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的水,有专门的井,一个村子大概有一两眼,那井都是地下井。哪个村子都有老井,不知道年月,青石砌的井沿上,有一片又一片的青苔,墨绿的,滑滑的,老井也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出水不畅了,有人跳井寻死了,或者出的水变苦了,于是老井就成了一段记忆,就要开始打新井。
找懂的人查看哪个位置水源充分,然后村长就组织一些青壮男人去挖,那时候没有机器进入偏僻的山村,新井都是靠挖的。几个人挖,也有人向上面运土,随着挖的深入,土就很难运出来,于是随着挖的深下去,就会在井壁上挖下一些台阶,一个坎一个坎,方便每天上下继续深挖和运土,也方便日后下井。
下井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淘井,井里落进了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淹死了小动物,这井水就不能吃了,村子里依然会组织人来淘井,意思就是将所有水都淘出来,一丝一毫也不留,等地下渗出新的水再打来吃;第二个下井原因就是,打水的时候,要将水桶放下来,舀满了水再提上去,偶尔会有人不小心,桶放下来没有拉住,直接就落下去了,这时候也要找人下去把桶提上来。那时候的水桶都挺精致的,材质有雪花铁的,也有木头的,木头的都是手工做成,虽然沉,却便宜,所以用的人很多。这样的水桶掉到井里去了,肯定要想办法捞上来的。
那么深的井,想要下去不容易,井壁上的台阶一定要留好。
井挖到一定程度(这个程度没有标准,地表水浅的地方很容易出水,地表水深的地方,就要挖得更久),地下水开始渗出来了,并且越渗越多,井就算挖好了,过不了几天,一口井里的水就渗到井口了,这口井的水就能用了。
接着砌一个井沿,防止打水的人落下去,再找一块适合的石板做井盖,是防止小动物和树叶等脏东西落下去。一口井,是全村人的命脉,所以人人都会自觉维护。
我对这种井印象不深,只是见过,并没有到打水的年纪就搬家了,搬到平原之后,使用最多的是压水井。
一开始,我们家没有井,天天要到邻居家去挑水用,总是怕人家烦,时不时还要想着送点小礼物啥的,麻烦。于是我爸妈就决定自己打一眼井,平原上的乡村,自然比山村里要先进多了,打井有机器,收费也是标准的,两三天就打好一眼井。水涌出来之后,在出水口装一个压水机,铁铸的,一边是出水口,一边是一个铁的手把,上下压动把手,水就从出水口流出来了。
我专门查了一下压水井的原理:压水井是一种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一种工具,底部是一个水泥式的垒块,井头是出水口。后粗前细,尾部是和井心连在一起的压手柄,约有二三十公分长,井心中是块引水皮,靠的就是这块引水皮和井心的作用力将地下水压引上来。
这个手柄也各异,有的人家压起水来分外轻松,有的人家就特别沉,我们遇上压水特别沉的时候,就会把整个身躯都跳起来,趴伏在把手上,用整个身体的力量来往下压,十分辛苦,所以压水是个力气活,能躲就躲。
压水井几乎家家都有,那时候的地下水源何其充足,有的人家只打了一两天,两米不到的深处,水就出来了。
冬天压水尤其痛苦,水如果冻上了,就需要开水来浇一下才能压出来,否则根本就压不动,白费力气。数九寒天,铁的手把沁凉入骨,手摸一下都疼,何况要双手紧握,一下一下压出一桶水呢。
但是夏天水井就太爽了,晌午,空气中交织着热浪,一家人都蔫嗒嗒的,在这样暴热的时候,能起死回生的就是一碗凉面了。本地最著名的面就是夏天的井拔凉面,家家中午都吃,又爽,又好吃,又禁饿。
具体的做法并不难,无非是手擀面。
关键点在水。为了过一个惬意的晌午,吃一顿很爽的饭,这时候都是大人出马,我妈擀面,一身的汗。我爸压水,他有力气,压的水出水很快,前三桶水都不用,直接泼到院子里,凉水下去,干燥的院子里腾起一阵白烟,水就迅速渗进去了,接着第二桶、第三桶,经过了水洗,爆裂的地表慢慢凉爽下来了,空气中的水珠都是爽的。这个时候,再继续压出来的水,已经是深深的地下水,沁凉,清澈,能照出清晰的面孔,将脸扑上去,都能感觉到一丝丝的凉意。
凉水提进房间,将煮熟的面条放进去,在这样的凉水里冰上一会儿的面条,捞出来,放一勺卤,放麻酱,黄瓜丝,豆角碎……迅速搅拌,吃一口,凉一个激灵,太爽了。
吃完饭,桶里的水还是凉的,将刚买回来的半袋子西瓜挑一个扔在这水桶里,等午睡醒来切开,吃一口:哇,那份直入五脏六腑的清凉与甘甜,妙不可言。那份舒爽,是多高级的冰箱都做不到的。
所有的烈日下的劳作,辛苦,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日子里的辛苦交替着甘甜滋润,总要互相平衡着过下去。
更多的时间,压水是小孩子的事儿,因为太不需要技术含量了,就那么机械地一下一下压着,水就慢慢出来了。平时,压水的活儿我们推三阻四,只有在过年的前一天,变得主动,无论是谁闲了,都会主动去压水,直到压满一缸,足够这一个年做饭洗脸沏茶洗衣服。因为谁也不想在大过年的日子里,吃喝玩乐的兴头上,被父母指使去压水,所以这个时节,压水是我们唯一会主动做的活。
“吱吱呀呀”,一下一下压下去,细细的水流出来,慢慢地积满一桶,清澈,冰凉,永远不会停水,也从不用交水费,就像时光慢慢地走着,你不用急,也不用催,水是一条线,穿起一个人又一个人的一辈子。
压水的日子那么长,又似乎那么短,一转眼,压水井成了历史,但是一个人又一个人的一辈子,却匆忙了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