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试:你的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作表格心理二p273)
评分分析:
以下选择加1分:1.是。2.否。3.是。4.否。5否。6.是。7.否。8.是。9.否。10.否。11.是。12.否。13.否。14.是。15.否。
如果11~15分,心理状态较好。6~10分,心理状态正常,0~5分,心理状态较差。
独生子女一代,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都极为关注,但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现代的家长关注多少,又了解多少?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这些都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关系重大,儿童心理不健康,未来就有可能会产生人格缺陷和行为障碍。
二、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地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干力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人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地畏难、胆怯等。
三、儿童心理健康十忌
据研究,以下十个方面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
1.缺乏抚爱。由于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2.态度不一。或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忽冷忽热。
3.儿权至上。父母视为“小皇帝”,有求必应。
4.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
5.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
6.过分苛求。让孩子学这学那,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7.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8.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做出抑制性的反应。
9.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应。
10.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爱。
第2节儿童多动症测试与调适
一、测试: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吗?
此量表由教师或家长填写。共有16项。
(作表格心理二p276)
评分分析:
按是否经常出现或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以3(很多)、2(较多)、l(稍有)、0(无)计分。多动症儿童的判断标准为:
总分0~5分:基本可排除多动症;
总分6~15分:有较轻的多动倾向;
总分16~30分:有明显的多动症;
总分31分以上:有严重的多动症。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健康儿童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所谓儿童“多动症”又是怎么回事呢?它是“多功能综合症”的简称,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其患病率约为5%至10%,一般以男孩较为多见,男女之比约为4∶1至9∶1。
多动症的实际发病时间多半是在幼儿时期,有的甚至早在婴儿时期,但其求医就诊年龄多数是在6岁至12岁。
据调查资料,半数以上的患儿早在新生儿时期就有兴奋、多动和睡眠障碍(如不易入睡、易惊醒等)等表征;到幼儿时期,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跃,成天不停地活动,但多半无目的性,且其情绪不稳定,常带有冲动性,因而需要大人密切观察与监督。
上小学以后,绝大多数患儿的注意力集中短暂,学习困难,成绩较差。他们在课堂上常常坐不安宁,不能专心听讲;小动作不断,常做怪声,挑逗邻位的同学,破坏课堂纪律,不能按时完成课堂和家庭作业,情绪常易冲动,常易与同学争吵,甚至发生斗殴,很少有知心朋友。
到中学阶段(少年时期),一般表征大体同前,但其“多动”症状从12岁开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二、儿童多动症形成的原因
1.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有人认为,多动症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不能及时传递而造成的一种病态。
脑内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使孩子动作增多。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服药后,可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使患儿动作减少,因此,多动症患儿必须服药治疗。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1)母亲孕期疾病:高血压、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2)分娩过程异常:早产、钳产、剖腹产、窒息、颅内出血等。(3)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的患儿,发生多动症的机会较多。
3.遗传因素。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
4.其他因素。近年,许多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当前造成儿童多动症(注意力涣散、多动)的原因之一。另外,吃了食物中的人工染料,摄入含铅量过多的食品(不一定达到铅中毒)也会导致多动。
此外,国内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者占3.5%,过分溺爱者占7.05%。国外亦有学者认为,暴力式的管教,会使患儿症状发展,并增加新的症状,如口吃、挤眉、眨眼。而对患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和过于溺爱等,常可能促使症状出现,或使已有的症状加重。
三、多动症与顽皮儿童的区别
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
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
2.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
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被指责为“不识相”。
四、儿童多动症的治疗
以往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儿童自限性疾病,随年龄增长,可自然消失。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而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有显著的差异。因此,目前一致的看法是:多动症应及早治疗、综合治疗。
家长和老师应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儿童多动症是病态,不应歧视,不应打骂,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第二,对儿童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药物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应正确理解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
第三,要取得良好的疗效,必须四方面(患儿、家长、教师、医师)的互相配合。
1.药物治疗。
据研究,儿童多动症患儿的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内,可能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某一种,故临床上常用促进这类神经递质释放的中枢神经兴奋剂治疗。这类药物以利它林为代表,近期疗效十分显著,但注意下午4时以后禁服,星期日、节假日应停药。本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食欲减退、淡漠、抑郁,家长不可自行滥用,即使专科医生应用时也必须密切观察。
2.行为教育。
从小培养孩子一心不二用的习惯,如吃饭时不看图书、不看电视,做作业时不玩玩具等。应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实施注意力集中训练。对注意力严重不集中者,开始可让其每日1~2次定时听故事,或让其自己读书,每次5分钟,并逐渐延长时间。学龄期以后能每次集中注意力听故事或阅读45分钟以上者,即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标准。
对精力过剩的患儿,可让其多参加球类、跑步等户外活动,不应要求这类儿童变为一个十分文静温顺的孩子。
家长、教师及同学不要歧视打骂多动症患儿,更不能侮辱其人格,损伤其自尊心。发现其品质中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对患儿的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破坏公物等破坏性行为以及说谎逃学等不端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坚决制止,不可袒护。
3.饮食疗法。
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醋氨酸、水杨酸盐的食物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受铅污染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止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因此,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少食含醋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基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之类,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橄榄等食物。
(2)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元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锌缺乏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数头发中锌含量较高。所以,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作用。
(3)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等。
(4)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
(5)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金属,食铝过多可导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钾铝。因此,吃油条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不利。
第3节儿童孤独症测试与调适
一、测试:你的孩子有孤独症吗?
下面的一组题目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测试和诊断,以便及早注意,防止形成“孤独症”。每题用“是”或“否”回答。
(作表格心理二p281)
评分分析:
答“是”则计1分,答“否”为0分。累计分数达8分以上者,说明孩子有孤独症倾向。
这只是对儿童孤独症倾向的一种简易家庭式问卷,假若结果表明你的孩子有些倾向,应立即去专科门诊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有的孩子到了该说话的年龄仍不会讲话,对什么都很淡漠,不能与人交往,不会模仿,学习有障碍,并且有刻板的动作,喜欢长时间地做一种单调的游戏,心理医生称这种孩子可能得了“孤独症”。这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通常发生于三岁之前,一般在三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
孤独症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约每一万名儿童中有2~4例,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目前,在我国孤独症患儿约有50万左右。儿童孤独症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还是治疗手段上,和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
二、儿童孤独症的症状表现
1.早期表现: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不爱玩,不爱做游戏。患儿到五岁左右,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礼仪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像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像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像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
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如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患儿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6.对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凝视别人的眼睛或对别人笑。
三、儿童孤独症的病因
儿童孤独症的起因尚不太清楚,病因尚无定论。最近调查认为,孤独症与脑部生理结构或神经病学有关,是几种“原因”的结果。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的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弟也发现有长Y染色体,从而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2.器质性因素:如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生下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可能是由于脑组织的变态反应所致。最近的研究证明,患幼年孤独症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可能将一个基本的脑蛋白误为异体,而将其吞噬掉。因此导致脑损伤,可能是造成此病的特征。此病同时出现情绪、智力和交际的缺陷,亦是与脑病变有关。
3.环境因素:过去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冷淡的和过分理智化的抚育方法,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发生兴趣。本症患儿的父母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比较聪明,但做事刻板,并有强迫倾向,对孩子冷淡和固执,家庭缺乏温暖。现在,否定了这种看法。经研究证实,是由于某种脑病变的关系,其发生原因,是病毒,还是代谢失调,目前尚无定论。
四、家长如何面对儿童孤独症
孤独症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不言而知。但泪水不能治疗孤独症,伤心与悲泣过后,现在已是振作精神和采取行动,协助儿童摆脱孤独的时候。
1.要克服儿童的孤独症,家长必须具备足够的信息。要战胜敌人,必须先了解敌人的情况。因此家长应先学习和吸收更多的有益信息以协助克服儿童孤独症。家长之间应互相交流经验,以便在处理各自面对的孤独症时,能有更多的选择。
2.通过书籍,可以吸取更多有关孤独症的信息,即有关行为治疗、如何为孤独症儿童安排特别饮食及专业治疗等。书籍是学习特别处理儿童孤独症主要方式的源泉。此外,也要靠家长、心理治疗学家、医生的精心观察和医疗。然而,家长必须注意的是每个孤独症患儿的情况各异,不能一概而论。
3.除此之外,家长应按部就班地给儿童提供必要的治疗。每个家长应尽最大努力给予应有的治疗以协助儿童摆脱孤独症。
4.治疗孤独症的方式、种类繁多。在众多处理儿童孤独症的信息中,医生和家长所需要的信息,其中一些来自化验室报告。通过化验报告,医生和家长可准确地了解儿童的问题并决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五、儿童孤独症的治疗
目前尚无十分系统的方法。多数专家主张解铃还需系铃人,用心理调适治疗心理障碍孤独症通常十分有效。比如带孩子回访老家,或看望以前的小朋友;多让他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带他去逛逛公园、看看小动物,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就会使他渐渐从孤独症中解脱出来。国外也有专家发现,温柔而有趣的动物对治疗孤独症非常有效。例如墨西哥已开设的高智能动物海豚治疗儿童孤独症的康复中心等。
六、如何预防儿童孤独症
预防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别把孩子过分封闭于一味学习的小圈内。城市居住的现代化使许多人搬进了高楼,而一户一门的高楼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的环境,因此,应允许或鼓励孩子从高楼走下来到庭院中,与邻居或附近小朋友玩耍、交往,建立友谊。
2.注重情商培育。情商即社会适应的综合能力。孩子仅仅学习成绩优良是不够的,还须懂得接受别人并让人接受自己,这也是爱的基本含义。在培育孩子良好品德的同时,要教导孩子形成好的性情和情感。
3.尽量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包括邻居小朋友相邀的游戏、做作业;包括学校、班级统一组织的文体活动;包括祝贺同学生日、欢送老师等等。从集体活动中培育孩子的性格,从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智慧与温暖。
4.为孩子的交友创造条件。不仅应允许孩子走下高楼、走出家门,也应允许把小朋友请进家门。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机会,教给它们交朋友的艺术、方法和技巧。
5.培育孩子的自立能力,切忌父母事事包办。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有意让孩子碰碰钉子、尝尝苦头,以磨练孩子的意志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