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王火散文随笔集(1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五颜六色、变幻移动的霓虹灯闪闪烁烁。这里有妓院。一家妓院的蓝色灯光招牌上写的是“Girls Girls”(女孩子们!女孩子们!),门内有女人彩色裸照,也有一个半裸的靓女挤眉弄眼招徕顾客。英国法律规定:妓女不准上街。这同法国不同,在巴黎时,无意中夜间逛圣马丁门一带的街道时,竟发现沿街都站满了白人和黑人妓女。我们连忙离开,有一种不安全感。

    这儿有低级黄色的脱衣舞表演厅,电光声色富于刺激性,门口有人敲敲打打做广告招引顾客,但生意似很清淡。有性用品店亮着霓虹灯。也有放映黄色电影的小电影院……在这里的感觉和在伦敦那些高等地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黑人很多,外国游客也不少,灰褐皮肤、黄皮肤的都有,在我们居住的那些地方,平时简直看不到警察。离伦敦市区不过十来分钟的哈罗区(Harlow)有七万人口,夜间只有两个警察巡逻。在这一带,却看到很多警察,而且不断听到警车呼啸声。不愿久留,我们匆匆离开。

    我老是觉得唐人街在苏霍区同人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气氛的红灯区靠得这么近有点那个!走向归途,我对P说:“走出唐人街,这句话说得多好啊!我想,放在今天,唐人街是不会选红灯区做邻居的,当然,在今天,唐人街尽管仍在苏霍区,但中国人的形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中国人在国外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中国人是应该早已走出唐人街了!许许多多中国人也早就并不生活在唐人街了……”

    P点头同意我的观点。

    隔了些日子,今年春节期间,伦敦华埠庆祝春节,英国首相布莱尔夫妇一同出席在唐人街举行的盛会,这是有史以来,英国首相第一次这么做!布莱尔夫人说:“我非常高兴能来参加这样一次华人的盛会,而在我们的家族中也有一位中国人,这就是我的嫂嫂。”原来,布莱尔首相的嫂嫂是位香港人。随后,我在英国《独立报》上看到刊登的一篇文章,作者是该报记者普莱尔斯·威兼斯,题目是《今非昔比的英国华人》,倒是道出了今天英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看法:

    “今天英国各地的‘唐人街’都洋溢着一派节日气氛,因为华人正在庆祝他们最隆重的节日——龙年新春。‘龙’在中国的十二属相中是最勇猛的动物。”

    “然而,二十年前的英国华人却很少这样大张旗鼓地庆祝自己的节日。因为当时他们是英国社会地位最低的移民,那时的华人工资微薄、住房条件恶劣,而且大多讲不好英语。他们的工作只限于开餐馆、刷盘子和送外卖等几个低技术工种。”

    “但也就是经历了新一代长大成人的时间,英国华人已经成为经济界和学术界的中坚力量。开餐馆的父母们培养出了一代聪明好学、勇于进取和志向远大的知识分子。英国年轻华人上大学的人数是白人、黑人和其他亚裔年轻人的三倍。”

    “很多英籍华人在工作中的职位也高于其他民族,高达41%的华人雇员担任教授级或经理级的职务,而这一数字在白人雇员中是30%,其他亚裔民族中为15%,加勒比海人中为11%……”

    这验证了P同我关于“走出唐人街”的谈话。

    女王行宫温莎城堡

    ——访英杂记之四

    温莎城堡是英国最负盛名而且规模宏大的古城堡。11世纪时,诺曼地公爵(即后来的威廉一世)在此开始建造了温莎城堡,作为防卫伦敦安全的战略要塞,经过历代君王的扩建改造,这里成了一个拥有精美群体的古堡城了!

    这个城堡建筑群,在伦敦西郊伯克郡,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山丘上,离伦敦市中心仅32公里,全由花岗石组成,庄严、雄伟,从12世纪以来,一直是英王行宫。英王每年总要由伦敦来此休息或度过夏季。当今的英国王朝称为温莎王朝,就是取名于这座古堡。如今,它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行宫。女王平时住在伦敦白金汉宫,夏天会来住一段时日,圣诞节时也喜欢带丈夫、子女来此度过。

    抗日战争前,1936年,当时的英王爱德华八世,在这里曾与一个两度离婚的美国女人辛博森夫人恋爱并要结婚,引起过轩然大波。辛博森夫人是个平民,英王要同她结婚有违英国王家的规定。因此,爱德华八世下台让位给了弟弟乔治六世。他由国王降为温莎公爵。这段“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风流史,使温莎城堡名声更加显著。

    蓝天白云,天气晴朗,游客众多,汽车成串,停车困难。我们在泰晤士河畔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处停车场,停下车子,走到河边。河水清清,里边有白天鹅、大雁、野鸭、水鸟及家鸭成群浮游,水上荡漾着波环。用面包丢下去,它们全走上坪来乞食。水上有游船可坐,每半小时票价大人二镑,儿童一镑。观赏片刻后,我们步行往温莎城堡走去。

    温莎城堡里外,全是各国游客,各种肤色,各种服饰。票价十镑一张,60岁以上老人优惠为7.5英镑一张。价钱算是很贵的了!皇家如今也很懂得赚钱。温莎城堡与伦敦的白金汉宫每年都有几个月开放,售票吸引旅游者参观,用票钱贴补开支。温莎城堡1992年11月曾发生过一场大火灾,损失惨重。修了五年,耗资巨大,但门票收入也可以贴补不少。

    我们拿到了一张城堡的平面旅游指示图,开始参观。

    古堡进口处,迎面是一个双塔矗立的亨利八世门,日光树影下,里边是广阔的绿茵茵的草坪和花坛,四周都是风格古旧属于哥特式建筑流派的房屋。我们先参观了圣乔治教堂。这里是历代国王举行授勋仪式的场所。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英国首相邱吉尔就在这里接受过勋章。这教堂也是许多国王、王后及皇家贵胄墓葬所在地。那些墓形状各异,墓碑上镌着名字及生卒年月及职务爵位,有的还有死者的塑像。教堂内气氛压抑,阴森森,光线阴暗。1992年11月火灾发生时,这儿损失最重。现在,树了一块碑在起火地点,作为纪念。

    来此游历,都按指定路线走。到了中院,看到了有名的圆塔,这是温莎城堡中最高的建筑物。登上塔顶,能看到四周景色。天高气爽,阳光照着绿色树林。东面远远眺见朦朦胧胧的伦敦,西面近处就是繁华美丽的温莎镇;南面是占地2000公顷的温莎公园,当年皇家在此狩猎的场所,葱葱茏茏一望无际;北面,瞥过泰晤士河,是出名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所在地的伊顿小镇。伊顿公学是私立中学,500多年来一直是英国培养拔尖人才的场所,费用昂贵,收的都是王家贵族和富家子弟,但也给助学金收一部分才华杰出的贫寒学生。伊顿公学也可买票参观,只是时间不允许我们再去伊顿,只好远远望一望算了。

    圈在围墙里的温莎城堡全景在平面图上有点像一只粗壮的电话听筒,占地5公顷多。整个城堡分上、中、下三个庭院。我们到了上院,进国家厅室(State Apartment)参观。这里边有色调温暖、光线柔和的一进进客厅。绘画厅、舞会厅、接待厅等厅堂,宽敞宏大,地上铺着各色鲜艳华贵的地毯,窗上有天鹅绒的窗帘,精美非凡。除陈列着古老名贵的家具、悬挂着彩色图案的挂毯和巨镜,有各种各类来自各国赠送的礼品及炫目的银器和古玩,工艺品、铜雕、磁器、烛台美不胜收,内壁装饰金碧辉煌、豪华而富于魅力,真是琳琅满目。最精彩的是许多巨幅油画,全属珍品,都是著名的欧洲大师的作品,价值连城,伦勃朗、鲁本斯、凡·岱克等的作品都有,多数是皇室成员的肖像画,栩栩如生。最值得一看的,是滑铁卢战役陈列大厅,挂满了在1815年6月滑铁卢大战中大败法皇拿破仑著有功勋的英军将帅的画像。这一仗彻底粉碎了拿破仑想统治欧洲的迷梦,将他放逐到了圣赫勒拿岛上了此残生。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中曾详尽描述了这一仗的情况。

    我们继续参观了楼梯厅、前厅和卫士厅。这里仍放着不少文物和巨幅油画,仍有花花绿绿的摆设和富丽堂皇的桌椅,更有武士的盔甲放射着幽幽的冷光,有英国的军旗耀武扬威,还陈列着二战时东南亚盟军统帅蒙巴顿带回的日本军刀。卫士厅显得简陋、引人注目的是放着一具半身铜像。我上去一看,是温士顿·邱吉尔的半身铜像。对英国来说,邱吉尔作为首相在二战中的贡献十分巨大,但竟把他的铜像放在王家的卫士厅里,不知是什么意思?

    再进入的是极有特色的玛丽王后原来居住的宫室了!她的卧室及女儿的卧室都保持着原样。床上的被褥帧幔花团锦簇富丽堂皇。在一个大厅里有件有趣的“玫瑰宫”,是一件可供观赏的微型宫殿,很受游客欢迎。这是1920年前后由英国艺术家和工艺师制造、布置的。玛丽王后是当今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祖母。这小小一座玩具宫殿,将那时英国王室奢富斑斓的生活表露在游客眼前。它有华丽的殿堂、卧室、客厅、画室、御厨房……那些人物,从王后到公主,从卫士到侍女、仆役形象逼真、服饰各异,十分有趣。

    英国人喜欢保存也喜爱古老的东西,温莎城堡似乎是他们的一个骄傲。我觉得他们对待温莎城堡正如我们对待北京的故宫相似。温莎城堡内浏览时有规定路线,女王居住的地方并不向游客开放。但所有看的部分大致已可领略到皇家的优裕生活和豪华风格。走出最后一个参观点时,看看手表,正好是五点一刻,见那些警卫已经在送走游客开始仔细巡视并且准备锁门了。

    温莎城堡大门外,一个白皮肤的“巴斯克”(英国人称卖艺人为Busker)在奏电子吉他自弹自唱,脚下的琴盒里有解囊者投放的一些硬币。两个年轻漂亮淡棕色皮肤的吉卜赛女郎手捧鲜花,穿着18世纪细腰大纱裙的宫廷女侍服装笑着在与游客合影。愿合影的只要付钱即可。夕阳已经即将西坠,古老的城堡在苍茫暮色中,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沧桑感,一座座城堡像一个个坐在夕阳中的衰颓老人在沉思……

    寂静的海德公园

    ——访英杂记之五

    英国的绿化非常好,拿伦敦说,最突出的是在市区有两百个左右的公园,外加好几百处绿草地,大大小小片片绿色星罗棋布。虽然伦敦极大,据云有五个上海大,但城市地盘终究有限,地价又高,舍得保留这么多的地面来做公园,使伦敦有一个良好环境,这很可贵。在我年轻时的印象中,伦敦是“雾都”,狄更斯等的小说中,伦敦浓冽的雾阴暗可怕,被描绘得有声有色。有了雾,雨水也多。二战前英国首相张伯伦总是手执一把黑布雨伞外出成了他特有的“形象”,而现在,伦敦人这种形象已随雾雨的减少不大见到了!过去的浓雾,固然由于英国是岛国,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主要还是大气污染造成,随着环保工作的加强,今天的伦敦,晴朗的丽日增多,平时也少见有雾,在改善环境上,公园的功劳不可小看。

    伦敦最大的公园是肯辛顿花园,占地二百五十公顷,第二大公园就是与肯辛顿花园隔湖相连的海德公园。但要说有名,海德公园得数第一。

    我国《辞海》上有一条关于海德公园的注解:

    海德公园:英国伦敦西区的一座公园,占地三百六十多英亩,原属海德采邑。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在位时用作王室公园。查理一世时曾向居民开放。1852年第一次伦敦国际博览会在此举行。从那时起,人们常在那里举行政治集会和其他一些群众性的活动。公园里有一块地方专作人们公开演讲和宣传之用,这就是所谓“海德公园式的民主”。

    “海德公园式的民主”,不仅在中国出名,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影响。英国有世界最早的两院制议会。海德公园有个名声远扬的“演说角”,从1866年起,人们享有在这里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讲演权。批评首相、大臣也无人干涉。

    在历史上,这里确曾可能有过严肃认真的讲演者和渴求真理的听众。例如恩格斯,他就曾在海德公园演讲过。弗拉基米尔·列宁客居英伦时,在这里做过听众。

    我在英国时,慕名两次来到海德公园。海德公园太大,第一次,我坐在汽车里兜风,从西边进入海德公园,绿树浓荫,大树林立,绿天鹅绒似的草地,白色水鸟游戏在蔚蓝色湖面上,使人眼明心亮,情绪舒畅。我看到有人在骑马、跑步、晒太阳、打球……对照地图,我弄明白了从公园南面入口处起,有三条道路穿越公园。右面的一条大道通向东北进口,左面的一条大道通向艾伯特亲王纪念碑,中间的一条林荫大道通向园中美丽的湖区。情况陌生,弄不清著名的“演说角”在哪里。

    第二次是一个星期六,是有准备而去的,目标就是“演说角”。事先,有朋友说:“现在那里没有什么看头,你去会失望的!”“没人演说了?”“星期六、星期日仍有,有宣传宗教的,有主张废除工资和商品的,也有控诉不民主侵犯人权的,甚至有宣传性解放的。但说者自说,说了也是白说,听众不多,去那里没什么意思!”“闻名不如见面!”为了满足好奇心,我仍决定去见识见识。

    先打听到了“演说角”在公园东北角,靠近厚重的古罗马康斯坦丁大理石拱门里面,我们那天就停好轿车,步行从有三个弧形门的大理石拱门进入海德公园。果然,“演说角”就在眼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