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儿童节目”三姐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75千瓦大电台开播以来,其影响与日俱增。特别在南京市,几乎家家商店装上了喇叭,由于功率强大,矿石耳机大量出现,这种低廉的收听工具几乎普及到各家各户,甚至骑自行车的、蹬三轮的、行路的,也将这玩意儿挂在耳朵上。

    功率强了,广播时间延长了,听众多了。为了与之相适应,中央广播电台出现了节目改革的势头。在这股潮流中,泛起了一朵耀人眼目的小小浪花,就是对娃娃们广播的“儿童节目”。

    (一)

    这个“娃娃节目”一出现,就以勃勃生气吸引了广大听众。它以谈天说地的形式,阐扬我中华古老文化和辉煌历史,勉励孩子们奋发好学、自强不息。而贯穿其中的内核,则是救亡图存等爱国主义思想。此外,它还让娃娃们成为节目的主人,去讲、去唱,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这个节目最有影响的,是1935年开始出现的系列播讲。

    它分作三条线互相交叉进行:一是讲历史,一是讲地理,一是谈心。于是,三位主讲的小朋友登上了这个舞台。

    一位是勤学好读、博古通今的小朋友。她首先由中国历史故事入手,由尧、舜、禹,直说到民国革命和当前的国难危机,上下四千多年,洋洋大观,尽把这中国历朝历代的天下大事、历史闻人、民族英雄等等,前后串通,作了一次历史知识大普及。这些故事,从1935年3月,直讲到当年11月7日。在最后一节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我们中华民族是东亚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世界文明也有很多贡献,所以我们的历史,有着许多光荣的记录……我们的祖宗既然很不容易地遗留给我们这样大的产业,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振作?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保存这笔遗产,使它发扬光大起来,方才不辜负先人创业的艰难辛苦?不然,我们就是不肖,有什么颜面做黄帝的子孙呢?不料到了清朝末叶,和外国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可惜我们的锦绣河山,竟然沦为次殖民地了……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目前第一的急务,就是自求解放……现在我们用十二万分的至诚和热望,敬祝各位小朋友努力,努力前进!”

    另一位小朋友是专讲地理的。她是一个幸运儿,遇着了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于是她由南京出发,到长江南北、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黄土高原、西南山区以及岭南诸地……她是个细心、好学的孩子,博闻广见,加上虚心好问,将那些见闻知识讲出来,自然是十分丰富有趣的。诸如上海繁华、灵隐奇境、海宁观潮、天潼记胜、桂林山水、高原风光、岭南形胜,以及各地物产交通、人文地理等等。她不断地提醒听众:中华大地,广袤无垠,物产丰富,是多么可爱啊!

    第三个小朋友叫吴暄谷。他父亲去各省考察,于是这位吴暄谷小朋友也得到了游历各地的机会。一路上他广交小朋友,回来后为排遣思念之情,于是不断地给各地小朋友广播公开信。他的谈话内容很广,既说历史,又说地理,也谈各种社会问题以及救亡的政治局势。很多小朋友将他引为至交,纷纷给他去信。于是,又给他增添了有所针对的新的谈话内容。后来,干脆选播小朋友的来信,又形成了各地小朋友交流思想的讨论会。

    显然,仅看到中国是不够的,还应放眼世界。于是,三个小朋友又讲了世界史,讲了环游世界的趣闻,将世界各国的兴革衰败、山川形胜,一一传入小听众的耳鼓。而这些天下风云,落脚点又牵连到古老的中国。在讲到“日本的勃兴”这一节时,小朋友动情地说:“……各位小朋友,你们瞧,一个地小民贫的岛国,只要上下一心,也能转弱为强,何况我们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国?!只要我们四万万人能精诚团结,睡狮终有怒吼的一天!亲爱的小朋友,我们努力准备吧!准备这只睡狮怒吼吧!”

    诚然,说到现代史,这其中个别之处难免牵涉到“拥蒋反共”这个当时难以回避的问题。但瑕不掩瑜,热爱中华,热爱中华民族的基调仍是颇为昂奋的。

    这三位小朋友的播讲交错安排。一般是史地交叉,隔日一次;而那个通信节目,则每周一次。那趣味横生的题材,那近似稚嫩的童音,那清晰流畅的语调,很快引起社会注目。那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打动了众多人的心;丰富的史地知识,使大人们也开阔了眼界。这个节目变得老少咸宜,其听众已不仅是娃娃了,很多成人也纷纷挤入“娃娃”的行列之中。这个节目在当时几乎无人不知,每到播出时,有的一家人往往在晚餐桌前聚精会神地听着,有不计其数的耳机收听者在街头驻足。听众的信件纷至沓来,有小听众的,也有大听众的。许多人希望了解这三位不寻常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要求电台予以介绍,有的还要索取照片。这可把中央广播电台难住了。欺骗吗?如实介绍吗?似乎都不妥。但当时又欲罢不能,怎么办?为堵住听众来信的潮流,1936年9月26日的《广播周报》上登出了一张吴暄谷的照片:留着平头,一双并不神气的眼睛,尤其令人惊讶的是,流畅动听的语调竟出自那厚厚的、并不灵巧的嘴唇。噢,吴暄谷原来也是个平常的小男孩。

    这样的答复,使得许多听众暂时满足了。

    (二)

    然而事情是大错特错了。

    其实,负责播讲并主要撰写上述节目稿件的,并非三个孩子,而是三位年轻姑娘。她们是刘俊英、吴祥祜、张洁莲,都是中央广播电台的播音员。编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的形式,让她们三人扮演三个孩子的角色,这使一部分不知底里的听众以假当真,其后刊出的那幅照片,更使人们信以为真了。

    如前所述,这三位姑娘,原先互不相识,只是因为北平招考的机会使她们走到了一起。

    中央电台台长吴道一为避免“花香引蝶”,对三位播音小姐管束颇严,决不许她们出头露面。但“儿童节目”这朵小花结出了硕大的果实,原是他料想不到的;听众来信络绎不绝,更是他意想不到。但最使他感到麻烦的是很多听众要了解这三位播音者的情况,并索要照片,甚至要见见面。他思来想去,悟出一个招数:论影响,“吴暄谷”最大,孩子来信也最多,不如在《广播周报》登一幅假照片了事。于是,出现了上面提到的刊登在《广播周报》上的那张男孩照片。这照片上不是别人,正是吴道一的小儿子。

    其实,吴道一对她们的防范是多余的。她们自会自我约束,绝不想做“喇叭花”一类的人。更有一层,这如花年华,谁不想闯一番事业?果然,她们在“儿童节目”中合作得很好,获得了成功。然而,在那个时代里,她们终究未能共同在事业的道路上携手并进,而不久便各自分飞,有的甚至永远地在麦克风前消失了。这给听众们留下了一团难解的谜:她们去向何方?为什么中断自己的事业?

    刘俊英,即是著名的“南京之莺”,这里不再赘述。

    张洁莲,东北哈尔滨人。她痛恨亡国奴的生活,辗转到了北平,有幸考入了中央广播电台的大门。她少年老成,虚心观察、琢磨别人的播音技巧,很快掌握了工作规律,形成了平稳、得体的播音风格。也许是女子与儿童有更多的互通之处的缘故,她很了解孩子,广播的地理部分,深入浅出,娓娓动听,俨然是孩子们的一个小导游。这位娟娟美好的姑娘,皮肤白皙,平和而腼腆。来台不久,爱情的春风即吹开了她的心扉。那位被她所爱的男子,并非中央党部“吃党饭”、自作多情的人,而是中央广播电台的同行。他叫陈英杰,原是马来亚华侨。“九一八”事变后,他怀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回到了祖国,参加了广播工作,负责马来语的播音。他身材魁伟,面目清秀而不失英气。他同张洁莲恋爱了,但是恋而未婚。张洁莲母亲得知此事,急忙从哈尔滨赶来,坚决阻止这门婚事。这位母亲同中央电台台长吴道一打了个招呼,就欲将女儿带回东北。张洁莲虽是知识妇女,但毕竟三从四德的家教仍在她身上发生着作用,只得同那位南洋华侨抛洒一掬相思泪,于1936年4月,悄然随母回了哈尔滨。这一去竟杳如黄鹤,真如身处异域,音讯难通了。这位小姐后来如何去续写自己的历史,一切不得而知。不过,回到那个实为日本殖民地的“满洲国”,无异复入火坑,对于她这样一位有思想的人,应该是前途多舛了。

    这样,三姐妹当中,仅有年龄最小的吴祥祜一人在延续其播音生涯了。

    (三)

    这位吴祥祜,祖上原本江西人,后来移居广西。曾祖父是前清“探花”,因此,她的家庭系书香门第。但到了父辈,家道中落而竟至于闯关东了。“九一八”以后,目睹敌寇猖獗,父亲带着种种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回到了关内。这对吴祥祜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吴祥祜生于北京,毕业于北平女师大附中。她性格开朗活跃,爱国心很强。“一·二八”淞沪抗战、古北口抗战,还是十几岁学生的她,就自告奋勇上前线参加救护队。1933年同刘俊英、张洁莲在北平同时被录取进入中央广播电台,那时她才20岁。来台之初,她好动好玩,播音并无长进,以致试用期满电台上司还不予转正。经此打击之后,她一下成熟多了,潜心学习,很快在“儿童节目”里获得了成功,以名叫吴暄谷的儿童身份主持通讯节目,交的小朋友最多,处理的来信也最多,影响也最大。1936年,她在节目中号召小朋友捐款为国家购买飞机。很多小朋友热烈响应,纷纷将零花钱节约下来汇到电台,果真集腋成裘,募集了不少的款项。

    事隔数年,中央广播电台到了大后方,这个节目的余波仍未止息。当年收听这个节目的小朋友,都平添了几岁,但还是对它念念不忘,居然还给中央广播电台写信。

    1939年1月20日,一位叫雁君的听众给电台来了这么一封信:“暄谷:看不到你给小朋友的通信快要两年了。这两年中的变化,是怎样的紧张而又严重!我想在每人的心里,一定有许多感觉和怀想……从前我在通讯里认识了您,知道您是一位多情善感而又善于启发我们思想的朋友,是时代中的冲锋号,是黑夜中的一颗星。可是现在听不到号声了,见不到星光了,难道大时代的激荡,没有震撼着您的意绪吗?难道大时代的艰苦,已经毁坏了您的精力吗……起来,在这时代中,请您唤起小朋友,来发表各人的感想,联合起来,为时代的创造者。更希望您在小朋友队里继续做我们怒吼的领导者!再会。”

    这是一封热烈的信,诚恳地呼唤着这位“吴暄谷”重新在广播中出现。

    另一封信则是深沉而更为感人的。这是1939年1月22日一位叫松龄的听众写的。他说:“暄谷:两三年前看见您的全国游记,使从未离开过故乡的我,无时不心驰神往,愿为黄鹄奋翅高飞。”然而,出游不成,便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离乡情绪”。但抗战爆发了,故乡遭敌蹂躏,这位松龄此刻真的离开了故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但这是为战争所逼而背井离乡啊!时至今日,萌发了一股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同当年的情感完全相反了。最后他说:“暄谷,喊青年们起来吧,赶快起来夺回我们的故乡。时间已经告诉我们,故乡的一切破碎不堪了,再因循,就完了。莫徘徊、空悲切!”

    可见,“吴暄谷”在不少听众的心中扎了根:她是广见博闻、远见卓识、可以引为朋友的“小男孩”。

    (四)

    当年中央广播电台的“儿童节目”,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1986年8月,当年的“儿童节目”主持人之一的假男孩“吴暄谷”,又在南京出现了。如今,这位“三姐妹”中的小妹妹已是73岁的古稀老人。原来,这位吴祥祜1949年参加了人民广播事业,后来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厅的干部。这次是偕同老伴儿、曾在中央广播电台工作的程灏先生重访金陵。

    他们受到了江苏省广播电视厅的热情接待。老人们总喜欢忆旧,即使是带着泪痕的往事,仍有回味的价值,愿意去承受这愉快的“折磨”。出于尊重两位老人的意愿,安排他们参观了几十年前曾工作过的祠堂巷播音室和江东门发射台。看到今天广播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缅怀往事,老人们感慨万千。

    事有凑巧,新建立的“金陵之声广播电台”其时正积极筹备,定于当年11月12日正式开始对台湾广播。而这一天,不但是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又是当年的“中央广播电台”强力电台江东门发射台开播的54周年。吴祥祜老人欣然应“金陵之声广播电台”之邀作了录音讲话,在该台对台湾首次开播时播放。不过,这次不是同小朋友通信,而是同羁泊台岛、久离故土的老朋友谈心:和当年的广播界同人,和当年的“小听众”一抒衷情,介绍了祖国大陆的一派大好形势,殷切盼望大家共同做好工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以期在有生之年,老朋友们重新聚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