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正是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和前瞻的眼光,通过适时调整战略,才一步步走向成功。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言:“我并不是简单盲目地制定一个目标,而是把握市场发展潮流,顺应市场来设定自己的目标。有时,甚至要站到潮流之前,及时作出调整,才能把握住先机。”
1.精明善“变”,以变制胜
商场中有这样一个法则:死守一法,经商必败。只有精明善变者,才能在最重要的关头临危不惧。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商战,坏的能转为好,好的能更好,只有思变,才能通而制胜。
提起汇丰,港岛人尽皆知,所用的港纸(港币)几乎全是汇丰银行发行的。汇丰的中文全称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创设于1864年,由英、美、德、丹麦和犹太人的洋行出资组成,次年正式开业,后因各股东意见不合,相继退出,成为一间英资银行。现为一家公众持股的在港注册的上市公司,1988年股东为19万人,约占香港人口的3%,是香港所有权最分散的上市公司。汇丰一直奉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管理权一直操纵在英籍董事长手中。
当时的汇丰集团董事局常务副主席为沈弼,李嘉诚寻求与汇丰合作发展华人行大厦,正是与沈弼接洽的,两人还由此建立了友谊。香港经济界流传这一句话:“谁结识了汇丰大班,就高攀了财神爷。”
汇丰是香港第一大银行,又是以香港为基地的庞大的国际性金融集团。1992年,收购了英国米特兰银行的汇丰集团,其资产总值达21000亿港元,跻身全球10大银行之列。1992年底在港发行股票总市值为1399亿港元,占香港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5%。该年度,集团总盈利为129亿港元。汇丰的声誉,还不仅仅限于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它在香港充当了准中央银行的角色,拥有港府特许的发钞权(另一间获此特权的是英资渣打银行)。
100多年以来,经汇丰扶植而成殷商巨富的人不计其数。60年代起,刚入航运界不久的包玉刚,靠汇丰银行提供的无限额贷款,而成为称霸一世的一代船王;现在,李嘉诚取得汇丰银行的信任,建立了合作关系,未来极有可能在汇丰的鼎力资助下,成为香港地王。
李嘉诚靠一贯奉行的诚实,以及多年建立的信誉,尤其是地铁车站上盖发展一役,使他名声大振,信誉如日冲天。所有这些,便是他与汇丰合作的基础。其中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旧华人行拆卸,与兴建华人行的巨大工程,就是一个辉煌的典范。
李嘉诚与汇丰合作的良好开端发展为未来的“蜜月”——汇丰力助长实收购英资洋行,并于1985年邀请李嘉诚担任汇丰的非执行董事。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
“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2.激流勇退,善于转变
激流勇退善于转变的实例很多。比如香港“假发之父”刘文汉知道美国盛行“假发热”,断定香港必定步其后尘,所以抢先在香港成立假发制造公司,大大赚了一笔。刘文汉料定假发的生命力不会久长,于是,在市场攀到高峰时,及时隐退,移居澳大利亚。日本商战圣手松下幸之助说过:“高明的枪手,他的收枪动作往往比出枪还快。”
“善于转变”,从而打开新局面是李嘉城经商的又一法宝。
塑胶花使李嘉诚成为“塑胶花大王”,并让他赚得盘满钵满。
然而,有高潮就有衰退。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迎合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作为全港塑胶业领头羊的李嘉诚,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塑胶花的大好年景还会持续多久?长江公司拥有稳固的大客户,作为塑胶业的“老大”,自然还不愁市场问题。但是整个行业走下坡路,最后走向萎竭,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样,竞争势必日益残酷。
此外,越来越多的因素让李嘉诚警醒起来。
据港府劳工处注册登记的数据,塑胶及玩具业厂家,1960年为557家,1968年增加到1900家,1972年则猛增到3359家,该行业的就业人员,由1960年占全港制造业劳工总数的8.4%,增加到1972年的13.2%。据估计,该行业的厂家,有半数以上是塑胶花专业厂和兼容塑胶花的。
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有的家庭已把塑胶花扫地出门;种植真花。国际塑胶花市场,渐渐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在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力生产塑胶花。香港的劳务工资与年递增,劳务密集型产业,非长远之计。香港已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原因一是生产过滥,二是欧美市场萎缩。虽未造成大灾难,更未直接影响长江,却引起李嘉诚高度重视。
对此,李嘉诚早有心理准备,因此,他见微知着,未雨绸缪。
他的应对策略,不是不断投资,强化塑胶业的竞争能力,而是顺其自然,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让其自兴自衰。除了那次石油危机,出面解救塑胶原料暴涨危机外,李嘉诚已基本不插手塑胶花事务。
李嘉诚的主要精力,放在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这是他蕴藏于心多年的抱负。与塑胶花相比,后者显得更重要,他实现了他的抱负,舆论给他戴上“超人”的桂冠。
识时务者为俊杰——李嘉诚正是这样一位精明善变的商界俊杰。
所以,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前景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经营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明察善断,占尽先机。像李嘉诚这样,他最早进入塑胶花领域,赚了一大笔钱后,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无论是进是退,都占尽先机。
给我们的启示是该投入的时候就果断地投入,该撤出的时候,就毫无留恋地撤出,否则就会被窒息而亡。
要记住,敢于放弃的商人才能前进。
3.因势而变才能规避风险
“因势而变,规避风险”是经商的两种安全之道。李嘉诚在商场中能够因势善变,不逆商场规则,不强买强卖,失败了不气馁,成功了不骄不躁。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黄透过合营公司UnionFaith投资32亿港元,购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股权。时值世界石油价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李嘉诚看好石油工业,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交易。这是当时流入加国的最大一笔港资,不但轰动加国,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骚动。其后,李嘉诚不断增购赫斯基石油股权。到1991年,股权增至95%。
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作为全球华人首富的李嘉诚,只局限于此,舞台未免太小了。跨国投资是李嘉诚的夙愿,80年代中,和黄、港灯相继到手,李嘉诚便开始大规模行动。跨国投资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家庭中来。
舞台大了,机会就会更多。
跨国投资,使自己的企业王国可以遥相呼应,互相支援争取利益。在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因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规避风险。正如李嘉诚所说:“根据投资的法则,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1988年,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旗下的太平协和世博发展公司(李嘉诚占该公司10%股权),以32亿港元投得“1986年温哥华世界博览会”会址的一幅204英亩的市区边缘黄金地段地皮,将在上面建筑加国规模最宏伟的商业中心及豪华住宅群,预计10~15年完成。李嘉诚约占50%股权,其余50%为各大股东分有。预计整个建筑费在100亿港元以上。
我们从这里又一次感受到李嘉诚的远大目光。
李嘉诚投资英国,几乎与加国同步进行。1986年,他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股权。该公司有世界着名的《金融时报》等产业,在伦敦、巴黎、纽约的拉扎德投资银行拥有权益。
该公司股东担心李嘉诚进一步控得皮尔逊,不甘让华人做他们的大班,组织反收购。
李嘉诚随机应变,见好就收。半年后抛出股票,盈利1.2亿港元。
1987年,李嘉诚与马世民协商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李嘉诚成为这间公众公司的大股东,但却进不了董事局。
原因是掌握大权的管理层,提防这位在香港打败英国巨富世家凯瑟克家族的华人大亨。
李嘉诚因此于1990年趁高抛股,净赚近1亿美元。
1989年,李嘉诚、马世民成功收购了英国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使其成为和黄通讯拓展欧美市场的据点。
李嘉诚投资英国的几次大行动,充分显示他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不拘一格的经商作风。收购成功,则可控得其公司。收购难度太大,则见好就收,以盈利为目的。
赚一笔就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换一个地方继续赚。世界之大,企业之多,实在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1986年,和黄行政总裁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国投资的策略,得到李嘉诚的支持。
于是,就有了和黄、长实及李嘉诚私人大笔投资海外的惊人之举,引起世界经济界的瞩目。
谁知,种子撒出去,却不见摘回丰硕的果实——投资回报不理想。
《杀戮香江·富豪沉浮录》一书提道:
“去年(1992)8月,和黄公布1992年上半年业绩,李嘉诚毅然宣布为加拿大赫斯基石油的巨额投资做出14.2亿元撇账,令和黄盈利倒退。
“李嘉诚认为这项投资亏损,是马世民管理出了乱子。
“他曾说,如果和黄没让合作伙伴左右决策,收购另一间石油公司,和黄收购赫斯基,绝不会有所亏损。
“他怪罪马世民,是因为马世民策划的海外投资项目,接连失利。1989年马氏再买下生产天然气为主的Canterra,却没有取得这公司的话事(主事、决策)权,由人家管理,没有当上这间公司的主席。
“痛定思痛,李嘉诚决定不听马世民的解释,将赫斯基石油14.2亿的账撇得干干净净。”李嘉诚对失败事业的态度是当断则断。生意多得是,他情愿去开拓新的领域,开始一单新的生意,而没有耐心去挽救一个亏损的事业。李嘉诚认为,亏损的事业在竞争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此,能断就断,能卖就卖。
善“变”的李嘉诚想与其花费大精力去扭亏,不如选取一项前景看好的事业重新开始。
4.有谋有变,成事在人
只会变不会谋,那是乱变,是假变,真变是懂得运用谋略的力量,在变中求稳,在变中求通,在变中求胜。
李嘉诚旗下的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在葵涌坐大。80年代,葵涌集装箱港现有的六个码头,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拥有2、4、6号三个码头,另三个码头由其他集团分别拥有。
1988年4月,拥有葵涌半壁江山的李嘉诚,以44亿港元在政府投标中中标,获7号码头发展经营权,7号码头共三个泊位。两年后,国际货柜码头、现代货柜码头两公司与中国航运公司联合投得8号码头,该码头在昂船洲西北旗海区,共四个泊位。李嘉诚不仅是香港屋村大王,还是货柜码头大王。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占据同业市场约7/10,是同业的绝对霸主。
李嘉诚的人生字典中没有“满足”一词,当然不会满足现有占有额。香港经济迅猛发展,国际航运越来越集装箱化,葵涌现有和兴建中的货柜码头越来越难适应形势发展。9号码头的选址及招标提上港府议事日程,李嘉诚踌躇满志,志在必得。9号码头的发展和经营权,鹿死谁手?夺标呼声最高者,非超人莫属。
李嘉诚至少占有地利人和。国际货柜执同业牛耳,业绩骄人,经验丰富,素有葵涌“地头蛇”之称。论人和,即李嘉诚在方方面面有良好关系,尤其是港府决策机构立法局,9名非官守议员就有6名是李嘉诚私下的“幕僚”,他们是长江集团“特邀”的董事,每年可享不菲的酬金。行政局通过的决议,港督通常不会否决(港督亦兼行政局主席)。若论天时,则发生重大变化。1992年7月,英国职业政治家彭定康接替卫奕信出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到港不久,视察葵涌码头。正值国际货柜码头公司举行处理2000万个货柜庆贺盛典。有好事者评议道:李氏与其说是庆贺自己,不如说是借盛典之名来取悦港督。好些有意角逐9号码头的财团,看见彭定康与李嘉诚父子晤面时的微笑,如寒天里淋了一身雪水,心想事情黄了。
具有地利人和的李超人,现在又占尽天时。不料事情又有变化,彭定康对港府大动干戈,撤换了一批议员,使李嘉诚在港府的数载经营前功尽弃。彭定康这一招,并非针对李嘉诚,“一朝君子一朝臣”——新官上任,都喜欢提拔新人。彭定康的这一切,都是围绕他的“政改方案”而做的。
可这一招,给李嘉诚竞投9号码头抹上一层阴影。先前,与李嘉诚关系甚密的行政局议员,公开发表言论,主张宜将码头公开招标,价高者得。这与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的竞投先声,口径惊人地一致。如果这样,无人敢与掌握了百亿现金的超人较个你死我活。
与李嘉诚关系最密的议员下台,新一代行政局议员们,不再于9号码头上做李嘉诚的“御用议员团”。结果,9号码头的招标方式不再是公开招标,而是协议招标——不以价高为中标唯一标准,而是看竞投者的综合条件。综合条件是个软指标,有很大的灵活性。不过,国际货柜码头公司的综合条件甚佳,李嘉诚亦会像昔日中标中环金钟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那样,拿出“煞食桥”(妙计)。
协议招标消息传出,各大财团蠢蠢欲动。李嘉诚自然跃跃欲试。
结果,超人败北,港府将9号码头的四个泊位,批给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等财团兴建经营。这其中有段旧事:9号码头,超人落马,是彭定康有意与李嘉诚过不去吗?
1991年,彭定康任英国保守党主席期间,李嘉诚曾向保守党捐赠一笔大额竞选资金。彭定康即使不投桃报李,也不至于思将仇报。因此,李嘉诚能在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庆典日,很顺利地邀请彭督亲莅庆典,并视察葵涌。其后不久,彭定康邀请李嘉诚进入“总督商务委员会”,李嘉诚婉谢后,结果让其子李泽钜进入总督商委会,成为最年轻的委员。此事全港哗然,亦成为臆事者认定超人与彭督关系非同寻常的佐证。
然而,舆论普遍认为,港府确确实实有意削弱李嘉诚在货柜码头的垄断地位。按国际通则,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五成以上,则可认定处垄断地位;若在七成以上,则是高度垄断。经济学家及法律专家均认为,垄断不利于产业的发展,亦会令政府管理失控,处垄断地位的厂商可垄断价格,因无竞争对手或对手太弱而不思改革经营与提高技术。
政府对非得实行垄断的行业(供水、供电、供气等)实行专利管理,控制价格,而对其他行业则允许并鼓励自由竞争。香港政府未像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制定反垄断法(该法核心是遏制处垄断地位一方的发展,扶植较弱的一方),香港政府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但它在行使有限权力之时,“均衡”是其抉择的因素之一。
读者所熟悉的最典型的例子,属卫视与无线之争。港府在制定新条例之时,既不偏袒李嘉诚,也不优惠包玉刚。最后出台的条例,虽未满足双方要求,却照顾了双方的利益——为双方所能接受。
国际货柜码头公司垄断香港市场,遭到欲夺9号码头的各财团的抨击。他们的“利己”观点在工商界、舆论界及港府中很有市场,有议员说:“经验与财力不是首选条件,如是这样,当年选择遮打金钟地铁上盖发展商,就不该是毫无在中区发展物业实绩的小地产公司长江实业。”港府在选择9号码头发展商时,首先就把李嘉诚排斥在外,另选实力与长实系相当的财团——英资怡和与华资新鸿基——这又是一种平衡。
一位财经分析家说:“凯瑟克家族雪洗了当年痛失遮打金钟地铁上盖发展权的耻辱,李嘉诚成了纽璧坚第二。不过,两者失利的原由不同。置地号称中区地王,实则上拥有的地盘物业,不及一成,纽璧坚是大意失荆州。李嘉诚控有货柜码头的七成,算是真正的霸主,超人失利,非本人努力不够,故仍可歌可叹。”
5.调整经营策略,进行三次私有化
利人才能利己。一个智慧的商人总是在不断的调整经营策略,不能总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别人之上,在商变中要学会利人法则。
从1984年起,李嘉诚进行过三次私有化。私有化是指改变原有上市公司的公众性质,使之成为私有公司。按证券条例,公司上市必须拨出25%以上的股份挂牌向公众发售,即使是家族性的上市公司,本质上也是公众公司。公司上市,收购公司以及供股集资,都是“进取”。将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挂牌的上市地位,即“淡出”。“淡出”也是收购,即大股东向小股东收购该公司股票,使其成为大股东的全资公司。
取消挂牌后的私有公司,不再具有以小搏大、以少控多的优势。但私有化的公司,将恢复不受众股东和证监会制约监督的优势。此外,李嘉诚所控的长实系集团够庞大了,仅以长实、和黄、港灯三间巨型公司的规模,足以获准浩大的集资计划。李嘉诚正是基于此,先后决定把国际城市、青洲英泥、嘉宏国际私有化。
1985年10月,李嘉诚宣布将国际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出价1.1港元,较市价高出一成,亦较该公司上市时发售价高出0.1港元。小股东大喜过望,纷纷接受收购。对此,李嘉诚解释道:“我们不是没想过,但趁淡市以太低的价钱收购,对小股东来说‘唔抵数’(不值得、不公平)。”李嘉诚在股市中的形象一向极佳,原因是他时刻不忘照顾小股东的利益。由于得到股民拥戴,李嘉诚在股市中时常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纵横股海,如鱼得水。
李嘉诚第二次私有化,是收购青洲英泥。
1988年10月,长江实业宣布将青洲英泥私有化。长实控有其44.6%股权,以20港元一股的价格进行全面收购,收购价比市价17;7港元溢价13%,共涉资金11.23亿港元。到12月30日收购截止期,长实已购得九成半股权,从而可以强制收购,完成私有化。全资控有后的青洲英泥自然成为该系全资附属上市公司,现在申请摘牌,就变成长实旗下的私有公司了。李嘉诚对旗下公司私有化后,避免了业务重叠(如嘉宏与长实、和黄就存在这个问题),使机构更为精简。私有化之后,李嘉诚不再使长实系所有公司的经营和实绩都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许多商业活动中,李嘉诚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李嘉诚的第三次私有化,一波三折,远不如收购国际城市、青洲英泥那么风顺。嘉宏是长实系四大上市公司之一,于1987年将港灯集团非电力业务分拆另组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而上市。上市时,和黄控嘉宏53.8%股权,嘉宏控港灯23%股权,嘉宏综合资产净值为44.57亿港元。到1992年6月底即将完成全面收购时,市值为155.09亿港元。
1991年2月4日,控股母公司和黄宣布将嘉宏私有化建议,以每股4.1港元价格将嘉宏收归私有,共涉资金118亿港元,被舆论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私有化计划。
收购价比市价溢价7.2%,和黄当时拥有嘉宏65.28%股权,实际动用资金41亿便可完成收购。舆论议论纷纷。李嘉诚解释,主要原因是嘉宏盈利能力有限及业务与长实、和黄重叠。并声称不会提高收购价格,如有人肯出5港元的价格收购,他会考虑出售。
证券界认为,市场投入40多亿资金,将会对1989年后香港股市的萧条带来刺激,有助于股市的复苏。嘉宏资产估值在每股5至6港元的水平,和黄开价4.1港元,即折让一成多收购,显然是肥了大股东,而损了小股东。
李嘉诚解释嘉宏盈利前景有限,应该是事实。但在1991年4,月10日嘉宏股东会议上,小股东质询:嘉宏1990年财政年度业绩在(1991年)3月8日公布时,盈利状况甚佳,13.16亿港元的年盈利比上一年增幅达29%。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灯市值连月上升,也会造成嘉宏资产值增高,这都有益于嘉宏的发展。小股东纷纷质疑,并表示反对,嘉宏私有化建议在一片鼓噪声中以不足1/4的支持而胎死腹中。
据传,一个英国基金乘机斥资吸纳嘉宏股票,嘉宏主席马世民表示不提高收购价,也是私有化失败的原因之一。小股东反对私有化,除认为和黄条件“苛刻”外,看好嘉宏的前景,舍不得“忍痛割爱”,又是私有化失败的另一大原因。这对嘉宏来说,无疑是鼓舞及鞭策。李嘉诚还会将嘉宏私有化吗?按规定,私有化失败,一年之内不得再提(私有化)建议——嘉宏何去何从,将于一年后见分晓。“大限”满后,1992年5月27日,和黄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购价每股5.5港元,较停牌前收盘价高出32%,涉及资金58.38亿港元。
李嘉诚当日表示,私有化目的在于简化机构等。对和黄是否供股集资来筹措收购资金,李嘉诚不做表态。在7月10日的嘉宏股东会议上,私有化建议以96.7%赞成票获得通过。这次私有化,和黄以每股5.5港元的价格收购小股东36.6股权,实际动用资金50.84亿港元。这次的收购价,比上一次的出价4.1港元提扁了36.62%,但比资产净值每股6.4~6.5港元的水平仍有折让。收购之所以成功,是大股东既保全了自身利益,又顾及了小股东的利益。
这次私有化,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总而言之,照顾小股东的利益,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容易失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