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风云花絮(2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访华电视编导米·瓦洛娃(一位性格爽朗热情,总是乐观地笑着的女编导)。

    瓦洛娃的丈夫梁达·朗茨(一位稳重、风度不凡的学者)。

    捷克文化艺术公司负责人杨诺达(一位朴实的中年人)。

    捷华协会秘书长卢·奥布赫娃博士(汉学家,中国名字叫鲁碧霞,一位戴眼镜的难以判断年龄的漂亮女郎)。

    查理大学汉语系学生何志达(戴眼镜,瘦瘦高高有黑色短腮胡的青年,是何德理夫妇的孙子)。

    中国驻捷克大使馆文化参赞张德生(一位很气派很干练的戴金丝眼镜的外交官)。

    中国驻捷克大使馆文化处随员高晓川(北京外语学院毕业生,个儿不高,戴眼镜)。

    汽车将我们载到BELYEDERE旅馆,是一幢处于繁华市区两街交会转角处的六层楼建筑物,对面就是有名的捷克皮鞋公司“拔佳”(BATA)的玻璃大橱窗店面。旅馆华丽洁净、服务周到。迎接我们的捷克朋友们送我们到旅馆才一一告辞。约定明天上午9时,由作家杨·齐米茨基和汉学家鲁碧霞陪我们先游览布拉格。

    我和复兴住在四楼一个宽大的套房里,外边是会客室,里边是卧室,附设有宽敞设备齐全的盥洗间。

    捷克离英国不算太远,睡前给在英国的小女儿亮亮打电话,告诉她我已安抵布拉格,电话费每分钟收120克朗,合4美元。

    1997年10月11日星期五

    晨起,与复兴、星灿、小斌同到二楼吃早餐,早餐用自助餐形式,十分丰盛。我喝了橘汁、巧克力奶,选吃了色拉、奶酪、咸火腿、鸡蛋和一只西点,并吃猕猴桃等水果。早餐费是包括在住宿费里的。

    九点整,Dr.杨(作家杨·齐米茨基)和鲁碧霞来了。杨驾驶一辆“斯柯达”陪我和复兴、小斌去波赫荔来茨(Puhurelec)广场参观举世闻名的布拉格格拉恰尼皇宫和现任总统哈韦尔的办公室。那里并不向一般游客开放。星灿在捷克友人多,布拉格也熟悉。今天她去访友。

    布拉格跨伏尔达瓦河两岸,人口120万左右,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中心和重点文物保护城市。我们到了波赫荔来茨广场附近,离车步行到皇宫广场。Dr.杨和鲁碧霞陪着我们。杨是捷克文坛的一位著名的作家,去年与捷克作协副主席艾娃·康杜尔科娃一同访华,对中国印象极好。他出版过三十几本书,后天又有一本书举行首发式,他还要到书店去签名售书。他不会讲中国话,送我们两本精装书后,老是用笑来对我们表示好感。鲁碧霞像她取的中国名字一样美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我起先以为这位女博士离开大学不久,看名片才知她是捷克科学院东方研究所远东研究室《东方档案》季刊的总编辑,又是捷华协会主席团的成员兼秘书长。她在中国留过学。一路上不断给我们讲述广场旁边那有名的圣维特大教堂的历史。它是1344年建造的。由于中世纪捷克国内情况复杂而不安定,前面的两座塔到1904年才建成。圣维特大教堂的中心景点是圣瓦拉策夫小祭台。鲁碧霞讲了一件有趣的事:这个小祭台后面的小门可以进入存放捷克帝王加冕时佩戴的珠宝的宝库。宝库的小门有七把不同的锁。总统、总理、市长等七人各有一把钥匙,要七人一起来才能将门打开。

    我们是由皇宫及总统办公室管理局的一名女负责人维娜带领着进入皇宫参观的。皇宫豪华,墙上的名贵油画精致而美丽,皇帝和皇后的画像都形象逼真,色彩灿烂,皮肤有质感。许多都是欧洲名画家勃罗西克的作品。我很高兴看到了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尼的画像。她后来嫁给法皇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时上了断头台。皇宫内地上的地毯都精美绝伦,保存得很好。维娜讲述皇宫历史如数家珍,熟悉而详细。由皇宫我们走向现在的总统办公室。这里有穿蓝色军服佩手枪的卫士警卫。维娜谈到二战时,德国侵占捷克,在1935—1945年间,德国总督曾在此办公,让捷克傀儡总统在他隔壁办公,受他的监视与控制。如今,从1989年开始,这里就成了现任总统哈韦尔的办公室了。我们循序先后到了宽敞华丽、色彩柔和、家具精美的总统接见外国元首的大厅,总统接受外国大使呈递国书的大厅,总统接见外国代表团的大厅……

    整个上午就在维娜的讲解和我们跟随游览中度过。出了总统办公室,我们向维娜表示感谢,并同她合影留念。

    随后,Dr.杨和鲁碧霞陪我们通过圣乔治街道到“黄金小街”去。这里在16、17世纪时,欧洲许多有名的冶金者到布拉格冶炼生产黄金,他们住在这一带,故而得名。现在这里专卖各种旅游纪念品,成为游客拥护的地方之一。我们来却是想看看卡夫卡的故居。

    卡夫卡(1883—1924)是奥地利小说家,出生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一个犹太中产家庭。当年,他父亲在这条街上开店,他就随父住在黄金小街22号。这是一处比较低矮的平房,砖木结构,淡蓝色的粉墙,蓝色木框的门,蓝色的四方格的小木窗。如今这里成了一家书店。主要出售卡夫卡的作品、照片、图片。进出小书店的人不少,都是奔着这位现代派的小说家的名望来的。看完这里,Dr.杨提议去吃午饭。

    到了附近一家名叫“毕司尼卡”的咖啡屋兼饭店,点了柠檬红茶,Dr.杨和鲁碧霞让我们尝尝捷克式的便饭:汤是小扁豆和肉末做的,菜则每人吃的不同,或鸡、或肉,也有蔬菜及土豆。可能由于小斌、复兴来自北京,认为他们爱吃馒头,我的菜盘里有一团浇了汤汁的米饭,小斌、复兴的菜盘却加了三片馒头。不过这馒头蒸得不好,似乎并未发酵,是僵硬的。

    午饭后,Dr.杨驾车带我们前往威歇荷拉得。这里过去传说是捷克第一位公爵的住所,现在则是名人贵族的墓地,称为“名人公墓”。看了许许多多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的墓,每个墓上差不多都有青铜像、塑像或雕像,简直使我觉得每个墓都是一个艺术品。因为对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感悟,年轻时我特别喜欢他的思念故乡的作品。在他那有铁栏杆围着的墓前,我与他的半身青铜像合影留念。

    出名人公墓,Dr.杨驾驶汽车带我们去高处山上,目的是让我们俯瞰布拉格。伏尔达瓦河绿水滔滔,布拉格真是美极了!尤其那各式各样的建筑物,色彩也各异。游客誉之为“世界建筑物博物馆”确不过分;因为尖顶的建筑物多,有人又誉之为“百塔之城”,也很恰切。正是金秋十月,绿化得极好的布拉格树叶大部分泛出金色,也有红叶夹杂其中,整个就是画中的世界。来到这高处,见附近草地上有男男女女带着孩子和狗,正在放风筝。风筝同中国的相似,冉冉飘上天空。在中国,秋天是不放风筝的,这里秋天也放风筝,颇觉新鲜。

    Dr.杨开车把我们送到查理大桥附近,同我们握手告别。因为鲁碧霞要陪我们先看有名的查理大桥,然后就陪我们到电视编导瓦洛娃家里去喝茶。星灿正在瓦洛娃家做客,瓦洛娃请我们去家里坐坐,我们决定去后稍坐一会就走,因为晚上七点半大使馆要派车到旅馆接我们去同严鹏大使见面。

    日程安排得紧,我们走过了有520米长、10米宽,有12个桥拱的查理大桥,只能匆匆忙忙。这桥是哥德式的,于14世纪查理四世皇帝统治时建成。桥上的雕塑是17世纪巴洛克式的题材,反映天主教圣人的生活,均是名家作品。在桥中北边是神父Jan Nepomucky牺牲处。他是瓦策拉夫四世(查理四世之子)皇后的忏悔神父,因不愿泄露皇后的忏悔秘密,被皇帝下令割舌推入河中溺死。后来天主教宣布他为圣人,以后他成了桥梁的保护神,全欧洲的桥上都可见到他悲哀的身影。这座查理大桥,现在两边都是摆着摊子,有替人画像的画家和出售小纪念品的摊主,很热闹,但飕飕的风吹得人很冷。

    瓦洛娃的家就住在查理大桥旁边。鲁碧霞带我们上楼到了她家,瓦洛娃家里温暖如春,挂着中国的字、画,是一种知识分子家庭的气氛。星灿正在她家。见我们到了,瓦洛娃热情地用菊花茶和她亲手做的多种西点招待我们。她对中国极有感情,这两年在中国拍了一部系列纪录片介绍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后的幸福生活。明年春天,捷克电视台要正式播放。我们谈得很高兴,这时瓦洛娃的先生梁达·朗茨回来了,于是大家又一同聊起来。梁达·朗茨在东欧剧变前曾是布拉格的文化局长,他是位学者,话不多,但谈吐之间有书香味,可惜我们急着要回旅馆,未坐多久就只能同热情的主人告别。

    晚七时半,大使馆来车接我们。大使馆在一幢宏伟的建筑物里,灯光雪亮,树影婆娑。捷克实行将过去没收的资本家财产归还,这房屋原为一煤矿主的私产,要归还,所以正在赶建新厦,以便让出房屋。这使我想起了九月间看到的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说:捷克总统哈韦尔很富有。但他的万贯家财既不是过去与政府持不同政见时期挣来的,也不是当总统八年得到的。他一夜骤富皆因继承了父亲和叔叔1948年被没收的财产。他所得遗产包括布拉格市中心卢采尔纳宫、伏尔达瓦河岸边的五层住房、巴兰多瓦的别墅和饭店、摩拉维亚三分之一的别墅和一些艺术品。哈韦尔用出租这些不动产得来的钱在布拉格买了一座建于20年代的别墅,现在就住在这座修缮后的别墅内,我们上午坐Dr.杨的汽车经过哈韦尔的住宅,住宅上挂着白、蓝、红三色国旗。Dr.杨曾指给我们看。

    严鹏大使和夫人及张德生参赞等在宽敞的中国风格的大客厅里接待我们。明天,严大使要去南斯拉夫开会一周,所以今夜他热情地要同我们见面。他同星灿当年曾在捷克同学,是熟识的。大使夫人用鸡腰果及糖果等碟盘招待,又有人推来了酒车,开了芬芳的桂花酒给大家碰杯,亲切地交谈,一小时后,我们起立告辞。

    夜间,写完日记电话铃响,原来是亮亮从伦敦来电话聊天,说:“爸爸在捷克,我感到离得近了,白天打电话老没人接,只好夜里打。”又说,“我已打电话到成都告诉妈妈您已安抵捷克了!”接电话后,怕影响睡眠,服舒乐安定片。

    1997年10月12日星期六

    一夜滴滴答答,早上小雨仍在飘降。从旅店窗户下望,街上成串的轿车都在潮湿的地面上驶行。房中暖气很热,外边似乎很冷,打伞的行人有的缩着脖子。

    吃完早餐到楼下大厅,捷克作协副主席艾娃·康杜尔科娃带了作协女秘书丽达来陪我们步行出游。雨刚好停歇,我们一起上街。

    艾娃是捷克著名作家,去年同Dr.杨同访中国。她一头金发,脸上有风霜造成的皱纹。已不年轻,走路却飞快。今天拟陪我们先到瓦策拉夫大街,再去犹太城,然后到老城广场游览。这几个地方去了,布拉格主要名胜也就遍览了。

    瓦策拉夫大街是布拉格的商业中心,这里有银行、商店、百货公司、高级旅馆,路边排满了汽车。瓦策拉夫是捷克10世纪一个有名的公爵,是捷克爱国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以他命名的广场上,有瓦策拉夫举旗骑马的铜像。1918年,捷克在这里宣布国家成立。1968年在布拉格之春以后,一个年轻大学生为抗议苏军入侵,曾在这里自焚。

    我们在商店里看看商品。捷克盛产玻璃器皿,工艺巧致。玻璃器皿大都精美可爱,捷克又盛产皮货:皮鞋、皮包、皮衣等,质量极好。许多店里有大大小小的木偶出卖,也是捷克特产,旅游者有买了当纪念品带回去的。一美元折合30克朗,在银行或宾馆交换时,要扣除20%手续费。

    我们从瓦策拉夫大街步行逛到犹太城。虽然细雨扑面,但不湿衣,路面潮湿,却很洁净。散步般地逛着,一路可以看到大街小道的风貌,反比坐车有趣。有轨电车来来往往,很多很方便,也不挤,车上不卖票,票是在街上一些店里一张张出售的。每人一票,上车后自己将票塞进轧票机里打上日期和时间。我国无轨电车早已绝迹,布拉格有轨电车却是交通上的主力,也是一景。

    布拉格早先犹太人最多时有30万人左右,经过二战德寇屠杀,又有不少人迁到以色列或外国,现在仅存二万多人。犹太人聚居处即为犹太城。现在的犹太城中心为巴黎街,19世纪末,原先犹太城的几百所旧屋均被拆除,现在只留下市政府和五所犹太教堂及一处犹太公墓。

    我们到了三所犹太教堂。其中一所早期哥德式建筑是欧洲保存至今最古老的犹太教堂,建成于1280年,经过维修,至今仍在使用。我们去时,教徒正做弥撒。人很拥挤,门口有人发给我们每人一顶蓝色或白色半圆形纸帽,让我们戴着进教堂。

    另一所犹太教堂是犹太神父Pinkas在1479年建造的。二战时,捷克犹太人大批被德国法西斯逮捕押入集中营,现在教堂墙壁上镌刻有七万名在法西斯集中营遭屠杀的捷克犹太人的姓名,并建有纪念碑。这是一段悲惨的历史,看到、听到都使人沉重并引人思索。

    还有一所Klaus犹太教堂,建成于17世纪,二战时,德国法西斯在捷克毁灭了一百数十个犹太村。当时劫掠了许多犹太家庭的物件存放在此。包括犹太人的珍藏和日用物件。现在这教堂成了犹太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全是这些物件。这些物件的主人不知早丧生何处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