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一味扮演手心向上的“索取者”
乡下的穷亲戚每次打电话不是借钱就是求你办事,次数多了,你就会变得不耐烦,甚至会想各种办法躲着他们,这就是一味的“索取者”。如果你只是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而从不想去付出,那你这段关系很快就会走向终结。
人际关系就像跷跷板,必须维持收支平衡才能使关系保持长久。无论在小事还是大事上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欠了别人的人情,都不要受之理所当然,不妨多想想:“前些天欠了某某的人情,下次一定要还才行。”“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某某出手相助,如今我发达了,怎么能不拉他一把呢!”
韶丽的一个大学同学秋荣来北京找工作,为了尽地主之谊,韶丽把她从火车站接到家,好吃好喝陪着她先玩了两天。
然后,韶丽又指点秋荣去找工作,还托熟人帮她介绍。这期间,秋荣就挤住在韶丽租的一间房子里。秋荣白天去面试,下午无论几点回来都要韶丽下班一起吃饭。她说自己不会做饭,累了一天的韶丽看着她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等她,心里虽然不舒服,但也不好表露出来,只盼望她赶紧找到工作就好了。有时候韶丽不想做饭,俩人一起出去吃,秋荣也没表示出过付钱的意思。她还没工作呢,哪里有钱付?韶丽这样安慰自己。
这样的日子熬了两个多月,秋荣终于找到工作了,却没有搬走的意思,每天下班照样等韶丽回来做饭。最后,韶丽忍无可忍,就借口说自己在外地的男朋友也准备来北京发展。临走前,秋荣不仅对这么多天的打扰毫无感激之意,反而一脸不情愿。
甲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乙吃。刚开始乙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于是,直到有一天,甲将鸡蛋给了丙,乙就不爽了。乙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甲的,甲想给谁都可以。
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开始,还感激不尽,可是久了,逐渐把别人的好当成了理所应当。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有了怨恨。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一味地索取就像那些可怜兮兮的乞丐,总是等待着别人的施舍。要知道,没有谁有义务帮你。帮你是出于交情,不帮你是应该。如果你不想一份友谊走向终结,那么学会付出吧,至少懂得礼尚往来。古人常说,交往一定要“投桃报李”,我们要将心比心地去与他人进行互惠互利的往来,如此关系才能维持长久。
玩跷跷板时,谁都知道翘起来处在上方的感觉是兴奋的,如果游戏的双方都自私不肯向下压,那么游戏就不能继续下去。只有当双方轮流向下压,才能交替享受游戏的乐趣。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人踩跷跷板,最好的状态就是交替地上下。一段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保持相互交换的平衡,维护双方支出的对等。一旦彼此的交换不相等,那么跷跷板就会失衡,毕竟没有一个人愿意对他人无偿地付出,也没有一个人会得到他人无偿的付出。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相互给予彼此所需要的。”任何关心、帮助和友好等都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帮助别人,给予别人,表面上看是一种失去,但在给予中,我们也能从对方那里得到,从而达到互惠互利。
记得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给别人一些空间,就是给自己一个世界,给别人一些帮助,就是给自己生机和希望。但是如果你先前不帮助别人,别人也不会主动帮助你。”可见,只有当你在生活中真正了解到付出才能得到,你的人际关系才能打得更开,更大。所以说,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你当初一个小小的投资,那么在后来就能够成为挽救你性命的善举。
没有点资本,别人怎会对你感兴趣
在职场上,有很多人把自己朝九晚五地卖给工作,却一直是“老板不重视、同事不理睬”的小职员。工作数年之后,辛劳工作的他们换来的也许是老板冷冰冰的解雇通知,于是,他们骂老板、怪公司。
可是,这怎么能全怪老板呢?当你不能再为公司创造利润,当有更好的人员等着替代你,老板自然会毫不犹豫地解雇你,因为你已经没有了“被利用”的价值,或者被利用的价值已经非常小。所以,不要一味地责怪老板是多么残酷,换作是你,也肯定不会白养一个不能给公司创造利润的人。
同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愿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如果你就像甘蔗渣一样,没有任何资本,也必定是人见人嫌,哪里会有人对你感兴趣。因此,赢得别人的帮助,或者得到别人的器重,那么,你首先就要有点资本。也就是说,你的“被利用”价值,决定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决定了别人是否愿意帮助你。
宇文浩在英国留学三年回国,按说以他的条件一定可以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宇文浩觉得去为别人打工是在被别人利用,委屈了自己,所以一门心思想创业。
创业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宇文浩又没有什么经验,因此屡创屡赔,一直靠父母养活。最后不得已,他才决定放下身架去找工作。
宇文浩觉得自己是留学生,找工作一定不能凑和,不是嫌公司小,就是嫌没发展,或是行业的前景不好。有一次,有一个还不错的公司让他去实习,结果在上班的第一天就碰上经理有急事外出,让他负责去接待一个外国客人,毕竟他的英语是专业八级,交流最起码没有问题。宇文浩觉得自己被“利用”了,自己现在处于实习期,如果谈的好功劳全是经理的,谈不好责任全是自己的。
他拿此事向朋友发牢骚,朋友对他说道:“人活在世上是避免不了被别人利用的,别人利用你,说明你有价值,你要是没用,别人还利用你做什么呢?”要是没人利用,你的功效怎么发挥,难道像白菜一样宁可烂掉,也不让人吃不成?”
后来,宇文浩顺利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而且也把自己的做事方法改变了,在工作中总是主动去寻求自己被利用的机会。结果,不长时间后他就获得加薪晋升,事业逐渐走上了正轨。
就像买股票,大家都抢着买绩优股,因为只有绩优股才会给我们带来收益。要想让老板提拔,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让自己成为价值不菲的“绩优股”。当然,人和股票的价值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股票本身不会明码标价,考验的是购买者的眼力和运气,而人可以适当地抬高身价,提升你被利用的价值。
没有点资本,别人怎么会对你感兴趣呢?要想得到别人的重用就必须要拥有能够被别人利用的价值,这就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比如,有非常出众的能力、良好的关系网络等。那么,该如何做才能提升自己被利用的价值呢?
首先,从自身学习修炼开始。
古人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身要具有价值的最好体现便是自己的学识情况。如果一个人没有才学,那么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看不起。比如在工作中,同事向你请教某方面的问题,你却一问三不知的时候,别人下次铁定就不会再找你。可以说,职场上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其次,向他人学习,不断补充自身能量。
哲学家爱默生说:“一个聪明的人能低头拜一切人做老师。”其实,当我们要成为有价值的人的时候,任何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个人可以是我们的上司,可以是我们的同事,可以是我们的亲朋好友,也可以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他人那里学到不少东西。
最后,有了资本还要愿意吃亏。
吃亏,其实是一种隐形投资。当你被人利用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你应该平心静气地对待,这样往往能从中收到很多有益的东西。人行走于世,如果我们并非无欲无求,那么在“吃亏”与“福”之间,就不能总盯着眼前的利益去计算。换句话说,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下一步做铺垫,要着眼于未来,主动选择吃眼前亏,只有这样才会比较容易把握主动。
在人生竞技场上,你只有不断提升自己“被利用”的价值,才能吸引别人与你合作,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
想要得到先要给予
有一个小女孩,凡认识她的人都很喜欢她,也都愿意帮助她。有人问她:“为什么大家都这样喜爱你?”小女孩答道:“我想原因是我也爱每一个人。”
是的,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所谓“欲取先予”,想要得到先要付出。当然得失之间的转化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很多时候它并不能马上看到。我们要学会忍耐和等待,以长远的眼光对待眼前的“予”。那些深谙“欲取先予”奥妙的人,才能掌握取舍的主动权,才能让眼前的“予”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星辰是一名年轻的律师,在美国办有自己的一个律师事务所,专门受理移民的各种事务和案件。创业之初,他吃尽了苦头,穷得连一台复印机都买不起,但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律师事务所在当地开始有了名气,财富也接踵而来。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苏星辰用于投资股票的所有的资产几乎亏尽。更不巧的是,由于美国移民法的修改,职业移民额削减,他的律师事务所也门庭冷落,苏星辰破产了。
这个时候,苏星辰却接到了以前一个朋友的电话。这个朋友说自己可以赞助他,并且帮他恢复原来的公司。原来,苏星辰以前在国内的时候,这个朋友的公司刚起步,资金周转不过来,便向苏星辰借钱。当时苏星辰也没顾虑太多,就伸了把援手。这次苏星辰的公司破产,朋友为了报答当初他的援助,自然愿意为他出力了。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天底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影响别人,就是想到别人的需求,然后热情地帮助别人,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如果你想获得对方的帮助,有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先去帮助别人。你给别人的越多,将来你收获的也就越多。
40多岁的宋先生家境很不好,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人全靠他开出租车来维持生计。尽管日子清苦,但他却从不怨天忧人,相反他每天都乐呵呵的,更让人感动的是,虽然他自家过得已经很艰难了,但当他见了比他还困难的人总要帮一把。
他的邻居中很多年事高、身体弱的老头老太太,有时候碰上他们出门,他总会主动去拉他们一截,从来不收钱。如果邻居们有谁病了要用车的话,他更是随叫随到,即使是三更半夜,他也会从床上爬起来,送病人去医院,他的口头禅就是“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爱心能感染人”。
后来,两个孩子很争气,都考上了国家一流的重点大学。而有病在身的妻子已经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他已经拿不出学费给自己的孩子。就在他为孩子们的学费担忧的时候,那些平常受到过他帮助的人都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解囊相助,不仅凑足了学费,还为孩子们送来了棉被、蚊帐、开水瓶等生活日用品。
《与神对话》一书中说:“不论你为自己选择什么,都要给予别人。如果你选择快乐,那让别人也快乐。如果你选择丰饶,那让别人也丰饶。如果你选择生活中有更多的爱,那让别人生活中也有更多的爱。要真心真意地这样做——不是因为你寻求个人的获得,而是因为你真的要别人获得——于是你所给出去的一切,都会来到你身上。”可见,生命就像是一种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你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你越吝啬,就越一无所有。
在开创淘宝时,马云的口号是提供免费平台帮助大家开店,最后在产生了一大批成功的淘宝卖家的同时,他也成就了自己,让淘宝网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做生意是如此,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当我们竭尽全力地去帮助别人,等到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得到他人投桃报李的友好援助。
生活中,总有些人平时待人不冷不热,有事了才想起去求别人,又是送礼,又是送钱,显得分外热情,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让人反感,甚至于把彼此之间的关系搞得更加糟糕。这就好比你平常心中就没有佛祖,有事再来恳求,佛祖怎会当你的工具呢?因此,想要得到,就要先给予。给予得越多,你以后得到的也就越多。
让他人需要胜于感激你
真正聪明人宁愿让人们需要,而不要人们感激。因为有所求,便能铭心不忘,而感激之辞最终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淡漠。
需要你,说明你有他们多不具备的价值,而因为需要,他们自然对你呵护有加。而如果只剩下感激,那就危险了。历史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比比皆是。只有被需要的人才能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1847年,32岁的俾斯麦成为普鲁士国会议员的时候,在国会中没有一个可信赖的朋友。而且,让人意外的是,他决定与当时已经没有任何权势的国王腓特烈结盟,这与人们的猜测大相径庭。腓特烈虽然身为国王,但个性软弱,明哲保身,经常对国会里的自由派让步,了解俾斯麦的人都知道这种缺乏骨气的人正是俾斯麦在个性及政治上所不屑的。
尽管俾斯麦的选择让人费解,但是俾斯麦仍然不断地讨国王欢心,当其他议员攻击国王的愚昧举措时,只有俾斯麦站出来替国王说话。终于,在1851年,俾斯麦的努力获得了回报,腓特烈任命他为内阁大臣。俾斯麦并没有满足这一点,仍然不断地努力,请求国王增强军队实力,以强硬的态度面对自由派。他鼓励国王保持自尊来统治国家,同时慢慢恢复王权,使君主专制再度成为普鲁士最强大的力量。渴望获得支持的国王见俾斯麦如此拥护自己,于是非常信赖他,完全按照俾斯麦的意愿行事。俾斯麦由此得比在普鲁士政坛上树立起自己的地位。
但是,好景不长,十年后,腓特烈驾崩了,他的弟弟威廉继承王位。新国王很讨厌俾斯麦,不愿意他留在自己身边。但俾斯麦并不气馁,他知道新国王还是需要他。果然,威廉与他的前任一样遭受到了自由派的攻击,他们想要吞噬他的权力。无奈的国王感到无力承担如此危险不安的权位,甚至琢磨着退位不干了。这时候俾斯麦像个救星一样再次出现了,他坚决支持新国王,鼓动他采取坚定而果断的行动对待反对者,以高压手段将自由派赶尽杀绝。
尽管威廉讨厌俾斯麦,但是他明白自己需要俾斯麦,没有俾斯麦的帮助,他的权威就会面临危机,于是任命俾斯麦为首相。尽管两个人在政策上常常出现分歧,但并不影响国王重用俾斯麦。每当俾斯麦威胁要辞去首相职务时,国王从自身利益考虑,便会让步。就这样,俾斯麦聪明地通过这种方法而攀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他身为国王的左右手,不仅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也掌控了整个国家。
西方一位学者说过:“感恩是既有教养的产物,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如果我们想通过“施恩于人”来获得他人依赖的话,那真是大错特错了。明智的人,宁愿让别人需要他,而不让别人感激他。迫切的期望比感谢更有价值,因为充满希冀,便会铭记在心;而一时的感激,很快便会被人忘却。与其让别人对你谦逊有礼,不如让他对你产生依赖。
例如,口渴之人,畅饮之后,往往会离井而去;柑橘一旦被榨干汁水,也会从金黄变为渣泥。依赖之心一旦没有了,礼貌和敬重也会随之消失。经验告诉我们,要不断给别人以希望,让别人对你产生依赖心理,但不要一次让他得到完全的满足。。
当你被别人铭记在心中,当你成为别人心底最亲切真实的依靠,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才能更加稳固长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以说,与人交往时,控制局势的最好办法,是让别人离不开你,哪怕你的本事不大,但只要是在某个方面独一无二不可缺少的人物,你的价值将不可估量。就像水,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在沙漠中,离了这杯水,确实就不行,因为离开它人就可能送命。
也许普通的人际关系并没有那么险恶,但是让别人需要自己,你就是别人眼里不可替代的人物,这种关系自然要比那种仅仅对你心存感激的关系,更为稳固和长久。
别做平时不联系,一联系就有事的人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遇到某种困难,想找某人帮忙解决时,却突然想起,过去有许多时候本来应该去看他的,结果你都没有去;现在有求于人家就去找,会不会太唐突了?在这种情形之下,你是不是有些后悔“平时不烧香”了?
离元旦只有两天了,颜路该忙的事都已经忙完了,只是老板让他订一张回家的机票。可是,因为是年底,机票紧缺,他已经打了好几个电话,都一点消息都没有。这时,他想到了曾经在旅行社工作的一个朋友,只要找他帮忙一定没问题。可是,他们已经有一年没有联系,现在直接打电话找他订票,颜路似乎有点开不了口。
坐在办公桌前,拿出一本厚厚的名片夹,打开,抹去上面的灰尘,颜路一页一页地往下翻。
某外企公司的采购经理苏先生,上半年因为业务往来变得熟络,当时还互相加了QQ好友,有一阵子每天都在网上聊得不亦乐乎。如今,苏先生的名字已经埋没在一堆QQ好友中,颜路甚至已经忘记了他的网名。
某事业单位的部门主管李小姐,好几年前就认识了,因为和颜路年纪相仿,两人一度非常亲密,偶尔还相约逛街、吃饭、喝咖啡,如今,回忆起上次见面的日子,颜路简直有点记忆缺失了。
……
颜路翻翻手机,发现无论是最近的通话记录,还是最新的短信往来,都是新近业务往来的职场对象。那些曾经熟识的职场老朋友,似乎随着业务的淡出,被遗忘在了某个角落。颜路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以后也会在有事联系他们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已经被冷落了很久。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种平时从来不联系,一联系准有事的人。聪明的人从来不“临时抱佛脚”,都是平时“烧香”,而且从来不会冷落一时不得意的朋友。因为他知道风水轮流转,没准自己哪天要用得着人家。
初入职场,陈玉梅进了一家民营软件企业,主要负责老板和销售部门的行政文字工作。
与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刚走出校园的那份稚嫩和天真同样深深地烙印在陈玉梅身上。但陈玉梅是一个有高度自觉意识的人,她说:“当时最大的体会就是,工作跟在学校时不一样了,很多事情自己都不懂,都需要别人帮助。”然而正是陈玉梅这种意识,成就了她作为职场新人的第一步辉煌。
刚出校门朋友比较少,陈玉梅的人脉圈子无非还是以同学为中心,即便如此,她还是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人脉,她和大学同学,甚至中学、小学的同学每年都会聚一聚,联络一下感情。平时工作不忙了,她也总不忘叫朋友出来喝杯茶。
天生大方、豪爽的性格,使得陈玉梅总是寻找着各种各样的机会,以虚心学习的心态去跟同事、领导交往;后来,这种态度得到了办公室主任的高度赞赏,“办公室主任一直比较看好我,甚至非常细心地教导我”。
凭借认真工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陈玉梅从一个普通的办公室文员,两年内晋升为总经理秘书,成为老总的得力助手;三年内毅然放弃总经理秘书职位加盟当地最优秀的猎头公司,专为职场人士做“嫁衣”。
俗话说得好:“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真正善于营造一种气势和利用靠山的人都有长远的眼光,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这样在急时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
现在,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觉得人际关系难以保鲜,是因为很多人是为了人脉而人脉。比如,联络并非出于真心的问候,只是想着对方身上附加的利用价值,于是,不经意间露出的一个敷衍眼神,一句破绽百出的话,都可能让对方感觉,你并不诚恳。试想,谁愿意和一个总是在敷衍自己的人交往?所以,还是拿出你的真心来,即使是为了利益,表示真心也是必须的。
很多人只是用“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精力”为借口,来掩饰自己内心并不想维持这段关系的心理。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联系别人上。如果你真的用心,身边都是机会。有事没事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问候一声,时间不必太长,四五分钟足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热情和记挂,让你们的感情越来越近。不要担心被拒绝,无论是朋友、客户、以前的同事,没有人会拒绝你这样的关心。
总之,不要“有事有人”,“没事没人”。平时烧香,急事才有人帮。平时多和同学、同事、朋友联系,不让你们的关系断掉冷却,以后才好开口求人帮忙。
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
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历来被视为人生一大快事,也是成功交际的理想境界。无论是谁,如果初次与陌生人交谈,就能令对方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那么这个人必定是朋友遍天下。但是真正能够像这样第一次就能彼此建立信任和丰厚友谊的,生活中却实属少见。
这是因为在我们与陌生人交往时,要想把对方归纳到自己的人脉圈中来,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只有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你才能在了解对方、熟悉对方的基础上,与对方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据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对麻省理工学院17栋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调查时,所有住户都被问道:“在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关系最亲近的邻居是谁?”调查表明,在同一层楼中,和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只有10%。
可见,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所谓“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我们要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需要主动与人多接触,多联系。每与人多接触一次,他人对你的印象就更深一点,否则,你们仍旧只能是陌生人。
安琪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并在公司附近单独租了一间房。一天,安琪哭着给妈妈打电话:“今天早上,我和楼下的那个大肥婆因为洗手间漏水的事情又吵了一架,还打起来了,我今天都不想上班了……”
妈妈说:“都是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怎么把关系弄得这么僵?他们都不念以前的情面吗?”安琪小声说:“从前都没说过话,哪里有什么情面。”
妈妈又担心地问:“那其他邻居也没有劝劝吗?”安琪更委屈了,“别人都看了一会儿热闹,听明白怎么回事后就走了。都不认识我,谁来劝啊!”
原来,安琪平时和邻居之间没有来往,所以当她和楼下的邻居发生矛盾的时候,人家只是看热闹。
假如安琪能够主动和邻居建立友好关系,常常打招呼,串串门,那么今天的纠纷也不会闹得这么严重。毕竟,交往熟了之后,有了人情,利益和纠纷都会少一些。
所谓“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就是一种渐进的,而且是长期的、对方不知不觉的交往方式。
很多人交朋友总是喜欢“急功近利”,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如果想要真正扩大自己的人脉圈,结交陌生人为朋友,我们就一定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毕竟这个社会可谓鱼目混珠,每个人与他人接触的目的又各有不同,所以对于陌生人,与生俱来的“自卫”也几乎成为了每个人与陌生人相处时的一种常态。如果你第一次对陌生人就过度热情,那么很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你别有目的,因而一口回绝。
有一次,一个作家独自乘坐火车去旅行,看书看累了,抬起头正好碰到对面一个年轻人友好的微笑。
于是,两人就海阔天空地谈起话来。在交谈中,作家知道对方是一名记者。两人的思想和认识有很多地方都不谋而合,这很让他们兴奋,更没想到两人竟来自一个城市。但是作家很快要下火车了,于是两人匆匆交换了名片。
作家刚旅游回来,便接到了那个记者的电话,作家正好也想约他,于是两人很快便在一个茶楼相见了。在这次谈话中,两人几乎都对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兴趣。作家笑着说:“这果真就是缘分,没想到你与我有如此相同的见解,我很高兴能交上你这样一位朋友。”出来结账的时候,记者抢着付了账,作家只好说“那下次一定要让我付”。
之后,两人的交往更加频繁了。而且时不时的,作家还邀请对方到自己家里来做客,自然也把对方带进了自己的圈子里,事后作家还感叹道:“原来,友情就在于一句话啊。”
友情是开始于一句话,但是建立真正的友谊离不开两人之后的几次见面和交谈,因此才有人说:“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它需要我们用真心精心去慢慢培养,经常用水轻轻地浇灌,给它充足的阳光,让它渐渐地成长为一颗成熟的植物。”
所以,不论你与陌生人打交道的目的是纯粹为了交朋友,还有带有其他功利色彩,你都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对方接触,如果贸然行事,只能让对方心生疑虑,你很难达到目的。当然,也要尽量创造偶遇的机会与对方接触,这样效果会更好。
如果想要自己的圈子更加广泛,人际关系越用越灵活,那么就一定要注意社交的法则:“一回生,二回半生不熟,三回才全熟”。因为只有这样拓展出来的人际关系才是可以信赖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致弄巧成拙。
就算结了婚,也要和以前的“死党”保持联络
哪个人没几个“死党”呢?男人有哥们儿,女人有闺密。人天生是群居动物,做什么总喜欢一堆一堆地拥在一起。工作也好,吃饭也好,逛街也好,时时刻刻都要有人陪。“死党”,实在是一个人一生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的话,不能对异性说,一说就出错;有的事,不能对异性做,一做就麻烦……可以说,有了“闺密”“死党”,每个人就有了另一个空间和生命。
恋爱或者结婚后,男性的友谊不会冷却。但是,很多女人因为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一个男人身上或一个家庭中,就慢慢地疏远了自己的“死党”,以至于没有朋友,成为了“孤家寡人”,这实在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试想,一个没有知心朋友的女人,当自己和男友或老公吵架了,或者遇到了一些烦恼,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岂不是很糟糕?
苏玲跟叶峻在情窦初开时已相识相恋,从中学时代的早恋到如今结为夫妻,两人已走过了10多个年头。很多女孩子都在羡慕青梅竹马的爱情最终修成正果,而苏玲有时却会感到一丝遗憾:爱情来得太早,10多年来,一直沉浸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却没有几个很贴心的闺中密友。
原来,苏玲自从跟叶峻恋爱后,就不自觉地以他为中心,自己开心、不开心的事都习惯了向他倾诉,慢慢地疏远了自己的女性朋友,开始融入叶峻的朋友圈。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生活里只有叶峻、家人和叶峻的朋友,却少有自己的朋友,更别说是闺中密友,因此,苏玲时常有无处倾诉的烦恼。
对于女人来说,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有亲如姐妹的好友。常与死党闺密聊天可以赶走女人的不良情绪,会让她更快乐。所以,哪怕一个女人历经铅华、子孙满堂,都不应该和自己的死党失去联络和切断交往。
所以,聪明人无论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恋爱了,或是结婚生子了,都不会忽略了与死党保持联络这件事。女人需要闺中密友,分享心事、宣泄苦乐;男人需要哥们儿死党在成功时分享自己的快乐,在悲愁时一起喝酒聊天。
萧嘉有一个闺中密友刘燕,有了这个闺密,萧嘉的烦恼和忧愁都在与闺蜜的聊天和帮助下消失不见了。
即便谈了恋爱,不管有什么乐趣,萧嘉总是需要刘燕和她一起分享。两人一起去喝咖啡,不停地谈啊,谈啊……这种聊天给了萧嘉一种享受生活轻松一面的方法。
工作后,虽然大家都很忙,但是,两个人仍然保持常联系,常聚会。每当萧嘉搞不清自己的老板是否在伺机给自己穿小鞋,还是因为太忙而没能给予工作足够的重视时,刘燕就会帮助萧嘉洞察现实,从而对工作上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后来,两个人都结了婚,这并没有影响她们的感情,频繁的互动反而让两人的丈夫都成了好友。
据调查,拥有闺密的人会比没有姐妹的人更加快乐,是因为与闺密聊天的次数更多、时间也更长。从小一起成长或者成熟,相互倾诉与安慰,这样姐妹间的交谈能让人更乐观。不仅如此,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死党”绝对是你最好的帮手。
其实,无论男女,与“死党”的那份情怀应该永远不变。无论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忙于工作也好,恋爱也好,相夫教子或者“家庭煮夫”也好,都不要让密友的友谊淡化。男人有哥们儿,女人要有闺密,在勤劳持家的同时,男人和女人也要开阔眼界,用友情把自己的个人空间打点得绚丽多姿。
拥有几个死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烦恼,等到满头华发、子孙满堂时,仍然可以一起坐在摇椅上,面带笑容地聊起年少荒唐事。对所有人来说,这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美妙的事情啊!因此,就算结了婚,成了家,我们仍然要和自己的“死党”保持联络。
问候的电话要常打
好几年都没有联系过的朋友突然打电话来,你第一个念头会是:“他今儿怎么想起给我打电话?莫不是有什么事?”相信90%的人都会这样想。即便对方是真的出于想念,也不能打消对方的这个念头。为什么呢?因为太久没有联络过对方了。
因此不要认为对方是你极好的朋友就可以不去经营彼此之间的情意,再要好的朋友,也会因为长期不交往而变得陌生。
陈素素升职之后,工作一下子繁忙了起来。以前的时候还经常和朋友联系,聊一下近况。但是自从做了部门经理,似乎身边的朋友越来越远了,但是事业上的得意与繁忙的工作并没有让陈素素感到失落。
一天晚上,陈素素突然想起自己的邮箱有很多邮件还没处理,匆匆打开电脑,发现邮箱里全是好朋友的问候,陈素素感到非常惭愧,自己忙着工作,已经好长时间没和朋友们联系了,没想到朋友们心里始终牵挂着自己。
陈素素想了很长时间,并对自己做了认真的检讨,最后得出结论: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打个电话问候朋友们,联络感情。之后,陈素素常在周末和朋友聚聚,节假日常常送给朋友祝福短信和邮件。
而且,在日常工作中,陈素素也经常对同事和下属表示自己的问候,忙碌一天的下属总会在下班之前收到一张上面写着诸如“感谢你今天对公司所做的一切”、“你非常棒”之类的小卡片。事实上,她并没有花多少精力来弄这些事情,却让别人感到了她那热情和真诚的心。
当有人问起她为什么能得到朋友和同事的喜欢,陈素素说:“现在大家的节奏都非常得快,很多人都忘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认为这些是不足轻重的小细节。其实正是这些细小的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那么紧张,所以,我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努力做得更好!”
我们常常忽略了要打个电话问候对方,久而久之,渐渐疏远、渐渐陌生,直到有一天,连对方的电话号码都忘了。我们应该常常扪心自问:真的有这么忙吗?事实上,朋友是需要不断联系的,事业上的朋友更是要去悉心经营。平时不注意和朋友来往,需要帮助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这种不付出就想要收获的想法是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的。
问候其实真的很简单,节日里的时候,可以送去一份祝福;平时的时候可以问候一下近况;失落的时候,可以送去一份安慰;开心的时候,可以送去一份祝贺。无论怎样的问候,相信都会让对方感觉到温馨和感动。平日里的一声问候,虽然不起眼,却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说,有事没事打个电话或者登门拜访以表示问候,能让你们“日久生情”,哪怕你现在没有事情求助于人,也要经常进行情感投资,巩固你们的关系。多多接触那些出色的人,因为他们就可能将来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
赵子玉与李昊是高中同学,两个人都爱好打篮球,所以是一对好朋友。高三毕业后,赵子玉上了一所普通大学,他得知李昊考上了南开大学的建筑系,就打听到了李昊的联系方式,之后一直与其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因为赵子玉的父亲是搞建筑行业的,而李昊是学建筑设计的,他想以后也许有需要李昊帮忙的时候。
大学毕业后,赵子玉回到了父亲的建筑公司,经过几年的磨炼,他也成了商场上的一名精英,把生意做得很大。一次,他通过努力承揽了建造一座大桥的工程,正在他高兴之际,困难来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这座大桥不能按以往的方案建造。临时找建筑设计师,也有点难度,而且费用也是一个问题,这时他想起了学建筑设计的李昊。
赵子玉毫不犹豫拨通了李昊的电话,希望他帮忙设计一个适合当地地形的方案。李昊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就这样新的设计图纸和建造方案很快出炉,这为赵子玉按时完工奠定了基础。
要和你的朋友保持经常性的联系,特别是那些对你的事业有所帮助的朋友,不仅是打电话,如果有时间,可以一起出去野炊、聊天,或者喝杯茶。如果你想保持和同事、领导或下属之间良好的关系的话,就得经常抽出时间,给他们打个电话,发个邮件或短信。一个即使非常普通的问候,都会让你们之间的关系保持恒温,甚至还会给他们带来惊喜,因为这表示你很重视他们的存在,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要靠经常联系来巩固的。
如今大家都用QQ,不打电话,QQ上问候下也更便捷。即使没有机会天天聊天,但是你可以稍微留意一下他的签名变化。随着他的签名的不同,你可以送去不同的祝福,比如他写着“生病了,不舒服”,你可以适时地送上关心和问候,让对方心里暖洋洋的;如果他写着“自己做了一个南瓜汤,味道还不错”,你可以主动提出,什么时候有机会去尝尝他的手艺……总之,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用不同的方式,都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除此之外,现代娱乐方式层出不穷,K歌,泡吧,桌游……要想找出一个大家相聚的理由并不难。如果是不常见面的旧同事,已经离职的原上司,已经很久没有业务往来的客户,又或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我们都可以在某个大小节日,邀大家出来聚一聚。
总之,建立“关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与别人失去联络,不要等到有麻烦时才想到别人。“关系”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会生锈。所以,在紧张的工作条件下,不要忘掉生活的乐趣,更不要忘掉随时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问候和正面情感。不管多忙,都不要忘了找一个时间和朋友聚一聚或者通个电话问候一下,时刻记得,这世界有许多人在关心你,而他人也需要你的经常的问候和关心。无事也登三宝殿,感情是在不断交往中慢慢加深的。
偶尔买份礼物,送份人情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礼轻情谊重”,这送礼讲究的就是一个心意。而且,“礼尚往来”,偶尔买一份小礼物送给朋友,会让他觉得自己好像欠了你的人情债,下次你找他办事,他绝对会爽快地答应。
曾有人经过调查研究指出,日本产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其中最秘密的武器就是日本人的小礼物,不贵重,但却恰到好处。当然这句话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日本人做生意,确实是想得最周到的。
“爱礼及人”,有了礼物为人情,那就可以为我们的人际关系润滑和增温。不过,送礼也是一门学问,要分清场合、对象,送错礼,非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送礼时,我们要掌握送礼物的轻重。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小礼品是必备的,但并不一定要贵重,只要能根据不同的人的喜好,设计得非常精巧,可谓人见人爱,很容易让人“爱礼及人”。不过,礼物太轻,就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而且如果礼太轻而想求别人办的事难度较大,成功的可能几乎为零。
但是,礼物太贵重,会使接受礼物的上级、同事有受贿之嫌,即使是平常人也不会接受太过贵重的礼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选择轻重适当的礼物,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送礼如果没有名目,对方也不敢收你的礼,所以说,送礼也要“师出有名”。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如果你送土特产品,可以说是自己家产的,不是特意买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自己又没花钱,对方还很愿意收下;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你不妨选送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同去送礼祝贺,那样受礼者便不好拒收了;你可以在送礼的时候对受礼者说是以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买下的,象征性地向受礼者收一些费用,收到的效果与送礼的效果差不多,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
当然,有些时候,我们的礼物是朋友的挚爱和需要,那名目也会更容易说,而且也会更容易被接受。比如,你第一次到朋友家拜访,可能会注意到主人有一些特别的收藏爱好,如集邮、集币或收集其他一些有纪念意义的东西,那么,当你下次再来拜访时,就一定要记住带一些这样的东西来。或者也可以给他的家人带上一些合适的礼物,如送老人靠垫、孩子玩具等,这种送礼方式最讨巧。
另外,要记住过于频繁的送礼和“临时抱佛脚”都不会奏效。你可能会觉得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会显得很大方,其实不然,因为你以这样的高频率方式送礼,显得目的性太强,只会让人反感。当然,如果长时间不送,办事时临时抱佛脚也是不奏效的。一般来说,以选择重要节日、喜庆、寿诞送礼为宜,送礼的既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收着也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当今社会,礼物既体现着人情,也和利益连在一起。在与人建立人际关系时,找到合适的礼物作为媒介,对方肯定会“爱礼及人”。在礼尚往来的互动中,这一定能增进你们的感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