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中国人民财产的细心爱护,就像爱护他自己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财产一样,森林里的每一根木头,每一头牲口,他都非常关心。在一个堆积木材的广场上,他看到一匹马拖了七八根大木头在艰难地行走,他连忙走过去用手在马的胸部摸了很久,同马夫讨论,他说:“一匹马不能拖这么多木头,它的心脏已经跳得很厉害了,这样是要累死的!”在伐木场里,每次看见可以利用的木头被砍断了丢弃在积雪里,他就摇头表示可惜,他说:“砍伐应该有计划,应该要留小树等它生长。不能把不应该砍的木头砍下来糟蹋掉。”在好多个伐木场工作以后,他就向东北林务管理局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改进意见。
在大森林里,达依诺夫同志到哪里,哪里就有许多兴奋的人包围着他。大家都知道他是苏联的专家,来热心地帮助我们工作,耐心地把他的技术教给我们,所以人人都爱同他接近,人人都把不懂的问题请教他,在同他接近以后,许多人才看到了国际主义的精神。
十三、苏联朋友赠送电气烘炉制作权
1949年9月初,东北铁路总局局长余光生同志,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从中国长春铁路哈尔滨检车段送来的,余光生同志把信拆开一看,原来哈尔滨检车段段长机务中尉工程师劳马诺夫和总局机务部电力课长机务上尉工程师司结巴诺夫两人设计了铆钉加热电气烘炉。由哈尔滨铁路工厂制成试验以后,证明可以使用,现在将电气烘炉和图样送交局长,他们说:“我们愿意将制作权利完全贡献给中国人民,以表示中苏两大民族间的伟大巩固的友谊!”
余光生同志把这封信细细读了一遍,并且把随信附来的图样和电气烘炉亲自研究了以后,就决定通令公布,先由哈尔滨检车段试用以后,推广到全路有关工厂和各段采用。因为这两位苏联朋友所发明的电气烘炉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炉上装有轻便车轮,随时可以推动,在任何通电的地方都能使用;节省煤炭,无须专人看守,铆工匠一人就可以进行工作;烧直径二分之一寸至一寸,长一寸至三寸以内的铆钉,只要花十秒到一分钟就能烧好;用这种炉子烧的铆钉质量都好;电压只是1.5—2.5伏特,对工作者决无危险;只在铆钉加热时才用电,所以很省电力;不发生烟气和煤炭灰尘,能保证工友健康;设有四节调整器,可以随时调整加热速度。
一个星期以后,劳马诺夫和司结巴诺夫两位同志,就收到了回信,信上的写的是:
劳马诺夫、司结巴诺夫同志:
蒙你们将精心设计的铆钉加热用的电气烘炉,献给东北铁路,我们已通令公布介绍及奖励,并对你们的辛苦钻研,努力创造,以及忠诚的国际主义精神,表示感谢和敬意!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铁路东北总局
局长余光生
副局长刘居英
陈坦
苏梅
九月十二日
和信一道送来的是两枚奖章,作为对这两位国际友人伟大情谊的感谢。
十四、中长铁路上的苏联朋友
东北中长铁路上的工友们,讲了许多有关苏联朋友和他们在一起相处的小故事。
三裸树列车段工友胡永春说:“苏联段长布拉舍西密斯契,平常对工友的健康和家庭的日常生活,都特别关心。”
“我的老婆在最近得了病,段长知道了,马上叫我去,他听到我老婆的病势很重,发出着急的神色说:‘你为什么不早来讲一下呢?’马上给我写了一封介绍信,叫我明天赶快把她送到中长路医院去。”
“第二天我到医院联络,医院只能收留她一个人,我的不满月的小孩,医院不能收容。段长听到后,就来我家慰问,并且说:‘明天早上八点半你们在医院等我,我亲自去医院联络。’”
“第二天,段长和翻译很早就在医院等着我们,经过交涉,医院才答应我的女人可以带小孩入院。段长又亲自把病人送到病房,然后才和我握手而别。这是我今生永不会忘的一件事。”
皇姑屯铁路工厂工友姜广里告诉人说:“苏联副厂长伊里阴同志,每天下班回家的时候,他的妻子就问他:‘你今天的工作任务完成了没有?如果没有完成,就不给你吃饭。’这种事情我们看来像是笑谈,但仔细体会一下,他们苏联同志,远离家乡,克服了言语、生活习惯和工作上的一切困难,来帮助我们完成生产任务。不但在工厂里表现出来,而且在家庭中也表现出来,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我们该怎样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才对呵!”
哈尔滨工务股工友王谨说:“我们段上苏联人事主任苏边阔同志性情很温和,对中国工友特别关心爱护,工友们如果生了重病或者受了伤,他就亲自送他们到医院去医治,有一回杜绍甫工友害脚气病,腿肿得很厉害,他亲自扶杜绍甫到医院去看腿。我们搞的中苏联合大壁报,苏边阔同志是最出力的一个人,他不但鼓励苏联员工写画,还担任看稿翻译等工作,使中苏员工在学习上,团结互助上得到很大的帮助。”
北安电务股工友高文成说:“日本鬼子丢下来的破机车坏铁道,如果没有苏联来帮助的话,就是累死我们也不能修好得这样快呀!拿齐齐哈尔苏联鲍局长来说吧,他到北黑线(从北安到黑河的一条铁路),在修理桥梁时,虽然他是局长,却也脱了衣服下水去帮助大家干,想出很多方法来解决工作的困难,这种情形我可从来没有看到过。”
沈阳电务段工友高光宠说:“我们段上自动机械室的苏联沙斯果夫同志,是我们工友顶好的朋友,他的技术非常好,帮助我们修好了测验台、信号发电机、中继线、自动交换机械上的重要毛病,在每次修好了机器的毛病后,都把发生毛病的原因和恢复的经过,详细告诉我们,对我们技术上的帮助很大。”
“有一次我们赛足球,队员傅之才把脚跌坏了,沙斯果夫同志很着急,连忙叫工友把他抬到病院去,等球赛完毕,他又买了许多水果和食物到病院去安慰傅之才。”
“沙斯果夫同志和我们在一起,从来没有和我们发过态度(脾气),有事也找我们商量,和我们完全像亲兄弟一样,所以工友们都说:沙斯果夫同志是我们真正的好朋友!”
十五、苏联段长培养中国火车女司机
1950年的“三八”妇女节,也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三八”节,从大连火车站开出了第一列由中国妇女自己驾驶的火车。
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在这一天,大连市到处都轰动了,许多人都到火车站来,想看看新中国的第一批女司机田桂英、王宝鸿、毕桂英;更想看看把她们一手培养出来的国际友人——苏联段长李索夫同志。
李索夫同志是大连机务段的段长,当他出现在旅大妇女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庆祝女火车司机开车典礼大会的讲台上,全场响起了雷一样的掌声与欢呼,他充满着愉快和谦虚,望着坐在主席台上的三个新中国强健的女司机——田桂英、王宝鸿、毕桂英三人,然后向对他欢呼着的中国人民说:“我以中长大连铁路局培养出中国第一批驾驶火车的妇女为骄傲!希望她们技术更提高一步,掌握起自己开车的职能!”
一向难得出门的六十岁的田桂英的母亲也来了,苏联局长的女翻译鲍娜祥斯卡娅连忙跑来对她说:“光荣的母亲!请您到主席台上坐!”跟着就把田老太太扶上去了,田桂英被感动得用手擦着眼角。
田桂英在会上代表女司机讲话说:“我们今天能够开火车,首先我们从心里感激我们的党,我们的毛主席,没有毛主席和党的领导,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妇女还能开火车。同时我们感激社会主义的苏联,感激大林大元帅,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在斯大林元帅的教导下培植出来的苏联同志才能热心地来培植我们。”
田桂英从前是打渔人家的姑娘,曾经在大连机务段食堂卖过饭票,毕桂英原先是农家姑娘,王宝鸿本来是印刷厂的学徒,但是在今天,她们都已经成为中国重工业上的技术人员了,这是多么光荣的事啊!
李索夫同志对这几个中国女青年比对待自己的孩子还关心,他说:“我们苏联技术人员来自遥远的祖国故乡,工作在自由的新中国的国土上,唯一的奋斗目标是:大公无私地,尽量地,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
“1947年12月20日我被任为大连务段长,我认识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是多么大,所以我觉得,中国妇女是能够很好地参加重工业的。虽然火车女司机在苏联早就出现了,但在中国是从末有过的,于是我下了坚强的决心,要培养新中国妇女开火车。从1949年6月开始,我就教中国的女同志学习开火车,对女司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特别加以照顾,现在,事实证明,我的希望实现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火车开出来了,机车后面牵引着九个客车,列车车长和列车员都是由妇女担任的,田桂英她们全上了车,这天是妇女节,大家在检阅着妇女的伟大力量。
五点三十分,白色的开车停号灯亮了,田桂英拉响了汽笛,再拉开汽门,然后提起逆转机,光荣的列车轻快地出发了!
火车在春天的原野里闪电一样的疾驰,铁路两旁的人都向光荣的女司机们招手,每到一站,都是人山人海地来迎接她们,向她们献花、握手、鼓掌和热情的欢呼。
大连机务段副段长、劳动英雄李庆荣坐在车上,他是帮助李索夫段长训练女司机的,看见这种种热烈的情形,快活得闭不上嘴,人们伸出了大拇指称赞他说:“老英雄,今天您的愿望可实现了!”
他正经地说:“哎,这还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这一步也有您的力量在内呀!”
“哪里,哪里,这是党的力量,也是苏联同志的力量,我有什么力量!”
在中国人民斗争的日子里,苏联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中国人民进行祖国建设的今天,苏联人民又像在自己的国家里一样,为中国人民美满的将来,付出了巨大的不可估价的力量。李索夫同志说:“我的希望实现了!”这句话包含了多么深切的感情,新中国女火车司机的诞生,就是崇高友谊的一例,就是伟大友谊的光辉结晶!
(注: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劳动出版社一九五一年让我找中苏友好协会帮助,根据采访和他们提供的资料写成的。当时《人民日报》曾有长文评介,虽早已时过境迁,但作为一页历史,仍有保存价值,故仍选书中的一部分编入文集。)
金秋十月,在捷克
1977年10月10日星期四
时差将我搞糊涂了!下午北京时间2:46坐奥航OK607航班的“空中客车”离开北京,飞机从35000英尺高空穿越蒙古和俄罗斯的疆土,飞经东欧上空。九个多小时后,当我的手表上指着夜间12点时,飞机抵达奥地利维也纳了。这时维也纳时间是夜间6点15分。我们下了飞机。在大得惊人也漂亮得可爱的维也纳机场停留了一个多小时,又换上了较小的飞机继续起飞,到达捷克布拉格机场是夜间8:50,看看我的手表,北京时间正是10月11日凌晨快4点了!有点疲乏,懒得花脑筋去计算时差是几个小时,也不想弄明白到底是10月10日还是11日了!
捷克共和国位于中欧,面积7.88万平方米,人口1000多万,首都布拉格为欧洲重要航空枢纽之一,近年旅游业发展较快,据云每年有1亿游客访捷。
我们这个中国作家访捷代表团,我之外还有《小说选刊》副主编、作家肖复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女翻译家刘星灿,中国电视制作中心编剧、女作家徐小斌。我们这四个作家也都是编辑,大学毕业后都在大学里任过教,都会点外文,也都出过国。复兴到过欧洲一些国家;小斌去年还在美国讲学三个月;星灿前后在捷克十年,她是个捷克通,译过《好兵帅克历险记》等十多部书,得过捷克文学基金会授予的“涅兹瓦尔文学奖”。有她在,我们到了捷克就有了嘴巴和耳朵。他们三个都是北京的,我是四川成都的,但一见面就处得很好。
布拉格正下着蒙蒙秋雨,提取行李并验关检查护照和签证花了半个多小时。当我们从出口处走出时,看到欢迎的人都拥上来了!我通过星灿翻译热情地说:“我们很高兴来访问。今夜很冷,下着雨,也很晚了,感谢各位的欢迎!这使我们感到非常温暖……”当时,只顾着友好的逐一握手,只看到来迎接的朋友中有男有女,有的是鬓发皆白的老人。事后知道的这些人中大致有:
捷克作家协会主席安东尼·耶林涅克(一位高个儿仪表极好年近七十的教授)。
捷华协会主席赫德利奇科娃(汉学家、教授,中国名字叫何德佳,一位美丽的白发老太太)。
著名汉学家,曾任驻华大使的赫德利其卡博士(中国名字叫何德理,他与何德佳是夫妇,一位年近八十鬓发皆白的老先生)。
访华作家杨·齐米茨基(头发浓黑、有络腮胡,常带笑容,五十左右,也是位著名精神病医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