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几岁耐住寂寞,30几岁打破沉默-欲速往往不达,金钱上耐得住寂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人拥有多少钱才算富有?恐怕这个数字很难量化,很多人在对财富的追求上是无止境的。20几岁的你呢?是不是经常梦想有一天中了几千万的大奖,或者平步青云当上某某公司的老总。但是不要忘了,欲速则不达,财富的积累也是一样,需要一个过程。本章会告诉你,20几岁的人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如何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

    薪水微薄别气馁,未来更重要

    “如果薪水是用来炫耀的,就取决于你有多虚荣;如果薪水是用来衡量个人价值的,就取决于你有多强的事业心;如果薪水是用来实现梦想的,就取决于你有多大胆量。”这是刚进入职场一年的小光的至理名言。

    两年前,某人力资源公司为一家大型通信公司招聘营业厅服务人员,经过面试去参加复试的只剩下小光一个人。一个学信息技术的大学生去应聘服务人员,很多同学都感到不理解。

    经过复试后,他被录用了。在营业厅,他一开始做的是面对客户的一些琐碎的“小事”,薪水也只有2000多元。“可是我一直告诉自己要耐心、谦虚,要心态好。”干了两年多,如今他已经成为通信公司营业厅的经理。

    小光说:“不能做小事的人,做不成大事。甘心做小事,积累起来,才能为做大事打下基础。不要怕薪水起点低,而要看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没有好处。”

    工作不能仅仅为了薪水,这是无数事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他们工作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那一份收入,他们看到的是工作背后的机会、学习环境和成长过程。那些在工作中能尽职尽责、坚持不懈的人,终会有获得晋升的一天,薪水自然会水涨船高。

    其实,每一份工作都充满着巨大的机会。你努力工作,工作将回报给你更多,其中不止是金钱。如果你把工作看成是一种学习经验的良好方式,那么,当你获得一份工作时,不要只关心工资的高低,而要关心工作能够给你带来的其他回报,比如看它能否使你的技能更加熟练,能否增加你的社会经验,能否提高你的素质与修养……

    20几岁的你,在选择工作时,不要仅凭工资的高低来找工作,看哪家工资高就去哪家公司工作,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你要时刻告诫自己:“现在工资低不要紧,我为的是将来,只要在这里能让我得到锻炼,得到提升,就有做下去的必要。我要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努力。”

    其实,无论工资是高还是低,你都要清楚地认识到那只是你从工作中获得的一小部分而已。你从工作中得到的更多的是它带给你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而这正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当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一事无成,那么,即使是再轻松、工资再高的工作也不会让他感到有所成就,这样的人生很难体现出任何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都应该这样想:“我投身于职场是为了自己,我是为了自己而工作。薪水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最重要的是由此获得踏进社会的机会,获得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机会。通过工作中的亲身经历获得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这是工作给予我的最有价值的报酬。”

    20几岁的人,不要总是过多地考虑你的工资,而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你的技能,接受新的知识,培养你的能力,展现你的才华,因为这些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在你未来的资产中,它们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你现在所积累的货币资产。当你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成长为一个熟练的、高效的管理者时,你就等于在收获之前辛勤地耕耘下种子了。因为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你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才能,从而获得更高的报酬,取得更大的成功。

    不属于自己的钱,要禁得起诱惑

    不可否认,对大多数人而言,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换取薪水。但是,如果将换取薪水或金钱作为工作的唯一目的,你就会被利欲蒙蔽眼睛,并将很快陷入贪婪的深渊。

    欲望人人皆有,而一旦有了欲望就会带来人本性中的两个孪生兄弟:一个是积极向上的动力,另一个当然就是本性中的贪婪。

    有许多人希望自己能像贵族一样生活,尤其在精神上要求自己向贵族的习惯靠拢,以为这样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可是听两场音乐会、看毕加索巡回画展、过个欧洲的假期就会让自己在精神上成为贵族吗?精神上的贵族是需要放弃很多既得利益的,如果你仍然念念不忘奖金的多少,惦记着股价是不是上升以便投机一把,那么你就无法做到在面对利益引诱时不动心。

    一位父亲在晚餐时拿出了两张彩票,当晚的电视节目正在进行着摇奖程序。一家人眼看着父亲手中彩票的号码一个接一个地随着主持人的声音在屏幕上被打了出来,最终知道了那50万美元的大奖是属于他们的,一家人顿时欢呼雀跃。这是个并不富裕的家庭,50万美元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可以改变终生命运的天文数字。三个妹妹可以上最好的学校,爸爸妈妈可以换一辆崭新的汽车,房子要更大一点……但是父亲却没有家人那么兴奋。他慢慢地说出了原因:“邻居的麦先生曾经让我代他买一张彩票。”

    孩子们急了:“你怎么能确定哪一张彩票是我们的,哪一张是麦先生的呢?”

    父亲面对孩子,脸涨得红红的,谁都知道他在做着最后的决定。“获奖的是麦先生的,”父亲把彩票放在灯下,中奖的那张彩票右下角写着一个“M”。“我们失去的仅仅是一次改变生活状态的机会,”父亲说,“可是却获得了完整的人格!”

    当然,用道德或者法规来约束个人行为总还是显得勉强,但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善良、诚实、自尊却是形成独立人格的要素,缺失了它们,你的人格就会受到损害。

    真正能让你在公司以至社会昂首挺胸的不是你的存款,不是身边漂亮的女人,也不是你天才的独门技术,而是你高尚的人格。

    一个优秀的员工会把正常的欲望转化为催人奋进的积极的力量,而一个失去自律、没有老板监督就不行的员工则会因为贪婪在瞬间毁掉其良知和自尊,最终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光明磊落地生活,期望自己获得更大的、更高层面的成功,那么,请控制好你的欲望,远离不属于自己的金钱,无论何时都不要被它所左右。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欲望越少,人生就越幸福。”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欲壑难填,又有很多人被贪欲灼伤。可以这样说,欲望越多,就越容易导致祸端。身在职场,你能禁得起金钱的诱惑吗?

    1956年,俄亥俄州的亚历山大商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共丢失8只金表,造成了6万美元的损失。在当时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当案子还在侦破中时,一个名叫罗森的纽约商人到此批货,随身携带了几十万美元的现金。他来到下榻的酒店后,办理了贵重物品的保存手续,然后将现金存进了酒店的保险柜里,一切都办好之后就出门吃早餐去了。

    在咖啡厅里,他听到邻桌的人在谈论前几天的金表盗窃案件,由于这是当时的新闻,他也并没有太在意。

    吃午饭时,他又听见有人谈及此事,他们还说有人花了上万美元买了两只金表,转手把金表卖掉净赚了3万美元,其他人听着都不无羡慕地说:“要是我能遇上,不知道有多幸福!”

    然而罗森听到这些,却有些怀疑:“会有这样好的事情?”

    到了吃晚餐时,金表的话题竟然又被人提起。罗森吃完饭回到房间,突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你是否对金表感兴趣?老实跟你讲,我知道你是个做大生意的人,我这些金表在本地不容易脱手,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我们可以协商一下。如果对品质有怀疑,你可以去附近的珠宝店进行鉴定,怎么样?”

    罗森听到后,不禁大为心动,他思量着做成这笔生意可得到的利润要比一般生意优厚几倍,于是他答应和对方面谈,接着用4万美元买下了传说中8只被盗金表中的3只。

    可是第二天,他仔细观察金表,总感觉有些不对劲儿,于是他把金表拿到熟人那里做鉴定,鉴定的结果是3只金表都是赝品,全部价值不过2000美元。直到这群骗子落入法网后,罗森才明白,从他进入酒店起就被这伙骗子盯上了,他一整天听到的关于金表的话题,也都是他们故意设计的圈套。

    因为对金钱的贪婪而迷失方向的人随处可见,因为太爱财而丧尽天良的人也比比皆是。贪婪不仅可怕,还会使很多人走向失败。

    欲望越多,心里就会越贫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拥有的东西并不少,仅仅因为永不满足的欲望而使自己变得更加贪婪,憎恨别人所拥有的一切,只想比别人拥有得更多,最后就会心理不平衡甚至忧愁、愤怒。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减小欲望,学会舍弃,不该自己拿的钱坚决不拿,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贪念,获得心理上的富足。

    欲取先予,人际交往中慷慨投资

    在商业社会,我们都知道,想要更快更多地获取经济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投资。说到投资,我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钱,没钱怎么投资呢?其实,投资有很多种方式,不一定就是用钱。像技术入股、经验、时间等,都是可以用来投资的。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就是人脉,人脉也是一种资产,也是可以用来投资的。只不过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可供我们投资人脉的平台。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人脉也是我们的可用资产。其实,利用人脉这种行为自从人类开始了群居生活就已经产生,我们平时生活中说得最多的也是“多一个朋友多条路”、“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这些就是对人脉资源的有意识利用。

    聪明的人都懂得经营人脉。在人际交往中慷慨投资,收获就会很多。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投资房地产的小于,对于理财方面的知识比一般人都要强,却没有将其用于自己的资产规划,“我没有很刻意地存钱或寻求投资,我认为投资自己最重要!”他说。

    小于对自我的投资,包含了进修与人脉两项。他曾在上海一家最高级的休闲俱乐部待了7年,做到了市场总监,举办过数十场大型休闲运动赛事,招待过很多世界运动名将。

    休闲俱乐部是一些有头有脸的人会聚之所,小于从一个小专员开始做起,在只有一千多元的薪水时,他却舍得请客吃饭、结交朋友,而不是存起来。“你知道吗?光听他们讲话就觉得收获颇丰!”他觉得这交际费花得太值了。他的专业是市场营销,深耕人脉的作用很快便“发酵”般扩散,各方人士大力赞助并参与他所举办的活动。不过3年,他便跻身年薪百万一族了。

    小于实行的就是“人脉理财法”:借由结识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协助自己事业或眼界的开拓。理财专家也认为,投资在理财方面的时间越长,就表示投资在自己身上的时间越短,但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如提高学历、才能、提升工作技能与人际关系所收获的比投资所得的利息多得多。尤其是初入社会三五年的年轻人,正逢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是积累专业知识与建立职场关系。

    20几岁的年轻人需要谨记的是,“人脉理财法”并不适合急于一步登天的人。关系是一种长期投资,要细火慢炖,谁也算不准它在何时才能开花结果,甚至要有不会有任何回报的心理准备。

    试想,当你满脑子都是利益取向时,与人相交就显得虚情假意,也就很难赢得真情实意。但人脉之所以有用,是由于对方真心认同你,珍惜这份情谊,才会在适当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相对于点滴累积的“节流法”,人脉理财属于“开源法”,能助你在事业上处处逢源,也能帮你结交值得的人生缘分。懂得人脉理财者,有形与无形的人生财富就将由你掌握。

    学会放弃,不因沉没成本一错再错

    20几岁的你,身在职场,总是要面临很多选择。而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是需要成本的。

    有一得必有一失,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国王会羡慕在路边晒太阳的农夫,因为农夫有着国王永远不会有的安全感;而要有农夫那样的安全感,就不能有国王那样令人觊觎的权势。”选择做一件事,必然会放弃另一件事,那个被放弃的事所带来的收益就是选择的机会成本。

    付出的成本太高,可能会影响我们的选择,也会使我们的职业生涯留下太多的遗憾。

    成功的选择往往蕴涵在取舍之间。比如在投资上,很多人会因为难以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视了更长远的目标。但成功的关键有时仅仅在于抓住了一两次被别人忽视的机遇,而机遇的获得,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果敢地取舍。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人总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然后才可能有所得。

    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把注意力放在直接的损失上,却忘记了理性计算自己的“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又不可能收回的支出,包括金钱、时间、精力等。行为决策理论专家发现,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要看此事对自己有无好处,还要看过去自己在此事上是否有过投入,这被称做“沉没成本误区”。

    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学钢琴,花了不少钱给孩子买了钢琴,结果没几天小家伙就厌倦了,甚至不愿意再动手摸琴。焦虑的家长于是给孩子报更贵的钢琴培训班,并且使用逼迫手段。到了最后,孩子对钢琴的态度变成了反感,甚至对音乐也充满怨恨。家长因为冲动投入而陷入了沉没成本的深渊,甚至不惜牺牲掉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沉没成本误区让他们完全忘记了当初买钢琴的初衷--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发展。

    职场选择犹如爬树,一旦发现树上的果实并非自己所需要的或者上面的树干已经腐朽时,唯一的选择就是退下来,换一棵树或者朝另一个方向继续爬。否则,在树干上爬得越高的人退下来的难度也就越大,而且越是等待观望,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20几岁的你,是否懂得计算机会成本呢?比如,下班后等公交车回家,但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公交车还没来。这个时候,如果打车回家要花30元钱,乘公交车只要2元钱,你会如何选择?通常大家会选择后者--既然已经等了很久,不差这一会儿,所以继续等下去。也许真的10分钟后车来了,也许还要再等半个小时,终于回到家时,虽然已经很晚了,人也比较疲惫,但是仍然为自己节省了28元钱而感到高兴,却忘记了为节省这28元钱而白白耗费了许多时间。

    在等待的岁月里,其实许多机会都已经过去了,人生的激情也会慢慢冷却,金钱的投资已错过了大好时机。那么,已经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沉没成本是收不回来了,该放弃的就果断地放弃,别让它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初入职场的你,在理财上,是否也懂得计算机会成本呢?

    有一位教授曾以每股27元港币的价格买了一些股票。当该股票跌到15元港币的时候,有人告诉教授,那只股票不值这么多钱,他失去的是“沉没成本”,劝教授卖掉。教授不同意:“卖掉后,我的血汗钱不都没了。”后来这只股票差不多跌到每股1元多港币的时候,教授卖出了股票。

    有许多做投资的人计算他们的财富,留在记忆里的永远是他们曾经达到的最辉煌的那一刻,常将某一天的最高市值视为已到手的收益,然后,以那一刻计算他的得失。然而,变化的市值与最高市值相比,难免会导致心态失衡。

    我们要明白,在投资过程中,过去的市值都属于“沉没成本”。有的人天天看自己账户上市值的变化,其实这没有任何意义,更容易唤起一种心理错觉,进而导致患得患失。

    对投资而言,如果一笔投资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理性的做法是只能忽略它。因此,无论此刻我们的处境是艰难还是顺畅,真正有意义的都是如费雪所说的:“真正要紧的,是不要放弃在未来会大幅度增值的投资。”对于年轻人来说,该放弃时就放弃,不要因过去的失误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投资须谨慎,不可随大流

    20几岁的人,你的理财信息从何而来?对大多数人来说,大众媒体仍是投资人的首要选择,电视报道与财经杂志最主要,其次是电视新闻、投资理财电视节目、网络新闻等,但理财信息来自金融机构专业人员与专业投资机构的比例反而不到一成。这种高度依赖口耳相传的投资模式,一般来说并不能够让人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投资人大都知道,不可以完全信赖媒体,因为媒体的很多信息都是二手传播。不过,令人无奈的是,大家都知道不要追涨杀跌,但就是很难克服人性的贪婪。

    更糟糕的一点是投资人普遍具有“跟风情结”,虽然资产配置喊得震天响,还是有人觉得太过深奥,根本听不懂,也没有多余的心思去进行配置。有些人经常会对金融顾问说:“你直接告诉我可以买哪只热门股票就好。”

    要知道,从媒体上以及从身边朋友那里得到的很多信息只是片段,是不完整的,可投资人眼中却只看到自己相信与想要得到的,对于风险等其他信息,却有意无意地忽略。

    有个故事几年前曾流传颇广:某证券公司的散户股民几乎人人赔钱,只有门口看自行车的老太太赚了个钵盈盆满,于是大家纷纷向她讨教炒股秘方。她说:“门口的自行车就是我炒股的‘指教’,自行车少、股市萧条的时候我就买股票,自行车多、人人都抢着买股票的时候我就清仓。”这个故事讲了一个“随大流不赚钱,反其道而为之才能发财”的道理。实际上,这位老太太不知不觉中运用了逆向思维。

    这个故事也说明,在投资理财上,盲目跟风是不会有大收益的,在投资上切忌随大流。

    但多数人在理财中都存有“从众心理”。见大家都炒股,不管自己对股票是否了解,便一哄而上,全民皆“股”。一家公司推出一项高利集资,虽然不是公开办理,但其利率高达8%,并且很多人已经拿到了分红收益,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许多人在对该公司经营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争相参加集资。

    相对趋之若鹜的“从众”者,小赵则颇有主见。无论炒股的朋友怎么劝,参加集资分红的朋友如何动员,他总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另辟蹊径进行理财。他经过分析和衡量,发现某开放式基金的投资价值较大,于是在该基金无人问津的情况下购买了2万股,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连分红加上基金净值的增长,收益超过了10%。而盲目参加集资的朋友不但没有拿到8%的收益,差点连本钱也赔进去了。所以,理财不能盲目随大流,而是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制订理财计划,平心静气地理自己的财。

    专业理财人士称,在个人理财产品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百姓在理财时,要有明确的理财目标,不能随大流。今天看着基金流行,便买基金,明天看着股票上涨,便炒股票,跟风的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这和罗杰斯的话是一个道理。罗杰斯曾经说过:“我可以保证,市场的大多数操作是错的。必须独立思考,必须抛开羊群心理。” 换句话说就是,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找到符合自己的理财需要,要独立思考。

    我们在很多理财书上可以找到不少关于投资、理财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例如教人如何把自己的钱分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首先告诉你储蓄的重要性,其次是分门别类地教你一些常见的投资手段,甚至教你如何用保险理财获利。然而事实上,书本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经济学家不一定都是投资大师,投资大师也未必都是经济学家。

    股市如大河,有波涛,有风浪,有涨潮,有落潮。股市中的机会好比大河中的鱼,有大鱼,有小鱼,抓住机会如同捕到鱼。市场深幅调整后,或涸泽而渔,或结网捕捞,或放长线钓大鱼,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是策略,是思维方式。大河依然在,鱼儿依然在,市场魅力也在于此。

    所以,20几岁的人,坚持独立思考,抛开羊群心理,寻找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这才是理财的关键。

    别急功近利,要关注长期收益率

    巴菲特11岁初次购买股票,从零开始,通过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集聚了巨额财富,成为世界级大富豪。在战后的美国,主要股票的年均收益率在10%左右,巴菲特却达到了28.6%的水平。

    长期研究巴菲特的罗杰·洛文斯坦强调这一成就的独特性:它是传统的长期投资的结果。罗杰·洛文斯坦认定巴菲特的成功正如巴菲特的好朋友比尔·盖茨对巴菲特的评论一样--“他对长期投资的热情”。

    20几岁是人生的“尝试期”,年轻人已经摆脱了青春期的稚气,为大学毕业后尝试新的生活做好了准备。然而,当进入工作领域后很可能会发现,多数人都不清楚该如何管理刚刚获得的薪资。

    大学毕业前,年轻人是父母辛苦赚来的钱的消费者,毕业后情况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一般只能在不超出收入的水准上进行消费。他们得根据现有的经济实力,形成自己能承受的生活方式。初期,他们可能还享受不到父母辈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所以,20几岁的人必须在能够承受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决策。不论是住房、家具、汽车、衣着还是娱乐,都要与现状吻合。他们必须考虑:是在收入范围内选择现代的生活方式,还是任性地透支信用卡?是享受不必要的高消费,继续依靠父母支付账单,还是理智、耐心地期待美好时刻的到来?

    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处,年轻人不得不认真对待投资理财这个问题,特别是中长期的投资理财。中长期的投资理财关乎自己日后的发展。那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中长期投资理财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投资理财目标。

    投资理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制定目标到计划和安排实施,再到行为的管理,中间不断循环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定中长期投资理财目标。

    中长期投资理财目标是整个投资理财规划的起点,是基础,却常常被人们忽略。目标缺失的结果是,你像一只无头苍蝇般到处寻觅食物,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当然会极大地影响具体行为的实行,影响投资理财行为的效果。投资理财目标好比登山时的目的地,没有目标,就会走很多弯路,非但不能事半功倍,还可能事倍功半。

    第二,量力而行,合理进行中长期投资理财配置。

    为了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已经制定的中长期投资理财目标,到达自己投资理财的“目的地”,首先要明了自己目前是站在哪里,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从而对自己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看看自己能有多少节余可供分配到不同的投资理财计划中,进而选择不同的投资工具,进行合适的资产组合配置。

    第三,分析家庭收支状况,做好预算,争取资金空间。

    工资、奖金、投资收益等不同的收入,可以分为主动性收入与被动性收入两大类。主动性收入主要有工资收入和劳动报酬佣金,以自己的主动劳动取得;被动性收入有福利收入、投资收入、经营收入和知识产权收入等。当长期稳定的被动性收入大于家庭预期总支出时,个人财务就可以说是达到自由状态了。一般来说,家庭开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固定支出。这些一般是定期定量要固定支出的费用。这类支出的刚性很强,通常还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因此一般没有什么节省余地。比如房屋贷款、保险等。

    第二类是可变支出。主要是家庭的日常开支,如交通、通信、水电、燃气费用等。

    第三类是弹性支出。这类支出一般不是必需的支出,而且变动的幅度很大,比如旅游、娱乐、交际、文教培训、美容健身及一些属于奢侈品的消费等。

    为了控制支出、尽量结余资金,增加可供未来积累的资金,以便进行中长期的投资理财,主要可以在记账的基础上,对家庭的现金流出作些调整,同时可采用“预算法”做好家庭开支控制。

    家庭预算的主要方法是“量入为出”。根据经验和趋势,预测下一年的收入,同时根据经验规划紧急预备金、预算每月的固定支出和可变支出。这样就能大概了解每月有多少钱可用于投资积累。当然,每天记录可变消费的金额,也可方便今后总结和调整。

    对于20几岁的人来说,可采用如下顺序进行支出:留存退休基金,偿还按揭贷款、信用卡债务,支付保险金,留下紧急备用金,留出家庭的基本生活开销,留下投资组合资金,满足兴趣爱好和知识消费,进行奢侈消费。其中,留存用于退休基金积累的金额可以在l0%左右,还贷部分不要超过35%的安全警戒线,保险费不要超过收入的10%,基本生活开销要事先做好预算,用于其他投资的资金也要做好估算。最后剩余的钱,才能用于较昂贵的爱好性和奢侈性消费。

    对于季度性和年度性的收入,则可安排用于年度性的支出项目,如旅游费用、年度性的学费等。这样,家中的现金流就不会显得局促。

    此外,我们建议在拿到各种收入后,要将其中的5%~10%预留不动,主要是为了起到强制储蓄的目的。这部分钱最好能归纳到一个账户中,定期购买一些货币市场基金长期积累,也可在累积到一定程度如半年或一年后再转投其他品种,进行较为安全的、收益较高的投资。如果能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对自己的收入“收税”,到了退休的时候,你一定能从这个账户中有所收获。

    通过分析自己的家庭收入和日常支出,知道了自己能进行中长期投资理财的能力,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中长期投资理财工具,以便实现中长期投资理财目标。

    年轻人的赚钱能力和钱的再生能力都比较强,事业和人生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就一般情况而言,年轻人在理财上应持进攻性策略,也就是说在安排好近期消费、做好基本避险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私人资本进行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以追逐私人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从一生投资理财的角度来看,20几岁的人具有很强的增值潜力,因此应该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继续深造、转变角色、提高层次、逐步提升自我价值和投资能力方面,从而提高薪酬水平和投资收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中长期投资理财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因一时的得失而放弃理财的目标。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多一些冷静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好电影。它以现代的日本社会作为舞台,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世界中经历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历程后,终于回归人类世界的故事。

    影片揭示了现代社会人类最大的悲哀之一--过分贪婪。千寻的父母在初入神秘世界时,就是因为贪图享受供品,大肆饕餮而变成了丑陋的猪。宫崎骏在表现人性的贪婪时,不仅从对金钱的占有欲方面,还从对食物的贪嘴方面来细致刻画,极尽所能地将人类最贪婪的一面具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祸莫大于不知足”,贪婪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也是投资理财的大忌。克服贪婪是身为投资者必须学会的基本技能,否则,吃亏的就是那个贪婪的人。

    那年的年底,是小白人生处于最低谷的时候。越来越接近年底了,很多人会产生一丝紧张,因为在年底的结算中,很多在牛市中奋斗的股民可能是空空一场,甚至还要搭上多年的老本。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年都在上演。

    从散户到职业投资家,大部分股民在股市中经历的挫折与坎坷,小白都一一尝过。

    前几年,小白惨败股市时,他不相信多年的积蓄就这样化为乌有,可是,事实摆在眼前。他曾经很多次责问自己,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为什么却屡屡失败?他熟读各种关于股票的书籍,为什么实战中总是败得一塌糊涂?最痛苦的时候,他几乎整天以酒买醉。

    有一天,当小白又一次烂醉于酒店时,服务员叫来了他的父亲。当年过六旬的父亲背着他爬向五楼的家时,就在父亲的背上,小白终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小白不愿意认输,不愿意向股市低头。那一晚,小白选择了重新站起来。

    小白扔掉了酒瓶,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贪婪,刚进入股市时只想一夜暴富,亏了之后只想一步登天,反败为胜。

    贪婪是这样形成的:当手中有钱时,看到好的股票或是听到有利的消息,就认为发财的机会来了,就不去考虑风险而满仓买入。小涨了几天,突然变为暴跌,一根长阴线就将所有的利润化为灰烬。于是,不知所措,要么短线变长线,长线变股东,要么手起刀落,二两肉落地。

    有时候,也能躲过一两次暴跌,看看跌得差不多了,少量地买一点,结果还是跌,于是又补一点,仍然下跌,咬咬牙全部满仓补入,结果总是翻船,不是长时间的阴跌就是被彻底套牢。

    小白说,回头看看,在失败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有股,空仓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10天。其中,绝大多数时间又是满仓,总是不停地补仓,而亏损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怎么补也不见底。

    而现在,小白已经成了股民中的异类,因为他很少有满仓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半仓,空仓的时间也不短,一两个月空仓是常事。说起来也怪,当小白手中的股票越来越少时,从股市赚到的钱却越来越多,因为下跌了不慌,在建仓的时候甚至还盼着下跌。而上涨的话,多少都有赚,积少成多,虽然不是赚得最多的,但是很知足。小白常笑着对自己说:赚多赚少,能有赚就是好的。

    那么,到底该如何克服贪婪呢?就让我们从投资大师巴菲特的智慧中来寻找灵感吧。巴菲特投资股票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始终能坚持反“贪”。

    巴菲特曾在股市的上涨过程中减持中石油,很多人说他“股神老矣”,假如巴菲特能再晚一段时间减持,他就可以多赚取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可是后来的事实却让大家不得不信服:巴菲特的拒绝贪婪依然是正确的。再遥想当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全盛之时,巴菲特也是远离贪婪按兵不动,却屡遭众人非议,而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灰飞烟灭,巴菲特重新获得了人们的慨叹。

    平心而论,克服贪婪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想一想就连世界公认的“股神”也常常因为不愿过分贪婪,而受到投资者的怀疑,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但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要想在投资上能让自己处于常胜不败之地,我们就必须冷静,去与自己的贪欲作毫不妥协的斗争。

    总之,不管克服贪婪的路有多遥远、多艰难,我们都一定要冷静,将克服贪婪进行到底。

    多做多错,投资时机不佳就休息

    20几岁的你在投资时,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莫过于自己应该在什么样的点位进入市场,进场时应该选择持有什么样的头寸以及后市应该怎样处理手中的头寸,也就是所谓的投资三步骤。但在这之间很少有投资者会去问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当前的市场环境适合不适合进入,进入的时机是不是最佳,入场时的风险与收益是否成比例。

    当以上三个问题得到否定的回答时,20几岁的你开始迷茫、懵懂。而此时,面对市场价格的变动,不禁发问为什么要苦苦等待,错失良机呢?

    这时,投资者的心理往往开始变得浮躁,交易的冲动占据了上风,尤其是当价格出现了小幅波动,并且这种波动是朝着自己的预期方向发展时,交易的冲动就再也不能克制。此时,交易者不会再考虑胜败,最主要的是自己的手中要有仓位,不能无仓,不能让行情的波动与自己无关,当然最好的结果莫过于判断方向与市场的取向一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投资者实现了盈利,其方法也并不可取。

    要知道,投资过程并不仅仅包括分析市场走向、选择入场点位、把握出场时机等内容,休息也应是投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套用行家的一句话就是:不会休息就不会投资。

    休息在汉语词典中有三种解释:一是休养生息;二是暂停活动以恢复体力;三是停止。而这里所说的休息,不仅包括了三者的含义,还融入了其他的内涵。所谓交易活动中的休息则是指停止交易、静待时机。此时休息的不是我们的脑力或者体力,而是指交易被人为地暂时停止,而人为停止交易的目的则是“休养生息”。也就是在交易停止的时间段内去冷静地观察市场,重新审视自己的判断,总结自己的交易方法,重新去完善自己的交易系统,以达到将来盈利之目标。

    休息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的过程、顿悟的过程、蜕变的过程、去伪存真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对于交易者而言,这并不是一个真正休息的过程,而是对自己交易方法的精髓进修萃取的一个过程,反而是一个需要付出更多精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通过系统地分析过去、及时地把握现在以达到准确地预测将来之目的,这才是休息的本意。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投资者停止交易,“休养生息”呢?

    第一,当市场处于横盘状态时。对于投资者而言,市场无非处于三种状态:上涨、下跌、横盘。在市场处于上涨、下跌态势时,价格的运动具有明显的趋势性,流畅的运行轨迹使得我们只要被动地去追随市场就能实现盈利。实际上,任何盈利都是被动地追随市场,而不是主动去预测市场,市场上所谓的庄家也只是市场的被动追随者。而当市场处于横盘状态时,价格并没有出现方向性的运动,这时无论是选择做多还是做空,都带有赌的成分,各有50%的概率跟对方向。那么此时,我们最好的选择莫过于休息。在停止交易的时间段内去冷静地观察市场的动向,当发出信号时则积极跟进,去攫取应有的利润。

    第二,当市场风险不可控时。对于成熟的交易者来说,交易时放在第一位的并不是市场运行方向的研判,而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市场交易者能够在市场上生存下去的唯一的并且是最为有效的工具,因此,学会风险管理,才能使自己的投资之路走得更为长远。

    有的风险通过交易者自身就能够控制,例如止损、止盈、入场资金的设置等,但有的风险却不能通过自身去控制,例如自然灾害、战争等,这时我们就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去避免自己在此类风险中受到重创。这就涉及在此类风险可能发生的时间段内该如何交易的问题。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休息,空仓。虽然这使得我们失去了获取暴利的机会,但我们也避免了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第三,在交易不顺利时。市场如水,交易者就是游泳者,而游泳者的水性也会参差不齐,但无论水性是高还是低,都会有被水呛的危险。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呢?参与市场交易也是如此,既然参与交易,就会有亏损的时候。多次亏损,就会使你的心态变得糟糕,以至于你不得不频繁地交易,期待用更多的盈利去冲掉你的亏损。可糟糕的心态使你的交易更加不顺,此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忘记你以前的交易,去休息,去总结,寻找新的时机重新投入。

    那么,休息后该怎么做呢?

    正如前面所说,休息只是停止交易,静待时机而已,而作为投资者的我们在这段时间内却需要用比参与交易时更多的精力去总结自己过去的种种,重新寻觅新的入场时机。

    对于期货市场的交易者来说,休息时的心态可以概括为疏离的眷恋。因为眷恋,所以不愿意疏离市场,而疏离市场的同时还在眷恋着它。但是,对于一个理性的交易者而言,如果你还眷恋市场,那就疏离它一段时间,不然以后你就没有眷恋它的心思了。

    卖出是股票投资的关键部分。股票投资成败如何,赔赚多少,都要通过卖出来决定。正如股市谚语所言:“善买不如善卖。”只有卖出适时,才能切实获利。卖出,主要是把握卖出的有利时机。也就是当手中的股票其价位升到高价区时卖出去,从而获利。当有利时机到来时,须当机立断,切忌贪婪。

    我们都理解,当状态不佳的时候,会多做多错。与其这样,还不如休息。投资者需要休息,正如人劳累一天需要睡眠一样。可能是大休,也可能是小休,不管时间长短,却少不得。休息,可以让人冷静下来学习、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休息,可以保养身体,养精蓄锐……总之一句话,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

    见好就收,别因贪心遭受毁灭损失

    20几岁的人在投资时,一定要见好就收,不要贪,卖掉等机会再进。否则,有了盈利,还想更大的盈利,等来的很可能是颗粒无收,丢盔弃甲。

    巴菲特说过,当投资者懂得什么叫见好就收时,就抓住了卖出股票的好时机。他认为,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其内在价值。当股价远远超出内在价值时,投资者就要克服贪婪情绪,懂得什么时候完美收场。

    1966年,巴菲特的公司又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无论是相对于道·琼斯工业指数还是公司本身的发展业绩,都创下了空前的业绩回报记录。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而该公司的投资收益率却超出市场平均业绩36个百分点。

    巴菲特在1968年1月24日的致股东信中写道: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1967年,又是巴菲特有限公司经营业绩非常红火的一年。当年,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了19%,而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经营业绩则上升并超出了原先他设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的奋斗目标。

    他说,当年,公司的总收入为1938万美元,即使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有足够的财力大量买入百事可乐股票。由于该公司卖出了一些长期持有的可流通股票,从而使得当年的税前利润达到2738万美元。

    在这一年,巴菲特的公司通过所属的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和伯克希尔两个控股公司又收购了另外两家公司。

    按理说,形势已经一片大好,巴菲特高兴还来不及。可是作为一名理性投资者,他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却感到一阵忧虑,非常担忧股票市场会因为投机因素过浓而崩盘。

    巴菲特在1968年7月11日的一封信中指出,当时的股票市场无论是发起人还是高级雇员、职业顾问、投资银行家、股票投机者,几乎所有人都能从中狠狠地赚到一大笔钱,他很担忧这些行为随时随地会引发长期后果。

    一位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共同基金投资经理在1968年年初开办一种新型咨询服务项目时说:“对于证券的研究必须按分钟来进行。”这让巴菲特听了特别不舒服,更让他感到股市中到处弥漫着投机气氛。对此他幽默地说:“哇!这种废话让我在外出喝百事可乐时感到内疚。”

    1967年年末,巴菲特估算伯克希尔公司的内在价值为每股25美元,而这时候它的股价是20美元;1968年年末,巴菲特估算伯克希尔公司的价值为每股31美元,而这时它的股价是37美元。这让他感到,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个人因素,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该是修改未来经营目标的时候了。因为事实上,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手法还是像过去那样一直没变。

    接下来的动作令人震惊:1970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因为他认为,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估价已经太高,他已经不知道如何投资了。

    巴菲特对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彻底清算,按照每位股东应该得到的收益以及按比例规定应该得到的利息,全部分给每一个人。

    每位股东可以有两种选择:既可以按照比例获取应该得到的收益,卖掉手中的股票,换取现金;也可以继续持有戴弗斯菲尔德零售公司的股票,或者持有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如果有弄不清、需要咨询的地方,巴菲特负责提供建议。

    当然,巴菲特有限公司的解散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那就是:一方面,当时要求加入巴菲特有限公司的人越来越多,已经实在无法应付;另一方面,巴菲特有限公司已经不需要再用别人的钱进行投资了。

    按照法律规定,巴菲特有限公司作为合伙企业,原来最多只能拥有99个合伙人,而现在解散后重新注册为一家投资公司,就可以不受这项限制了。这时候新成立的投资公司就是现在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一家纺织公司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投资公司。

    1973~1974年,巴菲特有限公司刚刚解散完毕,股票市场就如他原来担心的那样崩盘了。由此可见,巴菲特对投资环境的警觉以及如何完美收场,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时候,巴菲特个人拥有的股票市值约2500万美元,其中大部分被他悄悄投入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如果他不是这样完美收场,而是在接下来的股市崩盘中遭受毁灭性的损失,巴菲特就不再具备后来成为世界级富豪的坚实基础了。

    有人说,股市中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赚钱时,就到了要退场的时候了。20几岁的人,不管是投资基金、股票还是其他,一定不要让贪心占据内心。见好就收才能获得收益,才是聪明的表现。

    分散风险,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20几岁的你要记住,在投资上一定要分散风险,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追溯“资产配置”这一投资纪律的历史,莎翁《威尼斯商人》中的安东尼奥便是这一纪律的坚定执行者。在剧幕刚刚开场的时候,安东尼奥便有这样一幕自白:“不,相信我;感谢我的命运,我的买卖的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倚赖着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也不会因为这一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所以我的货物并不能使我忧愁。”

    不把自己买卖的全部依赖着一处地方,更不把自己生意的成败寄托在一艘船上,这一点不正是资产配置理论的最好注脚吗?

    “没有资产配置,一切无法想象。”

    “如果我还是按照两年前的思路满打满进地进行投资,一切就会难以想象。”让已过而立之年的尼娅感到庆幸的是,自己及早地调整了投资的思路,即使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大部分资产集中在海外产品上的尼娅,依然觉得内心很坦然。

    大学毕业以后,尼娅就踏入了金融行业工作。从银行到证券公司,尼娅的工作一直是在与“钱”打交道。正是工作中接触到的机会,尼娅对于投资也有了不同于普通投资者的“先知先觉”。这些先知先觉,为她积累起了一笔丰厚的财富。

    2001年,尼娅进入了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她的投资重点也转到了证券市场上。“那时候我的全部身家都在股市上。”尼娅不仅投资国内的A股,也通过一些途径借道投资于港股市场。

    “说实在的,赚过不少钱,但也亏过不少。”经历过两次牛熊轮转,尼娅开始质疑起自己的投资方式。

    2007年参加的一次理财沙龙活动让尼娅对资产配置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觉得最大的启发就在于,要以金字塔的方式来配置不同风险的资产。”尼娅说。低风险、固定收益类产品是家庭资产的根基,根基越扎实,家庭资产的稳定性越高。但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中、高风险产品,有助于提高家庭资产的收益率。“而回顾我这些年的投资,全部集中在风险较高的股票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尼娅是个果断的行动派,那次沙龙活动之后,她就开始着手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首先是增加保险保障的投入。”尽管拥有不低的财富积累,尼娅却从未购买过任何保险产品。“我拿出了30%的资金购买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尽管在2007年上半年,尼娅的这一投资让旁人无法理解,但经历2007年、2008年的巨大沉浮后,毫无疑问,这笔固定收益投资为她的资产安全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我的养老金和孩子的教育费用。”尼娅选择了两只基金产品,作为养老和教育金的储备。“剩余的资产,我觉得可以适当地做一些风险投资。”除了持有股票外,她还购入了一些海外对冲基金和矿业基金。

    “现在去看自己的这些投资,有盈有亏。”尼娅说,自己买入的一只基金最大亏损超过了50%,“但是我并不慌乱。因为我还有安全的固定收益产品、有赚钱的基金、有可以降低平均成本的定投产品。如果没有资产配置,一切无法想象。”

    毕竟,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只赚不亏的投资方式,但是通过资产配置确实能够起到防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状况。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希望的是借助于投资产品和理财工具,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从而拥有更加美好的财富人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单一的投资产品都有着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比如,国内投资者最钟爱的股票产品,波动性大,风险高,既能把投资者带到财富的天堂,又能把投资者送至亏损的地狱。比如,房产投资是公认的抵御通胀的有效投资产品,在房地产市场火爆的时期,为很多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但是它容易受到外部政策的影响,流通性也比较差,如果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房产这个篮子里,很容易引起资金链的断档,带来变现能力的困难。而债券产品虽然稳健,但它的收益率往往比较有限,过度集中在这一产品上,会导致获利能力的削弱,造成无形中的资本浪费。

    而资产配置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分散投资,将自己的资金分布在不同的领域、地域,让不同投资产品各自的缺陷相互弥补,保障整个投资组合的安全。因此,对一个成熟的投资者而言,他的投资组合应当充分考虑到资产配置的需要,而不是将所有的鸡蛋统统放在一个篮子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