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枕边书-身体疾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1节心理因素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

    心理因素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早为人们所知。中医古籍中提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如突然的、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过度强烈或持久,则七情过度,就影响内脏功能,气血调理功能紊乱而致病。在现代社会更见到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显著增多,不少学者提出医学模式应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谓之心身疾病。

    美国曾公布一项调查结果:约35%的人,因为生活过度紧张而引起了心脏病、消化系统溃疡和高血压等。几乎所有的神经性消化不良、失眠症、头痛、蛀牙、后天的心脏不适症及部分的胃溃疡、麻痹症等,都由恐惧、焦虑引起,或直接与它们有关。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不是今天头晕,就是明天胃疼。有的一查才知是患了精神抑郁症。

    众所周知,情绪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如今各种压力带来了过去没有出现的问题。年轻人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中年人面临下岗、购房等许多实际的困难,而老年人对公费医疗改革的不理解,种种情况都容易促发许多疾病。

    现在人们对心理因素导致的躯体疾病的认识,对情感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各种压力造成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缺陷已经比较重视。

    但是,人们对以躯体形式为主要表现的抑郁和其它情感障碍的警惕却不高。医生只处理躯体疾病,忽视了情感障碍及其导致的疾病。病人也没有意识到这些病与心理因素有关。这使病人长期往返于各科,以身体不适去看医生,做过各种检查,浪费了人力物力,也造成了更大的精神负担。这时我们就应该警惕疾病是不是与心理有关。

    如:林大妈今年58岁,时常心慌气短,医院诊断“频发房性早搏”。住院治疗后,效果不好,她仍然感到发作性心慌、气短,后来才知道患者婆媳矛盾很深,儿子夫妻感情不好,住在单位不回家;媳妇老是指桑骂槐,摔东西,半夜三更大吵大闹骂她“老不死”。后经心理医生检查诊断为“焦虑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早搏是由于家庭不和造成的。经心理疏导,加用抗焦虑药,早搏症状迅速缓解。

    严重的心理矛盾可导致一些心身疾病。大家比较注意“病从口入”,但常常忽视“病自心生”,这里讲的“心”主要是指心理、情绪而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的良好状态,人体就可以增强抗病能力,许多疾病就有可能被战胜或延缓发生。

    第2节由内心矛盾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疾病

    躯体化障碍是指心理问题或被阻抑的心理冲突以躯体症状或躯体反应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躯体化障碍应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

    一、躯体化障碍的症状

    躯体化障碍的患者非常关心和担心自己的各种主观症状,往往还有夸大,这与单纯表现模拟神经系统疾病的转换性障碍者的漠然处之刚好相反。本症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体诉繁多而无器质性病变,症状涉及许多系统,具体表现如下。

    1转换性症状或假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吞咽困难、失音、失明、复视、视物模糊、昏倒或意识丧失、记忆缺失、癫痫样发作或抽搐、行走困难、肌肉乏力、尿潴留或排尿困难、异常皮肤感觉等。

    2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些食物,腹泻,便秘等。

    3性心理症状:性欲冷淡、性交时缺乏快感、性交疼痛、阳痿等。

    4女性生殖系统症状:痛经、月经不规则、月经过多,整个妊娠期出现严重呕吐,不得不住院。

    5疼痛:背、关节、四肢、生殖器等部位疼痛,排尿疼痛及其他疼痛等。

    6心、肺症状:气促、气短、心悸、胸痛、头晕等。

    7虚弱衰竭及过虑:过分担心年龄、体重、皮肤、斑疤、水肿及性功能等。

    躯体化障碍疾病的诊断、鉴别,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有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诱发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在医生启发下可能会充分暴露出来;

    2症状繁多,但含糊不清,涉及多系统,病程至少2年,患者为此而不安,到处求医或服药;

    3不断拒绝多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病变解释的忠告和保证;

    4症状和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

    5患者常借这些症状来应付精神压力,表达困扰,而家庭、学校、社会常间接地、不自觉地扮演了支持角色;

    6病人可获得“社会性收益”,而另一方面却又增强了原先的心理生理症状。

    躯体化症状不仅可见于癔症,在其他障碍中,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心因性疾病、恐怖症及躯体性妄想的精神分裂症者中也常见,有时可由于医源性因素所造成,应特别警惕。不可因为有某些心理因素而忽视了真正躯体疾病,以致造成误诊或延误治疗。要进行各种检查,但要遵循必需及舍繁就简的原则,过多的检查也是不必要的。有时仔细的收集病史与体格检查比各种检验更为重要。有些有躯体化倾向的患者,由于过多地接受检查,从而增强了暗示与自我暗示,反而会增强病者的躯体化症状。

    二、躯体化障碍疾病的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和各种松弛疗法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但疗效如何,取决于患者对医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医者的态度。如有些患者见到某医生后称“见到你老先生我的病已好了一半”。另外祖国传统医疗中的各种松弛疗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如梳头抹脸摩身、倒退步行、推拿、按摩、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都可采用。

    药物治疗,如有抑郁症状者可用抗抑郁药。焦虑状态突出者可辅以抗焦虑药物。如有心悸等症状者可用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等。安慰剂有时也同样有效,但如果一旦被识破,则影响今后各种治疗。药物治疗不但要注意到药物性能等药理作用,而且剂量如何增减以及服用时间等也非常重要。用药问题,在掌握原则的基础上,要注意个性问题即灵活性。药物应用不但有技术问题,还有个“艺术”问题,有时同样药物,只要易其包装,换其外形,调其颜色,结果疗效却不同,这就是“药物心理”,对躯体化障碍者特别敏感。这些患者多有对感觉、对外界反应敏感的心理特征。

    此外,中医药治疗,若能辨证论治得当,则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中成药有时不如汤剂佳,这不能仅以“心理作用”解释,而是因为中药确有独到之处。

    第3节心理因素与冠心病

    冠心病就是一种心身疾病。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近三十年来冠心病在我国有增多趋势,威胁中老年的健康和寿命,为医务界和社会重视。对冠心病的防治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课题。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烟、心理因素等,这些因素称之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中容易忽视的是心理因素。

    冠心病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美国学者最早提出冠心病和心理因素的关系,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

    1959年美国心血管专家对冠心病患者的性格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病人均表现出一种特征性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表现为:个性强,过分的抱负,强烈的竞争意识,固执,好争辩,说话带有挑衅性,急躁,紧张,好冲动,大声说话,做事快,走路快,说话快,总是匆匆忙忙,缺乏耐心,强烈的时间紧迫感,富含敌意,具有攻击性等。

    与之相对应的“B型行为模式”则表现为:安宁,松弛,随遇而安,顺从,沉默,声音低,(节)奏慢,从容不迫,耐心容忍,会安排作息等。

    A型性格容易患冠心病,是B型性格的3倍甚至更高。1979年国际心脏病与血液病学会已确认A型性格是引起冠心病的因素之一。情绪是心理因素的表现,情绪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烦燥、抑郁、紧张、惊恐、憎恨、过分激动等都会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则猝死。

    性格因素为什么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呢?因为人的性格就是人的行为方式,过于紧张的行为方式,使人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此时人在生理上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胃肠分泌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呼吸加快,尿频,出汗,手脚发冷,厌食,恶心,腹胀以及失眠多梦等。如果一个人面临的压力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更加严重的病理性反应,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就容易发生了。当然有的人还会出现糖尿病、甲亢、癌症等疾病。有人调查了102例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心梗发生前一周普遍有激动、紧张、焦虑或抑郁等情绪应激史。沮丧、焦虑、恐慌、抑郁等情绪如果得不到调适,可使梗死后的猝死率增加。

    总之,心理因素对冠心病有重要关系,A型性格、情绪应激是重要的相关因素,所以心理卫生在冠心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应引起重视。中医古籍中早就提出精神愉快、饮食起居调养、环境气候的适应、增强体质的锻炼等四种养生方法,特别提出了“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形劳而不倦”等心理卫生原则。社会要关心老年人,尊重老年人,使老年人生活在一个舒坦的环境中;老年人要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修身养性,使身心经常处于平和悠闲状态,以达到延年益寿目的。中年人要合理安排工作生活,避免过度紧张。病人更应了解心理卫生对缓解疾病的重要性,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家庭和医务人员对病人医药治疗的同时绝不可忽视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解除种种不良情绪。

    当然,有类似情况的人也不是就一定会患这些病。但是最好着手制订自己的放松计划,防患于未然。

    第4节心理因素与癌症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莱西曾对一组癌症患者的生活史做过调查,他发现这些患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从童年时开始便留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他们或早年丧母,或青年失恋,或中年丧偶,或老年失子。所有这些精神刺激,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顾影自怜,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工作缺乏热忱,进而抑郁悲伤、情绪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美国一学者曾对8000名癌症病人进行调查,其大多数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都发生在失望、孤独和其它沉重打击与精神压力频繁发生的时期。我国也有调查资料表明,许多癌症患者发病前半年有较大精神刺激,其比率超过50%以上。

    心理因素为何能引起癌症的发生呢?

    根据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绪能对机体免疫机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功能。在健康人的体内,虽然正常细胞也存在着发生突变而成为癌细胞的可能,但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在这些细胞增殖之前,及时地将它们破坏和消灭。但是,如果人的情绪或其它心理因素长期不好,则会降低体内的免疫功能,从而对癌细胞的肆虐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经常保持豁达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绪,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及社会适应能力,对于预防癌症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第5节心理因素与和溃疡病

    你一定观察到这种现象:对相同的社会生活事件及情境变化,有的人就受不了,甚至感到紧张,惶惶不可终日,而有的人则不并在乎。这与人的性格有关。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难免碰到挫折与不幸。有的人面对挫折坚韧不拔,从容应变,积极进取;有的人则悲观失望,精神崩溃,任意放纵消极情绪的滋长。久而久之,消极的情绪便会损害健康,引起一些疾病。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许多疾病都有其心理根源。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一样,都不是由单一因素所造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十分重要的是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它和细菌、病毒、遗传、体质、免疫等生物学因素以及有害的理化因素一样,不仅能引起精神疾病,而且也能扰乱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致使躯体发生各种疾病。

    溃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相当复杂,其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也就是说性格、长期反复的消极情绪与溃疡病的发生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医学心理学把溃疡病列为心身疾病。

    人在一定的内外界刺激作用下,伴随着情绪体验,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长期紧张不安、忧郁焦虑、沮丧恐惧的情绪,可引起胃酸持续性分泌增高,久之可导致溃疡病。祖国医学也认为,情志不舒,使肝气失调,产生肝郁气滞,致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胃失和降(指消化及吸收功能),最后发生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所谓“病从思虑而得”。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由于情绪改变而引起肝气郁结,实质上反映了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胃和十二指肠的分泌与运动功能,最后发生溃疡病。

    第6节心理因素与头痛

    头痛患者在看病就医时,针对自己的症状,多数要谈到头痛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劳累、紧张、睡眠不足时,头痛会加重。特别在情绪变化时更是如此。如生气、愤怒、激动、焦虑、月经期,工作不顺利及遇到挫折时,就会出现全身不适,伴随头痛。

    为什么在情绪与头痛之间会存在这种联系呢?经过多年研究,我们终于发现,在我们大脑中,存在着一个主管情绪活动的高级中枢,称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能接收到躯体各种感觉的刺激,进而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并且,边缘系统中还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在治痛和镇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头痛的产生与边缘系统的参与有很大的关系。当人们情绪激动时,所产生的感觉会被边缘系统接受。边缘系统进一步将此信号传向高级神经中枢,并致使人体内分泌出某种化学物质,使血液中的致痛物质浓度增高,进而导致人体血压升高,血流加快,部分脑血管扩张,于是,在临床上就表现为头痛。

    头痛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同样发现,头痛的发生与个性有关,其中情绪不稳定者极易出现头痛。偏头痛患者中固执、猜疑、争强好胜者占一定比例。因此,培养人们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绪是预防头痛的有效措施之一。

    第7节心理因素与失眠

    你有失眠的困扰吗?你常因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而感到心烦气躁吗?相信没有过失眠的人无法体会那种又累又无法入睡的状况。眼看着明天又有许多工作等着你去完成,可是没有充足的睡眠如何面对一天繁重的工作呢?

    一、正确认识睡眠

    首先我们要纠正人们的几种错误的睡眠观。

    人人都需要8小时的睡眠错误。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所需的睡眠时间略有出入:一般来说,生活在寒带的居民每天所需的平均睡眠时间比生活在热带的居民大约要多1~2小时。这是因为,寒带地区冬日漫长、白天又较短,当地人世世代代已养成了多睡的习惯。此外,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也长短不一,如,有的仅睡5小时白天照样神采奕奕,而有的即便睡足了8小时白天仍感萎靡不振,其原因部分是遗传因素。部分是习惯使然。

    空腹上床可提高睡眠质量错误。恰恰相反,那些因减肥而不吃或少吃晚餐的人,往往睡眠质量大打折扣——他们通常在午夜后醒来,然后由于饥饿而难以入睡。不过,晚餐吃得过饱同样也会影响睡眠,具体表现为:多梦、易醒,因而睡眠不深。

    临上床前喝杯茶错误。喝茶同喝咖啡一样,都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而喝牛奶倒真的能助人入眠,特别是加了糖(蜂蜜效果更佳)的牛奶,原因是:牛奶含有一种催眠的化合物色氨酸,而糖或蜂蜜则能帮助人体整个晚上维持血糖水平,从而有效地避免早早苏醒。

    数数可催人入睡错误。不少失眠者往往采用数数的办法帮助入睡,殊不知其结果适得其反。原因很简单:数数只会导致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结果更难以入睡。

    小王,17岁,是某重点中学的好学生。有个问题已困扰他三四年了,一直未成功克服。他的睡眠通常很浅,稍有动静就会醒过来,醒来以后就很难再入睡。更糟糕的是,他还怕光,有一点也不行。在集体宿舍住,每天都得等最后一个人熄灯,他才能睡着。重点中学的同学都很刻苦,经常学到很晚,所以他也只好很晚才睡。一到早上,他又很早就被一点动静惊醒。宿舍总有人睡的迟,而也有人起的早。长期如此,弄得他苦不堪言。好在他的精神还好,没有影响学习。

    小王为睡不好觉苦恼,可是他的精神还可以,而且没有影响学习。这种情况下,他该怎么做?

    根据小王的情况,他虽然睡眠的时间短,但这并没影响到他的精神和学习效率。只是他认为,一定要睡够时间才算是好的睡眠。事实上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对于小王来说,比别人少一些的睡眠对他来说就够了。小王现在的烦恼是由于他错误地认为必须睡得跟他的同学一样多造成的。这样,他一直关注这件事,而却无法睡够时间,于是他就感到不安,越是关注,就越是不安,紧张,这样恶性循环。事实上,小王现在要做的事就是放松心情,不要把睡不着觉看得那么重要,顺其自然。想睡的时候就睡,不瞌睡的时候就看看书,或听听音乐,不要为睡不着而烦恼。自己可以在心里想:“我睡得少也不影响学习,这说明我需要的睡眠时间就少,这也没什么不好,我还可以比别人多学点东西,等到瞌睡的时候再睡。”

    当然,很多人没有小王那么好的精神,需要的睡眠时间就多。大多数为失眠烦恼的人是确实需要睡眠,可是却无法入睡。有些人越是躺在床上,脑子里的思绪就越活跃,想着白天的工作,想着明天的计划、人际的沟通、经济的问题,总有许多事情在脑海里徘徊不去,一个接一个。或即使好不容易睡着了也是时睡时醒、多梦,睡着后极其容易被惊醒,而惊醒后再难以入睡。如此下去,白天萎靡不振,打不起精神,搞得自己精疲力竭,工作时头昏脑胀、无法专心,睡觉时又无法获得充足的睡眠,长期下来不但容易头痛,也容易造成脑神经衰弱,无法让体内的器官获得适度的休息,容易过度消耗而在外观上呈现未老先衰的现象,还可以使人变得暴躁容易发怒。

    二、为什么会失眠

    导致失眠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与内科疾病有关,如:心脏病、气喘、甲状腺亢进等;与内分泌有关的如:更年期的失眠、月经前期症候群等;因工作有关的如:必须轮值大小夜或是旅行所导致的生理时钟错乱所致的失眠;或是睡前饮用含咖啡因等的刺激性饮品所致的失眠,以上这些失眠的情况通常是暂时的,只要将导致失眠的原因去除,通常都可以恢复原本的睡眠品质。

    但是有一种失眠是没有特定原因的,发生的原因与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发生在本身就是容易操心、紧张性格的人,心中只要一有点事就神经绷紧、焦虑、放不开,即使没事的时候睡眠品质也不好,容易多梦、梦呓、易惊醒,属于浅眠状态,遇到重大压力如亲人的死亡、离异、公司倒闭、失业、股票起落、倒会等事件,使精神负荷增大时,就更睡不着了,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性失眠”,即使压力消失了,也很难安睡。

    有习惯性失眠的困扰者,有些人会求助于医生,或是自己购买安眠药来服用,但是长期服用安眠药容易造成习惯性、依赖性,以至于没有服药时根本无法自然入睡,又因为安眠药会造成肝脏的负担,长期服用弊多于利。

    如果能从心态、自我训练、饮食、作息来改善失眠或睡眠品质不佳的状态,是最自然也最根本的办法。

    请听一位病人的叙述:“什么时候开始失眠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在高中时期吧。我的体质不算好,但除感冒发烧之外,自小也没得过其它病,而且我烟酒不沾。但我这几年以来总是要在床上躺上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入睡,甚至是两三个小时,即使睡觉前很疲劳亦是如此。不强的光线和微小的声音都会让我难以入睡。和老年人不同,我只要睡着了便很少在半夜醒来。周五和周六晚上好睡一点,大概是我知道第二天休息,思想比较放松的结果。每当临近考试时,我的失眠症状便越发严重,常因此而考得乱七八糟。安定药吃了没有用。由于失眠,我几乎天天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时我就会头疼,精力不集中,看不进书,而不像有的人每天只睡五个小时却精力充沛。现在我整天四肢无力,头昏脑涨,便秘,记忆力下降,没有精神,爱发脾气,心慌,好冲动,有时候心情急躁不能自己,有自卑感。我不知道我失眠的起因,但我小时候有个坏习惯,就是喜欢在睡觉时思考一些事情,有时想得很晚,不知与此有否联系?失眠好像比癌症还难治,到底有没有治失眠的有效办法啊?我现在正复习考研,睡眠不足让我学习效率很低,我真不希望因为这个小小的疾病而断送了我的前程。”

    三、怎样克服失眠

    对于很多人来说,失眠是一件极其痛苦又急需要解决的事。他们又该怎么做?

    1尽量养成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上床后除了睡觉或做爱之外,不想其他的事。

    2使白天活跃起来。白天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搞家庭卫生洗洗盘子,购物等,尽可能使白天的生活活跃起来。尽量不要在白天补觉。

    3不睡懒觉。睡懒觉是失眠的开始,不要有“由于昨晚没睡好第二天早晨多睡一会儿”的想法。不睡懒觉按时起床很重要。这样次日可能出现头晕乏力,不想活动,持续几天后反而会促发睡意。

    4保持卧室环境安静,昏暗,温度适宜;床铺和被褥清洁、舒适;为快速入梦创造一个最佳环境。

    5应减少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活动。体力活动虽然有助于睡眠,但睡前过度运动可使血液循环加速,精神兴奋,不利于睡眠。床是用来睡觉的地方,不要在床上观赏紧张刺激恐怖的电视、电影如鬼片、凶杀片等,造成心理不安而影响入睡,也不要在床上思考问题,有些事应在睡觉前想好或干脆留到明天去想。当然,你可以看一本平时觉得特别无聊你一看就瞌睡的书,或听一点轻柔的音乐。这样会有助于睡眠。音乐通过听觉可怡神,可解除头痛脑闷,轻压眼球可使梦中产生五彩缤纷的梦境。这样,就可以使不良情绪和意识,在梦幻世界中得到解脱。

    6吃过晚饭后就不要喝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在日常的饮食中有几种食物是具有安神、镇静功效的,常吃可以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

    莲藕茶:藕粉一碗,水一碗入锅中不断地搅匀再加入适量的冰糖即可,当茶喝,有养心安神的作用。

    玫瑰花茶:也是具有很好清香解郁的作用。

    龙眼+百合茶:龙眼肉加上百合,很适合中午过后饮用,有安神、镇定神经的作用。

    多吃钙质丰富的食物有助睡眠与安定神经的作用:如奇异果、豆浆、芝麻糊、玉米汤。

    每晚睡前若要喝牛奶来助眠,请搭配饼干、面包之类的甜点,因为虽然牛奶中的钙质可以安神助眠,但是因为牛奶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反有提神的作用,如能搭配一些高糖食物可以促使血管收缩素的分泌,较能产生睡意。

    7中医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故睡觉前不要吃得太饱,因为吃得太多后胃肠运动会加强,以致影响睡眠;睡前避免喝太多的水,以免因频尿而影响睡眠,睡前不宜饮酒,虽然饮酒有暂时的催眠作用,但酒精的刺激会使人睡眠不实在,早醒。

    8性生活有利于睡眠。性生活后会有疲乏感,并使人放松,但切记是正常的性生活。

    9不要太过于关注睡眠问题。有的人从上床之前就开始烦恼“今天晚上能睡着吗?”“万一睡不着怎么办?”等问题,这正是引起失眠的恶性循环的开始,结果越着急越睡不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做的事上。停止一些争取睡眠的努力如“数数、想像气功”等方法。失眠的原因就是想睡着觉。把睡眠当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放松心情,不要过于在意,睡眠就会自己来找你了。

    10晚上如果睡不着也不要在床上翻来覆去,并尽量减少上厕所,最好的办法是闭上眼睛保持平卧的姿势,静静地躺着,这样可以达到与睡眠同样的效果。当你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时,躺在床上只会使你更加紧张、更难入睡。干脆起床离开房间做些轻松活动如:看书、听音乐、静坐,等到累了再进房间。

    (11)保持情绪的平和。

    当你躺在床上无法控制脑中的思绪时,你可以照以下这样做:

    平躺,不垫枕头,将双手双脚打开呈大字形,手心朝上,眼睛闭起,下巴往内收,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开始用腹部呼吸,并将每次的吸气、吐气的时间一次一次拉长变慢,约五六个回合。

    除了呼吸之外,一面想着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顺序从脚趾、脚板、脚踝、小腿渐渐往上,不漏掉身上任何一个部位,慢慢地在心中默念,请它不用力地放松,重重地掉在床上,渐渐的连腰部都可以平贴在床面上(需要多练习几次即可),渐渐的你会发现你已将心中的杂念都甩掉了。

    试试看,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即使只有几个小时的睡眠也可以让身体各器官获得足够的休息。

    (12)顺其自然。

    据研究,有1/4的人有过失眠症,那些迟迟不愈的病人却往往是强烈求治者,多数不治者反而自愈了,这是为何?

    求治者多有些神经质的疑病倾向,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格,常对自己的身体、心理、人际关系等过于敏感和关心。失眠,几乎每个人都会由各种因素而出现,如环境的嘈杂、身体的病痛不适、白天过于兴奋、睡前饮用浓茶咖啡等,但失眠最常见的原因还是精神上的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一般的失眠持续几日甚至数周,这多数是生理或心理的正常的防御反应,可具有上述素质的病人却惶惶不可终日,躺在床上努力入睡,为自己还不能入睡而辗转反侧,并想到白天肯定会无精打采影响工作,焦虑不安,其实他已进入了一个失眠症的“怪圈”中——为失眠而焦虑,因焦虑而失眠,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精神交互作用”机制,即当你过度关注自己的某个感觉,反而使其过敏化,更加重了它,加重了的感觉更引起你的焦虑与关注,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这样,你的焦虑与关注也即求治的态度,只能使你走入服安眠药的歧途。

    不治者却往往自愈,是因其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休息不好固然烦恼,但不必太在意,可以爬起来看会儿书。翌日虽有些不适,但仍能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工作生活。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使人心境坦然,铲除了失眠症滋生滋长的根源,不关注失眠,失眠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当然,我们说的“不治”,仅仅是一种心理应对的态度,失眠原因很多,你最好求助医生,也许给你的处方上仅写着“不治的思想”。

    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把自己当作病人,您就永远像病人一样的生活,您把自己当作健康者,您就会和正常人一样健康乐观的生活。”所以,不要把失眠当作病痛,要坦诚地接受它,不为失眠而担心恐惧,“只有给你睡眠才能得到它”,睡眠的发生不是以人的意志而决定的,所以切莫追求睡眠。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并注重心理的健康。

    第8节心理因素与多梦、恶梦

    王某,25岁,男,未婚,他每天晚上都做梦,梦到恐怖的事,在万分恐惧中惊醒,老是睡不好,第二天没精神。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有半年多,弄得十分他痛苦。万般无奈只好求助于心理医生。

    睡觉时做梦是正常的现象,有做梦,说明我们已经睡觉了,并不是你自认为的整夜没睡。一般来说,人每个晚上都是会做梦的,只不过睡眠质量好的人,一醒来就会把梦给遗忘掉了,质量差的人,会记住一些梦的内容。

    一个人做梦,大多与白天的活动、过去的心理创伤和睡觉环境周围的声音、光线、气味、温度有关。但如果反复出现同一类型的梦,说不定有提示健康的意义。如梦见自己滚进泥潭,有可能得了溃疡性结肠炎,梦见自己从高处惊恐地掉下来,可能患有心脏病。

    多梦、恶梦的原因很复杂,总体与下列因素有关系:

    1心理问题:如白天总处于紧张、焦虑、忧郁、极度的心理矛盾等,容易出现睡眠浅、多梦。

    2身体不适:如过多的疲劳、发烧或患有其他躯体疾病。

    3突然停用某些药物如安定类、抗精神病类的等药物。

    多梦、恶梦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会造成心理的负面刺激,剧烈的梦境会使人的大脑过于兴奋、紧张、生理负担加重等。因此有出现多梦、恶梦现象,要积极进行治疗。

    王某自己说工作生活上没有什么压力。但经心理医生仔细询问,才知道王某生性好强,大学毕业后分到某行政单位,工作轻闲,工资也不低。家人很为他高兴,同学也很羡慕,王某也觉得很得意。现在生活很美满,女朋友也在同一单位工作,两人感情很好,半年前两人开始准备结婚。但王某在单位工作了一年多之后,开始厌倦单位那种一杯清茶一张报的生活。而且他自己心理有一种感觉,觉得结婚以后的日子就将这样平淡的过下去,而这是生性好强的王某十分害怕的事。虽然他告诉自己,生活和工作没什么不满的,但这种对将来的恐惧一直在他心中潜伏着。这造成了他晚上总作恶梦。

    在心理医生帮王某分析清楚情况后,王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跟女朋友商量暂时推迟了婚期,找到了一份虽然薪水较低但更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的职业,并报名参加了一个早就想去的计算机班。有了对将来的细致的打算,在忙碌中他的做恶梦的状况居然神奇的消失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困惑和不满或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虽然有的能意识到,有的意识不到,但这些都可能在梦中表现出来,提醒我们正视它的存在。所以当你较长时间的晚上睡眠不佳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想做而没做的事,有什么想去实现的梦想,有什么不满,把它的原因找出来,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你长久以来就想做而没去做的事,相信你会过得更快乐。

    第9节心理因素与嗜睡

    小宇自述:“我未来一个月的学习任务非常紧,要考六门课,但我现在每天都睡不醒,晚上早早就困了,只好上床睡觉,心里想睡好了明天看也一样。但第二天早上还是特别困,宿舍人都走了,我还没醒来。就算我让他们叫我,等他们叫我时,我还觉得眼皮都抬不起来,即使勉强起了床,看书时很难集中注意力,老打瞌睡,醒了之后很懊恼。整天昏昏沉沉的。我尽力想和别的同学一样,但想急也急不起来,老是一睡就睡过头。”

    有很多人有类似小宇的这种情况,睡眠需要多,老睡不醒,整天昏昏沉沉,觉得头脑不清醒。事实上,有下列几种情况的人都会经常感觉睡眠多且老是昏昏沉沉。

    1神经衰弱的人。

    2躯体不适的人。我们生病的时候就老是觉得精神委靡,这是很常见的。

    3压力太大。有的人在压力太大时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但有的人压力太大时反而倾向于逃避。这其中有人干脆不去上班,不去上学,不接电话。也有人采用的是一种间接的,有时候自己也觉察不到的方式。比如:迟到,忘记事情,忘掉重要的约会,工作效率下降,出错众多……当然,也有的人就表现为睡不醒,老是瞌睡,精力下降。

    4对要做的事感到厌倦。当这种厌倦不能直接表达的时候,比如不喜欢某个工作,人们就倾向于吊儿郎当,不好好干。但也有的人就会感到睡不醒,没精神。比如家里来了一个不喜欢的客人,坐下就不走了。这时,我们也不能强赶他走,但我们就会表现得心不在焉,哈欠连天。我们不是故意打哈欠的,而是身体的不自觉的厌倦反应。

    了解了这几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分析自己的情况属于哪种。

    如果睡眠过多,真的是由身体不适引起的,那么就需要去看医生,仔细治疗。如果是其它情况引起的,那么可以尝试进行以下的心理调节:

    1每次只做一件事情。

    这对缓解压力来说很实用。你可以适当的给自己减少一些压力。如果工作一定都要完成的话,你可以将它分成好几个部分来做。比如你要打扫家里所有的房间,你可以先扫一间,分几天扫完。扫完后再集中两天来洗衣服,这样分批进行,感觉每天的任务就少了很多,不至于看着整个房子发愁。

    2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3对自己降低要求,不要强求完美。

    4寻求他人的帮助,分担压力。

    5调整心态,放松一点。

    第10节心理因素与胃肠神经症

    一、胃肠神经症的症状

    胃肠神经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一组综合症状,其实质为全身神经症的一部分,在病理解剖上并没有特异性的改变。此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多发生于青年和中年,女性高于男性。

    胃肠神经症以胃肠的症状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反酸、嗳气、上腹不适、厌食、疼痛等。如以小肠功能紊乱为主,则表现为腹泻、脐周阵痛及肠鸣,常因情绪变动而激发,因此有情绪性腹泻之称;或因进某种食物而诱发,称为餐后腹泻;如以结肠功能紊乱为主,则表现为结肠痉挛,阵发性下腹阵痛并可触及痉挛的肠曲,可能出现便秘呈羊粪状颗粒或者粘液状腹泻等。除了上述症状还可同时伴有神经症的一般常见症状,如失眠、头痛头晕、紧张焦虑、乏力倦怠、心悸胸闷、注意力涣散、神经过敏、健忘、工作效率低等。各种症状表现在不同个体上,其轻重不一,历时长短不一,并可被情绪和暗示所左右。凡属本病,体格检查包括各种仪器检查,均无相应的病理体征。

    二、胃肠神经症的自我防治方法

    培养良好的情绪状态遇不顺心的事、难事、违心的事,不可怒发冲冠。不要因国事、家事、心上事忧心如焚。血气之怒不可常有,焦虑之忧也不可留,需要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乐观无忧的情绪。祖国医学历来认为“怒伤肝”,“怒”指不愉快的心理因素,“肝”泛指包括胃肠在内的整个消化系统及其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因生气发怒而吃不下饭是常有的事,尤其在吃饭前或吃饭时发怒更明显。因此,心平气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对维持健康的消化功能是大有益处的。

    医生要耐心疏导、病人要正确的理解由于病人对病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所知较少,顾虑较多,要求医生要耐心地劝说,说明疾病的发病原因、疾病的性质以及良好的预后,并帮助分析寻找病因,以便消除顾虑,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后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凡可能引起本病的负性心理因素,均应尽量避免,特别对有恐高症或恐癌症者,患者要明白本病是功能性和非器质性疾病,绝对不会有危及生命的不良后果,要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病人也应该正确理解医生,相信医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适当参加劳动或工作病人如未出现营养障碍,应鼓励参加正常的劳动和工作。因为劳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或增强体质,有利于健康。对有营养障碍者,应适当安排休息。此外,应养成好的生活规律,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保持动静结合、劳逸有度。紧张而有序的生活、工作、学习氛围,对调节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有利的。

    注意饮食调节保证充足的营养,选择以营养丰富、残渣少、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用为宜。尽量避免食用辛辣食物、浓郁的调味品、浓茶、浓咖啡等。还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进食应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避免进过冷过热的食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锻炼中循序渐进,从小运动量开始,以身体不感太疲劳为宜。增强身体素质不仅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治疗神经功能紊乱对精神紧张者可给予安定剂如利眠宁、硝基安定、舒乐安定、柏子养心丸、海乐神、氯羟去甲安定和谷维素等;对精神抑郁者可应用阿米替林、路滴美、氟西汀和氯米帕明等;对精神焦虑者可口服佳静安定、速眠安和丁螺环酮等。

    治疗胃肠道症状对腹痛者可用阿托品、654—II、普鲁本辛、颠茄、胃疡平,必要时用双环乙明或罂粟碱;对腹泻用复方苯乙哌啶、洛哌胺(易蒙停)、药用炭、鞣酸蛋白和复方樟脑醇等;对便秘可用便塞停、酚肽、甘油栓、开塞露、番泻叶、大黄粉和麻仁润肠丸等,并多吃水果和蔬菜。其他对症治疗,如腹胀用吗丁啉、普瑞博思(西沙必利)和二甲基硅油等;恶心呕吐用维生素B6、灭吐灵(胃复安)、吐来抗和氯丁醇等;消化不良用胃蛋白酶合剂、胰酶、多酶片、乳酶生、酵母片和淀粉酶等。并应进行饮食调节,忌食刺激性食物。

    中医治疗以舒肝理气、健脾化湿、调理脾胃为主,可用柴胡疏肝饮、四逆散、参苓白术散和附子理中丸等。

    第11节心理因素与磨牙症

    人在入睡后磨牙,医学上称为“磨牙症”。磨牙症多见于儿童,但成年人也不少见。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磨牙症的发病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成人磨牙比儿童及青少年磨牙的发病机理更为复杂,其危害也同样不可小视。其中精神因素引起的磨牙症尤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曾对80位16~45岁的磨牙症患者和80位无磨牙症的人作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性格内向、压抑,特别是情绪不稳定、易紧张等个性是磨牙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当人为逃避潜意识里的心理压力时,在梦中或睡眠中会磨牙。

    偶尔磨牙对健康影响很小,但长期磨牙,或每次入睡后磨牙的时间太长,则可导致心理及生理上的障碍。因此,有磨牙症的人应积极就医。在排除生理疾病引起的磨牙后,应注意考虑是否存在心理障碍。如果存在心理障碍,则应该进行自我调适,或找心理医生治疗。

    第12节心理因素与慢性疼痛

    一、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

    一些患者的慢性疼痛可以找到躯体病因,但是许多找不到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常常使医生感到无奈,甚至有些医学家感叹:真的无法理解高度进化的人,何以允许慢性疼痛这样一种除了造成痛苦之外,别无意义的现象存在。

    实际上,许多查不出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是心理疾病所致,这种由心理发出的信号往往被医生所忽视,以致患者四处求医,作多种多样的检查,消耗大量的医药资源,最终仍毫无疗效。

    一般说来,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疼痛包括以下一些情况:

    紧张性疼痛

    这类疼痛常由心理冲突所致。人处于心理冲突或长期的精神压力状态时,如果不能很好地排解这些压力,除了可出现紧张、烦恼、失眠等症状外,也可表现为慢性疼痛,最多见为头痛、背痛、牙痛或腰痛,这是一种解脱压力、摆脱窘境的心理转换方式。这种疼痛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随着精神压力的消长而消长。

    暗示性疼痛

    心理暗示也可导致疼痛的产生。如某女工自感上腹部不适,到医院做上消化道造影时听到技师说:“十二指肠有逆蠕动波(这是正常现象)。”此后病人上腹出现持续闷痛,伴有恶心、呕吐,并反复发作,但多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因,最后作心理治疗方愈。此种医源性的暗示常常是慢性疼痛产生的原因之一。

    抑郁症性疼痛

    有学者认为,非器质性的慢性疼痛中,大多是抑郁情绪所致。这类病人往往抑郁的感觉较轻,如仅表现为缺少愉快感或高兴不起来,但躯体疼痛却持续而顽固。这类疼痛早期以头痛为常见,其程度和性质随心境变化而变化,尔后可发展为躯体其它部位疼痛,如背痛、腹痛、腰痛,而病人往往认为心境抑郁是疼痛不愈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时可使缺少临床经验的医生忽略抑郁的病因作用。

    焦虑症性疼痛

    焦虑可引起疼痛。常见为紧张性头痛,也可有背痛、腹痛、胸痛或肌肉痛。其特点是同时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如紧张、不安、心慌、气促、出汗等,疼痛部位不如抑郁症疼痛的部位固定。

    神经衰弱的疼痛

    神经衰弱的疼痛是头部常有紧箍感、胀痛感,同时伴有疲劳乏力、失眠等症状。

    疑病症的疼痛

    其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多不稳定,缺少相应的体征。患者往往具有疑病者的特点,如敏感、多疑、焦虑等。

    癔病的疼痛

    其疼痛特点为痉挛性、发作性,与心理暗示有明显关系,并具有模仿、夸张的色彩。此类患者往往具有癔病的其它症状,有别于暗示性疼痛。

    更年期综合症的疼痛

    这种疼痛往往涉及多个器官、多个部位,或是难以名状的疼痛,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情绪烦躁、易激怒。疼痛发生的年龄在更年期,女性多见。

    上述这些疼痛往往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虽然程度不特别严重,但因躯体治疗效果不佳而“折磨”着医生与病人。因此,当各科医生面临着临床上查无器质性证据的慢性疼痛时,要考虑到心理疼痛的可能性,有针对性地作心理治疗,这才是根治这类疼痛的最佳途径。

    如果你被不明原因的疼痛折磨时,应考虑找心身医学科或心理科的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医生会找出患者的心理症结之所在,根据病情,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治疗、放松治疗等办法,帮助你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摆脱疼痛的困扰。

    有慢性疼痛的病人,对生活、工作的期望值较高,有时还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而导致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冲突较强烈,为此,在看心理医生之前或医生尚未查明病因时,可试着降低自己的目标,让目标更合乎现实,同时学会做放松运动,使肌肉放松,以缓解压力,还应尽可能利用假期,放下手头工作,调整自己。

    二、控制疼痛的心理学方法

    利用心理因素控制疼痛,主要有下列几种方法:

    自我暗示法在疼痛时,患者自己口念或心里想“一会儿就会不痛了”,往往会收到一定效果。特别在使用镇痛药物的同时,配合自我暗示法,能够大大加强镇痛药物的镇痛作用。

    转移注意法患者的注意力如集中于疼痛上,将使疼痛加重;把注意力从疼痛上转移到其他有趣的事物上去,如看电影、听音乐等,疼痛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情绪稳定法情绪稳定与镇静不仅使痛觉的感受迟钝,而且使痛反应减少。在疼痛时,保持情绪的镇定是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意志控制法在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的支持下,对于严重的毁伤形体的疼痛,有着巨大的抗痛力量,以至能使其反应缓解。刘伯承同志眼睛受伤,在没有使用麻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这是坚强的意志战胜剧痛的范例。青年女工王世芬烧伤面积达98%,她以坚强的意志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坚持治疗,终于战胜了疼痛和烧伤,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