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王火散文随笔集(1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偏偏天下起雨来了!“演说角”实际就是一块大梧桐树下的空地,大树正好遮雨,我们到时正有一个棕发、平头、戴黑眼镜、穿牛仔裤、上身是件长袖灰色圆领衫的人,约莫三十几岁,正慷慨激昂挥着右手演说,他个儿不高,脚下也没像过去我所知道的脚下垫个肥皂木箱或啤酒箱可以站得高些。围着的听众六七十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英国人,也有外国旅游者。这一带流浪汉多,听众中有几个那种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面部胡子拉碴,衣履脏旧不整,有一个还牵条花狗。……演说者尽管激烈,听众却都平静,只有一个流浪汉含笑点头。

    站着听了一会,又问先来的听众,才弄清演说者的来由。

    英国是由四个民族区域组成: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这人是从威尔士来到伦敦的,他说的是1925年英国有一条法律禁食一种烟草,吸食这种烟草的人作为吸毒论处。他因吸食这种烟草,曾被捕并且罚款数百英镑。他心中不平,因此由威尔士来海德公园发表演说,表示抗议,并要求政府修改、取消这条1925年制订的过时了的法律。

    我们问边上在听演讲的一对夫妇,对这位演说者所讲的内容有何看法。那男的是一位中年人,他说这种烟草确非毒品,对人体无害云云。

    天上下着雨,雨水从树叶缝隙处滴落下来,演说者仍义愤填膺一遍又一遍不断大声演讲并做手势抗议。人已渐渐散去一些,演说者身旁地上放着他的行囊。他似乎要坚持讲下去。只是他讲得唇干舌燥,讲归讲,讲的这些都在随风而逝。我十分怀疑是否会有作用、能有效果?……

    我到英国后,从电视中见到BBC台有一个频道每天都直播英国的议会上院和下院开会演说或辩论的情况,喋喋不休。开初,也看一看,后来把那种无休止的天天播放节目看烦了。我看到一则路透社电讯,报道英国议会的情况,新闻标题是“英国议会的语言游戏”。于是,我换了别的频道,不再看这个频道了!

    雨仍在淅淅沥沥,为数不多的听众又减少了一些,演说者有点声嘶力竭了,但仍在坚持……我感到海德公园这块“演说角”的设立,当初或许有其良好意愿,如今却早成了一件“聪明”的摆设了!人们对这块地方的热情早已退潮。你想说什么吗?那就给你一小块地方去说吧!它也许可以让人发泄发泄,但人们对这块地方的期望值早已很小,这块“演说角”只能是一只“聋子的耳朵”。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确比仅仅“闻名”好,因为有了体验。

    后来,我们也离开了!我似乎有点扫兴,蒙蒙细雨中公园内一片绿油油的,倒是好看。这时的海德公园,已不见什么游客。

    “演说角”下那位威尔士人还在演说吗?……四周静悄悄。我心上突然感到这是一种寂静,静悄悄之外,还有一种寂寞……

    宠狗

    ——访英杂记之六

    在英国住了四个月,见到各种各样、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狗真是不少。

    英国人爱养狗,简直是宠狗成风,几乎家家有狗。大街上、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里,常有狗与人一同坐着兜风,招摇过市。我们住在艾萨克斯郡(Essex)的却区兰里(Church Langley),邻居家养了两只外貌难看的狗,一只肥胖的黑花矮脚母狗名叫“苏菲”;一只公的黑花瘦狗名叫“摩里”。两条狗都不是好品种,丢在中国街上恐怕没人会要。但主人对这两只丑狗爱得很深。男主人派登先生每天早晚都牵着两只狗出去遛达。两只狗整天“汪汪”乱叫,主人也不厌烦。

    我们夫妇俩每天傍晚散步,总要碰到十几个遛狗的男女。牵的狗有的高大凶猛,有的娇小滑稽。有时,一个人同时用皮带牵着两三条狗。有时候,狗是自由的,不拴皮带,在主人前后乱跑,一路拉屎拉尿,尽管常见路边竖着木牌提示:“请勿让狗随地拉屎”,但有教养的主人按此办理,极少数没公德的主人,置之不理。所以,一路散步,少不了要在路上见到狗屎。有时甚至见到狗的主人牵着狗耐心等狗在路边把屎拉完才移步。幸亏英国的环境总的比较洁净,路上的狗屎常常很快会被扫除干净。

    英国人不少都有绅士风度,我们夫妇散步时,那些陌生的英国人,绝大多数见到我们总要友好地点头,说一声“早安”或“晚安”。牵着狗的人,见我们是老人,估计我们怕狗,常常礼貌地站在一边,等待我们先过去。有的干脆远远就把狗牵过马路,避免同我们碰面。遛狗,其实确也“艰苦”。狗要拉屎拉尿,人也难以禁止。因此,见到过有的英国人在狗拉屎后,用随身带的塑料袋将狗屎捡起来装上,免得污染街道。有趣的是有时见到路边竖立的“请勿让狗随地拉屎”的木牌上竟挂着一只只装着狗屎的塑料袋。这倒颇有点讽刺意味了。回国后,有朋友问:“在英国观感如何?”我笑着说:“有好有坏,但绝非像有些想偷渡到英国去发财的人那样,以为英国遍地黄金!黄金是没有的!狗屎地上倒是有的!”

    英国人爱狗爱到这样的程度,你如果爱他的狗,拍拍他的狗的头,赞美一下他的狗好,他就会报以微笑对你分外友好。女婿在一家公司工作,公司董事长家里养了一条大狗,是董事长全家的“心肝宝贝”,董事长夫人把狗当作家庭成员。来了客人冷落了狗,狗会生气撒娇,乱叫乱打滚。狗要同人贴脸,伸出前脚同客人握手。这狗每天洗澡、喝牛奶,定时要开门放狗出去大便。这家公司请了个女清洁工打扫卫生。女清洁工是个单身中年女人,每天开着她那辆旧汽车来上班。汽车上满载着她养的十多条狗。她挣的钱很多都花在十多只狗身上,快乐而无怨言。

    英国拿救济金不工作的人不少,这些人闲得没事,喝喝啤酒逛东逛西,养狗也是他们的乐趣。狗成了伙伴、伴侣。地铁里,常看到有一些流浪者,男的女的都有。有的年轻的还成双成对,养一条狗。狗在流浪者心目中依然还是宠物。

    英国人离婚率高,离婚后的单身男女,常常养狗。据说英国有上百万孤寡老人,儿女子孙一般均不同老人住在一起。老人寂寞,就养条狗做朋友。人与狗接吻,狗与人接吻,并不罕见,社会问题,助长了养狗之风。据说全英国被喂养的狗约有六百万条。

    电视上和报纸上,常有罐头狗食品的广告。报刊上,常像美人照似的刊有狗的“玉照”。逛超市时,见到狗食品罐头形形色色丰富多样。伦敦据说有许多为狗服务的公司和店家,有狗的时装出售,也有狗的美容院和医院、洗澡店。

    其实,英国的这种情况在欧洲许多国家大致也相仿。1997年,我访问捷克时,在布拉格的一次会议上,见有的人竟带了狗来参加会。狗汪汪乱吠,主人很高兴,客人也高兴,无人觉得不正常。在另一次会议上,有人不友好地问我:“听说中国人吃狗肉?真的这么残忍吗?”我直率回答:“其实,这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中国是个大国,有五十几个民族。有的民族,比如朝鲜族,自古以来就爱吃狗肉。此外,有些省份里的某些县,自古以来也有养狗吃肉的习惯,但在中国全国,吃狗肉并不普遍。我就不吃狗肉。而吃狗肉这件事,正如你们吃牛肉、猪肉、羊肉一样没有什么不同,不属于残忍不残忍的问题。中国有十多亿人口,生活习俗不能统一规定。拿狗来说,历来有少数人吃狗肉,但从城市到乡村,更有无数人像你们一样养狗爱狗。你们对中国太不了解,建议今后到中国去旅游看一看。”这回答当时问者认为满意而且可以理解。

    我最近还听说了一件发生在美国的真事:一个中国博士生到美国不久,进了一所名牌大学负责管理实验用的狗,给狗做好被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狗当然未必听话,他对狗就不断打踢,打得狗汪汪乱叫。狗固然可以用作实验把它杀死,但打狗是虐待,不可以的。为这,他立即被炒了鱿鱼。他很不理解,但国情为此,不理解也得理解。

    说实在的,看到狗在外国之被如此宠爱,又看到英国有那么多穷苦的流浪汉和拿救济金的人,我还真有点说不出的不舒服感。但世界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风俗、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生活方式及不同意识形态等种种不同价值观、生存观、生活观合成的综合体。在这里觉得奇怪的事,在那里未必奇怪。强求一律本来并不必要,有它存在也并不滑稽,无须少见多怪,还是求同存异的好,爱狗这件事就是一例。

    伦敦点滴

    ——访英杂记之七

    皮卡迪广场算是伦敦最繁华热闹的地区之一。这个广场其实只是地铁的出入口和几条街道的交汇处。在寸地如金的伦敦,这居于八面高楼中间的一块方圆约五六十米的广场得天独厚,被车辆人流充塞得喧嚣非凡。在这广场中央,树着高高的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伊罗斯神像,周围有台阶可供过客小憩,附近高楼上大型电视广告显示屏不断变换着内容。我们在这星期天的早晨途经这里特地来站一站、看一看,领略点“英国风味”。

    在石阶上,有两个酒徒,一个显然醉得厉害,闭着躺着;一个则在轻轻哼歌,衣服都很脏。有几个年轻的嬉皮士,奇装异服在闲逛,发型很怪,有的脸上涂得像鬼。对这种情况,初到伦敦的人看了觉得奇怪,我俩却是司空见惯了。

    英国失业率是高,但具体分折,许多无职业者找个活干并不太难,只是他们看不中许多职业,工资不理想,职业种类不合意,他们宁愿拿救济金,比中国公派留学生拿的钱多。这个国家社会福利相当好,因此也养活了大批懒人,依仗社会福利救济生存,如不计较职业好坏和工资高低,靠双手养活自己并不困难。有些人拿到救济金马上进酒吧,钱没了,人醉了,政府只好将月发救济金改为每周发救济金,以免他们一拿到全月的钱就去猛灌,像父母对待一个拿到糖果全部塞进嘴里的小孩只好慢慢将糖果发给他。当然,对外国人而言,的确找工作较难,许多工作不轻易让外国人做。一份工作如当地人没人做,才能轮上外国人。保障本土利益,英国人是掌握得很好的。

    一周五天工作制,假期多,上班晚,下班早。上、下午两次各半小时的饮茶或咖啡时间,是雷打不动的。上午十点钟,下午三点钟,人们在家里、餐馆或酒吧里、街边露天茶座里,都要饮茶或咖啡,吃点巧克力或甜点心,谈天说地。今天,我们就在一家街边露天茶座里坐着喝茶了。不喝咖啡,喝茶,会使我们想到祖国,想到在国内的日子。上星期天,我们是自己开车一个半小时到南部海边勃里丹(Brihtan)度假的。那天的天气晴朗,太阳特好。英国人对太阳特别喜欢,太阳一晒他们似乎更喜欢懒洋洋地过。因为这儿是海洋性气候,经常阴天下雨,温度也不高。有了晴天,那些空草坪上就会躺满了人享受日光浴。那些草坪旁的空横椅上就会坐满悠闲无事的英国男女,其中老人当然是很多的。英国人似乎欢喜这样的悠闲生活。我们到勃里丹海边后,忽然刮起了大风,风大得叫人受不了,有趣的是许多英国人仍裸着上身躺在海滨昏然入睡,好像舍不得离开。

    英国人收入越高,税缴得越多,收入越少,则享受社会福利越多,这实在是个问题。但另一方面,大多数英国人工作还是讲究效率的,英国在高科技领域仍是具有实力的。英国人很注意改革和改进。

    我们离开茶座,坐地铁准备去著名的大英图书馆参观。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有一百多年历史,主线十条,车站一百多个,遍布城区,每天有二十万人左右乘坐。它作为一个国营企业,收入来源只有售票、广告、车站商店盈余及多余地皮出租等,为提高经济效益,公司裁员二千几百人,又将车辆清洗、车站清扫及维护等工作通过招标交给私营公司干,节省大量开支。国营地铁能扭亏为盈是颇不容易的。而服务质量要求却很高。乘地铁如晚点十五分钟,可以退还票款。地铁车上总是十分安静,看报的人多,毫无表情想心事的人多,频频交谈的人少,这似乎也是“英国风味”。

    我们后来到世界闻名的大英图书馆参观,图书馆就在大英博物馆里面。这里的阅览室真是华丽、宏伟,有四百个座位,每个座位配有一部检索微机,一把靠背椅,桌面上有可以调整方向的架书板。书桌上有辐照桌子两面的日光灯。厅内空气严肃,寂然无声,只见许多英国男女全神贯注地在阅读或翻找资料、写笔记。在这里,似乎使人能体会到英国的另一个方面,这里的许多精英,推动着英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他们并不慢悠悠,也不懒洋洋。

    我们沿着墙边,按英文字母顺序来到K排,从K排到P排,每排最外边的座位是卡尔·马克思当年到大英图书馆阅读和工作的地方。他于1850年6月取得阅览证,当时住在伦敦索荷区迪安大街28号;1867年发表《资本论》。我们在国内时看到资料说,当年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坐的位子扶手上有印痕,桌椅下有鞋印痕迹;但我们失望地发现:桌椅和地面都已重新修整过,当年踪迹已无处寻觅了!

    (本文刊于1995年《开放》杂志第一期)

    伦敦杂拾

    ——访英杂记之八

    国内朋友来信,说国内正在打击伪劣商品。其实英国的商品假冒现象也非常严重。《泰晤士报》刊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街上伪造商品充斥,上万人因此失业》。文章中说:制造假冒商品者每年至少从中渔利十亿镑,致使制造业减少大约十万个就业机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