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带露摘花(1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静夜思,敬悼巴老

    今夜,当得知巴老逝世的消息后,我沉下激动的心,忍住悲伤的情绪,开始静思。虽然事前,我明知巴老病重不会长久于人世,但他的西行,总不能不在我脑海掀起波涛。

    此时此刻,我的心飞到了上海。我仿佛看到了安详静卧在芬芳鲜花丛中的巴老,于是,我静静地想起了巴老的教导。

    他说过:“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他说过:“当初我献身写作的时候,我充满了信仰和希望。我把写作当作我的生活的一部分,我以忠实的态度走我在写作中所定的道路。”

    他说过:“我现在的信条是:忠实地生活,正当地奋斗,爱那需要爱的,恨那摧残爱的。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为了它我准备献出我的一切。”

    他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写作六七十年,我并无大的成就,可以说是愧对读者。我提倡讲真话,并非自我吹嘘我在传播真理。正相反,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

    他说过:“我并不希望替自己树碑立传,空话我已经说得太多,剩下的最后的两三年里我应当默默地用‘行为’偿还过去的债。我要做一个普通的老实人。我没有才华、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只有一颗火热的心、善良的心。”……

    引起我静思的巴老的这些教导,只是我此刻回想起的一部分,但仅仅就这么多输入我头脑里的营养,已足够使我无尽地享用。巴老用他的一生,用他的笔,表明了他是一个不虚伪、不做作、不作秀、不狂妄自大,不欺名盗世而有赤子之心的人;是一位讲真话、讲实话、讲真情、充满爱心、爱人民爱中国爱中华民族的作家。巴老是作家的旗帜和模范,是中国的良心和骄傲,他的离去,我们舍不得!但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有他生前的榜样,我们会奋而前行。有他那些宝贵的作品和教导,阅读的人们将遵循着去追寻真理和进步。

    像我这一代的人,从青年时代起就传阅着巴金的作品,以后几十年至今,仍在深受他优秀作品的影响。今夜,我产生着一种强烈的愿望。望着这样一位远远逝去的巨人的脚迹和背影,我想尽量从他那多富于哲理及人生态度的名言中向他学习。我无法学到他朴实无华的全部,但哪怕只要学到一点、两点或三点也好……

    巴老对人的影响自然会由于文字而一代代传播下去的。十年前,巴老的侄子李致同志使我知道他幼年时巴老写赠他的四句话:“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我曾将这四句话抄写给我读小学的外孙,希望他这么做。此刻,一种圣洁的悼念使我冲动地想写一封信给我那已在读大学的外孙;告诉他我现在的感受,并要他永远别忘掉那四句箴言……

    尊敬的巴老,我在这里向您鞠躬!……

    (2005年10月17日深夜,本文刊于《作家文江》)

    为《当代》祝寿

    1999年的6月,是《当代》杂志创刊二十周年。我表示热烈的祝贺。作为一个读者兼作者,更要表示谢意。

    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在二十年漫长的路程中,在全国那么多的文学期刊中,始终坚持高品位的严肃文学刊物的方向,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文学期刊出版业队伍中,出类拔萃,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之一,是不容易的。二十年来,《当代》致力于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从不哗众取宠,空谈什么“主义”,空耍什么“花枪”;从不为了发行乱“炒”作品和作家;不花篇幅和时间去形式地进行多种文体试验;也不重视表面功夫、泡沫效应、猎奇或降低格调。它只是踏踏实实选精取萃,实事求是,为爱好文学的读者不断奉献出那些有生命力的、值得一读的、优秀扎实、有影响力的小说、报告文学……旗帜鲜明地坚持、发展现实主义,不问你是谁,只问你的作品质量好不好。于是,支持了老人,培植了新人,无门户之见,不排斥任何流派,老、中、青作家兼容并蓄。我很欣赏这一点,希望《当代》与中国文学同步,继续这样做。

    我将《当代》看作是老朋友,愿意即兴谈心,讲点希望和建议:

    一、希望《当代》特别重视加强作品的可读性。可读,既是文风,更是内容的新颖动人或捕捉住了读者心目中的热点和焦点。生活节奏快,人们都忙,电视、电脑夺去许多读者,报纸杂志和书籍多,不用可读性吸引读者是“傻子编辑”。读者多种多样,关注青年人的兴趣是对的,但中国有那么多的老年和中年人,中老年知识分子都有阅读的习惯。《当代》要切实注意掌握它所不应丢失的读者。

    二、建议《当代》发表作品时加深介入度,重点作品必有表态。采用编者按、短评、短介指导阅读,传达信息。这点《当代》在做,但还可增多。捕捉创作中的问题与进展,有所发现地探讨,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有争议也不怕。这将更有利于打响作品、培养作者,使读者更多对《当代》发表的作品进行关注。

    三、《当代》应是“静态”的刊物,又是“动态”的刊物。《当代》的重场戏应是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之类,这该稳定,就是“静态”。“动态”指的是刊物不能古板单调,“面孔”不变。《当代》近期除原来那些重点栏目外,又有不少新栏目出现,这种“动态”的变化很好,并不多占篇幅却使杂志生动活泼,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动态”即是有变化,不断给人“面目一新”之感。

    四、希望《当代》多在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上下功夫。刊物多,有不可替代性的刊物才能生存发展。《当代》一是要多刊登富于独特性、有所创新和发现的稿件。独特的生活和思考,对生活独到的感情和发现应是吸引读者的要诀。别开生面的作品才有强大的不可替代性。二是应更多注意塑造典型人物的作品。近年小说出现不少新的写法,打的旗号同典型塑造有别,但还似乎都无法代替典型的价值。典型的感染力和典型之美是不可抹杀或忽视的。《当代》如在一年所发表的作品中推出一二个或二三个引起注意或议论的典型,将是很大的成功。

    五、设立“人生回忆录”(包括采访录)一栏。这栏稿件应使读者有强烈的真实感,得到启示,扩大眼界,增进学识,帮助人们温习和体验历史,让人们解悟人生哲理。把生活和人物剖开给人看,应是名家、学者及有特殊经历者的耐咀嚼的、非一般的、新鲜厚重有文学意趣的、立论灵敏的感性的人生回忆录。希望这栏成为《当代》有意识设立的在新世纪的特色名牌之一。

    廿一世纪已在面前!为《当代》祝寿!祝《当代》办得更出色,创造更辉煌的历史!

    (本文刊于1999年《当代》第三期)

    文学的“丝绸之路”与美国的“中国作家之家”

    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联合举办向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签名赠送中国作家代表作的活动,在海内外报界刊登后,得到无数海内外中国作家的热烈响应,目前已有数千册书寄往美国,四川也有数十位著名作家寄去了作品。赠书仪式今秋在美国举行。这是一个具有国际眼光的大举动,被许多作家誉为“利于民族,功在人类的壮举”。有史以来,还从没有这么多中国作家的代表作以如此多的数量浩浩荡荡走出国门到达美国。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不断交流,而出现的一次史无前例的活动。文学工作者认为这次活动是打开了一条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学的“丝绸之路”。

    中国作协编译中心主任向前说:“由于历史及诸多原因,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译介出去的情况同整个中国文学发展现状相比,基本上呈片面、自流状况,还有一些国家很希望了解并译介中国作品,却由于没有书而无法展开。这次的赠书活动可以努力争取将中国真正优秀的作品较全面地展示出去。”

    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冰凌认为,联合举办赠书活动,有两层意义:一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二是促进中美两国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实质性交流。作为西方大国,美国的舆论辐射面广,中国作家的赠书对美国读者和专家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学,对中国作家作品走向世界,都将有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冰凌表示,热忱欢迎台港澳作家和海外华文作家参加这项签名赠书活动。咨询电话为:(023)933-0151。地址: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秘书处:ICOLEMAN STAPT2A WESTHAVEN,CT6516 U.S.A.。今年5月,由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主办的“中国作家之家”在美国康州海滨城市麦迪逊正式挂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邱胜云、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林承训、在美讲学的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学者赵浩生、艺术家林缉光及许多旅美作家、各界华人均出席了剪彩仪式。

    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会长、旅美作家冰凌在剪彩仪式上说,康州著名华裔实业家沈世光、凌文璧夫妇将自己的房产用于作为中国作家交流的场所,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非常难能可贵。冰凌表示,今后中国作家之家将成为全美中国作家联谊会的会址。作为非盈利机构,将主要用于接待美国作家和中国的作家代表团,既可做写作交流,也可用于作家们进行文化之旅。作家们在这里可以参观马克·吐温的故居、耶鲁大学、容闳墓、印第安人的保护区、长岛海滨的老渔村等人文和自然景观,同时可以开展中美两国作家交流,并开展文学研究和探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