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北平—南京一次不平常的广播通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49年4月24日,这座“中央广播电台”已经群龙无首,少数的留守人员惶恐不安。几天来,人们经常用收音设备收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密切注视着局势新的变化。这天上午,收音机里忽然传来一阵非同寻常的声音:“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请南京广播电台注意,我向你呼叫,请你回话……”这是著名播音员齐越的声音。消息立即传播开去。“中央广播电台”原播音组长蔡骧立即赶到发音室,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话筒前。于是,开始了一次极不寻常的广播通话。

    (一)

    1949年1月底,中广处处长兼中央广播电台台长吴道一等一行人南下广州,剩下的人遣散的遣散,调地方台的去地方台,也有一些人暂时离开,静候局势演变。维持这个残局的就是“代理台长”张维和。

    然而,这“维持”的事是极不好办的。吴道一行前留下两根金条,仅作“应变费”,而日常经费一无着落。特别是广播节目,更是一筹莫展。在此期间,执行新的节目表,缩短播音时间,文字节目只保留“新闻”和“时事评论”,其他一律取消。这时,已经没有编辑任事,只由播音员从中央社的油印新闻稿中自行选用。至于时评,就是剪贴报纸社论。但这次“疏散”十分彻底,那个专司发布新闻之责的“中央社”基本上已“疏散”掉了,所发新闻稿从每天几十页减到每天几页,后来发的只是一张“停止发稿”的通知。事出无奈,只得收听美国之音、英国BBC电台,甚至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以及采用上海报纸的消息。这么一来,往往新闻成了旧闻,还容易闹出以讹传讹的笑话。当时曾发生这么一件事:一天,北平播出一则和谈消息,这个“中央广播电台”便以“观察家”名义写了篇新闻稿,在全国联播节目中播出,结论是,“和谈可望成功”。此话一出,上海《中央日报》驻京记者立即转发,次日引人注目地刊在《中央日报》上,一时弄得真假莫辨,很多人果真以为和谈成功在望。过了两天,这个中央广播电台又想当然地往下推理,播出个“和谈条款已经议妥,即将签字”的新闻。不料这下惹起轩然大波,国民党某要员打电话给南京卫戍司令部,斥责这么做是“造谣”、扰乱民心,要求查办。代理台长张维和被召去询问,直冒了一身冷汗。所幸当时国民党机构都已经瘫痪,方无人再来查问。

    4月21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以气壮山河的声势,反复播出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在张维和听来,字字力重千钧。他完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于是,4月22日,他留下那两根金条,向上海溜之大吉了。

    张维和一走,中央广播电台更是一团乱麻了,23日这一天,耳听得江北炮声隆隆,这座“党国喉舌”播音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全部放送唱片,每15分钟报一次呼号,这呼号已不是“中央广播电台”,而改报“XGOB”“南京广播电台”了。

    (二)

    事情说到了北平。

    这座文化古都已于1949年1月31日和平解放。3月25日,中共中央由西柏坡迁进北平。同一天,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也由平山迁来,并改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开始具有全国中央广播电台的性质,向全国人民广播。

    4月23日,电台负责人梅益作出决定:在广播里同南京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通话。4月24日上午,梅益同播音员齐越来到北平西长安街三号的一间播音室里,坐到话筒前。9时整,齐越打开了话筒开关,广播里顿时响起了他那高亢激越的声音:“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请南京广播电台注意,我向你呼叫,请你回话……”可是,对方并没有立即回答。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愿通话,还是没有听到?

    不!南京方面确实听到了,听得很清楚。他们只是不清楚怎么回答。代理台长已经无处寻觅,谁来出这个头?大家想到了一个人,就是原来的播音组长蔡骧。于是,急忙忙找到了他。蔡骧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又紧张,又振奋,连忙赶到发音室。稍待喘息平定,他便打开了话筒开关:“我是南京广播电台,我来回话……”

    果然联系上了,双方的心情都很不一般:一个是兴奋、激动;一个是紧张、振奋。于是双方开始了对话:

    “你叫什么名字?是做什么的?”

    “我叫蔡骧,是做播音工作的。你贵姓?”

    “我姓齐,叫齐越。整齐的齐,越打越强的越。我奉本台领导的指示跟你通话。现在你报告一下南京的情况。”

    报告情况?这下可难住了。外面到底是个什么局面,还不得而知呀。于是,双方约定,两小时后再作联系。

    第二次通话是上午11时:

    “红军已经在凌晨进入南京城。”

    “不对!不叫红军,叫中国人民解放军。”

    “是,是!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要求你负责保护好电台和机器,遵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约法八章。”

    “是!是是!”

    “你们要等待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不许破坏,不许听信谣言。”

    “是。”

    ……

    (三)

    这次通话,意义非同寻常。

    首先,使北平及早得知南京解放的消息,北平新华广播电台迅速报道了这重大喜讯,比新华社的电讯稿还要早几个小时。其次,有效地配合人民解放军对这座“中央广播电台”的接管工作。通话内容很快在“中央广播电台”员工中传开,大家明确了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也隐隐感到“那边”的期待和信赖。既然如此,由蔡骧领头,人们就一心一意保护电台,等候人民解放军的接管,在此之前,一定要防备不测事故的发生。

    在这新旧交替期间,这里也真不平静。

    就在这一天的午前,祠堂巷的电台大院来了两批人。第一批是几个中年人,自称是什么委员会的,要进发音室播音,蔡骧断然拒绝:发音室谁也不能去,有稿子可以留下来。第二批又有几个人,要接管电台。蔡骧又一次坚决表示:电台只能由解放军接管。

    如果说这两批人未必有破坏之嫌,那么一起更严重的事情接着发生了。

    24日午夜,黑夜沉沉。江东门发射台显得格外的空旷宁静。突然,机房外面响起了密集的枪声……蔡骧得此消息,连忙赶往市军管会要求部队前往保护。一小时后,一个排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赶到出事地点。部队在发射台附近搜索,地面上留有许多空弹壳。这不是一场虚惊,正是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伙同土匪武装在此骚扰。是南京地下党武装同他们在此交了火,电台才得以平安保全。

    说到这里,这要加上几句题外的话。这位蔡骧当时只是个20多岁的小青年。他抗战期间于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中央广播电台工作。他多才多艺,思维敏捷。然而目睹当时腐败政治,常常牢骚满腹,顶顶撞撞,在上司那里,自然得不到青睐。他拒绝“去台湾”,再拒绝对他的“传音科长”的委任。他姐姐蔡美娴原系国民党山东台的播音员,南下金陵时,目睹了解放军、解放区的一些情况,给他带来了可靠消息,使他对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华东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电视制片厂工作,成为一位颇有名气的导演。尤其有趣的是,他到中央台工作以后,经常同齐越同志在一起,切磋艺术,还一起灌制了朗诵唱片。谈及当年那一次不平常的通话,两人感慨万千。革命不分先后,共同的政治信仰和艺术追求,将他们结合在一起,为新中国的广播工作共同作出努力,正所谓殊途同归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