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王火散文随笔集(2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谈到文学宫出版利润问题,吴先生等介绍说,因为出版教材和教辅、练习册等有赢利,加上儿童画报每年收入的120万缅元,再加上其他书发行量也不少,所以不必考虑赔本问题,当然也不存在买卖书号的问题。我们还就如下问题进行了交谈:

    问:“出书的方针是什么?”

    答:“主要是出爱国主义的、有利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书籍。”

    问:“有没有书卖不出去的问题?”

    答:“有!卖不出去就到旧书店减价出售。”

    问:“私营出版社有吗?情况如何?”

    答:“私营出版社很多。除我们外,国内各地绝大多数都是大大小小的私营出版社,国家不去包办代替他们的工作。私营出版社出的书也在文学奖评奖范围内。”

    问:“他们出坏书吗?”

    答:“坏书是不能出的,出了坏书出版社就办不下去,这是国家可以管理的。”

    问:“如何管理私营出版社?谁来管?”

    答:“国内事务部下面有个办公室,管私营出版业。有些重要的、特殊的稿件须送审,绝大部分稿子都不用送审。”最后,吴苗丹说:“我们希望能同中国有关方面进行交流并合作出书,主要是为了友谊。如果可以,希望同我们联系。”

    缅甸政府宣传部副部长吴登盛也是著名作家,他主管缅甸出版印刷事业。他向我们介绍说:“缅甸宣传部掌握3亿缅元,一个作家如果有好作品但出书困难,要赔钱,宣传部就予以资助。”他还谈到每年国家都颁发文学奖,每年也发新闻奖、爱国文学奖、文学竞赛奖及其他各种书籍的奖。谈起奖金,他说:“有位做烟叶生意的大商人,捐了800万缅元,存在银行里,每年有80万利息,可以用来支付奖金。国家文学奖一等奖奖金5万缅元;文学手稿奖奖金在2—3万缅元。”谈到稿酬,他说:“国家出版社分两次付稿酬,出版前先付大部分,出版后付其余的。私人出版社的稿酬高些。”“缅甸有个传统,人民都尊敬作家。”

    他又谈到缅甸图书业的另一个情况:许多地方连小镇中都有很多出租书籍的小店。老百姓不买书的,花三五元租金也可租书看。租书书店全国约有一万户。著名作家的作品不管多么贵,出租书店都去买下来出租。吴登盛副部长也向我们提出:“欢迎能同中国有关方面继续进行交流并合作出书。比如他们出我们五本书,我们出他们五本书。”

    1993年12月14日上午,我们应邀到雄伟的国家剧场参加隆重盛大的国家文学奖发奖仪式。缅甸国家领导人由宣传部谬丹部长陪同出席,政府各部部长,还有一批将军均出席了发奖仪式。获奖者得到证书及奖金,领导人与获奖作家亲切握手交谈、合影,并在会后像过节似的一同吃面条,喜气洋洋地庆祝颁奖。

    缅甸国家领导人和宣传部重视繁荣文学、出版事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无神论者游佛国

    ——访缅散记之四

    出访缅甸归来,友人问:“此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是缅甸的那许多巍峨、辉煌的寺庙、佛塔和一尊尊佛像。”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佛教是国教。全国3500多万人口中,80%以上的人是虔诚的佛教徒。小乘佛教于公元前3世纪传入缅甸,在缅甸历代国王推崇下得到广泛传播。1885年英国侵略者通过战争,使缅甸沦为殖民地。在近百年的殖民统治中,侵略大肆掠夺缅甸的宝石、柚木、大米等物资,还到处推广基督教。但缅甸人民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爱国的佛教僧侣都积极参加,基督教推广不开。二次大战后,缅甸独立,佛教遂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代的缅甸社会和各个方面,与现代缅甸人的整个生活,处处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我发现,缅甸人的佛教信仰与爱国主义紧密结合,与伦理道德处处相关。我告诉友人:“我能欣赏到佛教对缅甸人的魅力,也能追寻到佛教在缅甸得到如此崇奉信仰的轨迹。”

    我们在缅甸的参观访问,主要项目是参观寺庙、佛塔,主人领着我们拜佛。友人问:“你不是无神论者吗?”我笑了,说:“是的,可是无神论者不应该孤陋寡闻,更不应该不尊重‘胞波’的宗教信仰。到了佛国,应该入境随俗,尊重友好邻邦的习俗。我不信佛,但我认为释迦牟尼及缅甸人尊崇的许多菩萨都是伟大的人物,佛教文化是灿烂的,佛寺佛塔是光辉的艺术,我此行得到不少收获。”

    于是,我摆了下面这些龙门阵给他听……

    一、“赤脚大仙”

    去年12月启程飞缅甸前,北京是零下6℃,冷得刺骨,但听说缅甸虽是“凉季”依然很热,拖鞋不可少,我就想在北京购买一双拖鞋。谁知跑遍王府井只有绒拖鞋、棉拖鞋,没有塑料凉拖鞋。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贩才高价购了一双。到仰光后,温度一般是32℃左右,发现街上的缅甸人不分男女穿拖鞋的占多数,这就感到带来一双拖鞋十分必要了。只是开始我与同伴们还不习惯这样做,依旧穿着皮鞋外出。

    谁知在仰光开始参观朝拜寺庙佛塔时,才知:必须赤脚进庙,连袜子都得脱光。这下,就感到穿皮鞋太不方便:袜子要穿要脱,要系带子,比起穿拖鞋麻烦得多。于是后来离仰光去曼德拉和蒲甘、东枝等地参观时,也学了乖,干脆赤脚穿拖鞋上汽车。到寺庙外,就将拖鞋留在外边,一个个成了“赤脚大仙”,光着脚板进庙,出来趿上拖鞋就走。鞋子脱在外边,绝对不会遗失,我们拍了些照片留念。只要在寺庙中、佛塔前拍的,上身是西装领带,下边却全是赤脚,极不协调,却十分有趣。

    缅方以贵宾相待,许多寺庙特为我们铺了红地毡,但在外边就赤脚,又四处去瞻仰,路上常有碎石棘刺硌脚,日晒处烫脚,阴凉有水处冰冷沁人,赤脚有时也很艰难。缅甸人认为鞋是最脏的物品,他们通常把那些最卑鄙下贱的人比喻为“挨鞋打之物”。据说谁如被人用鞋打了,就是奇耻大辱。寺庙佛塔是神圣之地,自然不能让鞋玷污。听说,当初英国殖民者侵占缅甸时,曾将有的寺庙作为兵营,英军官兵全副武装穿着大皮鞋耀武扬威进进出出,引起缅甸爱国僧侣及人民的英勇反抗,英国侵略军终于退出寺庙。

    我国驻缅大使馆一等秘书韩学文告诉我:“周恩来总理以前访缅时,入寺庙也是立刻光着脚的,这是尊重缅甸人民的民族感情和宗教信仰!”在缅甸自始至终,我都是自觉遵守脱鞋之后入寺庙这一条的。而且,每每脱鞋赤脚入寺庙,就会想到周总理。

    二、借花献佛

    在仰光,缅甸人在夜间9时前,都爱来拜著名的大金塔。

    那一夜,驻缅大使馆文化参赞林朝宗亲自开了轿车带我们到著名的大金塔去看夜景。大金塔下据说埋着佛祖释迦牟尼的8根头发。塔高112米,基座周长400多米,主塔周围有60几座小塔,塔耗纯金数吨,塔顶镶有数千颗钻石、数百颗红宝石、数百颗蓝宝石,还有大块的翡翠,豪华琳琅,光彩夺目,令人叹为观止。夜间,塔附近远处在四面装配有水银探照灯,强烈的灯光将塔映射得金光灿烂。置身其中如入仙境,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在进大金塔前,看到一些美丽的赤脚缅甸姑娘手捧茉莉花串、菊花、玫瑰、曼陀罗花等迎着拜塔人叫卖,让人捧着鲜花敬献给佛塔。一个披着长发的大眼睛姑娘笑着上来兜售鲜花。她的花并不贵,可是我们身边没有缅币,无法购买,又不通缅语,只能摇头做手势表示不要。谁知美丽的卖花姑娘却将几束雪白芬芳的茉莉花往我们手上一递,做了一个赠送的手势,转身就跑了。委实出乎我们意外。卖花姑娘广结善缘为佛送花,她的纯朴与友善、虔诚,使我们感动而且不安。

    其实,并不奇怪,老林后来指着大金塔旁斜廊中的一些花铺告诉我们:“来拜塔的人如果穷,买不起花,可以向卖花的人借了花去献给佛的!”这对我倒是觉得新鲜。成语中有“借花献佛”,那出自《过现因果经》:“瞿夷寄二花于善慧仙人以献佛。”以后元杂剧中遂有“借花献佛”语。现在,来到缅甸亲自有了这点经历,我不禁想:“借花献佛”这句成语看来是发源于这种佛国的淳朴习俗的呢!

    我后来将那串芬芳的茉莉花轻轻放在大金塔下了!

    三、敲钟还愿

    仰光大金塔旁,有一口巨大的铜钟,大小和形式类似我国苏州寒山寺的那只古钟。人们说这是一口“不跟帝国主义走的铜钟”。传说当年外国侵略者占领缅甸时曾要将这铜钟劫走,但当他们将铜钟迁到木筏上时,铜钟竟从木筏上自己滑入江中不见踪迹了!后来,缅甸人民独立后将它捞起又安放在原处供人瞻仰,这口铜钟成为缅甸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看到这口钟,使我立刻想起了苏州寒山寺的那口铜钟。那口明朝嘉靖年间铸造的大钟是被日本侵略者劫去了,所以康有为题寒山寺诗曾有“钟声已渡云海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之句。到日本明治年间,有位从寒山寺归国的日本和尚,为寻这口钟遍访日本各地未能觅到。于是他化缘铸钟,一式铸了两口,一口留在日本,另一口送回寒山寺……缅甸人民与中国人民一样,都有受侵略欺凌的历史,在这点上,感情很容易融合一致。所以,见到这口铜钟,听到这个传说,我心里不无激动。

    好客的主人将我们作为贵宾,请我们敲钟还愿,说:“请每人敲钟三下,敲一下可以表达自己一个心愿。”

    苏州的寒山寺钟并不轻易让人敲。日本旅游者每年除夕专为听寒山寺的钟声来到苏州寒山寺守夜敲钟。我多年前为写《战争和人》长篇小说也到苏州寒山寺敲过那口大钟。现在,在缅甸有此敲钟机会焉能放弃。于是,我高高兴兴地用力敲钟,默默表达了三个心愿:一愿我的祖国改革开放成功,人民康乐,国家富强;二愿我的家人和好友健康、幸福、快乐;三愿我们这次出国访问完成任务平安回去。这第三个愿望要解释一下:那个阶段,空难事件特多,我们临上飞机前,有位女作家开玩笑说:“希望你们不要遇到空难!”到缅甸后,又常坐小飞机飞来飞去,因此,平安无事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这才产生了我的第三愿望。

    我从来不信靠许愿就会实现愿望。但我希望这些愿望都能实现。那是因为这三个愿望表达了我对中国的热爱,我对家人和好友的忠诚,我对出国任务的重视。

    我愿意采取任何形式表达这样的心愿!

    四、佛像贴金

    听说缅甸人崇拜榕树是与佛教传入缅甸同时开始的。据佛经上讲,和榕树同科的菩提树是和佛祖释迦牟尼一起出生的,同时又是释迦牟尼悟道的地方,他们就视榕树为神圣。缅甸有一句俗话说:“心诚的人施舍榕树籽一样小的东西,可以得到像榕树那样大的报答;心不诚的人即使施舍榕树一样大的东西,也只能得到榕树籽那样小的功德。”

    在缅甸时,见到大榕树上常插有虔诚的佛教徒们敬献的鲜花和金伞及红布条,有的大榕树的树干上挂着小佛龛,佛龛里供着佛像。有时,会见到有人在大榕树下诵经打坐。

    对神圣的大榕树如此,对佛自然更加虔诚。方式之一,就是为佛像贴金。

    过去写文章和讲话时,常会用到“贴金”这个词儿。“你这是给我贴金!”“他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如此等等,但却从未多想“贴金”这个词儿的来源及本来含义,也未想到过“贴金”是怎么一回事,怎么贴法?金贴多了会怎么样?

    到缅甸后,曾两次有机会给佛贴金。给佛贴金,并非人人可贴,一般是施主作了较大数量的捐赠后才由值班僧侣根据情况决定金箔的数量,提供贴金的机会。我们感到这是给贵宾的殊荣,都以尊重宗教信仰的态度,恭敬地从命。

    第一次是在曼德拉市参观有2500年历史的有摩柯牟尼佛像的大寺庙时,寺庙住持请我们给佛像贴金。但只准男子上去贴金箔,女子无此缘分。摩柯牟尼佛像巨大非凡,英武庄重,金光闪闪。陪同我们的驻缅大使馆一等秘书韩学文熟悉缅文及缅甸习俗。我们就照他的样子做。金子捶成的金箔极薄,都用黄裱纸夹着,每张不过2寸见方,一叠叠由缅甸僧侣送给我们。然后,我们就一张张地将金箔放在佛像身上,隔着黄裱纸用手使劲抚贴,金箔就贴在佛像上了,黄裱纸则由僧人收回。第二次是在掸邦东枝的茵莱湖中。茵莱湖是驰名世界的风景名胜地,有个旁道坞水上寺庙,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寺中央供有四尊约莫半人多高的金佛塑像,我们踩着红地毡上去贴金。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这次当然熟练了。但发现这四尊金佛塑像,由于来贴金的人太多,佛像本来不高大,日积月累地贴金,佛像已被金箔贴得臃肿饱满看不出本来面目了!我不禁想:“恰当的贴金可使佛像金光闪闪,分外华丽尊严;不恰当的,没头没脑地过多地贴金,却使佛像变形,佛恐怕也是不喜欢的吧?佛犹如此,何况于人!?”

    这次,我仅恭敬地给佛像的身上贴了一张金箔。

    五、古都“塔林”

    缅甸历来有“万塔之国”之称。典型的“塔的森林”在上缅甸的蒲甘。我们是坐小飞机从仰光到蒲甘专诚去看佛塔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