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一直在我们身边
从前,有一位财主,拥有万贯家财,却不知快乐是何物。他看自己家的长工,整天乐呵呵的,他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财主决定请教惠虚禅师快乐是何物。
当他眉头紧锁的来到禅院的时候,院里有一只野猫愁眉苦脸,懒洋洋的走过,恰逢一只小猫在快乐地转着,想要咬住自己的尾巴。
财主叹了口气问惠虚禅师:“你说它累不累呀,干什么咬自己的尾巴呢?”惠虚禅师笑着说:“你看它这样多快乐呀,其实,要想要咬着自己的尾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这个过程你看它有多快乐呀!人又何尝不是呢,人也是需要生活在快乐中的。有快乐就有希望,如果一个人连一点希望都没有的话,快乐怕是谈不上了,恐怕他连‘快乐’这个词都不敢去想。正是因为有了希望,看透了人生,不论身处什么环境,都会抱着那份希望勇敢坚强地活下去;正是因为有了希望,人才会在希望中找到快乐的方向呀。”
财主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快乐一直就在自己身边,需要的是一双发现快乐的慧眼和一颗慧心。
有的人处于贫困艰难之中,仍不改其乐;但有的人处于优裕的环境,却忧郁寡欢。客观环境并不是决定欢乐与否的主要因素,个人的主观意识与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快乐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佛禅小故事
烦恼是佛
一天,禅师说:“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便有人问道:“不知道佛是哪家的烦恼?”
禅师说:“佛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
僧人又问:“怎么才能避开烦恼?”
禅师反问道:“为什么要避开?”
一件小事中也会有快乐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生活的不快乐,于是他向禅师请教快乐之道,禅师对他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有一天黄昏,庄周一个人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没有这样放松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为没有人能够了解他。他必须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因为只有那样他才能不去想别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
庄周仰天躺在草地上,闻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尽情享受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蝴蝶,身上色彩斑斓,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金色土地,还有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柳絮,花儿争奇斗艳,湖水荡漾着阵阵涟漪―――他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梦境中,完全忘记了自己。
突然间,庄周醒了过来,完全不能区分现实和梦境。当他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梦的时候,他说:“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
过了很长时间后,庄周终于幡然省悟:原来那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儿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他还是原来的庄周,和原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现在,他的心态和原来不一样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梦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故事讲完后,禅师对小和尚说:“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了庄周的心,这样的小事也能让他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他担忧的呢?”
小和尚听完禅师的话后,终于明白了快乐的道理。
快乐是一种心态,很多人之所以缺少快乐,是因为缺少一种快乐的心态。其实,人生处处有快乐,只要我们有一种快乐的心态,哪怕从一件小事中也能找到快乐。
只看到自己是不会有快乐的
有一个人拥有很多财产,但他非常吝啬,从不进行施舍。
他感到自己很痛苦,没有一天是快乐的,所以就去求教一位禅师。
禅师声明,在回答他的问题之前,富人必须回答几个问题。
富人答应了。
禅师让这个富人站在窗前,隔着窗玻璃,指着外面的街面,问:“你看到了什么?”
富人说:“一群忙碌的人。”
禅师又拿来一面镜子,让他看,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富人说:“我看到了我自己。”
禅师又问:“窗户和镜子是什么做的?”
富人说:“都是玻璃做的啊。”
禅师再问:“它们有什么不同?”
富人说:“镜子的玻璃上镀了一层银子,而窗户上没有。”
禅师于是说:“这就是你要寻找的答案——单纯的玻璃能让我们看到别人,而镀上银子的玻璃就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你的眼睛全部被金钱所蒙蔽,只见自己而不见别人,又何谈快乐呢?”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并把金钱看得太重的人,一定是个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人,眼中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这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反而会为自己增添无尽的烦恼。
佛禅小故事
化缘
小和尚要去化缘,特别挑了一件破旧的衣服穿。
“为什么挑这件?”师父问。
“您不是经常说不必在乎表面吗?”小和尚说,“所以我找件破旧的衣服。而且这样施主们才会同情,才会多给钱。”
“你是去化缘,还是去乞讨?”师父瞪大眼睛,“你是希望人们看你可怜,供养你?还是希望人们看你有为,透过你度化千万人?”
有理想、信念和责任才会快乐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我们为什么生活得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人生缺少些必须要有的东西——理想、信念和责任。我们所有的行为应该为理想、信念和责任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活得快乐。
全然的快乐来自于得失之间
从前有一位富翁,名字叫白正。白正虽然非常有钱,却常常觉得自己很可怜,他可怜自己空有钱财,却从来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和全然的快乐。
白正常常想:“我有很多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为什么却买不到快乐呢?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死了,留下一大堆钱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把所有的钱拿来买快乐,如果能买到一次全然的快乐,我死也无憾了。”
于是,白正变卖了大部分家产,换成一小袋钻石,放在一个特制的锦囊中。他想:“如果有人能给我一次纯粹的全然的快乐,即使是一刹那,我也要把钻石送给他。”
白正开始旅行,到处询问:“哪里可以民买到全然的快乐的秘方呢?什么才是人间纯粹的快乐呢?”
他的询问总是得不到令他满意的解答,因为人们的答案总是庸俗而相似的:
你如果有很多的金钱,就会快乐。
你如果有很大的权势,就会快乐。
你如果拥有得越多,就会快乐。
因为白正早就有了这些东西,却没有快乐,这使他更疑惑:“难道这个世界没全然的快乐吗?”
有一天,白正听说在偏远的山村里有一位得道的高僧,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他就跑进村找那位高僧,高僧正坐在一棵大树下闭目养神。
白正问高僧:“高僧!人们都说你是无所不知的,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全然的快乐的秘方呢?”
“你为什么要买全然的快乐的秘方呢?”高僧问道。
白正说:“因为我很有钱,可是很不快乐,这一生从未经历过全然的快乐,如果有人能让我体验一次,即使只是一刹那,我愿意把全部的财产送给他。”
高僧说:“我这里就有全然快乐的秘方,但是价格很昂贵,你准备了多少钱,可以让我看看吗?”
白正把怀里装满钻石的锦囊拿给高僧,没有想到高僧连看也不看,一把抓住锦囊,跳起来,就跑掉了。
白正大吃一惊,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大叫:“抢劫了!救命呀!”可是在偏僻的山村根本没人听见,他只好死命地追赶智者。
他跑了很远的路,跑得满头大汗、全身发热,也没有发现高僧的踪影,他绝望地跪倒在山崖边的大树下痛哭。没有想到费尽千辛万苦,花了几年的时间,不但没有买到快乐的秘方,大部分的钱财又被抢走了。
白正哭到声嘶力竭,站起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被抢走的锦囊就挂在大树的枝丫上。他取下锦囊,发现钻石都还在。一瞬间,一股难以言喻的、纯粹的、全然的快乐充满他的全身。
正当他陶醉在全然的快乐中的时候,躲在大树后面的高僧走了出来,问他:“你刚刚说,如果有人能让我体验一次全然的快乐,即使只是一刹那,你愿意送给他所有的财产,是真的吗?”
白正说:“是真的!”
“刚刚你从树上拿回锦囊时,是不是体验了全然的快乐呢?”高僧又问。
“是呀!我刚刚体验了全然的快乐。”
高僧说:“好了,现在你可以给我所有的财产了,我将把这些财产捐献给寺庙。”高僧一边说,一边从白正手中取过锦囊。
快乐由心而生,心由事而定,事由人来做。全然的快乐是一种陶醉的感觉,它来自于一个人的努力,来自于得失之间。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现在的拥有。
佛禅小故事
蛤蟆还是老茄子
有个终身持戒的僧人,被人认为是功德圆满的高僧。
一天晚上,他匆匆在路上行走,忽地脚下踩了什么东西,发出“呱唧”一声响。黑暗里看不清楚,可是从响声判断,那僧人觉得自己是踩到了一只蛤蟆,而且那蛤蟆肚子里面还有无数的卵。
虽是无意的,到底是破了戒了,那僧人惊慌不宁,跌跌撞撞的回到禅房,倒头便横在了床上。他唉声叹气,疑神疑鬼,好久才迷糊过去……
睡梦中,有数百只蛤蟆蹦跳着将他围住了,他们齐张大口,朝他大声叱骂叫喊。
原来他们是来向他讨还性命的那僧人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再也无法入睡等到天亮以后,他壮了壮胆,顺着原路找去,他想要给那只蛤蟆超度亡魂。
可是实地一看,哪里有什么蛤蟆,分明是一只老茄子。他松里一口气,疑惑之情顿然平息,心想:原来三界之中并无实物啊!
得到满足就是一种幸福
一日,佛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困恼,他向佛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于是佛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佛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佛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佛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佛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了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青、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佛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佛说:“我什么也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佛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佛:“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佛难倒了,佛想了想,说:“我明白了。”
然后佛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佛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佛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佛再回到诗人的身边,诗人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在躺在地上挣扎。于是,佛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佛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向佛道谢。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幸福本没有绝对的定义,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能撼动你的心灵,幸福与否,只在乎你的心怎么看待。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满足,就是一种幸福。
满足藏在付出的怀抱里
一个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伸出双手,向每一个过路人乞讨着什么。
佛走了过来,男子向他伸出双手。
“孩子,你已经拥有了那么多的金子,难道你还要乞求什么吗?”佛问。
“唉!虽然我拥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满足,我乞求更多的金子,我还乞求爱情、荣誉、成功。”男子说。
佛从口袋里掏出他需要的爱情、荣誉和成功,送给了他。
一个月之后,佛又从这里经过,那男子仍然坐在一堆黄金上,向路人伸着双手。
“孩子,你所求的都已经有了,难道你还不满足么?”
“唉,虽然我得到了那么多东西,但是我还是不满足,我还需要快乐和刺激。”男子说。
佛把快乐和刺激也给了他。
一个月后,佛从这里路过,见那男人仍然坐在那堆金子上,向路人伸着双手,尽管有爱情、荣誉、成功、快乐和刺激陪伴着他。
“孩子,你已经拥有了你所希望拥有的,难道你还要乞求什么吗?”
“唉!尽管我拥有了比别人多得多的东西,但我仍然不能感到满足,老人家,请你把满足赐给我吧!”男子说。
佛笑道:“你需要满足么?孩子,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学着付出吧。”
一个月后,佛又从此地经过,只见这男子站在路边,他身边的金了已经所剩下不多了,他正把它们施舍给路人。
他把金子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爱情给了需要爱的人,把荣誉和成功给了惨败者,把快乐给了忧愁的人,把刺激给了麻木不仁的人。现在,他几乎一无所有了。
看着人们接过他施舍的东西,满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孩子,现在,你感到满足了么?”佛问。
“满足了!满足了!”男子笑着说,“原来,满足藏在付出的怀抱里啊。当我一味乞求时,得到了这个,又想得到那个,永远不知什么叫满足;当我付出时,我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而满足,为我对人类有所奉献而自豪,而满足,为人们向我投来的感激的目光而自豪,而满足。谢谢您,伟大的佛,你终于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满足。”
满足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也是一种成功的感觉。当一个人只知道索取时,他的欲望是无边的,他自然不会有满足感;当一个人学会付出时,他才会感到满足,因为满足藏在付出的怀抱里。
佛禅小故事
佛陀穿针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但却不颓丧,反而更加勤奋学习。
有一天,他的衣服穿破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在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
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佛陀以身作则,给大家做了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
把握住现在的幸福最重要
从前,有个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圆音寺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祭拜的熏陶,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那只蛛蛛便有了佛性。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见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蛛蛛。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有什么真知灼见,怎样?”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祖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到:“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一千年前的那个问题,你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仍然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一千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三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寂寞和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珠儿。一晃,珠儿到了十六岁,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楚楚动人,十分漂亮。
这一日,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新科状元郎甘鹿举行庆功宴席,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珠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但珠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珠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珠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珠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珠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珠儿姑娘,你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的想象力未免也太丰富了吧。”说罢,他和母亲离开了。
珠儿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的感觉?
几天后,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珠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珠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几日来,她不吃不喝,苦苦思索,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珠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珠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不过是你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了真相之后,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珠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地拥抱在一起……
世间最珍贵的就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得不到的东西永远也不属于你,根本谈不上珍贵不珍贵。而你把握住了现在的幸福,即便将来会失去它,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已得到或已失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握现在。
共享美好的事物是一种幸福
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
来过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呀!”终于,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开得最鲜、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
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二连三。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没过几天,院里的菊花就很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像没有了阳光一样寂寞。
秋天最后的一个黄昏,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该是满院香味的。”
禅师笑着对弟子说道:“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子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心头一热,望着禅师,只见他脸绽放出比开得最好的菊花还要灿烂的笑容。
禅师说道:“与别人一起共享美好的事物,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中,我们要乐于奉献,即使到最后我们一无所有,与人分享的快乐也会时时激荡在我们心头。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拥有了幸福。
佛禅小故事
擅自珍重
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动念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
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照实回答:“回岭中去。”
归宗禅师慈悲关怀道:“你在此参学十三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行李整理好,再来找我一下。”
灵训禅师将整理好的行李先放在门外,就持具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
灵训依言前近。
归宗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擅自珍重。”
灵训禅师语下,顿然彻悟。
不做自己的囚徒
一个年轻人在他25岁时被他人陷害,致使他在牢房里呆了10年,后来冤案终于告破,他也得以走出监狱。
出狱后,他开始日复一日的反复控诉着,咒骂着:“我真不幸啊,在最年轻有为的时候竟遭受冤屈,我本应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却是在监狱里度过的。那样的监狱简直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惟一的细小窗口里几乎看不到星点灿烂的阳光,冬天寒冷难忍;夏天蚊虫叮咬……真不明白,佛祖为什么不惩罚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即使将他千刀万剐,也难以解我心头之恨啊!”
75岁那年,就在这样终日咒骂中,他终于卧床不起。
弥留之际,佛祖来到他的床边:“可怜的孩子,在你临终之前,忏悔你在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吧……”
佛祖的话音刚落,病床上的他声嘶力竭地叫喊起来:“我没有什么需要忏悔,我需要的是诅咒,诅咒那些施予我不幸命运的人,还有不惩罚恶人的佛祖……”
佛祖问:“你因受冤屈在监狱呆了多少年?离开监狱后又生活了多少年?”
他恶狠狠地将数字告诉了佛祖。
佛祖长叹了一口气:“可怜的人,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对你的不幸,我真的感到万分同情和悲痛!他人只囚禁了你区区10年,而当你走出监牢本应获取永久自由的时候,你却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
许多事情或许让我们感到愤恨难平,然后不断抱怨,也在不断地折磨自己。何必为难自己呢?宽恕别人,就是给自己松绑;宽恕别人,也是给自己一个获得自由的机会。
做好真实的自己最重要
从前,有家农户有一头驴子,每天天不亮,主人就把驴子轰起来,让他下地去干活。
驴子感到非常累,经常抱怨自己是如何如何的辛苦。驴子把苦都倾诉给佛陀,说:“尊敬的佛陀,世人都说公鸡是起床最早的,其实我比他们起得还要早。每天公鸡起床前,我都已经干了很长时间的活了。而我的主人又是个出名的吝啬鬼,每天只给我一丁点的食物。您瞧我都饿成什么样了!可怜可怜我吧,给我换个人家。”
佛陀听着驴子的倾诉,又看了看驴子那肥壮的腿,猜到了驴好吃懒惰的性格。出于仁慈,佛陀还是同意给驴子换个人家。
“那么你想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主人?”佛陀问驴子。
“我想到一个不需要起早的主人那里干活。”驴子答道。
佛陀想了想说道:“那你去皮匠那里吧,他每天都要等到太阳出来以后才去赶集。”
于是皮匠又成为驴子的主人。过了没多久,驴子又开始抱怨。他找到佛陀说:“仁慈的佛陀啊,请你可怜可怜我吧,我不能再忍受下去了。”
“我不是已经给你换过主人了吗?怎么你还不满意?”佛陀问驴子。
“岂止不满意,连第一个主人都不如!我真后悔,在第一个主人那里我还有片刻的轻松,可以偷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在这里,主人待我非常刻薄,整天让我闻那些臭烘烘的皮子,我一点自由都没有,每天不是挨打就是挨骂。可怜可怜我吧,佛陀!”
“那么你还想换个环境吗?”
“是的,我想到磨房里去。”佛陀又一次同意了驴子的请求。于是,驴子的主人又换成了磨房主。
开始的时候,驴子对自己的选择非常满意,可是好景不长,过了没多久,驴子又开始抱怨起来。
驴子又一次找到佛陀,对佛陀说:“仁爱的佛陀啊,可怜可怜我吧,我的主人整天就知道让我围着磨盘转圈,我实在不能忍受如此的折磨。”
“怎么,你还想换个人家吗?”佛陀问道。
“是的,我宁愿死也不愿意再回到磨房去了。您还是给我换个人家吧。”
佛陀想了想,又一次答应了驴子的请求。
这一次,驴子的主人是个烧炭的。驴子开始的时候依然很高兴,十分卖力地干活。可是没多久,驴子又开始抱怨了,他又找到佛陀。
一见佛陀,驴子的眼泪先流了出来:“善良的佛陀啊,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我的主人性格非常暴躁,动不动就用皮鞭抽我。您可怜可怜我,给我换个环境,好吗?”
佛陀想了想,对驴子说:“我要去海滨度假,你先代替我工作几天吧。”
驴子一听非常高兴,愉快地答应了。开始驴子看到那么多人求助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此工作时也总是竭尽全力。可是不久,驴子又开始厌烦了,不断地抱怨整天都同琐碎的小事打交道,于是希望佛陀早日回来,自己好找一个更好的工作。
佛陀终于结束了假期,从海滨回来了。佛陀满以为驴子会很高兴,一见到驴子就问:“亲爱的驴子,你在我这里过得愉快吗?”
“万能的佛陀啊,您救救我吧!”驴子说,“我忍受不了那些无耻的小人,他们整天拿一些琐碎小事来烦我。求您给我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吧!”
“怎么,你在我这里还不满意吗?”
“是的,我还想换个环境。”驴子一脸哭腔地说。
佛陀想了想,然后摊开了双手,对驴子说道:“亲爱的驴子,这一次我爱莫能助了。你要知道如果有你所要求的那种工作,那我也早去了,这个问题还是你自己去解决吧。”
结果,驴子什么工作都没有了,成了受人嘲笑的流浪汉。
很多人都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甚至总是羡慕别人如何如何。殊不知,抱怨和羡慕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与其抱怨生活和羡慕别人,不如做好真实的自己。
佛禅小故事
我不是众生
惟宽禅师有一次被一位学僧问道:“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答。
“你有没有佛性?”
“我没有。”
“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
“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是佛吗?”
“也不是。”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一个‘什么’!”
学僧最后问道:“那是我们能够看到或想到的吗?”
“那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
惟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雪峰、岩头、钦山等禅师三人结伴四处参访、弘法。
有一天,三人一路行脚经过一条河流的岸边,正计划要到何处托钵乞食时,看到河中从上游漂流来一片很新鲜的菜叶。
钦山说:“你们看,河流中有菜叶漂流,可见上游有人居住,我们再向上游走,就会有人家了。”
岩头说:“这么完好的一片菜叶,竟如此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说:“如此不惜福的村民,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别的村庄去乞化吧!”
当他们三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在谈论时,忽然看到一个人匆匆地从上游那边跑来,问道:“师父!你们有没有看到水中有一片菜叶流过?因我刚刚洗菜时,不小心一片菜叶被水冲走了。我现在正在追寻那片流失的菜叶,不然实在太可惜了。”
雪峰等三人听后,哈哈大笑,不约而同地说道:“我们就到他家去弘法挂单(投宿)吧!”
一花一木,一饭一菜,都要珍惜,它不是物质上的价值,而是心灵上的价值。我们要尊重一朵花的恣意开放,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立与自由。要知道人与物,人与人,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才相遇的,一切皆来之不易,但又十分短暂。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会惜福。人世间,惟有惜福的人才有福。
多一分禅心就会少一分烦恼
有一个年轻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禅师寻求解脱之法。
禅师就给了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
年轻人照禅师说的去做了,禅师便到道路的那一头儿等他。
过了一会儿,年轻人走到了头,禅师问有什么感觉。
年轻人说:“觉得越来越沉重。”
禅师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我们生活的篓子里,所以就有了越走越累的感觉。”
年轻人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种沉重吗?”
禅师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哪一样拿出来呢?”
“……”年轻人不语。
禅师说:“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从这个世界上精心寻找来的东西,还有责任。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身兼要职的人物,因为他的篓子比你的大多了,也沉多了。”
生活就是禅。每个人注定都要背一个篓子,不断地在往里装东西。如果你舍不得丢掉一些东西,那么就不要怨天尤人——抱怨活得很累。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
佛禅小故事
有这个心
尼姑问禅师:“怎么理解高深的道行?”
禅师用手拧了她一下。
尼姑说:“禅师还有这个心?”
禅师说:“正是你有这个心。”
真正的美是不需要刻意装饰的
有一个皇帝想要整修在京城里的一座寺庙,他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成美丽而又庄严。后来有两组人员被找来了,其中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由于皇帝没有办法决定到底哪一组人员的手艺比较好,于是他就决定要给他们机会作一个比较,以便以较高下。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员,各自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而这两个寺庙互相面对面;三天之后,皇帝要来验收成果。工匠们向皇帝要了一百多种颜色的颜料(漆),又要求了很多的工具;而让皇帝很奇怪的是,和尚们居然只要了一些抹布与水桶等等简单的清洁用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装修寺庙的结果,他首先看看工匠们所装饰的寺庙,工匠们敲锣打鼓地庆祝着工程的完成,他们用了非常多的颜料,以非常精巧的手艺把寺庙装饰得五颜六色。
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回过头来看看和尚们负责整修的寺庙,他一看之下就愣住了,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没有涂上任何的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都擦拭的非常干净,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出了它们原来的颜色,而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无瑕地反射出从外面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五颜六色
的寺庙,都变成了这个寺庙美丽色彩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皇帝被这庄严的寺庙深深地感动了,当然我们也知道最后的胜负了。
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座寺庙,我们不需要用各种精巧的装饰来美化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的只是让内在原有的美,无瑕地显现出来。让自己远离喧嚣,偶尔享受一下孤独,与心灵做个沟通,也是一种美丽。
心魔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
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非常恩爱,不幸的是年轻的太太突然生了重病,临终前他拉着丈夫的手,依依不舍地说:“我太爱你了,实在不想离开你。我死后你可不能忘了我,去找别的女人,否则我做鬼也要跟你算账!”
不久这位太太就去世了。刚开始,丈夫沉浸在丧妇的悲痛之中,但过了好久之后,他遇见了一个女人,俩人一见钟情,定了终身。
自从订婚那天起,每天夜里都有女鬼来骚扰他,骂他不守诺言,并将他与新人之间所发生的事说得一清二楚。每当他送给未婚妻一件礼品时,女鬼都可能将那件礼品做一番详细的描述。她甚至可以复述他俩之间的对话。
这使他颇为烦恼,以至难以入眠。一个朋友听说后,劝他去请教一位住在村旁的禅师。他忍无可忍,只得向禅师求助。
禅师告诉他:“那女鬼是你的前妻变的,你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她。不论你做什么,说什么,送什么东西给你的意中人,她都知道,她一定是个精灵鬼。下次她来的时候,你不妨和她交谈,夸她聪明绝顶,无所不知,你对她自然也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你可以提一个问题,让她回答。假如她能回答上来,你就答应解除婚约,决不再娶。”
这个人又问道:“我要问她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禅师答道:“你抓一大把黄豆,问她你手里究竟有多少粒。如果她答不出的话,你就该明白,她只是你自己主观想象的,就再也不会来骚扰你了。”
当天夜里,女鬼再度出现时,丈夫就依计夸奖了她一番,说她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女鬼自负地说:“一点不错,你今天见了那位禅师,我也知道。”
丈夫随手抓起一把黄豆,说:“你既然什么都知道,那么说说看,我手里究竟有多少粒黄豆?”
他等着等着,再也没有鬼来答腔了。
佛由心生,魔一样也由心生。心魔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枷锁,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不要让想象中的意念困扰了你,只有放下过去,放下不该有的念头,才能不让心魔滋生,才能获得心灵上的清静。
佛禅小故事
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
学僧很不以为然地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地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说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地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所省悟。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以前,一位禅师的门下有几百弟子,其中,有个小和尚的名字叫“恶者”。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心里很不舒服,于是,他想让师父给他起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字,而师父让他自己到外边找一个吉利的名字。小和尚非常高兴,走街串巷地去找好名字。
一次,小和尚看见一群人正在为一个死者送葬,于是,他走上前去问道:“请问,死者叫什么名字?”送丧的人说,叫“有命”。他一听,摇摇头,不无痛惜地说:“名字叫有命,为何却没了命呢?”送丧的人冷笑一声,说道:“名字只是一种符合,人都难免一死,怎见得叫有命就不会死了?你这小和尚也真糊涂。”
小和尚边想边往前走,一会儿,他来到了一个富家大户的门前,看见主人正在用皮鞭抽打一个女仆。小和尚见女仆非常可怜,就上前问主人道:“你为何这般打她?”主人气愤地说:“她欠了我的钱不还,难道我还不该打她?”小和尚又问:“请问这女仆叫什么名字?”主人答说“宝玉”。小和尚一听,惊叹道:“宝玉这名字多吉利,怎么没钱还债,并且还要挨打呢?”主人听了,讥笑道:“叫宝玉又怎么了,她还是一个女仆?名字只是一个符号罢了,与有没有钱有什么关系?”小和尚一听,觉得有理,就决定不再找名字了,开始向寺庙的方向走。
在回去的路上,他遇到一个迷路的人,他问那人的名字,那人说叫“指南”。小和尚很好奇,就问他:“你既然叫指南,为什么还会迷路呢?”迷路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名字只不过是个符合而已,叫指南难道我就不会迷路了吗?”小和尚无言以对。
最后,他回到了寺里,来到了师父的身边。师父问他是否找到了满意的名字,小和尚懊悔地说:“我不再找了,我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吧,它只不过是一个符合而已。”
名字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不必为此烦恼不堪。在生活中,应该放弃这些小事,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烦恼,这样才能幸福快乐地生活。
去除妄念才不会被世事所迷惑
慧能禅师见弟子终日打坐,有一次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弟子回答:“我参禅啊!”
慧能禅师说:“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弟子回答:“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净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弟子糊涂了。
慧能禅师紧接着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的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宁,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道:“那么怎么样才能去除妄念,不被世间之事所迷惑呢?”
慧能禅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处处都是苦海了。”
弟子终于有所醒悟,
一个人能达到心静的境界,就不会迷茫,可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这世上有太多的诱惑和烦琐。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开世间之事,但有一点是要尽力做到的,那就是不要被外界环境所干扰。
佛禅小故事
虚空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宗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地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反而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唐肃宗无话可对。
不要捆绑住自己
四祖道信禅师还未悟道时,曾经向三祖僧璨禅师请教。
道信虔诚地请求道:“我觉得人生太苦恼了,希望你指引给我一条解脱的道路。”
三祖僧璨禅师反问道:“是谁在捆绑着你?”
道信想了想,如实回答道:“没有人绑着我。”
三祖僧璨禅师笑道:“既然没有人捆绑你,你就是自由的,就已经是解脱了,你何必还要寻求解脱呢?”
后来石头希迁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将这种活泼机智的禅机发挥到极致。
有一个学僧问希迁禅师:“怎么才能解脱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捆绑着你?”
学僧又问:“怎么样才能求得一方净土呢?”
希迁禅师回答道:“谁污染了你?”
学僧继续追问道:“怎么样才能达到涅槃永生的境界呢?”
希迁禅师回答:“谁给了你生与死?谁告诉你生与死有区别?”
学僧在希迁禅师的步步逼问之下,开始迷惑不解,继而恍然大悟,明白了的道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从而搞得自己疲惫不堪。我们应该学会解除这些束缚,给自己减压,从而让自己活得轻松,活得快乐。
总为明天担忧的人不会有快乐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土财主。他家土地很多,父辈也留下了很多财产。可是人们都叫他吝啬鬼,因为他遇到要紧的事,哪怕叫他花一个小钱,他也十分不高兴。他日思夜想的是:怎样才能发大财,好让他曾孙的曾孙也能舒舒服服地享受。
—天,村上来了一位得道的高僧。没过几天,附近的村子都传开了:这位高僧能够满足每个人的任何愿望。
财主一听说这消息,心里乐开了花。他认为他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很快就要实现了。他立即来到高僧面前,把自己的愿望告诉高僧。高僧慈祥地让他在自己身边坐下,问了问他家中的情况。高僧听他讲完,心中就明白了。他觉得应该对这个财主进行教育,这样才会使他真正明白做人的意义。
高僧微笑着说:“你的愿望—定能实现,不过有一个条件。”
财主先是吓了一跳,马上想到:这位高僧莫非是想叫我施舍财物?他于是壮了壮胆说:“什么条件?请说吧,我—定照办。”
高僧见财主这么说,就对他讲:“你家旁边住着—户穷人家,家中只有母女俩人,明天你给她们去送一点粮食。”
不就几颗粮食嘛,这对财主来说,不算一件什么难事。他欢天喜地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一早,他沐浴更衣,然后拿着粮食来到那户穷人的家里。穷母女俩正忙着干自己的活,谁也没有注意他进来。他说:“请收下这点儿粮食吧,这样你们今天就有吃的了。”
母亲说:“兄弟,今天我们有粮食吃,我们不要,请你拿回去吧。”
“哎,过了今天还有明天,留着明天吃吧。”
“明天的事我们不担心。兄弟,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不会让我们饿死的!”说完又埋头忙自己的活了。
听了这位母亲的话,财主先是十分惊愕,接着他似乎从中明白了一点什么道理。他想:这户穷苦人家是多么快乐,她们不为明天而担忧。可是我呢,整天为自己曾孙的曾孙忧虑!
财主没有回家,他从穷人家直接来到高僧住的地方。他向高僧行了礼,说:“感谢您!是您给了我快乐的钥匙。说真的,在这世界上,总为明天担忧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快乐的。”
不要总是为明天的事担忧,尤其是一些很遥远的事。有时这些担忧无异于杞人忧天,想得太多太远,就会失去快乐。我们是活在今天而不是明天,多想想现在,自然就会有许多快乐。
佛禅小故事
通身是眼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里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禅师:“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云岩禅师:“你懂什么?”
道吾禅师:“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禅师疑惑地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云岩禅师:“通身是眼!”
不提过去,不问将来
从前,有个年轻英俊的国王,他既有权势,又很富有,但却为两个问题所困扰: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是什么时候呢?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谁?
他对全世界的哲学家宣布,凡是能圆满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的人,将分享他的财富。哲学家们从世界各个角落赶来了,但他们的答案却没有一个能让国王满意。
这时有人告诉国王说,在很远的山里住着一位非常有智慧的高僧。国王马上就出发了。国王到达高僧居住的山脚下,装扮成一个农民。他来到高僧住的简陋的小屋前,发现高僧盘腿坐在地上,正在挖着什么。
“听说你是个有智慧的高僧,能回答所有问题,”他说,“你能告诉我谁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何时是最重要的时刻吗?”
“帮我挖点土豆,”高僧说,“把它们拿到河边洗干净。我烧些水,你可以和我一起喝一点汤。”
国王以为这是高僧对他的考验,就照他说的做了。他和高僧一起呆了几天,希望他的问题能得到解答,但高僧却没有回答。
最后,国王对自己和这个人一起浪费了好几天时间感到很非常气愤。他拿出自己的国王印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宣布高僧是个骗子。
高僧说:“我们第一天相遇时,我就回答了你的问题,但你没明白我的答案。”
“你的意思是什么呢?”国王问。
“你来的时候我向你表示欢迎,让你住在我家里。”高僧接着说,“要知道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现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呆在一起的人,因为正是他和你分享并体验着生活啊。”
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世间最可贵的就是现在,最易丧失的也是现在。珍惜现在要比向往未来重要得多,也实际得多。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如果能够每天都能做好该做的事,人生也就能无怨无悔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