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要有长远的眼光
对于一个战略意识的商人而言,长远的投资眼光直接决定企业的成败。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都曾遭遇过失败,并且屡次走不出困境。而那些敢于投资获胜的人则是在“远”字上下功夫,从而大展拳脚。
和黄最为成功的投资典范之一是Orange。10年前,和黄注资5亿美元收购Orange发展电讯事业,现在Orange已位居英国第三大电讯公司,同时为以色列、香港及澳大利亚提供电讯服务。
作为一家老牌英资企业的和黄,20世纪80年代初被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收购,组成长和系。在李嘉诚领导之下,和黄致力业务多元化及国际化,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等五大核心业务在内的综合型跨国企业。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和黄奉行“继续扎根香港,但同时也不排除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的经营策略,加快企业国际化进程。
1989年,和黄通过收购一家英国电讯公司,涉足英国电讯市场,但却出师不利,处于长期亏损状态。当时和黄在英国推出的Cn电讯服务,名为兔子,由于只能打出,不能打入,较同期其他技术逊色,因此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其产品模拟式电话价格迅速下跌,“兔子”只好宣布死亡,和黄也身受重伤,为此撤账14.2亿港元。
而后和黄又于1994年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推出个人通讯网络。起初也不被业界看好,惟恐是CT2的翻版,不料后来却渐渐被消费者接受,手提电话的销售不俗。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的成分股,打破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并已收回种“橙”的全部投资。该股份至今虽未有盈利,但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六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港元增至2000多亿港元。到1997年,Orange的英国客户突破了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流动电话商。1998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今次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过10倍以上。
和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交易是卖“橙”的成功,引起海内外市场的轰动,也引来无数人的羡慕,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经商的“秘诀”。在卖“橙”的记者会上,李嘉诚讲的一句话或许能给人以启示。他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的发展重点,他已知道五年后和黄要做什么。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矩也谈到,做生意的时间规限是5年、10年,不是一年、两年,长实(长江实业有限公司)有些项目也是七年才有收成。可以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和黄集团从事电讯业虽有十多年的历史,并非都是顺水顺风的一路走来,也经历了不少坎坷和艰难。在投资英国电讯市场初期,由于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受到海内外证券业的不断批评,甚至有人认为和黄在英国的这项业务到20世纪末都不会有收获。即使是经营Orange,也是历经数年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但是李嘉诚凭着对未来趋势的正确分析与把握,坚持不放弃。在市场普遍对该项业务不看好的时候,他曾经亲自出面澄清市场上的传言,表示将继续支持在英国的电讯业务。果然只用了几年时间,和黄集团便从“橙”身上取得惊人的回报。
这种有长远眼光的策略,使李嘉诚的事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屡次取得骄人的战线。
李嘉诚在60年代靠经营塑料花起家的,在此行业仍蒸蒸日上时,毅然出售其业务,改为投资地产业,奠定了他成为巨富的基础。到了90年代中期,李嘉诚又是香港大地产商中最早认识到地产业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的人,他在不停地出售手上即将落成的住宅物业的同时,积极向海外电讯业发展。目前,李嘉诚的和黄集团正在全力发展全球电讯市场,除投资英国外,和黄集团还向美国等国家的电讯市场进军。如1997年,和黄斥资24亿多港元,入股美国电讯公司WWC;1999年,和黄又宣布分拆以色列电讯在英美上市。
在完成出售Orange交易以后,和黄集团持有德国最大电讯公司Mannesmann10.2%的股权,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流动电话商,其在欧洲的电讯业务将通过该公司发展及经营。在有记者问到出售“橙”之后,和黄集团的环球电讯业务长期发展策略是否有变化时,李嘉诚说,该集团仍会继续进行有关投资,并对其他国家电讯业务感到兴趣。他并且表示,长实集团和和黄集团一定会参与高科技,而且可能与香港盈科数码动力合作。其中和黄正寻求发展电子商务,并可能于短期内将之分拆上市。此外;和黄集团的五大核心业务(基建、电讯、地产、进口及零售)表现良好,未来将会继续发展。与此同时这一场欧洲电讯界的收购战,令李嘉诚长和系的股票价值大幅飙升,李嘉诚的财富激增至687亿元。
不到1个月,和记黄埔(013)股价已升逾三成六。这一切的成就都与李嘉诚的投资的长远眼光分不开的。正是他的果敢性、决策性和正确性,才使他的事业越做越大,无人能望其项背。
2.“空手套白狼”的投资招法
所谓“空手套白狼”是指一种从无到有的经营手段。这种手段需要的是智慧和技巧。要需要长远的眼光。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场活动早在1891年就已经开始,但股票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则是1969年前后的事,而股票市场真正形成规模更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1969年以前,香港股市规模停滞不前,其原因是:第一,由于与中国内地的特殊关系,内地政治的任何波动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香港前途;第二,与香港证券市场相比,海外市场能为香港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至少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工具比香港市场要丰富些;第三,1961年以后,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使贷款变得比较容易,相对削弱了股票的吸引力。另外,在未有其他交易所成立之前(1969年之前),香港所有股票买卖活动均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俗称香港会)进行。当时香港会的会员大部分为外籍人士及通晓英语的高级华人,而上市公司则主要为外资大银行,股市为香港本地工商企业集资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对众多欲上市的华资企业来说,香港股市可望不可及。香港会上市条件之苛刻,使不少条件具备的华资大企业,长期被拒之门外。证券经纪,是股市与股民间的桥梁。香港会只使用英语,把不谙英语的华人经纪排斥在外,这样,无形中又把占香港人口大多数的华人投资者排斥在外。投资者难以人市,股市自然萧条;股市萧条,投资者越发望而却步。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开始营业,打破了香港会一所垄断的地位。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开辟了香港证券业新纪元。香港经济经大动荡后恢复并开始起飞,急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的需求。1970年,远东会的成交额高达29亿港元,占当时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49%。
其后,金银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会、远东会,形成香港股市“四会”并存的格局,从而使公司上市变得容易,为上市公司集资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大大刺激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股市成交活跃,恒生指数攀升到1971年底收市的341点。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李嘉诚萌动并筹划将长江上市。公司上市,绝非易如反掌,李嘉诚为此也几经思忖,颇费周折。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随即,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账目等附件。同年10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2元,溢价1元。包销商是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分别在香港、远东、金银等三间交易所向公众发售。选择好恰当的时机,长实骑牛上市,倍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一倍多。“僧多粥少”,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着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消息传来,长实职员惊喜若狂,买来香槟庆贺。此时的李嘉诚,并未显出特别的欣喜。他深知:股票升值,并不表明投资者独钟长实,而是大市的兴旺所致,其他工市股票均有升值,有的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要使投资者真正信任并宠爱长实股,最终得看长实的未来实绩,以及股东所得实惠。有着多年商场搏杀经验的李嘉诚敏锐地意识到:股票升值如此神速,那么缩水也就会是瞬间之事。证券市场变幻无常,风险远远大于其他市场。
从1950年创业,李嘉诚经历了独资、合股的漫长岁月,现在终于跻身上市公司之列,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筹措无门的问题。从此,长实必须按上市公司规则运作,接受证交所和证监会的管理及监督,向证交所提交由独立会计师审计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的公众持股量必须在25%以上;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必须向公众股东公开;重大决策,必须经董事局甚至股东大会通过……这些规则,在相当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大股东和经营者的手脚,是他们所不希望的。
但李嘉诚必须这样,他是个对新事物抱有浓厚兴趣,渴望从事具有挑战性的事业的人。李嘉诚是个“儒”商,其经营方略的一招一式莫不浸透着古老的东方哲学。李嘉诚是个“情”商,其发展过程的一步一节无不闪烁着拳拳赤子的报国雄心。
李嘉诚在“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暴利所心动,“众人皆醉我独醒”,虽然这会令他损失不少既得利益,他仍稳健地走他认准了的正途——厂房地产业。此举的确令人折服。股市是个奇妙的天地,长实自从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诚重要的活动领域,他日后的许多震惊香港的大事,都是借助股市进行的。
20世纪70年代初,股市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对上市公司,都是个全新的课题。人们普遍表现出盲目幼稚。在这一点上,李嘉诚显出高人一筹的心理素质。在香港股市的这次暴跌中,毫无疑问,李嘉诚是这次大股灾中的“幸运儿”。长实的损失,仅仅是市值随大市暴跌,而实际资产并未受损。相反,李嘉诚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预期更好的实绩。
长实上市时,拥有收租物业约35万平方英尺,年租纯利390万港元;发展物业7项,正兴建或拟建,其中独资拥有的地盘3个,合资共有的地盘4个。上市时将25%股份公开发售,集得资金3150万港元。这笔巨资,加速了长实的物业建设。与其他地产商合资发展的楼宇,均作出售;独资兴建的楼宇,做收租物业。
3.股市是一块大蛋糕
每一个做大的商人在一定的时候,都会涉足于股市的,因为这块大蛋糕充满着诱人的香味,李嘉诚自然不会等闲视之。
1972年,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李嘉诚看准时机,于7月31日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0月,向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长实骑牛上市,倍受投资者青睐。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1倍多,认购额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包销商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其实,长实作为新上市的公司,并不是其本身有多么高的信誉。事实上,其他上市股票比长实股升值更惊人,只是李嘉诚拥有长远的眼光而选择了一个最佳时机将长实上市,而取得了喜人的开端。股票升值1倍多,意味着长实公司市值增幅1倍多。在选择上市时机上,李嘉诚又显示了其长远的眼光。
1973年的大股灾,造成了地产低潮。
李嘉诚深谙香港经济的兴衰规律。他认定,低潮过后,又是新一轮高潮。因此,股市地产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时机。拓展需要资金。于是,李嘉诚就想到发行新股集资。
1974年,长实发行1700万股新股票,用以购买“都市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0%股权。实际上,是换取其励精大厦和环球大厦。两幢商业大厦,租金收入每年达800-900万港元。
由于地产低潮的原因,都市地产发生财政危机。李嘉诚占了便宜,又客观上帮助了都市地产,做了回“救世主”。真可谓一石双鸟。
1974年5月,长实与实力信誉卓着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5000万港元。李嘉诚任这间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为长实引进外资和拓展海外业务开了一扇门。1974年到1975年间,李嘉诚两次发行新股集资约1.8亿港元。另外,李嘉诚在个人持有的长实股份中,拨出2000万股售予获多利公司,套取6800万港元现金。
这样,李嘉诚积聚了充裕的现金,使他得以在地产低潮地价偏低时,大量购入地盘。另外,此一时彼一时。随着形势的转变,李嘉诚一反过去只租不售的做法,重点转移到发展物业上。这样,大大加速了资金回笼周转。回笼的资金又可及时吸买地盘,兴建楼宇。
1976年,香港地产逐渐光旺。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在整个地产界沉睡的时候,李嘉诚一刻也没有懈怠地活跃着,他那个小小的地产公司已经发展壮大成一个地产王国。
1972年,长实上市时,拥有物业为35万平方英尺。经过低潮期大量的购地建楼,到复苏的1976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迅速增至635万平方英尺。1976年,李嘉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长实又再发行新股5500万股,集资1.1亿港元,继续大举扩充物业和地盘面积。1977年,长实的物业和地盘面积一下子跃至1020万平方英尺。当时,香港除港府之外的首席地主——置地拥有物业和地盘近1300万平方英尺。就是说,李嘉诚在长实上市的短短5年时间,在地盘物业面积这一点上,已经直逼置地。
李嘉诚在地产业界的长远的眼光和气魄及其惊人的业绩,开始显示出他超人的风范。
4.有的放矢,迈入股市
做生意不能盲目冒进,要有长远的眼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意有根基,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越做越大。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集中物力财力精力发展房地产业。在第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李嘉诚踌躇满志地提出:要以置地公司为奋斗目标,不仅要学它的成功经验,还要超过置地的规模。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是1889年由英商保罗;遮打与怡和洋行杰姆·凯瑟克合资创办的,当时注册资本为500万港元,为全港最大的公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置地跻身全球三大地产公司之列,在香港处绝对霸主地位。除地产外,置地还兼营酒店餐饮、食品销售,业务基地以香港为重点,辐射亚太14个国家和地区。
李嘉诚话音甫落,股东响起一片嘘声,李嘉诚手下的部门领导则脸呈疑虑。其中一位站起来质疑:“与置地等地产公司比,长江还只能算小型公司,如何竞争得过地产巨无霸(置地)?”“能!”李嘉诚充满自信地说道。“世界上任何一家大型公司,都是由小到大,从弱到强。赫赫大名的遮打爵士由英国初来香港,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贫寒之士,他靠勤勉、精明和机遇,发达成巨富,创九仓(九龙)、建置地、办港灯(香港电灯公司)。我们做任何事,都就有一番雄心大志,立下远大目标,才有压力和动力。“当然,目前长江的实力,远不可与置地同日而语,但我们可以先学习置地的经营经验,置地能屹立半个多世纪不倒,得益于它的以收租物业为主、发展物业为次的方针。置地不求近利,注重长期投资。今后长江,也将以收租物业为主。“置地的基地在中区,中区的物业已发展到极限,寸金难得寸土,而是寸土尺金。长江的资金储备,自然还不敢到中区去拓展,但我们可以去发展前景大、地价处较低水平的市区边缘和新兴市镇去拓展。待资金雄厚了,再与置地正面交锋。“记得先父身前曾与我谈久盛必衰的道理,我常常以此话去验证世间发生的事,多有验证。久居香港地产巨无霸的置地,近10年来,发展业绩并非尽人意,势头远不及地产后起之秀太古洋行。我们长江,草创时寄人篱下栖身,连措来的资金合计才5万元。物业从无到有,达35万平方(英)尺。现在我们集中发展房地产,增长速度将会更快。因此,超越置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李嘉诚并非夜郎自大,说大话空话。他有的放矢,把置地当成靶子,在心理上先把置地“吃”透。然而,李嘉诚这席有理有据的话,并未使在座的各位全然信服。长江和置地,两者悬殊委实太大了,李嘉诚要实现其目标,除非真有“超人”的本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看准蓬勃发展的地产高潮,在现有地盘上大兴土木。楼宇未等建成就有用户上门求租。他获得租金后,又继续投入兴建楼宇。尽管如此,李嘉诚仍觉得发展太慢,深感资金不足。快捷而有效的途径,是将公司上市,使之成为公众持股的有限公司,利用股市大规模筹集社会游散资金。
李嘉诚这一构想,既是公司自身发展形势所迫,又是香港股市发生的巨大变化所诱。
1969年12月17日,由李福兆为首的华人财经人士组成的“远东交易所”开始营业,打破了香港会一手垄断的地位。远东会放宽了公司上市条件,交易允许使用广东话,开辟了香港证券业新纪元。时值内地政治趋于安定,香港经济经大动荡后逐渐恢复并开始起飞,急待筹资的企业纷纷触发上市的需求。1970年,远东会的成交额高达29亿元,占当时香港股市总成交额的49%。其后,金银证券交易所(金银会)、九龙证券交易所(九龙会),相继成立。加上原有的香港会、远东会,形成香港股市“四会”并存的格局。四会并存,使公司上市变得容易,为上市公司集资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大大刺激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兴趣。股市成交活跃,恒生指数攀升到1971年底收市的341点。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大牛出世,一派兴旺。
香港的股票市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香港股份总会)的成立宣告了股票市场活动正式开始。1914年该协会改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香港证券经纪协会(香港股份经纪会)成立。1947年香港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证券经纪协会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1969-1972年股市高潮中,先后成立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九龙证券交易所等3个新股票交易所。1986年4月2日成立香港联合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获得国际交易所联合会会员的资格,使香港上市的股票成为国际承认的有价证券。至此,香港才获得了“国际金融中心”头衔,成为仅次于伦敦和纽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银行业中心。
其实,香港任何一个成功的大财团,都必须借助股票市场向社会筹集资金,扩大再生产,并通过股票上市,使该财团与社会各阶层人士发生广泛的、密切的联系。这几乎是每一个大财团赖以幸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捷径”之一。
而对于香港股市来说,任何时候,只要涉及到邻近国家政局的动荡不安,英美政府首脑的新旧更替,乃至中东的和平或者战争,都会刺激香港股市,带来有利抑或不利的影响。当股票价格全面上涨,出现股市中的牛市(BullMarket)的时候,股票市场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热气腾腾的景象,似乎家家户户捷报频传,所到之处都能听到发财致富的消息。
此时,开户购股票的人愈来愈多,抢购之势也如火如荼。在这种人云亦云、乐观之际格外乐观,悲观之际更加悲观的投资心理之下,一旦转向,股票市场上就一片风声鹤唳,稍有动静,便一片狂泻,从而呈现股票价格全面下跌的熊市(BearMarket)状态。香港市民自70年代初期开始对股票产生了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上市狂潮”。在1973年3月股市疯狂的涨潮中,恒生指数上升为1700点高峰。香港人“只要股票,不要钞票”。他们或者砸碎小孩的扑满(聚钱罐),卖掉经营中的工厂去炒股票;或者卖掉黄金首饰,卖掉小巴或巴士,卖掉地皮去换股票;或者将楼宇按揭贷款,取得现金然后抢购股票,做“开展”,将一生辛苦积累起来的财产搜集起来,进行盲目投资,沉醉在发财的美梦中。
1950年,李嘉诚利用打工辛苦积攒的7000美金所成立的长江塑胶厂,实际上是小本经营的无限责任公司。这种公司性质要求股东必须以自己全部动产和不动产对公司所欠债务负责。当公司资不抵债时,股东必须以个人财产来抵偿。但是这类公司最有利的地方在于组织简单,保密性强且对债权人有保证。随着长江的发展壮大,1971年6月,李嘉诚又成立了长江置业有限公司,这类公司的性质是有限责任公司,其中股东的责任和权益一样,仅限于各自所认定的出资额,而且这时候的股东人数少,又相互熟悉,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决定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长实),并在同年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正式挂牌。法定股本2亿元,实收资本8400万元,分为4200万股,每股2元,升水1元,即以每股3元之价格公开发售,由宝源投资及获多利包销。李嘉诚将长江上市,实际上意味着从此将长江置身于众目睽睽之下;意味着李嘉诚在证券市场上为长江树立一个形象。而且,从此之后,长江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接受股票市场的监督检查,乃至长江除每年向证券交易所支付登记费外,还必须向交易所提交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并遵守交易所的各项规则和适用于所有挂牌证券的各种要求;不仅如此,对于决策中身为长江的主脑的李嘉诚,如果不希望被残酷无情的商业社会抛弃的话,就必须在进行每一个商业行动之前,为广大股东的既得利益着想,对社会众多的投资者负责,这不能不承认是李嘉诚整个创业生涯中至关重大的一个决策。
长实在香港股市和地产业蓬勃发展高潮中上市挂牌,时机选择适宜,公众反应热烈。认购超额达65.4倍。凡是认购者经随申请书附寄购买资金,共收到59017份,超额了十倍,只好采用抽签办法决定谁是幸运的买家,落选者一律退回现金。这种情况在香港是罕见的。上市后24小时,股价升了1倍有余。当时长实拥有大约35万平方英尺的楼宇,每年可收租390万元;另有七块地盘在兴建中,其中四块为全资拥有,三块地盘则与其他地产公司合作,均作为出售用。由于楼价大增,1973年3月第一次宣布中期派息,每股0.16元,另每5股送红股1股。截至2月28日止之上半年除税后纯利润2150万元,1973年度长实取得纯利润4370万元,比上市时的预测超过250%。
1973年初由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代表与英国股票公司洽商后达成协议,长实股票开始在伦敦挂牌。自挂牌后买盘纷至沓来,大受英国投资人士欢迎。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实收资本港币5000万元,双方各付出现金资本2500万元,即各占50%权益,积极在港拓展业务。该行创立百余年历史,拥有资产超过800多亿港元,且以实力雄厚,作风稳健着称。这次建立联营公司,是长实发展途中重要的起步点,从此引进了大量加拿大资金,便利周转。
1973年6月,经加拿大政府批准在加拿大温哥华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此举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上市的先河。标志着长实在加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又跨进了一大步。
李嘉诚股票上市的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决策,为长实发展成为庞大的集团公司在资金问题上开拓了一条宽广之路,这是他跨人超级巨商行列的又一个关键性步骤。
5.步步为营步步赢
商海中的股市浪潮大起大落。让人捉摸不定。只有精心策划如每一步投资战略,才能做到“步步为营步步赢”的境界。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初期,香港各界对股票产生“要股票,不要钞票”的强烈投资狂热,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高涨的“上市狂潮”。在这股暴涨狂潮中,恒生指数竟升至1170点的高峰。然而好景不长,在随之而来的时间里,变幻无穷的世界经济袒露了它神秘莫测的另一面,在1973年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的猛烈冲击下,香港经济受到巨大影响,出口市场萎缩,股票市场大泻,并且跌去市值七成以上。整个香港的经济,特别是其中占有显着地位的房地产、金融业更是一片阴风惨惨、人心惶惶。
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眼光深远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的经营方面相继显示了他的独创之才后,又在经营股票方面进一步地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高超的理财技能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超乎寻常的领悟力。由于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1972年10月趁香港股市处于牛市而挂牌上市的长江实业,充分吸纳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并将巨额现金投放于大量物业的低价收购上。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所吸纳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5年3月27日,长实通过召开股东特别大会讨论决定授权董事局发行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3.40元价格全部发行配予李嘉诚。该项新股之权益与现行发行之股份相同,但不能享有1975年和1976年所派发之任何股息。李嘉诚则将本人手上持有的长江实业股份中,取出2000万股交与获多利有限公司,以私人配售方式,照每股3.40元的价格全部包销。配售取得资金将用以购买此次发行2年无股息之全部新股,目的在于吸收6800万元现金,为该集团准备了充裕的资金,在即将复苏的香港经济中大显身手,并可使长江实业股票得以更广泛分配与各大公司机构及社会人士持有。
1973年末至1975年曾两次发行新股集资1.8亿元,趁世界经济严重衰退,香港市场大幅度波动,地产处于低潮之际,成功地大批购入楼宇地皮十多个地盘,其主要:
(1)购入鱼涌太古一号地盘,面积约34万平方尺,几个月后将所占一半股权出售,获利1450万元,超过上年全部租金收入。
(2)与亨隆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发展位于九龙亚皆老街地盘,面积约63600平方尺。
(3)与新鸿基、永泰新世界联合组成“有得置业公司”,投得位于沙田小沥源之沙田市地段第一号土地一幅。该地段面积为四千亩,计划兴建住宅楼宇约共楼面积570万平方尺及商业楼宇约共楼面积36.5万平方尺(长江实业占25%权益)。(4)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透过直属联营机构成立“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之附属公司“BRIDGEWATERCO.LTD)斥资8500万元,购入港岛北角半山着名风景区之赛西湖大地皮一幅,占地区达86.4万平方尺,平均每平方尺地价不过99元。计划仅用约5.3万平方尺地皮面积兴建十幢高级住宅大厦,每幢计四层,全部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130万平方尺,2年内竣工。1978年全部售出,由于大厦占全地盘面积仅为6%,余下约81万平方尺即占地盘约94%均为空地,利用赛西湖风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娱乐、运动和休息场所。
1976年长实进一步发展,大量收购地皮楼宇,其主要有:
(1)与新鸿基、亨隆及周大福合资购入高士打道、港岛湾仔海傍的英美烟草公司原址,该地盘占地约6.8万余平方尺,计划兴建五幢30层高住宅/商业大厦,其中包括伊利莎白大厦及洛克大厦。
(2)与香港另一家地产公司合作购入薄扶林道RBL806-807号地段,该地段占地约逾20万平方尺,计划兴建住宅大厦,约有楼面面积100万平方尺。
(3)购入占地1.03万平方尺的英皇道499号和占地4600余平方尺的马宝道78号,计划兴建24层高工业大厦一座。
(4)购入九龙尖沙咀汉口道2号现在商业大厦全座(即美轮酒店现址)占地约1万平方尺,楼高14层。
(5)购入香港坚尼地道凤凰台地盘其余50%权益,占地约5.16万余平方尺,为五座兴建中之高级住宅大厦;每座楼高19层,楼面总面积35万平方尺,住宅单位共360个。
(6)购入九龙琼林街地段N·K·I·L15722号工业用地一幅,占地约5.4万平方尺,计划兴建13层高新型工业大厦,全部楼面总面积约达53.3万平方尺。
(7)购入葵涌地段K·C·T·L322-325号工业用地一幅,占地约9.2万余平方尺,计划兴建12层高新型工业大厦,楼面总面积约达80万平方尺(长实占50%权益)。
(8)购入九龙金巴利道25号现成商业大厦全座(即中秋月酒店现址),占地约6300余平方尺,楼高7层,计划改建为一座17层高新型商业大厦,楼面总面积可达7万平方尺(长实占50%权益)。
(9)购入新界屯门农地(属政府蓝图内地农地),占地共约135万平方尺(长实占55万平方尺),等等。这一年长实集团的资产净值总数达5.36亿元,比1972年公司上市时的法定资本2亿元增加了一倍以上。全年除税后之综合纯利达5887.9万元,另有经常性收入653万元,仅租金纯收入即达2192万元。
一般地说,投资股票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走势”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确立熊市或牛市的趋势,然后决定买人或卖出。在香港,能否利用股票市场,关系到每一个公司企业的成败。许多地产公司不谙此道,在股市疯狂时期将上市集资所得悉数购买高价的股票,结果在股市大跌中焦头烂额,一败涂地。但长江实业却能从股市上升中获得大量现金,趁地价低落时期购入大量地盘。经营手法之高低,相去何止千万里。此无他,有李嘉诚这位“股市高手”掌舵之故也。
1977年长江实业突飞猛进。李嘉诚在1976年度业务报告中乐观地展望说:“1977年本港经济及一般工商业有所进展,以本业而言,购买楼宇需求依然殷切,楼价则因地价高涨及建筑成本关系仍然缓步上升。租值方面应可维持稳定。”他看准了地产市场极好即将到来,特地召开股东特别大会做出集资决定:将当时法定资本港币2亿元增加至港币3亿元,即增加票面值每股2元之股份共5000万股;发行每股票面值港币2元之新股2000万股,以每股港币5.6元价格并由获多利有限公司以配售方式全部包销,获得新资金1.1亿元。伺时又与国际银行签订4年长期贷款。上述两项新资金共3.1亿元,为长江实业在1977年进行庞大投资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由于李嘉诚出色的财务管理,长实集团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
到了1981年,长实集团总资产跃至13.85亿港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兀年间,长实盈利增长近30倍,全港瞩目,不同凡响。
1988年,李嘉诚的事业再上新台阶,与汇丰银行强强联手,重建了位于中区黄金地段的华人行。李嘉诚的事业一步一步的做大起起来。
6.打出投资海外的牌
投资者的长远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一张牌。李嘉诚打出投资海外的牌,可谓是非常有眼光的一招,毕竟香港的市场有限,放眼全球才能做全球的大生意。
1988年,李嘉诚等以32亿的惊人低价,投得温哥华一幅比铜锣湾还大的地皮。物业计划全部完成,投资更在百亿以上,其中李嘉诚占一半股权。加拿大地广人稀,这种地方的地产既好做,又非常不好做,至少不会像香港这样地产巨富辈出。李泽钜推出的万博豪园一期一鸣惊人,给香港传媒炒成琼楼玉阁;盈利怎样,却不见报道。香港不少满腹经纶的评论家,曾为李嘉诚的海外投资击节叫好,现在纷纷反戈一击,指责李氏的海外投资判断失误,过于冒进。当年,正当李嘉诚海外投资风生水起之时,地产大王李兆基也挟资飞赴加拿大。但他却没有李嘉诚那般好运气,收购煤气公司惨遭失败。其后,李兆基只好扯超人衫尾,在超人立的地产项目中分得少许股权,另外,买一个小地盘聊以自慰。至于郭氏家族,年迈的郭得胜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无力亲赴海外,也未叫儿子进军海外。郭氏家族在北美拥有10亿港元物业,但只是家族巨大财富冰山之一角。
郭氏家族与李兆基都非高调张扬人物,即使在公众场合,也多守口如瓶沉默不语。因此,人们闹不清他们是迈不开跨国投资的步子,还是不愿迈大步。只是在香港本部打理着自己的生意。
和黄发展海外港口业务,由英国开始推展至欧洲德国和美洲。今日和黄在英国有3个港口,其中一个是全英最大港口货柜码头,而全球已有80个泊位。1999年,有消息说,李嘉诚控制的和记黄埔集团,正积极接洽,准备收购苏哈托第三儿子胡托莫所拥有的“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关于收购谈判工作由和记黄埔集团旗下“和记港务公司”进行,其印尼顾问为郭英喜领导的印尼资产管理集团公司(AM-GI),已先后同胡托莫等人商谈价格,可能以约1亿4500万美金成交。
印尼《罗盘报》报道说,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负责管理、建设和经营的首都海港第三货柜码头,遭遇经济危机之后,欠下巨大呆账,已作垂死挣扎,已处于破产边缘。因此和记港务公司有意买下,以便重新整顿建设,进一步发展印尼的进出口业务。和记黄埔集团已在1999年3月31日进军印尼港务业,当时通过哈比比政府的国营企业部长,和记港务公司买下雅加达国际集装箱码头(JICT)51%股份,实际上已控制了雅加达海港第一集装箱码头和第二集装箱码头的营运管理,成为李嘉诚集团继巴拿马运河营运权后,在全球控制的第17个国际集装箱码头。雅加达海港只有3个集装箱码头,如和记港务公司买下“恒布斯集装箱转运站”(第三货柜码头)后,则等于李嘉诚的公司控制了全部集装箱码头,因此印尼有人以反对由外资垄断为理由,表示拒绝和记港务进一步收购行动。有人甚至利用此事,指责身为华裔的郭英喜,进而攻击其父郭建义。
1999年年底,根据条约美国将从巴拿马运河撤离时,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通过竟标赢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管理权。美国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此声称,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经营港口将危及美国安全。
对此,李嘉诚急忙向新闻界表示,他属下的和记黄埔集团不会通过在巴拿马运河投资兴建集装箱码头来控制运河的航权。
据《解放日报》报道,李嘉诚说,和黄集团在巴拿马运河只是进行一项集装箱业务的投资,与控制权并不相干。他强调,和黄集团只是在巴拿马经营集装箱业务的公司之一,同一些美国和中国台湾公司相比,和黄甚至不是最大的集装箱经营公司。
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投得运河两端港口的经营权,由于他和北京当局的特殊关系,在美国惹起很多风波。美国众议院的银行及金融事务委员会上周举行听证会,加州共和党众议员罗尔巴克尔无理指责和黄是北京的棋子,意图控制巴拿马。
该议员指出,在巴拿马运河港口的租赁招标时,中国人的和记国际码头公司出价1000万美元,而两家美国公司分别出价1100万和1160万美元。贪渎的巴拿马政府不接受这些出价。与北京有联系的公司控制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使美国的安全蒙受更多危险。况且,他们控制了港口和货物装卸,也增多了敏感性技术(与武器相关)的双向流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员进入巴拿马运河区,增加了破坏的可能性,而在台湾或南中国海问题上,美国与中国发生冲突时尤其如此。
尽管在海外投资,一路坎坷且横遭非议,但是,并不能阻挡具有长远眼光的李嘉诚拓展海外的决心和步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