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牛皮经-禅笑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去地狱看你

    问:“和尚还入地狱否?”

    师云:“老僧末上入。”

    曰:“大善知识为什么入地狱?”

    师云:“若不入,阿谁教化汝?”

    《景德传灯录》卷十页一八○

    【白话新唱】

    有人问赵州禅师:“和尚修行这么好,还会下地狱吗?”

    赵州说:“等我死后就会下地狱。”

    那人惊怪,说:“和尚是大善知识,怎么会下地狱?”

    赵州说:“如果我不入地狱,谁去那里教化你呢?”

    【分析与鉴赏】

    赵州禅师非常幽默,留下不少则隽永的趣事,令我联想到,佛陀有十个名号,分别彰显他的不同德性,而在现代,佛陀应该再加上第十一个名号,“幽默大师”,才更能契合现代人心目中自由自在的伟大心灵。

    在禅师眼中,万法唯心所造,心所造的无非是幻相。平常人执迷幻相,竟以为天堂、地狱实有,所以才会有“和尚还入地狱否”的问题存在。而在禅师的心底,压根儿没有地狱的概念,又怎么会有这个问题呢?

    就像世上根本没有龙凤的存在,可是侍者却问你:“先生!你要吃三杯龙肉还是活凤三吃呢?”

    执著有地狱的人,才有可能创出自己陷身于地狱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境。所以赵州才会开玩笑说:“如果我不去地狱,谁去救你呢?”

    在粪中度假

    师与文远论议,曰:“斗劣不斗胜,胜者输果子。”

    远曰:“请和尚立义。”

    师曰:“我是一头驴。”

    远曰:“我是驴胃。”

    师曰:“我是驴粪。”

    远曰:“我是粪中虫。”

    师曰:“你在彼中作什么?”

    远曰:“我在彼中过夏。”

    师曰:“把将果子来!”

    【白话新唱】

    赵州与文远提议来玩论议的游戏,规则是比输不比赢,谁赢了就要让出水果给人吃。

    文远爽快地说:“请和尚出题吧!”

    赵州说:“我是驴子。”

    文远说:“我是驴子的胃。”

    赵州说:“我是驴子的大便。”

    文远说:“我是大便中的蛆虫。”

    赵州说:“你在大便里面干嘛?”

    文远说:“我在大便里面度假!”

    赵州说:“好吧,我输你了!把水果拿来吧!”

    【分析与鉴赏】

    文远是赵州的侍者,赵州也喜欢跟他开开玩笑。有一回,赵州上厕所时,见文远从旁走过,赵州召唤他,文远应声,正想走过来,赵州却跟他说:“厕所中不可以跟你说佛法!”差点没把文远的肚皮笑炸!

    本公案中,两人互相比赛谁能把自己贬到最低贱不堪。注意!当赵州说“我是驴子”,或文远说“我是粪蛆”,他们不是吹吹牛而已,而是真的有物我一如的证量,主客同时能融于无我空性。

    最后,赵州实在佩服文远的巧思,居然说得出“我在大便中度假”这样富于原创力的隽语,便认输了!其实,输赢又有什么可分别呢?古人说:“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你瞧!输的人才能吃水果呢!

    当蛆悠游于滋养肥美的粪便上,人们应可同理想到,蛆正觉得自己宛在天堂,乐不可支呢!

    有净秽观念的人,远离恶臭恶心的粪便:没有净秽之别的蛆,却快乐逍遥。

    这就是人生的精确写照。

    17    好色禅师

    尼问:“如何是密密意?”

    师以手掐之。

    云:“和尚犹有这个在?”

    师云:“是你有这个。”

    《古尊宿语录》卷十四页一五四

    【白话新唱】

    比丘尼问赵州:“什么是佛法的密密意?”

    赵州不答,伸手掐了一下她的身体。

    比丘尼嗔道:“和尚还有这个好色之心存在?”

    赵州不慌不忙地说:“是你还有这个男女相的执著在!”

    【分析与鉴赏】

    赵州这一掐,真是石破天惊!在比丘尼秩序井然的佛学天地掀起了山洪海啸的大剧变。

    佛法的密密意,问的就是禅的核心体验,超越一切对立的实相。

    而赵州不过轻轻碰了她一下,她立刻从无上高迈的境界一头跌在深渊之下,责问起赵州为何如此形而下的无耻好色轻薄!

    可惜了赵州这神来一摸,如果换了被吴山净端禅师化妆成女人惊悟的那位比丘尼,恐怕赵州一摸就把她摸悟了!

    相信在赵州指出“是你犹有这个”之后,比丘尼开始产生内在革命了!

    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

    师曰:“般若以何为体?”

    州大笑而已。

    明日,州扫地次,师曰:“般若以何为体?”

    州置帚,拊掌大笑。

    师便归方丈。

    《指月录》卷十一页二〇〇

    【白话新唱】

    赵州问大慈寰中:“般若以什么为本体?”

    大慈不答,却重复问题反问:“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大笑,同样不答。

    第二天,赵州正在扫地,大慈又走过来,突然问他:“般若以何为体?”

    赵州放下扫把,拍掌大笑。

    大慈就回方丈室去了。

    【分析与鉴赏】

    般若,在此指空性、涅槃、佛性,都相通,也就是至高的真理。既然是最高的真理,还有什么更高的本体?没了。可是没了是不能说的,一说就麻烦有了。事实上,“般若以何为体”,本身就是无稽的问题,本来就不该问了。

    对这样的问题,以反问来答等于就是以毒攻毒,不是很妙吗?

    赵州第一次大笑,就是因为问也荒唐,答也荒唐,两位禅师无事斗斗嘴好玩而已。

    第二天,大慈又来问他:“般若以何为体?”大慈这纯粹是幽默之举,故意问赵州说:“你瞧!你昨天问了一个多蠢多驴的问题呢?”

    赵州当然又是哈哈大笑了!

    其实人们不知不觉制造了好多笑料,唯其缺乏赵州这样敏锐的觉察力,否则,每个人每天都有足够的笑料,从早笑到晚,笑得肚子疼死了!

    例如说,我们每天不知说“我”这个字多少遍,吔!这就是天字一号的大笑料了!

    有力气的人

    师问新到僧:“从什么处来?”僧曰:“江西来。”

    师曰:“见马大师否?”僧曰:“见。”

    师乃指一橛柴曰:“马师何似这个?”僧无对,却回举似马大师。

    马曰:“汝见橛柴大小?”僧曰:“勿量大。”

    马曰:“汝甚有力。”僧曰:“何也?”

    马曰:“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页二五九

    【白话新唱】

    石头希迁问一位刚来的僧人:“从哪儿来?”“从江西来。”

    “有见到马祖大师吗?”“有。”

    石头指着一块木柴问他:“为什么马祖很像这块木柴?”

    僧人脑筋打结,想了半天也弄不懂马祖跟这块木头会有什么关系,又回到江西把这事告诉马祖。

    马祖看他一脸茫然神情,不觉好笑,就问他:“那块木柴有多大?”

    僧人说:“蛮大一块的。”

    马祖说:“你蛮有力气的。”

    僧人的脑筋又打结了,跟他力气大又有什么关系?

    马祖接着说:“你老远从南岳背来一块大木头,这不是很有力气吗?”

    【分析与鉴赏】

    僧人放不下那块大木头,一路搁在心上,所以马祖笑说他力气大。是以“二僧渡河”的故事可以改写如下:

    师弟看到师兄不守清规,居然背女人过河,他一路隐忍,直到回到寺里,终于忍不住向师父投诉:师兄今天碰了女人。

    师父仔细听了详情后,对师弟说:“我原本以为师兄身体壮力气足,今天我才发现你的力气比师兄大多了。师兄只不过背女人过河就气力不支放下她,而你居然还能够一路背回寺里,真是可敬可佩!”

    本公案中,石头问僧:“马大师为什么像这块大木头?”就理来说,是暗含法身平等之义,就机来说,是提供僧人抒发见地的题材。可惜僧人的脑袋倒像是一块木头,辜负了石头的一番心意。

    丹霞烧佛

    (丹霞天然)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之,人或讥之。

    师曰:“吾烧取舍利。”

    人曰:“木头何有?”

    师曰:“若尔者,何责我乎?”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页二六二

    【白话新唱】

    丹霞天然禅师住在慧林寺时,天寒地冻,便将木佛像拿来烧火取暖,人们指责他大逆不道。

    丹霞说:“你们别搞错了,我不是对佛大不敬,而是在烧舍利子!”

    人们说:“木头怎么会烧得出舍利子?”

    丹霞说:“既然你们知道佛像不过是一块木头,为什么我烧来取暖,你们却说我大逆不道?”

    众人哑口无言。

    【分析与鉴赏】

    丹霞烧佛,是中国禅宗著名的事迹,特别表现了勇于打破权威、形式及偶像的迷执,挑战旧有陈规的开创精神。

    禅者从不膜拜外在的佛像,而致力追寻内心的佛性。凡人则忘失自己的佛性,却顶礼佛像来祈福忏罪。

    禅者绝不拜佛吗?也未必,已寻到内在佛性的人,到处都是佛,处处见真佛,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拜拜佛又有何妨?即使拜佛,也是心无所执,也无所求。

    而这种烧佛的高迈行径,也只有丹霞天然这等见地出尘的人才做得,不是一般人可以随处模仿,否则狮子跳处小狗也跟着跳下,即使不丧身失命,也难逃骨碎筋断的下场。犹如南泉斩猫是他的本事,凡夫可不能学他见猫就杀。

    无巧不成佛,大慧宗杲曾经记载了一则与丹霞烧佛相互辉映的事迹:

    法云佛照杲禅师,尝退居景德铁罗汉院,殿上有木罗汉数尊,京师苦寒,杲取而烧之,拥炉达旦,次日淘灰中得舍利无数。诸座主辈,皆目之为外道。盖佛照乃丹霞辈流,非俗眼所能验也!(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九四五页下)

    你瞧!这位杲禅师不但把木罗汉烧了取暖,还烧出无数舍利子!好厉害的一鱼两吃!

    看透牛皮经

    师看经,有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

    师曰:“我只图遮眼。”

    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

    师曰:“若是汝,牛皮也须看透。”

    《景德传灯录》卷十四页二六六

    【白话新唱】

    药山惟俨在看佛经,有僧人问他:“和尚!你平常不许人看经,怎么你自己却在看佛经?”

    药山说:“我只是让眼睛有东西看而已。”

    僧人问:“那我也要学和尚,让眼睛有个东西看,可以吗?”

    药山说:“你最好不要,不然,佛经就算是印在牛皮上,也会被你看破!”

    【分析与鉴赏】

    已经证悟的人,读佛经时并非要找些什么东西、钻研些什么学问;而未悟之人,对佛经有莫大的渴望,总想从中挖出伟大的真理。所以药山说他只是遮眼而已,而对方则会将牛皮也看透,意旨在此。

    已悟的人看经,不过是在看看释迦老子说的话是否正好与自己不谋而合。如果竟然有方凿圆枘之处,喔!对不起,不是黄面瞿昙说错了,就是佛经的流传者有鲁鱼之误,绝对不是我有问题。

    而凡夫看经,往往不知不觉以经为最高指导原则,被经转人,而非人来转经。

    呜呼!现代人以发达的智巧来读经,百炼精钢也须看透。

    杀人游戏

    师问僧:“什么处来?”曰:“西京来。”

    师曰:“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曰:“收得。”

    师作引颈受刃势,僧曰:“师头落也。”

    师大笑。

    《景德传灯录》卷十六页三〇一

    【白话新唱】

    岩头全豁问僧人:“从哪儿来?”

    僧人答:“从长安来。”

    当时农民暴动,黄巢之乱刚平定不久,岩头就借题问说:“平定黄巢之乱以后,能够让宝剑入鞘不再使用吗?”

    僧人口气不小,说:“可以。”

    岩头不太相信,故意把脖子伸长,好像要被砍头的姿势。

    僧人说:“小心!你的头被砍了,正在地上滚呢!”

    岩头哈哈大笑。

    【分析与鉴赏】

    岩头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说法“黄巢过后还收得剑么”来考僧人。要明白这个说法,如先知道佛经提过的“筏喻”,就一目了然了。佛陀所说的法,就像筏,成功渡河以后,就要舍筏登岸,不然背着竹筏上岸有多累赘!

    同样的,宝剑是用来平定黄巢之乱,乱事未平时,寻找宝剑、磨利宝剑、仗剑制敌,乃是第一等大事。乱事既平,就该宝剑回鞘,不然整天拿宝剑来切菜、削水果吗?

    黄巢之乱正是譬喻我们心内炽盛的妄念、烦恼、欲望,宝剑正是譬喻佛法、禅法。

    然而,岩头这一问,问的是悟后的光景。悟前的人寻剑、磨剑、用剑都来不及了,还奢谈什么舍剑的境界?

    所以当僧人大言不惭说可以时,岩头不太相信。如果这僧够实在,理当坦承境界不到,犹如尚未学过代数、方程式的小学生,拿到一张微积分、球面几何的考卷,何必下笔硬答呢?

    岩头伸长脖子,僧人喊:“师头落也!”岩头哈哈大笑。这僧人脑筋转得很快,头落也,表示以头为中心的理智思维死了,佛性的直观才会出现,也是具体代表“黄巢之乱平定也!”

    僧人实未证悟,辞锋偏又锐利,脑筋又敏捷,其实于道大有妨碍,不是好现象。《景德传灯录》在本案之后小注曰:“其僧后到雪峰,举前语,被拄杖打趁下山。”雪峰毕竟具有师家手眼,不得不给这款人当头棒喝。

    不要乱叫

    (云门文偃) 到踈山仁,仁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

    师曰:“请高声问。”

    山即高声问。

    师笑曰:“今日吃粥么?”

    山曰:“吃粥。”

    师曰:“乱叫唤作么?”

    《指月录》卷二十页三五一

    【白话新唱】

    云门文偃走访踈山匡仁,踈山问他:“你得力之处道一句吧!”

    云门说:“麻烦说大声一点,我没听清楚。”

    踈山就大声再说一次。

    云门笑说:“今天吃过饭了吗?”

    踈山说:“吃过了!”

    云门说:“既然吃过了,还大声乱叫什么?”

    【分析与鉴赏】

    云门文偃是云门宗的宗师,他的口才异常地好,可以列入历代禅师口才排行榜前十名之内。他曾经举世尊初生下来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事,然后下语批评说:“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不过,不要以为云门只会说这种豪气千万丈的狠话,他也曾说过“日日是好日”这般隽永的名句,也曾回答人问“树凋叶落时如何”而说出“体露金风”这般美丽而洞透的文艺语言。

    本公案中,踈山要云门说出他的悟见,云门如果打开话匣子,铁定可以说上三天三夜犹未尽意。但他采用了一种高明的不答之答的技巧,巧妙地引导出一个结论:“问人家的悟见等于是大声乱叫!”

    一般回答踈山的问题,有几种可能的模式。其一是正面回答,如“诸法皆空无所有”;其二是以身体语言回答,如竖指、画圆相;其三是说无意义语表示不可言说,如“麻三斤”、“庭前柏树子”之类。但是像云门这样迂回再迂回,才点出此乃不可言说,实在是大宗师的手法,太高明了!踈山虽然有点儿被戏弄了,想必他也有与有荣焉的欣喜。

    禅师本来就喜欢玩游戏,当禅师遇到禅师之时,有时戏弄人,有时被人戏弄,彼此心知肚明,宛如水晶琉璃,都十分有趣味。如果当禅师遇到凡夫俗子时,对不起,只有凡夫被戏弄的份了。

    木狮咬人

    (云门文偃)一日以手入木狮子口叫曰:“咬杀我也,相救!”

    《五灯会元》卷十五页三五二

    【白话新唱】

    云门文偃有一天把手伸入木刻狮子的口中,大叫说:“咬死我了!救命啊!”

    【分析与鉴赏】

    这是笔者最欣赏最赞叹的一则公案!情节极短,却剧力万钧!太伟大了!太伟大了!云门真是一等一的超级禅师!一举手,一投足,都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那木狮子,正是全宇宙全法界的具体展现!那木狮子,就是三世十方一切诸佛!那木狮子,就是无尽的智慧、无尽的真理!

    六祖慧能曾对南岳怀让预言说:“汝足下出一马驹,蹋杀天下人!”如今,云门文偃这头木狮子,凶猛无比,咬杀天下人也!

    能像云门一样,被他咬上一口,一生受用不完,临终时都还忍不住偷笑,咬得太好了!

    就像文殊仗剑迫佛时,文殊啊!就让宝剑杀死我吧!死在你的剑下,将是比成佛更美更艳的风流韵事。

    别被我污染了

    上堂众集,师顾视左右曰:“患謇作么?”便归方丈。

    又一日,上堂良久,曰:“幸自可怜生,又被污却也。”

    又曰:“大众!正是着力处,莫容易!”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一页四二二

    【白话新唱】

    僧众聚集在法堂,永安怀烈禅师环视大家,然后说:“怎么大家都口吃不说话了?”就走回方丈室了。

    又有一天,永安上法堂之后,沉默许久,忽然对大家说:“你们本来好好的,又来法堂准备被我污染了!”接着说:“大众!我刚才说的,正是可以让你们开悟的关键,不要错过了。”

    【分析与鉴赏】

    注意一:“怎么大家都口吃不说话?”这句话不是训斥僧众,这句话就是永安怀烈泄露出来的法界秘密。所以他一讲完就走回方丈室,表示已说法完毕。

    注意二:人人本自具足解脱,只是自己信不过自己。所以永安故作惊人之语:“你们又要来被我污染了!”对一个已解脱的人,加给他再多的道理,不过是增加他的垃圾。

    注意三:凡人既然完全忘记了解脱是怎么一回事,只好吸毒,猛吸佛法禅法的毒,毒到不能更毒了,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从此对毒品具有完全的免疫力。所以永安怀烈不得不加紧努力给弟子们更多污染。

    注意四:佛陀是毒品的大盘商,是贩毒的首脑,是一代毒枭。所以云门文偃才说,如果佛陀初生时被他撞见,一棒打死喂狗吃,才能天下太平!

    注意五:马祖曾说过:“道不用修,但莫染污。”又说:“平常心是道。”又说:“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注意六:大众!正是着力处,莫容易……

    私宰露地白牛

    (北禅智贤)岁夜小参曰:“年穷岁尽,无可与诸人分岁。老僧烹一头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烧榾柮火,大家吃了,唱村田乐。何故?免见倚他门户傍他墙,刚被时人唤作郎。”便下座归方丈。

    至夜深,维那入方丈,问讯曰:“县里有公人到,勾和尚。”

    师曰:“作什么?”

    那曰:“道和尚宰牛不纳皮角。”

    师遂捋下头帽,掷在地上,那便拾去。师跳下禅床,拦胸擒住,叫曰:“贼!贼!”

    那将帽子覆师顶曰:“天寒,且还和尚。”

    师呵呵大笑,那便出去。

    《指月录》卷二十三页四〇五

    露地白牛:一头纯白漂亮的牛,温驯乖巧,站在光灼灼、晶亮亮的挂满晶莹露水的草地上。这头充满光辉的牛儿已经没有丝毫野性,这就是佛性的象征。太虚大师十八岁时参禅,就曾经问寄禅和尚:“如何是露地白牛?”被寄禅痛扭鼻孔,赶快礼拜而退,未有省悟。问如何是露地日牛,就跟问如何是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完全一致。

    榾柮:一截一截的短木头。

    【白话新唱】

    北禅智贤禅师在除夕夜的小参时,对大家说:“快过年了,老僧一穷二白,不能给你们什么好东西,还好,我还有一头露地白牛可以宰来加菜,再煮些黍米饭、野菜羹,烧些短木头来取暖,大伙儿吃了,还可以唱唱农村酒歌同乐一番!”说完了,就下座回方丈室。

    到了深夜,维那跑入方丈室说:“有警察来抓你了!”

    北禅问:“来抓我干嘛?”

    维那说:“因为和尚私宰牛儿没纳税。”

    北禅就拿起帽子丢到地上,维那就捡起来准备开溜,北禅跳下禅床,拦腰抱住他说:“贼!贼!”

    维那顺手把帽子戴回北禅头上说:“天寒地冻,赶快还你,免得感冒了!”

    北禅呵呵大笑,维那一笑走出。

    【分析与鉴赏】

    这是禅者与禅者童心大发的游戏。

    北禅虽然有心把他的露地白牛宰来让大伙一块吃牛排,可惜自己的露地白牛只能自己吃——佛性必须自见自悟,师父就算有心想把悟见赠与你,也是莫可奈何。

    正因为露地白牛只能自宰自烹自食,所以维那就跑来兴师问罪,说警察要来抓他私宰牛儿不纳税——这白牛只能自己宰不是私宰吗?只能自己吃不就是不纳税吗?

    然后两人嘻闹一场,至于嘻闹些什么,就请读者自行体会了。

    本公案中,北禅以惊人的创造力杜撰出“老僧烹一头露地白牛大家吃了”的新颖说法,表达了禅师殷勤传法的慈悲心,令人惊喜。

    比狗不如

    僧入室次,狗子在室中,师叱一声,狗子便出去。

    师曰:“狗却会,你却不会。”

    《指月录》卷二十四页四二九

    【白话新唱】

    参禅僧走入室内时,有条狗儿也在室内,玉泉承皓禅师喝斥一声,狗儿就跑出去了。

    这时,玉泉对僧人说:“法界无上的秘密,狗儿都懂了,你还不会。”

    【分析与鉴赏】

    禅师见机说话,狗儿倒成了帮凶,落实了僧人不知法界秘密的罪名。

    这个公案,其实与云门伸手入木狮口内大喊救命,具有相同的寓意。

    狗儿无分别心,无求道的渴望,因为它活在当下,它就在道的世界之中。狗儿一听到喝斥声,就跑了,因为它活在当下。

    而僧人犹在思索,禅师此喝用意何在……难怪玉泉承皓要骂他:“比狗不如!”

    狗儿一听喝斥就开跑,云门伸手入木狮口中喊救命,都象征了佛性亲切的现形。

    饭后来杯茶

    问:“十二时中如何趣向?”

    师曰:“着衣吃饭。”

    曰:“别还有事也无?”

    师曰:“有。”

    曰:“如何即是?”

    师曰:“斋余更请一瓯茶。”

    《五灯会元》卷十六页三九三

    【白话新唱】

    有人问:“一天二十四小时要怎么修行?”

    栖隐有评说:“穿衣、吃饭。”

    又问:“还有别的吗?”

    栖隐说:“还有。”

    问:“如何才是?”

    栖隐说:“别忘了,饭后来杯茶!”

    【分析与鉴赏】

    修行,就是穿衣、吃饭,还有,别忘了饭后来杯茶。

    这就是中国禅的“平常心是道”。

    不过,这是悟后的境界,必须经过一段艰辛的历程,才能到达这种轻松、从容、随缘的“见山又是山”阶段。

    如果一开始就说吃饭、睡觉即是道,这是自欺欺人。

    同样的,已悟的人,赏月、吟风、弄花、听涛、观泉、游山、玩水……都是道。

    未悟的人,读经、拜佛、持咒、静坐、守戒……都与道风马牛不相及。

    我想起一个苏菲寓言,或许可以博君会心一笑。

    那斯鲁丁教长带了一篓西瓜上山砍柴,渴的时候就切开一颗,啃了一口觉得不甜,就抛到地上。最后每个西瓜都被啃了一口,然后通通被丢到地上,教长叹气说:“没有一颗西瓜能吃!”

    教长继续砍柴,汗流浃背,口渴难耐,附近又找不到水,无可奈何之下,大师拾起地上的破西瓜,啃了一口说:“这个还不坏……”

    到了黄昏,教长下山时,地上的西瓜通通被吃进肚子里。

    修行,或许就是从“没有一颗西瓜能吃”进化到“这个还不坏……那个也不错……通通都可以……”

    老鼠当老大

    (方山宝禅师)垂语曰:“南泉斩却猫儿时如何?”

    众下语皆不契,适有一仆在旁曰:“老鼠做大。”

    师笑曰:“好一转语!只是不合从你口里出。”

    《续指月录》卷六页一一九

    【白话新唱】

    有一天,方山宝禅师问大家:“南泉斩猫时,如何?”

    大家都没办法接一句契理又契机的话,正巧有位仆人在旁,随口就说:“猫儿死了,老鼠当老大!”

    宝禅师忍不住笑说:“好一句转语!只是不应该从你嘴里说出来。”

    【分析与鉴赏】

    有一阵子,台湾流行脑筋急转弯,藉由打破固定方向的思维惯性,产生新奇的乐趣。

    例如它会问你:“什么兰花不会香?”你左思右想,苦无头绪,它却告诉你:“宜兰。”

    例如它会问你:“什么是‘悲伤朱丽叶’?”(一首流行歌名)答案是“爱快罗密欧”(一种欧洲跑车的广告词)。

    脑筋急转弯为知识落差巨大的大人与孩童、父母与子女、博士教授与走卒贩夫带来了可爱的平等景象。任何人包括学识渊博者也可能在伟大的脑筋急转弯前俯首称臣,而小学生却可以手抱一本脑筋急转弯问杀家中阿公阿妈阿爹阿娘。

    禅的问答,往往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有些人会仿佛以为,禅也是一种脑筋急转弯。

    就像本公案中,仆人说的:“猫儿死了,老鼠当老大!”诚然是标准的脑筋急转弯。

    可是这个不是禅,如果勉强要把它跟禅扯上关系,或可说是口头禅,可是,口头禅也不是禅。

    一句话,决定它是不是禅,在于说话者的内心是否契入禅悟。如果不是,口头上“脑筋急转弯”得多么厉害,也只是自娱娱人的口头禅,若以为口头禅是禅,那就自误误人了。

    所以宝禅师会笑说:“好一转语!只是不合从你口里出!”

    讲金刚经的新方法

    宝林讲《法华经》,师偶入寺,众请师讲《金刚经》。

    师曰:“你们已讲《法华经》了,又要我讲《金刚经》那?”

    众再三请,师曰:“你们走开!”乃打一筋斗,众大笑,问云:“老老大大,如何打筋斗?”

    师云:“我只要你们笑一面!”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卷六,

    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页二四一上

    【白话新唱】

    宝林寺正在讲《法华经》,正好湛然圆澄来到这里,僧众就拜托湛然为大家讲《金刚经》。

    湛然说:“你们已经在讲《法华经》了,何必要我多事讲《金刚经》呢?”

    大众再三恳请,湛然推辞不得,就说:“好,你们先让开一下。”然后原地翻了一个筋斗,惹得僧众捧腹大笑,大家问他:“年纪一大把了,怎么还翻筋斗?”

    湛然笑说:“我只是要让大家笑一笑,不然,讲什么《金刚经》,多无趣啊!”

    【分析与鉴赏】

    用翻筋斗来讲《金刚经》,湛然圆澄大概是佛教史上第一人吧!

    古早古早之时,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傅大士才一上座,以尺挥案一下,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下座了。梁武帝目瞪口呆,不知发生什么事了,宝志禅师一旁问:“陛下明白吗?”武帝摇头,宝志才一语惊醒梦中人,告诉他:“傅大士已经讲完《金刚经》了。”

    《金刚经》要宣说的真理,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起花儿时就一瞬间说完了,傅大士挥尺一下也说完了,湛然圆澄翻个筋斗也说完了,云门文偃以手伸入木狮口大喊救命也说完了。当我们静下心来,等观大地万物,哎——眨眼的星星,变换的红绿灯,厕所马桶的冲水声,香奈儿的香水气味,触感柔腻的马海毛衣……,通通都在宣讲伟大的《金刚经》。你,可听见了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