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林肯,这里有一道难题和两道容易的题目,由你任选其一。”
“我就考一道难题吧。”
“好吧,那么你回答,”老师说,“鸡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林肯回答说。
“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又问。
如此,鸡蛋是鸡生的,鸡是鸡蛋孵化的……林肯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循环往复、无止无尽的,于是他了立即借老师所说的“一道难题”来堵住老师的嘴:“老师,这是你提的第二个问题了。”
论辩中,双方往往互不相让,如果不能给对手以有力的打击,就很难改变自己的被动地位。借题发挥论辩法就是要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对方的“小辫子”,用锋利言词驳斥对手,一举把对手的攻击堵住。
欲擒故纵,后发制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广为流传,是“欲擒故纵”的典范。“擒”,意思是捉拿;“纵”是放走。但诸葛亮放走孟获,并不只是为了捉拿孟获,而是利用七擒七纵的计谋,不断扩充领土,通过孟获去征服整个南方的少数民族。
将兵术变辩术亦复如此:“纵”只是手段,“擒”才是目的。面对强敌,不能强攻,就先张网退避,示敌以虚,待敌骄纵冒进,再反守为攻,一网打尽。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卡耐基在纽约举办训练班时,用的是一家大饭店的礼堂。
训练班办到一半,他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付出比原来多三倍的租金。后来打听到,原来是饭店经理为了赚更多的钱,打算把场地出租给另外的人举办晚会。
卡耐基找到了饭店经理,对他说:“假如我处在你的地位,或许也会写出同样的通知。因为你是这家饭店的经理,你的责任是让饭店尽可能多盈利……大礼堂不出租给讲课的,而出租给办晚会的,你的确是获大利了,因为举行这类活动的时间不长,他们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给的租金当然多得多。租给我,显然你吃亏了。”
卡耐基松弛了对方的戒备情绪,缓和了气氛之后,继续说:
“但是,你要增加我的租金,结果将会是降低收入。因为,实际上等于是你把我赶跑了。由于我付不起你所要的租金,我势必再找别人的地方举办训练班。要知道,这个训练班吸引了很多的有文化的、受过教育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这些人要到你的饭店来听课,实际上起了免费为饭店做广告的作用。可以这么说,你即使花5 000元在报纸上登广告,也不能邀请到这么多人亲自到你的饭店来参观,可我的训练班给你邀请来了,这难道不合算吗?”
在卡耐基的说服下,饭店经理放弃了增加租金的要求,让训练班继续办下去。
卡耐基辩说的成功,就在于采用了欲擒故纵术。先纵,给予认同,以取得彼此心理相容,使对方放松戒备。“但是”一转,直陈利害,比较得失,使其放弃了原来“增加租金的要求”。
田骈是齐国的辩士,他标榜自己不喜欢做官,以此自命清高。其实,他有大批仆从,其排场与做大官的并无两样。一天,他正与门客在花园里对弈,忽然一个齐国人求见。这个齐国人先对田骈赞扬一番,表示对他不肯入朝的骨气极为钦佩,又表白自己愿意来为这样一个清廉的人做个小仆人。田骈被齐人夸得非常高兴,问道:
“你是从哪里听说我不做官的主张的?”
“听我隔壁的女人说的。”
“她也知道我?”
“不但知道,而且还说您是她的楷模呢!”
“她是什么人?”田骈更感兴趣地问。
“她是个洁身自好的人,早就发誓永远不嫁人。可是今年三十岁,却生过七个儿子。她虽然没出嫁,可比出嫁的人还会生儿子,如今先生您也常说最讨厌做官,可是府上食禄千钟,徒役数百。这气派、势力比那做官的还要大呢。”
田骈羞得满面通红,拂袖而去。
在论辩中,当对方锐气旺盛时,我方如果一味硬碰硬地与之抗衡,有时会消耗极大而收效甚微。如果我方这时能故意避开对方的锋芒,甚至故意向对方显示我方立论的某些软弱状态,用以骄纵对手,对方以为有可乘之机而踌躇自得,我们则在静观其变之中捕捉契机,然后乘对方丧失警惕之机,抓住要害给予致命一击。这就叫做“欲擒故纵,后发制人”。在上例中,这个齐人之所以能说得辩士田骈羞愧难当,拂袖而去,用的就是这种论辩技巧。他开始故意表示对田骈很佩服,使田骈忘乎所以。而正当田骈自鸣得意之时,齐人却通过一个例子,一下子撒开其虚伪面具,使他不做官的实质暴露无遗。这种辩驳的艺术多么高超啊!
这种技法的运用体现了一个出色的雄辩家诱敌深入的战略意图和战术素养。在实际辩论中,它往往能让对手在神不知鬼不觉间中套。故此战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欣赏下例:
甲:在你面前有道德和金钱,只能两者择一,你选择什么?
乙:我选择金钱。(故意纵)
甲:要是我呀,要道德不要金钱。
乙:是的,谁缺什么就选择什么,你要的正是你缺乏的。(显然是擒)
显然,乙方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欲擒故纵辩论法,抑扬之间便收到了后发制人的良好效果。
巧设圈套,请君入瓮
据《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武则天当政时,推行严刑峻法。一次,有人告了周兴,武则天便命来俊臣审问。来俊臣请来周兴喝酒,假意向他请教审讯的法子。周兴不知是计,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只要把犯人装进大坛子里,放在炭火上一烧,便会什么都招认了。”来俊臣依计烧好炭火,备好一只大坛子,然后脸色一变,厉声说:“周兴兄,有人告了你的状,请你老兄进瓮去吧!”周兴吓得面如土色,冷汗淋漓。后来,“请君入瓮”便成了成语,比喻用其人治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论辩中,“请君入瓮”是指言在此而意在彼,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诱使对方说出或同意与你尚未说出的、准备坚持的观点相类似的观点,然后伺机运用类比、二难推理等方法,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前言与后语相悖谬之处,使论敌陷入圈套之中而无法争辩的雄辩方法。
作为一种论辩技巧,“请君入瓮”的关键在于巧设圈套和伺机点破,使论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无言以对,俯首认输。
无锡毛纺厂有一位被公认不可救药的落后典型,绰号叫“螳螂”的青年工人。很多人对他的转变失去信心。厂党委书记刘吉主动找他谈了话,却使这位青年的生活态度出现了转变。
刘吉一见他就说:“你好啊!”
青年冷冷地回答说:“不敢说好——众所周知我不好。”
“为什么抽水烟?”
“有劲,过瘾,没钞票!”
刘吉又问:“你每月收入多少?”
青年回答说:“进厂10年,每月386角,奖金年年无。”
“为什么?”刘吉又问。
“因为我是全厂有名的坏蛋!”
“你一不偷,二不抢,三不搞腐化,怎么会是坏蛋呀?”
青年回答说:“有人说我是不可救药的嘛!”
刘吉坚定地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你不是坏人,说你不可救药,不仅是否定了你,同时也否定了教育者自己。”
听到这里,这位青年也笑了:“哈哈,我与你见解略同。”
刘吉有意紧逼一句:“我听说你曾救过人。”
青年:“那是过去,好汉不提当年勇。”
刘吉接过话茬说:“对,有志气,过去你曾经是个好汉。可如今呢?你骂人、打架、恐吓人、逞英雄,干的是蠢事。我今天来这里是第三次拜访你,想和你交个朋友。我还要拜访你的父母、你的妻子、你的师傅、你的朋友,共同探讨一个青年人如何生活。孔夫子说‘三十而立’,你今年整30岁了,好花迟开也该开了。”
刘吉用这种平和朴实的语言从肯定成绩入手,步步诱导,激发自信,然后渐趋深入,提出批评、指正方向,自然使这位青年的心灵受到震动。在他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自己人效应”,唤醒了他改正错误的决心。
这位青年当场激动地站起来,照刘吉肩膀拍了一下:“刘吉,你够朋友!”后来,这位青年果然发生了很大转变。
刘吉所采用的就是“巧设圈套,请君入瓮”诱敌论辩法。通过步步设伏,使对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闯入早已布置的圈套,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在一个晚会上,独自坐在一旁想心事。一位美国富翁非常好奇,便走过来说:
“萧伯纳先生,我想出一块钱来打听你在想什么?”
显然,这位富翁不但干扰了萧伯纳先生的思绪,而且还浑身散发着一股铜臭味。他的话不仅俗不可耐,而且完全是对萧伯纳人格的侮辱。
对富翁庸俗的做派,萧伯纳决定给予反击。他抬头看了一眼富翁,说:“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
这下更引起了富翁的好奇,他急不可待地问道:“那么你究竟在想什么东西呢?”
萧伯纳笑了笑,叹了口气说:“我想的东西就是你呀!”
萧伯纳的回答可谓典型的“请君入瓮”。富翁问他在想什么,如果他直接回答的话,必然兴味索然,达不到反击的目的。而他所说的“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自然就勾起了富翁的好奇心,使他不知不觉地上钩,非要对“不值一块钱”的“东西”问个水落石出不可。萧伯纳见“蛇”已“出洞”,便抓住玄机揭“谜底”。于是道出了“我想的东西就是你”。语言虽然简短,但却巧妙地给了富翁当头一棒。
偷换概念,暗度陈仓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师生。
一天,林文庆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少,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
林文庆却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身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林文庆料不到鲁迅会说出这句话来,弄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接着,鲁迅力陈研究院经费不能减少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林文庆哑口无言,只得灰溜溜地收回自己的主张。
为什么其他教授的话不起作用,鲁迅一席话就立见功效呢?这和鲁迅讲话的开头有关系。
鲁迅抓住“有钱”两字做文章,出奇制胜。林文庆讲的“有钱”和鲁迅讲的“有钱”概念是不同的,但鲁迅就是巧妙利用这一不同,给林文庆当头棒喝,打乱他的阵脚,一开口就气势非凡,使对方在心理上先输了几分。
鲁迅这里运用的是偷换概念法。
偷换概念,就是在论辩中针对对方的无理主张,故意曲解某一词语在对方话中的意思,出奇不意地驳倒对方。
“暗度陈仓”的本意在于:表面上不动声色,或制造某种假象来稳住敌人,而自己则暗中进行活动,在敌人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攻击目的。
“暗度陈仓法”则取其一部分意义,侧重于利用对方不易察觉又终会察觉的表述方式,从间接角度切入,曲折委婉地暗示出所要传达的意义,在不致激怒对方、恶化矛盾的情况下巧妙地改变对方的语言态势,在温和的状态中,达到人与人之间语言和情感的有效沟通。
宋代名臣寇准刚刚当上宰相时,曾虚心地向自己的好友张咏请教立身为官之道。
作为至交,张咏当然知道寇准机敏有余而学术不足的特点,但如今寇准位居宰相,直接指明效果不一定好。而且传出去还可能有损寇准形象,但不予提醒也有违朋友情谊。
权衡再三,张咏才慢条斯理地说:“公为当朝一代奇才,于家国大事当能应付裕如。公务余暇,倒是可读读《霍光传》。”
寇准还想深问,但老友已不愿多言。
揖别之后,寇准回到相府,想到张咏特别提到《霍光传》,便赶紧找出此书,从头仔细阅读。
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时,才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此张公谓我矣!”
自此寇准以汉代大将霍光有能无才、不明事理为鉴,一有空闲即手不释卷,遂成一代名相。
张咏的进言手法实在是“暗度陈仓术”的典范。
他将“不学无术”这种常人难以接受的批评,转化为借书代言的委婉方式,“暗”中“渡”意,使朋友在愉快的心态中接受了自己的劝诫。
这种“借它书上言,传我心中事”的方法,正是“暗度陈仓术”这种语言艺术的奥妙所在。
日常生活的小辩论,如果能掌握偷换概念的技巧,可获得幽默的效果。
两位农民在给玉米施肥时,以猪粪离庄稼远近为题争执起来。
甲:“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你这是不讲理!”
乙:“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粪近庄稼爱长吗?”
这时,一位老农民凑过去说:“我看你们俩谁说得也不对,猪尾巴离猪粪最近,没见到猪尾巴长得多长……”
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老农民用偷换概念法,轻而易举地平息了争执,又逗笑了大家。
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丁丁冬冬吵得厉害。富翁特备了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居都答应了。
两家都搬了家后,丁丁冬冬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搬到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
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离之外的意思,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邻居就利用这一点巧妙地整治了富翁。
以退为进,反客为主
优孟是先秦时期的口才大师,是楚庄王面前的善辩之人。
有一次,楚庄王十分喜爱的一匹马得病死了,庄王命令全体大臣为死马致哀,并要按士大夫的礼节举行葬礼。百官纷纷劝阻,庄王大动肝火,下令如有再劝阻者,定判死罪。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优孟闯进宫来嚎啕大哭。
庄王问为什么,优孟说:“这匹马是大王最心爱的马,以楚国之大,什么东西弄不到!现在却仅以士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我请求用君王的礼仪来埋葬。”
楚庄王一听甚为高兴,便问:“依你之见,怎么个埋葬法呢?”
优孟说:“最好以雕花的白玉做棺材,以精美的梓木做外椁,还应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这样,天下的人就都知道,大王对马的爱惜和重视更甚于对人的爱惜和重视了。”
楚庄王一听,如梦初醒,说:“我竟错到了这种地步!”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无法正面直谏和直言劝阻的情况下,优孟采用了以退为进、反客为主的方法。
他首先顺着庄王的旨意大谈要对死马进行厚葬,以貌似违逆本意的退却方式,既迷惑对方又为自己累积优势,一旦优势达成,便一发而出,以“重马甚于重人”一语给予当头棒喝,使庄王在这种突进面前恍然悔悟。
以退为进,反客为主辩论法不愧为“语言战争”中一种绝好的攻守战术。
采用这种方法的步骤是形似守而实是攻——先退让而后发制人——先设隐语使对方轻敌而上钩——然后晓以利害,使自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应该说,当你“客”到最低限度时,也就是你的辩理积蓄得到火候了,抓住这个玄机,你反过来给对方关键一击,对方自然措手不及,就不得不落个“反主为客”的“下场”了。请读下例:
有一位市长和夫人去视察建筑工地,一个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冲着市长夫人叫喊起来:
“夫人,还记得我吗?读高中时咱们常常约会呢!”
事后,市长回到家里耿耿于怀地向妻子发难:“看来你年轻时也只会在没档次的小伙子中混。”
市长夫人先是没说话,让丈夫继续张狂下去。市长进一步揶揄地说:“你嫁给我算你运气好,本来该是建筑工人的老婆,而不是市长夫人。”
夫人见他的“主”的角色已到了极限,便反唇相讥:“你应该庆幸和我结了婚,要不然,市长就该他当了。”
这位市长本来是想在夫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地位,以自己为中心来评说两个人的婚姻,揶揄夫人原本应该是建筑工人的老婆;谁料市长夫人更非等闲之辈,她待丈夫自以为是、得意忘形到无防备之时,反以自己为中心,将角色对换了一下,反客为主,使市长彼时还高傲得不成样子的“主”劲,此时却消失殆尽了。
指桑骂槐,声东击西
指桑骂槐法,可以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虚声东而实击西,假托别人的名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宋太祖夺了天下不久,就问赵普:“从唐末以来,几十年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征战不息,其原因何在?”
赵普回答说:“因为藩镇的势力太强大了,皇帝势弱而臣子势强,自然无法控制局面。今天只有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会安定。”
话未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知道。”过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将石守信等人饮酒,酒酣耳热之际,命令左右伺候的人退下,对他们说:
“我如果不依靠你们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的金殿龙袍,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每时每刻都不忘记。然而做天子也十分困难,简直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睡不安稳啊!”
石守信等人问:“为什么呢?”太祖说:“这不难知道,身居我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将我干掉。”
石守信等人惶恐万分,向太祖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呢?”
太祖说:“不是这样吗?你们虽然没有这个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想富贵啊!一旦他们将皇袍给你们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是不可能的了。”
石守信等人都叩头哭泣道:“我们虽愚蠢之至,还未到这种地步,只求陛下怜悯我们,给我们指出一条生路。”
太祖于是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得些金钱,使自己优裕享乐,使子孙不受贫困之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些好田宅买下来,为子孙创立永久的产业,多多购置一些歌姬舞女,成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们君臣之间也免去互相猜忌怀疑,不也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太祖:“陛下能替臣等考虑得这般周到细致,真所谓同生死的亲骨肉啊!”
第二天,他们几个人都以自己有病为由,无法继续任职,请求太祖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自中唐两百多年以来,藩镇割据,其势日盛。宋太祖在举杯谈笑之间解决了这个弊端。宋太祖表面劝石守信他们享福,实际是要夺他们兵权,言在此而意在彼,本来是担心石守信他们权势过大而谋反篡位,却假托他们的部下为图富贵,逼迫他们谋反篡位。假托别人的名义,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指桑骂槐,是一种更加含蓄迂回的说话技巧。在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回击或反驳一些错误观点的时候,这种技巧的运用特别有力。
一则美国幽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劳驾,请问去警署的路怎么走?”一个行人停步问路人。
“这很简单,你用石头把对面商店的橱窗给砸烂,十分钟后你就到了。”
路人似乎是答非所问,他没有具体回答去警署的路线,却提示了去警署的一种可行的办法:你只要制造事端,自然有人送你去警署。这就是指桑骂槐法的说话艺术。
阿凡提是一个智者,他的话大多属于指桑骂槐法的典型,而且显得十分幽默。
一个穷人找阿凡提诉苦说:“我去年向巴依老爷借了一个熟鸡蛋,今年却要我还300个鸡蛋。理由是蛋孵鸡,鸡生蛋。”
阿凡提与穷人一起告到了法官那里。
审判时,阿凡提迟迟不到。后来很晚才来了。法官问他:“你怎么这么久才来呀?”
“我在家炒小麦准备下种。”阿凡提回答说。
法官听了哈哈大笑:“炒熟了的小麦下种后怎么会长出麦苗来呢?”
显然,阿凡提以指桑骂槐法,说的是小麦,但意却在熟鸡蛋。
指桑骂槐法在不少场合都可以见到:明是说罪,暗里摆功;明是说愚,暗里表忠;明说张三,实指李四;欲东而西,欲是而非;敲山震虎,含沙射影,都属于这类。毛主席在日常生活和外交谈判中经常运用这一技巧。
1957年,毛泽东率代表团出席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会议。会前,中苏领导人就“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提法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有次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共同进餐。赫鲁晓夫不失时机地想宣扬他的观点,但毛泽东转而与赫鲁晓夫就另一问题展开了讨论。
“赫鲁晓夫同志,你对我们提出了‘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怎么看?”
赫鲁晓夫为难地眨眨眼。他早已请人捎话到北京,表示过对这个口号的忧虑。
“毛泽东同志,我想,你们的本意可能是说在文化艺术中要允许不同的倾向发展,允许不同的学术思想争鸣……可是,花是有各种各样的——有美丽的花、丑恶的花,甚至有毒的花,对于有毒的花就不能让它开。”赫鲁晓夫小而胖的手做了一个有力的掐掉的动作,“要掐死!”
“我们不掐死,留在那里做对比,做反面的教员。”
赫鲁晓夫以沉默表示反对这个口号。
毛泽东又说:“苏联报刊不发表这个口号,我们是理解的、赞成的,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口号对于苏联也许是不适合的,情况不同么,都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毛泽东表面上讨论“百花齐放”这个问题,实则是不同意赫鲁晓夫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观点写进会议宣言。赫鲁晓夫虽不失精明,但还是落入了毛泽东声东击西的圈套。他已经不知不觉同毛泽东一道论证了“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强加于人”的观点,这样,就不便再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问题搬到餐桌上来了。
利用矛盾,陷敌入窘
在论辩过程中,由于辩手往往都出语很快,因而前言与后语之间出现矛盾在所难免。特别是在正规的辩论赛中,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名辩手组成代表队,四名辩手在辩论过程中相互之间更有可能会出现矛盾。因此,对于论辩者来说,一旦论敌出现这种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大论敌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反攻。看看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初赛中的一段辩论。
吴俊仲:我请问对方一个问题,又饥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块面包,你会用道德惩罚他吗?
李 翔:难道法律中就没有道德观念吗?
孙学军:对方三辩提出的问题从逻辑看,好像是说越穷道德就越好,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让穷人去穷吧,可是我可以说你好。这样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帮助他解决温饱了。这是一个很方便的虚伪做法。(掌声)
严 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笛卡尔和范仲淹,哪一个不是在贫困中培养起他们的高尚的道德呢?
吴俊仲:我方认为,温饱,你要求他谈道德就是我吃得饱饱的,对方饿得很惨,但是大家为我好,这有什么不好呢?这种观念是错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规定了离婚,离婚是道德的吗?法律可以规定公司破产,公司可以破产吗?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风俗习惯及强制力的。法律等于道德是苏格拉底那时候的观点,对方有两位学法律的应该知道。谢谢。
李 翔:法律中难道没有道德观念吗?从《汉谟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从宋《刑统》到《权利法案》,请对方告诉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观念?
孙学军:我们这位同学已经告诉你了,法律所规范的道德是最低层的道德。暂且不提这个问题,请问,对方刚才说了英国民众在二次大战中发扬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国当时所处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处的经济地位是世界上领先的,而且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
严 嘉:《丘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自己肚子的吗?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
在上面这段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的初赛辩词中,正方英国剑桥大学队的三辩手吴俊仲认为法律不是道德,而二辩手孙学军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当反方中国复旦大学队的辩手们发现这种情况后,便乘机扩大对方这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