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风云花絮(1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猜测没有错,我先做结束工作,在结束工作做完以后,又被借调到《工人日报》编了三个月的《工人文艺》,又给《工人日报》的“思想小谈”栏写了一批杂文。终于,命我带了中央组织部的调令带队离开北京,目的地是山东老区——沂蒙山区支援人民公社。起凤本来是带孩子留京的,但她非要打报告批准她随我同去山东,得到了批准。我们去山东,不经过山东省委,一竿子到底,直接由北京去临沂地委组织部报到,与我同行的有后来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知名国画家皮之先等,之先原在《中国工人》做美术编辑。我和妻子对临沂所知不多,仅知这是沂蒙山老根据地的“首府”,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很出名的小延安,不通铁路,但公路四通八达。

    我们离开北京时已是6月底,由于组织上说明此去是为了帮助国家克服困难,支援农业第一线,而且《中国工人》复刊是十分可能的,只要一复刊,马上就调我回去,估计期限是两年,所以我怀着一种豪情慨然下去。我们到达徐州时正逢七一,休息了一天,次日坐陇海路火车到江苏新沂,由新沂可以坐汽车直达鲁南临沂。

    在新沂住县委招待所,这是一所出乎我们意料的很漂亮的招待所。入住以后,天起大风,又下起了瓢泼大雨。到了夜晚,四周遭灾的农田又全部涝水,蛙声遍野,向窗外望去,风雨依然,黑暗中一片泽国。夜间不能入眠,腹中饥饿,我口诵七律一首《赴临沂过新沂有感》,意在自勉:

    年将不惑下山东,欣然仆仆入沂蒙。

    笑谈征途多崎岖,冷对扑面雨和风。

    十年翰墨孺子牛,一片丹心今昔同。

    坚信多难能兴邦,加鞭早看太阳红。

    在新沂县委招待所住了两天,因为公路断了,等天晴路通后,我们即坐汽车到达临沂,并到地委组织部报到,住地委第一招待所。原本是到公社帮助支援农业第一线的,但地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胡广惠同志与地委书记张学维同志商量后,决定留我在省属重点中学临沂一中做行政领导工作,不去公社。

    这时,临沂一中的师生正在吃“瓜菜代”,吃晒干发黑了的地瓜秧,吃南瓜,吃地瓜面窝头,但自由市场上已有高价的肉类及蔬菜可以买到,不像北京饥饿。

    于是,我在临沂安下心来工作。但万万想不到的是,我竟从此在山东临沂工作了22年,临沂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临沂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直到1983年秋才离开山东调到四川成都。

    烛光夜曲及其他(校园生活手记七章)

    烛光夜曲

    校园里,每到夜晚,教学楼里有备课、批改作业的教师,教室里有晚自习的学生。灿灿的日光灯和电灯,闪烁明亮,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降落辉耀。即使是夜阑人静了,教室的晚自习早已结束,教学楼里的灯光也总延续着。星星点点,很迟才熄灭。

    我曾担心教师的身体,希望他们不要睡得太迟。在会议上一再讲过,个别人也当面谈过,但办不到。

    来个“死规定”行不行?每到夜晚12点就统一把电闸关闭!

    有教师说:“不行!作业没改完,明天的课没备好,怎么办?”

    是呀!这就令人犹豫了!关心应当切合实际。

    学校里的用电一向得到保证,那一度电厂有故障,突然停电了。学生的晚自习宣布停止,教师们的夜晚时间自由支配。

    但,我看到每到夜色漆黑,烛光就代替灯光,亮起在教师们的办公室里和宿舍里。那烛光一支支,亮闪闪,在窗上、墙上映出了老师们的半身身影。白发的、黑发的、男的、女的,一个个都在埋头伏案。

    啊!没有电灯,他们点燃了烛光,依然工作到这样夜深!

    人说:“教师就像红烛,用光明照亮了学生,用贡献耗尽了自己。”这使我不禁想到了诗人闻一多以《红烛》为题的名诗中的名句:“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底果!……”

    那一连好多个停电之夜,我总是夜不成寐,深夜仍在校园里转悠。我数着烛光的支数:一支、二支、三支……十支、十一支、十二支……夜已深沉,烛光不灭。

    夜色中在校园里前前后后察看的我,眼湿润了,心颤动了!我不禁喃喃地在心里说:“老师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但,我好像开窍了!决定明天在校长办公会上要提出:切实研究一下怎样减轻教师的负担?切实研究一下怎样关心教师的健康。……

    好与坏

    有些常用的字汇,却不一定都能用准确。“好”与“坏”就是这样的两个字汇。如果前面加上“最”字,变成“最好”与“最坏”,那这两个词儿就更要注意用准确。

    有人向我反映:“高三一班是一个最好的班,学习成绩好,纪律最好,班主任要求最严格!”

    有人向我反映:“高三四班是一个最坏的班,学习成绩不如高三一,纪律最差,班主任对学生要求不严!”

    学校干部中也有些持不同看法。

    我去调查,多次找师生谈话了解。我自己又多次去班上听课。

    高三一班确实不错。学生成绩的确普遍较好,纪律当然没说的,我去听课时,学生都十分老实。老师未来,就都坐着等待,也不说话。老师讲课时,下边鸦雀无声。

    高三四班则同高三一班不同。学生成绩的确不如高三一班整齐,纪律当然也与高三四班不同。下课时,学生都出教室外去活动,说说笑笑,跑跑跳跳、打打闹闹的都有。老师讲课时,下边有时有说话声,有时学生举手向老师提问。问的问题甚至使老师为难。

    但,深入了解以后,我发现:所谓“最好”与“最坏”,存在着教育思想问题和看表面亦是看实质的问题。

    高三一班的班主任十分严厉,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老师上课时,班主任常在窗外看着,发现谁坐得不正或者讲话,就用眼瞪,下课后再叫去谈话批评。他规定:下课10分钟,前5分钟可以小小活动,后5分钟必须坐着等待老师来到。……

    高三四班的班主任,很少批评学生,同学生相处很有感情。下课10分钟,他鼓励学生出外活动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换换精神。上课时,他也强调纪律,但不做过多的死规定。学生说话只要同听的课有关,他不批评,学生向老师提问,他认为这很正常。……

    高三一班的学习委员很羡慕高三四班,说:“要让我到那个班去就好了,他们班活跃。”

    高三四班的班长说:“我们的班主任讲道理,懂得学生的心。高三一的班主任很负责,很严格,但不讲理。”

    我终于发现:高三一班的学生总的来说,学得都没有高三四班的学生灵活,而且由于班主任的过分严格,使他们谨小慎微,我同他们谈话时,感到他们都很拘束。

    查了入学考试成绩,发现当时入学时成绩好的学生分配在高三一班的较多,成绩差的学生分配在高三四班的较多。按实际情况说,高三四班学生的成绩起点低,但现在并不比高三一班差多少。

    什么叫纪律好?什么叫纪律坏?怎么叫“要求严格”和“要求不严”呢?让高三学生个个像绵羊是否好呢?下课时间,学生说说笑笑、跑跑跳跳,甚至打打闹闹,这并不是纪律坏。上课时,听老师讲课,在下边轻声议一议,或举手提出问题,也并不是纪律坏。更何况,下课的10分钟,就该让学生到教室外活动活动。这有益于学生身体健康。上课时,就该让学生活跃一些,这有益于学生学得活一些,学得好一些。

    我总觉得要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不要老像在压力下受着抑止般地上课。

    严格要求十分必要,但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

    我没有随便用“好”和“坏”或“最好”、“最坏”来谈这两个班。但我明确提出了应该肯定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同两位班主任一起,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我觉得我进一步明白了怎样准确应用“好”和“坏”这两个字和“最好”、“最坏”这两个词儿。

    风雨黄昏

    当闷热的夏季来到,雷雨常常从天而降,山洪奔泻而下,宽阔的沂河,就用汹涌浑浊的河水淹没了那条有名的从临沂城通往独树头镇的“五里桥”。

    “五里桥”铺着大块的麻石条,这时就被沂河的河水将中段全部淹没了。我刚来的那年7月,为了过河有急事,脱鞋赤脚卷起裤腿从桥上水而过,走到中途,本来仅仅没胫的水,突然由于上游山洪冲来,一下子涨到腰际。这时,人走路就晃荡了。一不小心,很容易被水冲走。我勉力支持着越水涉了过去。人对我说:“你初来就这么走,太危险了!”事实上,就在那年的6月,有一辆满载乘客的公路汽车,就是在涉水过桥走到中段,被突然冲来的咆哮山洪卷入波涛,造成了大批人员死亡的。

    山洪的特性是来得急骤,去得迅速。山洪来了,十分危险;山洪去后,水势微弱。这座“五里桥”,给我的印象很深,它古老、神秘,又使我在雷暴雨的季节感到可怕。

    初中部有一部分农民的子弟都是住在独树头镇的。清早,他们过五里桥来学校上课。傍晚下课,就从五里桥走回家去。但到了这夏季雷暴雨时节,只要下大雨,他们从桥上涉水回去,就令人担心了。

    在我来到这学校之前,校里就有一个好做法:每到下暴雨的日子,学校放学时,让初中那些独树头镇来的农家学生排着队,由班主任领着,来到沂河边观察水情负责护送他们过桥回家,这成了一项不成文的规定。

    风雨黄昏,从学校后门通向河边的路上,就会看到一排排穿蓑衣、戴席夹子的初中学生,由打着雨伞的老师率领,陪着一同到沂河边涉水过五里桥。

    于是,每当这种日子,在倾盆大雨下过或正在哗哗下时,我也总是冒雨卷着裤腿在五里桥的这一头河边打着伞等候,总要看到教师涉水将一连串手拉手互相牵引着的学生护送过了长长的五里桥才安心。

    这在我也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那种阴暗的雷暴天气,我就会自然而然地警觉起来,仿佛听到耳边有个响亮的声音在催促我:“走!快到河边看看去!……”

    好的传统之所以必须继承,就是这种道理吧?依靠这种做法,涉水过桥的学生没有出过事故。

    直到后来,为了便利独树头区的学生就近上学,将他们划归别的中学去了,这件事才不再存在。接着,沂河上又建造了安全的新式大桥,那种大水季节涉水过河十分危险的事也就解决了。

    但,那许多个风雨黄昏我打着伞冒雨站在滔滔的沂河边看着教师护送学生涉水过桥的事,却在脑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种印象恐将长久长久保留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当时形成的这种习惯已镌刻在我的脑海中。

    直到现在,只要一听到雷雨,我心中就会有个遥远的声音在叫喊:“走!快到河边看看去!……”

    态度

    做事总要讲究态度。人的面部有表情,语气有好坏,声调有高低,手势有快慢……这一切,出之乎心,对方会从这一切来产生反应。同样一句话,态度生硬和态度和蔼效果不同,态度虚伪和态度诚恳效果不同,态度傲慢和态度亲切效果不同,态度平等和态度不平等也不同……

    我发现:学校里有的干部听课时,采取的是监视、指摘、居高临下的态度。

    干部听课,对教师的工作是一种了解,也自然带有检查的意义。但无论如何,要讲究态度。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不挫伤他们的感情。

    干部应当真心诚意地抱一种谦虚学习的态度去听课。首先在听课前应当打招呼:“×老师,我想听听你的课,你看什么时候合适?”切忌“突然袭击”,事先不讲,临时就去,那会使教师感到你对他的一种不信任和不尊重。而信任和尊敬教师是校长应尽的职责。你不信任、尊重教师,怎么能依靠他们做好工作呢?你怕事先打了招呼,他们会事先做好准备把课备得更好?其实,他们多下点功夫备课,有什么不好呢?你无须“突然袭击”专抓他们的“辫子”。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你不可能去监视每一堂课!你得让每一位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他们担任的课教好。

    一位姓郭的新教师来了,我向他提出,想听听他讲的物理课,他竟吓得要哭。我懂得他的心理:初上讲台的年轻人,会有这种惧怕的。我告诉他:“不要勉强!我现在不听,你好好教,好好向老教师学习,等到将来,哪天你愿意我来听课时,你就打个招呼。”过了一段时期,他来找我了,要求说:“明天你来听我的课好吗?”我去听他的课时,他很高兴,课讲得很好。他显然是充分准备了的。但通过听他的课,我依然对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

    老教师一般都特别要人尊重他们。一位有性格的好顶撞人的老教师,在我听课时,他毫无反感,而且神采飞扬地讲课。他说:“你事先打招呼,尊重我,用平等的态度对我,我还有什么说的。”

    不该在草草只听了一节课后,就急于向教师提出这不对那不好的批评意见。但也不要回避在听了一段课后,用探讨的方式与教师一同平等研究他讲课中的问题,愉快地一同向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求得合理妥善的解决。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没有什么不好。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使听课只会产生好作用而不起副作用。

    讲究态度,要出自真心。你的好态度会换来好效果的,我相信!

    小黑板办大事

    在校园里办了块黑板报,用一块黑板标了个“一事一议”的题头。实际也是“一日一议”,天天换新内容。

    最初的用意,是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着眼的。每天针对学生中存在和发生的一些需要随时提醒的事,用极简洁的文字写在黑板上,表扬为主,加上与人为善的批评,师生都可以写。为了带头,我自己也连续写了多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