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防空宣传和日机轰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敌机96架,昨(25日)上午9点30分至下午4点30分,分5次袭击南京……江东门外中央广播电台亦被炸,机件亦被毁……”

    这是《南京日报》1937年9月26日的报道。

    1937年,随着秋天的到来,一场自空而降的灾难将南京城笼罩在一片血与火之中。我们从中央广播电台在此前后的活动,可以对这一页血肉模糊的痛史有更深切的了解。

    (一)

    空军的出现,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它的杀伤、破坏力,它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已深入到欧美民众的心里。鉴于此,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航空救国”的口号。可是岁月蹉跎,国民党当局对内加紧“剿共”,对外却疏于防范。至于防空和建设空军,“……在一切落伍的中国,对于这件事向来就漫不经心。一直到晴天霹雳的国难突如其来后,东北、淞沪一带,在敌机肆行轰炸之下,血肉横飞,一片焦土,这才认识了空军的威力,而深深感觉到防空的重要。经这一次残酷的事实教训,我们才来提倡防空,本已有亡羊补牢之憾……”这是中央电台1934年11月24日《广播周报》《防空专论》的一段论述。

    有鉴上述,并由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中央电台这座庞大的宣传机器开始发出了“航空救国”的呼喊,并突破对日本一味委曲求和的格调,于1934年发出了激烈的评论:“最近日本帝国主义者,更是明目张胆地来了,做各国侵华的敢死队,不择手段、不顾一切地杀到我们家里来了。我们只有抵抗,没有第二条路……自然救国之道,不仅限于航空一途,然而比较收到最速而功能最大的,就只有发展航空了……”此外,组织了一些专题广播讲座,向民众普及基本认识和基本知识。如1934年4月,中央军官学校编译处长吴光杰连续播讲《都市防空》,系统地论述了防空指挥、监视、防空飞行队、阻塞气球队、地面火网、通信系统等组成,以及警报、灯火管制、伪装、避难、消防、救护等。防空学校校长黄镇球于10月21日和23日连续讲《地面防空和空中防空》《心理上的防空和物质上的防空》等。这两个讲座影响较大,算是给民众上了初步的一课。

    这场宣传逐步深入,“航空救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些团体还积极组织稿件到电台广播。如南京市鼓楼小学创作了一首《空军歌》,该校小学生歌咏队并来中央电台演唱。这首歌词是:

    国防重航空,健儿多在空军中。拨云雾,御罡风,纵横天上,唯我称雄。

    雪我祖国耻,完成克敌功,敌机销匿亚洲东,国威凌霄汉,阵势压长虹。光荣,光荣!努力做空中飞将、天上英雄。[31]

    1934年11月中旬,国民政府组织“首都防空演习”,同时开展“首都各界防空宣传周”,中央台也掀起了一次防空宣传的热潮,首都防空宣传委员会敦请一些名流、专家到中央电台发表一系列广播演讲。如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叶楚伧11月19日播讲《做、普、助》,提出防空要由民众与政府、军队相结合,“……我们应当永远做!普遍做!帮助国家做!方不失这次防空宣传的使命”。此外,居正、倪弼、徐朗秋以及侨务委员会等等,都分别在这期间播讲“国民与防空”“防空与华侨”等,介绍空军的威力、防空的重要以及对中国防空的认识和动作。

    1936年则形成又一次的宣传高潮。中央广播电台除了防空内容,则突出强调建设空军、发展中国航空事业。除了外请名流演讲,中央电台本身还汇集资料,编成系列稿件,进行连续播讲。

    如前所述,1936年10月31日中央电台对“献机祝寿大会”进行了实况转播,并于此前后组织专辑广播。当然,拥蒋是重要内容,但建设空军、“航空救国”的基调毕竟是很强烈的。

    (二)

    在“航空救国”的宣传中,名流学者、党国要人纷纷来到中央电台,发表谠言伟论者有之,抒发忧国忧民情怀者有之,假托名义欺世盗名者亦有之。这里,要特别提到两个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1934年11月17日,一个着军服、长靴的中央要人来到电台,他就是褚民谊。中央电台他已不是第一次来了。在这里播音室的麦克风前,他不但讲过话,而且雅兴大发时还播唱过平剧。此人早年多次出洋,先后留学日本、法国、比利时,有着博士、学士诸多头衔,曾在南洋当过报馆主笔,曾在法国里昂创办中法大学并任副校长。在中国,算得上是见多识广的学者了。这次所以由他来作广播讲话,无疑是要借助他的声望,加强宣传效果。此人善于辞令,无须讲稿,用带着明显苏南口音的普通话,口若悬河般播讲起来:“……因科学的进步,平面的战争一变而为立体的战争。陆、海军之外,更有空军……我国土地广大,从前国防准备过于疏略,屡遭敌人的侵害……我国空军方在萌芽时代,一方面当然是要积极地设备一切,另一方面也就要预料着敌人前来袭击。我们如何去避免这突来的损害,这些事就属于消极的设备了……”此论可谓言之有理。谁料数年以后,此人竟投入日本侵略者怀抱,认贼作父,成了汉奸。

    另一位是著名的军事学家和军事教育家杨杰将军。他是坚定的主战派。“九一八”以后,他奉命到北平坐镇,在长城一线布防,力主还击侵略者。因国民党最高当局奉行委曲求和政策,未能实现夙愿,于是愤然回到南京。他经常发表抗日言论,每每来中央电台演讲。他身材魁伟,精力充沛,讲话生动活泼,感人至深。1934年11月20日,他在中央电台播讲《为什么要防空?》,从理论上、实践上充分阐述,并结合自己赴欧洲考察军事的所见所闻,大声疾呼中国要急起直追,加强防空,建设空军,实行抗战,争取民族解放。这篇广播讲话其言也诚,其情也切,充分表达他内心的深深忧虑和不安。他若干意见同最高决策者相左,所以后来在重庆赋闲。抗战胜利后,杨杰将军积极反对内战,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他即为创始人之一并当选为中执委。1949年9月19日,正当他准备赴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香港轩尼诗道303号A4楼临时宅中。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三)

    西安事变以后,随着中国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在华北方面侵华益亟。1937年卢沟桥一声炮响,使得多年来国民政府委曲求和政策彻底失败。不久,日军云集上海,时有异动,大战一触即发,淞沪——首都南京的门户处于危急之中。在国民政府的核心地带,即所谓京、沪、杭“黄金三角区”,如何应付敌人来自地面、海上、空中的立体进攻,已是迫在眉睫了。

    国民政府所经营的空军,力量仍很薄弱。据中央电台1936年11月公布的统计材料,当时日本空军拥有飞机在2000架以上,居世界第六位,而中国空军却属于不满千架未予列入的国家。日本是用铝凡土拼命地造,而中国则是筹集资金在国际市场买。所以,后来双方的发展差距是可想而知的。且国民政府从美国购置的飞机,往往受军火商的诓骗,不少只能平飞竞速,升降能力差。中日两国实力悬殊,制空权操在日本手中。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历史的原因,但是也有重要的现实原因:很多本来可以建设国防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在“剿共”内战中消耗掉了。党国要人,后来沦为大汉奸的陈公博,1937年7月23日在中央电台作了一次几乎是对日本剖明心曲、请求宽容的广播讲话,不妨引一段以作佐证:“……现在敌人最巧妙的借口和宣传,就是他们的侵略是为防共,而中国政府有共产倾向这一点了。自民国17年以来,我们要统一中国,要巩固中华民族,所以不许三民主义以外的主义存在,所以不惜对内用兵。‘九一八’以前是如此,‘九一八’以后到去年还是如此。这一段数年用兵的经过,所消耗的军费,所伤亡的员役,世界没有不知道的,日本更没有不知道的……”[32]

    既然弄到如此落后的地步,就要准备挨打。空中难以匹敌,地面上就忙起防范了。

    1936年下半年起,南京频频举行防空演习,地面房屋纷纷加上保护色,并到处构筑防空工事。1937年8月初,蒋介石亲自过问此事,限令各机关于8月10日完成“防空设备”,没有完成的“严惩主管长官”,并预定8月10日“实行检阅”。

    中央广播电台是重要的宣传阵地,日军忌恨地称其为“怪放送”,且两座发射铁塔高达120米,目标显著,当然地成为防空的重点单位。该台发射台位于南京水西门外的江东门附近,发射机房系罗马式建筑,以耐火砖为墙,厚铜板为顶,颇为壮观。为了防空,这座建筑被涂上了一层灰黑色,四周并筑起高齐屋檐,厚逾一丈的土墙,以防弹片击伤。机房内发射机的重要部分,请准专款,搭起坚固架子,安放一寸半厚钢板和一尺半厚沙包各三层,以抵抗直接击中的中小型炸弹。呼号为南京短波广播电台的500瓦发射机由江东门机房移设东郊灵谷寺,以为该处林木幽深,又属中山陵园区,日机必不会轰炸。至于丁家桥中央党部内的播出中心,除了搞一些人防工事,还在新街口、中央通讯社等处建了三个临时播音室,采取分散播音的办法。此外,还请准首都卫戍司令部指派高炮部队,驻扎发射台附近,以资守卫。

    但是当时另有一股舆论,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疯狂性、野蛮性仍估计不足。1937年8月7日,南京《新民报》发表《首都安全保障问题》的社论,认为南京系“国都所在,非到最后关头,必不敢轻易掷弹……南京不是重工业区,不是金融市场,也不是军事重镇,就是所谓政治中心,到了战时,也将随领袖移动而移动了。所以除了几座衙门和空无所有的学校而外,实在够不上敌机的轰炸……南京并不如一般想象之危险,我们希望大家沉着镇静一点好了”。事情的进展,证明这种估计是大错特错了。

    1937年8月14日,也就是日军挑起淞沪战争的第二天,中央电台播发了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午间,防空警报骤然而起。日本空军木更津队重轰炸机16架飞临南京上空,疯狂投弹,把雨花台军区炸得稀烂。这是抗战史上南京首遭日机空袭。

    自此,敌机频频来袭,防空警报不绝于耳,南京民众一日数惊。敌机的轰炸,剧烈的空战,地面的炮火,使这座古老的城市处于战栗之中:8月15日,日机大举来袭,爆发剧烈空战;19日,日机两度来袭,被击落3架;21日晨,日机来袭,受狙击而未成;23日,敌机来袭,被中国空军击退;24日,敌机9架来袭,被击落2架;26日,敌机12架来袭,被击落2架;9月19日,大队敌机来袭,被击落7架……

    日机几乎每次都以中央电台江东门发射台为重点目标,然而奇怪的是,120米铁塔高耸云天,赫然在目,偏偏被击而未中,仅旷地内所埋设的地网线若干根被炸断,损失轻微,毫不影响播音。而在丛林蔽野中的灵谷寺附近短波发射台反而落下炸弹。那是8月24日夜,月色朗朗,9架敌机凭借天光,蹿入南京上空。一时,警报大作,探照灯光柱、地面火网、炸弹爆裂,交织一片。野蛮成性的日寇轰击东郊军区,根本不顾及中山陵园,炸弹落到了灵谷寺附近的南京短波广播电台工地。该台负责人、青年工程师蒋德彰被弹片击中颈部,血流如注,颓然倒地。待到中央电台本部派车前来救护,他已人事不知了。那时市郊道路崎岖不平,汽车不便急驰,一路颠簸行至中央医院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蒋德彰系上海交大电机硕士,1936年5月奉派赴伦敦监造中央电台订购的35千瓦短波发射机8个月,回国不久,便来东郊主持短波台工作,不想就这样成了中国广播界在抗战中殉难的第一人。

    局势愈来愈险恶了。日军在上海的攻势,遭到中国军队的有力抵抗,几易其帅,久久未能得手。为了向国民政府施加压力,决定大规模轰炸南京。9月19日,驻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狂妄地发出警告,声称将于9月21日午后对南京大举轰炸,要将南京50万军民化为灰烬。日本驻沪总领事将这一警告通知英、美等国外交人士,要各国尚居留南京及其附近的使馆人员及侨民尽于21日正午前撤出。日本这一行为,遭到很多国家的反对,英、法、苏拒绝日本的要求,美国还将其使馆人员全部召回南京。

    国民政府利用美、英等国的姿态,在报纸上、广播里大造舆论,希望以此抑制日军暴行。事实上,极端疯狂残忍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于所谓“国际反应”根本不予理睬:日方警告的第二天,即9月20日,50架敌机来袭,被击落5架;在英、美、法向日本提出反对轰炸南京的当天,即9月22日,来袭敌机达72架……轰炸在逐步升级,日寇狺狺然不断发出威胁。

    南京城陷入了极度的恐慌。数月来,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大量疏散;近日内,更有不少人逃离危城;中央电台内,也有部分员工自请遣散。但是迄今为止,全城仍有数十万军民,而防空工事根本不敷使用,特别是那些贫苦阶层的民众,就业难,吃饭难,掏腰包搞防空工事,谈何容易?然而,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只能将血肉之躯置于敌人的铁与火的威胁之下。

    (四)

    1937年9月25日,是空前灾难的一天。

    前两日的满天阴霾,带来两天的平静。可是今天,秋风习习,蓝天明净,异常晴朗。这使得南京市民人人心头笼罩愁云。因为通过普及防空知识教育,谁都知道这样的气候条件,正是敌机空袭的大好时机。市面已一片萧条,正常的社会活动几乎全部停止。但是,中央电台仍在广播,除了前方的战况和有关中日战争的政坛新闻,便是那铿锵有力的军乐……时间在异常缓慢地延宕着……

    上午9点30分,凄厉的防空警报响彻全城。敌机果然出动了!

    这一次,日军出动96架飞机,分五次进行持续的袭击。特别是前两次,每次都是30多架,气势汹汹,不可一世。中国空军升空拦截,地面高炮织成火网。广大官兵受到社会各界抗日呼声的影响,激于民族义愤,同敌人展开殊死战斗。特别是空军战斗员,虽然缺乏战斗经验,但敢打敢拼,不畏强敌。他们这种精神,确是在内战中所没有过的。因此,敌机多数被堵截逃窜,但仍有相当数量进入南京上空。这帮杀人强盗,实施狂轰滥炸。哪里人烟密集,哪里就是他们的袭击目标;数十万南京军民,都是他们的屠杀对象。他们投下了200余枚炸弹,机枪扫射不计其数。直至下午4点30分,才解除警报。

    劫后的南京城,到处房倒屋塌,浓烟蔽日;呻吟之声、恸哭之状,到处可闻可见。全市被轰炸特别严重的有三四十处,中央通讯总社和中央大学文学院全被炸毁。此外有首都电厂、卫生署中央医院一带、四牌楼卫生事务所分所、广东医院、中山码头等,法国哈瓦斯通讯社南京分社亦中弹被炸。其他居民区被炸的更是难以统计,不少同胞罹难。仅江东门、三条巷、边营、中山东路几处,初步收殓和救起的死伤者就达71人。

    翌日,南京各报发了中央电台被炸毁的新闻,如《新民报》载:“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建设之中央广播电台XGOA,位于南京西郊江东门,其功率为75启罗瓦特,昨天于敌机袭击时,机件被毁。兹闻该处新建之金陵广播电台,呼号XGZ即日开始播音,波长仍用660KC波云。”其实,当时敌机确实对江东门发射台轮番投弹。也许是由于地面炮火猛烈还击,也许是由于这帮强盗投弹技术欠佳,竟无一发命中,有的落到电台铁丝网外面,有的落到江东门居民区,造成六死十伤的惨重后果。但这次袭击,可以看出日军誓必摧毁这座电台的企图。为了麻痹敌人,所以放出这样的新闻,中央电台仍然在播出,“金陵广播电台”当时纯属子虚乌有。

    (五)

    敌人的这次轰炸,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南京的中国军队激发了高昂的战斗精神,同来袭敌人展开殊死搏斗。9月25日这一天,击落了敌机5架。有一位空中英雄,在座机受伤的情况下,仍咬住已逃出南京的敌机不放,最后终将它击落。另有一架被击中的敌机,就坠落在南京城内南市的张府园,成千上万的人前往围观,亲眼看到机上的日本强盗葬身火海,化为灰烬。

    敌人的毒焰吓不倒有血气的中国人。当时有一位这样的知名人士,身居上海,得知敌人狂妄宣称将大规模轰炸南京,要将50万中国军民化为灰烬的消息,偏偏在23号清晨抵达南京,赶上了敌人的轰炸,亲眼看到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更看到了敌机被中国军队击落、拖着浓烟烈火化为灰烬。他于激愤和痛苦中写了一篇《看谁化为灰烬》的短文,发表在报端,用满腔仇恨控诉了敌人,激励了同胞。这位有血气的中国人,就是刚刚为蒋介石特赦由日本回国的郭沫若。

    9月25日以后,日军对南京的轰炸在继续。这铁与火、生与死的威胁,使得国民政府中一些人“和平解决”的梦想归于破灭,进一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央广播电台的广播没有中断,那高耸云天的铁塔天线播发出中华民族的呐喊与抗争;9月10日,国民政府通电全国,誓以必死决心求最后胜利;9月22日,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对中共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共同抗日;10月2日,国民革命军新四军成立;淞沪、忻口前线,中国军队不断重创敌军……最意味深长的是,中央电台播发八路军一一五师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伏击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主力,击毙其精锐1000余人,击毁汽车82辆,马车100余辆。细心的人注意到这次战斗的日期正好是9月25日——日本空军最大规模轰炸南京的同一天。天理昭昭,日寇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化为烈火,燃遍了中华大地,要将日本军国主义化为灰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