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太幼稚也别太精明-赶紧甩掉9种过于天真的处世方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有人对你好,别视为理所当然,久了,你和对方的关系必然难以持续;如果你们刚认识三两天,就别拉着对方的手称兄道弟,那样估计会把对方吓跑;碰到自己不喜好的人,不要一脸冷漠或者厌恶,至少要保持表面上的融洽……如果你不想遭人厌,那就淘汰过于天真的处世方式吧。

    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这样认为——自己有困难,别人就应该对我们好,尤其是自己的亲戚朋友。抱着这样的心态,你认为亲戚就应该帮助自己,父母就应该为自己做这做那。于是,当你被他们拒绝之后,就会恼羞成怒,甚至怨天尤人,抱怨连连,仿佛他们十恶不赦,最终可能因此和亲友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

    于红和陈明在大城市打拼好几年了,手里存了一点钱,找亲戚朋友借点,然后首付买套房子,于是他们开始打电话去寻求帮助。

    陈明先打给父母,他们一听说是买房的事,就不言语了。陈明感到父母有些冷淡,便主动说明自己手里不太够,陈明的父母才回复说会给些让他们应急。于红在旁边,觉得公婆不情不愿的,心中很是不满。

    然后,于红打给母亲。于红母亲一听,就赶紧说:“我和你爸就住这小旧楼里了,房子太贵,买不起。”于红觉得,母亲那种语气就和菜市场吵架一样,连自己说开口借钱的机会都不给。她心想:“我还没跟你说我要向你借钱呢,你就这样连急带怕的。我是你女儿,你都不帮我。”

    其实,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他们作为父母“释放爱”的需要,是他们主动对我们付出且不求回报的。但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我们出生起,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不隶属于任何人,我们的人生只能由自己负责。所以,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欠你什么。没有任何人需要无条件地对你好,没有人有义务无条件地帮你,包括你的亲人,一切只能靠你自己。

    同样的,你的好朋友也没有义务帮助你。因为如果你认为好朋友就应该相互帮助,那就太想当然了。朋友对你好,那是他看在友情的份儿上愿意帮助你。朋友不帮助你,也许他有难言之隐帮不上你,也许是真的不愿意在这件事情上帮你。假如你抱怨甚至痛恨朋友,就从此失去一个好朋友,这又何苦呢?

    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心安理得受之无愧。一旦对方不对我们好了,拒绝帮助我们了,很多人便把自己描绘成事件的受害者,让别人同情自己。比如,很多人会说“这件事你应该配合”,“你应该这么做”,“你不能不帮我”……我们何不换个角度看问题,若是你是对方,遇到这样的诘问,我想你不禁也会反问:“我为什么不能不帮你?我有必须帮助你的义务吗?”其实,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因此,只有把这种理所当然变得不“理所当然”,只有认为别人没有义务帮助你,你才会有平常心去对待其他人,去感恩周围人的每一份帮助。若不放下心中的这份幼稚天真的执念,那么当我们享受着别人好的时候,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当我们遭遇拒绝时,也只能无意义地抱怨。

    蔺经理让梁雨写一份紧急文件,然后跟他说:“你写完,先让陈副经理看一下,让他帮你改改,然后再拿给我看。”梁雨认真地写好,便兴冲冲地去找陈副经理。

    一见面,梁雨便问:“您有空吗?”陈副经理当时正忙着修改合同书,随口回了一句“没空”,这下可是给梁雨交了一盆凉水,一时站着不知该说什么。办公室其他同事都看着他们,陈副经理这才意识到问题,忙解释说:“我刚才看合同入神了,就随口回了一句。小梁别放在心上,改文件是吧?先做下休息一会儿,我等会儿就给你改。”

    梁雨回过神来想这事情本是蔺经理交代下来的,陈副经理就该帮我改,现在不配合,还当着这么多同事的面噎我一句,冲动之下,梁雨就愤恨地回道:“我没事,您忙。”说完,转身就走了。

    只有放下“别人就该对我好”的这种想法,摆正心态,我们才能平和认真地与人良好沟通,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和其他人协作,共同成长。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没有谁必须对我们千依百顺,没有人有义务帮我们做任何事情。所以,当其他人帮助我们时,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激,感恩在心并积极回报。当别人拒绝向我们施予援手时,我们更要摆正心态,用平常心去看待别人。这样,亲戚、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间才能消除隔阂,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即使面对你不喜欢的人,也要笑脸相迎

    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讨厌一个人也说不出什么具体原因。如果非要说原因,可能是因为利益的对立、不好的第一印象、对方身上某种不良的习惯,等等。总之,当见到这类人、闻到这类味道、听到这类声音时,我们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排斥厌恶的心理。

    但是,我们要明白,这是一种非常幼稚不理智的心理。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你不喜欢的人不会自动从你身边消失。而且,假如这个人根本就没有对你发生过任何利益的纠葛,那就只是你主观意识在作祟,导致你排斥、不愿接触对方;如果对方也有同样的回应,就会造成互相敌对的局面,相信这是任何人都不希望见到的。

    一个聪明而又有理智的人,在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人时,也会尊重他人,笑脸相迎,友好相处。所以,为了不因对某人毫无理由的“好恶”而到处树敌,我们也应该试着去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友好相处,尝试着去接纳对方,理解对方。这是气度,更是胸襟。

    陈浩然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业务员,而且已经有五年的老资历了,不过,他一直期待的销售总监的位置最近却落在了公司新招募的一位海归身上。

    一次,陈浩然和销售总监出去见一个公司的大客户。到了那里,陈浩然发现有一份很重要的采购表没有带,于是他又返回去拿。客户见到他的粗心之后,有点心有余悸。总监毫不犹豫地当着客户和其他人的面狠狠批评了陈浩然,陈浩然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私底下暗暗发誓和总监势不两立。

    后来,在工作中,陈浩然总觉得总监喜欢找自己的茬。他对总监更是越看越别扭,甚至开始躲避总监,看着总监在哪里,陈浩然就觉得心里不爽。本来陈浩然还希望干脆辞职得了,可是当看到现在就业十分不好的情况下,只好留下来,但是工作上再也没有原来那么认真了。

    不少人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同事、上司,把自己的职场人际关系搞得很紧张,甚至有些人看不惯这个人看不惯那个人,结果连一个朋友都没有,这一切都只能说明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身在社会里,如果你对自己不喜欢的一脸厌恶或者冷言冷语,无疑是在为自己树敌。

    其实,学会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合作,是为人处世必修的一门功课。虽然人的某种本能趋势就是与自己喜欢、欣赏的人靠近,而远离那些自己不喜欢、不愿意打交道的人,但是,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经常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是与自己相敌对的人打交道,这就需要用到一些技巧:用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包括你不喜欢的人。

    被后世誉为“全世界最伟大的矿产工程师”的哈蒙从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德国弗莱堡攻读了3年。当毕业后的哈蒙向美国西部矿业主哈斯托求职时,脾气执拗、注重实践、不太信任专讲理论的人员的哈斯托说:“我不喜欢你的理由就是因为你在弗莱堡做过研究,我想你的脑子里一定装满了一大堆傻子一样的理论。因此,我不打算聘用你。”

    这时,哈蒙没有怒气冲冲地争执,反而假装胆怯,对哈斯托说道:“如果你不告诉我的父亲,我将告诉你一句实话。”当哈斯托表示守约后,哈蒙便说道:“其实在弗莱堡时,我一点学问也没有学回来,我尽顾着实地工作,多挣点钱,多积累点实际经验了。”

    听完哈蒙的回答,哈斯托连忙笑着说:“好!这很好!我就需要你这样的人。”

    哈蒙了解了哈斯托的偏见后,并没有去斤斤计较,反而是尊重他的意见,维护他的“自尊心”,并巧妙地消除了他的顾虑。

    所以说,学会和不喜欢你的人交朋友,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难。自己的偏见是最关键的,只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碍,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那么,如何与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呢?以下几个方法可以作为参考。

    1.要增加接触的机会,对对方好一些,也许你选择躲避这些人,但多接触也许会改善关系。

    2.不要来硬的,要投其所好,如果对方喜欢喝点小酒,那么就私下请他喝点,如此可改善关系。

    3.就是要主动地活跃气氛,大家在一起相处的时候,多讲讲笑话,大家一起乐一乐,虽然这样做可能不太容易。

    4.保持适当的距离,与不喜欢的人相处时尽量不要表现出厌恶感,适当的距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树敌。

    5.在关系僵持或恶化的时候,一定要主动表示友好,不要碍于面子、难为情。

    6.包容和忍让是最重要的,哪怕你善待对方,对方还是对你不好,你仍旧要继续保持与对方友好的这种态度,毕竟连草木、动物都有感情,更何况是人呢?只要心存善念不断地付出,对方一定会转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和个性,你不喜欢某些人也并不代表一定就要完全讨厌对方。在待人处世的时候,我们要明白你不喜欢的人对你也许会有帮助,所以你必须学会与他友好交往。一个聪明的人对不喜欢的人不会千方百计地去打击,而是尽量地和平相处,微笑相待。事实上,只有当你学会如何与不喜欢的人相处这门学问后,你才能够顺利打入各种交际场合和朋友圈子里面去,成为众人之中那个最受欢迎的交际能手。

    如果“交浅”,就不必“言深”

    有一些天生就很热心肠的人,见到任何人都喜欢亲热地拉家常,激动之处,常常什么话都脱口而出。如果没什么交情,你就把老底给托出,不仅会让人觉得你单纯幼稚,而且可能会因此埋下祸患。

    一个历经世故的人,绝对不会和初次见面的人“畅所欲言”。或许你心里会认为他们狡猾,不诚实,但这也的确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自我防护。老祖宗曾经告诫我们这样一句话:“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不是教你做人要口不对心,而实在是小人大行其道,我们不能不防。人性的丛林是复杂的、险恶的,只身闯荡社会为事业打拼,不仅需要大智大勇,而且需要谨慎的个性。

    贺总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有一次,贺总在没有问清楚事情原由的情况下就开始对他的下属西门燕发脾气,委屈的西门燕被斥哭了……

    下班之后,新同事李刚找到西门燕请她吃东西,以感谢西门燕平时的照顾。西门燕与李刚交往不深,只是平常打个招呼什么的。她本不想去,但是今天实在心中难受,就赴了约。

    吃饭时,李刚说:“贺总今天太过分了,他太喜欢乱发脾气了,你别往心里去……”西门燕刚刚平复的心情一下子就乱了,眼泪掉了下来,“你说这件事怎么可以怪我呢?平时什么事我都是安排给下面的人来做,总得有个安排的过程吧,他想起这件事情就要求我立刻交出结果,我能怎么做呢?”

    李刚赶忙安慰说:“哎,谁让他是你的老板呢,老板一不高兴,说不定连薪水都不会给你发,还是忍吧。”西门燕一听这话哭得更加伤心了,“怎么忍啊?他也不弄清楚事情就乱骂人,谁也受不了啊,就会在我们面前耍威风。”

    李刚听到这个没有说什么,淡淡一笑。一个星期以后,西门燕忽然接到自己被调到储运部清点库存的通知。

    原来,西门燕在吃饭时口不择言的“倾诉”,虽然只是发发牢骚,顺口而出,没有什么别的用意,但却被想讨好贺总的李刚一五一十地“原音重现”给贺总听了。因此,西门燕被调职也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了。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连对方的身份都没有彻底弄清楚,就在那里畅所欲言,甚至还把自己的一些重要事件全数抖落出来,就可能会成为别人打击报复你的把柄和弱点。比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毫无顾忌地向身边的人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反驳你的武器,你是怎么吃亏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任何人都应该有防备之心,对于那些相交不深的人,一定要注意别上了小人的当。有时候,即便是最亲近的都还要保留三分,那么又何况只是相交甚浅的普通朋友和刚刚认识的同事呢?

    一个心理成熟、懂得社交技巧的人,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该以怎样合适的方式回避言语中的禁忌。很多话不能直言不讳,而可以幽默地说、婉转地说或者延迟点说、私下交流而不是当众说,等等。而且,最重要的是,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能说。

    李想大学毕业后,放弃学了几年的医学专业,专心于创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遇到了知名的专栏作家郝嘉,本着对文字的爱好,她们成了朋友,李想经常会去请教郝嘉。对于郝嘉,李想非常信任,什么话都告诉他。

    但李想不知道此时郝嘉正面临灵感枯竭的困难,就把她最新的创作计划毫无保留地讲给了郝嘉,郝嘉仔细听完,不住地点头,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念头。

    不久,李想就在报纸上看到了她构思的创作,文笔清新优美,但最后的署名却是“郝嘉”。李想说:“我痛苦极了,其实,如果她当时给我打一个电话,解释一下,我是能够原谅她的,但我整整面对报纸等了三天,也没有任何音讯。”

    从那以后,两个人也断了联系。有一次李想在图书馆碰见了郝嘉,但连招呼都没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于那些“交浅”的人来说,双方彼此之间还不太熟,如果这时候你就去“言深”难免会让自己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如果对方愿意和你真诚相见也就罢了,如果对方心存恶念,那么你很容易就会被对方卖掉。

    总之,如果双方互不了解,初次见面交谈,就不要突兀地进行深入交谈。即便是大家见过很多次面,但如果彼此都没有进一步的交流,那么你也切不可认为你们的关系亲密而说话无所顾忌。你一定要明白“浅而言深,既为君子所忌,既为小人所薄”的道理,说话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

    真诚也要有限度

    人与人相处需要真诚,这是我们为人之根本,也是自我尊重的一种表现。如果过度真诚和直接,只能让人感觉到你为人不知道婉转,性子太直。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放弃这种“完全诚实”的固执。真诚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不分对象和场合都真诚得彻底,以免被人利用。

    有一个老实人,爱说大实话,不管什么事情他都会照实说,所以,他到哪里都不受欢迎。最后,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认为应该尊重那些“热爱真理,讲实话”的人,于是,让他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

    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年老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人到集市去,怕他们把卖牲口的钱私藏腰包。于是,他想到了那个爱说实话的人,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结果来到集市上,这人在买主面前只讲实话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干吗要把它们卖掉啊?”

    结果买主们听了这些话就走了。这些话在集市上一传开,谁也不来买这些牲口了。于是,这人到晚上又把它们赶回了修道院。

    修道院长发着火对这人说:“朋友,那些把你赶走的人是对的,不应该留你这样的人!我虽然喜欢实话,可是,我却不喜欢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对的实话!所以,老兄,你滚开吧!你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去吧!”就这样,这人又从修道院里被赶走了。

    很多人把真诚等同于实话实说,因此,为了表达自己的真诚,会把该说不该说的话都说出来。但是,这样做很多时候都是很愚蠢的,甚至是荒唐的。而且,这样的真诚很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招致人们的反感和排斥。

    在寿诞酒会,不少人都端着酒杯对寿星说着比较吉利的话语,诸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而一个人却很真诚地说:“世界上没有人能活那么大,人早晚都是要死的。”他说的是实话,但是放在这个场合,这话肯定没有人会认同和喜欢,大家甚至会讨厌这个人。可见,这样真诚得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过真诚,实在不利于和人交往。有时,对于别人的一些事情,如果“谎话”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又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利益,那说话又何妨呢?何况,有时候,谎言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吕丽和杨婉在公司不仅是两个好同事还是两个好姐妹。有一次下班后,两人一起去公司附近的商场逛街。到了商场后,两人同时看上了一条今年比较流行的裙子。在售货员的一番吹嘘之下,两个人都动了心。

    吕丽和杨婉试穿出来后,发现两个人有着很不同的风格。吕丽因为身材比较好,所以,穿出来特别好看,而且也很适合她的肤色。但是杨婉穿出来却因为腰围有些粗,看着很是壮实,而且颜色似乎也不大适合她。但是看着杨婉的神色,似乎她自己还颇为喜欢。杨婉问吕丽这条裙子如何?吕丽心想,如果真的告知她的话,她肯定会伤心,而且也没必要弄得大家都不高兴,于是,吕丽答道:“嗯,挺好的。”

    现实生活中,这种“有限度的真诚”常常发生。比如,一位同事做了一个项目,明明非常普通,他还要拿到经理那里去显摆一下。你如果说:“你的这个项目一点创意都没有,还是不要给经理看了。”这样势必让他对你产生反感。聪明人会说:“很不错的想法。不过,最好自己再修订一番,然后拿给经理,那岂不是更好?”你的目的是对他人好,这个根本的出发点是绝对真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实话实说,婉转的“谎言”更得人心。

    当然,这样做并不是要我们放弃真诚。任何时候,你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就不诚实。我们要做的是心存真诚,把那些敷衍之词作为交际的一种策略,说一种“美丽的谎言”。

    总之,并不是所有的话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适合拿来公开谈论,直言不讳。在待人处世时,我们要懂得掌握说话做事的分寸。过于直言会让人产生厌烦的感觉,会对日后的人际交往产生很大的阻碍。所以说,真诚也一定要有个限度,不要好心却办了错事,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受欢迎的人。

    送礼不是自己开心,而是让别人高兴

    礼物总是充满暖意的,其中蕴涵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每到节日或是生日之际,朋友和亲人之间赠送的礼物,让彼此的感情更近,更贴心。不过坦白地说,人们得到的礼物并不都是自己所中意和喜欢的。

    程刚找到了好工作,好朋友小雪准备“宰”他一顿。当天,程刚领着小雪去西餐厅。可是刚到门口,小雪就把他拉出来了,然后两人到大排档吃了8块钱一碗的酸辣粉。后来,程刚问:“既然信誓旦旦说‘宰’我,怎么选择吃这个?”小雪则说:“既然是我‘宰’你,自然要吃我喜欢的东西了。一百多块钱的牛排有什么好吃的?比不上我几块钱一碗汤粉来的味道美。”

    请别人吃饭,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喜好,自然是要去吃别人喜欢的。同理,送别人礼物,不能送自己喜欢的,自然也要送别人喜爱的。这样才能让对方高兴,达到请客送礼的目的。

    但是,现在很多人还幼稚地以为,我送别人礼物,要把我自己最喜欢的送给别人,这显得我在乎对方!另外有很多人在选择礼物的时候,并不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所以就下意识买了自己喜欢的送人,想着对方应该跟我的喜好差不多。

    其实,作为收礼物的人,他们可不会这么想。他们自然是希望收到自己最喜欢、最需要的东西了,送礼人的礼物对他再重要,收礼的人不喜欢怎么会欢喜?所以说,“送礼物要学会换位思考,送别人喜欢的东西。”否则,送的礼物别人不喜欢,留着多余,看着无用,不能丢不能换,只能黯然空置。

    很多人总是发愁送什么,其实很简单,人家喜欢什么就送什么。就这个意思——投其所好地送礼。给爱喝茶的人送珍贵的茶叶和茶具;给爱运动的人送运动器材,给爱养花的人送植物……送礼的时候,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多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我们的礼物就能选得合适了,送得令人欢喜了。

    在公司两年,张辉发展得不错,受上司恩惠颇多,一直想找个机会向领导表示一下。一天,他偶然发现上司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给人的感觉是一幅拓片,跟家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一个朋友的父亲是全国比较有名的书法家,他手里正好有一幅上次春节向他讨要的作品。

    于是,张辉就借口说喜欢上司家里那幅作品,想用朋友父亲的字来换。上司本来就不太满意家里的这个东西,早就想换新的了,这次看有更好的书法作品,当然非常乐意。于是张辉就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上司十分喜爱。

    了解别人的品位和习惯,送别人需要的礼物,这才是“送礼送到别人心坎里”。一位退休教师收到过一份很有意义的礼物是毕业班的一群学生送给她的一个签名本,签名本上贴满了每个同学的照片,还有他们的签名和送给老师的一句话。据这位老师说,说:“它能够让我睹物思人。即便10年、20年之后,一翻起这本纪念册就会想起那些时光,想起我那些可爱的学生,我很高兴收到了这样的礼物。”

    说实话,送礼送到别人心坎里,其实并不好做到。与其自己在百度淘宝上冥思苦想送什么,不如多多注意对方的爱好和需要。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如果是亲近的朋友,不妨厚脸皮一点,旁敲侧击问他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如果你能送上朋友心中希望的礼物,那对方会觉得很周到很贴心。

    总之,送礼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开心,而是让对方收到礼物时的喜悦最大化。所以,只要能够多为对方想想,投其所好,那么这份礼物就会得到他人的赞美,也就能够表达出我们的心意。

    别单纯地认为每个人都懂得感恩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世上有很多人乐于帮助他人,救人于危难,也有很多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心,结草衔环报答恩情。但是,并不是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报答帮助过他们的人,否则就不会有“恩将仇报”、“忘恩负义”这些词了。所以,别太单纯地以为接受你帮助的人会懂得感恩回报。

    世界著名的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曾经对人们忘记感恩而列举了很多的例子:

    有一位著名的刑事律师帮助了七十八个嫌疑犯免上电椅,却没有一人登门道谢;耶稣基督一个下午治愈了十个瘫子,只有一个向他表示感谢,九个跑得无影无踪;一位银行出纳挪用银行的钱去炒股,结果亏损,将面临牢狱之灾,有人帮他补足金额使他免吃官司,他不仅不感恩,还和救他的人作对;还有人送给亲戚100万美元,结果这个亲戚反而咒骂他,因为他遗留了3亿美元的慈善基金——但是他的亲戚只继承了100万美元。

    你看,这就是人性。据有个故事说,一个人定期给一个乞丐十元钱,后来这个人结婚生子,便只给这个乞丐五元钱,乞丐便质问他:你怎么能拿我的钱去养活你的老婆孩子呢?足可见,当人们一旦习惯接受了你的恩情时,他们的欲望只会越来越大,他们觉得这一切似乎都是你应该做的,何提感恩呢?现在很多人捐助失学的儿童,但是这些儿童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从来没有对捐助者表达过感谢,寥寥数次的写信或联系说的都是自己需要钱,这每每令捐助者寒心。

    因此卡耐基在书中得出结论:“人性就是人性,你不能指望会有所改变,何不干脆接受呢?如果偶然得到别人的感谢,就会是一件惊喜,如果没有,也不至于难过。”所以说,如果我们帮助了别人,而对方没有感谢,那我们也就别纠结于“为什么我帮助了他,他却不报恩呢”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们愿意,我们做了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本来就没有想要得到回报,就是这样。如果你因为没有得到回报而心有不满、心存怨恨,那你只会让自己陷入不开心的情绪之中。说实话,忘恩负义的人有很多,我们何必执着于他人的感恩呢?

    事实上,如果你把过于苛求对方的报恩,总是让受恩者感到欠你的人情。那时间一长,受恩者就会由恩而生怨,继而又由怨而生恨,最后或许会反目成仇。三国时的许攸,在曹操最为艰难的时候,他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曹操是光着脚迎接他。在许攸的帮助下,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开拓了北方霸主的全新局面。应该说许攸对曹操是有恩的,曹操也承认,但许攸总是没完没了地说自己对曹操的恩义,终于曹操忍无可忍了,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结果,人也变得急功近利,总觉得帮助了别人就应该回头向自己感恩,殊不知我们越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交友,就越是得不到任何的“人脉”,只会让别人将你拉进交往的黑名单。因此,不要总是一再强调或沉湎于你为他人做了些什么付出了多少,只要告诉自己“我所做的是我应该做的”就行了。

    当然,知道了“不是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件事,并不是教你也做忘恩负义的人,也并不是让你不要帮助人。作为有素养的人,我们我们要做到知恩图报,受人恩惠,要心存感激,永藏心中。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放过自己,不要求施恩后有回报。白居易在将鱼放生后发出感叹:“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这其实显示的是一个人的高贵品德和良好修养。

    总之,别单纯地以为每个人都会懂得感恩,也别期望你的施恩会得到回报。这样,在面对人性之恶时,我们才能看开一些,心里平衡一些,也更快乐一些。

    别太谦虚,以免给人虚伪的感觉

    谦虚是做人的美德。在与人交往时,当以谦逊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你就能减少一些冲突,还容易被他人接受。尤其在双方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各异的情况下,偶然一句“我不太清楚”、“我没有理解”、“请再说一遍”之类谦恭的言语,会使对方觉得你富有涵养和人情味,而更愿意亲近你。

    但是,世间任何事都要讲究个适度,过分了就会出事。谦虚过度,何尝不等于骄傲虚伪呢?倘若有人出于真心在夸奖你,并且明摆着在能力上不及你,你的一句“没有啦”、“一点点啦”、“小意思啦”等,反而让人觉得你不真实、不实在甚至虚伪。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110米栏夺冠后,说道:“我会继续和我的教练配合好,我会告诉全世界:亚洲有我,中国有我。”而且,当时因对手脱靶夺得奥运会冠军的贾占波在发表感言时自信地说:“就应该是我夺得冠军。”放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作为冠军的他们这样说,我们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甚至还倍感光荣。

    不过,事后,文学界的王蒙老师带头对此进行抨击,认为“就该我夺冠的说法不适当,显得极没风度”,并且专门为贾占波拟出了一个获奖感言的范本——“某某的实力甚好,他本来有条件夺冠,我为他的失误感到惋惜,我们今后会有更多切磋交流的机会。至于夺冠,任何人仅凭运气和他人的失误是得不到金牌的。”这样,原本真实自信的个人感言,变成了很是虚伪的“过谦之词”,说实话,这样的谦虚不要也罢。

    那要是按王蒙老师的意思,刘翔是不是得如韩寒所写的那样,说:“……今天很高兴,在这个赛场上,在各国运动员的帮助下,我侥幸获得了冠军。如果再比一次,冠军可能不是我,是他,是他,是他他他。获得这个冠军,充分说明了,我国的体育强国,全民健身的方针是正确的。最后,希望大家还是能够赛出风格,赛出精神。”试想,要是刘翔真的这么说,我们今天可能已经在他身上贴上了“谦虚过度”的标签了。

    其实,这是人们误解了谦虚本意的表现。无论什么时候、场合、对象,逢人赞赏就“哪里哪里”,“没有没有”“过奖过奖”,这就好比,有的人办事本来办得不错,但当作别人面,却“谦虚”地说自己办得不好,而说完之后却又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之色,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假谦虚。他们当着你不说什么,背地里却把你看扁了,知道你是个虚伪之人。

    在工作中,往往有许多人掌握不好谦虚和虚伪之间的界限,弄得不好,就会变假、变虚、变伪。过分的谦虚其实就是告诉对方,其实我很厉害的,我很在行的,只是我不夸自己,等你来夸我。

    真正谦虚的人认为自己的长处是有限的,也不会享受自己不能享受的特权,他将自己置于规范、法纪所约束的位置。所以本质上说谦虚是一种克己,是在努力戒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奢望,是在自己的心中自觉地设置抵挡贪欲的堤防,这样的人因此而高大、纯洁,更值得人尊重。

    真正的谦虚就是虚心,不自满,肯接受别人的批评,从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总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正谦虚的人人格高雅、尊贵,让人觉得可敬可亲。

    谦虚是美德,但不要过分,过分了就是虚伪。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要实事求是。只有谦虚与恰当的自我标识相结合,才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途径。

    关系再铁,有些客套也不能少

    客套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仪文化,比如,同事之间相互帮忙你要说:“谢谢。”无意间触犯了别人,你要说:“对不起。”多年未见的朋友突然见面,彼此要寒暄一阵子……

    但客套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距离,因此就有人认为与关系亲密的同事或朋友相处时无须讲究客套,讲究客套太拘束也太外道了。在受到朋友的帮助时,内心感动万分,却不习惯表达,觉得“只要将感激留在心里,以后他找我帮忙的时候,我会尽力帮助的”,“我们这种关系,太客套是不是就见外了?”甚至有人把朋友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

    试想,我们待人真诚,热心助人,对方接受了我们的善意却冷眼相待,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我们会不会寒心,觉得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真心相待。所以说,与人相处时,就算对方是关系再熟再亲密的人,也不能随便过头,不讲客套。

    陈潇和方兰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陈潇本来打算和男朋友一块去逛街,方兰非拉着她一起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方兰要买礼物的时候,陈潇没让她买,说自己家里正好有朋友送给母亲的一套床罩,非常精致,但是家里还有很多,也用不着,当作生日礼物送给朋友正合适。

    于是她们一起拿着礼物到了朋友家里,把床罩送给朋友的时候,方兰说:“看我们送你的礼物还不错吧,哈哈,这可是我精心准备的啊。”陈潇听着方兰这么说,只是笑了笑,但是心里有些不悦。本来是自己把家里的东西拿来,一起送给朋友的,方兰却自己抢了功。

    聚会是在朋友家里的客厅举办,客厅不是很大,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朋友把沙发堵在了墙上,沙发上一共坐了六个人,坐在里面的不方便出来,陈潇坐在沙发的外面,拿一些小东西,或者给里面的人倒杯水就成了陈潇的任务。

    每次让陈潇做这些,里面的人有些不好意思,方兰仗着和陈潇的关系好就替她说:“没事,反正陈潇坐在外面。再说,她是个热心的人,你们要什么尽管吩咐她。”陈潇不说话只是笑笑。

    等到大家聊得高兴,便没有人在意这些了,方兰便在一边指挥:“陈潇,这里没有水了,过来加点水。”“陈潇,把那本书拿过来,我要看。”“陈潇,去换首歌听。”本来对方兰一开始的表现就有些不爽,如今又像个服务员一样听着方兰的指挥,陈潇心里就更憋了一口气。后来,没等派对结束,陈潇就借身体不舒服的理由提前离开了。

    有些人往往为表现与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乱用尖刻词语,在别人面前尽情嘲讽朋友;还有一些人,一聚会就忘乎所以,以能言善辩、哗众取宠为乐,或指手画脚、信口雌黄,或在朋友说话时肆意打断。也许只是简单的表现欲,并无恶意,但没有人天生喜欢做你的观众,忍受你的言语伤害。所以说,即便是关系再铁的同事或朋友,甚至家人,适当的客气还是要讲的,否则,别人会误以为你不尊重他,或者对他有成见。

    其实,诸如“请……”“麻烦你……”“谢谢你……”的客套并不是见外,而是一种尊重。《福布斯》杂志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药方”的文章,其中指出:语言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谢谢”。一声“谢谢”里体现的,不仅仅是对同事的认可,更是对他们的尊重。而说“谢谢”这个行为本身,也不仅仅是客套的礼貌之举,更是一种真诚的感恩心态,一种良好的文明素养,一种让双方都能快乐的交流方式。

    灵珊是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女孩子,有点粗心,工作也不像其他人那么干脆利索。但灵珊是新人,嘴也甜,平日里“刘哥哥”、“陈姐姐”的,把一屋人都哄乐了。

    平日里,张诺帮她改了一个文件,灵珊就说:“太麻烦您了,张姐。”当她不在位子上的时候,王勋帮她接了个电话,她就给王勋送上一杯热咖啡,说:“太谢谢了,王大哥。刚那个电话很重要,你帮了我大忙。”

    我们常常习惯和陌生人寒暄客套,甚至表达谢意,这是合乎情理的礼貌行为,但这并不代表熟人和朋友就无需表达感谢。你是否听到过这样的抱怨:“我为她做了那么多,她连声‘谢谢’都不会说。”对任何人来说,感激的话都不会多余。即便是夫妻之间,对方帮你倒了一杯茶,你说一句“谢谢”也会让对方感觉温暖。

    所以,当有人帮你做了一点小事,你只要真诚地说“谢谢”或者“对不起,这件事麻烦你了”就好了。这样的客气话虽然简单,但是已经充分表达了你对朋友或同事的恭敬和感激,能让对方觉得得到了尊重和回报,会使你立刻赢得朋友或同事的好感。

    总之,爱要大声说出来,对朋友的尊重、认可和感谢也要及时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即便说的是客套话,也不是见外,而是在沟通人们的心灵,拉近人们的距离。

    就算你对别人的谈话不感兴趣,也不可表现出不耐烦

    单纯天真的人可能以为交谈不就是说话吗?于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一心想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甚至,很多人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一点开口的时间都不给别人留下,这其实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时刻想让自己出风头,而忽略他人的感受的人,那么他的人际关系肯定不会好到哪儿去。

    我们要知道,交流是双向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欲望。就同一话题,我们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对方想要表达的想法。即使我们对对方的观点一点都不感兴趣,但是我们也要认真地听完对方的观点。

    沟通中,我们不仅要扮演倾诉者,更重要的是要充当一个听众的角色。在大多人看来,一个懂得倾听的人,一定是个具有包容心、有涵养的人。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对对方的话题并不感兴趣,我们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我们要继续地听下去,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只有善于倾听的人,才会是让别人喜欢的人。

    大学毕业后,王倩梅在县旅游局成立的景区接待站工作。接待站负责人展主任热情、善谈,每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及时帮忙解决。但是,展主任交办一件事情,往往要仔细地交代,生怕别人不清楚,因而常常有点啰唆。而且,如果有人的意见和他相左,不管自己观点是对还是错,他都要和人争论不休。所以,能够和展主任相处的人很少。

    王倩梅之所以能和主任相处得好,主要是因为王倩梅尊重他。王倩梅秉持着多听多做少评论的原则,每当主任交代她的时候,王倩梅总是认真地听他讲话,从不插话。即便有些事情王倩梅已经清楚而且不想再听了,但她还是会态度很认真地了解主任的观点意图,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主任安排的任务确实无法落实的,王倩梅也不像其他人一样在众人面前急于表态,与主任争论,而是等主任冷静后才单独和他交谈。

    就是因为王倩梅善于认真倾听,在后来的工作中,她接触的几任景区领导都很喜欢和信任她。

    有人说,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希望我们能多听少说。懂得如何倾听会加强彼此间的沟通,是促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很多时候,许多人都会在别人面前,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希望别人能够给予赞同的观点,以此获得心理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倾听,用心地去倾听对方的语言。虽然这种类似“王婆卖瓜”式的对话没有一点营养,但是我们依然要听下去,这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包容。假如我们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否定,同时也会给对方造成伤害。

    倾听的时候,我们可以鼓励对方先开口,可以降低谈话中的竞争意味。这样,培养开放的气氛,有助于彼此交换意见。在听对方说话的过程中,对出现精辟的见解、有意义的陈述,或有价值的信息,要以诚心的赞美来夸奖说话的人。例如:“这个故事真棒”或“这个想法真好”、“您的意见很有见地”等,因此,如果有人做了你欣赏的事情你应该伺机奖励他,仅仅是良好的回应就可以激发很多有用而且有意义的谈话。

    总之,想要别人关注你,你就得先关注别人,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它会使你在社交场合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一个沟通高手。不如按照传奇人物约翰·洛克菲勒的座右铭——“让别人说吧”——这样去做。就算你对别人的谈话不感兴趣,你也要集中精力听别人在说什么,不要有任何的分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