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事业处处长兼中央台台长吴道一,尤为感慨至深,兴奋异常。那不堪回首的一切恍如隔世。然而,昔日的这座大电台,如今被日伪弄得破败不堪,今后免不了一番筚路蓝缕、惨淡经营,他是一位学者,论宣传,并不很在行,但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近日来一直萦回脑际。在当时的一片欢呼胜利声中,他对这座电台的前途充满了信心。5月5日这一天,他在广播里作了演讲,其中有这么一番话:“……一个新的、开始建国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广播事业之于建国的使命也就格外重大。必须配合建国工作的展开,与其他部门齐头并进。因此充实、改进和扩展我国的广播事业,是我们当前主要的愿望和工作的目标……”
显然,关于战后的恢复和扩充,他决心要有一番作为了。
(一)
这座中央广播电台强力大电台,当时号称为“东亚第一,世界第三”。然而,如今非昔日可比了。其一,原来的75千瓦强力发射机,1937年11月撤退时予以疏散、破坏,加之后来日伪的糟蹋,如今已不复存在了,仅用重庆运回的一座10千瓦中波机、一座4千瓦短波机发射,而且不久,4千瓦机因时时发生故障,改为2千瓦参加联播。至于播出中心,仅寄身于祠堂巷财政部关务署大楼内,一座庙两座尊神,只是将就维持。其二,世界各国无线广播电台飞速发展,日本和苏联的远东地区,都建立了功率强大的广播电台,即使在东北的长春,伪满也曾建成100千瓦大电台。而战后的中国,已经比肩于美、英、苏,列为“世界四强”,一切不平等条约全部取消,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空前提高。在此情况下,国民党当局决心扩充建设中央广播电台,使之“追踪英美”,不失泱泱大国的风貌。
(二)
1946年5月中旬,中央广播电台扩充工程处即宣告成立,吴道一兼任工程处处长,亲主其事,他们勾画了一个宏伟蓝图,争取两年完成。于是,建设工作积极展开。
首先,将尚留重庆的7.5千瓦短波机急运南京,装于江东门,于1947年初以11835KC频率加入联播。这么一来,短波广播顿时初步改观,以粤、闽、客家、缅、马来五种语言对南洋方面广播,3月起扩大对海外广播范围,分段以11835KC、9730KC、15350KC用英语、国语对北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群岛广播,用蒙古、回、藏、缅、粤、闽、马来等语对蒙古、西藏、南洋侨胞广播。并以英、法、俄、粤四种语言“对印度、南非、东欧”等地广播,以日、俄语对日本、西伯利亚广播。
其次,派员赴印将一部50千瓦中波机、两部20千瓦短波机提出并转运南京。这批设备由来已久。1941年,经国民党中央批准,由财政部分配英国贷款13.5万英镑,托由中国驻伦敦购料委员会向英国标准公司订购。由于欧洲大战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生产困难,海运受阻,直至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方派人去印度办理运回这1000吨的广播设备。正待将这50千瓦中波机装配使用,忽然由中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介绍,得悉美国有现货100千瓦中波发射机一部,原为美国西屋电器公司出品50千瓦机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政府征购并经惠而登公司改制为100千瓦输出功率,装在海军运输舰上,预备向日本本土作招降广播用,因日本投降而中止,存放琉球群岛,可作战时剩余物资处理。吴道一闻知此事,立即同美国无线电新闻公司商洽,审核材料清单,予以承购,连同备份真空管及运杂费,共付美金75000余元。这样,就以该机建设“首都强力电台”,而将从印度运回的50千瓦机器留装上海。与之相应的,在江东门发射台东西两侧扩征民房和土地,建造强力中、短波机器的机房,架设天线和埋设地网。
当时使用的播出中心,即这座三层楼的“播音大楼”,经关务署的一再交涉,中央电台只得移设三楼播音。为解燃眉之急,即在附近以每平方丈30万元价,购买民地两亩多,兴建办公及发音室所需房舍。1946年底完成。但此地只能作过渡之用,比起重庆的广播大厦和日本人在台北、长春建成的广播中心,实在是可怜至极了。于是吴道一的蓝图中“中国广播大厦”出来了。选址是在南京闹市中心新街口广场附近,邻近当时最大的百货公司——中央商场地段,计9.58亩面积。这个范围内包括有千人座位的中央大舞台、设备整洁的胜利餐厅及三楼建筑的游艺场等三座房舍,总值国币19.5亿元,1947年3月成交。签约后,即将游艺场拆除,着手改建为拥有大小发音室14间的“小型无线电城”。另外准备将中央大舞台改建成现场播音及电视发音室,胜利餐厅则改为总办公厅。
由于拥有35千瓦功率的国际广播电台尚留在重庆,为互相沟通并便利国际交换节目使用,还在东郊陵园区选址建设收音台。因为陵园区是特殊地段,所以请陈果夫致函“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孙科,经该会第17次常务委员会决议,同意租用,地点在“国父陵园体育场”以东京汤(汤山)公路附近叫安乐堂的地方,共25亩,租金每亩食米两斗(照交纳时市价折合计算),年租食米五担,承租期限30年。
这样,收音、传音、发射三方面的工程,着实齐头并进了。
(三)
就在这新的建设计划步步实施之际,中国政治舞台风云迭起。为了加强政治宣传,建台工作加紧进行。然而,国库里本来就不多的铜板,首先得用来制造枪弹,这就难免经费拮据,加之物价飞涨,真是百事艰难。不久,更大的变化发生了:这儿建台工作步步进展,而这个政权的前方部队却节节败退……剩下的时间确实不多了,所以这整个计划实施的结果,只是个半拉子工程。
两部20千瓦短波发射机,于1947年6月底赶装完竣,7月1日起,分别先用XGRE、XGRY呼号,以17765KC、15250KC频率加入对海外广播行列,试播一月,正式用XGOA呼号、15105KC和11880KC两个频率广播,算是赶上了1947年7月7日开始的“戡乱总动员”。那个100千瓦中波发射机,由于美方视为战后剩余物资,运输途中不加注意,部分器材抵达南京时已有损伤,所以装机工作进展缓慢,直至1948年下半年才开始试播。但当时时局已紧,无暇去作一番庆贺,以致几乎不为人所知。但不管怎样,至此连同两部20千瓦短波机,以及原有的一部10千瓦中波机,一部7.5千瓦和一部4.5千瓦短波机,这座电台共拥有六个频率对国内外广播了。至于淮海路“中国广播大厦”,由于百物腾贵,物价一夕数变,营造商也为之棘手,几经扯皮,拖至1948年底,算是草草完事。直至1948年12月11日中广处报请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处派员监视验收,称工程全部完竣,而该处始终未付实际使用。其他工程有的一缩再缩,有的则草草了事,都未能完全实施。
1949年初,金陵城已成一团乱麻,国民党中枢各部门纷纷南逃。中央广播电台自然也不能再行建设,而是将安装不久的两部20千瓦,一部100千瓦发射机拆除,准备南下广州。农历除夕前两天,吴道一率领部分人员,在汽笛长鸣中,经上海向羊城而去,而将这座中央广播电台留给新政权了。遗憾的是,在国民党军队撤离、人民解放军行将入城之际,南京一度出现混乱,“中国广播大厦”遭到一些不逞之徒的抢劫和破坏,以致后来根本不能使用。而在园陵区租用的和江东门部分征购的农民的土地,又回到了农民的手中。
就这样,他们的这座中央广播电台扩充建设的蓝图还未及完全展开,便于匆忙中重又收卷起来而他去了。这使我们想起吴道一在1946年5月5日“还都广播”中说的几句话:“……一个新的建国的时代已经展现在眼前……充实、改进和扩展我们的广播事业,是我们当前主要的愿望和工作目标……”是的,只有在真正的“建国的时代”,才能很好地建设广播事业。然而,当年“展现在眼前”的不是“建国”,而是内战。这样,尽管对广播事业建设的设想多么美好,规划多么周详,到头来只是在困顿中挣扎,处处力不从心而至告吹。“党国”元老陈果夫是很重视广播建设的人,当时甚至提议建造两个500千瓦的中波电台,等等,但根本没有力量去实施。他在1949年9月13日所写《广播随笔》,其中几段话追记了当时的这种状况和他的遗憾心情:“要认清(使政府中诸大先生)利用广播宣传与教育是最省钱、最有效,尤其在中国不统一以及还要迎头赶上去的时候。”“人家一天天进步,我们一天天落后,怎使人提得起精神?如果国家拿出一二师军队的经费来装备与从事广播,尽够作宣传之用。”“中国的人不明白现代宣传工具与方法,不能利用此优良工具,以后宣传失败,军事、政治亦随之失败。”“他国的进步,我们不是不晓得。我们连维持现状困难万分……”[46]
正是这一场完全违反人民意愿的内战,将许许多多的建设事业葬送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