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风云花絮(2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又走到了犹太公墓。这是世界最古老、最有名的犹太人坟墓,据说共有120多万个墓碑。最古老的是1439年的墓。我真是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密密麻麻、这么奇特的公墓。它不但古老,而且墓挤墓、墓叠墓,墓碑大大小小、东倒西歪。参观犹太城,一直使我感到气氛压抑、心情压抑,到了这公墓,压抑也到了顶峰。犹太人过去的悲惨遭遇,不是不知道,但此时身历其境,才似乎有了更深的体会。

    后来,艾娃和丽达陪我们去老城广场游览。广场很大,中央有14世纪的思想家、宗教改革家杨·胡斯的巨大雕像。胡斯因为要改革宗教而献出了生命。老城广场在公元10世纪是欧洲大市场之一,四方的商人都来此做生意。当时广场有海关、住所等,因为古时候这附近就是伏尔达瓦河的浅滩(“布拉格”在古捷语里就是“浅滩”的意思),所以有海关。13世纪时,市政府在广场西边买了房子开办市政厅,16世纪往北扩建。但二战时,布拉格反德国法西斯起义时,市政厅房子被严重损坏了。在市政厅前面的人行道上,有白色荆冠的两把交叉剑,过去这儿是刑场。17世纪初,捷克的新教徒失败后,有27位捷克贵族曾在此被处决。

    男男女女的外国游客,游老城广场的特别多。一群一群,一伙一伙各色衣着的游客,由导游带着在听讲解广场的历史。许多游客都云集在市政厅塔前观看。塔上有中古时代遗留的巨型钟表,据说是1402年建成的,但仍很好地走动,每到一个整点就会敲响时辰,然后自动打开。里边有12个玩偶般的模型教徒,每个都出来带着自己的象征物品如剑、书、十字架等,向人们鞠躬,然后退下去。边上有个骷髅会摇铃,据说这是提醒人们谁都会死;还有只公鸡会啼叫,表示叫人们不要放弃希望。据说做出这个精彩绝伦的大钟表的匠人,在钟做成后被执政者下令刺瞎了双眼,因为怕他再去替别处重又制造另一个精巧的大钟表。我们11点45分时到达那里,等了一刻钟,在12点钟时听到了钟敲12下,看到了教徒出现,骷髅摇铃,公鸡打鸣。这的确使人叹为观止,比北京故宫里那些小型的西洋钟表的“表演”,要精彩一些!

    广场附近,有卡夫卡的诞生地,如今是一家名叫TRio的音乐店,但也出售卡夫卡的图片等。卡夫卡是诞生在此处后迁去黄金小街22号住的。

    捷克作协就在附近不远处的一幢灰色的有四根粗大明柱的楼房里。雨下得大起来了,我们在旁边一家名叫“裁缝马加”的饭店里吃套餐。85克朗一客,有汤、有土豆饼、有鸡、有蔬菜,还有红果茶。土豆饼是油煎的,味道挺好,捷克人爱吃这种食品。艾娃是想让我们接近捷克普通人的生活。

    午饭后,继续逛街,大家买点纪念品。后来,艾娃和丽达专诚请我们去克伦街一家“长寿茶馆”喝茶。她们纯是好意,以为中国人都爱喝茶,我心里却好笑,因为我这个中国人偏偏是不爱喝茶的。在旅馆里,每天开自来水喝凉水或喝果汁我都习惯。每次我用杯子装了自来水后总爱玩笑地问复兴:“喝一点好吗?”就引得他大笑,因为他怕喝凉水,老想喝热的中国茶。现在说去喝中国茶,他显得很高兴。这茶馆很小,楼下可坐六七人,陈列了各式各样的中国茶壶;楼上可坐八个人,有两张桌子。这茶馆门口打着一个店招,上面写了个中国“寿”字。老板是捷克人,1992年开这小茶馆,生意不错。艾娃说:“现在喝中国茶很时髦。”我们在楼上坐定,胖胖高大的中年捷克老板来问喝什么茶。艾娃选定了很贵的乌龙茶。一会儿,端来了青瓷茶碗,古色古香,上边却有不少茶垢。又端来了开水冲泡了茶叶的小茶壶,上边也有茶垢。估计老板以为茶垢也是中国的“特色”。茶馆的气氛有点中国情调,但端茶送水的是捷克人,就有点滑稽了!

    邻座喝茶的是两个捷克的高中学生,挺有教养,也挺友好。同他们交谈,他们说爱喝中国茶和中国文化。问他们对于中国有了解否,回答是“有一些!”于是讲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等,颇出我们意外。他们上的学校是私立的,抱怨一年要缴14000克朗的学费。我们问捷克人一月工资多少,回答是一般6000克朗的光景。我读过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说捷克人怀念过去的免费医疗和教育制度,怀念向农民提供补贴的公共交通设施……看来,通向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是坎坷的。

    同艾娃一起喝中国茶,她回忆起在中国访问的日子,说:“你们中国作协那栋楼房很大的!”“交流很重要!交流增进理解。我到中国后回来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中国,但有人却攻击我。其实,我写的都是我目睹的事。”艾娃是上届捷克作协主席,现任副主席。她在过去曾受过极不公正的待遇,坐过牢。但现在表露出的对中国的友情是美好的。她若有所思地说:“后天,捷克作家要同你们座谈,我担心有的人也许会提出些不太友好的问题来……”我回答说:“交流是必要的!我们会用这种精神使互相增进了解的!”

    喝完茶,送我们到旅馆,大家分别。

    晚饭后,捷克作协主席安东尼·耶林涅克来陪我们同去共和国广场附近的斯美塔纳音乐厅观看中国深圳交响乐团演出。深圳交响乐团访欧演出,包括在德、捷两国演出。听说在德国演出很成功,剧团团长董小明,首席指挥姚关荣,演出节目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的四小调第一交响乐。豪华的音乐厅里,坐满了捷克观众,也有许多中国观众。来听音乐会的人都是盛装赴会。深圳交响团的节目不断获得暴风雨般的掌声。顾文蕾的小提琴独奏和李云迪的钢琴独奏深受欢迎,一再谢幕并再演。这次演出,是文化参赞张德生安排的。文化交流的成绩从掌声就可测出了。远在布拉格看到听到来自祖国的交响乐团演奏,而且看到他们这样深受捷克和自己同胞的热情欢迎,我心中极为感动,一种爱国的感情在心中冉冉升起,夜间上床休息时仍在激动。

    1997年10月13日星期日

    捷克人是很讲假日休息的。今天星期日,早餐后,捷克作协主席安东尼带着秘书丽达,同捷克文化基金会主席米哈尔·诺沃特尼,牺牲了自己的休假日,他们驾着两辆轿车来旅馆要陪我们去捷克南部名胜参观。主要是到塔尔博(Trebon)看捕鱼,然后再到捷克鲁姆洛夫(Cesky Krumlor)参观游览大城堡。

    我和星灿、丽达坐安东尼的车,复兴、小斌坐米哈尔的车。米哈尔见到星灿笑着说:“你忘了我吗?”星灿确实记不清了。他说:“那年给你发涅兹瓦尔文学奖的就是我呀!”星灿记起来了,笑着幽默地说:“对了对了!你看,我忘恩负义了!”说着大家都笑。

    路上,安东尼开着车说:“今天到塔博尔,你们会看到一位‘鱼作家’!他名叫霍米,是诗人,也写小说。他爱鱼,写与鱼有关的书,出了一本又一本。一个月后他又将出一本短篇集,书名《偷鱼的和捕鱼的》。他自己办了个鲤鱼出版社,还开书店。”

    这使我增浓了兴趣。塔博尔在布拉格正南面,汽车行驶在美丽的捷克土地上,地势常有起伏,色彩斑斓的树林,广袤的庄稼地,亮出一派秋天的辉煌。公路两侧常有结满红苹果的树木,但无人摘收。原因是公路一公里外的水果才能摘食,这些果树上的果子都算是受了污染无人问津。

    一个半小时光景,到了塔博尔附近的鱼池旁,车子停在公路边,我们下车看捕鱼。“鱼作家”霍米已在这里等着我们。他瘦高个儿,满脸胡子,中年,说话幽默,经过介绍,大家握手问好。风呼呼地吹,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人工鱼池,大批白色的水鸟“吱——呀”叫着在鱼池上飞翔,真是一种特殊的景色。一位鱼专家来向我们介绍这儿养鱼捕鱼的情况。他说:“捷克没有海,也没有大河大湖和大江,从12世纪开始,就挖鱼池人工养鱼,这就成了捷克南部的一个特色。从16世纪开始,有个名叫卢伦堡的贵族,大挖鱼池并利用凹地做鱼池,当时鱼池面积达到7000公顷。这种鱼池不深,但鱼养在里边容易生长。到捕鱼时把水吸浅,驾木船起网捕鱼。”

    我们看到水已吸浅的养鱼池一眼望不到边,像一片水汪汪的沼泽,养的鱼,大都已有尺把长,多数鲤鱼,也有少数梭鱼和从西伯利亚来的鱼种。这里每两年在夏季捕一次,到十月再捕捞一次,一般可捞到500吨,鱼不但供捷克用,还可出口到比利时、法国、奥地利等。十月捕的鱼,可储存过圣诞节用,有的是活鱼,有的冰冻起来。鲤鱼每一公斤市场售价大约60克朗,过去的鱼业协会是集体的,1993年起已变为股份制了,不大盈利,但需要保持它。

    成群集队的捕鱼人驾着船,有的用长篙打水驱赶鱼群,大大小小的鱼蹦蹦跳跳,一网下去,总是满满地捞起来。鱼从网中倒出后就运到停在公路旁的运鱼车里。捕鱼人穿着帆布服,干得热气腾腾,兴致极高。

    风飕飕地吹来,大家都感到寒冷,听完鱼专家介绍,谢了他,然后我们上了车,跟着“鱼作家”霍米去罗姆尼采。

    罗姆尼采有家名叫Eden的饭店,在一间厅房里坐下,墙上挂在镜框里的水彩画都是本地画家画的,生活气息颇浓。大家喝着咖啡、橙汁或柠檬红茶休息聊天。霍米给我名片,绿色的名片上有趣地画着一条鲤鱼。他说他是为“鱼的文化”才办出版社的,还开了一家书店,就叫鲤鱼书店。书店是他生活的主要来源,卖新书也卖旧书。凡与鱼有关的书他的出版社都愿意出版,这样也可培养些年轻的作家。他又说,自己是本地人,14岁就当诗人,但出了两本诗集后,19岁就改写小说了。他风趣地说:“我写作勤奋,每出一本书就把黑胡子刮光,然后,再写,胡子就长了起来,又写成一书出版了,才再把胡子刮光,直到再下一本书才再刮。”说得大家看着他那满脸乱蓬蓬的黑胡子哈哈地笑。他又介绍说:“这里的姑娘是最美丽的,不过现在看不见。要到夜间姑娘从家里走出来了,你才看得到!”这倒不假,这里的姑娘是很美丽的。

    午饭吃的是便餐,喝了有肉丁的浓汤后,每人吃一盘蔬菜,外加炸鱼,一人还有三小团浇了汤汁的米饭。炸鱼很香,味道鲜美。饭后,坐车到特舍博尼小镇,顺路参观了一处古堡。这过去贵族的城堡里陈列有许多《圣经》题材的油画,还有古代的盔甲、武器、银壶、铜器等,也有桶状大壁炉,具有东方风格的木雕橱。捷克全国,这种可以看到中世纪贵族优越生活的有特色的古堡很多。参观完毕,我们就到镇上去看霍米的书店。

    真是一个有趣的书店,书店外的招牌是一条鲤鱼,书店里有一幅鲤鱼的大彩色油画,店面不小,有两间,约莫五六十平方米,还有木扶梯可以上楼。店里书架上满满装着书籍,也有画册、图片。霍米拿了些与鱼有关的书给我们看,印刷都很精美,有的是捕鱼技巧,有的是养鱼方法,有介绍钓鱼的方法的,介绍鱼的品种的,写鱼的诗歌的,写鱼的故事的……他送我们每人一本他写鱼的散文,精装本,配有极好的彩色插图,花体印刷。最后,同“鱼作家”告别,他笑着挤眼睛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可能将来北京见!”

    已是午后三点多钟,但安东尼和米哈尔仍要驾车带我们去南部捷德边境的捷克克鲁姆洛夫(Cesky Krumlor)看捷克最有名的古城堡,说那里风景出色,是旅游者必去的地方。

    客随主便,我们上车,车在公路上向西南方向奔驰。

    安东尼当年曾是星灿留学捷克时的老师,他高高的个儿,花白的头发,身材挺拔,谈吐文雅,常常和善的笑容,绅士风度十足。1968年苏军进入布拉格后,他曾在日本大使馆工作过一段时间,因为那儿有他的学生保护他。他对中国友好,虽然并未到过中国,这次我们来,他总尽可能地陪着我们。他的车开得很平稳,米哈尔的车跟在后面,到目的地已五点多钟了。

    果然名不虚传,夕阳西斜,眼面前风景绮丽,捷克的城堡久已闻名,这里算目睹到最大最精彩的城堡外景了!建在山上的城堡高大宏伟,尖尖的塔顶直插云霄,从下到上足足有十六七层楼那么高。城堡映着日光闪闪发亮,屋顶有红色的,也有黑色的。城堡的墙是奶白色的。城堡绵延开去,有的地方有架空的廊桥连接两山的房屋。无数大树,叶片已经泛黄泛红包围着城堡。有山泉汇成的潺潺清流哗哗环绕在城堡之下。这种景色仿佛从前在西方动画片和童话片里见过,但如今就在眼前,引起人奇特的遐想。我们都被这种美丽吸引了。

    时候不早,要想爬上山去参观城堡内部,时间既不允许,精力也不允许。外国游客,有的就在下边那可爱的小城街道上的旅馆里投宿,在这里玩上几天,我们则只能“望堡兴叹”,在下边绕了一个大圈子看看,并到小城整洁的街道上看看。秋色绚丽,风景如画,空气新鲜,使我们心旷神怡,都觉得没有白来。

    回布拉格,早已万家灯火,感到很累,想必安东尼和米哈尔更累。

    文化参赞张德生来看望。他是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的,58岁。一谈,才知他曾是我三妹李淑教授的学生。有这一层关系,谈话更加亲切。

    1997年10月14日星期一

    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了一夜,早上仍有雨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