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实用大全-婚葬风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民间婚姻程序

    说媒

    在中国民间的婚姻中,媒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国礼俗一再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所谓缘分。男女双方必须要经过媒人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媒人可以主动揽活,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也可以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搓合成功一对男女后,媒人可接到一些钱财,这笔钱财被称之为谢媒礼。这笔钱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则由女方支付,在成亲的前一天,连同送媒人的鸡、鸭、肘子、鞋袜、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发媒。谢媒礼的钱数由主家的经济状况决定,而且必须用红纸封好,称为红包或包封。

    相亲

    在古代单身男女双方都很少有亲近的机会,尤其是女子,更是深居闺门之中。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会提出看一看,这种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就称之为相亲,俗称看亲。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做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因此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打扮得得体漂亮,以获取对方的青睐。

    如果女方父母要款待男方,这说明男方已得到了女方家里的同意。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门婚事即将告吹。中国大体上是一个含蓄的民族,这种事当然不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观色。当然,女方也可能会去男方家“拜访”,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当”。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成。

    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则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过礼

    男女双方在相亲之后就可履行一定的结婚程序,这个过程称为“过礼”。过礼之际媒人要将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把女方的生辰八字送到男方。这时,迷信的父母大多会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与不合。合,则婚事继续;不合就此打住婚事免谈。在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会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在婚礼中是一件大事,婚事的主动者,应向对方送一笔厚礼。各地风俗不同,所送之礼也有差异。有的地方要求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两瓶,鸡鸭各一只,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么订婚之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给多少算多少。在经过“过礼”后,男女双方可议定结婚的日子了。

    择期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选择结婚的日子也是十分讲究的,人们认为结婚日子的选择关系到男女双方以后的幸福。这个选择良辰吉日的活动就叫“择期”,或叫“择吉”。择期的任务一般由星相学者或算命先生完成,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当然也可以自己看“皇历”或自己推算决定。婚期决定后,双方父母就可以发出请柬,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婚柬一般由婚姻当事人或其父母亲自送到亲友手中。亲友在接到婚柬后,一般来说,即使人去不了,也要送礼并在礼品上写上一句表示祝贺的话。在农村,送给女方的礼物多为实物,如箱、柜、床、被、衣、料等,并且,送礼者不必等到请柬送到后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根据送礼人的多少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铺房

    在古时,男女双方迎亲的前一日,女方要派人到男方家与男方共同铺设房屋,这道程序,称之为“铺房”。铺设之物,男女两家有别。司马光《书仪·三·婚仪上》说:“床榻荐席椅桌之类,男家当具之,毡褥帐幔衾之类女家当具之。”女家铺房后还须亲压铺房,备礼前来暖房。又以亲信妇人,与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令外人入房以待新人。

    开脸

    女孩在出嫁前的一两天要做的一道过程,开脸又叫开面。届时请儿女双全的妇女,以两条线互相绞合,为待嫁女子拔除脸面之汗毛。有的地区,婚后再拔一次,俗称“挽面”。浙杭一带,嫁女开脸时,身旁置万年青两盆,皆以红纸缠绕以取吉利之意。

    戴绒花

    当女子出嫁时,头上多戴一朵绒花。绒花由编草制作成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类。因绒花与荣华谐音有荣华富贵的意思。相传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小痣,常插鲜花以掩饰,因鲜花易枯,便以民间制作之绒花代之。从此以后,民间便仿效成为一种风俗。

    穿凤衣戴凤冠

    新娘出嫁时的穿着习俗。凤衣凤冠是绣有凤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近代以来,城市男女结婚时,新娘易凤冠而披兜纱,裙长拖地尺余,行步时,两小儿在后持之,是欧美国家婚礼习俗影响的结果。

    吃和合饭

    在结婚当天,新娘上轿之前,男女双方家里分别备好酒席,由平辈或晚辈陪新郎新娘吃饭,这就称为吃和合饭。新娘吃过和合饭即上冠戴头巾,由搀扶领着遍辞父母及亲友,后由执筛者执烛者左右引照,出阁入轿。新郎饭毕,则对床而坐不得向外。有的地区则将此礼提前至女嫁前一晚,又叫“别亲酒”、“辞家宴”。

    障面

    新娘上花轿前要用红巾蒙盖,在花轿内也不能揭去,此即为障面,又称为盖头。到男家入洞房后,才能由新郎或男家福寿双全的女亲揭去,让贺喜的人瞻看新娘的风采,谓之挑盖头。

    搬谷豆

    当女子要出嫁时,通常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妇,手拿装有谷子和豆子的簸箕到处撒,有的地方则是撒草。新娘上花轿之前,花轿的里外都要撒播。花轿到达男方门前,新娘下轿以前也要撒播,此谓撒谷豆。而新郎新娘入洞房,女左,男右坐在新床上时男家的人也要拿谷豆果子以及钱币再撒一次,此谓撒帐。一是认为谷豆可以避邪,二是借喻植物种子预祝新娘早生贵子。汉代已有这个民间风俗。还有的地方撒花生、红枣,意为早生子,而且男孩女孩要花搭着生。

    迎亲

    当快要结婚时男女双方要杀猪宰羊,准备请厨师伴娘,轿夫等其他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做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准备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赘则反之。一切准备就绪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轿、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轿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茸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轿。

    当花轿到达女方家时,就鸣炮奏乐来相迎。迎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花轿落地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帖。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捉弄捉弄媒人或新郎,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俗称“贺新客”。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不妨小小报复一下,但却不要真的生气发火。

    吃完早饭后新郎新娘将会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先神位和长辈行礼后,伴娘就可搀新娘上花轿了。上轿前新娘一般要哭嫁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轿后,即奏乐鸣炮,起轿发亲。乐队在前,乐队后面是新郎,有条件的要骑马,接着是花轿和其他送亲的人员。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俗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拭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和新娘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轿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轿帘,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们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红、黄各色纸屑替代,将婚礼推向高潮。

    拜堂

    在男方迎娶新娘之后,就开始在男方房里布置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接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传统的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至花堂前。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储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三是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至此结束。现在的拜堂仪式则有如下几个步骤:

    (1)结婚典礼开始。

    (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3)向新郎新娘献花。

    (4)鸣炮奏乐。

    (5)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6)主婚人致辞。

    (7)介绍人致辞。

    (8)来宾致辞。

    (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11)新郎新娘交换礼物。

    (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4)新郎新娘入洞房。

    (15)来宾开席。

    婚宴

    按中国的传统风俗,新房的布置是也很讲究的。

    堂屋(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

    (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

    (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

    (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

    (5)新房“金墙”上贴“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平”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变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的“口”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

    新房

    (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

    (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

    (3)新房正中悬彩灯。

    (4)窗户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蝴蝶图案。

    (5)窗户两边贴对联。

    (6)墙壁四周挂字画。

    厨房

    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

    其他细节比如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

    男女双方在拜堂之后新娘就在新房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又称“上亲”、“高亲”,即新娘的伯父、父亲、叔父)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当座位排定后,新郎要先到首席去倒酒并敬酒,并致祝酒词,然后,开始上第一道菜。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惟“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照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盛饭、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婚宴结束后,“上亲”先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走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又是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

    交杯喜酒

    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花烛之夜

    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闹洞房

    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据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去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闹洞房活动进行到一定时候,新郎要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凡是男家的尊长,都要在傧相的赞礼声中一个个进来让新郎新娘拜见,而且要赏一个红包给新娘作见面礼,称之为“作揖包封”。同时,长者要拱手回个“半礼”。这种仪式,能够显示一下家族的团结。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闹得太久也影响新婚夫妇的休息。特别要注意不可过分粗暴引发不文明的事。

    开箱礼

    婚后三日后新妇开箱,翁姑伯婶及亲友皆备物进献,兄弟、子侄晚辈也均分别送些礼品。进献之物多是绸缎衣料鞋袜之类。富贵豪门人口众多者,则进献极为丰盛。

    回门

    婚后三天七天或九天,新郎陪着新娘从婆家回到娘家。女家要隆重地做“回门酒”。席间,新娘要引新郎拜见本家亲友从最年长、最尊贵的认起。被拜见者或点头,或起座相搀,或还半礼,同时要赏新郎一个红包。至此,中华传统的婚礼民俗才算完整了。

    民间婚姻风俗

    潮州婚歌

    在广东潮州一带,新娘要出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踏火烟的仪式,在此仪式举行的同时必须有人在一旁诵唱颂歌:

    踏火烟

    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麒麟是男孙,

    夫唱妇随同心腹,孝顺爹妈欲殷勤。

    金莲移步踏火烟,夫妻偕老百年春,

    儿孙金马玉堂客,五代同堂孙抱孙。

    进厅堂

    火烟踏毕步再移,款款莲步进厅边,

    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

    入房间

    阿娘玉步进房中,琴瑟和鸣早得男,

    夫荣妻贵同偕老,子子孙孙掌朝纲。

    佳人进步洞房边,好像唐朝郭子仪,

    七子八婿来庆寿,儿孙个个穿锦衣。

    新娘移步进蟾宫,鸾凤成双得和鸣,

    老君来送麒麟子,代代儿孙做公卿。

    潮汕看新娘

    在广东潮汕一带,民间有看新娘的风俗。新娘装扮一新,头戴龙围凤冠,梳板刀髻,现代改为戴文明冠,身着彩衫花裙,由家人或伴娘陪伴到厅堂让人观看。新娘先是捧扇遮面,看客作诗四句,新娘才放扇露脸。所谓四句都是吉祥祝福的内容,也有作诗者做些不三不四的粗陋歪诗。伴娘喜娘一般不让新娘露脸,只是敬烟敬茶,请作佳句婉转调和;如果调和不了,那么专吃这碗饭的喜娘(又称青娘)就要使出看家本领,作诗“回敬”,往往反令作诗者败北。

    这些喜娘是民间诗界的老将,吃惯千家万户饭,是牛角不尖不敢过岭的人,往往有赢无输。

    也有作诗者是故意弄的,作“四句”时先念出二疑句:新娘面似桃花红,在家尚会交掺人。

    这交掺人三字,潮俗有二种含义:一是能联系人团结人属褒义。一是与人搞不正当关系属贬义,当喜娘听到这种疑句时,立即警惕准备回击,忽又听唱道:所掺同寅好姐姐,学文学武学针工。便装笑脸哈脸敬茶。还有先念二句好句稳住喜娘然后作诗的,如新娘娶进来,十年生九个。这十年生九个,对于喜欢千子万孙的人来说是不嫌多的,故也以为是妙辞。如果唱道:五个抽鸦片,四个赌纸牌,作试者唱后拔脚即溜,这时喜娘也有不客气地咒骂起来的。

    戏语伤人是不合世情的,往往受人谴责。如果作诗者乘机讽刺喜娘,那就可能形成斗歌。民间俗称斗邪歌。

    过埠新娘

    在广东侨乡一带流行一种婚姻形式为过埠新娘。过去,在海外谋生的华侨男多女少。已届婚龄的青年男子,若要娶个相同种族的配偶在国外作伴,只好回国或向港澳方面物色,加上当年的交通不便,旅途往返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费用,过埠新娘便应运而生。过埠新娘的相亲是通过书信进行。由某方的亲友作间接介绍,男女双方即互寄全身及半身的近照照片各一张,并附上各自详细的身世资料(包括家庭状况、简历等),待双方互感兴趣后,才作进一步的书面接洽,直到议论婚嫁的条件。至于双方是否情投意合,就要等到婚后才能下结论。

    当双方的婚约协议达成后,男方要汇寄礼盒和旅费,并代办好女方侨居入境的手续,通知女方起程在国外成亲,这就是过埠新娘。到后来,交通状况有所改善,过埠新娘的议婚形式也有了变化,多由男方由国外返回香港小住一段时间,待物色到满意的对象后,经过短期交往,谈妥条件办好手续,便先行离开。然后女方才带着嫁妆出国去做过埠新娘。

    过埠新娘也并非只向国外输出,在香港输入的过埠新娘也有不少。较早出现的是从泰国而来,她们多是在抵达香港后,才通过职业的婚姻经纪人找到那些急于结婚而手上又有一笔存款的单身汉。双方通过接触后,若然有意便可立即议价成交,结为夫妇。稍后部分未订约的菲律宾籍女佣人,也有嫁给香港人做妻子的。这种过埠新娘大多不懂中国话,到香港也只是为了谋求生计,所以在婚后也有突然失踪的。此外还有一种船上生活的船上新娘。那是香港渔民在我国沿海一带所娶的。婚后新娘下船助夫捕鱼,回到香港后因领不到香港的身份证而不能上岸,只好日夜留在渔船上,过着浮家泛宅的生活,这种现象一直传到今天。

    潮阳婚趣

    在广东潮阳,女子出嫁时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风俗,如:

    吊猪月劳夫家前来迎娶的花轿,轿前必须吊挂一块肥猪肉。当地叫猪月劳。传说此习俗始于明代。当时任江西提学的县城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见到邻居抬着花轿要去娶新娘,李陵说食日乃“罗猴”,民间传说中凶煞的一种动物,寻食日不吉利。但花轿已出门,邻居请教李陵有何解救办法。

    李陵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月劳。如遇“罗猴”,猪月劳可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月劳,以避煞驱邪,逐渐形成习俗沿传至今。现在虽然没有花轿,但还有人把一块猪月劳吊在载新娘的单车把上。

    泼水上轿新娘艳妆浓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轿。这时,新娘母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着“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的顺口溜。这是取潮州话轿与样合辙押韵,而又寄寓着母家亲人对过门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现在有的坐单车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单车泼水和念那句祝福语。

    吃甜饭新娘过门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厨,自己动手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逐一请他们各尝一点。新娘做的这碗甜饭,糖要从母家带来,据说还必须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渗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据说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会融洽相处,生活和睦互敬互爱。

    粤东婚俗

    过去,聚居粤东的饶平人嫁娶,一般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在这种婚姻习俗的繁文缛节中,却包含着追求幸福、繁衍嗣续、悦亲睦邻等美好祝愿。待嫁的少女企望配得称心如意的丈夫。元宵节夜就是她们向父母表示争取自己选偶权益的时机。她们跑到菜园里,将嫩生生的芥菜,俗称“大菜”做坐垫,虔诚地祷告——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女婿。

    如果做父母的焦急着子女的婚配,那就须向别人家讨求一条捆缚烟叶的草索,被求的农民自会慷慨相赠,带回家门口时须当念念有词:阿奴个姻星浮了。倘使女儿的婚事屡议不就,做母亲的就要将一根扫帚草编入女儿的辫子里,一边暗暗祝诵:辫扫帚草,出门人抢走。相亲不一定男女主角上场,多半倒是由父母或亲属代为目测。当相亲而又双方同意之后,男方就须择日送聘金聘礼。而女方回赠的礼物中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就是一片割而未断的猪肉,美其名为“鸳鸯肉”,以示“血肉相连”之意。新娘子临近出嫁前须择日沐浴更衣。这时又有一番讲究。浴盆中须放入石榴等十二种植物的花或叶。洗浴完毕让新娘子坐在浴盆里吃下两颗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家的幸运带走,今后全赖自己到夫家开创新局面。

    新娘在临离开之前还必须大哭一场来表示对家里的眷恋和不舍。如果新娘子乐而忘哭,那么伴娘就会偷偷拧她一下。新娘得到暗示,当然就照哭如仪了。如果成婚日是所谓白虎日,只需在花轿前挂上一小块猪肉,白虎得到贿赂自然就不会来扰乱了。实际享用这一“贿物”的却是扛花轿的民力。

    新娘上轿后须喷红花茉草水以驱除邪气,下轿后须跨过一束点燃冒烟的稻草,以祈取得新娘跨火烟,明年生男孙的效果。导引新娘完成婚礼的是亲属中一位有福气的长辈女性。所谓有福气指夫妻双全、子孙满堂、德高望重等。

    这些礼节似乎是对这种非由父母做主的婚姻的新人,获得一点类乎强制的调情,那对于注重男女之大防的封建礼教,实在颇有讽刺意味。这类事情是拜堂之后,新郎、新娘首次同桌同膳,由有福气者喂之,并且各自只吃了半碗之后,交换剩余的饭吃下。合卺之际新婚夫妻坐于床的两端一块儿吃合房圆。

    陕南婚俗

    迎新郎与摆礼所谓迎新郎就是招女婿。迎新郎时必须由新娘领着七个未婚姑娘去迎,当地人称之为七巧搭桥渡双星,这个风俗在秦岭巴山地区颇为流行。迎新郎的礼仪十分简便。到男主家里之后一切由新娘出面操办。如劝慰男方的双亲,接收和清点陪嫁,邀请新郎一方的客人,催促新郎起程等。在新郎起程之前,还要将彩礼摆出来,让宾客们观赏和评论,此举称为摆礼。在摆礼的时候,双方还要说个四言八句。新娘这样唱说: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穿戴衣帽样样件件;

    虽不够如意却也不失体面;

    请亲戚朋友都来观看评点!

    接着新郎的父母说:

    山高水不断开亲整一年;

    花红绿叶垫儿媳操心又花钱;

    礼物整洁美好儿子福分不浅;

    有啥不周不到请大家多多包涵……

    唱着唱着接亲的人便把新郎迎进女家。举行过结婚仪式之后,迎亲的七巧姑娘再把新娘新郎拥进洞房。

    河南婚俗

    在河南南阳,有一种独特的婚俗——“悄婚”。即所有的结婚过程都在夜间悄悄完成。

    原来自从明太祖朱元璋统治天下,建立大明帝国以后,就把他的许多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加强其封建统治。当时南阳(那时叫南阳府)也封有一个藩王,掌握全府十三个县几百万人的生杀予夺大权,而且是世袭的。到了明朝末年最后的一个藩王越发得坏。这个藩王叫什么名字,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失记绝传。只因他姓朱,所以人们都叫他猪王。这个猪王不仅是个横征暴敛嗜杀成性的残酷暴君,而且是个道德沦丧寡廉鲜耻的花花太岁。他一接位就在南阳府城的中心修了一座王府,又在王府内建起一座高达数丈的假山,登临其上可以俯瞰全城。他每天不理政事,在山上吃酒行乐,荒淫无耻无所不为。最可恨的是他在酒醉饭饱之后,东张西望,指指点点,只要他看到了有人家抬花轿娶媳妇,或听到喜乐他便指使爪牙马上把新娘子抢来享受初夜。就这样,被他糟蹋的青年女子不知有多少,人们对他恨之入骨,只是在他的淫威之下,敢怒而不敢言。于是便想出了这个办法:在夜间结婚而且悄悄地进行,时间久了便相沿成习成为一种传统习惯。

    河北婚俗

    在我国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窗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关于挂门帘这一习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

    ”汉王

    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女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女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

    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

    江苏婚俗

    江苏泰兴旧式的婚俗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留茶,第二步是过帖子,第三步是正式迎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是一定的公式,但媒有大媒小媒之分。婚姻的成功,多半是先由小媒从中撮合。小媒多半是与男家或女家,或与双方有密切关系的女眷。经小媒奔走得已有七八分成功的时节,才由双方同意,请两位与双方有点关系而又被认为比较体面的人物出来做大媒。等到大媒人一出场婚姻便算正式决定,不容改悔了。通常的留茶都不必有大媒,只由小媒将男家一件信物交给女家,也不必有什么仪式。“留茶”以后如任何一方要毁约,对方和小媒都不能有异言。大媒人出场多半是在“过帖子”的时节。过了帖如再有一方要毁约,不但使对方生气,大媒人生气,小媒人也生气,舆论也要加以责备,认为把儿女的婚姻视同儿戏。

    第三步是正式迎娶。过帖子和迎娶的仪式是这样的:过帖子的这一天,媒人先在男家吃早点,然后双双向女家出发,由女家招待午宴。随着媒人一同携带到女方家的聘礼有衣裳几套,首饰几件,肉鸡几只几斤。也有聘礼到了女家,又被罚而送回来的。结果由男家加点什么再送了去的情形也时常发生。有时媒人也得跟着来往奔波,小媒人更是忙碌于聘礼的厚薄,这是以门户的高低而定的。但无论贫富照例都有一对鹅,象征着一对鸳鸯。女家受了聘礼,也得回一点礼物。

    迎娶时仪式将会更加复杂,男方要花钱雇人把女方给姑娘预备的箱子、橱子、被子搬来。

    第二天一早男家便将轿子发到女家去,新娘却要到夜深才进轿。在洞房门口下轿,以后便是坐床,饮定贵酒闹房。第二天是拜天拜地、拜祖先、拜翁姑,名为分朝。第三天或第六天或第九天,新夫妇一齐回到女家,名为回门。这样新郎新娘和双方的家庭才算正式发生了亲戚关系。剩下最后的一幕便是会亲。由男方设席招待女家全体家庭和知己的亲戚,会亲的日期没有定准,门第小一点的,或省事一点的得到双方的同意往往不再会亲。

    江南婚俗

    结婚之前在江南地带有一种分红喜蛋的习俗。在浙江不但解放前是这样,就是现在也还很流行。尽管现在不少人在结婚时已用喜糖代替,可名堂还是叫讨红喜蛋。分红喜蛋在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刘备招亲是东吴都督周瑜用的计谋。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刘备当人质,要他交还荆州。不料这一计策早就被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识破。诸葛亮设下了“锦囊妙计”,其中有一条就是“红喜蛋计”。原来诸葛亮让刘备去东吴时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一到东吴不论宫廷内外,大小官吏和将士逢人便分,无一遗漏。并说这是皇室礼仪十分隆重,于是被分到红喜蛋的人都因此感到光荣,没分到的还纷纷到刘备住的宾馆去讨。刘备更是来者不拒,一般来客让手下人分,头面人物还亲自动手分,大造招亲舆论。东吴本来没有这种风俗习惯,都觉得新鲜,便一传十十传百,弄得家家户户都知道东吴公主孙尚香与皇叔刘备即将成亲了。

    结果假戏真做,刘备得个好夫人欢天喜地,周瑜只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从此江南添了个婚俗习惯,每逢结婚便分红喜蛋,人人都可以讨红喜蛋,象征着新婚人家龙凤呈祥。

    苏北婚俗

    在苏北有一种习俗是三朝的新媳妇上锅台要朝水缸里抓糖。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这里头还有一段辛酸故事。过去苏北农村有个人家娶了媳妇,三朝这天,婆婆对媳妇说:要上锅煮饭烧菜,新媳妇知道这上锅煮饭烧菜还真是个大关呢。做媳妇的晓得一段歌谣:公说牙痛郎嫌烂,婆怪腌心姑喊淡,一锅能煮几样菜?做媳妇如滚刀山。于是新媳妇心神不定地上了锅台。恶婆婆心里想:这死东西,刚过门,要先给她个下马威,万不能让她爬上头,今天先过锅头灶脑关,还有圩头地脑、针头线脑几关。为了考验新娘,这恶婆婆事先在水缸里偷偷放了好多盐。结果可想而知,当新媳妇恭恭敬敬地把饭菜捧到公婆面前的时候。恶婆婆一尝,连连大骂:“家教的小贱人,烧个菜汤打死卖盐的。”然后连汤带碗朝新媳妇砸去。这还不算,她尝了一口饭,更是破口大骂起来:“扫帚星,哪家煮饭有放盐的?

    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见猪跑的呐!”说着又将饭碗砸了过去。新媳妇满脸被烫起了流浆泡,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直哭到半夜也没人来问,最后拿了一绳索悬梁自尽了。

    据传说那新媳妇死后托梦给所有即将出嫁的姑娘,让她们到婆家煮饭烧菜时,一定要朝水缸里多抓几把糖来冲冲咸邪之气。从此往后,新嫁娘们三朝上锅台总是朝水缸里抓几把糖。如今意义当然变了——表示从今以后一家人的生活甜甜美美。

    浙江婚俗

    在浙江有早婚的风俗,即婴儿一出生就有媒人来说亲。提亲说得两家合意便订了婚。订婚的手续必须先询问明白,男女两个孩儿的生年属相,再各请算命先生合合属相,俗谓“合八字”,这全凭算命的一句话。倘若犯了大相这段婚姻就算前功尽弃,一笔勾销了。所谓犯大相,就是“只为白马怕走牛,羊鼠相交一断休,蛇虎配婚如刀割,兔儿见龙泪交流,金鸡玉犬鸡则避,猪共锆猴不到头。”如若这大相不犯,然后才可订婚。订婚由两家议定吉日,各将自己孩儿的生日时辰年岁三代全都写在一张红帖上,装在红封套里,并预备些订婚的礼物由媒人投送。礼物之中,在男家最要紧的是镯子、戒指等首饰,其次便是各色的头绳衣料等东西,如果女孩识字也有送几本书的。至于女家的礼物,最要紧的便是笔墨纸砚各样文具,其次是手巾、扇子、钱袋、裤袋等物件。物件的多少,因贫富不同也未有一定。不过是越多越光彩。

    当男女双方到了该结婚的岁数时,男方会于阴历正月十六先派人去女方家。

    去时仅携带着点心数样——也是越多越光彩。回来再按着男女两人的八字定结婚的日期。日期定妥了,男家于二月初二日再去告诉女家,谓之送好。婚期都无问题了,男女两家就该预备结婚的事情了。男家盖房、做床、套被褥、定轿、定鼓手、请客……忙得不亦乐乎。女家当然也闲不着,打嫁妆、做衣服……甚至于全家人都为她一人忙,忙到婚期不完也得赶完。

    新郎到那天早晨,穿戴得整整齐齐,备两个盒子——四个人替他抬着。一个装的是糖供,一个装的皆是酒肉等,盒子顶上还缚了一个大公鸡——公鸡拐母鸡——他坐在轿内,鼓手奏着鼓乐,喝道的喝道很是威风。女家出嫁也有两个盒子——一个是给新娘预备的吃食:挂面、饺子、藕、山药和各样的素菜,一个是为闹房的人预备的东西——落花生、烧饼、点心之类,盒子顶上缚了一个大母鸡。这些东西都要抬往男家去。新娘的哥哥同弟弟做陪客,出来迎新郎迎到客房里,先打盆水请新郎洗洗手脸,休息休息然后陪客就陪他到上房去,向岳父和岳母并长辈的人见礼,给每个人磕三个头。礼毕再陪到客房里,这时客房的桌上已经预备好茶点,陪客陪着用毕,新郎就告辞回去。

    陪客陪着新郎出了大门,上了轿子或车子,连忙回来用椅子抬着穿红衫红裙蒙红巾的新娘到大门口,由伯母或婶母打发她上轿。这个轿也是同新郎一齐来的。有的来时里面坐个压轿的靓女孩。新郎的轿在前面慢慢地走,新郎的兄弟在轿杆两边护着轿,还有一个拿红毡的。逢轿走到井或庙旁边,他就以红毡当之,逢关遇卡及纠葛等事,自有护轿的前去接洽。可是护轿的护到半路就回来了。护送新娘的轿车后头紧紧地跟着。吹鼓手等人这时吹得格外起劲,吹吹打打回到新郎的家,到了家门前先放三声铁炮,以报新娘来了。放完炮新郎先下轿回家。新娘的轿还放在门前停停,这时有人拿烧红的犁放在轿前,用醋泼完,再把轿抬到大门口打开轿门。这时院里会走出两个女孩。一个端着胭脂,另一个端着香粉。她们分别向新娘面上擦抹,然后,她俩回去后又出来两个迎客,他们把新娘迎回来。

    湖南婚俗

    花楼上练“哭娘”桂阳县西北乡的姑娘出嫁时要“哭娘”。哭娘是姑娘在“花楼”上作出嫁准备时练习好了的。花楼每个村庄都有,大村数个小村一个。十多个未出嫁的姑娘们,平常集体住宿在上面做针线活,唱歌跳舞。姑娘主要准备两件事:给自己、郎、家爷、家娘、媒人等做鞋和练习哭娘。哭娘是一种诉说性的歌唱性的啼哭,每哭一句长“喔——”一声。它既可用来倾泄感情,也可作为艺术表演,听起来凄切悦耳。其他姐妹帮她做鞋,指点她哭娘并与她一道排练歌舞,以便出嫁时坐歌堂用。到出嫁前一个月,姑娘不再下花楼,专门由一两个陪伴陪着她,专门协助她做鞋,给她送饭食,陪她参加别的活动,至出嫁时为止。陪伴是从姑娘的亲姐妹、堂姐妹或知心好友中挑选的,必须命好、美丽、能干、擅长歌舞。花楼从来不准男人上去,男人只能在外面欣赏那美妙的歌声。但其主人们可请有福气、有经验的已婚妇女上楼做“哭导”……到亲人家门去“哭娘”姑娘出嫁前三天或七天,连续几个晚上姑娘先在自己家门口哭娘埋怨父母生了个“死女”,表示自己宁愿“填茅坑”——像夭折的小孩一样,随便挖一丛冬茅草,丢入坑内,再盖上冬茅草,也不甘心嫁到“死戚”——男方家去。哭完后到所有“三服”(祖父母的子孙)或“五服”(高祖的子孙)的亲人家门口去哭娘,感谢他们的教养,诉说自己的命苦,请他们今后保重身体,时时关心“死去的女崽”(姑娘自称)。每位亲人都送个红包给她以示安慰。姑娘哭娘时常有一些妇女围观,评论她哭得好不好,这种哭娘,是过去受压迫妇女的抗争手段。她们的终身大事,自己丝毫不能做主。她们被卖到陌生的男家去,等待着她们的多是苦难。她们在没有其他解脱方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哭娘来表达自己的所谓“悲愤和不满”

    。

    阻拦男家关彩礼

    当媒人还没有到达女方家时,姑娘在厅屋里向家头爷(祖宗神位)哭娘,既埋怨祖宗不该送个死孙女来,使死孙女受苦,又怨恨自己再不能给祖宗烧香敬水。在媒人走后姑娘即请父母前往男方,阻拦他们送彩礼来。她母亲到男方家对亲家说,自己生的女不好,配不上郎,请不要送彩礼了。男方父母则赞扬亲家生了个好女,只怕自己的崽配不上,彩礼又少,请不要嫌弃。这类活动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它是由妇女反对不合理婚姻制度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

    “哭娘”骂媒等出嫁姑娘的母亲一回去,男方随即派人抬着花轿彩礼,由迎亲乐队伴着到女方去。同去的还有媒人和两个二十三岁的童男。姑娘听到乐声便向母亲哭娘,诉说自己并没有花费父母的多少东西,质怪父母不该“拔断道芝根,送女下火坑”。花轿彩礼到了,姑娘又哭娘痛骂男方与抬轿的人是猪牛乱闯入她家,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们赶走,好让她心宽。任凭她怎样骂他们,都只能听着,不能有任何不高兴的表示。

    尽管挨骂,但他们还是贵宾,女方中午要请他们吃酒。姑娘则坐在大门外哭娘,对抬嫁妆的表示感谢,并请他们照看。吃到中间时,上鸡肉黄花菜,鸣鞭炮,女方家长来向媒人敬酒。姑娘又哭娘骂媒,口口声声喊你媒人我恨死你呵,花言巧语呵害死人呵,今日做媒呵明日不得好死呵之类乱语。媒人笑面相对只顾接受敬酒,对姑娘的咒骂充耳不闻。在旧式婚姻中媒人是重要人物,所以双方家长都要尊敬他;但可能对有的妇女来说媒人角色则是苦难的制造者之一,为嫁者所痛恨。于是谢媒与骂媒交织在一起。这两次哭娘,如果姑娘由于太累不能表演,可让其陪伴代劳。酒席结束后,姑娘往厨房外哭娘算是谢厨的。

    山东婚俗

    过去在鲁西一带,孩子们长到七八岁时,父母早就给他们订下婚了。假使父母疏忽,以至于使孩子到十几岁还没订婚,就会引起民间大众的非议。特别是女孩子一过十五六岁就更是不好过日子了。

    在山东鱼台地区民间订婚的手续并不复杂。媒人征得两家的同意,都认为“门当户对”、“才貌相当”之后,只需两张“媒人柬”即婚妁,请媒人吃一顿酒席,这婚事便算定了。不过在年龄方面,女的总是比男的大一二岁乃至于四五岁,据说这样是预备着早娶亲早中用。而特别注重的是年命的合不合。所谓年命即是十二属相。假使一个是寅年生人属虎,一个是未年生人属羊,即使门当户对,才貌相当,而因为年命的相克,也决不能订婚的。

    婚姻订就之后等到男的长到十六七岁,至多到二十岁左右,就要迎娶了。结婚的日期一般由男家决定,男家多半在结婚的前三四个月里看定日期,告诉女家以便大家在此期间预备嫁妆。“闺女出门,粪堆也撅三天嘴”,所谓撅嘴是生气的样子。陪送嫁妆在女家认为是极大的事情。中产之家,在木器方面至少要陪送一只大橱,一只条几,一张方桌,一张抽屉,两条睡凳,两把椅子,一只衣柜,一只皮箱。在衣服方面衣箱衣柜中总须要填得满满的。

    迎娶有大小之别,贫寒之家都用小娶,抬一顶轿子,由压轿的乘到女家,这轿由新妇乘回来而压轿的则换乘车子。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用大娶。大娶是抬两顶轿,有鼓乐有旗锣伞,声势非常显赫。路途稍远些的都要头一天过轿。这两只轿一只由新郎乘着,一只由压轿的乘着,须在夜色朦胧时走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

    广东婚俗

    中国广东饶平民间一带,男女双方议婚之际,为了避免直截了当协议时,带来双方尴尬局面,往往用汤圆来做答复。如果女方的碗里面放了五个汤圆,并且全是豆沙或者麻糖的馅儿,那么说明女的方面同意了这桩婚事。假如5个汤圆里只有3个馅儿有糖点,则表示女的犹疑不决。如果5个全没馅是实心丸子,那么这件婚事就算黄了。所以每当求婚男子在吃这些汤圆的时候,心中总是显得忐忑不安的……宝岛台湾的婚嫁风俗婚嫁仪礼中国在古代婚礼中有六礼之分,“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币、请期、亲迎。台湾自古把六礼合并为四礼即:问名、订盟、完聘、亲迎,也就是俗称送日头之礼。至于婚嫁就有大娶小娶之别。大娶就是一般婚嫁依古制行礼;小娶就是招婿或半招半嫁之式。

    问名又称议婚。以往问名的条件是:第一门风水好、第二有财富、第三才干、第四美丑、第五健康。

    议婚媒人将双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家内,男方于是将生辰八字放在神桌祖宗案上,占卜吉凶。三日内家中一切平安,就将男方庚帖送给女家;女家可问卜于星相者,或即表同意合婚。如果男家于受女子庚帖三日内,双方家中如有一方不慎毁坏器物或家人生疾,则被认为是不吉之征兆,那么,就是门当户对也婉辞退还庚帖。

    议婚也可以由女家经媒妁请男家提出字仔(庚帖),女方如果认为合适又吉祥,那么就将男女生辰合写一谱,送到男家,否则仅将原件送还作罢。

    婚仔即字仔的另一种说法,小年庚为字仔,八字为大年庚。二者均称年庚但略有不同。八字之用庚必须用干支写,为的是便于占卜;字仔则写籍贯排行贯、行等。字仔是男书乾造女书坤造,写在红色长方纸上,其生年月日时辰之合计字数必须双数。如遇单数男子下端添健字,女子下端添瑞字。

    比手指办又称量定戒指尺寸。这是男女双方议婚认为合适后,由媒人通知女方将带戒的手指尺寸量好,以便男方定制订盟戒指。

    送定就是订盟合婚,又称小聘、文定、过定、定聘、携定,都是属订婚礼俗。有送定后再经完聘(又称大聘),聘礼才告完成。也有为了节省将小聘大聘合并举行的。

    聘礼送定是选择吉日,由男方备聘礼送到女方家里。聘礼大都为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饼、礼炮、红绸、金花、连招花盆(求取连生贵子吉兆之意)、石榴花等。这些聘礼是由媒妁、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随同致送到女家。女方只受一部分,并备六或十二件物品回赠。女家即将聘礼奉于神位祖先案桌前供拜。

    挂手指男方到女方家里送定时,由待嫁女子端甜茶请男家来人喝茶,之后,由男方来客各包送压茶瓯之后包礼,并对待嫁女子将戒指套在手指上。女面向外(如果是招夫,则坐向内侧)坐在厅堂中央的椅子上,通常由男家尊长挂带戒指。戒指需金铜两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妻同心同体。戴完戒指订婚礼始告完成。并要上香奉告神明祖宗。

    完聘又称大聘,也就是合并纳彩、纳币二礼为一。男方备具婚书、聘金、币帛等物,署纳币之敬字样,送达女家,女家亦随轻重回报。

    办盘将完聘礼物盛于二人扛的抬盘上。由媒人押礼人作陪游行送到女家。

    办盘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书明礼物目录、仪式次序)、婚书、聘金、礼饼、冰糖冬瓜、桔饼、柿烛、面线、羊猪、福圆(干龙眼)、糖仔路(糖果塑作成塔形、鸳鸯形)、阉鸡二只、母鸭二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几束、盘头裘裙(新娘结婚用礼服)、手镯、戒指等。

    回礼聘礼送达后,女家则宴请男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先,并将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而约定婚礼。男家送来的礼品,或领受一部分或原物送还都有习俗与惯例。例如福圆、阉鸡、母鸭等属于男家福分就原物退回,但猪肉可收,猪脚要退还;女家也应退回数盒礼饼并以新郎礼服、衣裳、衣帽、鞋袜、皮带、领带、手帕、针绣之类作为回礼。

    打盘为了节省办盘的繁琐和费用,有时将礼物全部改为礼款这叫做打盘。这对于男女双方居处远隔或经济状况较差的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好办法。

    聘礼所有聘礼物品都须列于红纸礼帖,数目取偶数忌奇数,并用喜、全、老、双、满等吉祥文字,如:凤凰来仪就是指凤梨、嘉种降临就是指五谷、长发其祥指红柚红圆、槟榔偕老指槟榔、连招贵子指连招花、石榴桂花盆。选送的礼物,也是取其吉祥的意思,如:香蕉的蕉与招谐音,取意连招贵子;狗蹄芋与九代有谐音,取意子孙世代富有;柑橘与甘吉揩音,取意吉祥;凤梨与旺来谐音,取意盛旺到来……礼饼在完聘后由男方送礼饼到女方家。女方再将大饼分别赠送给亲朋左邻右舍。

    谢神完聘前日这天男家悬灯结彩,拜天公三界公及众神,并演傀儡戏。

    这天女家备送十二样礼品比如喜帏、喜灯、礼香、礼烛、礼炮、戏彩、发盒、礼酒、桃盏、熏腿、鹿角、燕窝等致贺,这叫做贺谢神。男家不能全部收受,仅能收下前六种礼品。如果收戏彩就需加演大戏,作为答谢。

    亲迎古时候中上人家都是新郎亲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妇;中下人家则略之,仅由媒妁代往迎娶。

    以下是迎亲以前的婚前礼仪。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俗称送日头、提日。这是男方择日,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迎娶时日时辰,这叫做请期礼书,由媒妁携同礼书礼炮礼烛送往女家,经女家复书表示同意,然后女家再以礼饼分赠亲朋。

    轿前盘又称屎尿盘,意为酬谢新妇双亲养育之恩(换洗尿裤的劳役),由男家赠送猪脚和面线(祝寿礼品)、饼食等物为礼。

    裁衣婚前数日双方选定同一吉时良辰,举行裁衣礼,由福寿双全的妇女于神前裁剪白布匹。男女双方各裁制头上戴髻、日穿用之白布言裤一件,俗称上头衫仔裤。女方另外再裁制结婚当天穿带的肚裙。

    安床婚用寝室柜台多用新的,并于婚前择吉日安床。安放位置视男女双方十二干支及家相、窗向、神位等而定,切忌与桌柜衣橱相对。当天晚上,还要拜床母。

    贺礼亲戚朋友于婚前赠送女家的贺礼,俗称添妆,帖单上面书写:灿妆之敬或奁帖;致送男家的贺礼就写:燕尔之敬或花灼之敬。

    食姊妹桌在结婚当天,女方的九姊妹进行会餐,这就是食姊妹桌。

    迎娶之际新郎偕同媒人到女家迎娶,陪同的亲朋大都是六人或八人。如果是七人则车未到女家门前时,先请一人下车步行,喜车再开到女家大门前。到达女家新娘先拜祖宗,再叩别双亲,于择定的时辰随新郎从西阶步出,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或喜车)。迎娶到男家厅堂,新郎新娘一齐拜天地祖先,而后行交拜礼。交拜后送入洞房并坐于案前,点燃花烛饮合卺酒至此才礼成。

    迎娶方式有单顶娶、双顶娶两种。单顶娶即新郎在家不亲迎,而由媒人领新娘轿单顶至女家迎娶。双顶娶即男家备子婿轿、新娘轿双顶,新郎同至女家亲迎。

    新妇婚衣出婚当天新妇内穿白布短衫白布裙(此套衫裙须保存一生,“张穿”时再穿之),腹挂肚裙,裙内装放铅钱(铅缘音同,娶意姻缘)、乌糖、五谷、猪心(取意夫妇同心)等十二种物件。肚裙布料日后用以裁制产儿衣服,因此亦示产儿之兆,其外则穿男家送来之盘头裘裙。往昔新妇婚衣系穿明朝宫装珠冠云佩,风笄蟒祆,此与当时民族观念有关。

    新妇头插铁彩金箭(均系木匠用具)以为驱邪。

    与新郎同往女家的傧相,就俗称“娶嫁”。俗谓不打不成亲家,即表示抢夺新妇上轿之古风。古时娶嫁轿内系铜锣一面,以便催促速为上轿(俗以新妇延宕时刻上轿,可使福气多留在女家),亦作为沿途敲鸣凑热闹。

    食旬汤新郎轿停驻女家未起轿前,女家即遣一童子敬献四种汤——蜜茶、四果汤、鸡蛋汤、腰子汤,食此汤称食旬汤。

    食鸡蛋茶男家迎娶至女家,则请食鸡蛋茶(甜茶内置脱壳煮熟鸡卵一个),仅喝其甜汤并将鸡蛋用箸截开,或因蛋光滑不易截开,仅以箸在碗中搅拌了事。

    亲迎行列当亲迎到男方家时,行列次序为蓑者,则由女方家派人抬它。

    因竹大,一人不易抬,改用拖之,俗谓拖竹蓑。青竹连根带叶,俗谓透脚青,以为嫁后翁姑、夫妇、子孙皆有福健在之吉兆。青竹又取意新妇贞节或初嫁之表示。媒人轿、娶嫁(傧相)、舅爷(新妇之弟,其乘轿系红布宫灯谓之新娘灯或舅仔灯,以此吊于正厅或洞房)、叔爷(新郎之弟)、嫁妆(随嫁物件,多系家具木器、布正、金饰、现款等)。木料中必须有桌柜,此因柜怀音谐,取意怀胎吉兆。嫁妆多寡视贫富而定。其谓“全厅面”即指厅堂需用之椅桌、垫案、神灯、花瓶等具一式全套齐备。又如妆奁一块田地,以表示分配一份田租。亦有供于死后用之寿板棺(用金制一小型,其金价足供买之)、新娘轿(轿身涂红,轿边环以红彩,因四周画有花鸟人物装饰,又称在仔轿。有四人抬之红顶轿。二人抬的黑顶红轿。有钱人家者四人抬,一般则用二人抬)、随嫁娴、随嫁姆(均限于富家)、子孙桶(或称腰桶,即产儿盆,备于产儿时使用,含有子孙繁衍之喜兆,装人红布袋担之)、鼓吹(奏乐)。上述亲迎今天多为媒人一名、娶嫁四至八名、叔爷一名、新郎等分乘汽车二至四辆,娶回则增舅爷新妇二名,一切仪式从简而朴素,与古昔之繁缛大异其趣。

    罩乌巾新娘在上轿之前,通常由紫姑引导上厅。然后站在竹凳上,穿以新郎带来的围轿裙,然后盖上乌巾。过米筛是新娘轿后悬挂彩色米筛一面,有攘邪之意。筛面画八卦及太极图,象征繁荣,或写百子千孙吉句。新妇出轿门,即由福命妇一手擎竹筛覆盖其上,称遮米筛或称过米筛,俗称为新郎压服新妇之示意。现在则以雨伞代之。女方嫁女,惟恐福气被女儿带往男家,则于新娘出门后,用米筛封住门口以防之,或用帚作扫人家中状,亦为同意。

    破瓦当花轿停于屋前在扁平的竹器内放一块瓦,使轿子停在上面压破它,取避邪之意。炉上用生炭生火由新妇跨过其上,因“生炭”音谐“生殖”亦称为吉祥。

    轿斗圆一齐去迎娶的媒人须带轿斗圆及“轿斗猪脚”前往。轿斗圆系用一斗二升米制之圆仔粹(汤圆材料),今概改用米袋之,称“斗二米”。

    放扇新娘上轿后,在起行不远之时,放下扇或手帕,叫“放扇”、“送扇”。俗谓送扇不相见以示嫁出之意、或以此为临别纪念一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此称放性地(放扇地的谐音)。

    哭好命新娘上轿时啼哭几声,谓“哭好命”,以示好命。其实,此为出嫁时,一因要离别娘家,一因要嫁入门当户对之男家,在此一忧一喜场面,其心情难免露之于脸。

    换花在双方迎亲的途中,如果两个花轿相适,为避免“喜冲喜”的不祥之兆,双方媒人各自预备人造花以便交换避邪。

    下轿花轿停于男家门前,由男家童子趋前端茶迎轿,旋由新郎出迎,而于择定吉时,将花轿舁入门内。继由童子奉柑橘二颗(象征夫妇圆满吉意),请其下轿。于是新妇示意下轿。

    跶轿门新娘在下轿之前,新郎用扇将轿顶打三次,又用脚跶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妇顺从易于驾御。此外,新妇须将嫁妆桌拒之锁匙,托媒妁交付新郎开之,以示见于天。

    抬子孙桶挑夫将子孙桶挑至新娘房,念四句可享红包。其句为:子孙桶,过门槛,夫妻家和,万事成和,子孙桶,扌官入房,百年偕老心和同。开轿门时亦由轿夫念四句:如今要轿门两旁开,金银财宝做一堆,新娘新婿入房内,生子生孙进秀才。往时事事皆重用喜句以求吉利。

    食酒婚桌当新婚夫妇进入洞房后,双方对座吃新娘圆(汤圆),取一家团圆之意。之后有食酒婚桌之仪,此即古合卺之礼。其礼即双双对座,由父母双全年长儿女多之“好命人”念喜句而动用筷子,将十二碗菜(其中六碗为素食)之食料,—一挟至新郎新妇口边,使作食之状。其念喜句为:“食鸡才会起家;食鱿鱼生子好育饲;食鹿全寿福禄;食猪肚子孙大地步;食肉圆万事圆;食鱼颔腮下,快做爸爸(鱼颔下生有鳍,状如须,新郎食颔下肉,取意年老蓄须做父做公。);食鱼尾叉,快做乾家(鱼尾双叉,状如扇,新妇食之,取意将来子女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食红枣年年好(干枣每年生果而呈红,为喜果);食冬瓜,大发花(冬瓜状长而大,喻长寿);食芋,新郎好头路、新妇快大肚(快怀孕)”。在这十二碗菜中,螺蛤蜊均可采用,鸭音谐押最好不用。

    上床洞房花烛夜,床巾概用白布,新妇底穿白布衫白布裙,以利验视女身清白。新郎衣类须置新妇衣类上,又新郎脱鞋须置于免被新妇践踏之处,类此以防雌威。

    在新娘房新郎新妇一齐坐于高凳而脚放于低椅,俗称高椅仰坐,低椅挂脚以示荣达安乐之兆。

    新婚夜俗云:“顶半瞑食你的粟,下半瞑食咱的粟”,意为是夜偶闻老鼠偷食粟仓之声音,上半夜新妇虽说为你家之粟,但到下半夜则说为我家之粟,口气之转变,至此显见新夫妇间已无彼此之分,而熔合为一体矣。

    报包结婚第二天,紫姑将新妇之上头衫仔裤包回娘家,以报婚夜讯息俗谓报包。

    食新娘茶在婚宴后闹新娘以凑热闹。亦有不于宴会,而特为“食新娘茶”

    往贺。盖此俗以喜句贺其新婚,使新妇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妇耐性或其性情举动等。主要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妇。

    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妇手端茶盘,以甜茶、蜜饯、冬瓜敬宾客,宾客则接受其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妇又出来收回茶杯,其时贺客乃包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谓“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含幽默滑稽之意。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娘新郎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做客婚后第三日或十二日、一个月,夫妻偕至女家,称“做客”、“双人返”、“近外家”,亦即谓“归宁”。做客时随带饼果类为“携尹”礼品。女家设宴待之,而请亲朋作陪。新郎以红包赠女家父母老幼,女家又以增倍额数回赠新郎。其回男家,俗以暗暗摸生查埔(生男)屈此须至日暮时始回,而携回“毯路鸡”(头路鸡,公母雏鸡一对)、连根带叶之甘蔗两株及其他礼物。鸡和甘蔗均为子孙昌盛之征。做客须由新郎弟妹前往接归。

    捧鞋筐归宁时顺便将剪刀、针线、鞋筐、竹凳之类,带回男家,俗称捧鞋筐,因结婚当时不便携带,须在后来始可带回,因此类物件与喜事相克之故。

    在结婚后第三天,新妇始出洞房,而至厅堂拜神,此称“出厅”。出厅时夫妇先祭拜神明祖宗,而后跪拜父母或致茶敬亲族尊长,及与幼少弟妹见面。礼成新妇旋至厨房,烹饪鸡作为从事家事之开始,其时随每项工作,念吉句摸着笼,才会知头重(善于侍奉长辈),搅奔浮(搅食剩废料),饲猪较大牛(善于喂饲),拜灶君,起火不会熏,煮粥快滚(善于炊煮)。

    舅仔探房结婚后第三天早晨:由妇方兄弟前来男家,探访新妇嫁后起居情况,称舅仔探房,须由男家以礼款待。

    扌官点心婚后一个月间,女家常将食品点心补品等提送男家,供新夫妻食用。

    婚嫁风俗

    送定后分送人家的礼饼,饼面如有火焦,会被人笑为新妇饶舌(解为饶舌才会不慎将饼烧焦),饼烧得不美会被人笑话新妇不美。

    如果结婚当天下雨意味着丈夫为酒徒。

    婚夜新妇入房后,新郎应即上锁,此为防止新妇以后频繁外出。

    谈婚时为占女方性情或命运之好坏,男方即在神前放一碗清水,经过三天后水污则解不祥,水清解为吉兆。

    娶入后夫妻齐拜祖宗,此时一对喜烛拟比新郎新妇,一方的火光熄灭则占为该方早死。

    订婚带戒指时,以其顺滑挂下去为佳,否则占将来婚变。

    婚后归宁,由男家赠送的鸡放在睡床下,试看公母哪一只先走出来,以卜初产会生男或生女。

    嫁出的女儿归宁回家时,遇家人在生火或煮饭占一生将与翁姑不和。

    新婚之夜,夫妇吃新妇带于肚裙的鸡卵蜜柑各一,此时新妇暗中将鸡卵打在床边,口念“鸡卵杠遮风,惊我和惊恁祖公”,俗信如此能使丈夫畏内。

    新妇又将其鞋暗中叠于新郎鞋上,念道“我鞋叠汝鞋,使着头壳犁犁(很听话)”,也是同样的意思。

    新婚之夜房门应由新妇开闭为宜,倘若由新郎关之则解为惧内之兆。

    婚嫁忌讳

    在五六七九这几个月不宜结婚,在民间有五月差误之说,解以此月结婚,将致两家不和睦或婚事失约;“六月匆(不会)山尾”。解以此月谈婚,不会有圆满结果,因而或称“六月娶半年某(妻)”;七月为鬼月,俗说七月娶鬼某;九月狗头重,死某(妻)亦死万(夫),九、狗音同,俗说此月婚娶非吉祥。

    在婚嫁时忌讳属虎的人看,因为虎会伤人,免得由此夫妇不睦或不生孩子;忌小孩在旁,因小孩易哭;忌哭;忌寡妇与服丧的人在场,解为不祥。

    生花易于萎凋,婚事亦列于忌讳。惟连招花,其花色花瓣开自叶心,解其状如深闺女出嫁诚待丈夫可用。石榴亦解为多子多孙可以多用。

    安床后至新婚前夜,使未成年之男童伴新郎同睡于新床,如是始能生男,否则俗谓目困空铺,不死万(夫),亦死某(妻),以为凶兆忌之。由生肖属龙的孩童在其床上翻转称“翻床”,作为早生贵子之征。

    新婚当日新妇忌尿,因而预先蹴尿桶,以免频催尿意。当日为防经期俗以符咒解之。

    新娘入男家忌踏门槛以免触犯门神,或说踏门槛等于糟蹋夫族,切忌之。

    新妇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产,亦忌用两块布缝接,以防再婚。

    结婚四个月内忌用新妇的镜子照别人,亦忌看戏,不然夫妇会不和睦。

    吵新娘

    “吵新娘”又叫做闹洞房,就是在结婚的当夜,众客人戏弄新娘的风俗。据说苏东坡的胞妹苏小妹嫁给秦少游时,因为少游的很多朋友在洞房一直闹到夜半还不肯回去,所以少游托诗骂他们的无礼。这故事以后就慢慢地成为闹洞房的风俗了。

    当吃了喜酒以后众客人便向新郎要求“看新娘”。于是新郎就开放洞房请大家进去,这时众人就要在门口说好话,普通都是念四句。假如洞房容纳不下,就在正厅吵新娘。众人坐齐了以后,新娘撑(是帮新娘应付众人的老太婆,普通都是媒婆。)就扶着新娘走出来向众人请甜茶,同时介绍新娘。当新娘把甜茶的茶瓯交给主客的时候,这位主客故意不收,而让给隔坐的人,隔坐的人同样的再让给他的隔坐。这样新娘尽管在房内踱来踱去,大家还是不理她,于是吵新娘也就开始了。有的说笑,有的扮小丑,有的化装跳舞,有的戏弄新婚的两个,为的是要新娘笑。这时候新娘绝对不肯笑,同时接受“新娘撑”的帮助应付八面的攻击。以后又来一次绞冬瓜,客人故意好几次要冬瓜,使新娘拿着茶盘来回好几次。

    到了最后即出现“压茶瓯”。这是将偶数的钱包在红纸里,放在茶瓯里给新娘,这时还要说四句。“娶嫁”是随着新郎去接新娘的人,他们可以在这时候向新娘索取身边的东西,比如手帕织花等物。吵新娘是为祝福新娘而做的,所以到时候,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大闹一顿。对于新人当然是很大的麻烦,不过也不得不接受这种庆贺。

    闹洞房时人们念的四句有:

    新娘暗暗畅,新郎是将相,若是考文武定规一笔中。

    茶盘金金,茶鸥深深,请你俩抱起来亲,若不亲我不饮。

    谚语姻观

    台湾婚俗谚语作为流传各地的俗语,也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其中有劝善补过警世与功俗的功能。因而在民间社会作为人群的行为准则,谚语的内容包罗万象。举凡人类文化的内容都是谚语的范围,例如人对宇宙的看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超自然的关系等都包括在内。

    婚姻是人与人之间最重的关系,一方面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转变阶段;另一方面也是人群与人群联合的桥梁。因此,不管是以个人的立场或是社会的观点,婚姻现象都是很重要的社会事实;所以只要有谚语的社会,都有婚姻谚语,从这些谚语中,我们能看出婚姻礼俗的规范。本篇所录的谚语,以台湾民间所集的谚语为对象。台湾民间的谚语甚为丰富,并且在民间多奉为行为的准则,长辈常以谚语来教训年轻的一代。

    在台湾所流传的民间谚语,多以闽南与客家沿袭而来,有些是从古籍上的格言或劝世文转变而来,有些是传借而来,有些是从大陆移植来的,而有些是新产生的。

    婚姻对女人的重要性

    (1)男人最怕入错行,女人最怕嫁错郎。女人嫁人如同男人选择职业,最怕选择错误。

    (2)嫁着歹丈夫,相似葬落墓。如果嫁了不好的丈夫,如同进了坟墓一生没有希望。

    (3)割着歹稻望后冬,嫁着歹尴一世人。稻谷的收获如果这一期坏,尚可期望下一期,嫁了坏的丈夫就悔恨一生。

    婚姻对男人的重要性

    (1)宁可无官不可无婚。结婚比做官还重要。

    (2)娶着好妻子较好做祖。娶了好妻子比做祖父还要好。这两条谚语从好的方面来说明结婚对男人的重要性。

    (3)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囝。一代没有贤妻,三代都不会有好的子孙。

    (4)娶着歹妻一世穷。

    (5)娶着歹妻,较修三代无灶炉,四代无茶桶。三代无灶炉,四代无茶炉,不可娶着歹妻。炉灶和茶壶都是家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娶了恶妻,其害处比三四代没有这些东西还要惨重。

    (7)娶着歹妻一世人,做着歹田望后冬。

    婚姻天注定的观念

    (1)姻缘天注定。

    (2)五百年前姻缘天注定。

    (3)花无错开缘无错对。

    (4)一日夫妻百世缘。能做一日夫妻是百世缘分所结。

    (5)一夜夫妻百世恩。

    (6)姻缘到不是媒人贤。

    婚姻的条件

    (l)门当户对,两下成婚配。

    (2)第一门风,第二祖公。选偶要看对方的家世门风。

    (3)第一门风,第二财富,第三才干,第四美丑,第五健康。这五个条件是近世台湾择偶的五个条件。

    (4)一钱,二姻缘,三美,四少年,五好嘴,六敢跪,七皮,八棉烂,九强,十胚也。皮为厚脸皮,八为有耐性,九为积极出手,十为硬要。这十个条件是现代男女交际开放后,自由恋爱中男子追求女子应具的条件。

    从这些不同时代所着重的条件中,可看出在古时重视家世门风,以家族为主。然而现代则以个人的能力来博得女子的青睐。

    男女适婚年龄

    (1)男大当说亲,女大当受聘。

    (2)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谓男女成年即应成婚。

    (3)男大不婚,女大不嫁,终会弄出大笑话。

    (4)男三十女二十。男的不要超过三十,女的不要超过二十是结婚最好的年龄。

    (5)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老人家。

    (6)姑娘十八一枝花。十八岁嫁人最好。

    (7)女大不可留强,留必为仇。

    (8)女人要嫁乘年轻,虾要跳着趁生。女人不要等到年老色衰才嫁。

    容貌与体态的选择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因此容貌的美丑是选偶的条件。由于容貌与民间信仰中的相学有关,因此选择配偶时往往深受相学上的意见所左右。由于父系社会行嫁娶婚,男方主动女方被动,在容貌与体态方面多着重在对女方的要求。

    在民间,男方都愿娶一美女为妻。如何才是美?请看如下:

    (1)樱桃嘴柳叶眉。

    (2)鲤鱼嘴葱发鼻。

    (3)鹦哥鼻黛叶眉。

    (4)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嘴瓜子脸杨柳腰。

    美女的命运

    (1)人美命不美。

    (2)红颜薄命。

    (3)美人无美命。劝人不要娶太漂亮的女人,甚至认为不是福气。

    (4)烧粥损菜,美查某损子婿。美丽的太太会损害丈夫的身体。

    中国内地少数民族的婚嫁风俗

    蒙古族婚俗

    有时候,蒙古人婚姻中女子比男子稍长,常常是男青年十二三岁,便与十六七岁的女子结婚,男子年满十六岁而未婚的极少。过去的婚姻一般要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能结合。现在也多有自由恋爱的,但结婚亦须双方家长同意才好履行婚姻礼节。

    订婚礼

    当男女双方同意后,即请媒人携带哈达、奶酒等至女家为双方介绍。女家认为合意,方收媒人携来之物,即由女方父母兄弟去拜访男家。女方亦同样往访女家,彼此过往时,都携带哈达、砖茶、酒及牛羊等礼物。双方经多次会谈,定了娶婚期等诸事后,便可下聘礼。男方交出聘礼都是牲畜,马两匹,牛二头,羊二十只为常见,有钱者的人家还要送上金银之类礼品。过一二年迎娶。

    讨小名

    一般男方先请喇嘛来定良辰吉日,届时新郎全身换装,穿上长袍马褂长靴,戴红缨帽束白腰带,骑一大马背着弓箭,非常英武,好像要出征的样子。新郎直接驰马到女家,各亲友随行的有数十人之多。到了女家帐篷处,女家闩门作出不让进门的样子。经过亲友们再三请求然后开门,迎接大家进帐内。新郎一进去就拿出准备好的哈达拜见岳父母,岳父母即设全羊席(俗名“午茶”或“羊背子”)招待众人。宴毕,新娘背向大家坐着,周围坐着姑姨表姐妹一大群姑娘,作护卫的样子。新郎走到新娘背后跪在地上,询问新娘的名字,新娘故意不回答,众男女亲友与新郎新娘谐谑调笑,最后新娘才讲出名字,新郎小心记着,这叫讨小名。

    新婚夜

    当天晚上,新郎住在女方家中,与所有的亲友喝酒。第二天新娘先走出门,驰马绕帐篷三匝然后飞快驰去,新郎尾随紧追,众亲友跟随于后,大家驰马返回男家。到了家门男家也闭门不纳,直到再三劝说才开门迎亲。先于帐外设一小桌旁生一火盆,桌上放弧矢羊骨等,桌旁放一只羊。新郎新娘向小桌跪拜叫拜天地大神,然后新娘拜见公公婆婆,拜佛堂灶主及家庭长辈,并答亲友礼。喇嘛在旁念经以除不祥。男家设盛宴招待客人。亲友住一日或几日就回去,只留新娘的母亲住几十日后才回去。男女洞房之夜迷信屋内有鬼怪,夫妻不能立即合睡,第一夜先请一口齿伶俐、善于诙谐的老女人在新房中讲话,第二夜新婚夫妇才同床。

    彝族婚俗

    彝族姑娘在自己的婚礼当中,肯定都有自己的一身礼服——镶边衣、鸡冠帽和绣花鞋。这些特色里边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彝族姑娘很喜欢穿镶边衣,这是一种右衽宽长的上衣,衣服的衣袖和胸襟都绣有金、红、紫、绿等色花纹图案,衣领镶细银泡,这种服装也是彝族姑娘的一种护身符。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爱上了一位勤劳的小伙子,可是有位富人家的儿子也喜欢这位姑娘,姑娘的父母答应把女儿嫁给富人的儿子。聪明的姑娘在缝嫁衣的时候给衣服镶上了花边。到了男方抢亲的那天,姑娘约几个伙伴一起,把镶花边的衣服都穿上,而且所有的姑娘都梳着长长的“刘海”,抢亲的人看见一群姑娘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刘海又遮住了眼睛,认不出哪一个是新娘,只好扫兴而归。这以后姑娘便和心爱的人结婚了,过上了幸福日子。这种镶边衣便成了彝族姑娘争取自由幸福的护身符。

    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然后再用大小一千二百多颗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就像一只大公鸡。为什么彝族姑娘喜欢戴这种鸡冠帽呢?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彝族青年男女在一个月夜到森林中约会时被森林中的魔王发现,小伙子被杀死,姑娘逃跑,当姑娘跑到一个山寨时,寨中突然响起了公鸡的叫声,魔王听到鸡叫声才不再追赶姑娘了。姑娘知道魔王怕公鸡,就抱着一只公鸡来到约会的地方,公鸡一叫她的情人就复活了。于是他们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当彝族姑娘出嫁的时候,娘家的姐妹和伙伴们都要给姑娘绣一双漂亮的勾尖绣花鞋,让姑娘穿着到婆家去。据说,这种勾尖绣花鞋能使姑娘一路平安,生活美满幸福。相传在很早以前,彝族居住的依底寨有一个叫基妞的姑娘与格么寨的小伙子格沙相爱。按照彝家的规矩,婚后姑娘回到娘家。按事先约定的日子在娘家住满一个月后便换上漂亮的衣裳,穿上美丽的勾尖绣花鞋从娘家往婆家走。当她走到一座密密的老林时,突然被一条树桩一般粗的大蟒吞进了肚里。新郎格沙按照约定早早就到寨边等候,从早晨等到午后,还不见基妞的影子,他焦急地约了几个伙伴顺路寻找。当他们来到老林边时,只见一条巨蟒横在路上,巨蟒的嘴角还露着一双勾尖绣花鞋。人们想新娘一定是被巨蟒吞进去了,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杀死了巨蟒,他们用刀剖开蟒腹,救出了新娘。新娘并没有受重伤,一会儿慢慢地醒了过来。在这件事后,乡亲们都说,是因为巨蟒吞不进勾尖绣花鞋,新娘才免于一死,这都是绣花鞋在暗中保护的结果。从此为了保佑新娘一路平安,每逢新娘出嫁时,娘家人和伙伴们都要给新娘绣制一双漂亮的勾尖绣花鞋穿着到婆家去。

    另外彝族还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小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核,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来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就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从而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密,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步行。彝族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平安而不受侵扰。

    土家族婚俗

    香袋是湘西桑植土家族人爱情的护身符,正如一首情歌所唱的那样:一更里等郎来,土家姑娘绣香袋,香袋绣起妹心意,揣在郎腰挂在怀。由此不难看出,香袋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乃至土家人的爱情信物。过去土家族男青年得到姑娘送的香袋,就等于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请媒人去求亲就十拿九稳了。有的女青年迫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和意中人定亲,就精心地制作一个香袋,悄悄地送给对方,而情人至死还保存着这件礼物。一般说来不论婚姻成否,香袋都伴随着土家族人一生。香袋又叫鸳鸯荷包,它的制作规格大致是:漂白丝布作袋面,红布作袋里,内外两层,约为两寸高,两寸宽。因为它是土家族姑娘送给心爱之人的,所以绣制得十分精巧,通常上面绣有鸳鸯戏水、鲤鱼跳龙门等,表达着土家族姑娘渴望幸福、渴望自由的美好夙愿。

    苗族婚俗

    在保靖县的水田苗区有一种特殊的情书,这便是一束束的草标。它是苗族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的纽带。正是这一束束的草标使苗族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传很久以前,阿本后生与阿贝姑娘相爱,在一次赶秋会上他们定下晚间交换信物的地方。

    不料就在他们对歌时,寨主看上了阿贝,连夜把阿贝抢走了。当阿贝经过她与阿本相约的地方时,便扯下几株青草挽成草标,悄悄地留在了路旁。晚上,阿本来到相约的地方不见阿贝,然后他发现了草标,知道阿贝出了事,便按草标暗示的方向奔向寨主家,并放了一把火,趁着乱救出了阿贝,他俩逃到很远的地方过起了幸福的生活。从此以后苗家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便用草标来约定相会的时间地点。

    这种草标有多种含义。约会时一方如果先到预定的地点,必须在路口留下一个草标,告诉自己的情人,让对方知道自己已经按时到了。后来的一方看到草标后也必须再留下一个草标,横放在第一个草标上,成一个十字形以此告诉行人,山中已有情人幽会,请行人到此留步,行人看见了这种文明的草标,也会自觉地回避。待幽会结束,幽会者就把草标取下。通常这些草标的形状不是单一的,而是用不同的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如用几片小草表示几天后相会;有的用青草夹黄表示秋场再会;有的挽成圈圈表示对团圆的渴望。

    朝鲜族婚俗

    当朝鲜族姑娘出嫁的时候,要给新郎带去一身自己亲手缝制的最好衣服,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新生活的希望。而最初的新郎服则是救了新郎性命的护身符。相传有一年朴御使怀里藏着国王的手谕玉牒马牌,身穿破长袍,头戴旧斗笠,腰系乱麻绳出去巡视四方。每到一地,惩治贪官污吏,表彰忠君爱国的臣民。有一次御使在路过一个村庄时听到两个人在议论当地发生的一起杀人案,于是他便上前去问个究竟。原来这村里有一户人家,女儿品貌超群,父母把她许配给了远方的青年。成亲的这天,被城邑里的一个贵族知道了。这贵族是京城太监的孙子,他来到姑娘家就要喜酒喝,态度十分蛮横。正巧新郎的父亲陪儿子来接亲。

    这贵族喝醉后站起来揪住新郎的父亲就打。新郎气得推了他一下,他便摔倒在地死了。这贵族的家里人赶来砸了婚礼,打了姑娘的父母和新郎父子,并把新郎投入死牢。

    朴御使了解到这些情况,便找了一个地方住下,准备第二天去救新郎。第二天一早,朴御使便起来赶路,没走多远,后面便赶上来一位身穿新郎礼服的青年人,他跑得满头大汗。

    朴御使感到奇怪,便抓住这青年问他为何跑得这样匆忙。新郎回答今天午时三刻,要在法场斩首一个受冤的好人,我现在必须去救他。朴御使更不明白,要求新郎必须说清楚。

    原来这青年就是被关进死牢的新郎。在昨天深夜,忽然有一下人买通狱卒,蒙着面纱来到死牢,脱下自己的新郎服让他换上逃出去,在匆忙间他也没看清来人,只顾换了衣服逃命。

    回到家里仔细想想,才明白那人是为自己作替身救自己的,这不冤枉好人了吗?于是他急忙赶往法场,怕去晚了那人被斩首。朴御使听后深受感动,便同新郎一起上路了。待他们进入了邑门,就快到午时三刻了,新郎忙喊“真正的凶手是我!”这时朴御使唤出随从,拿出玉牒马牌让他们去法场请来两个新郎。

    朴御使要邑官辨认谁是真正的凶手,邑官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不瞒御使大人,我受了贵族家的贿赂,没有升堂审问,就判了新郎的死罪,所以认不出哪个是真凶手。”御使又问:“救新郎的青年人为什么要舍命替换一个杀人的死囚?”那青年人回答:“回禀御使大人,我本是良家女子,救的是我的未婚丈夫。我的未婚夫被抓走投进了死牢,父母拿出了家中全部金银让我搭救丈夫。我围着死牢转了一天一夜也没见到郎君。我左思右想觉得见了面还不如替他去死,这样,我就换上了亲手给丈夫缝制的衣衫,闯进了死牢。”朴御使听后宣布罢免邑官,令新郎新娘重新举行婚礼。

    从此以后朝鲜族姑娘结婚的时候都要亲手缝制一件最好的礼服给新郎。一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忠贞爱情,二来希望以此来保佑新郎平安,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黎族婚俗

    黎族人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用种种方式求得平安吉祥,他们的做法很独特。在结婚的那天,男方派几个亲属或好友带一些酒肉槟榔等到女家接新娘。在男方到女家之后,要马上把槟榔破开分给众人吃。当天下午女家请来几位妇女和几位男子做新娘的伴行。因为黎族结婚没有坐轿子的习俗,新娘便跟着迎亲的人步行到男家。在路上如果碰上山猪、蛇或死鸟等,新娘得立即转回娘家告诉父母。父母就要立即请来巫师,让他杀鸡驱邪。否则认为会给男家带去不吉利。驱邪后大家再次上路。当新娘到达男家门前时,新郎和他的父母及其亲属站在门口相迎。男家事先请来的巫师拿着一把剪刀跟在新娘后面,一边口念咒语,一边舞弄手中的剪刀,同时乱撒饭粒,送嫁的人也跟着拿些饭粒撒在地上。最后巫师用剪刀打破一个生鸡蛋认为这样鬼就不会缠绕新娘,使日后一家得到平安。

    但也有的地方不请巫师,而是请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一手拿着钩刀和盛着生米的鸡蛋壳,一手拿着新郎的一件衣服念念有词,最后用钩刀柄把蛋壳捣碎。这样做的意思是请一切鬼怪妖魔之类吃饱以后不要来了,祝福新郎新娘平安,子孙繁衍。这时,男家门口还要点起一小堆柴火,新娘进屋时从当中跨过用以驱邪。

    还有的地方是当新娘快要到达男方的村口时才换上新衣,伴随新娘的妇女用被单或者是布把新娘的头盖上,由伴娘领着做各种驱鬼仪式。这些仪式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驱除鬼邪,摆脱鬼邪的纠缠,保护新婚夫妇日后生活平安。

    基诺族婚俗

    中国基诺族婚俗中的一大特点是以花为媒。基诺男女青年到了婚恋年龄,女儿的母亲便开始给自己的女儿缝制一套美丽的服装,让女儿去谈情说爱。小伙子见姑娘穿上这种特殊标志的服装,就知道可以追求她了。青年男女可以对歌,但男青年不能直接向姑娘提出求爱,只能由姑娘向小伙子提出。当姑娘选中某个小伙时,就准备一朵最美丽的鲜花,托一个小姑娘转交给那个小伙子。如果小伙子也钟爱那姑娘,他收下鲜花之后,就可以直接找姑娘对歌提出订婚。然后向双方父母公开他们的爱情来商订婚期。

    羌族婚俗

    “女儿麻”是羌族的独特婚俗方式。在羌族无论多么美丽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爱情的土地上播种女儿麻,是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的。羌族男女青年相识相爱,而且双方已经正式吃过订婚酒后,待嫁的姑娘就开始准备种植女儿麻了。姑娘在山坡上选定一块荒地,进行开垦。开春后就在这块土地上种下麻,待到秋季收获后将麻织成布,缝成新衣或织成腰带准备结婚使用。从开荒播种、施肥管理、收获到把麻织成衣,整个过程不许任何人插手帮忙,全由姑娘亲手完成。如有他人帮忙耕种就会被认为姑娘对爱情不忠诚。因此羌族姑娘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为了能和心爱的小伙子结成美满的婚缘,从种到收都是一人悄悄地进行。她们早出晚归,避免与他人交谈答话,不向任何人及亲朋好友提及种植女儿麻的事,保持姑娘出嫁前的羞涩之情,免得让人背地笑话或议论。凡种有女儿麻的地方,任何人不得随意到那里去,以示对姑娘的尊重。新婚之前羌族姑娘亲手将女儿麻织成七根腰带,结婚时系于自己身上,洞房花烛夜由新郎亲手解开女儿麻织成的衣服,作为姑娘结婚时的嫁妆。然后夫妻双方都把这件衣服留为永久的纪念,一般不再继续穿,而是传给儿孙,以教育后代要保持羌族的勤劳朴实节俭的传统美德。

    布依族婚俗

    布依族的传统婚俗方式是“跳月”。跳月也叫逛场,每年农历二月十三到十五进行,历时3天。参加“跳月”的未婚青年男女都由母亲领着前来。傍晚时,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场地。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高攀一杆花旗,沿着场地步行绕3圈,然后将花旗插在场地的中心;接着由3个骑马执枪的壮士,在更大的范围内疾驰3圈。长者所划定的小圈,是未婚青年们谈情说爱的天地,观光的人们只能进入小圈之外和壮士划出的大圈之内的地盘。划定范围后,先由伴女儿来的母亲们亮家庭,打开装有鲜艳服装和珠宝首饰的包袱,供人们观赏,然后给女儿穿戴起来。此刻立即有未婚男子吹着芦笙、踏着舞步,迎了上来。姑娘不管中意不中意,都必须按照礼节随那男子绕正中花旗3匝,依芦笙节奏,报以歌声。如不称心便在歌词中表示谢绝。午夜时分,闲杂人员退出场地,互相中意的未婚男女双双对对进入小圈中。小伙子撑开布伞,与姑娘并坐伞下开始深谈。禁区四周有人负责守护,不许外人撞入偷听。待月落日出禁令才解除,通宵达旦深谈的有情人各自散去。到最后便由双方的亲属就婚约、婚礼等有关事项逐一商定。

    傣族恋情

    丢包

    丢包是中国傣族青年寻找情人的一种方式。在每年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男女最喜欢的是互掷花包,即“丢包”。包用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物,四角和中心缀5条花穗。包上绣有各种各样精美的花鸟鱼虫图案,后边还有两条彩色的飘带。这种包是姑娘们精心缝制的爱情信物,它代表着傣族姑娘纯洁的心。丢包一般都是集体进行的。男青年头领带着男青年站在一边,女青年头领带着女青年站在另一边,两边相距20米左右,由姑娘先将花包掷向男方,小伙子接住以后,再投向姑娘。如果一方接不住就算输。男方如果接不住女方的花包,要给女方送一些纪念品;女方如接不住男方的花包,就采下路边的鲜花送给男方。包投到了一定的时候,青年男女们就开始物色自己心仪的对象了。细心的姑娘不再乱投自己的花包,而是把花包频频地投向她所中意的小伙子。小伙子如果也有意,俩人便你来我往,投掷起来。这就意味着将自己的心交给了对方。到了一定时候,姑娘会把花包掷得很高,故意不让小伙子接到,有时小伙子也故意让花包掉在地上。这样小伙子就会作为输的一方,去向姑娘赠送礼品,借机倾吐自己的爱慕之情。于是,双方离开丢包场地到树林中小河边单独约会去了。

    裹毛毯

    中国云南德宏地区的傣族男青年为了寻求良缘,他们常常裹着毛毯等待机会。他们晚间常常裹着毛毯在路边等待。遇到姑娘,若是搭话投机,便立即以闪电式的动作抖开身上的毛毯将姑娘和自己裹起来,边走边谈作进一步地了解。谈得满意便相约下次再见。定亲鞋要姑娘自己亲手做,不可请别人帮着做或到商店里去买,否则就说明姑娘对男方不够真心实意,就会受到人们的非议。

    哈尼族婚俗

    姑娘帽子

    中国云南墨江哈尼族碧约姑娘都带帽子,如果不戴帽子,就被视为对老人的不尊重,因此碧约的婚俗通常体现在帽子上。姑娘们在未成年时期,每人头上要戴一顶十分漂亮的六角花边小帽,成年后,就要加戴一顶,为的是多情的小伙子一旦把帽子抢去,还留一顶在头上,这样回到家里就不至于受父母的呵斥。这顶帽子一直要戴到结婚怀孕之后改为包头为止。碧约人的包头用几尺长的墨色土布围在头上,状似一块大瓦片。改为包头的时间一般放在婚后第二年春节回娘家时,由妈妈改装。这样外人一看便知姑娘有喜了。假如婚后未怀孕就继续戴小帽。

    伞下谈情

    哈尼族的叶车青年,有白伞下谈情、抛松毛觅偶习俗。叶车人认为白伞代表白云,在白伞下谈恋爱就预兆着成功。因此,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会在一把白伞下细谈。即使双方没带白伞也可借用一下他人的伞。最活跃最热闹的觅偶场景是叶车人传统节日期间的“抛松毛”活动。参加这一活动的各寨男女到达抛松毛场地后,先是采摘松枝接着便相互抛投。只见一个个多情的叶车姑娘将一枝又一枝松毛抛向自己的意中人,而小伙子们也喜形于色地把松毛投回到喜爱的姑娘手中。按照叶车人的习俗,投给谁的松毛越多,则说明双方对谁的情意越深。

    东乡族婚典

    结婚馒头

    中国东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有送馒头的婚嫁习俗。成亲那天人们都要送给女方家一些馒头。所送馒头和普通的馒头不一样。一是个大——每个馒头都要有1000克以上,最大的达到2000克重;二是有口——在每个馒头的顶部用力稍切开一个口子抹点委黄。这样的馒头蒸好后,雪白雪白,顶部似开了花。一般要送女家10个这样的大馒头,其含意是祈祝来年农业丰收、幸福康泰。

    评枕头

    中国东乡族在婚礼上有评枕头的风俗。新婚当天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后,全村的男女老少便都来贺喜。他们忘不了打开新房子的箱子,看看新娘的针线活做得怎样。他们最注意的是枕头。

    枕头上绣花的色彩、图案均是评价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也是青年小伙们鸡蛋里挑骨头、找茬儿的好时机。当青年们找不出毛病时,就异口同声地唱起宴曲:恭禧恭禧大恭禧,东家门上来送禧,打一个调儿唱个曲,娶了个好姑娘陪女婿。以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的美满幸福。

    景颇族婚俗

    结婚送亲对中国景颇族的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连闯六关才能到达目的地。送亲队伍刚走不多远,就会发现道路中央横放着一些树枝树丫挡住了去路。一群十二三岁的女孩子站在道路中间,大大方方地向送亲的人们索要喜钱,不给买路钱就不让他们通过。费了一番周折小姑娘们才拆掉了路障放行。谁知走不了多远,又是一道路障挡在前面。这次是一群男孩子向新娘要买路钱。当新娘闯过最后一道路障后,便响起了3响枪声。这是向新郎家鸣枪报喜,告诉他们新娘已过了最后一关。据说一个外村寨的新娘到新郎家也一定要连闯六关才行。

    侗族婚俗

    走寨与坐妹

    中国广西的侗族同胞,在择偶时有走寨与坐妹的婚俗。当吃完晚饭后,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便会拿着风雨灯,弹着侗族琵琶,吹着侗族笛子,一路唱着侗族情歌,到别的寨子去。到了那个寨子,凡是有女青年的家庭就会亮起灯来,或者女青年从木楼里伸出头来看看。

    这时,这群男青年就以各种借口到某家去坐一会儿。如果女的看中了这群男青年中某一个的话。她也找出各种借口把这个男青年留下,比如说借他的灯笼用一下。这时其他在场的人,包括女方父母,都得统统回避,这就是走寨。接下来就是坐妹。在其他人走后,女的慢慢地向男方靠拢,最后一起坐在火塘边,一面低声地对唱情歌,一面闲谈,借以达到双方初步的了解。直到三更过后两人才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然后女的把灯笼送还男方。以后双方便设法了解,直到都认为情投意合了才到订婚阶段。

    十二碗离娘粑

    “粑粑传情”是中国侗族男女青年的独特婚俗方式。侗族姑娘和小伙子互相中意后,姑娘会背着父亲到土地婆(姑娘的嫂子或婶娘)家里去做粑粑。幽会时,姑娘唱完优美的情歌后,将12对雪白的粑粑送给男友,以表达她一年12个月对男友的相思之情。男友吃了姑娘的粑粑后,到下一次幽会时就要回送给姑娘12包糖作为酬谢。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寨上的姑娘和年轻妇女要连夜赶做12对碗口大的“离娘粑”,以表示新娘新郎年年12个月生活美满,并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离娘粑被接亲人带到婆家,切成细片和油茶拌在一起,在婚礼的酒宴上吃,让每个人都分享幸福和快乐。

    定情讨葱蒜

    在贵州镇远地区居住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他们通常是以讨葱蒜的形式定情的。

    每逢农历三月三的传统盛会,穿戴漂亮的姑娘们,便会手提装有葱蒜的竹篮来到小溪旁,她们以冲洗葱蒜为由,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在姑娘们洗葱蒜时,周围会有许多小伙子趁机寻找称心的姑娘。如果一旦看中了意中人,小伙子就会不失时机地上前,当着众人勇敢地对姑娘说:请把葱蒜送给我吧!如果姑娘觉得满意,姑娘便愉快地把葱蒜篮子交给他,反之,她绝不相送。接下来这对通过讨葱蒜建立了联系的男女青年,还要在单独约会和对歌中作进一步的了解,并约定送还篮子的时间,这才是恋爱成败的关键时刻。送还篮子通常是在农历四月初或农历六月六,到时姑娘若收下放有礼物的篮子,说明大事已定,否则就算完了。

    踩脚后跟定情

    居住在中国贵州东南天柱石洞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流行着一种“踩脚后跟”表达爱情的传统习俗。不管是小伙子还是姑娘,只要是一方看中了对方,就要在赶场的时候,想方设法与心上的人靠近,并悄悄地跟在他(她)的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对方被踩后,回过头来,如果看到踩自己脚后跟的人是自己喜欢、中意的人,便会跟着专来踩脚后跟的有情人走出场坝。去讲日子(即约会)。如果被踩脚后跟的姑娘对来踩脚后跟的人不感兴趣,便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不予理睬。一般踩别人脚后跟的人,踩了之后便回身就走,走到场口时才回过头来,看那被踩的人是不是跟着来了,要是跟着来了,自然是有了情意,便高高兴兴地去讲日子;如果被踩的人没有跟着来,就说明对方另有心上人,不可勉强,于是便重新返回场坝去,另外寻找可踩的对象。

    裕固族婚俗

    裕固族的婚姻主要有三种形式:嫁女、招女婿和女儿“帐房戴头”。前两种形式要经过媒人介绍、父母同意;但后一种形式则是经过一定仪式后,子女本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对象或配偶。

    帐房戴头指的是女孩子过了结婚年龄如果还没有合适的对象,或者是家中没有儿子,经济条件又比较吃力,举办不起盛大的婚礼,就由父母为她准备好头面(妇女的尖顶毡帽、胸饰、背饰等)衣服和一顶帐房,预备好待客的酒肉食物,请来一些至亲好友,在帐房里面让女儿戴上头面,由姑娘的装饰改换成妇女的装饰。举行了帐房戴头仪式以后,姑娘就可与男子自由地交往,选择自己中意的对象同居。以这种方式组成的家庭一般不是很稳定,往往会再度瓦解。这种婚姻解放以前还有,现在已经基本上绝迹。

    订婚与汉族地区相比,裕固族的男女青年之间交往比较自由,只要不是同一个部落、同姓或者辈分不同的,只要父母不反对,就可以请媒人带着酒到女方家中提亲。

    女方若是同意的话,就会收下媒人带来的礼物,并且双方再请媒人互换哈达和美酒。这样一来,双方的亲事就算基本上定下了。自由恋爱的青年当然也有,男女双方可以互换礼物,赠送一些小饰物如戒指、耳环、手镯等。若是家长委托媒人说媒的则由家长赠送礼物作为信物。

    订婚以后还要请媒人和双方的近亲如舅舅和姨娘等商量如何向对方送彩礼。裕固族所看重的彩礼只是牲畜和衣服,同时也要邀请总亲(主持婚礼者)、东家(代主人家招待来客的人,八个、十个、十二个、十六个等等不一)、家头、康哥瓦(负责后勤性事务的人)、碟色克志(负责做饭的人)和歌手协助共同举办婚事。此外女方还要请一位多伊瓦什志(送亲的领头人和两位姑娘陪伴新娘,并教给她有关的婚礼仪式和礼俗等事项)。

    截头在婚礼的前一天首先要在女方家举办喜事。亲朋好友们都要带上美酒和哈达等各色礼物,前来女方家中祝贺大喜。婚宴从黄昏时分开始,客人们按照辈分、年龄、地位等规矩依次就座,男家头即带领着男家给客人们敬酒、献奶茶和烧馍等食品。与此同时女方家中专门请来的歌手们也开始唱歌。当天晚上代表女方的歌手们所演唱的主要是《新娘之歌》和《艾特恩》。据说《新娘之歌》颇像中国某些地区流传的哭嫁歌之类的歌曲,最初由新娘自己,渐渐地变成了新娘的姐姐、嫂子代唱,到了最后就变成了由男歌手演唱的曲目了,而最初演唱的新娘反而不能演唱了。《新娘之歌》演唱的主要是感谢父母双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自己临出嫁之前对家庭及家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至于《艾特恩》这首歌,则是歌手们用来安慰新娘的歌。

    代表男方家庭的歌手所唱的歌与女方家庭歌手不同,他们主要负责向客人们劝酒,所以他们的歌主要是劝酒歌和向客人们表示感谢的歌。婆家的代表也会依次向客人们敬酒,诚恳地邀请客人在第二天到自己家中去喝喜酒。女方家庭还要邀请客人们吃夜饭。第二天拂晓,当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两位伴娘就搀扶着满身盛装的新娘走进客厅,走到挂头面的地方为新娘改装、带头面。与此同时歌手们则唱起了《带头面歌》赞美新娘的美貌。

    当伴娘为新娘戴好头面并盖上盖头以后,新娘就走出家门,到专门为新娘准备的帐篷里面去休息。一进到帐篷里面新娘就不能再跨进家门,若有什么事情伴娘就会代替她去处理。此时客人们仍会在新娘家中喝酒、唱歌。这时他们所唱的歌就比较随便,主要是娱乐,所以歌词内容也比较随意,可以即兴发挥,这样一直唱到东方大亮。

    迎亲男方家中的人早就等候在前面。他们派出几位代表,在路边等候着送亲队伍的到来,他们带着酒、哈达、羊胸岔和馍馍等礼品。送亲的队伍刚到,他们就向前拉着第一匹马,请送亲队长、新娘的舅舅、几位贵客到铺好毡子的地方就地休息,向他们献上哈达,并请他们饮酒打尖,但新娘在这时候却不能下骆驼。

    送亲队伍快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要立刻换上岳母家的服装。为什么要换上岳母家的服装则不得而知。在新郎换装时,歌手们则要念祝贺辞《见来克曲戈美》,其大意是说:新郎戴帽、穿袍、系带、着靴等都象征着吉祥幸福,他们祝福新郎新娘的爱情会像乳汁那样纯净,新人的生活像酥油茶那样鲜美,等等之类。送亲的队伍一到新郎的门前,几个骑马的送亲人就会策马向门前的小帐篷冲过去。新郎家的亲友,有的敲打着帐篷、有的大声呼喊,使马匹不敢近前。看起来双方好像是在打仗似的。然后是骑着骆驼的客人再向前冲,男方家的客人同样也是大声呐喊敲打帐篷,弄出很大的声响。最后骑马的人和骑着骆驼的人一起向前冲,冲上之后围绕帐篷转三圈,然后就离开。

    新娘在伴娘等人的陪同之下进入小帐房中休息。娘家来的客人则由男方家庭派出专人热情招待。送亲队长则到男方家庭的厨房中查看宴会准备情况究竟如何。然后由女方歌手代表唱一段称赞男方准备的肉像小山、美酒如海的歌词表示对男方家庭的诚意感到很满意。裕固族婚礼中最有特色的礼俗是新郎赠送羊小腿和新娘射无镞箭的仪式。两位歌手端着酥油茶牛奶和缠着一缕羊毛的羊小腿,还唱颂着当时流行的民歌。

    成亲唱诵以后歌手就将一点酥油涂抹在新郎的额头上面,羊小腿挂在新郎的腰带上。接着主客走到大门外边,迎接新娘进门。新娘要从门前的两堆火中间走向大门。而新郎则用三支无镞箭射向新娘,新娘此时趁机将面纱扔掉,新郎也将弓箭折断,扔进火堆中间。新娘进门后,要在伴娘的陪同之下去见婆婆,并献上自己准备的礼物。伴娘代表娘家和新娘说一些客气话,请婆婆和其他家人多多关照多多指教。

    新郎和新娘双双给宾客行礼敬酒。歌手们则尽情地唱歌。主人还要向客人回赠哈达和肉份子。遵照裕固族的习俗,主人要把每只羊分割成十二份,主人把最好的臀尖和胸岔要赠给最高贵的客人。以后主人还要准备一些酒肉以便酬谢媒人头目以及帮助操办婚事的亲朋好友。大家在一起热闹一番然后陆续散去,婚事就这样结束了。

    满族婚姻习俗

    说媒早期满族和汉族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此所谓“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不但满汉之间不能通婚,同一个部落或氏族之间也不能通婚,这方面的限制是比较严格的。如同汉族一样,过去满族青年男女很少采取自由恋爱的方式,婚姻大事都是由双方的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父母即请媒人为之物色合适的人选,若是父母看中,即可确定婚事。请媒人说亲的时候以头饰作为标记信物。如果女方收下信物,就说明女方愿意与男方家谈亲;若是遭到拒绝,媒人即将信物带回。

    定亲定亲这一仪式在满族中是在男方家中举行的。由村落中的头人主持这一仪式,双方家族的长者(穆昆达)、父母和媒人参加。双方父母向新人赠送礼物,赠送给男方的是乌拉(鞋子),赠送给女方的则是阿库蜜(鹿皮长袍)。喜宴比较简单,主持人做简短的祝愿,同时请萨满选择吉日良辰成亲。从此开始男女双方都必须小心地回避对方,不但不能在一起谈话,也不能见面,不能在一起。这样直到结婚以后。过去这是一条很严格的规矩,一般都写在家法或族规里面。

    婚礼这是满族婚礼中第三个程序。满族婚礼一般都是比较隆重的,全村人都要前来祝贺。在结婚的前一天就要办好喜宴,接待宾客。宾客们前来贺喜时,都要带上自己的礼物,如猪、鹿、鱼、雁等猎物,山果、蜂蜜等食物,还有衣料等。衣料的质地都要选上好的鹿皮和其他兽皮、鱼皮等。婚礼由男方家庭的族长主持,接待宾客,互相道喜,举行所谓“婚祭”。

    婚祭婚祭的目的是为了驱除邪恶祈求吉祥。从娱乐的角度来讲,也是萨满表演的一次盛大的舞蹈,欢迎客人渲染喜庆气氛。不过婚祭主要还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仪式。举行“婚祭”时要先在室内西墙上供奉祖先的牌位,神位的木匣上面贴着“挂钱”。下面的炕上摆放着供桌,桌上摆列着供品和五只香炉,每只香炉里面都点着四根香。萨满引着新郎跪在祖先的神位前面,萨满即可击鼓唱歌。

    娶亲娶亲是新郎和新娘正式结婚的日子。第一件要办的事情就是迎亲,或者称之为娶亲。在时间上往往选定在午夜过后黎明到来之前。男方家庭由该家庭族长(穆昆达)率领媒人和几十个男性青年,身上佩带着刀剑,还有弓箭,披挂整齐。青年们骑着马匹护卫着新郎官的迎亲队伍,向新娘家庭所在的方向进发。

    女方家此时要张灯结彩,院子里面燃烧着火把。迎亲队伍来到栅栏外面,纷纷下马,整齐地排列在大门两旁。媒人引导着新郎官走到门前叩头,并递上名帖。这时岳父走到门前,将大门打开,众族人同时一起迎出门来。新郎马上走向前去行跪拜礼称呼岳父为“阿穆格”(岳父),岳父必须向前扶起女婿答以抱见礼(其礼节是:扶起新郎,以右臂环抱住新郎)。新郎也要拜见岳母,也必须行跪拜礼,称“额穆格”(岳母),而岳母则答以摸顶礼(其礼节是:扶起新郎,用右手摸一下新郎的额头)。见礼完毕岳父岳母要陪同新郎和男方的族长、媒人等进屋。女方的族长和新娘在屋内迎接新郎,其他众人则在院子里面观看。往下便是新郎和新娘交拜。由双方的族长引导相见,新郎行长跪礼,新娘则行跪拜礼,双方同时行礼。行礼完毕则由女方族长出面招待喜筵。

    这个过程中新娘的妈妈为新娘赠送陪嫁礼物,如皮衣、皮裤以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而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的新娘则难免会流下眼泪。新娘的父亲和族长还要组成和男方队伍数目相当而且装束也一样的青年充当送亲队伍。一切准备停当之后,迎亲队伍排列在门口的左边,而送亲的队伍则排列在门口的右边。这时新郎和新娘在双方族长、父母的陪同之下跟在迎亲队伍的后面,送亲队伍在前面骑马出发。等到达男方家中时爆竹声响成了一片,锣鼓也敲得震天响。迎亲的队伍排列在门口的左边,送亲的队伍排列在门口的右边。媒人引导着双方的族长和父母互相向对方道喜。接下来就是婚礼仪式的正式举行。院子里面竖立着索木杆。索木杆竖立在正房的左边,杆子前面摆设着一张供桌,桌子上面摆放着种种祭品和供品。结婚仪式就在这根杆子下面举行。仍然是由萨满充任主持人,客人们和族人们则围在索木杆后面。萨满引导着新郎和新娘站立在索木杆下面的供桌前,主持人站在一边,拖长声音念道:

    ×××和×××喜成婚,

    愿做万事如意长寿人!

    跪拜谢婚。

    新郎和新娘遵命一齐跪下。主持人接着念道:

    一叩头,谢观音大士,福星高照;

    二叩头,谢诸神保佑,全族安好;

    三叩头,谢萨克萨妈妈,万事如意;

    四叩头,祝愿伊彻额驸(即新郎)、伊彻库伦(新娘)白头到老。

    程序完成以后主持人引导着新郎和新娘进屋,叩拜祖先:

    拜谢祖先,不忘先人;

    再拜四方,顺顺当当……

    然后新郎被领到一间屋子中休息,新娘则再次梳妆,这是因为在梳妆以前,新娘还是披着长发的姑娘,也就是民间老百姓所说的没上头。梳妆是由额娘(母亲)和额穆格(婆婆)来做的。在从前,如果她的婆婆是一个寡妇的话,从此时开始她就不能开口说话。母亲和婆婆各自坐在新娘的一边,每个人只梳一个发髻民间称为“两把头”,并且要念吉利话。母亲梳的是左边,口里就要念:梳左髻,喜气满堂;婆婆梳的是右髻,口里就要念:梳右髻,福寿绵长。梳完头以后还要戴头饰,母亲给新娘戴的是一只钗,口里念道:插只钗恩情义重;婆婆给新娘戴的是一只凤,口里就要念:戴只凤成凤呈祥。梳妆这道程序,这就意味着她从此就成为婆家的人了。

    在梳妆完毕后,新郎和新娘要拜见众宾客和族人。新郎和新娘在母亲和婆婆的引导之下走到索木杆下面给众人引见。早在新娘梳妆的时候,客人们就已经围坐在索木杆下面。新郎和新娘向众人行礼以后就席地而坐。一群青年男女围过来,将母亲和婆婆拉起退下坐在前面,这时那些青年男女开始唱起《恰喀拉合卺曲》,向新郎和新娘表示祝愿。

    民间丧葬风俗

    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场、烧灵屋、唱夜歌等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在民间办丧事也俗称“白喜事”。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转世还有来生。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逐渐简化,火葬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边远地区,人们仍然还是相信所谓“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仍然比较流行。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送终

    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有的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板床上死看做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家里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人未死时通常是“禁止”哭泣的。

    报丧

    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当尽快地向亲友发出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对于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

    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发、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用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民俗认为,不能给死者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者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而脚朝外。

    守铺

    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这叫做“守铺”。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传统当中,守灵也是表达对逝者尊重。

    搁棺

    因为要选择吉田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棺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搁馆”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会太长。

    居丧

    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就会不吉利。

    吊唁

    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吊唁时,其礼数、方式由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逝者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迎接陪同。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尊敬二元”的字样。礼品有匾额、挽联、挽樟、香烛、纸钱等。

    接三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据说焰口就是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焰口有佛教的《瑜伽焰口》,比较常用。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放焰口和做道场目前已不多见。

    出殡

    出殡即“出山”,出殡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叫做“开殃榜”。出殡之前,先要辞灵。先装“馅食罐”,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在瓷罐里。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前头。然后是“扫材”,即把棺材头抬起,孝子放些铜钱在棺下,然后用新签帚、簸箕扫棺盖上的浮土,倒在炕席底下,取“捎财起棺”的意思。

    以下为出殡的程序:

    先转棺,将棺材移出门外,再抬起棺材头,备好祭祀用品,由礼生主持礼仪,丧主跪拜,礼生读祭文后,由僧道引导孝男孝妇“旋棺”,在棺材周围绕行三圈之后,再用绳索捆好棺材,盖上棺盖。抬棺即将起行,送葬队伍也要准备好,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持裹着白纸的“哭丧棒”,大儿媳抱“馅食罐”。准备妥当后,即可起杠,伴随起杠,起杠之际还有两项礼仪:

    一项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等和枕头套一起烧掉;另一项礼仪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所用的瓦盆摔碎。这个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不过也叫“吉祥盆”。这个仪式十分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或是关系非常近的人,如果无儿无孙,而不得不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式就会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盆讲究要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则为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轿——乐队——灵枢——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是有区别的。富裕人家仪式隆重讲究,冥器齐全;穷人家的葬礼,则可能要简单得多,讲究也会少一些。在传统丧礼出殡器上,还有几项礼仪。如扬纸钱、摆茶桌路祭等。扬纸钱是扬撒由白纸做成的状如铜钱的纸钱,一般由专人在孝子前面扬撒。在起杠后遇有路祭,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街庙、城门以及下葬时都要扬撒纸钱。

    茶桌和路架棚多为丧家的亲朋摆设,对丧家表示哀悼和慰问。茶桌供孝子和亲友饮水,孝子要跪下叩谢。路祭是指在出殡队伍所经之路设供桌或祭棚,祭奠亡灵,遇有路祭,送葬队伍一般要停棺进行祭奠和答谢,祭奠完毕即起棺继续前行。

    落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基坑,把随葬的馅食罐、长明灯放在墓坑壁上龛内,扫去脚印,然后将棺木徐徐放下,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由丧主铲土掩棺,并堆土成坟堆。

    丧礼

    在亲人去世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家人必须在生活的许多方面进行节制,以表示对亲人的哀悼和思念。这就是居丧。居丧之礼节,对于孝子要求更严。在古时候孝子要居丧三年。为什么是三年呢?因为按惯例小孩子在出生以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父母死后,孝子应服丧三年,以示回报。三年之间还会有很多小的礼仪,礼仪繁多,要求严格。在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繁忙,但有人仍要居丧,只不过比古时短得多了。传统丧葬礼仪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日益淡化了,旧时的很多丧葬礼仪,人们已不再遵循。但老人的去世仍会继续,作为家庭的一件大事,丧葬也必须还有一定的礼仪,那么新式丧葬礼仪又有哪些呢?新式丧礼一般有以下程序:

    (1)移尸——确认老人已经死亡,可将其遗体移到厅堂或灵堂中,一般仍要燃放鞭炮,点上香和烛。

    (2)报丧——死者家人在亲人去世后,应当尽快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亲友,通知的方式可以是电报、电话、讣告或亲自登门通报。

    (3)整容——为死者擦洗身子,梳好头发,换上比较整洁的衣服,并将其移入棺材。

    (4)讣告——用讣告的形式向亲友近邻进行通报。

    (5)开追悼会——追悼会一般要在丧家所设的灵堂里举行。灵堂要庄严肃穆,在正后方墙壁上要扎“花牌”,一般以深绿色为底色,配上黄色花朵图案。花牌正前方放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放死者遗像,周围放黄色鲜花,灵桌上可置备素色鲜花,中间放灵位。会场中央悬挂黑色或蓝色横幅,用白纸黑字书写“×××追悼会”字样,遗像正后方花牌上挂孝家的挽联,灵堂两边的墙壁上则可挂客人送的挽联挽幛。花圈、花篮则放在屋内门口两侧。灵堂内左右可摆放长桌子,并配坐椅桌子,可放置茶水,以备吊唁者休息时使用。在灵堂门外两边分别放一长桌,一处用来收礼,另一处用来签名。

    追悼会一般在原设灵堂举行,但也可另找场地,死者的骨灰盒要摆放在灵堂中间的桌子上,如果遗体未火化的,可放于灵堂中间。在追悼会仪式上,亲属一般站左边,主要亲属在前排,吊唁者站正中,面向遗像或遗体。主持者站前排左边,侧身,一半向着死者家属,一半向着吊唁者。

    追悼会的仪式大致过程为:

    (1)在会场门口迎候亲友和来宾,并发给白花或黑纱。迎候者一般为丧家委托的亲友。

    (2)宣布追悼会开始奏哀乐。

    (3)宣读悼词。

    (4)来宾致哀辞或发言,宣读唁电、唁函。

    (5)众人绕遗体一周,向遗体告别。

    (6)慰问逝者亲属。

    (7)追悼会结束。

    吊唁者要注意自己的穿着和谈吐,不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不可三五成群,窃窃私语;不可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行礼时动作要真挚自然。

    丧服

    现在丧葬不提倡穿白戴孝,戴孝者只在左胳膊上带一黑布,上面写一“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己正在孝期,还表示对亡者的哀思怀念。一般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去世后,举行追悼大会时,在场的同志左胳膊上也都套戴黑布,表示对亡者哀悼,但不写“孝”字。最后要强调的是现在大力提倡火葬,因此一些传统的丧葬仪式有些变化。

    送葬文书的类列

    讣告

    讣告又称“讣文”或“讣闻”,这是向死者亲友或有关单位报丧所使用的一种通知文书,“讣”即是告丧的意思。讣告常以死者亲属。死者生前好友、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或者是临时组成的治丧委员会的名义发出。讣告的措词要通俗易懂,内容要力求严肃、庄重、准确和简洁。讣告应在向遗体告别之前发出,以便于死者的亲友及时做好准备,如送挽联花圈等。

    讣告可以贴在死者的工作单位或住宅门口或公共布告栏,一般用白纸黑字,也可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报纸、电台向社会发布。讣告的写法如下:

    (1)在开头一行的中间写“讣告”二字要稍大一些。

    (2)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因何逝世,逝世的日期、地点和终年岁数。终年岁数一般写为“享年××岁”或者“享寿××岁”,六十以下的人,一般不用“享寿”。

    (3)简介死者生平,写出死者生前具有代表性的经历即可,不能太详。

    (4)通知吊唁、开追悼会的地点和时间。

    (5)署明发讣告的个人或单位及讣告的发布日期。例如:

    讣告

    先父×××于一九××年×月×日×时×分在家病卒,享年××岁。定于×月×日在家设奠。谨此讣闻。

    ×××哀告

    ×月×日

    遗嘱

    遗嘱是指死者在生前,已料自己可能不久人世,而生前事业尚未完成,按本人意愿委托继承人代为完成;或是亡者子女甚多,其遗产债务等事项如何分配,事后为了免其纠纷,故按本人意愿作出书面遗嘱,按法律程序应有旁证及通过公证手续方始生效。代笔遗嘱,与上述遗嘱意思相同,只因亡者已不能执笔书写,或是文盲,按其亡者口述意见,由旁人代笔书写,若涉及财产债务问题,须具备1~3人作证签字,公证后遗嘱方始生效。

    悼词

    哀悼死者的文章称为悼词,广义的悼词是一切悼念死者的文字,或诗词,或散文,形式多变;狭义的悼词是指逝者生前所在单位组织的领导人代表组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述哀悼的讲稿。现代的悼词是从古代的哀辞、吊文、祭文变化而来的,但由于时代变了,它们之间也是有本质区别的。现代的悼词是在追悼会上宣读,是为了使人民团结起来,更好地去学习、去战争,为国为人民继承遗志,勉励前进,继续向上的精神,这是现代悼词社会意义最好的概括。

    现代悼词可分为宣读体和书面体两大类。前者是狭义的悼词,专门用于开追悼会。是对在场的参加追悼会者的讲话,表达在场同志们对逝者的哀思,并勉励大家学习逝者的长处,不屈不挠,努力奋斗。这种悼词受追悼会本身时间、条件、地点的限制,它的形式变化相对较少。书面体悼词,则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灵活自由,不拘一格,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记述、议论、抒情三大类。

    (1)记述式的悼词,是以记述亡者生平业绩为主,并结合叙事和抒情或议论。

    (2)议论式的悼词,是以议论死者对社会的贡献为主,并适当地结合叙事和抒情,常见于书面体哀悼文章。

    (3)抒情式悼词,是以抒发对逝者真挚友谊的怀念之情为主,并适当地结合叙事和议论,这类悼词经常以哀祭散文出现,其感情浓烈,情切动人。

    唁电

    唁电属于悼词一种形式,是对丧事者家属及友人发布或传送的电报、电话、电信和函件。

    常用唁电语句摘录倾接讣告,不胜哀伤。

    惊悉令堂大人逝世,大出意外,深感悲痛,尚希节哀释念。

    尊翁逝世,伤感自多,尚望珍重。

    惊悉尊夫人,不幸仙逝,不胜哀悼。

    惊承讣告,悲痛不已,专电致唁,并慰哀衷。

    某某仙逝,实足哀伤,有志者入泉,思之黯然。

    接某某长逝之耗,凡在相好,无不同深惋惜。

    然逝者已矣,生者恳请多自珍重。

    近闻某某辞世,甚哀悼之,足下遇此大故,伤感必甚,恳请宽群哀情,善自珍重。

    墓铭

    这是书写撰刻在墓碑上的文字,目的为对逝者的歌功颂德,用以对活者的勉励和鞭策,以示感恩及其纪念。

    墓铭例举:

    牛山迎龙水倒骑龙本牛眠地

    青冢伴佳田须坐虎是马鬣封

    吉人眠吉地伴牛山眠千秋禄

    佳偶奠佳城与虎形居万代福

    一生心性厚祖德无穷千秋常祀典

    百世子孙贤儿孙百代万古绍书香

    银女凤凰福地远水绕玉带状对马鬣

    金童龙虎仙山泰岱列名堂穴起牛眼

    慎终须尽三年礼法祖尊亲佑起万代兴隆

    追远常怀一片心酬功报德培植百年大义

    墓碑匾额举例:

    教思维水治世久远青史永垂源远流长

    佑护后人千秋楷模德音永响明德维馨

    余荫泽后功德永昭风范遗世祀事孔明

    挽联挽联是一种哀悼死者,在治丧祭祖时专用的对联,它具有一般对联的特点,如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等。除此之外,挽联还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挽联是表示哀悼之情的,挽联所体现出来的感情自然也是凄惨动人的。另外,在格式上不同,它由长条的白纸或素色布质条幅组成,一幅写街头和丧祭对联的上联,另一幅署名和写丧祭对联的下联。丧家也可以自写挽联,丧家自挽联一般张于丧家大门两侧和门相的灵堂之内,不写衔头不署名。

    挽联一般应视死者的不同身份撰写。一般的挽联大都评价死者的业绩,颂扬死者的精神和情操,言简意赅,一语千钧,使人看了油然产生敬佩之情,不禁洒下哀痛之泪。尤其是哀悼革命者的挽联更是如此。下面是几副挽联的典例:

    何香凝挽廖仲恺——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债,两人共负一人完。

    北京青年挽李大钊——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恨;

    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死何堪!

    纪晓岚自挽——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蛀虫。

    祭轴挽业师之妻,称师母、某母、某太、某孺人,自称门下生;如业师兼前辈姻亲,称姻伯、老夫子、大人,自称受业眷晚,若称内侄为受业内侄;平辈称受业姻弟旁亲不序,非子女亲不序。

    挽业师之父,称太老夫子大人,自称晚生;

    挽业师之母,称师大母老孺人,自称门下晚生;挽业师之胞伯叔,称太老伯(叔)夫子,其妻称师伯(叔)母,自称世再侄;挽业师之胞兄弟,称老伯(叔)夫子,其妻称师伯(叔)母,自称愚世侄。

    民间祭祀仪节

    在毕生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项为祭祀。盖祭祖乃是追念先人,具水源木本之义,报本返始之意。同时温习生死两面之感情,庆贺家庭之连续莘传。甚至子孙之繁衍,后裔之发达,亦莫不归功于宗祖之阴德。

    家祭

    家祭与祠祭的区别之处是,祠祭在宗祠或支祠行之,家祭则在家堂或俗称“公婆龛”前行之。宗祠为全族人所公有,家堂则为一家人所私有。同是宗教仪式,祠祭近于公开的、群众的、集合的性质,家祭近于私有的、个人的、单孤的性质。大体上家祭仪节各家相同,然而各家因其背景、风化、遗教、传统的不同,当然也各有特殊的地方。

    新年的时节,除夕黄昏在家前行“烧火炮”之礼。先是家人预备许多佳撰,供奉祖宗,免不了焚香燃烛。“烧火炮”的地点,或在院子,或在天井。拿一个平底铁炉,俗称“火炮鼎”。鼎上架起“火炮柴”。柴系一种轻松劈柴,每条约长七八寸,叠于鼎上,成一“井”

    形,叠上好几十层,又宛似一塔。“火炮柴”着火时撒入食盐,可听其噼啪作响,故名为“火炮”。小孩们戴着外祖父母所赠的假面具,环围跳舞,一直到火炮烧完才脱去,据云非如此不能避免天花痘疹。“火炮”烧完,就把祭祖的肴馔,作为全家聚餐之用。本夕应该合家团圆,有人出外未归,席上必留空一席,列碗一只、筷一双而代表之。宴毕家内张灯设彩,午夜时行“供岁饭”之礼。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佳节,族内家家户户,必簸米粉为丸,称为“元宵丸”,“丸”与“圆”同音,取合家团圆之义。“元宵丸”做好,先供祖宗神,然后合家环绕食之。正月二十九日,俗称“孝九节”,乃正月最末的一天。家人煮糖粥,中杂以红枣、花生、桂圆、芝麻等东西,谓之“孝九粥”。清早未食“孝九粥”之先,必先供奉祖宗,女子出嫁必于是日送“孝九粥”归宁孝敬父母。

    五月五日是端阳节,俗称“五月节”,乃是新年之外的最大节期。此节族人必制“粽”

    ,先以祭家内祖先并诸神明然后家人分食之。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这一天专为祭祖,各家各户皆备丰厚祭品,鸭与“大米时”为必需品。中元日必烧纸衣,故俗谓为“烧纸衣节”,出嫁女子必于是日送“纱箱”,献祭于已故父母。祭祀时由户长高呼某某祖宗名号,然后各支子孙焚烧纸衣纸钱。其次序必从高祖、曾祖以至祖考。

    冬至日俗称“冬节”。家家户户必制粉丸,被称之“米时”。粉丸先煮成丸汤,致祭于祖宗神前,合家拜祝。礼毕家人围食丸汤,当为餐饭。粉丸亦称为“孝子丸”。

    忌辰

    忌辰就是家祭,但性质稍有不同。祭为吉礼,忌辰虽非凶礼,然父母、丈夫忌日尚有吊哭者,甚或赴坟地啼泣者。忌辰多是祖宗生死之日,生日为“生忌”,死日为“死忌”。

    每岁每祖、每妣忌辰,合家男女,无论大小,必先斋戒,脱下吉服,换上素衣(不是孝衣),备办酒肴时鲜果品,致祭于该祖或批之前。然后合家之人,按序一一叩拜。忌辰家人多坐守家内,亦不哀哭,不许出外宴乐,平淡度日而已。

    压纸

    “压纸”就是墓祭,一年举行两次,春在清明,秋在重阳。春祭不拘清明正日,前后皆可惟以清明日为最盛。事前先打扫墓地,锄去污草,然后排上祭品,“婆婆米果”为清明所不可缺的祭物。祭毕,用肉油擦墓碑,使字迹不至模糊并将纸钱数张,用石头压于墓石之上,以是俗称“压纸”。

    墓祭必须鸣炮。但是该墓的风水如“虎穴”、“狮穴”等,则不许鸣炮,恐打醒狮虎殃及子孙。墓地归来时,必折松枝或柳枝,插于门前或“公婆龛”上。祭余物品可馈赠亲戚邻居。

    秋祭在重阳节,即九月九日。秋祭必中上之家行之,似不若清明扫墓的普遍。祭品因时而异,秋祭有“九重米果”,乃秋季荐新之物。

    现代丧葬礼仪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旧式丧礼已越来越少为人们所采用。遗体的火化和捐赠给医院,已日益普遍。新式丧礼已渐渐成风气。

    丧事新办的程序

    (1)人如果已经证明死亡,其亲友应即以电话通知殡仪馆派专车将遗体运往冰库。遗体启程时,宜由陪伴死者的至亲一同前往。到达殡仪馆后,照例登记,然后即移入冰库。

    (2)即时约人同办丧事,最好约几位稍有经验的亲友帮忙,分管总务、财务(收支款项)、布置、招待及其他杂务。

    (3)与殡仪馆洽谈有关治丧事宜。通常殡仪馆的人员会问下列诸事:开吊时间、丧礼采取何种仪式(是否是教仪式)、家祭还是公祭等。

    (4)灵堂的布置。灵堂布置必须以庄严肃穆为原则,正后方墙壁上扎“花牌”,有全花、半花两种,大致以深绿色为底,扎上黄色花朵图案。花牌的正前方置灵桌,灵桌后方正中央置四周扎有黄色鲜花的24英寸遗像(用黑边镜框)一座,灵桌上通常置备鲜花(黄白菊花为主)、供果、供菜,中间放灵位,两旁置大香烛一对,另有香炉等,如有致送素花监的可置放灵桌两旁,以八字形排开较宜。孝家挽联(死者之夫或妻及子女等挽联)挂在遗像两旁正后方的花牌上,其他各界人士致送的挽联挽幛则可分别挂在灵堂两旁墙壁上。花圈、花篮安放于入门两侧。灵堂内左右置长桌,放香烟茶水,并置坐椅若干,均备吊唁者休息之用。灵堂门外小间左右或灵堂外两侧地上置长桌,一边为收礼处,一边为签名处。

    (5)讣闻的刊发。为向亲友们报告死者逝世及吊丧时间地点,可口头通知,也可发讣闻或登报纸讣闻。

    (6)收礼处、签名处应注意事项。普通丧事各方送礼大致不外花圈、花篮、挽联、挽幛、奠仪(礼金)等五种,应置备礼簿及谢帖,一方面登记收礼项目及数量,一方面写谢帖交送礼者作为证明之用。礼簿记载得清楚,可作为将来回报的参考。在签名处这一边,通常是招呼来吊唁者签名,并随手送上一朵纸花供佩戴用。

    (7)出殡注意事项。参加送殡的人数要有约略估计,不论亲友多少,要准备必要的车辆,以供送殡者乘坐。如果是中午时刻送殡,还需要准备一些点心和饮料。

    追悼会仪式

    追悼会是新式丧礼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可以寄托哀思,表达人们对逝者的悼念。

    追悼会的会场一般设在原设的灵堂,也可以另找会场。会场布置务必庄严肃穆,正中悬挂死者遗像,已经火化的就将骨灰盒置放灵堂桌上,覆盖红布未火化的,正中放置棺材,周围摆放花圈、松柏,两边墙上挂上挽联、挽幛。正面墙上挂着著有“×××同志追悼会”的横幅,白纸黑字。如果向遗体告别,横幅上则写着“向×××同志遗体告别”,会场布置好后,可安排参加追悼会者站好队,逝者亲属站立左边,主要亲属站前排,其他与会者则站在会场正中,面向死者遗像或遗体,分排站好。追悼会主持者则站立前排左边,一半向着死者亲属,一半向着其他与会者。其后追悼会正式开始,其仪式的步骤是:

    (1)×××同志追悼会开始。

    (2)奏哀乐。

    (3)全体肃立,向×××同志遗像(体)致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4)敬献花圈。

    (5)×××同志致悼词。

    (6)×××代表讲话。

    (7)宣读唁电、唁函。

    (8)家属讲话。

    (9)奏哀乐,向×××同志遗体告别。

    骨灰盒安放仪式

    一般要在墓地举行安放骨灰盒的仪式。

    墓地一般立有墓碑。墓碑的正面刻有墓中人的姓名、立碑人以及立碑时间。碑的背面不刻写碑文。

    死者亲属肃立墓穴前,由承祀人(墓中人的子、女)手捧骨灰盒缓缓放入墓穴,然后封穴盖顶。封穴毕,在墓碑前的亲属献上花圈、鲜果,并行礼致哀。

    倘若骨灰盒是安放在殡仪馆或火葬场的骨灰盒存放室,则仪式可以从简。只是在骨灰盒前安放小花圈和鲜果进行祭供,并行礼致哀。

    慰问死者家属的礼仪

    人生中最难受的事情莫过于生离死别。生离虽难,但总还有他日重聚之望,而一旦死别则成永诀。特别在我国旧社会所谓的人生三大不幸:幼年丧父(或母)、中年丧妻(或夫)、老年丧子(或女、或婿),更加让当事者痛断肝肠。因而,对死者家属的慰问是十分必要的。

    安慰死者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死者亲属的身体健康状况。因为过度的悲伤和因对死者临终前连日侍奉的劳累(特别是久病不愈),会使死者亲属的体力下降,甚至因哀伤过度而致病。如本来就患有慢性重症的,则更应劝其节哀止悲。此外,可找几个平日知心的朋友一起相劝,尽量转移话题,分散其注意力。对于特别会引起亲人悲伤的送葬或火化场面,如死者亲属身体多病或年迈,则应劝阻其不要去现场。以免因悲恸过分而发生意外。

    (2)注意了解死者去世后其亲属的顾虑,主要有家庭贫困,子女的教育问题等。对此,要有的放矢地做好劝慰。如需通过组织、亲友、师长或子弟解决的,则应积极协助解决。以使亲属打消顾虑,减轻忧虑和悲痛。

    (3)针对亲属的喜好,拣他(或她)高兴的事讲。例如亲人虽已亡故,但子女们已经成才,且学有长进,工作有成绩的,则应多多提及子女情况,使家属看到希望。如果能让子女同时进行劝慰,效果当然更好。

    (4)如死者亲属由于悲痛而对丧事的料理或接待工作有所疏忽或不周之处,都应予以谅解,不仅如此,还要积极配合家属处理好各项事务,决不要因此而心存芥蒂,以致使死者家属更加伤心和悲痛。

    吊丧的礼仪

    我国的古礼,对丧事的重视程度比喜事还要郑重,因此,关心亲友间的丧事,这是很重的一份人情,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

    视吊丧的情况办丧事不发请柬,一般是在报纸刊登讣告,或者在某处张贴讣告,不具体通知个人。是否前往吊丧全凭你自己根据情况决定。一般来说,死者家属总是欢迎尽量多的人前来吊丧。

    所以,如果你得知亲友去世的消息,或是亲友家中有丧事的消息,都理应前往吊丧。尤其是交情较好的亲友、师长、长辈去世,不参加吊丧是失礼的。

    吊丧的方式

    (1)参加死者的追悼会是最好、最简单的吊丧方式。参加追悼会,一般送个花圈表示我们的悲悼之情。可以单独送,也可以几个合送,还可以以一家人的名义或单位的名义送。追悼会是庄严肃穆的场合,参加者应怀着沉痛的心情,带着严肃的表情,认真履行追悼会的每一项仪式。与场合气氛相适应,参加追悼会的人服装打扮以清淡、素雅为宜,言谈举止以端庄沉静为宜。有些人参加追悼会时三五成群、谈笑风生,也有些人在举行告别仪式时漫不经心,或中途退场;还有些人浓妆艳抹,披红戴绿。凡此种种,都是对死者极不尊重、对死者家属极不礼貌的行为,是参加追悼会的大忌。

    (2)吊丧的形式是到死者家中慰抚死者亲属。这种方式一般用于知道消息较晚,或因出差等原因错过了追悼会的。用这种形式吊丧的可这么办:首先,慰抚亲属,说明没有参加追悼会的原因和歉意,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劝慰亲属节哀。而后,可在死者遗像前肃立默哀1~2分钟即可。用这种形式,态度要自然,表情要真挚,服饰要朴素,言谈举止要得体。让死者亲属感到你的真情,得到精神的慰藉。

    (3)吊丧方式是书面吊丧。可用于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用以上两种方式亲往吊丧的,如死者在外地,或吊丧者行动不便等情况。这时可用唁电、唁信吊丧。

    赠钱、物吊丧

    在吊丧过程中一般只要赠送花圈或鲜花即可。但有些和死者或和丧家关系比较密切的,或有亲戚关系的,或者是丧家生活比较困难的,也可适当赠送钱、物。送钱的一般用白纸信封装,外面写“奠仪”俗称“白封包”。钱数多少视情况而定。送物者一般是送布料,以色彩素雅沉着的为佳。还有一种是送整幅布制作的挽联,挽词用纸写好再用别针别在布上就成了挽联。办完丧事后布仍是一块好布料。

    帮助死者家属

    尽力帮助死者的家属是最实在最受欢迎的一种表达你对死者的敬意的方式。一是帮助丧家办丧事。家里死了人,亲属往往悲痛欲绝,乱了方寸,这时很需要有人出面操办丧事。你如果跟丧家关系密切而又抽得出时间的话,最好前去帮忙,里外奔忙,事无巨细,都是必要的。另外,丧事办完后,也不能“办完事、茶就凉”,应继续关心死者家属的生活情绪,安慰他们好好工作、生活,逢年过节常去探望,如其有生活困难的话,还应尽量给予资助。千金难买人情,对生者的关心,也是对死者的悼念。

    传统祭扫仪式

    对已逝者进行扫墓的祭扫分为两类:

    家庭祭奠,一般是在父母、祖父母的生辰或忌日时举行。但不过是面对遗像,馨香三炷和供奉水酒三杯,或者是以素色的鲜花一束作为清供,以示后辈对先人的纪念。

    扫墓祭奠,一般在清明节、中元节或春节举行。传统的祭扫先人墓地,有以下几项内容:

    (1)馨香三炷,鞠躬悼念。点燃馨香,和摆设一些水果或先人生前所喜好的食品作为供品,这是人们寄托哀思的一种方式,不能简单化地以迷信视之。当然,如果烧化冥钱,就有迷信成分了。对墓前祭奠,过去凡晚辈都要行跪拜大礼,现在也只要三鞠躬就行了。

    (2)整修陵墓。一般是给坟墓培土,并整修墓道。由于每年雨水冲刷或其他原因,会使墓道或坟头受损,利用祭扫之际,可以进行整修和加高。墓表可铲些草皮贴上,草蔓延覆盖后可减少水土流失。有的还可种植物以作纪念。

    现在,农村中许多地方都已平坟还田;有的地方实行火葬,骨灰寄放在殡仪馆;有的则埋入公墓。因此,祭扫仪式也有新的改革,不再像传统的形式那样复杂。

    祭扫先人墓的仪式,可先献上花圈或一束鲜花。如系坟墓,在行鞠躬礼或祭奠默哀后,要打扫一下坟墓周围的环境卫生,骨灰寄放在殡仪馆的,可先献上精制的微型花圈或塑料花束。

    然后,把骨灰盒的积尘掸净,瞻仰遗像,鞠躬行礼,并低头默哀,以寄托本身的哀思。

    祭扫先人墓的仪式

    在扫墓时注意以下仪式:

    (1)肃立默哀。参加人数较多时也可放哀乐。

    (2)主祭者就位,众亲友于原地就位。

    (3)主祭者到墓前献花果,拈花献花,捧果献果,主祭者行一鞠躬礼。

    (4)有条件的,还可读祭文。祭文是在清明和忌日扫墓活动中,由主祭人诵读的悼念性的文字。祭文不受时间性的限制,它可以缅怀几年前、几十年前故去的人。悼词则一般用在逝者故后的首次纪念仪式上。祭文的写法很像书信,不过它的称呼对象却是逝者。其实,祭文本是给活着的人听的,为的是让生者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踏着逝者未走完的道路继续前进。

    (5)主祭者率众人向先人墓行哀祭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