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风云花絮(3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97年10月27日星期一(补记)

    10月25日晨6:50,由贝尔格莱德坐小飞机到黑山共和国首都波德戈里察。黑山共和国外边又译为“蒙特尼哥罗”的。蒙特尼哥罗(Montenegro)的意译即“黑山”。

    飞机仅45分钟就到达目的地,由机窗下望,蓝色发黑的大山连绵,气势雄伟。但在小飞机飞临波德戈里察机场时,我突然想起黑山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毗邻,这里已离阿尔巴尼亚很近,想起了一个旧梦,心中不禁一惊。

    那还是“文革”时期,我曾连续两次做过一个相同的噩梦:我坐飞机到阿尔巴尼亚去访问,但飞机一个倒栽葱失事坠地了,我也粉身碎骨了。当时为什么会做这种怪梦,实在也想不明白,可能那时报纸上老是在宣传中国与阿尔巴尼亚这盏“欧洲明灯”的知己友谊,也会引发出这个梦的。也可能是“文革”的使人窒息的气氛使我想到了不祥的结局。反正,梦醒后,我把这个噩梦讲给家人听过。而现在,想不到二十多年后,我却真的坐飞机到离阿尔巴尼亚这么近的地方来了。这一向,国际上的空难并不少,这架并非很新的小飞机会不会出事呢?梦会应验吗?……我不迷信,却一时不禁心里忐忑了!

    正想着,飞机很快就平安降落了,不但感到轻松,而且觉得自己被一个旧梦无稽地惊扰,未免可笑了。

    黑山共和国人口65万,首都波德戈里察是“小山下边的城市”的意思,人口15万。这个城市市容还是很美好的,也很整洁。黑山有大山也有大海,更有英雄的黑山族人民。历史上,黑山为抗御土耳其人的入侵,利用险峻的山地形势,进行过400年的长期英勇战斗,不屈不挠,使黑山成为巴尔干半岛唯一没有被土耳其占领的地方。到1912年,终于将土耳其入侵者全部赶跑,黑山人以此引为自豪。我们是对黑山人民怀着一种敬意来访问的。

    访问黑山共和国三天,主要接待者是黑山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依里亚·拉固斯奇(一个曾访问过中国的黑色大胡子,曾任黑山共和国的文化部部长)和副主席且多米。我们到后,被安排住在当地的黑山旅馆,吃住都安排得很好。他们还通知报社和电台记者来采访,第二天当地《胜利报》上就刊登了中国作家代表团来访问的新闻及我们的照片。

    黑山共和国的文化部部长不在,副部长列雅什维奇接见了我们,作了友好的谈话,希望保持交流,双方能互相译载、出版作品。

    依里亚和且多米都是诗人,也都在办出版社。黑山作协共有300多会员,诗人占多数。同依里亚谈起出书问题,他说:出书困难,全靠作家自己去拉赞助才能出书,他们请了新闻部的一位年轻人拉德做翻译。拉德曾在北京外语学院学过中文,但平时接触中国人用中国话的机会很少,他能勉为其难地担任翻译,已不容易,在交流上一般也能达意。

    在黑山三天,依里亚和且多米陪我们游览了两处名胜。

    第一个名胜是黑山共和国的古都茨地涅市,这里有当年黑山王国最后一位国王尼古拉在1867年建成的旧王宫,如今成了一座博物馆,里边有尼古拉的画像。他在位58年,爱好文学,也写诗。王宫里存书很多。此外,当时许多国家元首赠送的勋章、绶带、战刀、猎枪等礼品和当年战争中缴获的土耳其侵略者的战旗和武器也都陈列着。在王宫对面,是当年国王处理公务的城堡,里面展览着尼古拉家庭历代诗人的作品,最突出的是尼古拉的伯伯,17岁就登位当国王兼宗教领袖的涅果什的遗物。涅果什是19世纪南斯拉夫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手稿十分工整,字很小,修改处也十分整齐。因为他兼着大主教,一辈子未结婚。他会五种外国文学(俄、意、法、德、拉丁文),他的作品有50多种文字的译本。我们在陈列译本的玻璃橱里看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译本涅果什的诗集《山地花环》,星灿就是这本书当年的责任编辑。在此地看到这本书,我们都很高兴,涅果什身高两米多,从画像上看十分英武。他留着两撇翘胡子,身穿战袍,腰佩长刀,戴着白色圆的筒状帽。他死后,葬在附近的洛乌琴山顶上,但限于时间,我们来不及上山参观。

    我们到的第二处名胜,是亚德里亚海边的旅游名城科托尔。这里有一座闻名全欧洲的古城堡,平静的海水碧蓝碧蓝,山影倒映在海湾中,海鸥到处飞翔,海边停泊着好看的船只,远处有白墙红顶房屋,像一幅美丽的彩色图画。过去,外国游客到此地的极多,但黑山共和国与波黑交界,波黑战争的发生,以及后来美国等对南斯拉夫的封锁制裁,使外国游客不再来也无法来旅游,使这可爱的旅游胜地遭到很大损失。我们来到这风光旖旎的小城,觉得这里真美!但确实不见外国旅游者。现在,波黑战争已停,封锁制裁已解除,南斯拉夫的经济已渐恢复,像科托尔这种美好的旅游城市,以后是一定会重新又热闹起来的。

    科托尔一共25000人,住在小城里的是12000人。这小城那个16世纪时建成的城门上,镌有铁托署名的两句话:“别人的土地我们不要!我们的土地不给别人!”这是二战末期,1944年11月21日铁托率军队从法西斯手中解放科托尔时镌刻在城门上的,真是落地有声的语言。对于铁托,南斯拉夫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有人一分为二看待他。但肯定他的人,谈起他率领人民同德国法西斯坚决战斗的事时,是伸大拇指的。

    当地历史学家尤韦泽·马梯诺维奇,六十多岁了,研究科托尔已四十多年,他赠我们每人一册金色封面精装的专著,书名是《科托尔的一百个宝贵建筑物》,他带着我们进城逛了一大圈,边逛边介绍城里的广场和建筑物的历史。1979年4月15日科托尔有过七级地震,建筑物受到损伤,但没有倒塌的。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把这儿定为保护地点,城堡那时起就开始了修复工作,如今还在进行。

    在科托尔一家餐馆吃的一顿海鲜,滋味很好。除我喝饮料外,大家都喝葡萄酒,黑山产葡萄,许多人家都酿葡萄酒。红色的葡萄酒鲜艳诱人。海鲜有虾,还有鱼子酱,好几种不同的鱼味道各不相同,乌贼也可口。依里亚介绍这厨师是当地最出名的,所以烹调出这样好的菜来。

    黑山共和国为总统选举的事有些不平静,多少影响了我们的访问。我们去,没有举行诗歌朗诵会,游览的地点也少,更没有同黑山的作家们会面,但黑山的高山、大海和黑山人民的光荣历史使我们感染到浓烈的诗的意境。

    1997年10月28日星期二

    早上8时30分,由波德戈里察机场起飞回贝尔格莱德,仍是45分钟到达。菩萨在机场欢迎我们,大家见面很高兴,我们又回到了皇宫旅馆。11时许,菩萨陪我们游位于萨瓦河和多瑙河汇合处的卡莱梅格丹公园。公园有当年塞尔维亚人抗击奥斯曼土耳其人侵略的遗迹。树木很多,风景使人心胸开阔,有军事博物馆,也有一处陈列出土文物及一批古代武士盔甲的小博物馆。出土文物中有一个无头的大石像,是公元2世纪的,虽然珍贵,只可惜没有了头部,就像没有了灵魂,不像维纳斯像,少了两条胳膊,但保留了头部,一样显得那么美妙动人。

    逛到西北面,我终于见到久已闻名的多瑙河了!而且这里的多瑙河特别美丽,看上去确是蓝色的!它同萨瓦河相交汇,显得水势很大,气势雄浑。

    莫马通知:晚上七点半,在皇宫旅馆六楼花园餐厅听音乐并设宴为我们饯行。塞尔维亚作协主席拉克迪奇要来送行。集诗人、散文家、政治家于一身的拉克迪奇,是南斯拉夫联邦议会议员,反对党人民联合党主席。我读过他的诗《家园已毁》,头两节是这样的:

    谁要看:阴霾从哪儿转晴?

    谁要听,邈远的回声?

    千张口舌,而心灵只有一个

    在水与火之间

    一整个世纪凝聚成一滴水珠

    如今水花飞溅,解谁焦渴?

    伫立家门前,园林尽毁

    离散的难民,难以数计

    那感情是沉重、哀伤与忧国忧民的。

    下午,刘永宏参赞来电话,他刚从莫斯科开会归来仅一个多小时,忙着问我们好否,问黑山之行愉快否,并说晚上他来看我们并参加宴会。

    七点半钟,六楼花园餐厅举行盛宴,主人方面有拉克迪奇、莫马及《文学报》主编,另有一位女诗人。刘参赞来了,菩萨和晓蕾夫妇也来了。我和复兴、星灿、小斌参加,六名歌手不断奏乐,唱歌。歌声豪放动听,我们不断给他们鼓掌,星灿并给他们送去雨花石作纪念。莫马先作了热情洋溢的送别讲话,大家共叙友情都很高兴。拉克迪奇讲话,大意是:感谢来访者,友情今后会不断发展,互访会继续,相信不久可以再见面。如果这次访问有不足之处,希望今后有机会弥补。我最后致答辞,对来南斯拉夫访问受到的良好接待表示感谢,并引用了李白的诗表示感谢。晓蕾中文、塞语根底都好,翻译起来得心应手,最后,我是用南斯拉夫语“赫瓦拉”结束的,“赫瓦拉”就是“谢谢”。

    访南就要结束,明天中午,我们就要起飞到奥地利维也纳,然后再转机回国。我们这个作家代表团出国访问的时间较长,任务较多,先访问了捷克,又到贝尔格莱德出席第34届国际作家会议,然后访问南斯拉夫。在访问中,大家相处极好,既能做到相互尊重,团结无间,还能互相关心爱护,有事民主商量,如今任务已经基本结束,大家即将回去,心中是很愉快的。

    访问增加了解。南斯拉夫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南斯拉夫诗人的诗,听众热爱的诗歌朗诵会,豪放多情的民歌,都那样美。参观游览了许多地方,也都像读到了精彩的诗篇,这一切,在我脑海中构成了一个诗歌的海洋。诗歌这样繁荣,当然是同这个国家过去、现在的遭遇及处境有关。战争激发过她的民族诗魂,艰难磨砺着她的人民命运,英雄而优秀的南斯拉夫人,他们那汹涌澎湃的激情通过诗歌迸发或宣泄,诗歌同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就是诗歌,感情和感觉就是诗歌,向往和理想也是诗歌。于是诗歌有控诉,有伤感,有抒情,有智慧,有人生哲理,更有期望和理想,处处开花,无不动人。诗歌如此兴旺繁盛的国家是富于朝气和希望的国家,我愿为此为她祝福!也向南斯拉夫的诗人、作家们送去诚挚的友好的问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